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竞争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3-01-22 03:45:44

竞争调查报告

竞争调查报告篇1

近日,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上海市场调查中心、上海家用电器行业协会和上海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协会联合开展的“2007上海地区家电市场调查”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对上海家电市场销售的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厨卫、小家电等39个品牌62种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调查显示,上海市场家电行业的售后服务企业在管理体系、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规范化等方面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与去年同期调查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全国同行业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一、本次调查活动自各大媒体信息后,收到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消费者通过电话、3・15现场、上门反映、信件、传真、E-mail等各种方式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维修价格过高,乱收费。

投诉维修费用高占投诉总数的31%,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维修人员上门服务维修不带报价单,先修后告知,没有事先征求消费者意见,不规范操作。

2、维修质量差,多次维修。

用户普遍投诉企业多次维修占投诉总数的25%。维修次数关系到维修质量,在产品发生故障时,消费者最希望能得到尽快解决。消费者普遍认为维修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二、本次调查活动对企业公开承诺的24小时到位、客服人员服务态度、维修人员服务规范化等多个事项进行了明察暗访,具体情况如下:

1、24小时上门服务到位情况。

本次活动对39个品牌62种产品对外公开承诺的24小时上门服务进行了暗访调查。有近76%的企业能够在24小时内上门服务,有20%的企业在48小时内到位,有4%的企业没有上门服务。调查人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个别外资品牌售后服务热线过多,给消费者查询带来不便。

2、客服人员服务态度。

客服中心作为售后服务的第一窗口,作用不可小视。本次调查中,90%的企业能在30秒之内接听服务电话,但话务人员态度好的只占本次产品调查总数的22%。如海尔、能率、LG、三星、夏普等企业能够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地对消费者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提示。个别如阿里斯顿、帅康等公司的话务员专业知识差,对消费者反映情况不耐心、不负责。

3、服务规范化。

本次调查对维修人员上门服务的行为规范作为考核指标,调查中上门使用礼貌用语的只占10%;穿着有公司标识工作服的占50%;佩带工作证、上岗证的只占5%;携带鞋套、抹布等辅用具的高达98%。服务规范化做得好的品牌有海尔、LG、索尼等。

4、消费者投诉满意度。

在对消费投诉重点回访中,多数企业能对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部分消费者提出的过分要求也能耐心地解释和沟通,得到了消费者的理解和谅解。但志高空调对消费者的投诉置之不理,调查人员多次与其上海办事处和总部联系发函,但至今没有任何回复。

三、本次活动同时对上海市场近千家中央空调用户和15个品牌的中央空调售后服务单位在能耗和服务方面进行了调查,绝大部分售后服务企业能及时到位,客服态度比较热情,能够着装上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节能性能比较差、服务热线不畅通、乱收费现象较严重、无证人员上岗、无维修记录等方面。

1、空调节能性满意度较低:82%的用户认为空调节能性比较差,比较费电,消费者较为认可的节能品牌有海尔、大金等企业。

2、15个品牌服务热线:20%企业在双休日无人接听,个别品牌企业的服务热线用户在报修中央空调时要另外拨打报修电话,而这些电话基本上属长途,给用户报修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

3、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上海家电协会和物价局在去年就对中央空调维修收费出台了标准,但各家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按标准执行,少者40元,多者400元,能按标准执行的单位只有海尔和大金;50%维修工作人员不带报价单,无标准可言;除海尔、开利、美的外,大部分维修单位派出的维修工作人员都没有上岗证,占调查总数的80%。

4、无维修记录:部分维修单位(美的、格力、日立、清华同方等)派出的维修工,上门不带维修记录,占调查总数的27%。本次中央空调调查售后服务态度及服务规范化较好的企业仍属海尔、大金等品牌企业。尤其是海尔,从保修到回访一系列的服务都比较人性化、合理化,深得消费者赞赏。因此,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商用空调)被评为质量服务双优单位。

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源。离开了消费者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企业不仅要拿出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的产品,而且还要保证过硬的售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赞誉和青睐,才能使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关链接:专家支招家电售服难题

现象一:厂家倒闭 “遗孤”难托

专家支招:随着竞争加剧,每年都有一些家电厂家倒闭,其产品往往成为无人承担维修责任的“遗孤”。所以,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时,对同类产品要多进行比较,选购技术成熟、厂家服务网络健全的产品。此外,选售后有保障的专业商家也同样重要。

现象二:“空头支票” 难以践诺

专家支招:产生此类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商家在空调热销期间,送货车辆、安装人员准备不足,往往承诺过高,实际却难于履行。消费者购买空调应尽量避开夏季高峰期,以免因商家断货、缺货或无法及时安装而耽误使用。另外,购买商品后,应尽量要求商家在发票背面注明送货和安装时间。

现象三:贪图方便 偷工减料

专家支招:一些安装人员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图方便,偷工减料,造成不良后果。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先和销售商联系,谁卖给你产品,你就找谁,要求他们返工、整改。如果他们推诿责任,你可以直接向消协投诉,寻求支持。

竞争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竞争意愿 超限竞争 过度竞争 机会主义 量表

在一个灰蒙蒙的早晨,还看不清一条条巨蟒一样的浓烟笼罩着焦煤镇之前,那些“童话中的宫殿”已经灯火辉煌了。木屐在人行道上咔哒咔哒地响,厂钟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为了这一天单调的活动,那些抑郁发狂的“大象”已经加上了油,擦拭干净了,又在进行他们剧烈的动作了。

――[英]狄更斯,《艰难时世》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代]曹松,《己亥岁》

竞争机制是重要的选拔机制和分配机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几乎没有人会反对竞争。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与竞争有关的负面现象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学生为升学考试而不得不背诵大量没有价值的内容;在机会稀缺的官场,所谓的“天花板困局”使得一些官员为升迁而讨好上级领导;在社会上,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要不停地应付令人无奈的考查标准和资格审查……时时有竞争,处处有竞争,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终日忙于大大小小的竞争。

在无数的“心灵鸡汤”作品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在宣扬通过降低欲望水平实现“岁月静好”,但也有一些是在鼓吹个人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思想。这些口号性的论述要么鼓励人们不计成本、不切实际地在成功率极小的事情上努力,要么指责那些感叹“拼爹”现象的年轻人缺少拼搏精神,要么就引述成功者的话,而这些成功者则以教导的口吻大谈论自己有多么坚强多么上进,却丝毫不提自己的成功中的运气成分。

