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石雕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5:57:10

石雕艺术论文

石雕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创作观念

一 寿山石艺术的审美价值

石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寿山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寿山石的种类非常多,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纹理丰富。艺人们巧妙利用原石固有色彩和肌理,顺应材质本身的美感和属性,巧妙的安排画面,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寿山石雕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文化创意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 寿山石艺术的发展取向

福州的寿山石作坊主要集中在鼓山脚下,与寿山乡相邻的晋安区樟林村。他们主要以就地取材,产销结合的生产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开始注意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寿山石雕。虽然寿山石雕市场需求扩大,但是寿山石雕的生产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寿山乡的原石产量逐年减少,整体的生产力下降,生产规模大幅度减低,很多手工作坊因无法维持生计而大幅度“缩水”。其次,市场上还有一部分寿山石雕刻手工作坊主要以薄利多销的生产模式经营,做工粗糙,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如果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重视这些一问题将会对寿山石雕刻这一产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山石文化也会因此而贬值。寿山石雕刻未来的发展取向,针对从寿山石雕刻,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创作题材

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化,数不清道不完的历史典故、戏曲、文学故事、民间传说等都可以作为寿山石雕刻的题材,更不用说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借鉴。但是在寿山石雕刻中运用到的题材却只是冰山一角,不是童子罗汉就是一些老翁、罗汉、弥勒佛,那些熟之又熟的面孔。艺人们在创作内容上的狭隘化,显现出文化修养的不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艺人们要善于捕捉生活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深切体会生活,创作出让观众动容的作品。如现代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敬祥先生的作品《求偶鸡》,以农村生活中常见的鸡和鸡笼为素材,用寿山石来进行创作。作品中镂空雕刻的鸡笼,笼顶一只公鸡俯视着笼内探出头翘首呼应的母鸡,笼外群鸡环绕,烘托着这对求偶的情侣。题材来源于朴实的乡村生活,构思新颖,作品中采用了寿山石雕的镂空雕刻技法等。陈敬祥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生活中家鸡的生动刻画,打动了观众。寿山石雕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不仅要关心雕刻艺术,还要时时关心生活,关心时代与审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要刻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前人的艺术,在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2)雕刻形式

有一个很完美的创作构思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成功,还要有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寿山石雕刻讲究刀法,刀法的运用是作品表现的必要手段。还需要一定的造型功底,娴熟的技艺表达、独到的艺术见解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艺术是相通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都是古老文化的瑰宝。因此,寿山石雕刻艺人不仅要关注寿山石的文化历史,还要触类旁通,对传统绘画也要有所了解。例如中国画中一些基本的理论、构图方式,以此丰富寿山石雕刻的理论基础。传统美学中提倡“书画同源”、“诗情画意”,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吸取中国画的技法理论并在寿山石雕刻中加以应用。林清卿擅长薄意雕刻,为了提升自己,潜心研究中国画,他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融合于雕刻刀下。他的寿山石雕刻与中国画紧密结合起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个人的艺术特色——刀笔结合。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艺术在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从冲突、对话到融合。寿山石雕刻可以吸取抽象艺术的创作特征,对雕刻对象可以进行大程度的偏离或完全抛弃对自然对象外观的刻画。

(3)创作观念

与大多民间艺术一样,寿山石是雕刻的传承方式是通过拜师学艺、手口相传的模式传承下来,不像其他艺术有系统的科班传承模式。因此在传承的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雕刻技法的模式化、题材的概念化。真正的艺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魂。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不只是对生活的再现,把生活中想表达的东西像照片一样一成不变的雕刻出来,能做到完全写实也实属不易,但是若能从生活中总结出那么一点属于自己的见解,给人以一种妙不可言的突破形式。这也是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既要观察生活形象,又重视主观感受⑥。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象形”和“达神”,也是我们在寿山石创作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而不是单一的重复、刻制。若一味的模仿,不提倡创新,即使效仿的再好,也只能算是临摹复制而不是创作。随着“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进程,中西方传统艺术思想的融合,寿山石更应该学习和借鉴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追求自主,打破一切固有或已有的形式甚至理念,从创作观念上打破传统,不再墨守陈规 。寿山石雕刻家潘惊石考虑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在作品《一片相思》的雕刻中:最大限度保留原石的材质美,仅在一小片黄皮上雕一片黄叶,但是作品表达了“一叶知秋”的相思。

三 结论

与其说“物以稀为贵”,还不如说文化积淀才是其真正艺术价值的体现。寿山石雕刻家要持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迈开时代的步伐,在方寸之地上代代传承,尽情雕琢着多彩的寿山石世界。

参考文献

[1] 郑建旺.浅谈寿山石雕的艺术创作(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62.

石雕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汉代雕塑 霍去病墓 艺术风格

霍去病作为西汉王朝一代名将,凭借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名震帝国。无奈英雄英年早逝,汉武帝万分痛哀,于是大兴土木,为其修筑坟冢以示纪念。古人采用“以形写意”的手法,来为霍去病建造墓前石像,表达对这位将军的崇敬之情。霍去病墓石雕,巧妙地借助原石原本的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艺术表现手法,将将军的军旅传奇表现得惟妙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草原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背景前提下,这些匠人突破前代王朝的艺术限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将象征与写意巧妙地融合,造就了千古不朽、流传百世的艺术佳品,为我们展示艺术与文化之美。

一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之美

相较于前代注重写实精神的秦陵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像采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集圆雕、浮雕、线刻等于一身,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雕塑象征意义与写意精神巧妙地融合,从而表意浑厚深沉,风格粗放豪迈,简练传神地描绘出一代战神的飒爽英姿。

霍去病墓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等传统雕塑手段,依照石材天然的质地、外形,结合雕塑对象特点对其顺势而作,在其关键部位精雕细琢,这是一种大体随性而为的浪漫主义创新写意方法。这些手法极大地突出对石像所描绘对象的真实神态和逼真动感,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联想到曾经叱咤疆场的霍大将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此外,这些石雕突破单一个体的造型限制,从石雕群的外在形式到内在表现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最为著名的“马踏匈奴”石像作为整个石雕群的核心主题雕像,其余石像则围绕着霍去病大将军北伐匈奴这一宏大主题展开。这些雕像与霍去病坟墓周边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为霍去病大将军征伐匈奴这一历史事件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西汉远征军在山野川林中行军的艰难困苦,或体现西汉军民与敌作战斗争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战士作战时的英勇矫健等等。

