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8篇

时间:2023-03-02 15:01:43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1

关键词:测试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

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是IT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使命要求,对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察和评估,包括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随着中国软件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为了保证软件在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几乎所有的IT企业在软件产品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检测工作。测试工程师作为软件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其绩效考核成为企业了解测试人员队伍状况,监控测试人员工作过程的重要手段。

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是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测试人员薪酬、晋升、人事调整、职称评定等决策的基础,并且为企业制定测试人员的培训、开发计划及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制度的激励效果和企业管理的公平性,并对测试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的绩效考核工作往往不尽如人愿。许多测试工程师遇到考核时深感不安,产生焦虑,害怕甚至反对考核;很多测试人员认为考核是走过场,抱着无所谓态度。理论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现实中的困惑形成强烈反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构建能满足企业和测试工程师共同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考核定位模糊并存在偏差

考核定位,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什么问题。考核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考核定位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目标上,对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目前许多IT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期末发奖金或津贴,将考核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

(二)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联系。传统绩效考核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服从和外部控制,着眼于过去,注重成果,是一种被动反应、事后解决问题的管理方法。现代绩效管理则以测试工程师为中心,强调承诺和自我控制,着眼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机统一,是一种主动开发型、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管理系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环节,绝不能将其等同于绩效管理。

(三)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

绩效是工作成果与工作行为的统一。许多IT企业重视对绩效中的工作结果考核,而忽视了绩效中的行为指标,这表现在许多项目组重视项目完成进度而轻视测试过程,重视项目的数量而轻视其质量,尤其是轻视与测试工程师行为有关的工作动机、热情度、忠诚感等“周边绩效”考核点。这可能与企业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追求短期利益有关,或者可能与工作结果容易量化,而行为不易评估有关。

许多项目组在项目初期给工程师布置测试任务和预期应完成的指标,期末予以检查,而对工程师完成任务和指标的过程不管不问,既不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也不对测试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容易造成管理者与被考核者的对立,不利于测试人员的成长与进步。

(四)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项目经理考核测试工程师已成为一种普遍运用的评价方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项目经理考核有一定可信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测试人员一味地迎合项目经理的指令,淡化了整个团队的沟通协作,忽视一些测试人员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考核不公正等。测试工程师在考核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或者消极被迫接受,或者导致内部冲突升级。项目组也不重视同行专家的评估意见或根本不吸收同事参与考核。

(五)绩效考核指标不全,标准不明

考评项目和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全面、相关,定义是抽象含混还是具体明确,对考核结果影响很大。如果绩效考核标准不明,则不同的考核者可能对优、良、一般、差等绩效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考评者偏松或偏紧或趋中倾向,造成考核结果的误差。以测试人员业绩考核为例,业绩考核包括整体工作效率、工作结果、过程控制三项一级指标。其中,工作结果可以分为测试用例的数量和质量、bug的数量和质量、测试自动化程度及收效等多项二级指标,若不对这些定性指标给出明确定义,则考评时易出现主观随意现象。因此,界定应具体明确。如bug的数量和质量可定义为:提交bug的数量(根据项目的不同而确定经验值)、提交bug的时间段(具体统计在测试的每个阶段)、发现bug的比例等。

二、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目标

Bevan和Thompson(1991)认为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组成部分的整合,并使它们与公司的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的目标,一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支撑企业使命和战略的实现;二是服务于工程师个人需要及其职业进步。

(二)构建一体化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就是根据组织的要求,对雇员进行指导和支持,使雇员尽可能地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从狭义角度理解,绩效管理系统由制定绩效计划,持续的绩效沟通与绩效信息收集,绩效考核,绩效反馈、诊断与辅导等部分组成。从广义上讲,绩效管理系统由绩效管理的影响力量、狭义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运用和目标等部分构成。

广义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以下3部分:对影响测试工程师绩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尤其是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企业文化、招聘和聘任制度、岗位分析等方面探讨与测试工程师绩效有关的因素;狭义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目标,包括绩效管理要达到的组织目标和测试工程师个人发展目标(见图1)。