这样的“心灵鸡汤”并不只是现在才出现,从尼采的著作中就可以追溯到更为深刻的分析。但是,如果人们都像尼采说的那样,以奴隶般的心态忍受并热爱那些能够“锻炼”自己的苦难,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争做“超人”,那么最后要想胜出的话,恐怕仍然还得依靠机遇、资本、关系之类的偶然因素,因为胜利者毕竟是少数。当然,一些重新包装、售卖名言警句、寓言的“励志段子”都在片面强调这种主观性。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是在强调坚持和意志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又说明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事实:弱者有时只能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强者的失误上。

有人相信,只要最后能有成果,无论付出多少都值得,因此条件不好的人要勇于竞争,不要害怕付出的比别人多。然而,在最终成果相同的情况下,付出代价大的人获得的净收益少,这仍然是一种不平等。现在,大量年轻人为了生存,为了跟家庭环境优越的人竞争,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虽然过劳死的人只是偶尔出现,但亚健康群体肯定不小。看来,那些片面强调“永不服输,放手一搏”的口号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各种得不偿失的可能性。

过度竞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公众的心态上反映出来。了解这些心态,有助于决策者及时调整思路和政策,减少竞争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使各项竞争机制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次调查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实施,从2013年7月30日开始,至8月27日截止,共回收有效问卷1682份。研究分为三部分:首先,我们设计了竞争意愿量表、竞争激烈程度评价量表、超限竞争量表、机会主义量表、竞争消耗量表;其次,我们检验了竞争意愿、机会主义倾向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针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另外,我们在此特别感谢搜狐网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的网络平台支持。

公众竞争心态测量工具

制作竞争意愿量表。竞争意愿量表测量的是个人参与竞争时的意愿和积极程度。与超限竞争更偏重于参与竞争的病态心态不同,竞争意愿主要指的是正常、合理的竞争心态。现有的竞争性量表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例如,Ryckman等人①制作的包含15个题项的竞争态度量表(PDCA)并没有划分不同的因子,而且从内容上看似乎只适合学生群体填写。Smither等人②的量表较长,但一些题项在测量内容上比较相似。谢晓非等人③的竞争量表包含了一些超限竞争的内容。

我们拟从价值观、情感和利益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竞争的正当性看法。情感维度包含一些似乎应属于超限竞争的内容,但是我们认为,即使是有较强竞争意识的正常人,也会有这些非理性的心态,不需要把这个非理性的层面看成是病态的。利益维度是测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竞争对自己有利。在参考已有量表的基础上形成的初始问卷包含24个项目,要求受访者判断题目中的说法在多大程度上与自己的想法相符,选项为6级量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略微符合、略微不符、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在EFA组(N=611),各题项均通过了高低分组CR值检验。题项与初始总分的相关性均在0.4以上。问卷的KMO值为0.91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抽取三个因子,保留10道题(表1),三个因子的累积解释率为63.710%,题项在相关因子上的载荷均在0.4以上(表2)。量表的Chronbach's α为0.793,三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677、0.746、0.780。

利用结构方程对CFA组(N=264)进行分析(图1、表3),可见三因子模型的大部分指标好于单因子模型和二因子模型(将价值观和情感两个维度合并)。

制作超限竞争量表。卡伦・荷妮④所描述的病态竞争是一种在竞争中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利用一切手段,超越、战胜他人的病态心态。Ryckman等人⑤据此制作了超限竞争量表。不过在竞争已经如此普遍且无可避免的当下,人们有这种看似过激的心理似乎也很正常。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超限竞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把竞争看成是敌对性的,把他人看成是敌人,有这种心态的人,既可能操纵别人,也会时刻担心被别人利用。我们希望在量表中更偏重敌视性这一点。在Ryckman等人的量表中,一些内容虽然是非理性的,但也并非属于病态,更没有体现出敌视性。Bing⑥的量表也有同样的不足,而且只适合衡量学术领域的超限竞争。我们在参考相关量表的基础上制作了新的量表,要求被测试判断题目中的说法在多大程度上与自己的想法相符,选项为5级量表,数字越大,表示相符程度越高。在量表测试过程中共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所保留题项均经过了CR值检验,与初始总分的相关性均在0.4以上,Chronbach's α为0.879,去掉任何一个题后系数都会降低,折半信度为0.826(表4)。

制作个人竞争激烈程度评价量表。人们可以对自己已参与或预期要参与的竞争的激烈程度给出总体上的评价,因此我们希望用量表来测量个人对竞争激烈程度的感受。初始问卷共19题,要求被试用1至4的数字表示题目中的说法与自己的想法的相符程度,数字越大,相符程度越高。测试中,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通过对题项进行CR值检验和初始总分与各题项的相关性检验,去除一道题,余下的18道题的Chronbach's α为0.919,去掉任何一个题后系数都会降低,折半信度为0.917(表5)。另外,量表还区分了干预性竞争(标注x的题目)和一般竞争(未标注x的题目)。任何竞争都无可避免地是由人为干预造成的,而这里的干预性竞争,则指的以下这个特征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的竞争,即这些竞争是由管理者刻意制造的,从而以不合理的方式加大竞争激烈程度或制造不公平结果。一般竞争则既包含干预性竞争,也包含非干预竞争。

制作个人竞争消耗量表。为了参与竞争,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而这里所要测量的竞争消耗感,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到自己在竞争上投入了过多的、不必要的精力;或者说,参加竞争的机会成本是否过大。问卷要求被试用1至4的数字来表示题目中的语句与自己想法的相符程度,数字越大,相符程度越高。经过筛选和检验(N=47),9道题被保留,Chronbach's α为0.797。折半信度为0.722(表6)。

制作机会主义量表。在本次研究中,机会主义特指那种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导致的放弃科学、计划、信念等原则的心态。因此,机会主义行为不同于那种通过对事物发展和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判断而抓住机会的行为。初始问卷(N=101)共17题,要求受访者用1至4的数字来表示题项与自己想法的相符程度,数字越大,相符程度越高。通过对题项进行CR值检验,计算题项与初始总分的相关性,共删除6道题,余下的11个题项的Chronbach's α为0.761,去除任何一题后系数都会降低,折半信度为0.705(表7)。

