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政汇报材料8篇

时间:2023-03-02 15:02:55

财政汇报材料

财政汇报材料篇1

—__镇财政所长在市人大调研乡镇财政体制运行 工作汇报会上的发言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镇财政紧紧围绕年初目标确定的预算收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快速发展。

现将我镇财政的运行情况简作汇报。

一、我镇财政基本情况

我镇是全县保留了“财政所”这块牌子的三个镇之一,有行政村28个,社区9个,村干部、社区及其助理125人,目前财政供养的全额人员是:177人,其中:在职92人、退休85人(行政在职59人,退休63人;农服中心在职19人,退休21人;社服中心在职10人,退休1人;计生服务站在职4人)。享受财政补助的对象有民政伤残军人21人、复员退伍军人102人、农村低保人员644人、遗嘱37人、卫生院在职68人退休18人(卫生院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定额补助)。我镇目前设有财政岗位9个(机改前15名),所长1名;副所长1名;总预算会计1名;收付中心出纳2名;核算会计2名;村级财务会计2名。我镇地处县城,机构庞大、人员多、部门设置复杂,目前有单独核算的会计业务14个,具体有:总预算、镇政府机关、民政办、计生办、财政所、农发办、综治办、农业服务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债权债务专账、五小费、农民筹资筹劳与镇村道路建设专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账,另外还将对我镇28个村9个社区的村(社区)级财务进行 (目前此项工作还在准备中),我镇财政所业务工作和管理监管方面在全县算是一面旗帜,是市级文明财政所,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巾帼岗,市级无烟单位,曾被县财政局推荐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先进乡镇财政所的评选。所以在工作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力求把工作落到实处。让先进、文明、高效、廉洁这面旗帜永不褪色。

二、1—5月财政的收支执行情况

收入方面,我们今年的预算是以3月30日向镇人大主席团第二次会议报告的预算草案执行的。今年县财政局对乡镇一直未下达指导预算,但我们自己的预算草案收入的编制是按照人员经费编实,公用经费从紧,项目经费从严的原则;编制预算658万元,从预算的执行情况看,1至5月全镇财政运行情况总体正常,其它财政收入在新的财政体制下,乡镇级基本没有,1—5月与上级往来实际拨付资金:295万元(帐上余额为510元,剔除历年超拨215万元,1—5月,县财政实际拨款:295元);其中全镇干部工资直发:96万元,民政定补:89万元;专项经费:58万元;用于日常运转:49万元,月均调度资金59万元。其二是支出方面,1—5月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7万元;教育:2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3万元;其他支出:18万元;合计支出:409万元(县级今年拨付给我镇是295万元,差额达__万元)。由于20__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新的会计科目,所以我没有分项将今年的支出数据和去年进行对接比较。

三、支出执行的特点

1.收付中心的运行,加强了我镇财政财务的监管。我镇收付中心于去年7月成立,收付中心的良性运作,打破了管理分散、集中监控难的旧格局,增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控制了资金的“体外循环”。集中了财力,整合了资金,规范了理财行为。撤销了单位 银行账户和多头账户,把各单位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由财政所统一核算和管理,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严格了支出审批程序,统一执行开支标准,对各单位实行报账制管理,规范了财务报销手续,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收付,分户核算,三权不变(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管理模式,收付中心的成功运行加强了财务运行的透明度,节约了行政成本。使我镇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且具有创新机制的管理轨道。

2.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预算支出保障较好。由于我镇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正确领导,镇人大对财政工作的大力支持加之财政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在财政局相关股室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资金筹集的力度,认真落实“保机构运转、保百姓冷暖、保社会稳定、促经济发展”的支出方针。1至5月,我镇财政支出保障较好。一是保证一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职工工资、离退休费、民政供养人员费用以及城市低保);二是保障了全镇机构正常运转经费的需要(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社区干部、村干部及助理、遗嘱实行财政直发);三是保障了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文化支出、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要(今年用于偿付学校债务21万元、用于医疗卫生的86593元)。四是安排了部分资金用于农业及其他建设方面的投入(通村公路建设、水观村新农村建设4万、永兴村六方合作的打造6万、能源建设中的沼气补助1.6万元等)。在职、退休干部的工资、津贴、村干、社区及其助理人员、民政优抚对象的补助等我们是采取财政直发,直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工作的不良后患。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在职干部的部分津补贴还不能按时、足额到位。财政资金虽然不太宽松但我们在资金的安排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保有压,保压并举,统筹合理地调度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财政预算支出快速增长,财力及资金调度仍不乐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较上年同期增加36万元,增长12.67%。其主要原因:一是干部职工的增资;二是民政优抚对象提高标准;三是维稳增加支出;四是专项资金增加了财政支出(六方合作、城镇社区补助等)。我镇每月用于运转的:1、水、电、电话、汽车燃油、旅差等基本经费每月至少要2万元。2、社区、村干误工、遗嘱、临时工工资计5万元。3、全镇干部津补贴4万元;共计11万元;还不计算我镇用于维稳、偿债和突发事件等费用(解放村、奎安村、安侨、李万华、万寿村的死人事件等等)。1-5月我镇一般预算支出达409万元,按此计算一年我镇共需财力1388万元[基本支出____*(偿息)+__养老金]+__(医保金)+*万元(住房公积金)+__万元(偿债及其他)+专项__万元],县财政的拨款进度每月平均不到60万元(按照我们的预算县财政是调够了资金的,我们的预算是685万元,月均57万元)。更何况新体制下我镇06年可安排财力达1123万元;为此我镇目前在资金的调度显得非常紧张。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四、07年1—5月所做的工作

1.完善了农民信息资料的录入,规范了农民直补网络化管理,加大了的惠农政策的透明度。我镇涉及粮食直补的农民11825户,38840人,29077亩,我所干部在克服人手少工作强度大时间紧等多重困难,利用“5+2”、“白+黑”的工作模式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完成了5个半月的工作量,由于信息资料完整,准备工作充分给农民的补贴兑付奠定了基础。在兑付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统一补贴范围、统一补贴时限、统一计算依据、统一补贴标准、统一发放程序,进行阳光规范操作,为此我们还先后组织人员对各村的财政补贴面积进行核查、清理,消化了因直补引起的群众上访矛盾。今年共兑付粮食补贴资金302751.42元,共发放退耕还林资金补贴184万元;兑付率达到100%;农村同奏:“种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种良有补助,农民得实惠”的赞歌。水稻良种补贴的相关信息也准备就绪,为提高我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财政干部做了该做的工作。

2.认真搞好资产清查工作,不断完善政府的资产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20__年第36号令)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按照县上的要求,精心组织、分工协作,经过历时2个月的时间对我镇 个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重点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资产收益进行了清查,清查结果由四川九鼎会计师事务所对我镇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专项审计。清理了行政单位 个,事业单位 个;清查出资产共计 元;其中固定资产 万元; 原值 万元。其中:单位资产盘盈 万元,财产损失 万元,其它资产 万元;行政单位 万元,事业单位 万元。往来款项 万元;其中债权 万元;债务 万元。我们以资产清查为契机建立了资产分类登记簿、登记卡,健全了资产帐务的登记,做到帐实相符,提高了全镇干部职工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3.扎实开展新合基金的清理和迎检工作。我镇被安排代表资

阳市迎接省新合检查工作,省厅共查两年的收缴情况,财政部门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管理、财务监管的职能部门,我们在参合资金的收取、基金票据的管理、会计的核算、款项的解缴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我镇两年共完成参合人数71700人,收取参合基金717000元。两年的参合率达97.1%,来自部、厅、局的检查组的各级领导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认为我们政策明确,操作规范,帐目清楚,对我们给予了好评。