制定绩效计划和考核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说明企业期望测试工程师达到的结果以及为达到该结果所期望测试人员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技能。管理者通过与被考核者协商,共同制定与企业使命相关的具有挑战性、可实现性、具体明确且有时间限制的绩效计划。持续的、动态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帮助被考核者。这些信息必须是有据可查、准确真实的且与绩效相关的信息。管理者可通过面谈,向其他同事了解意见,查看被考核者的工作记录等方式获取信息。绩效考核包括测评内容、何时测评、哪些人参加测评、测评方式及责任等。绩效诊断与辅导,是管理者和被考核者双方合作,共同寻找导致绩效低的原因,以及帮助被考核者提高未来绩效的方法,涉及处理矛盾、准备反馈面谈、解决问题和重新设定目标等内容。

(三)实现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中,将工程师排斥在外,测试人员作为被考核者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被考核者与考评者的这种对立状态造成测试人员不认同、不支持考核,使其考核失去应有价值。虽然测试工程师可能由于认知或自利性偏差(根据归因理论,测试人员可能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等内因,而将其失败或绩效不理想归之于工作难度和机遇等外因;而对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与自身归因相反)和自我防御心理的原因,测试工程师有高估自身的业绩,而看不到或有意掩盖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可能性,但可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绩效管理系统,明确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者与被考核者的平等沟通,以及通过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除测试工程师本人外,还有领导、同事、客户等)等方法来避免这些弊端。

(四)构建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的组织管理机构

对测试工程师的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部和项目组的共同责任。人力资源部主要从事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培训考核者、规范考核制度、制定各种考核表格、发放及统计等工作。考核由项目组具体组织实施,包括测试工程师工作任务的安排、考核指标与内容的确定、考核方法与时间的确定、考核主体的组织、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改进与提升等工作。项目经理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激励、员工发展、绩效管理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并构成企业管理者对项目经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当然,这需要改变目前IT企业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将部分人事管理权由企业下放至项目组。

(五)根据测试工程师的工作特征,建立考核内容全面、结果与行为(过程)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

测试工程师作为专业人员和知识工作者,在其需求和工作方面存在以下特征:追求工作自主,不愿意受过多的外部控制;个人品性对测试工作及其事业影响很大;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既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安全需要,又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具有分散性、个体性等。这些特征要求在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时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绩效考核内容要全面,德、知、能、勤、绩一样都不能少。测试工程师品德潜移默化影响其对测试工作的态度;知识包括测试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知识、个人素养;能力包括软件测试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等方面。二是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坚持结果与行为(过程)考核并重。Brumbrach(1988)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Borman和Motowidlo(1993)认为行为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周边绩效)两个方面。任务绩效指正式工作职责和所规定的行为,关系绩效指自发或超职责行为。由于测试工程师工作的效果难以量化,且具有滞后性和共同属性。因此,在坚持完善目前通过测试工作量和测试用例等结果指标衡量测试工程师绩效的同时,企业还要重视对测试人员行为,包括团队合作行为的考核,尤其要关注关系绩效的考核,这对克服测试人员工作分散化,形成合作的团队以及按质按量地完成项目组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虹.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个误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5).

2、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2

关键词:UML 软件测试 卓越工程师

一、软件测试教学现状

由于软件测试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测试人员数量少,测试重视度不高,测试费用投入较少,从而导致我国的软件测试行业上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滞后。随着软件行业蓬勃的发展,近年来,软件测试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高校都陆续成立了软件学院并开设了软件工程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在这样的契机下,我校结合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积极申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随之软件测试这门课程也得到校级优秀课程建设的支持。不过该课程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的老师缺少大规模软件开发的经验,而且对软件公司关于软件测试的需求目标并不是很明确。第二,软件测试的教学对象是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还缺少系统的编程训练,同时也缺少系统的项目开发经验,而且学生对测试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使得学生普遍喜欢学习开发和编程技术,而轻视软件测试技术。第三,由于高校教学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是由不同的授课老师来完成导致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的课程衔接上存在问题,软件开发和测试的授课内容基本脱节,并导致软件测试课程所需的教学测试用例缺少,需要再花时间来编写,占用了软件测试的教学时间。第四,目前软件设计技术已经由面向过程转向了面向对象设计,目前以统一建模语言(UML)为基础的软件设计技术已经普及,但以UML为基础的软件测试技术(UML Testing Profiling,UTP)远未出现在当今高校的软件测试教学中,也是就是说软件测试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因此,本文通过如何提高软件开发和测试的项目经验,如何提高学生对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如何将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相结合来提高软件测试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软件测试教学方案改革