公众竞争心态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个人竞争激烈程度对竞争消耗感有显著影响。以个人竞争激烈评价总分为自变量,以竞争消耗量表总分为因变量,拟合直线模型(N=168)。因截距Sig值大于0.05,故模型不包含截距。模型R方为0.975,模型Sig值小于0.001,非标准化系数为0.507。标化残差分布的偏度为0.686,峰度为1.577,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图2)。标化残差除少数值外,总体波动范围比较稳定,不随标化预测值的变化而变化(图3)。

竞争意愿对个人竞争激烈程度评价与竞争消耗感受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将竞争激烈程度总分的Z分数,以及作为调节变量的竞争意愿总分的Z分数纳入方程,调整R方为0.022,模型Sig值为0.130。进一步纳入竞争激烈程度与竞争意愿乘积的Z分数,调整R方变为0.011,模型Sig值为0.255,乘积项的Sig值为0.968。可见,加入乘积项并没有使模型得到改善。

干预性竞争比非干预性竞争更能引起消耗感。竞争激烈程度与消耗感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检验,但是我们还猜测,与非干预性竞争相比,干预性竞争与消耗感之间的关系更强。由于无法分离出非干预性竞争,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比较由干预性竞争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异与由一般竞争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异,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假设成立。在此,我们使用两种方法:首先,一般竞争激烈程度与因变量的相关性为0.700,干预性竞争激烈程度与因变量的相关性为0.764,可见干预性竞争的影响的确要强一些。其次,可以用线性混合模型来分化由自变量所带来的变异。当将竞争激烈程度总分与干预性竞争总分都纳入模型中时,-2倍约束对数似然值和残差与仅纳入竞争激烈程度总分时相比分别减少了82.253和22.386;当将竞争激烈程度与一般竞争纳入模型中时,-2倍约束对数似然值和残差分别减少了61.716和18.724(表8)。可见,与引入一般竞争时相比,引入干预性竞争时竞争激烈程度的聚集性减弱得更多。假设得到验证。

竞争激烈程度评价对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不显著。我们设想:竞争越激烈,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人们就越可能拒绝为增加竞争优势而不断追加成本;此时人们更可能为了降低投入或提高成功率而避开竞争,通过其他非常规渠道来获取成功。因此可以假设:竞争激烈程度评价越高,机会主义倾向越严重。以竞争激烈程度总分为自变量,以机会主义倾向总分为因变量做散点图(N=151),并未发现明显规律;拟合线性方程发现,R=0.003,R方接近0,模型Sig值为0.972。假设未得到验证。

竞争激烈程度对超限竞争心态有显著影响。以竞争激烈程度为自变量,以超限竞争心态总分为因变量拟合线性方程(N=117),截距Sig值大于0.05,故取消截距。模型R方为0.950,模型Sig值小于0.001,非标准化系数为0.881。标化残差分布的偏度为0.262,峰度为-0.359,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图4)。标化残差在0两侧分布较均匀,波动范围比较稳定,不随标化预测值的变化而变化(图5)。

进一步的结论和建议

过度竞争引发的超限竞争心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社会竞争越激烈,个人的超限竞争心态也就越强。当社会竞争过于激烈时,人们更倾向于把其他人(既包括周围有利益冲突的人,也包括社会中的其他人)都看成是潜在的利益争夺者,从而形成一种针对所有人和整个社会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神经紧张,彼此之间缺少信任和关爱,时刻提防,冷漠相待。当然,仍持传统陈旧社会管理理念的人也许会乐见这种现象。因为,首先,如果人们忙于和那些处境与自己相似的人展开激烈竞争,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到这些竞争者身上,管理者就不用担心这些力量会被用来针对自己,其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自然降低了。其次,人们在相互竞争时必然会有大量矛盾,此时管理者若以某种机制调解,就会凸显自身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管理者是否偏好制造过度竞争,都不能否认,这种内耗不利于社会稳定。依然醉心于用这种方式进行管理的人,其理念、能力和价值观显然已经不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过度竞争会造成精力、资源的浪费。个人所参与的竞争越激烈,就越可能认为自己为竞争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时竞争不但不能促进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因为虽然有时表面上看来局部价值增加了,但是所有竞争者为参与竞争所耗费的成本也许比增加的价值多得多,而这部分精力或资源与其花在参与竞争上,不如用在其他方面。

由此而来的疑问是,在某些社会竞争中,既然竞争者如此之多,成功率如此之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参与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胜者和败者将面临的境况的巨大反差造成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个人的最优选择和次优选择之间的收益差距造成的:考上大学与没考上的,考上公务员与没考上的,找到工作与没找到的,一贫如洗者与财富拥有者……胜者一举翻身,败者毫无收获,还要独自承担参与竞争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成本,甚至连生存都可能成问题。这样的前景,要么使人为了潜在的巨大收益而带着“我总有希望打败其他人”的信念,在不断追加投入成本的同时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要么使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得不加入已经拥挤不堪的竞争者的队伍。

与其他竞争相比,干预性竞争会造成更多的不必要的浪费。第一,有些竞争机制与其说是在鼓励竞争,倒不如说是在鼓励寻租。因为如果把标准设置得不切实际地高,就会使竞争者认为“不采取特殊手段的话,就不可能成功”。如果竞争者为了胜出而不得不考虑如何讨好管理者的话,那么受益者只会是管理者和极少数获胜者。第二,有些选拔、任用机制不公平,导致少数参与者的胜算会被不合理地提高,而那些胜算相应降低但却同样努力参与的人却成了“炮灰”,做了大量无用功。第三,有些竞争机制包含不合理的额外要求,导致竞争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必须有某些证书,而这些证书所对应的那些技能和知识未必是职位所必需的。但是,要想取得这些证书,却要花大量精力进行准备和考试。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求职的需要考了一个又一个证书,但是工作能力却未必有多少提高。第四,有些竞争与其说是在选拔人才,不如说更多地是为了淘汰大多数人。比如,有些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看应聘者的最高学历,还要求其本科学校必须是“985”、“211”学校。类似这样的硬性规定会让人产生“无论多努力都没有办法”的感觉,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人们的消耗感。这些人心里所想的,并非是“因为没有投入竞争而后悔”,而是“因为为竞争投入了太多而后悔”。

