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03 15:56:55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为提升我站春雨服务质量,学习__站先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在站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__站的对标学习活动。为确保对标学习顺利进行,我做足了准备,在那我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努力学习,认真总结。在这次对标学习中,我切实了解和学到了__站好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对自己今后提升工作效率,服务过往司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深感受益匪浅。

__收费站自2009年开展春雨服务以来,始终是各站学习的榜样。这次对标学习仅为期一天,但对我来说体会很深,收获很大。__收费站是8点30接班,在八点整他们已经列队整齐,等待军训,随着班长刘娟的一声“立正”,训练正式开始,他们昂首挺行,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所有的人都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不仅可以使自己一天都精神饱满,也可以使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干劲。

训练结束后我随队伍来到收费现场。__站主要以小型客车为主,而且通过车道速度非常快,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们当时在过车道时都是走一个停一会,尤其ETC车道车速更快,稍不留神就会有危险。为此,班长刘娟接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每个车道再嘱咐收费员们一遍——穿越车道注意安全,同时检查一下每个岗亭的设施是否齐全。遇到非正常情况时,刘娟会第一时间跑过去处理,当时如果解决不了,她会让车辆压其有效证件并将车辆先开出车道,以保证站口畅通,在收费岗位保畅永远是第一位的。

再说说春雨服务,春雨服务的精髓是微笑与目光。我曾站在最边道看着所有岗亭的收费员的春雨服务,都说春雨服务有点表演性质,很难运用到收费现场,但是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可以对过往的每一辆车微笑并且十分标准。刘娟说:“钱学森曾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开始我们练习微笑时都接受不了,每天咬筷子练习完牙齿都是软的。,吃饭时只能喝汤或者吃点豆腐之类的食物。不过我们坚持下来了,而且效果非常好,现在都已经习惯了。”

通过这次对标学习,我懂得了有目标有自信的人,在忙碌中依然能嗅出生活的七彩光环。并学到了只要坚持,成功就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每一个努力坚持不懈的人。同时我还会继续把对标学习的方法和精神理念运用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取得良好成绩,为藁城兴华路收费站蓬勃向上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与贡献。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2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时代楷模张富清同志,将荣名利禄视为过眼云烟,藏起功与名,立起天与地。他曾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工”,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等等,面对诸多殊荣,却选择在退役转业后只字不提,任往日辉煌在岁月尘封。直到2018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当年已94岁高龄、71年党龄的老兵张富清拿出证书奖章时,他曾经的赫赫战功才渐渐被世人所知晓。近日,在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见贤思齐、检身正己,学习先进,不能止于感动,必须付诸实践、立即行动。只有学习榜样越深入,内心信念就越坚定;对照楷模越严格,行事作风就越端正。我对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不断强化理想信念、践行宗旨意识、履行使命担当,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身本职工作中,真正做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工作中要坚持以学促改,从身边事做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改起,踏踏实实做好手头工作,认认真真履行岗位职责,遇事不拈轻怕重、不畏险避难,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凡所当为便竭心尽力。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前行的宣言书。100年的风风雨雨,100年的励精图治。学习的“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地质九队的基层党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各项工作中以“站排头,争第一”的精气神高质量完成,这是我们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才能创亮点、出成绩。面对未来和挑战,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为我们党的事业和中国石化的发展努力奋斗。

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指定学习材料收获和感悟

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立自强、追求卓越,方能突破封锁和瓶颈,于危机中育新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更好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超越、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开拓进取。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超越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一路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她总是能打破陈规、破旧立新,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从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党的创新优良传统不能丢,而是要继续发扬光大。打造世界创新高地,拼的就是创新。唯有坚持不断创新,方能培养高精尖人才,才能充分释放公司潜力,方能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实现与时俱进、走在前列。

三、对照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查摆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在理论指导实践上还有不足。理论学习上,能够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但是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上做得还不够,将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纪检监察工作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看齐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对照上级部门的一些具体规范和具体要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二)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遵守政治纪律态度不坚决。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对上级决策部署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情况,在工作落实上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觉得重要的就全力推进,觉得意义不大的就热情不高。