1.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提升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以产品研发、运行、维护直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有机关联的教学情景,整个过程与软件开发的周期不谋而合,该方案“以人为本”,有助于高校实现“大工程”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学生。同时该方案“边做边学、边学边研、边研边创”,有助于高校改革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把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科学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工程能力有机融合到一起,全面实施工程素质教育。

2.将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的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等得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该模式的主旨是以产品研发、运行、维护直到废弃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一体化教学为目标。为此,借鉴CDIO的教学模式,我们改进了软件工程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规范和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实施过程阶段考核,并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机制进行改革,构建了多元化、复合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在软件开发教学中从需求分析和详细设计就使用UML对软件开发进行建模,并预留了对后期软件测试的用例设计。

3.以项目为主导增加学生软件开发经验。不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的教学培养方案,都是以工程化的教学为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化实践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学校积极与国内外的大型软件公司合作,比如达内,微软和印度的NIIT公司,对学生了进行专项的训练。通过实践项目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熟悉了使用用例图表达需求分析,熟悉了使用类图表达整个软件系统的静态模型,掌握了使用序列图和交互图来表达用例的动态行为,掌握了使用活动图和状态图来表达软件的状态变化,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设计软件测试用例,如何编写软件测试计划,如何搭建软件平台和编写相应软件测试驱动和桩模块。

4.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以UML及UTP指导的工程化教学思想。由于软件测试产品中存在着压力负载性能,时间性能、安全测试性能等约束,使得UML无法直接支持这些约束的测试建模,UTP就是对UML在软件测试建模进行扩展得到的。它不仅可以支持软件测试的用例设计、结果可视化、结果规格说明,还可以软件测试过程和构造以及软件测试结果进行文档化,而且支持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用户测试等各个级别的测试建模。因此,在UML软件建模和需求分析课程中强调了与UTP结合,并从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中不仅体现了UML软件建模的手段,而且提前考虑了软件测试的需求,对测试方法和管理办法及测试用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软件测试的管理方法,测试用例,测试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分析。

5.加强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师资的培养。在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使用UML和UTP进行一体化的授课。第一,提高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重视度,提高学生对软件测试的重视度,让教师在软件开发中做软件测试教学,让学生在软件开发中学软件测试。第二,及时引进办国内处软件测试的教学教材。选择质量高、知识内容新颖的软件测试的教材,并尽可能的使用配套对学实验指导系统培训实验指导书的教材。从大二开始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培养,并以软件测试项目为主线,在大二第四学期和大三第四学期开设的软件开发课程中,比如JAVA,等课程中都安排软件测试的教学内容,并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中心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比如黑盒测试中的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等,白盒测试中的控制流测试方法,基本路径测试技术等方法。熟练使用相关的测试工具,比如黑盒测试技术的WinRunner等,白盒测试技术的CPP unit和Junit等工具。第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软件测试素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软件公司参与实践,增强软件测试的案例分析能力。

三、结论

软件测试技术在软件行业越来越显得很重要,软件测试人员在整个软件开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作用明显,然而国内整个高校对软件测试的教学课程体系明显有待提高。本文通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软件测试的教学人员、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五条合理化的提高软件测试教学的可行性建议,对于国内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学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蓝新生,封二强,郑军.基于UML Testing Profile的软件测试过程浅析[J].环境与可靠性,2015(8):49-51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3

2、职责:对承包人的工地试验室进行全面的监理和管理。试验室的规模、试验设备的种类,按照项目《施工监理招标文件》及有关规定要求组建。各级试验室应在试验(材料)监理工程师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

3.1监理试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3.1.1校核和检验

高级驻地办、驻地办统一定期送交有资格的核验机构校核和检验,校验合格后方准使用,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并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站有关规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如下: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检定周期为12个月;回弹仪检定周期为12个月;放线钢尺(30~50m)检定周期为12个月;游标卡尺、对国家未规定检验周期的2~3m钢卷尺、钢直尺等工具,要有出厂合格证,通过做对比检验后方可使用,若使用中发现损坏,停止使用。

3.1.2保管与使用

由高级驻地、驻地监理工程师全面管理,试验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人)、测量专业工程师负责保管和使用。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将指定专人负责现场测量仪器、计量器具和质量检测工具的管理、使用和日常维护与保养,按公司规定建立驻地计量器具管理台帐。使用完毕后,应擦拭干净,装入原包装,妥善保存。