4.认真清理债务,建立相对合理的偿债机制。近来我所对全镇的债权债务进行了进一步清理,以20__年锁定的债务额度,按照事由、时期、原因、用途、债务到期时间、逐年偿还计划等相关内容逐笔进行了清理,建立了相应的台帐,形成一套完整的债权债务明细资料和帐册,我镇共有债权 万元,笔。有债务 万元(其中基金会倒闭政府举债:), 笔。镇级: 万元笔,村级:

万元笔。计划今年偿债 万元,08年偿债 万元,09年偿债 万元,20__年偿债 万元,20__年偿债 万元,20__年偿债 万元,2013年偿债 万元,2014年偿债 万元,2015年偿债 万元,2016年偿债 万元,2017年偿债 万元。我镇是全县负债最大的乡镇,真是债台高筑,严重影响了我镇财政的良性循环。

五、建议意见。

1.我镇地处县城,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突发事件和维稳所需的经费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数字,所以建议县级对我镇能够特殊环境实行特殊财政政策。对一些涉及全县共享的事业经费支出和涉及县城维护稳定的事宜希望上划县财政直接支出。(如:执法大队经费、巡防大队经费)。

2.我镇是挂牌的财政所,但是县财政局管了我们二十多年,现在一下子不管了,只有工作来了才 想起财政干部,这让我们“寒心”,我们失去了业务交流的窗口,现在由本级政府直接管理,所以在新的财政知识的掌握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上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并且在财政的监管上我们也有所顾忌,相对来说管理的力度在弱化,总之没那么理直气壮了,有点站得直挺不住的感觉。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体制会变,会计业务常变,所以建议县财政局和过去一样负责培训和管理财政人员。让财政人员有一个提升业务技能和可以进行业务交流的窗口。

3.要想把乡镇财政工作做好,切实履职,为政府当好家理好财,筹集、协调、管理好财政资金,加强财政监督,建议乡镇财政要设置合理的岗位,在岗人员要有足够可以工作的时间。过去我所15个编制的时候驻村的只有5人现在9个编制驻村的就有9人,何况现在的业务比过去增加了一倍,机构也增设了一个,财政干部还有的是兼职。实在是力不从心,今年县上召开过一次要求财政业务限时完成的会议(农民信息资料的录入),那次是要求各乡镇的红茶乡镇长参加,会上把财政业务工作的限时完成作为各镇的考核评分的依据,把完成时间喊在镇长头上,不能按时完成的叫镇长去“背书”,具了解全县当时有95%以上的乡镇不能完成,后来多数乡镇请人,甚至把各地学校的电脑都搬到政府机关全面加班,才基本完成任务但是质量应该不高,这件事应该给你们上层传递的一个信号,如果全县有50%的乡镇完不成这项工作,只能说明上层的这项决策不优化,全县有95%以上的乡镇完不成那就应该考虑是不是工作的目标定得过高或定得不合理,后来有人把问题归在撤消乡镇财政所的体制上,财政本是政府机关国民经济腾飞的翅膀,为政府保驾护航是财政的职责所在,请求领导能考虑财政干部不再驻村(在此谢过)。

财政汇报材料篇2

,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上级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财政业务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财政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作风为突破、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以纠风为重点、以办案为手段,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继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推动伊通财政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现将一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注重实效,强力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初,我局根据省财政厅及县纪委下发的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制定了符合伊通财政实际的《伊通县财政局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思路,为做好全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县纪委有关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及时召开党委会、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我局制定了《伊通县财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责任书》、和《伊通县财政局工作人员承诺书》,并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同时制定并下发了《伊通县财政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表》,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领导干部和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应担负的责任细化量化,细化任务指标,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一位干部,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根据领导变化,今年重新调整和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政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健全了局党委统一领导、各科室(单位)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实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为每名领导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充实考核内容,变软指标为硬指标,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并纳入财政工作绩效考核。我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两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财政绩效管理、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为强化反腐倡廉各项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二、创新载体,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我们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年”活动为主线,结合省财政厅会议精神,把廉洁从政教育融入到学习“七一”讲话和四平财政系统开展的“廉政日”教育活动之中,纳入局精神文明建设“读一本好书”等“五个一”活动之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以提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廉洁自律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廉洁型班子为目标,切实加强干部的廉洁思想、自律能力和作风建设。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强化廉政学习理念,营造廉洁氛围,提升廉洁素质。一是继续抓好学习《廉政准则》和贺国强提出的“六个重点”。我局在上半年举办了学习《廉政准则》专题辅导,使大家对《廉政准则》有了进一步的全面认识和掌握,增强干部的廉洁意识。7月,我局邀请党校教授给全局党员干部作了关于“七一”讲话专题辅导,进一步解读了总书记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二是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干部观看中纪委监察部电化教育中心“廉政中国”等警示教育主题片,学习省财政厅编写的《财苑警示录选编》,及时提醒,常敲警钟。组织干部认真讨论,对腐败案件进行剖析,总结教训,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构建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建设。

我们还积极创新廉政文化活动载体,营造廉洁社会氛围。我们今年开展了家庭助廉活动,以创建“廉洁家庭”、“五好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到基层、入家庭活动,送发“家庭助廉 倡议书”,实施廉政教育向职工家庭延伸,确保了全系统每一个家庭的平安幸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局主要领导讲一次廉政党课;局纪委负责作一场反腐倡廉形势报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一次反腐倡廉理论专题学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廉政教育读本;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一次警示教育;组织开展一次《廉政准则》知识测试。取得良好效果。

三、规范权力,认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按照县委、县纪委的安排部署,根据财政部门权力“搜索”、监督定位、流程规范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局紧紧围绕惩防体系建设,以规范职权运行为核心,以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职权运行机制为目标,编制《规范职权运行制度流程汇编》,重点是完善职权运行体制机制,增强制度的约束力,规范职能科室工作流程,强化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责任主任意识,使各项职权阳光操作、规范运行。

紧紧围绕“三重一大”,以防控廉政风险核心,以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机制为目标,编制《伊通满族自治县财政局廉政风险防控预警目录》,重点是从思想道、制度机制、岗位职责、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强化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主体意识,使职权安全运行。我们一是对全局所有岗位所行使的权力进行梳理,掌握行使权力的种类,查找廉政风险点,增强对权力制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对权力行使流程进行描述,掌握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达到明确岗位职责和强化责任的目的;三是对相关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四是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增强制度规范执行意识,提高权力运行的质量与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现在全县有27个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加大了科技防腐力度,今后继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从源头控腐。

四、巩固成果,全面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按照县委、县纪委及省财政厅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确定今年为“廉洁从政教育年”,把廉洁从政和营造良好风气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重要任务。全系统认真组织干部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十不准”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软环境和政行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促转变、惠民生、求实效”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九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把倡导和践行九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列入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建立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动态监督和测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全面把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力争把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年初,我们对全局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作风状况进行了民主测评。为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局机关开展了作风纪律大检查活动,下发了《伊通县财政局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纪律的通知》,并成立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家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人人写自查剖析材料,全面检查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思想根源,在自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干部制定整改措施写出整改报告,认真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自查剖析,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特别是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确保局党委的各项决策决定执行到位,确保局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确保所在科室、单位的干部队伍不出问题,从而加强了作风建设。

在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抓好财政系统的政行风建设工作,去年我局在全县民主评议政行风工作中在经济管理类名列第一,今年是免评单位,我们不骄傲,继续巩固成果,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保持政行风评议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年初,我们就进行了安排,下发了《伊通县财政系统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安排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落实责任,并将政风行风评议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政风行风评议出成果。在日常工作中抓好落实,扎实工作,始终把群众反映的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作为行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积极预防和及时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让人民群众满意,积极构建和谐财政,让社会满意,让党委和政府满意。今年我局代表市财政局参加了全省财政系统政行风检查评比,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受到上级表彰。