人们抵触竞争,未必是因为人们缺少竞争意愿。有人认为,现在很多人懒惰懈怠,不思进取,因而惧怕竞争,对社会牢骚太多。但是,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竞争越激烈,消耗感也就越强,这一点不因个人的竞争积极性而改变。当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竞争机制和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以上的分析并不能验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只是说明,至少在当下的中国,这种现象是较为普遍、不可忽视的。竞争意愿的缺失并非是导致人们拒绝竞争的主要原因,很多有梦想、有斗志、有热情的人,也难免对竞争形势和前景感到悲观。

不应以“人们缺少竞争意愿”或“苦难磨练心志”为借口而拒绝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机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和机会相对稀缺,因此各种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在引入竞争、鼓励竞争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减少过度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应减少干预性竞争。要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取消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带有寻租性质的申请、考核、审查、选拔标准;增强竞争机制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第二,在某些领域,在竞争奖励的分配上,应拉近胜出者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尤其要避免“胜者通吃”的结果,降低潜在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减少因过度竞争而导致的社会空转和资源浪费现象。另外,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应减小贫富差距,防止出现极少数人瓜分成果,弱者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现象。第三,在竞争评价标准的设置上,要尽量将竞争的选拔功能与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结合起来,避免纯粹为选拔而选拔,为考核而考核。这样,即使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参与者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或能力得到了提高。(执笔:吴江、栾大鹏)

注释

Richard M. Ryckman, Max Hammer, Linda M. Kaczor, Joel A. Gold, "Construction of a Persona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6, 66(2).

Rober D. Smither, John M. Houston, "The Nature of Competi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Index",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2, 52.

谢晓非、余媛媛、陈曦、陈晓萍:“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心理学报》,2006年,38(1)。

[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26~129页。

Richard M. Ryckman, Max Hammer, Linda M. Kaczor, Joel A. Gold, "Construction of a Hyper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0, 55(3&4).

竞争调查报告篇3

中国软件业是否具备行业竞争能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印度,这使得人们开始推测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可能很快就能达到和印度竞争的水平。然而,赛迪顾问在最近对中国软件业的调查中分析了相关财务数据和企业数据,对中国32家大型软件服务企业(包括软件开发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投资家、政府官员、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行业的分析人士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软件业要具备印度的行业竞争力,尚待时日。首先,中国必须对过于分散的软件业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积累规模,提高技术能力,从而争取到大型的国际项目。然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什么动作。

20__年赛迪顾问对中国32家软件服务企业的调查

如果公司获得20__万人民币的资金,你会把这笔钱投在以下哪个领域?

按照现在资金分配比例增加投资

12家

投入到研发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来

8家

业务多元化(开发外包等其他业务)

5家

购并

4家

营销

3家

当然,中国IT业已经开始出现健康发展的各种迹象。近几年来,工科大学毕业生和软件专业人才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从1997年以来,软件和IT服务的年均收入增幅高达42,到20__年达到68亿美元。此外,劳动力市场上懂英语的大学毕业生(懂英语对软件外包行业来说极为重要),人数与20__年相比已经增加了一倍,至20__年人数已超过2400万。

同时,中国IT业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妨碍了软件专业人才增长这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效应。中国的IT服务业收入尽管在增加,但收入总量仍不及印度年收入(127亿美元)的一半,推动收入增长的因素来自于国内需求(主要是希望获得定制化软件方案的中小企业)。而且,中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设计外包业务。此外,中国软件服务企业的成本虽然较低,但平均营业利润只有7,低于同类企业的全球平均水平(11),原因就在于很多外包项目低于最优规模,软件企业之间竞相杀价,款项收回困难。

中国软件业要有效参与外包业务的国际竞争,就必须整合。中国最大的10家IT服务企业只占到国内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印度是45。美国有60的软件业务需要外包,而其中60的订单被印度拿走,金额总共有上百亿美元。此外,中国缺少大型软件服务企业:中国现有的8000余家软件服务企业中,有近3/4的企业员工不足50人,只有5家企业员工超过20__人。而印度的软件企业虽然不足3000家,但至少有15家企业的员工超过20__人,而且部分企业(如InfosysTechnologies、TataCoultancyServices和WiproTechnologies)已经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全球客户。

中国的软件企业如果规模上不去,就无法赢得大型国际客户。因为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大靠得住,与之开展合作风险较大。企业规模较小,核心员工就容易流失,而且小企业往往财力有限,不见得能够支持到项目完成,一般也没有能力、业务范围也不允许接大订单。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软件服务企业中,只有12的企业将并购和联盟视作壮大企业的重点突破方向。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并购经验——当然,中国的企业文化倾向于内生性增长——但仅靠内部挖潜以应对竞争对手,在目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与之相反,目前已有几家印度软件企业正在考虑收购中国的软件企业,以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

行业过度分散,还使中国软件业存在的其他问题更加突出,如流程控制和产品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4级或5级水平认证(CMM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为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而印度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则已全部达到这一水平。参与我们调查的中国软件企业中,有四分之一正在努力实施CMM质量标准,但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实施这类标准没有必要、不具有实施可行性或根本不值得实施。

竞争调查报告篇4

排在前十位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有苏黎世、法兰克福、悉尼、芝加哥、东京和日内瓦。此次调查中,政策监管和税收环境成为衡量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报告称,伦敦和纽约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为全球参与的交易提供了广泛服务。而两个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及监管方面尤其突出。

在谈到亚洲金融中心时,报告称该组织2005年发表的报告认为,亚洲各金融中心之间没有明显领先者,而此次最新的分析却显示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

该报告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为评比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

人力资源是指该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推动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教育环境。商业环境则侧重于监管、税收环境、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商业环境是否宽松。而该调查将监管视为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场准入则指该金融中心的证券化程度,股票、债券的交易数量,以及城市中为金融领域服务的公司的数量。基础设施衡量的是该城市中建筑物租金和是否有足够的办公面积。综合竞争力则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条件。