(三)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担当作为、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一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问题。在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思想上有时存在畏难情绪,行动上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二是存在求稳怕乱思想,责任担当精神不足。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意投入精力去触及难题和一些敏感领域,有时会有顾虑,怕得罪人、怕背包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4

[论文摘要]心理挫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之中,分析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种类、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为快速高效。本文分析了其种类、成因、后果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心理挫折是学生追求某种体育学习目标时,由于目标与障碍之间、目标与动机之间的冲突,主观上体验到的一种失意、

消沉、悲观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之中,分析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种类、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是十分有

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为快速高效。

一、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1.体育学习中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形成了外部性挫折和内部性挫折

外部性挫折是指由外界因素形成的障碍和干扰所引起的挫折。(1)条件性挫折。体育学习外部条件缺乏或不充分造成无法实现体育学习目标而

形成的挫折。例如,体育差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产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错误动作但老师没有给予及时指导致使其

技术动作变形、体育成绩无法提高而产生的挫折心理,等等。(2)丧失性挫折。一直满足的体育学习外部条件突然丧失或改变而使需要得不到满足

所引起的挫折。例如,竞赛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同学在竞赛中一直是位居榜首,如果其中一次突然下降了几个名次其会出现

失望、焦虑的心理挫折。(3)干扰性挫折。受到来自体育学习外部的干扰而致使目标得不到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例如,家长的反对

致使学生不能从事某项体育活动或家庭生活负担过重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或练习过程中而产生的心理挫折。

内部性挫折是学生自身内部因素或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1)生理性挫折。一种是缺陷性挫折,由于学生个体先天不足而引起的挫折,如有的

同学因身材矮小而不能从事篮球运动而引起心理挫折;一种是损伤性挫折,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手腕受伤不能参加篮球比赛,失

去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而引发的挫折。(2)失误性挫折。没有选对体育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心理挫折。例如,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将自己的体育学习

目标定得过高,结果不能达到预定目标而产生失败的心理挫折。(3)怀疑性挫折。个人主观的怀疑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为的障碍致使自身

受挫的心理。如有的同学怀疑自己的身材不够好、素质不够高而在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时候怕被别人讥笑而畏惧、胆怯、放不开。

二、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后果及反应表现

无论是外部性因素还是内部性因素引起的挫折其后果都可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情绪和行为发生变法,做出正向或负向的反应。

正向反应是指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主要表现为:(1)正确坚持。许多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在体育学习过程

中遭受的挫折并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确立目标并坚持去实现。(2)增加努力。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很多学生表现得比以往更突

出,其注意力更集中、要取得成功的动机、欲望更强烈并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败。如练习篮球投

篮,刚开始学生一般都投不准,但是只要勇敢面对并不断练习必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3)调整目标。有的学生对自身状况不十分了解或过于自

信往往制定一些难以到达的目标从而遭受挫败,这就需要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调整目标再采取行动。如有的学生在刚学会游泳后就给自己定目标要

泳多长的距离结果并不能完成,那么,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确立距离长度。(4)替代补偿。某些学生不能完成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目标

,如有的学生协调性差不能很好的完成体操、健美操的学习,那么,其可选择一些相对来说协调性要求较低的球类项目来补偿替代。(5)改变方法

。受挫学生会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去考虑所采取的方法是否凑效,修正原有的看法、意见,采用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如在球类比赛中改变技、

战术。

负向反应是指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主要表现为:(1)焦虑。一旦体育学习过程不顺利,许多学生表现出

在课堂上焦躁不安,在练习时畏惧、恐慌、不敢尝试。(2)冷漠。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表现出任何的热

情或抵抗。(3)逃避。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能无法完成时其不能面对现实,放弃自身的学习机会,采取逃避的反应行为。(4)退化。有的