总之,霍去病墓石雕作品近乎自然天成,线条流畅,创作手法精炼,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我们今天的雕塑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二 、霍去病墓石雕的文化特色成因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点以写意为主,而同期的不少作品却展现出不同风格,如以满城中山王墓葬出土的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作品以写实自然主义为主,两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展现出西汉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

西汉王朝是在继承前秦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它仍旧沿袭着秦朝很多政治文化内容,包括艺术特色方面。由于统治者的政策变化,加之文化的蜕变,对于先秦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同时,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中原文明逐渐与之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不得不做出一定变化,产生新的文化影响。这造成文化方面存在多样性共存的现象。

霍去病墓石雕就是在这一文化潮流影响下的产物。首先整个作品在整体方面结构把握到位,给人以朴实、大气的艺术气息。其次在内容上整体与局部个体连贯,不失局部的独立美感。巧妙借鉴浮雕艺术,注重点、面、线等元素的组合。这不仅体现出中原文化精巧细腻的特点,还包含游牧民族文化粗旷豪放的气质。霍去病将军率部常年征战漠北,与北方游牧民族有深入的接触,使得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成为趋势,进而反映在其艺术作品上。霍去病墓石雕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和中原风格,运用独具匠心的大写意风格,象征战功卓越的霍去病将军,甚至是整个强盛的大汉王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其变化反映在这个民族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上。一个富有活力的文化,不仅仅是承上启下,进行传承,还要有容纳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蜕变。

从新石器时代开启的玉文化在汉代得到巨大发展,涌现许多杰出的玉石作品,如满城中山王陵墓的金缕玉衣。玉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汉武帝作为玉文化的追随者,其在为霍去病营造陵墓时必然有所体现。

此外,西汉在继承先秦文化的基础上,其思想文化等方面也融入部分楚文化色彩。以黄老之道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盛行和武帝信奉巫教等表现出浓重的楚文化色彩。此外武帝时期的文学作品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浪漫色彩,为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奠定文化基础。这自然也在霍去病墓石雕中有所体现。因此,继承前人雕塑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霍去病征伐匈奴这个特殊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一些睥睨。从张骞出塞开始,中原文化不断与西域文化进行接触,但由于受到匈奴的军事威胁,中原王朝很难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经济文化交流。尽管匈奴贵族和西汉中央政府之间经常发生军事冲突,但是汉匈两族人民之间却保持着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匈奴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着汉人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这对西汉初年大型石雕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霍去病作为平定匈奴的大将,他的一生和匈奴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修造霍去病墓时工匠们将中原汉民族的艺术特色与匈奴人的艺术语言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霍去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使得中原文明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今后的雕塑艺术发展。汲取外部优秀文化,学习外面雕塑艺术精华,是发展我们雕塑艺术的外在要求。

结语

汉代艺术其造型、美感都堪称典范,形成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巅峰。汉代雕塑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整体的气势,展示着这个时代艺术的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艺术繁荣的背后是大汉王朝繁荣的经济和强盛的国力,我们还应该看到,艺术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其自身单线条的延续与成长, 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其中,霍去病墓最具代表性,将大汉的古朴、稚拙、雄浑、大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汉文化在此后2000多年里,依然延续着这种文化交融的趋势,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慢慢相互吸收、发展、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灿烂光辉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炯炯. 论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审美特征: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为例[J]. 雕塑. 2007(04)

[2]李惠东.从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看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从西汉雕塑艺术看民族文化融合”艺术探讨之一[J]. 美苑. 2005(04)

[3]杜俊平.汉代茂陵霍去病墓石雕造型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原因[J]. 职大学报. 2007(02)

石雕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石雕 产业 现状 发展

检 索:.cn

湖南怀化地处山区,自古出产石材,石材作为一种具有构筑和装饰双重功效的天然建筑材料,一直以来备受人们青睐,故石雕在这一地区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能工巧匠留给了我们许多石雕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通过石雕作品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怀化石雕工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民间工艺因现代化的加工和开采设备而得以发扬光大,石雕艺术品种类和档次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向。

一、怀化石雕产业现状

(一)石雕产品加工类型呈精细型与大型化两极发展

目前怀化石雕产品加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礼品,包括砚屏、砚台、笔床、墨几、镇纸、笔筒、厅堂供桌上的座屏等,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紫玉神雕工艺厂厂长胡万云,以及怀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拥有省工艺美术行业“雕塑大师”称号的胡扬为代表的芷江石雕工艺从业人员组群,主要就是从事此类高端工艺礼品、纪念品设计制作工作。另一类是加工建筑、园林中的石材石雕装饰构件,包括石桥、石亭、石坊、石狮、石栏杆、园林石材家具、碑刻、石雕文化墙等。从事石雕工作40多年的芷江石雕名人蒲长生师傅和麻阳石雕巧匠罗克忠都是这一类石雕加工的能工巧匠。从事建筑园林石雕加工经营的工厂在怀化有很多家,怀化天宇石雕工艺厂、怀化明山石雕工艺厂、怀化兴龙石雕工艺厂、怀化辉煌石雕工艺厂、天基艺雕等都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石雕厂家。在部分园林景观公司中,石雕加工是其主营业务之一,如怀化市艺翔城市园林雕塑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怀化市天工雕塑院等。除此之外部分石雕工匠处于一种个体工作状态。

(二)部分石雕产品原材料对外依赖性强

怀化市出产原石主要以麻石和青石为主,怀化中方县铁坡乡、活水乡都有大量麻石资源,芷江县也产出麻石、油绿带青的青石,这些都是优质的建筑装饰雕刻及石雕原材料,运输成本低且加工方便。

目前工艺礼品石雕类多是采用“紫袍玉带石”作为原料,它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以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平行延伸,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似条条玉带。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硬度3~4.5度,色彩鲜艳,雕刻性能好,形态多样,玉带同时具有天然油脂和独特光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玉石原料。石材原产地明山因开采历史较长而资源已近枯竭,致使邻近的贵州铜仁地区出产的紫袍玉带石成为了目前芷江紫袍玉带石雕工艺品的主要原石来源。近年来原石价格不断攀升,外地采购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直接提高了芷江石雕工艺品的成本,如若本地区没有可以替代的石材原料,生产的直接受制性及被动性势必影响到行业发展。