据BBC报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由英国的Z/Yen调查公司为伦敦金融城统计制作,每两年公布一次,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是根据对全球金融服务业决策层人士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47个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指数,综合计算分析得出。

排名目的

推出这个指数的日的是展示金融中心之间相对竞争力的变化,以助了解金融中心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沙特的迪拜)是否可能;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亚洲是否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耐德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凸显了两个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伦敦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城市。”

伦敦金融城2005年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亚洲几个金融市场之间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今年的调查则清楚表明,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香港被认为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东京仅排名第9。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受访者认为香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报告认为,香港拥有严格的监管以及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只要亚洲金融市场不再出现较大的波动,香港是成为另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报告称,由于在人才、市场监管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与排名第9位的东京,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

根据调查报告,成功的金融中心扮演了五个角色中至少一个:

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够这个资格;

国际金融中心,比如香港,承担了大量跨国交易活动;

特色金融中心,在某个领域独霸鳌头,比如苏黎世的私营银行业是世界第一:

全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金融服务中心,比如上海;

区域金融中心,承担了国内一个地区的主要金融业务,比如芝加哥既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一个地区金融中心。

伦敦和纽约扮演了全部五种角色,但伦敦在五项竞争力指标上都超过了纽约。

竞争力要素改变

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金融界要人对构成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要素的看法跟两年前不同。2005年,在《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相对竞争力调查报告》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和技术是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因素,而这次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到监管政策和税务环境。

计算指数中采纳的其他竞争力因素指数还包括人力(高质量劳动力供应、劳动力市场灵活程度、商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况)、商业环境(监管、税率、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经商的难易程度)、市场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居住生活条件等因素。

竞争调查报告篇5

为了使竞争情报的工作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过程的积累十分重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情报体系,即情报库(或叫知识库),不仅能使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有较多较全的案例可以参考,也同样为初期接触这类工作的新手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具体怎样去建立情报库,笔者的想法是情报库可以先设定为四个大版块组成:专业词汇版块、报告版块、数据版块和渠道版块等,每个版块的规划具体如下:

图片:

static8.photo.sina.com.cn/bmiddle/51070a36g6c731edf5f17&690

一、专业词汇版块

这一版块的下层铺设可以先按行业进行分类后,根据所做的报告进行归纳。如通信行业的词汇:3G、无线宽带、有线宽带、流媒体、网关等;IT零配件行业:陶瓷封装、陶瓷机座、陶瓷基片等;小家电行业:换气扇、浴霸、新风交换机及机组、传感器等;装饰材料行业:热反射镀膜玻璃、单银LOW-E玻璃、双银LOW-E玻璃、三银LOW-E玻璃等,以上的产品都是来源于报告所需要调查的产品,所以在写报告时会对这些产品定义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及时把这些产品的定义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不断地为专业词汇版块填充新的产品。

二、报告版块

报告版块的下层划分比其它几个版块的划分应应更加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先进行一级分类,如通信类、家电类、小家电类、IT类、医药类、快速消费品等类型定义后,再进行下一层的针对企业类的情报还是行业类的情报进行划分,最后根据调查的类别进行划分,如收购类、销售类、人力资源类和技术类等等,将所有的竞争报告有系统地分门别类以后,作为报告的研究人员和调查人员也要结合自己相关的工作,对每一份报告小结出具体的要点重点。如研究人员应通过报告总结出企业或行业的排名、优劣势及发展的趋势或其它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调查人员则应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实调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的难点、被调查的企业或行业的联系人员的联系方法等;客服人员则应记录下客户的调研目的和将调研的设计方案收编入册。

三、数据版块

这一版块的数量可能不会太多,估计有通信类、家电类等的数据可以摘录。其做法有:

1、对有原始数据资料的行业或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表格或比例图,如果每个月都有数据更新的话,根据更多的数据还可以形成趋势图等。

2、有网上对大型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信息、表格进行摘录,但要备注出摘录时间及发表的研究机构(如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麦肯锡、市场调研公司IDC等),这样可以方便搜索查询。

四、渠道版块

竞争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竞争情报 问卷调查 企业

[分类号]G359.2

1 研究背景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引入中国已过15年,竞争情报界专家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引进国外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竞争情报理念广泛传播愈来愈引起企业的重视,但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呢?

前些年,先后有专业机构和媒体对其实施情况做过调查。如2004年,道鹰孚市场研究院与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联手发起了有关中国竞争情报行业发展及趋势的研究,内容涉及CI国际交流、CI教育与培训、CI企业应用状况、CI咨询、CI工具以及行业管理等。同年,《中国经营报》以国有大型企业中CI工作部门的设置、人员组成结构及高层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等诸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对企业内部竞争情报工作运作状况进行了调查。两份报告都得出来这样的结论:企业的规模不同导致了企业竞争情报应用水平的差距;企业决策者对竞争情报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竞争情报在企业的不同生存状态。

在国外,也有机构对竞争情报在企业的应用情况感兴趣,开展了各种调查。早在1999年,匹兹堡大学的陶庆久和John E,PresCott就曾联合SCIC对其会员开展中国竞争情报实践调查(不单单包括企业,还包括很多研究机构),报告从CI从业者如何感知外部环境、竞争情报项目的管理和结构、竞争情报的人员特征、竞争情报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作了分析。在2005年美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联合Cipher公司开展的全球竞争情报现状调查中,来自全球的SCIP会员对问卷中关于竞争情报流程的规划、收集、整理、分析、传播等不同环节的问题作了回答,这里大多数的被访者花费大部分时间用于二手信息源(出版物、网络等)的收集和分析,一手信息源(人际情报)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员工。2006年,Fuld&Company公司了关于公司竞争情报项目的全球调查白皮书,报告从行业分布、地区差异、汇报体系、预算差异、年限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处于不同阶段的CI项目运作状况。

为了解竞争情报在中国企业的实施现状,笔者结合对107家有效样本企业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对照比较近5年国内外研究机构所做的主要企业竞争情报调查(见表1),力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析,阐述中国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2 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在选取传递媒介时,选取一种新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网络调查,它是一种借助专业的网络调查平台进行问卷创作、问卷管理、问卷宣传、问卷分析的新型调查方式,弥补了常规纸质问卷调查的不足,具有调查成本低、问卷回收率高效及时、调查数据准确科学等优势。