学生受挫后短时间内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下降导致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呈现负向发展的反常反应,使原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动作完不成。

(5)文饰。有的学生遇到挫折会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并喜欢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如篮球运动中队员传接球时发生失误,经常发生队友相互责备的事情

。(6)攻击。一种是投射反应,将自己无法达到的学习目标推向他人;一种是转移反应,将自己不能完成预定目标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如篮球比赛

失利的一方往往喜欢把责任归咎给裁判员,说裁判员吹黑哨;一种是直接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如在篮球等有对抗性的项目中有的运动员故意去冲撞对

方队员。

三、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预防与消除

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出现的心理挫折的正向反应我们要不断地强化,对于负向反应要想办法予以预防和解决。

1.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挫折观

体育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去看待它,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健康

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那么,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全面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并帮助

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和机制来正确看待和应对在体育学习过程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2.创设最佳情景,获得成功体验,树立成功信心

为缓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沉、苦闷、对抗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降低练习难度、调整练习要求、改变练习条件等方法来创设

最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发现和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成功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

3.创设挫折情景,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容忍力

要增强挫折容忍力,需要学生参加到各种体育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去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可以通过创设挫折情景,进行挫折教

育或逆境教育,如在学习联系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批评,增加难度,设置障碍,制造不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逆境

的适应能力,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学风建设 目标 内涵

建设高水平的甚至是世界性的高水平大学,是我国许多高校办学的追求和目标。高水平的大学应该有优良的学风与之相适应,这已经成为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高校的学风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高校将学风建设视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努力,高校学风建设质量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复杂、长期和多层次的特点,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也遇到了诸多方面的困难。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的学风建设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学风建设的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分析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遇到的挑战,不难发现在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学风建设的外延拓展,轻视学风建设的内涵发掘的现象,尤其是忽视了对学风建设主体的学生进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在目前高校存在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学习动机功利色彩浓厚,且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1]的现象。

面对挑战,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更加深入研究学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现途径,从源头抓起,找准着力点,从而激发推进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学习目标是推进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1、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产生有力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其特点之一就是学习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条件下,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对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学生自身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推动和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内在动力。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了强烈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乐观、开朗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强,有主动性,精力集中,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此相反,学习目标的缺失或模糊使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随风而动,全无动力可言。他们的精神状态不佳,常表现出无学习的欲望,生活态度冷漠,自由散漫,神情焦虑、压抑的状态,失去生活的目标,使他们远离集体甚至用沉迷网络或其它方式来逃避生活和麻醉自己。其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既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2、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建设优良学风的作用

首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主体。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本身就应该是开展学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大学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风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基础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主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应是学风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为塑造优良的学风,拓展学生的素质,铸就学校的灵魂和气质不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学生群体在主流上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设优良的学风有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风内涵建设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建设水平徘徊的局面。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风建设的主要手段停留在场面热闹,收效不大的活动上,学风建设失去了来自主体对象的推动力。如何使高校学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持续、有力的内在动力是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风建设的规律和途径作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和重新认识,在重视外延的拓展的同时又重视内涵的发掘,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整合学风建设的各种资源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坚定的毅力而努力拼搏。这种来自学生自身内心的自我内驱力正是保证学风建设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庭和过往教育经历影响的原因。社会发展节奏快,价值取向多元化对高校教育和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学习目标短期化。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受单纯追求升学率这种功利色彩浓厚的教育目标影响,考上大学后以往的学习目标消失了,新的学习目标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学习目标的缺失。在家庭学生受父母主要取向于对孩子是否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的自我现实功利目标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受上大学后学习压力突然得到释放、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心理冲击,加上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时出现了问题。他们有的对为什么学习感到困惑,对前途感到迷茫,造成他们学习目标缺失;有的则选择了趋于自我现实功利目标[3]。