(三)后续人才缺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断代

石雕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最近几年却遭遇着最为严重的传承问题。石雕技艺的传授基本属于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漫长的学艺时间、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恶劣的工作环境及社会从业认识等问题都影响年轻人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与选择。国家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湖南承人的资助力度提高到每人每年一万元,但毕竟受惠人数有限不足以影响整个行业。数据显示现在怀化30岁以下从事石雕工艺的人数非常之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后续人才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二、怀化石雕发展的思路

石雕产业要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制约怀化石雕产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原材料、市场、产品知名度、专业人才等问题均至关重要,纵观全国其他石雕产业发展较好的县、市经验,结合怀化地区石雕产业现状特点,谋划发展思路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

目前怀化石雕行业的发展只是一种顺应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急需一个科学合理的中远期行业发展规划及政府相应的支持。以下借鉴国内其他石雕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县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福建惠安:惠安县政府为推动雕艺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石雕石材项目准入规定》,规划雕艺产业园,成立石、木、玉雕作品版权登记服务中心,联办“企业精英人才学历提升班”举办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博览会不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展会招到一批客商、经销商,吸引潜在消费者,开展专家论坛,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展开交流研讨,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信息和创意思想,促进文化艺术转化为市场价值;更好地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惠安“世界雕艺之乡”的品牌。

2.浙江东阳:东阳市政府整合木雕企业修建“东阳中国木雕城”,集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集中的抱团发展东阳木雕,目前东阳中国木雕城名气蜚声全国,吸引了大批的福建、广东的古典家具制造厂商到东阳木雕城设点。由此进一步确定了东阳木雕在全国木雕行业的领先地位。随后东阳依托木雕产业及中国木雕城的影响开办了另一大规模的石雕城,全面打造全国雕刻之乡。

3.山东嘉祥:每年举办中国嘉祥国际石雕艺术节推广石雕工艺,它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校企联合,即与中央美院合作办厂。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先后被命名为“中央美院嘉祥石雕厂”、“中国雕塑学会石雕艺术创作基地”、“中央美院教学实践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科研基地”、“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嘉祥石雕”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美院嘉祥石雕厂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石雕企业。

以上几个全国有影响的石雕工艺之乡的产业发展特点是规模大、雕艺企业多、从业人员多、当地政府重视雕刻产业发展,大力宣传扩大知名度,每年都有与石雕相关的展会或赛事。藉此经验,怀化石雕产业发展首先应在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主持下,借鉴其他石雕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地方特点,编制怀化石雕产业中长期规划;加大对石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怀化石雕网站,为石雕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改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发掘新材质

怀化及周边地区有特点有开发价值的石雕原材料有:

沅江石:怀化地处武陵山区,河流溪水纵横,河床溪沟蕴藏一些带有地域特征的奇石,如洪江出产一种沅江石,因其石质带红,加工打磨后表面光滑手感温润,被爱石之人取名为“洪江碧玉”常被掏石之人带到广东石雕工艺厂,根据石材特点加工雕琢成把玩件后成为雅士相赠的礼品。价格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

石:怀化辰溪、沅陵与湘西泸溪部分区域出产石,矿藏量丰富,是工艺礼品石雕的优质原材料。

辰砂:又称辰州砂床、朱砂石、丹砂、丹栗、赤丹,主要出自怀化市沅陵县冉家岩洞。在湖南的凤凰县、新晃县、麻阳县、吉首县等地都有分布,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彩石。常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共存。辰砂属于辉闪矿类,当晶体较大时因透明程度差而呈黑红色,粉末为鲜红色,是石雕工艺品加工的优质原材料。

墨晶石:又名楚石、紫石、墨玉,出自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娄底市新化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黑色而脂润,纯净无暇,通体黝黑,极具光泽,磨光后黑如漆,格外晶莹,又被称为“黑玛瑙”。以墨晶石雕制印章、墨砚、玩具等已有300多年历史,用墨晶石雕刻制品古朴典雅,既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含石雕的粗犷豪放,别具一格。

(三)开发新方向

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及文化性,传统吉庆图纹石雕新产品运用于室内建筑装饰,使石雕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无疑是值得室内设计师及石雕从业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地面装饰石雕、墙面装饰石雕点缀构件、玄关风水吉祥装饰石雕等,其工艺难度不大,制作时间短,工价适中,产品价格不会太高,顾客也因其材质自然、题材吉庆、形式独特、价格适宜而易于接受。就室内建筑装饰市场而言,不论是接受的程度还是市场需求量,估计都要大于单纯的工艺礼品。(从本人近年完成的几套高端居室空间实例效果分析,此发展方向完全是可行的,不论装饰效果还是业主接受程度都很理想,具体石雕处理形式、题材及用材另写文阐述)。

(四)加强对现存石雕文物的保护整理

明清两代是石雕运用于建筑的鼎盛时期,怀化市明清古建筑集中分布于洪江、黔城及芷江。目前亟待保护的有:始建于宋代的芷江文庙、芷江县大垅乡政府院内的一组“二十四孝”图石刻及一批楹柱、柱础等及洪江古商城“太平宫”石雕门楼等。乡土建筑石雕精品的保护刻不容缓。

(五)校企合作提升艺术水平

充分利用高校及专业学会平台,在石雕产品设计上走创新之路,同时提升石雕产品文化内涵,加强与国内及本地区各艺术院校合作,吸引培养石雕专业人才。怀化学院成立了“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验中心”,其中的民间雕刻工艺室主要就武陵山区民间石雕及木雕进行调查收集、研究整理保护及开发工作,计划聘请民间石雕及木雕艺人到学校进行石雕和木雕的创作,对一些有兴趣及潜质的学生进行石雕木雕工艺及技法的传授训练,石雕艺人也可以与实验中心广泛联系,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优秀的石雕工艺大师走入高校讲述传授石雕工艺,吸引有美术设计基础的大学生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工艺,推动石雕艺术水平的提升。同时鼓励石雕企业选派从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六)组织举办及参加节会活动

如条件成熟可以在芷江举办“明山石雕”艺术节,通过石雕艺术节的举办,集中宣传推介怀化石雕,扩大怀化石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怀化石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组织石雕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石雕赛事及展会,主动走出去,交流扩大怀化石雕的知名度。