通过比较,选择知己知彼网站(/)展开此次调查,该网站除定制特殊问卷外其他功能基本免费,支持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矩阵题、问答题等题型,可设置必答题和选答题以及跳题逻辑,可对问卷设置注解。在问卷设计完成后,可通过电子邮件、IM等邀请参与答卷。在问卷统计分析中,支持标准问卷分析、交叉分析、图表统计等,也可将数据导入EXCEL和SPSS做专业分析。选择这个网站主要是由于知己知彼对于免费会员可支持的功能更符合本次调研的要求,如提供问卷结果的密码保护、支持问卷统计的SPSS下载等。与其他调查平台相比,知己知彼网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不支持答卷地理位置统计、不支持量表题和排序题等,但知己知彼网站有更多可免费享用的功能,足以弱化其不足之处。利用这个网络调查平台,笔者于2009年1月-2009年5月选取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样本企业开展了该调查。

3 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现状概述

3.1 有近2/3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设有CI部门

尽管竞争情报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本次调查显示,有68.3%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设有CI部门。其中,23.4%的企业设有专门的CI部门,这个比例比2004年中国经营报的统计结果(15%)提高了7个百分点,略低于2005年SCIP调查的全球平均水平(31.9%)。与SCIP统计结果类似,44.9%没有专门的CI部门但具有CI职能的企业中,排在首位的CI职能部门为市场营销部,占60.4%。这与1999年美国陶庆久和John PresCott做的调查有很大不同,33%的被访者企业的CI职能落在规划部,32%在图书馆或信息服务部门,仅15%在市场部,尽管两次调查样本选取范围不同,但仍反映出在10年以前企业的竞争情报职能主要是为计划部门服务,如图1所示:

3.2 企业普遍比较重视CI,CI工作多稳步推进

企业对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与情报工作的效果密切相关的,竞争情报只有得到企业的重视才能不断提高情报工作的质量,反之亦然。在具有CI职能的企业中,有84.9%的企业都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竞争情报,这与企业近年来CI发展情况调查结果相一致,大多数企业(65%)呈现稳步推进,12%的企业CI工作正在迅速发展,原地不动和有所减弱的企业占19%,基本与不重视CI的企业比例(15.1%)持平,如图2所示:

与2004年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同,那时候主要障碍为“没有专业人才”、“领导层不重视”,这一次大多数被调查企业(61.6%)都遇到了“公司各部门信息不畅,情报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样的问题,而“信息准确度低,利用价值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现阶段建立情报资源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如图3所示:

3.3 有过半的CI部门不主动提供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市场营销部门和企业高层

CI部门主动提供服务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的CI部门或具有CI职能的部门有过半(50.7%)不主动提供服务。在对信息的需求上,市场营销部门(76.7%)和企业高层决策(75.3%)的需求最为旺盛,其次为研究开发部门(54.8%),这个统计结果也与大多数企业将CI职能设在市场营销部门(参见图1)相吻合。而在SCIP 2005年的调查中,CI最频繁关注的行为与本次调查类似,为公司/商业战略和销售/商业发展,其次是市场准人决策、产品开发、并购尽职调查、技术发展等,可见全球范围内企业CI关注的范围更广,如图4所示:

3.4 最受被调查企业关注的是竞争对手情报

在中国企业主要开展的竞争情报中,企业最迫切

关注的是竞争对手情报(82.2%),其次为行业研究(82.2%)、市场调查(80.8%)、宏观环境(67.1%)和政策法规(65.8%)方面的情报需求,都超过了50%。这与1999年美国陶庆久和John PresCott做的调查有很大不同,那时候中国的CI从业者关注的主要是经济环境(59%)、客户(58%)和技术(54%),对竞争对手的关注比例仅占被访者的35%,远不如现在。而在SCIP2005年的全球CI调查中,被访企业最常使用的竞争情报产品是公司调查(85.7%),其次是竞争力对标(78.8%)和市场/行业审计(71.7%),另外有2/3的企业使用早期预警,半数以上对顾客/供应商资料和技术评估感兴趣,如图5所示:

3.5 CI以书面报告为主

本次调查列举了若干种CI扩散的途径。其中,书面报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CI形式,为58.9%,其次为email(56.2%)、企业内部网(52.1%),均超过50%,使用频率最低的为出版物形式(2.7%),由此可见竞争情报主要为企业内部共享信息。与国内的调查不同,SCIP 2005年的调查显示,E-mail为得票最高的信息形式,使用率占被访企业的73.1%。与1999年美国陶庆久和John PresCott做的调查不同,由于网络还刚刚兴起,CI在那时的传播形式主要为书面报告(53%)、简报(45%)以及个人交往(38%),email在当时仅有23%的被访者使用,如图6所示:

3.6 有过半的企业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CI培训

从企业培训需求角度看,近一半(48.6%)的企业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竞争培训,但96.3%的企业有培训需求,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CI案例分析(64.5%)、CI基本方法(63.6%)、CI工具与软件(53.3%)、国外最新CI动态(50.5%)等。这与2004年道鹰孚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对CI工具与软件有了更大的培训需求,先前只有被访企业的1/3左右,可见这几年CI从业者开始更多地借助于软件工具进行信息捕

4 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特征分析

4.1 具有CI职能的企业,CI多处于发展期

在具有CI职能的企业中,企业CI发展越成熟,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越大。调查将具有CI职能的企业竞争情报分为5个发展阶段:①尚未成型期,该阶段企业均无专门的CI部门,多数没有全职的CI从业人员,企业CI经费也多在1万元以下;②初级阶段,无专门CI部门但有相应职能的企业较多,CI经费集中分布在1-5万元之间;③发展期,该阶段企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2.5%,这类型企业一般以大型企业(1 000人以上)为主,比较重视竞争情报;④成熟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型企业较多,且多数有专门的CI部门、CI专职人员在10人以上,有过半企业CI经费超过100万元;⑤制度化阶段,有专门的CI部门的企业居多且CI部门多数愿意主动提供服务。