五、发扬民主,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我局党委始终把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以此推动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

一是认真过好民主生活会。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我局党委于6月末召开了领导干部专题组织生活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互相帮”的办法,查找了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前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了领导干部;会上,班子成员认真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后,制定了整改措施,确保了民主生活会收到实效,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二是坚持领导干部清政廉明。一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牢记党的宗旨,狠刹“五股歪风”,落实好四个坚决纠正工作,全心全意抓好财政工作。领导班子成员个个带头讲政治,人人带头讲纪律,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做到了顾全大局,配合默契,互相信任,协调有力。在工作中,努力倡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勤政为民,公道办事,把热心服务基层、热情服务群众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塑造了勤政、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三是认真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对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上按照规定程序,征求意见、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等环节进行,最后由班子成员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保持了廉洁的党内风气。四是认真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仅是一把手要将重大事项向县委、县政府、县纪委报告,我们班子成员也要将重大事项向局党委作以报告。

六、公正执法,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我们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省财政厅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了治理“小金库”和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工作,着力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有效推进了源头治腐,财政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制定方案,通过复查、抽查、整改落实,逐步健全完善“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公用经费支出,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各项涉农资金、保障性住房、扶贫救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资金的专项检查。三是组织力量开展了对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和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存储情况的专项调查、检查工作。

财政汇报材料篇3

***市财政局

今天,A司长在百忙中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是对我市财政工作、特别是农业财政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对赵司长和省厅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财政部和省厅多年来对我市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几年我市农业财政工作基本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水利大市

***位于***省东南部,辖9县3区,180个乡镇、办事处,7151个村居。全市面积达1.7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万亩,总人口1072万,其中,乡村人口871.6万人,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境内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300多条,拥有大中小型水库902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 30 座、小一型153座、小二型712座),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6.5%。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468.8万吨,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全年新增造林面积38.2万亩;累计出栏生猪 548.7万头、家禽1.64亿只,肉类总产量68.8万吨,水产品产量12.4万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区发展到2855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区15个、省级22个。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63.6万千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等主要农业机械数量达48.6万。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9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54家。全市基本形成以蔬菜和果品两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花生、黄烟、桑蚕、柳编、银杏、金银花、板栗和茶叶等八大优质农产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是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县;苍山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南菜园”。***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和***的杞柳,***、***的板栗,***的黄烟,***、临沭的茶叶都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产品。

二、近几年全市农业财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带着感情抓“三农”,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010年,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

(一)提前半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系防洪、抗旱、供水和生态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共有大、中、小型水库902座,小型病险水库就有819座,占全省的20%,是全省除险加固任务最重的市,开展好这项工程尤为重要和紧迫。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提前半年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的目标。我们对此高度重视,集中资金重点投入。为减轻县区财政资金压力,经市政府批准,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市级按20%配套,即小一型水库平均每座补助90万元,小二型水库平均每座补助15万元,具体按除险加固任务数量分档定额补助。按照这一方案,仅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市财政三年就需承担2.35亿元。2008-2010年,市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用于除险加固工程,确保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开展。截至2010年6月16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32座大中型和81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半完成”目标,恢复增加兴利库容3.46亿立方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8.7万亩。为此,省政府专门给我市发来贺信。今年9月,省政府《关于表彰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市县和先进个人的通报》(鲁政字〔2011〕220号),授予我市“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市”称号,我市还有三个县荣获“先进县”称号。

(二)扎实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2009年起,为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和水利部决定,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我们按照省里要求,认真研读省里的申报指南,依据评审细则,按满分标准安排配套资金。积极配合水利部门,指导有关县区认真编制规划,充分准备材料,积极参加竞争立项。目前,我市有8个县入选小农水重点县,市县共安排配套资金11400 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 2700 万元,县区财政安排8700 万元)。截止2010年,我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共完成工程投资17005万元,其中,省以上建设资金9000万元,建成9大片区规模万亩以上农田水利工程,彻底解决了21.3万亩农田灌排溉问题。

(三)积极开展能繁母猪补贴工作。根据上级要求,为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会同畜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制定能繁母猪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扎实有序开展工作。2007-2008年,全市共补贴能繁母猪1021707头,共发放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2011年能繁母猪补贴项目正在实施中。

(四)努力做好扶贫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00万元,2008-2010年筹集安排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群众投入9000万元,全面完成第三期重点乡镇扶贫开发任务。扶贫项目涉及9个县区19个乡镇,项目覆盖480个村、35万贫困人口。二是顺利开展互助资金试点。从2007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部级和省级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2008年8月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要情》刊发了我市互助资金试点的做法和经验。为扩大互助资金的规模和作用,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在全市100个适宜村开展互助资金市级试点。截至2010年底,全市试点村达348个,共成立互助资金组织291个;互助资金总量达959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5220万元,吸引会员出资4374万元;入会农户83626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62.2%;累计借款农户达26146户,累计获益3071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快速调度资金,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去秋今春,我市遭遇严重干旱,农作物生长及人畜饮水面临严峻挑战,全市548万亩小麦,受旱面积达508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86万亩,累计有14万人、4.4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吃水困难。面对严重旱情,我们在及时足额把上级抗旱补助资金拨付到县区的同时,紧急筹集资金支持抗旱,2010年两次下拨资金500万元,2011年年初,在预算未经市人代会批准的情况下,通过增拨调度款的形式下拨2560万元,并按照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会同水利、农业等部门制定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尽快下达拨付到县区,为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确保了夏粮大灾之年不减产。

(五)努力争取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惠及更多农民。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象最初的重点是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不适合在我市大面积推广,我市农民购机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认真开展农机需求调查研究,摸清农民急需购置的机械设备情况,积极向省财政、农机部门反映,建议将我市适宜的手扶拖拉机、沼气出渣机、茶叶加工和烟草种植收获机械等小型农业机械列入补贴范围,得到上级认可,将这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极大调动了我市农民勾稽积极性。2008-2010年,争取上级补贴资金14370万元,市财政安排1130万元,共补贴农户36780户、补贴农机具49845台套,加快了我市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提高了全市农机化水平,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六)全面落实各项农业良种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会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规定,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严格补贴程序,确保良种补贴资金落到实处。2008年以来,共落实、发放小麦、玉米和水稻等补贴资金3.97亿元,累计补贴面积3548.3万亩。通过实施良种补贴,加快良种推广使用步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确保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68.76万吨,比2008年增产36.29万吨。

三、当前农业财政工作的最大困扰是财力不足

目前,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全省的1/24,人均财力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最近几年,尽管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受财力限制,很多时候力不从心,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县财力紧张,增加投入困难;二是一些农业财政资金存分散、重复和交叉,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困难等等。

四、今后全市农业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在支农资金投入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贯彻落实。二是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拉动、农民主体、社会统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吸引金融资金投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对通过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农村户用沼气、村村通自来水、扶贫开发、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的,给予优先扶持或奖励,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同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政策手段,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在支农资金监管上实现新突破。严格县级报账制程序和方式。针对审计等部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报账提款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从报账程序、手续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审核监督力度,增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借助审计、财政监督、投资评审、社会中介机构等外部力量,加大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社会密切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项目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特别是对扶贫开发、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从项目立项、计划或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实施、预决算编制、项目建设监理、项目竣工验收等,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监督检查。

三是在支农资金整合上实现新突破。继续从横向、纵向和县级试点三个层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注重挖掘横向整合潜力,加大纵向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政策衔接和上下联动。重点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着力探索资金整合新模式、打造新平台。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区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对成效突出的县,市财政在支农资金分配中给予倾斜和奖励。

财政汇报材料篇4

县政府督办室:

我局一贯以来高度重视信访矛盾化解工作,近年来,我局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和配合,较好地办理化解了多起信访矛盾。2011年度,我局尚未收到任何信访件,基本上不存在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只存在一起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即把基层财政人员纳入归口管理,为基层财政所退休人员界定身份落实待遇问题。

一、信访办理的基本情况

2010年7月5日,县委书记大接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张足意接待《强烈要求把财政人员纳入归口管理》,张书记批示“请财政局妥处,涉及有关的镇场协助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稳定。”

2010年10月19日,县委刘书记交办信访件《迫切恳求为基层财政所退休人员界定身份落实待遇的报告》,签署请孔县长、朱县长研究处理。2011年3月22日,县委督察室以[2011]第11号领导批示件办理结果回告,县委刘书记批示:“请***同志组织编办、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研究具体方案报县委、政府研究决定。”由于我县人事调整及其他客观原因,一直没有进行落实。

二、信访问题的由来

200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阳发[2005]14号)和《关于印发***县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阳政发[2005]48号)两个文件,其中:一个文件界定乡镇财政所为事业单位,一个要求乡镇事业单位必须进入养老保险。为此,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县财政局将各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由原财政拨发工资改为县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发放养老金。

事实上,自2002年乡镇财政所人、财、物划归各乡镇政府管理以来,基层财政所干部职工就多次反映该改革存在相关问题,要求上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在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之后,因感觉身份改变而带来相关待遇不公,44名从基层财政所退休的干部遂联名要求县委、县政府按“中编办[1995]3号”和“中办发[2000]30号”文件精神,借鉴大冶、麻城等7个县(市)的做法,将乡镇财政所人员收归财政局管理,重新界定基层财政所在职和退休人员身份,并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和津补贴待遇。

三、我县基层财政所的基本现状

根据省有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文件的规定,2005年,乡镇经管站与财政所合并,财政所加挂经管站的牌子,其人、财、物归所在乡镇政府管理,后更名为财经所,业务上接受县财政局指导,属乡镇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退休人员全部进入养老保险发工资。

乡镇财政所由垂直管理转变为乡镇地方管理后,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该管理模式已呈现出“五难”弊端,具体表现为:

1、财政资金上监管到位难。因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受地方干预较大,以致财政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执行政策难以到位,特别是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为要求财政部门提供财力保障,地方政府往往忽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甚至不惜在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打折扣,出现违纪违规和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2、队伍管理上积极调动难。乡镇财政所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后,财政所干部不能统筹调配,上下不能流动,左右不能交流。无论财政所长还是一般干部,在一个乡镇财政做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以致不能优化配置。同时,因提拔任用机会渺茫,严重挫伤了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难以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3、工作运转上经费保障难。乡镇财政所的基础设施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因全县各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难以维持本级政府运转,以致无力承担财政所各项经费需要。而县级财政预算对财政所只安排人头经费,相关工作经费仅靠县财政局统筹安排部分业务费,至于基础设施经费更是无从着落。

4、基层工作上协调开展难。财政所人、材、物归乡镇政府管理,业务接受县财政局和农经局指导。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县财政局想管但管不到,地方政府能管却管不了,从而导致基层财政所管理出现“真空”状态。业务处理上,因县财政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各镇有各镇的作法,全县难以确定统一的模式,以致工作参差不齐,效率难以提高。同时,因基层财政所工作职能多,工作内容繁杂,多头管理而要求不一,从而导致多种信访及纠纷。

5、养老保险上保费续缴难。尽管2005年,当时通过硬性工作,将财政所人员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但大部分乡镇财政所人员除缴纳第一期保费外,单位和个人续保部分基本上均未交纳。同时,因应缴保费未如期缴纳,新的退休人员就无法领取养老金,以致乡镇财政所部分人员到了年龄而不能按正常渠道退休,只能继续按在职人员领取工资,否则财政不拨工资,保险又不发养老金,

四、解决该信访诉求的困难及建议

据了解,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有的地方是实行归县(市)财政局垂直管理,有的地方是乡(镇)政府管理。针对我县44名基层财政所退休干部的信访诉求,如若对基层财政所的在职和退休人员重新界定身份,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和津补贴待遇,并实行县财政局垂直管理,该信访问题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与省、县综合配套改革精神相悖,同时势必引发连锁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将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退出养老保险后,其他已进入养老保险范畴的乡镇站、所、中心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势必同样要求退出养老保险。

鉴于我县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以及长期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为从稳定大局出发、促进我县财政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建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前头,组织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迅速出台我县关于基层财政所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既稳定基层财政干部情绪,也为财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尝试。

 

 

财政汇报材料篇5

县政府督办室:

我局一贯以来高度重视信访矛盾化解工作,近年来,我局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和配合,较好地办理化解了多起信访矛盾。2011年度,我局尚未收到任何信访件,基本上不存在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只存在一起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即把基层财政人员纳入归口管理,为基层财政所退休人员界定身份落实待遇问题。

一、信访办理的基本情况

2010年7月5日,县委书记大接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张足意接待《强烈要求把财政人员纳入归口管理》,张书记批示“请财政局妥处,涉及有关的镇场协助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稳定。”

2010年10月19日,县委刘书记交办信访件《迫切恳求为基层财政所退休人员界定身份落实待遇的报告》,签署请孔县长、朱县长研究处理。2011年3月22日,县委督察室以[2011]第11号领导批示件办理结果回告,县委刘书记批示:“请***同志组织编办、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研究具体方案报县委、政府研究决定。”由于我县人事调整及其他客观原因,一直没有进行落实。

二、信访问题的由来

200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阳发[2005]14号)和《关于印发***县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阳政发[2005]48号)两个文件,其中:一个文件界定乡镇财政所为事业单位,一个要求乡镇事业单位必须进入养老保险。为此,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县财政局将各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由原财政拨发工资改为县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发放养老金。

事实上,自2002年乡镇财政所人、财、物划归各乡镇政府管理以来,基层财政所干部职工就多次反映该改革存在相关问题,要求上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在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之后,因感觉身份改变而带来相关待遇不公,44名从基层财政所退休的干部遂联名要求县委、县政府按“中编办[1995]3号”和“中办发[2000]30号”文件精神,借鉴大冶、麻城等7个县(市)的做法,将乡镇财政所人员收归财政局管理,重新界定基层财政所在职和退休人员身份,并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和津补贴待遇。

三、我县基层财政所的基本现状

根据省有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文件的规定,2005年,乡镇经管站与财政所合并,财政所加挂经管站的牌子,其人、财、物归所在乡镇政府管理,后更名为财经所,业务上接受县财政局指导,属乡镇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退休人员全部进入养老保险发工资。

乡镇财政所由垂直管理转变为乡镇地方管理后,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该管理模式已呈现出“五难”弊端,具体表现为:

1、财政资金上监管到位难。因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受地方干预较大,以致财政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执行政策难以到位,特别是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为要求财政部门提供财力保障,地方政府往往忽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甚至不惜在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打折扣,出现违纪违规和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2、队伍管理上积极调动难。乡镇财政所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后,财政所干部不能统筹调配,上下不能流动,左右不能交流。无论财政所长还是一般干部,在一个乡镇财政做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以致不能优化配置。同时,因提拔任用机会渺茫,严重挫伤了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难以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3、工作运转上经费保障难。乡镇财政所的基础设施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因全县各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难以维持本级政府运转,以致无力承担财政所各项经费需要。而县级财政预算对财政所只安排人头经费,相关工作经费仅靠县财政局统筹安排部分业务费,至于基础设施经费更是无从着落。