石雕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观斗山;历史;柱础石雕;艺术价值

威信观斗山石雕群“是云南规模最大的宗教石雕群”,[1]是西南三省少见难得的柱础石雕艺术精品。绝美的造型艺术引来更多的人对观斗山石雕的关注和赞美。观斗山的柱础石雕,造型内容丰富,造型形式多样,造型特点别具一格,精雕细刻却不失大气磅礴,超自然的表现却蕴含有人间的真情实感。

1 观斗山地形特征

观斗山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城东北40余公里高田乡的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相邻接四川叙永县,海拔1880米。依据相关记载,屹立群峰之首的观斗山,据民间传说是因吴三桂曾到此山观星斗而得名。山顶侧殿堂及石雕群的修建也有一种传说,是道家的一个长老联合佛、儒两教之人兴建的。

观斗山坐东朝西,山势雄伟,林木茂盛。八月山上观云,云彩悠然自在,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尚若云层浓重,预示“猛龙过江”,暴雨将至。在云开时,可见阳光普照,山川秀丽,一片宜人的景色扑面而来。

2 观斗山石雕群的历史概况

观斗山庙宇始建于明代末期,历史上的观斗山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云南四川交界处的典型的宗教建筑及石雕群,也是西南三省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典型性体现在全国各地很少有类似这种三教合一在一个地方修建殿堂,而且每个殿堂里有大量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工艺精细,刀法娴熟,形象逼真,是明末清初珍贵少有的艺术精品。观斗山庙宇在清代经过数次的维修与扩建,民国初期又遭损坏,民国中后期,经过14年大规模的复修,建佛祖殿、关圣殿、王母殿等9个殿,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占地面积10余亩。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的“”期间,庙宇无人料理而逐步衰败,各殿的石门坊、石碑、石壁等造像被毁,“1971年,庙被拆毁,木雕造像全部腐烂。”①唯存的石雕造像多数倒塌于草丛之中。经清理,计有石雕造像63尊,碑刻12块,井口石柱8根,柱础40个,香炉5个,石兽24个,浮雕180余M。①石雕群以道教造像为主,兼有佛教和儒教造像,各殿的佛、菩萨、金仙、儒士弟子等造像,是研究宗教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威信观斗山石雕造像匠心独特,想象丰富,形神兼备,大佛菩萨威严慈目,儒士弟子儒雅淡泊,金刚力士威猛、力大无穷,麒麟、龙、凤造型独具特色,展示了昭通威信特有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3 观斗山柱础石雕的艺术价值

在观斗山庙宇前,首先耀入眼帘的是散落于草丛中的各种石墩及麒麟、大象、羊等动物石雕,这些石雕都是被毁殿宇的柱础石雕及柱础石上的装饰雕塑。大凡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都会被观斗山的石雕艺术深深打动。柱础石雕造型内容丰富,形体结实厚重,雕塑造像生动且富有创造性,圆柱形、鼓形等柱础石配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其工艺制作水平实在令人折服,这些石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3.1 基本形体的柱础石雕

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每根承重柱子都有柱础石,缺一不可。目的是使落地屋柱不受潮湿腐烂。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古人对柱础石的使用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建筑雕刻的审美方面更是用足了功夫。图1、图2是造型有别的两个圆形柱础石雕。图1是一个鼓形柱础石雕,外形像一个平放的大鼓,周围外凸的正面雕刻纹样,是由连翘花卉和铜钱似的圆形纹样以二方连续纹样形式精准地围成一圈,纹样的大小组合及穿插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精确的计算,然后画稿、雕刻制作完成的。花型设计大气、方圆结合。鼓形的上下两面像绷了一块刺绣有祥云纹样的皮料一样,皮料纹样与侧面纹样形成结构,自然衔接着。在靠上面的边部用了一串佛珠纹样压边,也像为了绷紧鼓面而钉的边钉,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意,都能体现出设计和雕刻工艺的精细以及质感的表现等特征的体现。

图2柱础石雕由三个不同造型的形体组成,上面部分是鼓形与图1差不多的形状,其上雕刻有许多不同的植物花卉,如格桑花、藤花等多种植物,以点状式和连续式来进行表现,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中间是半球形莲花台,外侧莲花瓣是以一到二厘米的浮雕厚度分两层错落有致地加以刻画与表现。下面是一个反扣在地面石板上的八边形附莲花瓣的半球状形体。一个柱础石由三个形状有别的形体对接在一起组合而成,形体构成整体协调而富有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审美特征。这个柱础石雕无论是大的造型设计还是细节的刻画和施工组合,都能体现出造型及图案设计的精美,感受到精心制作石雕纹样以及建造工程的难度,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图3是由两个宽窄差不多的圆柱和六凌柱形体组合成的柱础石,上面形体周围的浮雕纹样是由六个莲花瓣纹样和六朵连翘花连续构成,纹样上下左右巧妙穿插,高低起伏变化丰富,在每个厚实的莲花瓣上的左右两边还刻有线形水涡旋纹样,达到线面结合,化解了莲花瓣造型的平板和单调性。接在下面的凌柱靠上面的部分刻有龙头纹样和云纹的组合。纹样内容以花、水、云、龙为题材,表现出一个自然生态循环与美丽的传说,即是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巧妙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图4是一个六面形柱础石,大的形状是一个棱柱,上面部分雕刻了一个圆盘形,圆盘与方体紧密结合,巧妙地通过纹样的装饰,自然衔接在一起,主要纹样有云纹、花纹等。更精彩的是在雕刻艺术处理上,上面的圆盘又似包了一层厚实的布料,通过分口处把边条扣紧,外露的边缘表现出一种有布料皱褶的松软感觉,这正好与下面结实的六凌柱形成软硬对比,衔接点自然流畅,表现特别生动,这种对材料质感的表现手法是观斗山石雕的一大特点。

类似的石雕还有很多,主要区别表现在造型上、内容上、艺术手法的处理上,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彰显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2 柱础石动物石雕

在观斗山的草丛里还能看到很多动物石雕,这些动物雕塑其实是柱础石雕的扩展与装饰表现。柱础石雕的造型形式和表现内容又是昭通威信观斗山石雕群的一大特色,在全国都是少有的。生动的造型和独特的工艺水平展现了石雕艺术的高水平,这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大瑰宝。如图5、图6,麒麟是中国古人神话里的神宠,主太平、长寿,那时的人们总是希望麒麟给自己带来吉祥、幸运和光明。有很多少数民族还把麒麟当作图腾和祖神来供奉。