4.2 半数企业CI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

在企业从事竞争情报的专职工作人员10人以下居多,占CI职能企业的50.7%,这类型企业多处于发展期,年经费集中在5-50万,企业大多重视竞争情报。无全职C1人员的企业仍然不少,占本次调查的具有CI职能企业的34.2%,这类型企业大多数无专门CI部门但有相应的职能,年经费集中在10万元以下。调查显示,CI从业人员越多,企业对CI越重视,企业发展越成熟,所获得的经费也越多,比如CI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大多已步入成熟期,且年经费100万以上居多。

4.3 企业C1年活动经费有限

从具有CI职能的企业调查结果来看,C1年经费有限,主要集中在50万以下,占74%,其中年经费在1-5万之间的最多,占CI企业样本总数的23,3%。具体分析不同经费区段的企业样本可知,企业C1年经费越多,有专门CI部门的企业比例越高,企业越重视,发展越完善,从事CI的人员越多。

4.4 国有企业对CI投入最大

尽管竞争情报的概念最初源自国外,但从本次被调查样本企业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无论从经费来说,还是从专职人员的数量来说,对CI的投入最大,都比外资企业略胜一筹。私营企业与前两者相比,CI意识还相对比较薄弱。从服务对象来看,虽然三类企业都以市场营销、高层决策和研究开发为主,但侧重点却略有不同,国有企业更加重视市场营销情报的收集,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主要侧重于服务高层决策。

4.5 汽车企业对CI投入最大,IT企业CI发展最成熟

从行业角度看,不同行业企业CI发展各不相同。汽车、医药、金融、IT行业比较重视CI,因而大多设有相应的专业部门或职能部门,而工业品、消费品、能源、零售贸易、专业服务等行业中CI意识不足的企业比例较高。从经费投入来看,汽车企业经费投入最大,年经费达到100万以上的比例最高(31.3%),且汽车行业设有专门CI部门的企业比例也最高(50%)。从CI发展阶段来看,IT企业发展最为成熟,进入制度化阶段的比例已高达31.3%。

5 结 语

与5年前道鹰孚与SCIC的调查相比较,笔者发现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实践仍在不断推进,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不断增多,在企业建立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的比例在不断提升。这个调查结论从近年来召开的竞争情报界会议中也可见一斑,前些年的CI会议主要以理论研究的学者参会为主,近几年参会的企业越来越多。笔者就近几年参加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年会做了一个统计,2006年企业代表29人(占比36%),2007年企业代表参会38人(占比38%),企业参加竞争情报会议呈逐年缓慢递增趋势。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竞争情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次调查中主要体现在具有竞争情报职能的企业不如国外多,企业竞争情报关注的范围不如国外广。同样用SCIP年会企业的参会比例来做比较就可以发现,如2008年SCIP年会中有56%的与会者来自制造业、电信和技术、医药生化保健等(结果大于该比例,11%的“其他”类别可能包含其他细分行业),企业参会比例远远高于国内。

竞争调查报告篇7

情报需求调查及其分析

情报需求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调查,一般在引入竞争情报项目时进行;第二阶段为有针对性的详细调查,目的是加强竞争情报人员与客户的沟通,可不定期进行。

1. 拟定初步调查的大纲

竞争情报的工作范围分三部分:战略战术支持;预警;对企业所处环境中相关对象(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监测。这三类情报所需的情报源、所需进行的情报活动是不同的。情报需求调查大纲力求语言简练,内容全面,覆盖竞争情报三方面内涵的各个分支。

下面给出调查大纲的参考内容,具有普遍性意义,适用于各个行业,可以把这些内容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可采用调查问卷法、面谈法,或二者相结合。需要接受调查的客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选择其所关心的情报内容,并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对未列出的情报需求,管理人员可自行说明。

调查大纲分A、B、C、D三个部分,其中B、C、D分别对应竞争情报的三个工作范围:战略战术支持;预警;对企业所处环境中相关对象(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监测。各部分以及包含内容如下:

A. 情报用户当前所具有的情报能力概况,包含以下内容:

a) 情报用户在情报活动方面有哪些经历

b) 情报用户当前收到哪些方面的情报

c) 情报用户所在部门有哪些情报能力

d) 情报用户所在部门是否为其它部门进行情报服务

e) 企业内分享情报时所存在的障碍

f) 用户希望收到哪些类型的情报产品(如行业报告、分析预警报告、竞争对手和产品的分析评价、情报综述)

g) 用户对公司的情报系统和情报部门的设置有何看法

h) 用户对所收到的情报怎样进行评价利用

B. 战略支持:这是竞争情报中最有价值、区别于其它部门的功能,是比较高级的情报支持。包含以下可选情报需求:

a) 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本公司应采取何种对策,与哪家企业进行合作?竞争对手与哪家企业进行合作?

b) 根据本公司国内外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当前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c) 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竞争对手的作用进行分析。

d) 在企业作出战略性的投资决定时,对将投资领域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如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投资、其它行业的资金需求,是否可采用其它投资方式如联盟、收购等。

e) 是否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充生产能力,或引入生产流程投入-产出比高一些的生产流程?

f) 在现有基础上如何确立并保持对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

g) 确定新产品开发项目之前,获取竞争对手的相关研发项目的情报,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其它竞争性技术的状态给予评价。

h) 新产品开发完毕并投产后,竞争对手会在何时采取何种反应,这将对我新产品产生何种影响?

i) 我公司的竞争对手、产品分销商及其它企业如何评价我们的新的市场策略、营销策略?

j) 如何对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和技术进行保护,防止竞争对手和其他对此信息和技术感兴趣的机构获取它们?

k) 如何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

C. 预警:在某种意义上讲预警和监视竞争对手等是为战略支持服务的,它们是战略支持的基础。包含以下可选情报需求:

a) 密切关注对竞争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它们将获得哪些方面的应用?

b) 企业原料行情的走向、主要的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价格和质量状况,是否进行收购或联合?

c) 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竞争力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影响)?

d) 顾客和竞争对手对公司或公司服务的看法的变化

e) 可能进入我公司目标市场的公司或公司间的合并、收购活动

f) 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间进行联合、收购和分离活动,它们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

g) 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策略的变化?