2、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失颇。不少高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认真认识和分析学校学风建设的规律,忽视学风建设体系的内在联系,缺少学风建设的长期规划,普遍存在仅仅为了完成学风建设的各种指标应付检查而方法简单或急于改变学校学风现状而急于求成的现象。这样学风建设不能使外部的刺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使学风建设难于获得持续、稳定的推进动力。这样学风建设也使得许多本来应该取得效果的好措施就像一把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华美的项链一样,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影响犹如隔靴搔痒,难于取得实际的效果。

3、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在他们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敏感并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展现他们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被消极的一面所控制,使得他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都变得异常的艰难。他们有的由于专业选择的限制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而使学习信心受到了打击,有的因为感到就业的竞争与压力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忧虑,选择逃避,无心学习。这些都导致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或弱化了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消沉,浑浑噩噩。

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既是学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学风建设的难点,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对于深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迷失的现实,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路子,寻找新办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政治优势,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引领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同志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主题和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和核心进行。

2、正确看待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发展目标。一方面要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和形势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的价值观有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和将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不断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学生个人成材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目标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时代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在个人成材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转化为推动自己主动学习、全面成材的内在动力。

3、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学习目标的树立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学习目标不仅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学习目标还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同时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5],这样的学习目标对社会和学生个体都有积极的意义。二是树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有长期、远大的目标也要有具体化、阶段性的目标。长期、远大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活动持续、稳定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实现目标的社会意义,合理的具体化、阶段性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在满足和自我肯定中得到激励,不断进步。三是学习目标中除了要包括理性能力培养的目标还应该包括非理性精神领域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对学生的气质、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当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系之中。四是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以职业规划教育带动学习目标的树立,从而使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和帮助学习有困难和心理有困难的学生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在生活上没有规律,他们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离群索居,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他们缺乏搞好学习的智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主要是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的。应该遵循科学规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应该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的多种角度给予关怀,向他们伸出援手使他们回归集体,还应该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治疗,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及早地走出阴影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明天。

5、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包含在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中还应该体现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基础课的教育中要充分展现数理化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在吸引力,体现基础课程除了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外还包括的美学、哲学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加强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联系,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相互联系,形成体系,改变专业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02):74.

[2] 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3-37.

[3] 孙楚航 刘文政 李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理由取向的调研――以重庆市七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1):64-65.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6

1武术学习的整体动力———武术学习过程

学习动机并非与学习的效果直接相关,还要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武术学习的一系列元素所反映出来的武术学习动力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比较完整的解释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情况。武术学习动力的不仅体现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还综合反映在武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上。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动力和实践动力是相互作用,共同形一个学习动力的系统。

2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

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在本文是指的是武术学习动机。在本研究中,笔者从武术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析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和动力来源划分了学生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内部动力———内部动机评析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指的是学生因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武术的动机,可以促使学生的武术学习活动有效的进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强身健体”和“磨练意志品质”指标的频次最高,其他指标选择的情况基本一致。其中,“强身健体”指标的得分最高,通过学习武术来改善身体和意志里是学生的主要目标,学生主要看重的是武术的健身功能。而选择“很不符合”最多的的指标是“我相信学习武术对我和重要”占该指标的6.8%,其次是“学习武术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我喜欢武术”、“我很愿意学习武术”,分别占相应指标的6.0%和5.7%。总体来看,各指标的均值都大于等于3.28分。本次问卷采用五点积分法,若以得1分为“没有学习动力”、2分为“动力很差”、3分为“学习动力一般”、4分为“学习动力较好”、5分为“学习动力充足”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可以判断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内部动机的整体处于一般水平。武术学习心理动力的外部动力———外部动机评析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学生因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各种影响而引起的学习武术的动机,是对学生武术学习行为的诱发和推动,具有被动性。根据学习的外部动机的特点和本次研究的需要,在问卷的设计中,笔者设计了目标的动力、家庭教育的动力、教学的动力、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动力、社会价值观念的动力、武术传播的动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测量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水平。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各项外部动机的指标得分均值都不高,只有“能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一指标超过了3分,其余指标的得分均值都低于3分,得分最低的指标是“受父母习武影响”。可以判断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外部动机的整体水平处于一个较差的状态。“家庭教育的动力”类的指标处在外部动机的最低水平。但就“家庭教育对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问题来看,从教师的问卷和中小学校长的访谈中得到,70%的教师认为家庭对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大”、“很大”和“非常大”,60%的中小学校长也认为家庭教育对武术学习的影响起到较大的主导和影响作用,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出的结果却与教师和校长的观点却不相吻和。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整理,从校长的访谈记录中发现,家庭教育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家长对“武术学习”的认同度不高,即认为学武术没有用或者是学武术影响学业,减弱了家庭影响对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作用,导致了在学生的问卷上体现出了较低的武术学习动力水平。