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图5为雄性,形象雄健,造型以较钢硬的表现手法。同时,在形象塑造上又体现出方圆结合的艺术表现,造型具有装饰及夸张的表现效果,神态及纹样刻画充分、深入,打磨精致。头部的表现似龙似狮,脖子上的鬃毛显示出雄性的霸气,身上用龙鳞表现,有祥瑞太平的含义。单脚踩球意为镇宅祛邪,招财聚福。后身上巧妙设计的圆盘就像放在身上的坐垫,这种造型既体现了柱础石雕的装饰美感,又体现了柱础石雕的实用性。因此,麒麟及相关动物的表现都是前脚站立,后脚坐地的表现形式。图6为雌性,形象表现较温和,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轻重有别。主要区别在于脖子上没有鬃毛,而在前面添加了一个小麒麟,这可能跟民间“麒麟送子”的说法有联系。

如图7,在古代,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用羊作装饰的图案、雕塑等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羊,儒雅温和,深受人们喜爱。观斗山的石雕羊正好表现出了羊的温顺、柔情、亲和的形象特征。头部的装饰雕刻有花、枝叶等装饰纹样,使羊的装饰更加可爱,生动感人,羊的后背上盖有绣上莲花的布垫,布垫上再安放较厚的圆柱形莲花坐垫,这些表现非常人性化,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大爱思想和对美的追求。羊的前脚是因损坏做了修补,笔者认为其右前脚也许不应该这样弯着,从动态来看,应站立于地,方感亲切、实在,更符合逻辑。图8表现的是柱础石大象雕塑,生动自然,表现出温顺、亲近的样子,能友好地与人共处,从中体现出人们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在大象前增加一个盘脚的道士,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同时我们也看到,道士的头部是后面补上去的,造型明显粗糙,有待进一步考证。

3.3 柱础石上的人物雕塑

柱础石上的人物雕塑大多表现的是金刚力士的动态造型,整体人物造型结构准确,表现生动,感人肺腑。如图9,洒脱的动态塑造,镇定的表情刻画,一个前虚后实的侧马步,单手轻缓地往前伸出,似乎稍稍用力,便能托起千万斤,是对中国历及史宗教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人间善念的具体体现。同样,图10以类似的人物造型表现,力士单手向侧前上方托举的动态塑造,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忠实、自信、洒脱的力士轻松地托起屋柱的过人之举,实实在在地让人放心,同时又感受到几分敬畏。这是新时代宣扬的勇敢和担当精神的典型范例。再看,服饰衣纹的表现主次有别,简练概括,颇感生动,表现完整。这样的人物石雕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情神态的刻画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让观者看后无不称赞,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难得少见的石雕艺术精品。

4 观斗山石雕群的保护和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和对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传承,1985年,观斗山寺庙遗址被列为威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威信县文管所对观斗山石雕进行清理,并对大多数雕塑作品及遭到破坏的部分殿宇进行再次修复处理;1993年11月,观斗山寺庙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并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筹资对观斗山庙宇和石雕进行不断的维护修缮,已将大部分殿宇、石雕等进行了恢复。不过,笔者认为,对部分石雕造像的恢复非常粗糙,远远达不到原有的标准。因此,建议聘请相关专家考察论证,进行原貌恢复,以确保质量,真正把被损坏的部分恢复成原样,努力把丢失的原件找回来,用心保护好云南仅有全国罕见的精湛的石雕艺术品。另外,这些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精致的石雕艺术品,目前不能随意地摆放在杂乱的荒地和草丛里,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让我们珍贵的石雕艺术再现历史的光辉。

威信观斗山石雕是石雕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学的珍贵的资料。“石雕艺术规模之大、之多、技术之精湛,西南三省罕见,可称石雕艺术的宝库。”[2]而观斗山柱础石雕是其精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柱础石雕的造型特点独树一帜,造型别致,雕刻细腻,工艺精湛、美观。随着国家旅游文化工作的积极推进,昭通的历史文化资源――威信观斗山石雕艺术有待进一步整理、恢复,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注释:①威信县观斗山的石碑《观斗山石雕群简介》摘录。

参考文献:

[1] http:///MyLemmaShow.aspx?lid=616089[DB/OL].中文百科在线(观斗山).

石雕艺术论文篇5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众多,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表达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石雕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雕塑;艺术;玉雕;创作

一、公共雕塑与雕刻的概念

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雕塑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1]雕塑是通过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的总称,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雕塑作为一种空间凝固的艺术,它的多维展示极为丰富,能给人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多方面的感受,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在雕塑中,雕是通过减少物质材料,塑是通过堆增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2]雕刻是指在原本就存在的硬质材料(如石头、木头、石膏)上以雕、凿、敲、磨等方式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直到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在创作雕塑时,用的是“加法”;而雕刻时,用的则是“减法”,其创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3]雕塑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不在于制作过程的难易和制作时间的长短,不依赖于文字的说明,只在于他是否能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来影响观众。

二、中国玉雕工艺概况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中国玉石雕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智慧、宗教观念等内容。由于历代琢玉审美情趣、工具、技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主题及风格造型也是不同的。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玉雕的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玉器。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红山玉龙,造型古朴雄浑,极富动感。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技术更加完善,制作更加精致,对于型的把握更熟练。两汉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玉器的生产制作受到了限制,玉器开始走向民间,雕刻风格简单,用途简化。唐宋时期是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辉煌时期。自唐朝开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这个时期雕刻纹路非常细腻鲜明。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爱玉成风,缅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青睐,由此玉渐渐走向民间。此时,南北派玉雕的风格也逐渐形成,南派玉雕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北派玉雕古朴庄重。随着工艺的发展和进步,玉雕作品越来越精美,玉雕师的想象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时,一批醉心于玉雕的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发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艺术。

2.中国现代玉雕的四大流派

中国现代玉雕流派,分别为海派、扬派、北派、南派。这四大玉雕流派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共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玉器世界。中国四大玉雕流派是当代的持莲观音(玛瑙)分类,而在古代,我国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做工细腻、工巧,致重雕刻,更有时代感;北工风格豪放粗犷,讲究少用刀工,偏古朴典雅。