3.2监理试验室的管理制度

3.2.1试验检测质量保证制度

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和有关试验检测标准、规范、规程进行各项试验检测工作。定期检查、维护和检定检测设备,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和准确可靠,实行检测设备专人负责制,未经同意,他人不得动用。检测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试验检测的有关标准、规定规程和方法,并学习有关计量知识、计量法规,了解所用仪器设备性能。新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业务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在检验过程中发生停电或设备故障时,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均应作废重测。试验检测人员违反有关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测时,试验监理工程师有权责令其停止操作,重新测定。试验检测人员要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做到正确、清楚、不得涂改,并签字负责。检测人员要实事求是,必须根据检测数据和有关标准编写检测报告,不受外界压力的干扰和影响。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4

【关键词】软件测试;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设计

1.1 课程定位

《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专业课,它的前导课程是《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实施》,后续课程是课程实训及毕业实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测试工具,并能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完成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测试与维护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

软件测试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核心技能。因此,本课程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能力: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转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企业培训体系,引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授课内容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再单纯地只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这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

2.教学设计

2.1 教学情境设计

本课程小组通过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亚德科技、重庆大佳、重庆港澳大家等软件公司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调查,制定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典型的教学情景与子情景,在教学情景中给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在教学中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三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5个工作过程及11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2 教材设计

(1)教材应充分考虑软件测试的实践特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入必须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编写的内容要以项目驱动为原则,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场景模拟、工作过程录像为载体,增强课后的能力拓展,并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所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编写,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3)教材应突出软件测试技术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而忽略了软件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教材中应融入软件测试技术中所用到的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工具、新知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前沿知识。

(4)教材应充分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内容应详略得到。

2.3 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课程实训才能达到对项目作规范需求分析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1)全班学生分为N个项目小组,3人一小组,1人任组长,组长要求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软件总体的测试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组建软件外包中心,引进企业项目,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在软件公司的测试流程。外包中心作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达到理论和实际不脱节。

(4)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软件测试评师考试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等级职业标准。

(5)教师模拟企业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构建软件测试知识体系。

2.4 教学评价设计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拓展、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课程后,要将所学的内容做ppt,汇报本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以及体会。

(4)实行学习过程的过程化考核。平时作业、期中与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实训的方式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在团队的协作帮助下持续练习,直至过关。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地练习,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5)课程的学期成绩=平时作业(10%)+上课考勤(10%)+小组项目测试情况(30%)+小组ppt总结情况(10%)+期末成绩(40%)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围绕软件测试课程,收集教师和学生必备的软件测试工具,制作适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组建软件外包中心,搭建实训工作平台,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职业素养。

(3)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学习,弥补学生课本知识的不足。

(4)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实训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5)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课程教师的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课程的实施效果

(1)基于项目化的授课内容

建立软件外包中心,引入企业项目内容,软件测试的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参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要求,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环境,就业零距离上岗。

(2)基于过程化的授课方式

老师授课不再单纯地讲解理论,完全按照企业的软件测试流程开展,制定规范的软件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利用测试工具测试、编制测试报告,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化的学习习惯与工作习惯。

(3)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在软件外包中心上课以及实验,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企业工作环境。

(4)基于能力化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理论考试为依据,而是从学生的软件测试专业能力、利用软件测试工具的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进行综合地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0(9).

[2]程茂,温静,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蔡建平.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3).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5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猛增,软件测试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模式,测试理论和测试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很好的满足软件企业对测试人才的要求。依托广东东软学院的特色教学实践1321教学模式,进行以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了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和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构建的主要思路

软件综合实践安排在大三课程开始之前的实践学期进行,为期4个星期,每天4学时的实践教学指导,软件测试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过程实践》,专业课《软件测试概论》、《功能测试》,学生初步具备了参与综合实践的专业素质能力。在综合实践开发团队中,将软件开发专业、网站规划与设计专业、数据库管理专业、软件测试专业和网络技术的同学,以3:1:1:1:1这样的比例进行团队建设,从中选出一位同学兼职项目经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老师,一位教师负责指导5-7个团队的项目开发,当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时,临时进行专业化实践指导,全方位分阶段、分岗位进行进行全程交叉技术指导,同时邀请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同步进行项目过程的跟踪,给予学生岗位最精准的实践指导。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发真实的软件项目,以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为导向,制定软件综合实践——软件测试方向的实践方案,分阶段进行实践,选择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项目给学生选题,选题要贴合实际项目,需求相对容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求的调研,需求的评审,编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测试记录的跟踪和测试总结报告,对每个测试阶段进行教学设计,不断的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践中,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素养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探索以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三、软件综合实践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方法