3武术学习的实践动力———武术学习活动

3.1武术学习态度

武术学习态度,在这里是指学生对武术学习、武术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态度的测试分数都高于3.06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态度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态度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态度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态度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态度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态度的整体水平处于一般的水平。其中“,我认为武术是很好的锻炼和健身活动”指标的水平最高,反映了学生很愿意通过武术学习训练来提高身体素质。而“我喜欢每天都能练习武术”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出了武术没有成为学生进行课外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

3.2武术学习行为

武术学习行为在这里是指学习武术的实际行动和操作过程体现。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行为的测试分数都高于3.39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行为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行为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行为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行为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行为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行为的整体水平处于比一般稍好的水平。其中,“我学习武术时注意力集中”指标的水平最高,说明学生认可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我在学习武术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学习”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能认识到自身的额不足。但总体来说,武术学习行为测试的得分比较平均,学生的武术学习行为表现出了稍好的整体水平。

3.3武术学习习惯

武术学习习惯在这里是指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武术和运用武术进行健身的情况,是习练武术操作实践的体现。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习惯的测试均值分数多数低于3分,只有一项的均值稍高于3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习惯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习惯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习惯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习惯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习惯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武术学习习惯整体处于较差水平。其中“,武术锻炼是我的一个爱好”指标的水平最高,反映了参与武术主要是基于对武术的喜好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不习惯没有武术锻炼的生活”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对部分学生没有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武术锻炼没有融入学生的生活。总体来说,武术学习习惯测试的得分比较平均,学生的武术学习习惯的整体水平较低。

3.4武术学习的效果

武术学习效果在此是指学生学习武术的成效,是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对武术学习指标的统计可以得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效果的测试分数两项均值低于于3分,六项高于3分。若以1分为“武术学习效果很差”、2分为“武术学习效果较差”、3分为“武术学习效果一般”、4分为“武术学习效果较好”、5分为“武术学习效果很好”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整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没有收获”指标的水平最高。该指标作为一个反向计分题,完全符合该指标得分最低,不符合该指标则得分高。该指标反映了参与武术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认为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方面的收获。而“学会格斗技术”这一指标的水平最低,反映了武术教学内容的情况———技击格斗作为武术的本质并没有在武术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总体来说,武术学习效果各指标测试的得分有一定差异,学生的武术学习效果的整体水平一般。

4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存在问题探悉

4.1武术学习在心理动力方面的问题

武术学习动机与武术学习行为武术学习动机作为学生主观上对武术的认识和周围影响因素造成的学生对学习武术的需要,整体上并没有呈现正向一致的情况。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主要是内部动机,但对于武术的认知和学习武术的需要程度不高,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处于一般水平。武术学习外部动机作为武术学习的诱因,各指标得分情况处于较差水平,无法有效的转换为内部动机,使得武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整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武术学习外部动机的激发,可以提高武术学习的心理动力。家庭教育与武术学习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都会起到很大的引导和培养作用,正面教育会对学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80%的教师和所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家庭教育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作用很大,但这一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还要视具体情况。家庭、社会环境和武术学习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成长。从统计结果得出,63.6%的学生表示其学习武术不是受社会习武氛围的影响,社会的习武环境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很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进行的社会接触的机会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也显得很有限,尤其学生进入中学教育阶段之后,课外补习往往成为中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其他的兴趣活动都要为升学考试让路,即使有武术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紧随社会潮流。