4、基层工作上协调开展难。财政所人、材、物归乡镇政府管理,业务接受县财政局和农经局指导。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县财政局想管但管不到,地方政府能管却管不了,从而导致基层财政所管理出现“真空”状态。业务处理上,因县财政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各镇有各镇的作法,全县难以确定统一的模式,以致工作参差不齐,效率难以提高。同时,因基层财政所工作职能多,工作内容繁杂,多头管理而要求不一,从而导致多种信访及纠纷。

5、养老保险上保费续缴难。尽管2005年,当时通过硬性工作,将财政所人员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但大部分乡镇财政所人员除缴纳第一期保费外,单位和个人续保部分基本上均未交纳。同时,因应缴保费未如期缴纳,新的退休人员就无法领取养老金,以致乡镇财政所部分人员到了年龄而不能按正常渠道退休,只能继续按在职人员领取工资,否则财政不拨工资,保险又不发养老金,

四、解决该信访诉求的困难及建议

据了解,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有的地方是实行归县(市)财政局垂直管理,有的地方是乡(镇)政府管理。针对我县44名基层财政所退休干部的信访诉求,如若对基层财政所的在职和退休人员重新界定身份,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和津补贴待遇,并实行县财政局垂直管理,该信访问题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与省、县综合配套改革精神相悖,同时势必引发连锁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将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退出养老保险后,其他已进入养老保险范畴的乡镇站、所、中心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势必同样要求退出养老保险。

鉴于我县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以及长期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为从稳定大局出发、促进我县财政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建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前头,组织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迅速出台我县关于基层财政所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既稳定基层财政干部情绪,也为财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尝试。

 

 

财政汇报材料篇6

扎实推进农村财政管理工作

 农村财政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十一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职能转轨转换、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财政管理的重要阶段。期间,***县农税局更名为农村财政管理局,各镇财政所更名为财经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升级为农村综合改革,各种新的工作要求和新的管理模式在不断摸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2010年,县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以转换职能、规范管理、创新发展为重点,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基金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财经所管理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要求,完善制度,大力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明确工作责任。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原来农村资金、财务“双”转变为“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工作。为将工作落实到位,***县挂牌成立了***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县编办进行定编核编,保证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职责到位。全县18个镇、开发区也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已全部挂牌并落实了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全县共落实中心负责人及总会计、总出纳、会计共132人,为全县开展“三资”监管工作提供了相关政策依据,为三资监管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规程。我县今年先后颁布了《***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实施细则》(阳政办发[2010]79号)、《关于规范村级资金、资产、资源使用处置行为的有关规定》(阳农村监发[2010]2号)、《***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阳纪发[2010]20号)等文件,并制定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主任职责等八项制度三项职责。制作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流程图、集体工程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资产资源经营处置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网络图等。并为各中心配备三资监管电算化设备,建立了三资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厅),完善监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帐表据。确保帐、表相符,村级收入统一使用省厅监制的“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款收据”,村级支出上尽可能使用合法凭证入帐。三是开展财务清理,夯实工作基础。2010年对全县所有行政村进行了财务清理,按照边清理边规范的原则,全部实行三资监管工作,做到了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清理了403个村,403个核算单位,清理登记固定资产合计24527.5万元,各类债务14510.9万元,各类债权7453.2万元,各类村级收入52694.2万元,各项村级支出49767.3万元,专项资金收入13235.1万元,专项资金支出14437.3万元,进一步理顺了我县村级财务手续不全、帐务不齐、档案不清等问题,奠定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基础。

(二)提高认识,落实措施,确保惠民政策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征收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宣传力度,讲清政策、正确引导农民医疗消费观念。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和征收督办工作。严格执行省下发的《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收工作的通知》,统一由基层财政所征收,严格按规定收取农民缴费,坚决制止滞留代收代垫农民个人缴费的行为。进一步抓好基金进度编报与资金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编制基金征收进度,从征收之日起,按日编制收入进度表,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行了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管理办法。我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任务数2109.92万元,到12月上旬完成征收任务1368万元,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0.33万人,农村参合比例达到92%以上,参合率达到90%。二是规范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工作。按照“政策公开、据实核算、直补到户、阳光操作”的原则,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依据农业部门核实面积,将补贴资金按政策规定的时间打入账户和存折上;同时向每个农户发放监督卡,告知农户全年应补贴资金额度。监督卡全部用电脑打印发放,提高了发放效率,减少了填写误差,也便于查找、统计、调档,并能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农民负担及惠农补贴信息,增加了公开性和透明度。2010年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发放粮食直补1001万元;农资综合直补4068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737万元;油菜良种补贴22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70万元;汽车摩托车及家电下乡补助资金1786万元,发放农户14.86万户,发放监督卡14万余份。

(三)加强指导,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初,以突出工作重点、细化考评要点为原则,下发了《关于2010年度农村局在各镇(区)财经所开展考核评先工作的通知》文件,年终采取查、问、看、访的方式,对财经所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通过考评工作,大大加强了农村局对基层财政工作的管理力度。二是抓好学习培训。坚持把学习培训是当作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派送7个镇10余人参加省培训,举办了两期财经所业务人员培训班和所长培训班,近90人参加了培训,重点学习村集体“三资”监管、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操作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基层财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通过考评奖励一点、按工作任务量分配一点、支持基层财政建设补助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等办法加大对基层财经所的经费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基层财经所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创新机制,巩固成果,全力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公益性“以钱养事”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能力,促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对全县“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的人员进行资格考试,实行竞聘上岗,资格录用制,聘用期为二年。通过考试竟聘,既保障了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全县共聘用358名服务人员。目前已预拨服务报酬930余万元。二是搞好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改革工作。根据省要求,我县对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改制为企业,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所有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全面纳入养老保险。目前,我县良种场职工纳入养老保险5170人。三是全面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今年,省综改办将我县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关于印发〈***县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阳政办发[2010]85号)。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册、操作流程图及申报样本材料,采取上街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办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组织各财经所所长和业务人员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业务培训会,并组织人员深入村、组进行了现场指导。我们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决议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事签名表》等10个相关申报表格,要求各村按“项目申报流程图”规范操作,真实准确的填报表格;按照先议后批、先批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严把“公示关、审批关、验收关、拨付关”,确保奖补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收到效益。2010年***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行政村有283个,319个项目,今年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指标2056万元(其中本级投入奖补资金7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农村财政管理工作面向全县农村,问题非常复杂,在监督管理上往往出现一些漏洞。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加大问题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细化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职能。

财政汇报材料篇7

我镇地处本市南大门,××经济发展要镇,崛起的工业兴镇。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财政职能转变工作指导意见》(苏财农税[2005]27号)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市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施办法》(××办[2006]9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积极推动,顺利实施。在改革中我所根据市局统一布置,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周密布置,规范管理,运行正常。以转变观念,正确把握,积极实施为抓手,坚持“八方进水、一只池子蓄水,一把龙头放水”的理财原则,并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教师和公务员的,地标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民政经费按时按季发放定补;确何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正常拨付使用;确保基础设施重点投入,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将我镇的做法和体会作简要汇报。

一、顺应改革,广开财路,坚持“八方进水”

根据新一轮市镇财政体制要求及“镇财市管镇用”的管理目的,

镇级财政必须努力提高保障能力,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是发展经济,从财源培植入手抓财政,广开财路,做到“八方进水,一只池子蓄水”。

1、培育税源经济,是财政增收的基础。

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财政是基础,财收增收基础是发展经

济,发展经济的关键是培育税源经济。我们一直把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基础作为财收工作的主旋律,从财源培植入手抓财收增收。坚持在培植财源上寻求项目兴财战略。按照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经济目标计划,镇财政财积极配合参与实施,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为引进大项目,实现大发展提供最优的发展平台,同时确保政府激励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资金足额到位。为鼓励企业增强纳税意识进行纳税奖励,05年度对纳税八强实施奖励43.85万元,对新投资企业在用地政策、税收政策、服务政策上实施优惠,充分利用“黄桥老区”政策,引商引商,项目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优化产品结构,防止产品单一,防范市场风险,在扶持财源项目建设上发挥导向作用,聚集作用,牢固树立税源意识,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植过程中,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高税赋项目,促进各类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聚,扶持企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培植基础财源和递补财源,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注重两税征管,强化综合治税是财政职能的体现