在软件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对软件测试岗位的同学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采用分组的教学模式,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W模型,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测试岗位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需求的调研和评审,测试计划中测试策略的选择、任务的时间安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第二部分主要是测试执行,安装测试工具,部署测试环境,按照测试所设计的测试用例进行手动功能测试,尝试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QTP进行自动化测试,运用所学过的黑盒测试方法,进行web测试,兼容性测试等方法的测试工作,将所发现的问题记录到测试管理平台(QC)的缺陷缺陷跟踪表中,修复后,进行验证性测试,第三部分就是测试总结报告。

四、软件综合实践的考核

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采用学生团队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考核,答辩委员会成员由软件开发方向教师、网站规划与开发教师、数据库管理方向教师、软件测试技术方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2.软件测试岗位的知识点的考核。每个专业都设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三个部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评。第一部分IT职业素养能,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勤、项目管理能力、文档编写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演讲与答辩能力;第二部分团队实践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30%测试环境部署、测试工具软件的安装、测试执行中缺陷报告的跟踪、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第三部分岗位技能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40%,软件开发过程文档:需求评审报告、测试计划报告、测试用例报告。

五、软件综合实践教学实践的意义

1.软件综合实践项目分组教学的意义2.软件测试岗位同学的收获3.综合实践教学的后续影响4.软件综合实践教学的改革未来方向

作者:张彤宇 李晶 姚庚梅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罗先录.IT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J].计算机教育,2007(18):14-15.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软件测试过程;测试文档

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缺口达到30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相对滞后[1]。但实际上,很多学习了软件测试课程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业内专家称之为人才的“结构性过剩”[2],而滞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开设软件测试课程时间的滞后,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产生的滞后。外包开发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2],而这些要求正是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软件测试人员,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创新的目标。

1教学现状

随着软件测试人员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大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及IT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然而,在师资方面,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由软件工程的教师承担,这些主讲教师能很好地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软件测试的系统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3]。在理论教材方面,虽然各种软件测试的教材相继出版发行,但教材中技术实现的内容较多,对常用的软件测试文档书写介绍很少,且缺乏文档模板;对自动化测试工具,基本也是简略介绍其功能。在实验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配套的软件测试实验教材问世,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讲教师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作为支撑,就难于用恰当的实例来解释相关理论,更难设计出实用有效的实验内容,导致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要顺应软件测试人才市场的需求,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必须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学到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以“经验者”的身份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

2改革和创新

笔者以日企工程经验为依据,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案例、重技术实现轻文档工作、测试工具流于产品说明等问题[4],设计了一套软件测试实验,帮助学生利用软件测试技术搭建测试环境;根据测试规格说明书进行测试;练习测试用例的设计、执行与跟踪并高效地进行回归测试;熟悉常用测试文档的书写方法;掌握如何保存测试用例和有效的测试结果;准确地书写缺陷报告;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

2.1教学进度的调整

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通常和理论课同步或延迟几周进行。对于软件测试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果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前期的实验内容安排就缺乏理论支持,如果比理论课迟后几次,即在讲述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后开始实验教学,就可以将各种测试方法融入实验中进行,但由于软件测试过程及技术、测试文档书写相关内容还未讲述,实验内容的安排显得孤立,没有整体感。为了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施过程,将理论课讲述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完整的案例中进行实验,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进行实验。

我们打破传统的周四学时,即“理论2+实验2”的排课模式,将一个学期分为理论上半学期,实验下半学期,上半学期周四学时用于结合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下半学期周四学时针对理论课讲述的案例进行实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系统的软件测试实验。

2.2实验教学的创新

2.2.1实验素材的创新

现有的软件测试教材,通常会在最后章节给出一个案例,针对该案例利用教材上介绍的各种测试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但是教材对案例的描述基本只限于项目背景介绍、子系统介绍、子系统功能分析、子系统性能及可用性要求方面的资料,基本没有提供可运行案例系统的代码,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供测试使用的文档。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设计周期有相互对应的关系,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分别对应软件设计中的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5]。因此,要完成一个系统的较完整测试过程,不仅要提供被测系统的完整代码及数据,还必须提供全套的设计文档。

我们以一个开发完整的以C/S模式实现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和B/S模式实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测试案例,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网站测试和面向对象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进行完理论教学,学生对案例系统的功能基本了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在测试中需要的代码、开发规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具备了以上资料,便可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将理论教学中讲述的测试策略和方法、测试文档的书写方法运用到该案例的测试实验中。