4.2武术学习在实践动力方面的问题

武术学习态度从前文的统计结果已经看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在武术学习态度方面整体水平一般,各指标的得分均值在3-4分之间,只有一个指标均值达到了4.12分。在学习动机相对较弱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仍好于学习动机水平,说明武术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虽然并非重要,但学生对武术学习仍然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出于对中国的国粹认识和喜爱,武术在学生的心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武术学习行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态度的整体水平也一般,但较之学习态度要稍好一些。大部分指标的均值在3.5分左右,可以说明,学生的武术学习动机水平虽然不高,态度也不是很好,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基本上能投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武术学习习惯武术学习效果主要是指武术课堂学习之后的课外学习情况,是在课堂“学”的基础上的“习”的部分。武术的学习习惯在几个实践动力里整体水平最低。武术并没有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把武术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至于学得好不好、练得怎么样似乎无关紧要。而且武术套路的练习也缺乏趣味性,再加上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领悟的过程,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去领悟武术的奥妙,寻求习武的真谛。武术学习效果武术学习效果是学生对自己武术学习的一个评价,从统计结果得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整体水平是一般,各指标的均值在3分左右,武术学习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应。但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武术之后有收获,虽然学习效果的其他指标均值都较低,但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武术之后的收获比较肯定,从一方面增强了武术学习的操作动力。另外,有武术教学经历的的教师对学生武术学习的效果评价为“好”以上的占到了71.5%,也是对武术学习动力的一个推动。

5结论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7

一、从“离坚白”说看体育教学中的属性分离现象

中国哲学史上有过一个“离坚白”说,是战国中期赵国人公孙龙在他的《坚白论》中提出的。所谓“离坚白”,是说“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公孙龙还以具有“坚”和“白”两种属性的“石”为例,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坚”和“白”是有差别的,不能同时都是“石”的属性。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意思是当你用眼睛看这石头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这时就是没有“坚”。

“离坚白”说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是相互分离的独立体,片面夸大事物属性的差别,把具体事物各属性之间的联系性绝对割裂开来,对触觉外的属性视而不见,对视觉外的属性故作不知,只重分离,无视联系。而且他还能巧言善辩,自圆其说,所以被一些学者称为“诡辞”“诡辩”等。

乍一看公孙龙的“离坚白”说,觉得很好笑,这和他的“白马非马”“奴婢三耳”“鸡三足”等辩题如出一辙。但一联想到体育课改理论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与争论,才发现这种分离事物属性,无视相互联系的“离坚白”认识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类似“离坚白”分离属性的认识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

把体育教学增强体能的生物属性和学习技能的学科属性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难以调和,非要争出个以谁为主。

一强调体育增强体能的工具性,其人文性就被忽略,一强调体育的人文性,其工具性就遭贬抑。

一提刻苦锻炼就不顾运动乐趣和学生感受,一提体验乐趣就把刻苦锻炼搁置一边。

一强调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便只练合作性和心理拓展游戏,一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便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背诵技术要领。

五个学习领域的被分离最为典型。课改伊始,课程内容被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体育所具有的各种价值被分离开来,独立成章,自成体系。于是,教师们在努力地对五个学习领域做出自己的理解之后,便开始尝试设计针对五个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方案。水平教学计划的内容按照五个领域划分,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按照五个领域制订,大家在努力寻求能分别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学习领域目标的针对性内容和方法(因为课标实验稿强调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课改中曾出现过以培养合作精神为设计主线、以增强自尊自信为教学目标、以体验运动乐趣为内容主导的各种教学设计。直到现在,还能见到把耐久跑划分成“发展心肺功能的耐久跑…增强意志品质的耐久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耐久跑”这样的设计思路。

价值多元,领域多元,目标多元,人们在经历种种尝试探索思考后不禁发出疑问,多元学习领域是否能相互联系,共存一体?是否存在一条能串联起诸多学习领域的主线?