镇财政增收节支,重点是增收,财政增收的重点是税收。随着农

业税的取消,镇级财政的主要税收就是两税即增值税和地方税收入。我镇共有纳税户998户,镇国税、地税充分利用纳税信息和社会综合治税两上平台,分析全镇税收情况,我们一直经常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收入进度,剖析结构状况,分析收入增减变化,原因发生在哪类哪家企业,一起认真研究全镇两收入结构特点,强化镇财政收入中支撑税种和主导收入,促进财政收入实现快增长,努力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将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成果及时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好两税征管,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一是召开会议,通报情况。我们逢月进行全镇税收情况分析会,通报情况,对照年度计划,寻找新增税收的突破口。

二是传递税源信息,增加税收。充分利用采集到的有效信息,及时通报,及时传递,根据全镇项目投入,新办企业,基础设施投入,企业用地等税源基础资料,及时传递迅速体现收入。

三是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遏制税收跑、冒、漏。我镇近年来,规模企业成长快,服装外贸出口产品多,对此,镇国、地税、财政联合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部门间通报各纳税户明细,情况资料,重点关注企业出口退税的真实性,关键分析骨干企业的投入、用电、产出、销售、税收等要素的正确剖析,寻找收入增长点。

四是加强零散税收的征收。一方面,我们分片派驻3名助征员协助国税、地税部门征收个体零散税种的征收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外地员工的租住、信息、组织收入,再则,组织力量协助税务部门开展税收执法行动。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有效遏制税收的跑、冒、滴、漏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年递增46.8%,05年比05年增长51%,“十五”期末比“九五”期末增长580%,今年一季度已完成967.6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26.2%,比上年同比增长38%。

3、强化非税收入征收,是增加可用财力的有效措施。

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镇财政实现快速增强,提高镇财政的可用财力主要方面是非税收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我们组织财政收入的重头。

1、加强部门预算外收入的征管,做到“一只池子蓄水”。我所一直严格按照要求管理镇级部门预算外资金,以票据管理为主,收费管理为重,支出管理为实,对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及时进入财政专户,对高支出比重的教育,教育财务财政所专人兼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2、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实行固定资产转化利用。摸清闲置资产、整合资产盘活,实施固定资产转化。根据区划调整合并带来的闲置资产以及镇政府实施东迁的目标,实施市场化运作,确保镇政府东迁工程到位,我们主要采取将原营防、龙舌、××政府资产进行整体变现以及医院改制带来的增益资金,转换成现在的镇政府办公大楼,达到了“政府不举债,企业不摊派、农民不集资,工程不欠债”的市场化运作的预期目标。

3、按实征收企业租金。全面征收政府与原集体企业改制后的房屋及土地租金收入,原集体企业改制中都与镇政府存在租赁关系。我们积极主动摸清家底,一一进行核对,建立台帐,根据现实经营状况,分类管理,一年一次征收。对已倒闭原集体企业的存货资产,进行变现,能售则售,一方面缓解了财政资金的困难,增加了镇财政的可用财力,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4、加大基金费收入征收的力度。我们根据各个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分类定性,对照企业用电量、产量、产品销售、资产固定规模等要素,制定征收数额,并利用国、地税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对基金费征收注重在“度”字上应收尽收,既体现政策的严肃性,又体现政府扶持企业发展,达到企业做强,政府财政增收双赢。

通过以上措施的到位及精心运作。我镇的可用财力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年递增55%,有力地保证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理财原则,近三年来,我镇财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始终能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集中资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了财政保障能力,办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应有的努力,一方面主要是依靠市财政的正确领导,积极支持扶持外,更重要的是我镇党委、政府对财政管理,顺应改革,转变观点,树立自力意识强,财政运作高质量的作为。,

二、规范管理,理清思路,坚持“一把龙头放水”

为保证镇财市管改革工作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规范运行,

我们理清思路,规范操作,对镇属部门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明确了具体操作程序,保证了改革工作平稳推进。

1、精确编制并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根据我镇的财政状况及新一轮的市镇财政体制所体现的公共财政要求,按照性质,核查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支出固定轧死,收入打足预算,以收支平衡作为目标要求。合理调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培植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建设服务的投入,压缩新增支出、专项支出及无预算支出,寓财政监督于财政收入预算编制,预算收支执行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2、确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意识。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民政定补对象的正常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我镇一直在“吃饭”与“建设”上并举,做到吃饭经费从不拖欠,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有章可循。从严控制机关的招、车、费支出,制定实施相关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即对机关办公费、招待费财政所专门参管,主管后勤管理工作,参与政府和费用的审核,最大限度节约公用经费的支出,人员外出车旅由政府办实行监单登记制度,需要来客招待的机关食堂以就工作餐为主,公务用车实行预算承包,一次性定价无其他任何费用报支。

4、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保障能力。农村三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通达工程、河道疏浚、改水、有线电视、农桥、镇区建设及其他基本建设都进行专人管理,专项核算,核算规范,管理严格,造价审计,一直没有因挤占挪用专用资金而欠工程款的现象。

三、牢记宗旨,优质服务,坚持依法行政

干一切事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我所现有人员8名,市局借用

1人,实际在所7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我所以提高人员素质,牢记宗旨,优质服务,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主线,实行“镇财市管”管理方式改革后,镇财政管辖的范围更大了,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财政汇报材料篇8

2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经济、财政形势一度面临异乎寻常的压力,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增收节支保平衡,减轻企业负担保发展,扩大财政投资保增长,优化支出结构保民生,不但实现全市财政总收入超千亿的历史性跨越,而且确保了全年各项财政收支目标的圆满完成。

全市财政总收入1019.4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继续保持在全省“一高一领先”。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增长14.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1.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90.39亿元,增长16.8%。预计全市各区、县(市)均能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由于已经实行了“市级企业下划、收入在地统计”的财政管理体制,原市级企业税收已按属地原则统计到各区,经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市本级不再编制财政收入预算,报告口径为市区收入数和市本级支出数。20**年市人大批准的市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432.25亿元;市本级支出年初预算为116亿元,调整预算为123.3亿元。

预算内财政收支执行结果:市区地方财政收入453.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增长14.2%(收入项目详见附表一)。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省各项补助和转移支付补助区、县(市)及区净上交,预计可用资金129.51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129.51亿元(含省转移支付资金6.21亿元,其中养路费改革资金3.9亿元),剔除养路费改革不可比因素完成调整预算的101.9%,增长18.8%。另地方政府债券支出7.79亿元(支出项目详见附表二)。预计预算内当年收支平衡,累计净结余4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执行结果:收入454.37亿元,完成计划的145.6%。其中,土地出让金429.04亿元,完成计划的143%。支出464.81亿元,完成计划的148.9%。其中,土地出让金436.67亿元,完成计划的145.6%,土地出让金按现行体制结算,市本级可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资金113.35亿元。政府性基金累计结余5.95亿元(收支项目详见附表三)。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执行结果:收入143.25亿元,完成计划的120.6%,增长11.8%。实际支出120.31亿元,完成计划的107%,增长24.4%。当年结余22.94亿元,累计结余170.29亿元(收支项目详见附表四)。

汇总以上市本级预算内、政府性基金可用资金268.19亿元,相应支出共268.19亿元。

上述预算执行数有待省财政决算批复,可能还会有些变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均完成年度收支预算(收支项目详见附表五、六)。