三、在“雕”与“塑”之间磨练探索,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作为大的环境艺术下的玉雕,它与雕塑同是空间的艺术。二者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表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语言。其构思与表达,怎样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等。传统的玉雕工艺,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原料材质、设计理念和加工技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因材施艺”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制作过程的始终。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应该是玉石材料与造型设计的高度和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美术设计,更应了解各种玉石的各种特性,如韧性或脆性、硬度、裂纹及瑕疵延伸情况等。设计人员要根据玉料在制作中发生的变化,随时改动设计稿,逐步引导完成制作。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如在玉雕设计中加入“灯光、轨道”等现代雕塑思维,能使玉雕工艺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器具、花卉、鸟兽、人物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5]在最初接触玉雕时,我被浑然天成的原石所吸引。与雕塑作品相比,未经人工修饰过的原石有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喜欢玉石观赏,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玉石,能够唤起我的意象创造。在校期间,我创作大量的泥塑作品,并以这些作品为原型,运用雕塑的思维设计创作玉石作品,如《心莲》《古道悠悠》等作品得到了玉雕界和工艺美术界肯定和认可。在玉雕设计创作中,难免会受到限制,所以我努力克服,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我希望通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并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因为水晶的晶莹剔透,我用水晶雕刻佛教题材的作品;因为玛瑙色彩斑斓,所以用这种材料来练习“俏色”创作,利用黄龙玉水草材料来练习表现“环境自然”题材的内容。每遇到一种材料,我都会去查相关的文史资料,了解材料形成条件、类别、产地、历史发展、珍贵原因和相关典故,努力提高作品内涵、胸怀境界和审美主张。几年来,我在泥塑和玉石雕刻之间找联系,找差距,在泥塑中锻炼自己的魄力和胆量,在玉石设计雕刻中学会精致和严谨。

四、运用公共雕塑艺术思维,进行玉石设计创作

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尝试方法之一。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一件作品首先必须有属于作品自己的强烈的生命力。我努力探索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来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提升作品的内涵。公共雕塑注重以公共空间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造型与空间为核心,吸收东西方传统造型艺术精华,并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融会贯通。公共雕塑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的意象,通过对事物由渐到悟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如作品青金石作品《古道悠悠》,我就是运用公共雕塑中的意象思维方式,从题材、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创作探索的。并运用了“倒流香轨道”的设计,通过美的读解和自我反省来达到欣赏差异的共享,从而实现对人性和人文诉求的“唤醒”。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中国的,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除了美学价值,在中国民间中,青金石的颜色是蓝色,蓝色是一种希望之色,是知性灵性兼具的色彩,象征着理想和希望。青金石又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佛教七宝之一,可帮助催眠及深层冥想,提升灵性。所以在设计上,我用“古道”来唤醒人们对中华古老悠久文化历史的回忆。当我久久地凝望着这块满载着岁月痕迹的青金石,我眼前的画面是:一条绵绵的历史古道开始在我眼前漫延,一个个遥远的故事,从山脉深处、汉唐遗风中款款而来。古道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明天,一头连着故土,一头连着梦想。士兵在这里集结过,诗人在这里流连过,行人在这里休憩过……它尘封在深深的岁月长河中,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首典藏在山水间的史诗。在这块青金石上,我竭力地捕捉着周秦遗风、汉唐古韵的瞬间。这就是无数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吗?祥云缭绕,四季如春,翠柏林立,蜿蜒通向山顶。我仿佛看到老子如一位慈悲的老人,正牵着青牛向我们走来,南山不老松下与人们谈古说道,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传达“道法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设计上,我选择了这块材料上方最纯净的位置,雕了一位慈悲的老人,将老人的胡须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并通过倒流香轨道的设计,使“香”带着古韵和清幽,顺着河道而下,如高山流水般,滋润万物。材料的侧面多泥沙包浆和杂色,为了能保留材料的原型,我将有杂色的整个侧面设计成饕餮纹牛图腾。因为牛图腾是人类第一图腾,最高崇拜物,牛的双角象征着对宇宙重生的护持。牛头顶的太极图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有裂纹的地方设计成古松、河流,代表宇宙万物中的自然形态。材料的侧上方的一个平面,我用一个大大的篆体“道”字来表现。“道”字在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种是代表“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另一种“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在雕刻上没有用精雕细琢技巧,尽量保留着青金石原始的形态。我认为一块玉石,就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青金石,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从阿富汗传到中国,我希望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同时,和我一起探索人类历史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从圣贤文化中汲取营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浮躁的心复归宁静!思考:玉雕本身承载着审美、实用、文化传承的作用。用雕塑艺术思维创作玉雕作品,能够更好地推陈出新,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应学习历代艺术家们从艺态度和敬业精神,坚守玉文化,传承玉雕技艺,关注玉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时代经典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作者:顾焓冉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注释:

[1]康乐.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雕塑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151.

[2]若惜.798雕塑之旅[J].青春期健康,2010(13).12-13.

[3]陇艺梅.并非概念惹的祸[J].美术观察,2013(7).25.

石雕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特征;人物;寿山石雕

寿山石文化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特色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寿山石雕创作艺术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并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

寿山石雕包含了多种题材,人物创作是该雕刻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寿山石雕形式多样,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含义,需要高水平的创作技艺才能完成,因此收藏价值较大。笔者在接触寿山石雕后,对于人物创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了较多关于寿山石雕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长期的人物创作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

一、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寿山石是我国特有的彩石,其色彩多样、质地温润、柔而易攻。寿山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光亮夺目、晶莹透彻、温润通灵。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从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众多寿山石中挑选出适合进行人物创作的石材。在进行观音、仕女等人物形象的创作时,应选用色调较少的石材;进行古代贤才形象的创作时,不宜使用杂色料;若创作背景较为喜庆,应选用红色的石料。如果石材的质量较高,应该首先考虑人物题材的雕刻。如果石材明亮干净,油性好,纯度较高,那么应该用来创作仕女、观音等形象。

在设计具体的人物形象时,要尽可能保留底料,因此雕刻人员要做到“因材施艺”,也就是说在体现创作主题的前提下,依据石料的色彩分布、具体形状和质地来设计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一般情况下,寿山石有一定的杂色,所以雕刻人员应依据石材的杂色分布和形状大小安排整体布局,这种技艺被称作是“依色取巧”。而“巧色要巧”指的是雕刻人员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采用某种方式表现出原石材的美。