h) 其它公司的可能针对我公司进行的收购

D. 企业所处环境中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的全面调研、专项调研(如营销策略、技术进展、财务状况等)、跟踪监测:分析和评价竞争对手,提供可操作性的竞争情报产品,是竞争情报的优势所在。有助于用户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等,从而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包含以下可选情报需求:

a) 对主要的竞争对手进行大体描述,包括其战略规划、竞争优势、财务和市场表现、核心职员、研发进展、营销策略等

b) 对主要的竞争对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如竞争对手针对我公司及我公司客户所进行的竞争活动;战略规划和目标,包括国际目标;其主要的财务、技术、制造、企业运作、营销策略;当前的竞争能力

c) 对新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特别是那些从完全不同的行业转过来的竞争对手

d) 对当前和未来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客户和竞争对手、市场和供应商、生产和产品技术、政治和环境、产业结构的变化

e) 新客户的需求和潜在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竞争对手怎样吸引他们?

f) 对于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业内人士、客户的看法怎样?

g) 跟踪那些正在考虑进入我公司业务链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和竞争对手

h) 为在行业内竞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机构的计划和战略

i) 我公司和竞争对手的业绩、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及其重要变化

j) 银行、投资公司对我公司的运营和我公司所处行业的看法

k) 各供应商、行业研究人员收集关于我公司的信息时,其兴趣与目的是什么?

2. 对情报需求进行分析

对调查表的处理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法。可用打分法对排在第一位的给10分,其次给9分,以此类推,求出各选项所得总分,又鉴于竞争情报问卷的调查对象群比较狭窄,不一定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作定量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的参考。这样,对收回的竞争情报问卷进行分析,对用户情报需求报告进行描述,确定竞争情报工作重点,写出“竞争情报用户需求报告”。

3. 进行第二步调查

根据竞争情报的工作重点,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调查,进一步明确用户需求。下面是部分参考情报需求调查表。

A. 战略战术支持

在未来的X月内,您和您所在部门面临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竞争情报部门可为您做些什么?您将在何时如何利用这些竞争情报?

B. 预警

请给出几个可能让您吃惊的潜在的因素、领域,如新的竞争者、新技术、企业并购等。

C. 关键竞争对手等

请给出您认为应更好地了解的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名称?你想获得关于它们哪些方面的情报?

4. 对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和利用

利用第二步调查的问卷对“竞争情报用户需求报告”进行补充,作出竞争情报工作计划,研究如何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与竞争情报需求密切相关的竞争情报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配备竞争情报人员,确定其职责;选择合适的信息源;确定情报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竞争调查报告篇8

2012年7月18日,《2013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启动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办,特别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陈立恒、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等嘉宾亲临现场,并对外宣告2013年报告书正式启动调查。

据了解,2011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以“两力”模式为评估构面,两力是指城市“文化硬实力”及“文化软实力”,通过“两力”加权运算,获得“城市文化创意竞争力”总指标。文化软实力是藉由“文化支持度”、“文化内涵度”、“文化创造力”、“文化发展力”四构面所组成,而“四实力”——“基础实力”、“财政实力”、“文创实力”、“产出实力”则形成“城市文化硬实力”。研究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以两岸具有文化创意潜力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加权运算上述指标,形成“文化创意城市竞争力”,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业者、专家与学者填答,分析两岸36座城市之文化创意竞争力,最终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以文化软实力第一名与文化硬实力第二名评比,荣登两岸城市文化创意竞争力之排行榜首。36座城市展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中,前10名分别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台北、苏州、南京、大连、厦门、成都。2011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可分析汇整为以下8个结论。

结论一: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分获两岸文创城市7项衡量构面排名之首。

上海市分别荣获“城市文创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及“文化发展力”等四项排名第一;北京市获得“文化硬实力”及“文化内涵度”等两项第一;而“文化支持度”则由杭州市夺冠。

结论二: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台湾仅次于大陆直辖市优于副省级城市。

在大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11个地级市与台湾6个城市等研究对象中,台湾6个城市仅次于大陆4个直辖市,但优于副省级城市。台湾是多元文化与民主开放的社会,加上教育普及,若能推动台湾传统产业升级,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家精神以及延伸台湾企业国际化丰富经验,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信能再为台湾创造第四波的经济奇迹。

结论三:两岸历史名城与国际化城市,罗列城市文创竞争力排名前5名。

位列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排行前5名城市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综合分析发现北京市、杭州市均属历史名城,上海市、深圳市和台北市均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综合上述,丰厚的历史资源及东西文化荟萃的内涵是打造文创城市重要的条件。

结论四:两岸文创城市成功关键因素各有其禀赋。

最具文化创意竞争力城市之关键成功因素中,位列第一顺位的成功关键因素各有所差异:(1)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天津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等6个城市将“文创人才充足”列为第一顺位;(2)将“政府支持度高”列为第一顺位的有北京市、大连市、厦门市及深圳市等四个城市;(3)将“资源充沛”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重庆市、西安市两个城市;(4)而将“文化消费能力”列为第一顺位有台北市;(5)将“跨领域人才最多”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青岛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文化创意城市的要素禀赋各有差别,应依据自身要素禀赋,发挥各城市独特魅力与特色。

结论五:大陆城市文创竞争力:直辖市最优,副省级次之,地级市居后。

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显示,以直辖市表现最优,副省级城市居次,地级市居后。若比较直辖市、副省级两者在“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构面的表现,可发现直辖市与副省级在文化硬实力构面上差距达11.376分;而就文化软实力构面,则差距在6.586分,毕竟政府对直辖市资源配置较为丰富,且直辖市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文化表演场所亦较为充沛。

结论六:最具文创竞争力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区最多。

在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0名城市中,可归纳为5大经济区:(1)长三角经济区: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2)海西经济区:台北市、厦门市;(3)环渤海经济区:北京市、大连市;(4)西三角经济区:成都市;(5)珠三角经济区:深圳市。

结论七: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城市发展之必要条件。

在36座研究调查城市中,“文化硬实力”构面排名前5名的城市依序为:北京市、上海市、台北市、深圳市、杭州市。另外,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5名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由上述两项排名可发现,“文化硬实力”构面中排名前5的城市亦为“城市文创竞争力”中排名前5的城市,可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内涵,都无法偏废,若能有硬实力作为发展的根基,累积并孕育软实力,则此城市迈向文化城市指日可期。

结论八:“数字内容”及“设计品牌时尚”为两岸最适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