20**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主要情况如下:

(一)坚持增收节支保平衡

面对金融危机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收增支压力,一年来我市财政部门扎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是强化征管抓增收。财政收入自6月份止跌回升以来,回升的基础与态势逐月巩固。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19.43亿元,增收108.8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中央四税完成498.64亿元,增收43.44亿元,同比增长9.5%,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免抵调增,自营出口企业增值税免抵调同比增收25.34亿元;二是政策增收,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增值税从全免改为先征后退(退70%)净增加增值税5亿元、烟酒产品消费税税率提高以及卷烟批发行业加征5%从价消费税等政策增加消费税12.6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增加消费税3亿元。我市对中央的税收贡献力度在金融危机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20.79亿元,增收65.44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营业税、契税增幅较高主要得益于房产新政的实施及土地招拍挂价格的上升,个人所得税增幅较高则主要由二手房交易活跃及加强股权交易税收征管所致。

二是厉行节约抓节支。市本级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部门预算“零增长”项目执行良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国费用同比减少9460万元,下降23.5%。加大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评审力度,全年财政审核项目543个,净核减项目资金6.55亿元,平均核减率为9.7%,为财政节约了大量可用资金。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全年清理“小金库”5个,上缴财政资金265.73万元。实施经济危机时期收支平衡预案,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运行安全。

(二)减轻企业负担保发展

企业是财源之基。一年来,我市积极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一方面落实各项涉企税费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01.75亿元,另一方面投入工业发展专项、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和科技发展专项财政资金仅市本级达30.37亿元,税费优惠与财政扶持政策合力帮助企业减负解困保发展。

一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减负担。全市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共办理出口退税171.76亿元,比上年增加29.74亿元;落实增值税转型优惠政策减征15.36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减免20.83亿元;扶持残疾人就业减免4.56亿元;减征小排量汽车购置税3.19亿元;落实地方税费减免政策共减免7.76亿元,其中:389户企业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7983万元,547户企业享受房产税减免2.38亿元,3423户企业享受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减免3.87亿元;落实养老保险优惠政策,降低和临时性适当下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共减轻企业用工负担20.77亿元;落实今年10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暂停征收和降低标准的清费减负政策共减轻企业负担2502万元。

二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促转型。整合工业发展专项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市本级除了主要以转移性消费券形式兑现企业扶持资金5.38亿元外,还投入扶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1.2亿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4088万元。坚持将服务业经济打造成“首位经济”,市本级旅游发展与旅游西进投入2.4亿元,重点支持“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与旅行社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投入2.05亿元,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行业建设、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和举办第五届动漫节;历史文化名城投入1.5亿元,启动、推进南宋皇城遗址保护等29个文保项目,挖掘城市历史内涵;服务外包和外贸发展投入7600万元,商贸服务业投入8720万元,金融服务业投入1153万元,大力支持开放经济、总部(楼宇)经济、空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市本级发放五类消费券11.57亿元,财政兑现消费券7.91亿元,提振消费信心拓市场;整合各类财政扶持企业资金1.5亿元,通过展会补贴、品牌建设补助、出口融资补贴等方式,帮助工业企业拓市场;投入电子商务进企业专项资金3472万元,推动(12012家企业积极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市场;落实住房交易税费减免优惠政策9.1亿元和兑现房产新政税收补贴9.9亿元开拓住房消费市场;落实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和实施第一批公车改革开拓汽车消费市场。

四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融资金。市本级继续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2亿元,吸引社会创投资本5.25亿元,投资项目26个;建立工业债权基金5000万元和“满陇桂雨”文化创意产业信托债权基金5000万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天使担保基金”2500万元,增资科技担保公司注册资本4500万元,筹组**市信用担保联盟,兑现21家担保机构财政补偿资金1378万元,带动有关贷款日均余额达到24亿元;落实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兑现金融机构考核奖励1153万元;鼓励“网络银行”和“科技银行”发展,与阿里巴巴、建行共建“网络银行”信贷风险池投入2000万元。

(三)扩大财政投资保增长

一年来,我市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投资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市本级财政投资共投入138.9亿元,重点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和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城市维护建设专项投入105.2亿元,其中新建续建7条城市快速路、“十纵十横”等87条城市主、次干道和开工建设50条支小路等投入55.99亿元;实施庭院改善、背街小巷改善、截污纳管、城市亮灯、公厕提升改造等城市改善工程及长效管理投入15.82亿元;推进“公交一体化”、发展免费单车和“8+5”品质大公交体系建设投入13.4亿元,政府购买公交服务支付4.6亿元。此外,财政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用于铁路建设7.79亿元。

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投资。地方财力基本建设专项投入7.2亿元,开工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市第十人民医院、市第三福利院、市科技馆和市妇女活动中心等项目;社会事业发展专项投入2.61亿元,新建滨江医院和下沙医院,推进医院布局调整。

三是推进保障性住房投资。城市住房专项资金投入10.79亿元,主要是投入廉租房购置(建设)4.34亿元惠及2500户居民、投入危旧房改善3亿元惠及住户2万多户和物业管理改善1亿元惠及住户3.25万户。

四是推进水利设施投资。水利建设专项投入2.8亿元,其中:闲林水库、三堡排涝、东苕溪西险大塘防洪项目等重点工程投入1.45亿元;除险加固4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221座山塘、51公里堤防和实施9条小流域整治投入5450万元。

五是推进综合保护项目投资。西湖综合保护专项投入2.6亿元,大力推进西湖申遗整治等项目,第八次推出“新西湖”。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专项投入3.1亿元,中山路?南宋御街精彩亮相。

(四)优化支出结构保民生

20**年市本级预算内民生支出89.93亿元,增长20.5%,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76.8%,为兑现“确保**人和新**人生活品质在国际金融危机困境中仍有新提高”承诺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本级支农专项投入3.76亿元,增长36.7%。推进“一绕四线”高速公路沿线整治、加快村镇及生态建设投入1.37亿元;推进科技兴农和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投入7305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深化“联乡结村”等共建活动,推进农村帮扶工程投入6841万元;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投入5013万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都市农业投入4820万元。

二是促进民生事业取得新发展。一是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社会事业预算内投入38.83亿元,增长24.7%,政府性基金等投入18.34亿元。主要用于取消“新**人”子女在杭就学借读费,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延伸拓展,建设杭十四中、**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与支持杭师大创一流;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企业科技创新研发项目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等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加快市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推进名院集团化管理试点与防控甲型H1N1流感;支持主城区数字电视平移、第17届市运会举办和群众性文体项目开展。二是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内投入19.93亿元,增长25.8%,政府性基金等投入9.81亿元。

其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和节日慰问金标准发放6.48亿元;扩大农转非人员覆盖范围发放社保及生活补贴3.92亿元;离休干部“两费”保障金发放3.41亿元;补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出9671万元;补充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补贴支出1.21亿元,在杭53所普通全日制高校41.51万名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三是绿化环保预算内投入2.81亿元,增长16.1%,政府性基金等投入4.9亿元。主要用于城北体育公园、城西休闲公园建设和实施半山、上塘**岸环境综合整治;进行高污染机动车提前更新补偿和加快热电企业脱硫改造,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保护。四是城乡社区事务投入预算内投入13.59亿元,增长10.8%,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五是公共安全投预算内投入11.21亿元,增长11.2%,深入推进“平安**”建设。

三是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全年市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44.04亿元。就业新政保障投入5.31亿元,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第九次“春风行动”政府引导投入1.76亿元,推进“春风行动”进农村和向“新**人”延伸。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5.35亿元,缓解住房难。完善公交服务投入18亿元,缓解行路难。改善空气质量投入1.16亿元,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食品质量安全投入2134万元,提高加工食品合格率。庭院改善和背街小巷整治投入6.71亿元,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市区河道与支小路整治投入4.81亿元,改善城市路网水网。村庄环境整治投入3874.5万元,优化乡村环境。健康城市投入3357.35万元,推进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