二、共存一体的多元价值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五个学习领域合并为四个学习方面,并专门强调:“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这标志着,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有属性和作为课程主要手段的身体练习,将成为一条主线,将多个学习方面串联起来,一种强调联系性的整体思维将开始主导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

四个学习方面的划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价值。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形态生长、机能发育和体能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积极参与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基等等。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强体能、陶冶情操、体验乐趣、增强自信、改善交往等多元价值。正是由于这些多元价值的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目标体系才能得以成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价值或目标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说的很清楚:“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

身体练习是什么?《体育词典》将“身体练习”解释为:“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为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个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身体练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二是说采用这些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据此,我们可以把对身体练习的理解概括为:为了促进身体发展和掌握运动技能而运用的,表现为动作形式的各种体育项目和锻炼方法的身体运动。身体运动充满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充满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离开了身体运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不再“是其所是”(借刘卓教授的表达式,第二个“是”指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在生物、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属性及其价值,但多重属性与价值都通过身体练习这一形式得以表现。价值多元,但共存一体,这个“体”就是身体练习。离开了身体练习,各学习方面的诸多价值和目标将无法实现(虽然通过心理咨询亦可达到调控情绪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但那已经和课程性质及其独特价值相去甚远,是另一回事了)。

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有属性,因此,身体练习是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属性的本体,是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手段的主体,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价值和目标的载体。

三、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四个学习方面有较详细的阐释。在指出四个学习方面均是课程内容之后,课标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运动技能是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身体健康是课程期望的“重要结果”;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们不妨对四个学习方面做进一步分析并继续寻找身体练习在各个学习方面的地位。运动参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从事身体练习,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实践要求,也是实现课程其他方面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之所以把运动参与视为前提条件,是因为如果学生连作为体育学习入口的“参与”都做不到,什么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达成便都是空谈和奢望。

身体健康是通过课程学习所达到的重要结果,而且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一个机体各种生物学指标不断改善的结果,生物学变化是一个机体不断接受刺激并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因此,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对于人体形态、机能、素质的不断改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期望结果的表达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功能的反映,也是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的重要目标。

运动技能是实现课程所有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是高度一致的。身体练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而运动技能正是经练习而能熟练完成的动作或动作系列。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没有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可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改善与调节个体情绪,养成勇敢、顽强、果断、坚毅等意志品质,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或公平竞争等等,正是这些价值赋予了体育课程独特的教育性和人文色彩。但是,不管我们把体育看做是“针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所有这些教育价值都是通过学生从事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离开身体练习另辟蹊径地寻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专门的教育方法手段,应该不是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

运动参与是实践要求,运动技能是主要途径,身体健康是重要结果,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价值体现,四个学习方面的特征及其关系一目了然。而身体练习则是贯穿和联系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与身体练习的过程,学习技能,强健身体,改善情意,获得发展。如图1所示:

如果把身体练习视为串联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其实接近于把运动技能作为四个学习方面的串联主线。从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来分析,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运动技能的学练和身体锻炼的过程得以实现,整体上看,其本身并不具备可独立操作性,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而身体健康的实现途径和手段与运动技能的学练不可分离。只有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富有趣味,可繁可简,便于安排,学习手段与身体练习才能紧密相连,且具有体育文化传承的意义。这些特点能为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连续性也将有望得到提升。因此,与其他几个方面相比,运动技能确实更适宜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和串联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8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

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3.3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同想、再现,以便能同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他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

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教师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得更合理、更符合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练习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代表的新的学习方式运用而生。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即形成一种体育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即使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也同样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中不但许多运动技能需要改造和创新,而且许多游戏方法、练习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学生探究和创造出来的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因而更受学生的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3.4

师生关系的改变

传统体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体育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体育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如果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无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既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同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和活动。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必须真正尊重和信赖他们,否则,新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得到实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