2.2.2实验内容的创新

由于实验教学学时和学生能力的限制,在本实验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针对初、中级测试工程师级别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就是同学们踏上测试岗位要动手干的实际工作。而针对高级测试工程师和测试管理者担当的工作,比如测试计划的制作、各种设计的验证、测试评估和总结,需要经历初中级测试工程师的实战,积累大量经验才能承担,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只在理论教学中简单讲述,不在实验教学中安排实验内容。

我们设计了表1所示的实验内容,本设计旨在让学生经过实验的训练,以“经验者”的角色参与求职应聘,因此,我们以项目管理者培养“新人”的方式来安排实验内容和进度。虽然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项目管理者通常是按照以下流程在工作过程中培养人才:单纯性测试的实施、测试设计(书写测试规格说明书)、测试环境搭建等,按照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深入测试工作,因此我们按如下进度设计了以下实验内容,并在提供的素材中人为地制造缺陷,以便学生发现缺陷、分析缺陷、修改缺陷。

通过上述8个实验,让学生牢固掌握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了解常用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对系统测试实施有基本了解。严格经过这8个实验的训练,学生基本能以初级测试工程师的身份投入到测试工作中。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7

基于DSP的系统给工程师提出了几项挑战:

高数据速率: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通常要处理大量数据,通过DSP的流式视频/音频信号的速率可能超过100Mb/s(兆字节/秒)。

随机事件:由于随机与周期中断的合并作用控制着系统,开发人员会发现对实时操作进行仿真比较困难。

编码技术混合:DSP软件集合了C/C++控制代码和手动优化的汇编语言代码,汇编语言代码能够处理数据值,并“紧缩”循环。为了减轻基于DSP系统的测试任务,工程师必须制定连贯的测试策略将其作为全部设计的一部分。从草拟第一幅结构图起,工程师就应思考:“我们如何测试定义好的模块或单元,以及如何包括测试需要的“hook”(见注)?

从模块开始

工程师可以轻松地识别单个信号处理模块――执行特殊信号处理功能的代码――因此这些模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可以在目标嵌入式系统之外分别测试单个模块。工程师可以给一个模块编写C/C++“外套”,这样就可以从标准的I/O设备读取输出向量、调用模块内的功能并将结果写进文件,如图1。

非实时仿真器可以执行一个模块,而单个硬件可以独立于较大目标系统来执行模块。在这类情况下,测试时,将已知向量加到模块,该模块为后面的调试产生数据并报告错误。性能数据,即量度,包括用于处理向量的处理器周期及“进出”模块所需的处理器周期数。量度还可以反映内存的使用量。起码,可靠的测试要用一致性的向量来执行信号处理功能。该向量可以来自国际标准化实体(可以考虑手机和MPEG标准)。或者,工程师可以采用模拟或设计软件来生成测试向量。

为弄清楚处理问题,测试应该包括可导致饱和或翻转状态的输入向量。当大的数值超过寄存器的容纳能力时,产生饱和状态。当寄存器内的数值从1111…11112增大到0000…00002,发生翻转并设置错误标记。

校验控制代码

一般地,信号处理模块或外部事件的输出影响一个系统的关键性的控制软件。这就意味着测试控制代码比测试信号处理模块要涉及更多的操作技巧。

当工程师校验信号处理模块操作正确以后,就可以进行控制代码的测试――也称为集成测试。当控制代码管理系统时,硬件将有效的输入向量输入到系统,系统处理该向量并产生输出向量,该输出向量与公认是正确的向量进行对比。集成测试通常在一个平台仿真器上或应用的硬件内开始,二者均不是实时运行。在确信系统满足设计规范后,工程师将应用系统移植到实时硬件上进行附加测试。

根据系统是否依赖于时实操作系统(RTOS),控制代码测试和校验的技术有所不同。某些RTOS包含有“测试hook(见注)”,工程师可以利用它来确定已经运行了什么线程,何时运行的线程,线程执行的时间等等。此外,RTOS生成的执行指令可以提供数据来帮助工程师校验基于DSP的系统操作的正确性。