20**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顺利推进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应对危机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与辛勤汗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与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还需增强,财源结构优化任务还十分艰巨,财政收支运行中一些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在财政收入“千亿时代”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加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着眼统筹当下与长远、更加讲究稳健与沉着、更加注重调控与均衡、扎实做好较长时期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企稳回升的向好势头,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应对危机、科学发展”的满意答卷。

二、2010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定我市经济复苏势头能否保持的关键一年。面对并不稳固的经济复苏基础和可能存在的困难,我们必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履行好财政职能,巩固经济上行的势头。据此,2010年我市财政预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追求品质;始终坚持率先发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始终坚持优化结构,勤俭节约防范风险;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精细管理。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编制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如下:

市区地方财政收入503.6亿元,增长11%(收入项目详见附表七)。

市本级可用财力测算为138亿元,动用历年结余3亿元,参照上年安排省补资金6.2亿元,据此安排财政支出预算1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支出项目详见附表八)。

支出预算安排中,用于民生的支出10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6%,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为79.2%;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支农支出等法定支出安排均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010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792.86亿元,增长74.5%;其中,土地出让金755亿元,增长76%。支出计划792.86亿元,增长70.6%;其中,土地出让金755亿元,增长72.9%(收支项目详见附表九)。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计划147.9亿元,增长3.2%;支出计划142.43亿元,增长18.4%(收支项目详见附表十)。

今年在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市本级预算草案的同时,还附上市级112个部门预算草案,请各位代表审阅。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也一并提交大会审议(收支项目详见附表十一、十二)。

三、2010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处理“七大关系”,发展“七大经济”的思路,坚持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改革创新,推进全市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调整结构促进转型

我市20**年财政收入实现较高的总额和增幅主要有赖于政策性增收和房地产增收等特殊因素,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大力发展“七大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涵养可持续财源。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安排预算内资金3.1亿元、政府性基金等5.08亿元共计8.18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和城区绿化,比上年增加4700万元。其中热电及非热电企业脱硫改造1.2亿元,大气污染整治及复合污染物综合监测分析2200万元,上塘**岸、城西休闲公园、高架悬垂绿化等各类绿化项目3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安排2.6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金融、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发展,比上年增加1.3亿元。其中金融服务业除继续实行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与政策兑现外,新建立省补金融资金专项1.05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文创经济。安排2.82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对优势文创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园区建设、数字电视建设等的扶持,比上年增加7700万元。

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52亿元支持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其中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专项4.65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5000万元,大企业大集团奖励5000万元,并对医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丝绸与女装等国家、省、市鼓励发展的行业实行专项补助。

五是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新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楼宇经济考核奖励、部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并在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各个行业专项中安排对总部经济的考核奖励。

六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安排1.29亿元支持外贸、招商和服务外包,比上年增加3000万元。其中服务外包产业专项6000万元,外贸发展支出2500万元,招商引资2000万元。

七是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安排支农专项和水利建设专项8.5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比上年增加1.94亿元,加大郊区农村投入,提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其中:村镇及生态建设2.3亿元(含风情小镇建设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建设9900万元,都市农业建设4200万元,农业企业发展扶持2300万元,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100万元。

(二)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追求品质

民生问题作为社会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财力保障的重点。2010年市本级安排民生支出103.94亿元,比上年增加14.01亿元,继续确保三分之二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一是充分重视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需求,安排预算内资金24亿元、政府性基金等12.35亿元,合计比上年增加6.61亿元,增长22.2%。其中促进就业专项资金2.3亿元,加上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促进就业的经费7.16亿元,合计9.46亿元着力保障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农转非人员社保及生(活补贴4.6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节日慰问金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600元安排4.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3.94亿元、基本生活品价格补贴9500万元;离休干部“两费”保障3.45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补贴903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6868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3000万元;政府引导投入补助“春风行动”资金2500万元。

二是充分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求,安排预算内资金45.4亿元,增长16.9%,政府性基金等6.6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文化体育5.46亿元,增长12.1%,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教育17.29亿元,增长13.8%,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科学技术9.63亿元,增长15.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医疗卫生13.02亿元,增长2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是充分重视城乡社区事务资金需求,安排预算内资金14.56亿元,增长7.1%;转移支付社区管理经费3.65亿元,增长15.1%,确保社区工作者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不低于我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并在现阶段对社区工作经费在原有基础上按每两年增加15%的标准进行安排。

四是充分重视住房保障资金需求,安排政府性基金15.9亿元,比上年增加5.11亿元,增长47.4%。其中廉租房购置(建设)、廉租房租金补贴等9.98亿元,放宽准入标准,保障廉租房家庭6000户;危旧房改善1.81亿元,保障4.9万平方米危旧房重建改善;物业管理工程1亿元,保障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

(三)始终坚持率先发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坚持率先谋划、率先发展理念,2010年通过预算内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安排基本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等专项资金178.4亿元,比上年增加39.5亿元,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安排城市建设支出86.69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其中地方财力基本建设专项7.2亿元,加快第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城建项目还本付息8.01亿元;专项项目费3.56亿元,推进阳光屋顶工程建设、落实出租车补贴;安排新建道路桥梁、河道、给排水项目2.51亿元,打通德胜快速路西延工程等8条“断头路”;安排续建项目43.94亿元,继续保障“三桥三隧三路一线”及七条快速通道共20个城市快速路项目,5个打通“断头路”项目,12类配套道路、42个城市主、次干道路提升改造项目、10个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等排水项目,以及垃圾填埋场、消防等设施建设。

二是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安排城市管理支出46.05亿元,比上年增加18.36亿元。其中设施改善与提高安排11.88亿元,保障100个背街小巷改善工程、300个截污纳管工程、1200幢庭院改善工程的实施,提升改造垃圾中转站和收集车辆,支持钱江两岸、运河两岸、西湖景区等地亮灯工程建设;长效管理安排7.17亿元,加强道路保洁、垃圾处置、广告整治和标识标牌整治;公共交通专项安排18.88亿元,另安排政府购买公交一体化服务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6.19亿元,新建扩建公交停车保养基地13个,新建公交中心站36个,建设快速公交线路4条,大力倡导公交出行,积极营造低碳环境。

三是加大综保工程投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安排各类综合保护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工程资金39.47亿元。其中南宋皇城遗址综合工程和中山路保护工程22.37亿元,挖掘城市历史内涵;社会事业发展项目10亿元,继续推进滨江医院、下沙医院等医疗设施建设;西湖综合保护、西湖引水、旅游发展、旅游西进等项目7.1亿元,逐年改善提升城市旅游环境。

(四)始终坚持优化结构,勤俭节约防范风险

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虽然预计力争增长11%,但预计财政支出增幅却将超过收入增幅,财政收支将面临更大的平衡压力,因此必须坚持优化支出结构,节约行政运行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保障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支出,控制政府性债务增长,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一是继续实行四个“零增长”。即会议、接待、用车、出国经费“零增长”;严格控制购车,稳步推进车改;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不得超过20**年压缩后的规模。二是继续坚持压缩定额。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标准不作调整,并维持压缩两个5%。三是继续严格执行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标准,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四是继续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增长,确保债务指标不超过省政府要求的警戒线标准。

(五)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精细管理

推荐期刊
  • 财政
    刊号:11-1176/F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国财政
    刊号:11-3829/F
    级别:部级期刊
  • 财政监察
    刊号:42-1634/D
    级别:省级期刊
  • 财政监督
    刊号:42-1706/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