二、加强整体布局,提升艺术效果

著名的“百子图”意味着多子多福、子孙延续,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寿山石雕《百子图》中包含了100个儿童,并且不同的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特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该作品需要用寿山都成坑石为原料,高度为30cm,宽度为15cm,有黑色、白色、红色和黄色等色调。要在这么小的石材上雕刻出不同形态的儿童并做到栩栩如生难度较大,为了完成这一作品,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观察石材的特征,依据石材中隐藏的规律设计整体布局和色彩安排,从而在较小的空间内展现精巧的雕刻技术与巧妙的作品构思。所以通过多层次浮雕的方法表现人物外貌与形象特征。对于人物型作品来讲,背景的存在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所以要利用材料的多色阶,通过浅浮雕与高浮雕工艺绘制房屋、山石、竹林、榕树等景物,以及放风筝、拨浪鼓、戏狮等景象。这两种工艺的运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意境深远,刀法灵动。正是因为布局合理有效,所以能够在较小的体积中刻画出主体人物,创造出具有神韵的100个儿童。《百子图》的布局方式融合了古代雕刻与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形象对比、疏密与虚实结合,运用浅浮雕与高浮雕技艺,但是并不过分追求精细与灵巧。作品的主体颜色为黄色,给人带来一种颜色的冲击,作品中还有红色与白色的点缀,色彩搭配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三、注重人物神韵,追求神形兼备

中国画作者在描绘人物时,不仅追求形态的真实客观,而且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通过人物形态表现神韵,用神韵表示人物心理,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历史悠久的寿山石雕也符合上述要求。笔者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注意对雕塑语言的掌握,灵活运用造型语言来增添作品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对于人物型寿山石雕作品来讲,形和神是互为补充的。如果创作者不能将形和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其艺术作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失去本身的艺术价值。

寿山石雕人物创作能够直接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眼力,因此该作品的创作并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本质上属于一种艺术叙述,将作品内涵呈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打动人们的内心。用心感受一个作品,欣赏巧妙的艺术语言,品味蕴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便会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一个作品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感知到生活的美好,那便可以称为一种成功的、优秀的作品。

为了使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满足形神兼具的标准,笔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磨练操作技能,创新思维方式,积累人生经验,培养艺术情趣。人物型寿山石雕追求将人物心理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创造者要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不仅要使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精巧逼真、秀丽典雅,而且要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雕刻技能方面要注意线条的流畅灵动,讲究精雕细琢。

创新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了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是艺术作品进步的动力,也是寿山石雕将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摒弃,过分追求与众不同,创新和继承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艺术创作者要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文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的创作方式,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特点,也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情趣、知识水平与价值观等基本素质与艺术追求。只有当欣赏者与寿山石雕达成心灵上的沟通时,寿山石雕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万江,福建东南拍卖.传统石雕如何悄然崛起――寿山石的文化传承与市场化推广[J]. 艺术市场,2013(28).

石雕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 寿山石雕;薄意;传统造物观;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寿山石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对寿山石不断认识、利用、开发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对其雕刻活动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精神观念的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每一项雕刻技艺的成熟,都凝结了不知多少代石雕艺人对技术性特征的创造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总结。“薄意”是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的一种雕刻技艺,其内涵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薄意”的由来

由于寿山石中田黄、芙蓉、冻石等石种既贵重又稀少,以致“雕人藐视不敢琢,审曲面势争分毫”。贵重的寿山石通常以重量计价,因此要求雕刻者尽可能保持石头的原貌,不做过多的切割刻挖,以免损耗石头的价值。寿山石的表面有时难免会有些个砂格、裂痕、石纹和其他杂质的出现,如果不施以艺术修饰,势必影响原石的品级,故艺人务必在保护原石形状的基础上,用特殊的技艺对那些瑕疵加以消除和回避。这种情况为“平薄”薄意雕刻技法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现实的要求。

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是薄意雕刻技法的源头。到了清代,寿山石雕逐步从立体圆雕中发展出高浮雕、浅浮雕的技法。清康熙、乾隆年间,杨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在石章印台四周或刻浅浮雕锦褥纹和边纹,或饰以浅浮雕图案,这是“薄意”的先身。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福州西门外风尾乡潘玉茂兄弟,继承尚均遗法,结合“阴刻”技法,钻研浅浮雕的技艺,在印章石四周雕饰图案以掩石疵,雕刻层愈来愈薄,推动浅浮雕向薄意过渡。早期的薄意雕刻技法还比较粗糙,布局呆板、缺乏变化,意境也偏呆滞简单。直至清末,石雕艺人林清卿使薄意技艺趋于成熟。

虽然明清以来,已有一些文人雅士以诗文记诵寿山石雕,并且出现了有关寿山石的两本专著——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观石录》与《后观石录》虽然从治印而言及石雕名人的艺术技巧,也仅是简单地总结了“相石”、“解石”及磨光等印钮雕刻经验,而未提到“薄意”。

直到民国22年(1933年)龚礼逸所著的《寿山石谱》中“雕治”部分论及周尚均、林清卿两位艺人时才有关于“薄意”的论述:

“周尚均,名彬。……间刻写意山水,树木用大浑点,谓之薄意。”“林清卿,……以工笔山水人物,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所谓薄意者。”

可见“薄意”在林清卿之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与样式。但这些文字也仅是在介绍石雕名人时简略地述及印章“薄意”的题材内容(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人物、写意花卉)和雕刻形态(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树木用大浑点)。

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张幼珊《寿山石考》雕钮部分中言及:

“……近代以人物山水亭榭云月鱼鸟为之,只宜薄意,谓薄为刻意。”

后来书法篆刻家潘主兰在此基础上总结道:“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可见“薄意”是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的一种雕刻技艺。

二、秉承传统造物观念

“薄意”虽为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但它与其他传统石雕技艺一样秉承乃至极好地实践与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的审美观念与原则。

