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8篇

时间:2023-03-02 15:04:01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

1.在“模块内容的框架意识”上下工夫,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9题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问题,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线索,这些内容在课本中均属于主体知识,本题的特色在于通过比较美苏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体制建设道路”,实际上是将前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联系、综合与运用,让学生拥有大历史观,俯瞰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到胸怀全局。学生在回答第一问时,出现对斯大林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回答混乱的情况,除了审题不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总结关键词,学生一般都能从单元标题中总结出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分别讲述中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前苏联经济建设,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在斯大林模式建立前存在着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吸取前苏联和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上述三个单元内容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单元内的知识点,可以借助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识记。“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1]目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别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进行编排,在复习时,教师应打破这种孤立,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做到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看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和历史作用等。笔者建议一轮复习按照课本专题史的思路复习,遇到关联问题进行拓展联系;二轮复习按照通史思路、根据考纲进行复习,整合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联系。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对专题及部分知识点建立初步认知,二轮复习时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意识。

2.在“知识点的概念意识”上下工夫,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上的“能力”考查无从谈起,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准确完整地把握是应对高考的必备条件,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第29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不绕弯,比如第一问当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直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举不出相应的例子。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知识点或者基本史实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点。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结构的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是历史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众多的史实当中不断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知识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找出知识点的规律,掌握内在的联系。历史的知识概念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和理论性知识概念,即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概况。如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等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这需要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适应专题史体例下的教学,抓住重点知识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3.在“解题的方法意识”上下工夫,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或技巧,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组织语言得到高分,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第一问当中问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学生需要找出斯大林经济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点,然后把这些联系点前后变化回答清楚。这需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针对比较类题目或者“有什么进步性或者局限性”的问法等题目进行总结,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除了这比较类题的这类解答外,还主要有“评价”类型、“认识、看法、启示”类型、“原因”类型的题目。(1)针对“评价”类型的题目,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进步性的一面是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灾难性的一面是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针对“认识、看法、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从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对以后长远历史的影响及对本国或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本题的第三问当中问到“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经济模式的认识”首先讲到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情况。(3)针对“原因”类题型的解答,一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山东卷第28题第三问“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回答时分别从中国国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经济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弱小,思想文化方面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的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以避免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使历史题的解答有迹可循。

4.在“史论的总结意识”上下工夫,提升思维深度。

这里的“总结”意识指的是对历史理论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看待历史问题。对第三问当中的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应辩证地进行分析,分别从他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题体现出主流史观,折射出时代特征,通过不同的历史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多视角分析,体现出“论从史出、史由政来”的原则。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论总结意识?首先,学生史论意识总结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注意学习最新的史学动态和史学观点,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建议在复习当中,抽出相应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专题讲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史实的角度加深对政治教师教授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本题的第三问,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够发现20世纪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经济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过程中会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但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国家制度间的趋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个性和共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材料——反馈结果——师生研讨——达成共识——总结升华”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解放,从而使学生对史论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在现阶段,“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复习的导向作用,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去适应新的高考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通过训练科学掌握答题方法,使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缜密,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袁世凯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字:新课程 历史 联想 方法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学生最关心最渴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初中历史考什么?二是如何考高分?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对能力的高要求的时候,想要把历史学好,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学无定法,但须得法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一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特别是对初三的学生,以前历史只是考一本书的内容,现在,初三要把前两年的内容都得记住,学生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整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 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 “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中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中考历史总复习为例浅谈联想教学的运用。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 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 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 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 月发表《独立宣言》;④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 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 革,美国内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 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人运动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 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 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 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 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 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 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历史知识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相联系的。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善于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以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初三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同学看书时就要想到,为什么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呢?原因很容易能找到是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找出线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所以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如果在往前面找西方列强为何要侵略我国,主要的原因是专题一中,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而西方随着代议制的确立,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找到了中国。这样,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番总结和归纳,形成相关知识线索的完整知识体系,就不需要再孤立地去记忆单个知识点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了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整体了解,能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 的起因与后果。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 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 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最后中国共产党, 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把这些关系理清楚让学生从微观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 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蒸汽时代”到“电 气时代”的发展再到“信息时代“这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理好三次工业革命的线索,使学生更好认识科技发展的过程,体验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 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网络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记忆。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 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如复习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的洋务运动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世界历史还有那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变革?学生就会得出以下这些内容:1861俄国亚历山大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美国的内战,这一时期的变革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同一时期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又如复习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 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 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 ;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由今溯古,强调重点。例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 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 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 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 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网。这样 ,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历史成绩是否优秀,实际上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希望我以上浅薄的建议能对同学们学习复习有点作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书目:《江苏教育》2007年

《中学生政史地》2007年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4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的史料图片,并且要注意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一课,我们在学习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时,教材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学生却没有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这场危机,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结合“1927年的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让学生来仔细观看这幅图,进而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德国贫富悬殊,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经济危机的相关背景,进而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5

点,是指历史基础知识点,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抓住6件大事,即6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导火线,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标志,议会限制王权;③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军;@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⑤1688年,宫廷,另立国王;⑥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的联系及意义,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问内在联系的线索。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唐初的租庸调制,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这些知识“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6

历年来的中考出题倾向也已表明,仅仅是会背已是难以得高分了。因此,在历史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一个台阶才行。

一、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

1、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例如: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接着从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结论是变法在保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变法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要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例如秦国和秦朝,和戊戌,沙俄、苏俄、苏联,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

二、使现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英、法、俄、日等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例如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要考察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是强大的推动力,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是美国成为和保持世界工业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

三、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提升。

主要体现在:

1.从迁移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分析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使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以此为指导去解决其他同类问题。例如学了世界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后,要联想到当今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需要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

2.不仅将历史知识体现的理论观点挖掘出来,而且能运用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从理论高度去驾驭知识。例如从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过程中挖掘出:生产力的发展起最根本的决定作用。

3.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精髓。例如学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后,要把握: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我总结出以下经验:

1、读思结合。临考时,再扎扎实实地将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回亿,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深化知识理解,完善结构,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们他走进考场。

2,练讲结合。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题型。难度、特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中考情境,以临考姿态进行“实战演习”。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3,纵横结合。纵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等等二是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间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学生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和“知识全息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创造都是大有益处的。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7

    历史地图有哪些功能呢?1.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2.有助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为什么没能持续发展,进而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历史地图直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等等。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地图知识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图文结合、时空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生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如世界地理中的三大洋及其沿岸的重要地区和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国家的相对位置,世界历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西欧、巴尔干半岛、北美、北非、东南亚)等。

    (2)指导学生结合高三历史学习的知识系统,对涉及的地图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融入高三主体知识体系之中,以形成立体、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加强对重要历史地图知识的复习,力求做到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突出教材的重点知识,做到图文结合。

    (2)结合有关地理知识,注重对历史教学中涉及的重点地区(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有关大河流域范围,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等边疆省份所涉及的中央政权设立的管辖机构、行政归属、名称沿革等)的相关知识的归纳和落实。

    三、注重对历史地图知识间的变化、联系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结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动态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包含文字知识丰富的单幅地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国际关系等相关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历史现象的背景、影响等理解性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组合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地图变化中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如西方国家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反映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发展趋势,欧美各国殖民地范围变化图反映了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趋势,资本主义兴起后的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分布地区图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发展进程。等等。

    四、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可以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地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

    例如,比较《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图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 历史 知识 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