有时工程师可以采用一个实时的“遥测数据”通道来进一步了解DSP芯片状态或系统状况。这种类型的通道可以存在干硬件或软件内。保存处理器状态和程序流程变化的片上跟踪缓冲器为软件开发中的调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基于软件的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同样可以良好地工作并且有助于测试实时系统。在系统测试过程中,一种软件遥测系统的环形缓冲区不断用通过以下步骤刷新自身:

・控制代码的监视点数据,

・性能度量数据(MIPS和内存使用数据),

・中间信号处理向量

例如,监视点让开发者知道处理器已经开始执行一个特定程序。环形缓冲区的大小取决于开发者选择记录信息的多少和他们从基于DSP的系统内提取信息的速度。工程师获取了缓冲区的内容,用一个短程序就可以将其内容译成可读的格式。

系统开发者必须确保软件定期将缓冲区的遥测数据通过足够宽的带宽通道输送到外部世界。这种操作可能包括从直接存储器存取(DMA)传递到外部总线或者通过时钟数据恢复(CDR)、LVDS、PCI或其它端口发送。一般地,DSP芯片包括了用于这些通讯的I/0端口。测试脚本可以监视实时遥测数据来确定系统是否满足其设计要求。基于软件的遥测缓冲区需要一些内存和CPU周期,因此它们对性能会产生小的影响。但工程师可以根据他们对系统的详细分析来平衡这种损失。工程师可能觉得发售系统之前减少或消除遥测代码有诱惑力。但是这么做会在校验和使用之间改变软件,并因此违反整个测试进程的原则。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篇8

关键词:软件测试;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双赢

1 软件测试行业简介

软件测试属于软件工程领域,是检验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的最有效方法,是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手段。1983年IEEE提出的软件工程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的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的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软件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2002年,RickD·Craig和Stefan P·Jaskiel在《系统的软件测试》一书中对软件测试做了进一步定义:“测试是为了度量和提高被测软件的质量,对测试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由上述定义可以得出: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软件测试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的生命期全过程,软件测试已成为—个专业,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需要专门人才和专家来承担。

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软件市场的不断成熟,人们对软件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软件的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软件测试作为软件产业中的新兴贵族而迅速发展起来,专业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迅速攀升。据招聘网站统计,国内超过15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10万人,具有3-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更是不足5万人,而与之对应的是,国内30万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缺口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另据51Testing软件测试网站统计,2011年受调查的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所在公司中,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人数比低于1:2的占50%以上,其中比例为1:7以上的多达17%。同时历史调查数据显示,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重在1:2的企业在逐渐增多,而1:7以上的比重在逐渐减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正在从传统的“重开发、轻测试”的错误观点中转变,但这与国外成熟软件业l:1的人员比例还相差甚远。在微软公司内部,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比例一般为1,5:1到2,5:1左右,即一个开发人员背后,有至少两位测试人员在工作,以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这些数据表明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2 高校软件测试专业建设现状及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内高校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方面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从师资储备到专业设置,再到人才培养,整个周期较长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其在软件测试等新兴专业上的人才培养步伐。当前软件测试从业人员中虽然有很多为高校毕业生,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在大学里接受过与软件测试相关的专业教育,都是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班或者实践积累等方式才进入了软件测试领域,这也凸显了高校在软件测试相关人才培养上的滞后性。

软件测试属于应用性很强的新兴专业,高校在开设软件测试专业和培养相关人才中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储备不足。51Testing软件测试网站在《2011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显示,当前软件测试的从业人员90%以上为1980年以后出生,而高校教师中的主力则主要是1980年以前出生,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软件测试专业系统学习和从业经历,同时,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压力较大,投入在应用实践上的精力和动力都明显不足。二是缺少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新兴专业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专业培训机构虽然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积累,但其方式主要是短期培训,教学质量更多依赖于讲师的从业经验,课程和教材随意性很强。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单位,是新兴技术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企业的加入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办学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既有助于高校解决前面提到的办学困难,为软件测试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又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实力,实现合作共赢。

3 服务外包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软件服务外包最早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他们将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大公司将自己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提供相应服务的专业公司来完成,从而降低其人力成本。服务外包型企业在国内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0]69号);2010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多家部委了《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65号)。

软件测试外包可分为客户现场模式和离岸模式。客户现场模式是指外包企业把自己的测试人员外派到客户的现场进行测试,可派整个测试团队进行独立测试,也可以将测试人员分散在客户的测试团队中,现在国内很多提供测试外包服务的公司都是以这种方式提供服务。离岸模式指的是测试外包方承接客户的测试服务项目,测试工作在外包公司内部完成,按照约定提交测试结果给客户,该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强化企业核心能力,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采用,是软件测试外包服务的发展趋势。