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核表述得最为扼要的当属《考工记》中提出的造物原则或价值标准:“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其认为“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四个决定性因素直接体现在工艺造物过程和品质中,并将这四项基本因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的统一性上。这是一种整体的造物原则,各因素不仅相互制约,而且它们只有和谐统一才具备造物的完整性。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关于寿山石雕工艺观念的文字是在300多年前高兆的《观石录》。全文虽仅2700余字,却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的形状、色彩、特征等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搜寻了人世间最美好的词句和事物来形容其所见寿山石的“材美”。这些以及后来的诸多文字远不止从表面的形状、色彩、特征,更多的是从触觉、感受、感悟的角度出发来形容所见寿山石的“材美”。如后人提出田黄有六德即:“细、结、温、润、凝、腻”,以及芙蓉之“雍容”,善伯之“朴实”,都成之“灵捷”,旗降之“刚健”等等,实际上将寿山石的审美品鉴上升到人格化的境界。

《观石录》中还记录了当时一些石雕名人的“工巧”及其雕刻经验的一番总结。如:

“石有络,有水痕,有沙隔。解石先相其理,次测其络,于是避水痕,凿沙隔以解之。……石理不一,相石为难。肤黄,中白、肤白中白。肤苍中黄、中玄,不可以皮相。”

不难看出所谓“材美”,强调的是人对寿山石的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体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在体认“美材”的前提下予以“巧”治,即所谓的“因材施艺”、“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物化创造”。

在“解石先相其理”、“相石”、“解石”的基础上,“薄意”更强调“审曲面势争分毫”,“因材施艺,掩拙扬俏”,“利用石病,巧掩瑕疵,反见自然”。“审曲面势”在这里,“审”和“面”作为对造物操作方式的要求,强凋了操作主体心理意义上的主动性。它既有积极营构设计的意味,亦有物我相互认同的意味。如果说“曲”和“势”表现的涵义是事物的物理性态的话,那么其深层的涵义则是要求操作者一开始便要关注和开掘隐匿在物理性质之下的精神性质,即要求造物的主体于行工之始便去敏感地把握对象物性同构于人类心性的诸种可能。

三、对“意”的审美追求

纵观寿山石雕刻的发展历程,如同许多建筑木雕、石雕、砖雕及大量服装饰品一样,人们将主体的审美情感附着其中,并不断凝聚扩大,以使某些造物的实用意义在特定的情境结构中转化为审美功能或审美形式。而且在这种审美心态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审美因素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加强,人们对形式规律的把握、技巧的总结运用、审美经验的传播等,这一切都在使寿山石雕审美化的步子不断加快。“薄意”这一寿山石雕技艺中的独特雕刻形式,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欣赏的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更有着超乎其他的审美诉求。

“意”在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中,主要指冥思悟道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体悟、感受、思想,是一种直观把握到的精神意识。“意”被引入艺术审美后,内涵也大体如此。大约至唐,艺术家在探讨主体艺术构思和实践关系时,大量用“意”说明主体构思,如“意存笔先”、“意不在于画”、“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等。张彦远就明白地说:“意”是“境与性会”而得,是情景交融的统一体。唐代的艺术家将“意”与佛家语中借来的“境”相组合,便出现了“意境”范畴。“意境”是指虚与实、形与神、鲜明与含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能展现事物外在的形貌,又能传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还能表观艺术家与欣赏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清代高兆的《观石录》载:陈越山收藏有20余枚寿山石,“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彭十厓收藏有51枚,有如“清秋云日俱净,空山五色”,有如“郊原春色,桃李葱茏”,有如“砚池点积墨沈,明润欲吐”,有如“两峰积雪,树色溟濛,飞鹭明灭”,有如“冻雨欲垂”,有如“夏日蒸云”,有如“夕阳拖水”,有如“墨云鳞鳞”,有如“美人肌肉”,有如“落花落霞”,有如“瞳瞳日影”,有如“出青之蓝”……这些在鉴赏寿山石时所使用的极富“意境”的描述之词就很能体现时人的审美取向。

在“意”与“意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的重要的表现法则——写意。它要求艺术家能抓住客体对象中与主体精神、情感、情趣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以意率境,而不是写实性地再现客观对象。写意原则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创作中,成为不同艺术表现的一个共同法则。

相对于写意而言的乃是写实。宋以来福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写实,追求妙写形神,表现真实,以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福建民间民俗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能量交换场,各种艺术形态的审美品位与样式特征都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被民众普遍认可的语言模式,即在写实的规范中追求工细、灵巧、多变的风格。”[1]197从清初的寿山石雕刻作品来看,匠人们多针对不同的雕刻对象,采用圆雕、浮雕等手法,力求形象逼真生动。此时期萌生的薄意雕刻技法极有可能由于其“写意”而较为明显地区别于圆雕、浮雕等手法的“写实”,故以“意”名之。

对“意”、“意境”的追求,在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绘画、戏曲、园林等诸多种类艺术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传统民间工艺历来重视学习中国绘画取得的优秀成果,且“薄意”经常被用于装饰印石而使其与文人、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末民初的林清卿,大胆吸收中国画立意构图的成份,以刀,将中国画的意境“搬”置石上,使薄意艺术趋于成熟,在晶莹的珉石面上,显现玲珑剔透的高妙境界。林清卿的“薄意”兼工带写极具“画意”,可谓前无古人而别开生面,很快使其从寿山石雕刻业脱颖而出,更由于其“薄意”罕有人能及而成为时人乃至后世“薄意”者竞相追摹的典范。以至于后来的“薄意”艺人、研究者在定义“薄意”时多是以林清卿的“薄意”为标准解之,甚至将“薄意”之“意”直接解释为“画意”。

不难看出“薄意”之“意”的审美取向乃是对“意境”的不懈追求。“意境”讲求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即有即无的朦胧之美、有限无限的超越之美。[2]328寿山石薄意雕刻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这种审美追求。寿山石天生丽质,具有温润晶莹的石质、洒脱生动的纹理、斑斓的色泽等特点,“薄意”又极好地保持了石材的自然之美;“薄意”作品上浅浅雕刻的形态若有若无,极具朦胧之美;“薄意”利用石之色、纹,避剔砂格,巧借裂痕,扬长避短,取美弃疵,悉心构排,化腐朽为神奇,唤出彩石的生命与灵魂,在有限无限之间尽显超越之美。

寿山石薄意雕刻也因此能在有限的具体形式中,蕴含无限丰富的内容,以此激发欣赏者调动其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艺术想象力,与作者共同进行审美创造,多方面地深化审美认识,在审美欣赏中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