软件测试外包企业相比于招收测试人员的普通IT企业而言具有人才需求量大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两大优势。软件测试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尽管整个行业内人才缺口很大,但单一企业内需要的软件测试人员都是比较有限的。当前国内的IT企业在软件测试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测试人员的数量远低于实际需要,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测试团队,那些具有独立测试团队的大中型企业在招聘测试人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学历、从业经验等方面要求比较严苛,对于刚毕业的本专科学生来说,机会很少。软件测试外包企业服务于整个行业而不是单一企业,其在人才需求上一直非常旺盛,单是北京就有多家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软件测试外包企业。同时,软件测试行业的专业性使得其工作岗位有了更细的划分,职位的梯度明显,很多中低端的测试岗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准入机会。软件测试外包企业在这两方面的特点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4 渐进式双赢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在高速发展的IT领域,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诉求很大,但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企业参与教育方面尚没有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都没有明确;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新生力量的IT企业多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很多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自身仍处于创业和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人才供给上追求“短平快”,要求来之即用,缺少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前IT领域的校企合作中,两种鱼目混珠现象严重:一类是变校企合作为“收费培训+就业承诺”,将培训机构的业务直接移植到学校,把校企合作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另一类是校企双方只顾及自身的短期效益,打着订单培养和提供实习岗位的旗号,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技能工作,无视学生的职业成长。这种扭曲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质量不过关,在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要想把校企合作做实,高校一定要从提高自身做起,避免急功近利和政绩工程,要有耐心和远见,在提升自身办学质量的同时谋求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获取人力资源上受益,从而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从2007年开始开设软件测试相关课程,2009年明确软件测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主要方向,2012届毕业生中有70%以上进入软件测试领域就业。这期间,我们一直坚持探索渐进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逐渐深化校企合作。

4.1 第一阶段:以校企合作为起点,把握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明确自身改进方向

面对人才培养上的困惑和就业压力,很多高校寄望于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主动出击,摆正姿态,深入企业一线,探索校企双方在人才供给上的错位所在,对症下药,寻找自身改革的方向和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接收实习生是最容易为企业所接受的初级校企合作方式,企业的付出和风险相对较小,学校则可以通过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反馈为后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和准确获取企业需求,需要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最好能够覆盖到软件测试领域的典型工作岗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小组嵌入企业团队进行实习的方式,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企业,让企业感受到学校在合作上的诚意,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切实体验到一线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从整体上,全方位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实习过程中,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汇总,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教师深度参与的有目的的实习,有助于学校内部统一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的差异,明确改进的方向,为后续的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第二阶段: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进入第二阶段,校企合作的重点,一方面是要巩固和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是要针对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在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企业进行多角度的合作:①把企业项目中相对独立且技术难度适中的测试工作带到学校来完成,由企业派遣工程师进行相应的项目指导和管理,既能减轻企业在场地、设备和人员上的压力,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②聘请企业工程师在工作之余,为学生进行短期的项目指导,或者安排学生利用小学期和假期进入企业做工程师的助手,参与项目实战。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观摩,举办校企联谊等活动拉近双方的人文距离。

高校应同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进行课程开发。这一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地分析行业和学科特点,结合学校现有的师资构成和生源情况,作好可行性分析,切忌盲目照搬其他专业或院校的成功经验,改革过程可渐进发展,逐步到位。改革方案一旦确定,在执行过程中,人就成了关键因素。针对现有师资团队普遍缺乏软件测试相关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情况,可借助校企合作完成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升级完善。在当前的教育人才引入机制和市场经济影响下,从企业里引进合适的骨干工程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还只能是少数情况,完善师资队伍的重点在于提升现有教师在软件测试领域的应用实战能力。可以先邀请企业培训部门的资深讲师为教师作短期集中的专业培训以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再通过统筹安排让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实践,作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加工后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带回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4.3 第三阶段:紧跟行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

经过第二阶段的改革,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后,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校企双方可通过合办企业的方式实现教育产业化,将企业规范的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与学校的人才平台相结合,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高校通过参与企业运营的过程紧跟行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企业则在收获高质量人才的同时,通过在高校建立联合科研基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校企双方还可结合各自的人才优势,在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开发教材,制定行业规范,让优秀的成果为更多的从业者共享,促进软件测试行业实现良性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