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学院教科办8篇

时间:2023-03-06 15:59:35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1

一、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转换“只注重发展单一的高职教育,只注重办学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和服务三大功能,坚持全面发展。

1.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一如既往地办好高职教育。目前中职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依托高职院校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开办或复办中职教育,并且使中职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亮点和办学效益的增长点。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和教育培训工作。成人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不同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配合做好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工作。

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面向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复员士兵、城镇失业人员、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企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积极拓展服务功能。

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科研、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和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和企业生产的发展。

(二)协调发展。

要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依托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工作和成人教育,努力向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形成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灵活多样、组织和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结构。

(三)可持续发展。

1.充足的学生生源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职院校开办的各类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等,其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和受训人员。没有学生来源,高职院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米之炊,学生来源成了办学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充分利用学院内部、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密切注意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各类学生来源,包括扩大直接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就读高职院校的比例等措施,才能确保办学的正常进行,学院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2.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各级政府的扶持。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创办职业教育集团将会是举步维艰。

1.政策问题。

在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的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当地政府在不违反现行的法令法规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或政策倾斜。

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令、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可操作性、约束力更强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或政策,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资金问题。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征地,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因而资金短缺是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向职业教育集团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

3.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问题。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时,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培训和鉴定的资格。国务院在2005年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取得上述的资格。

4.协调问题。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2

高校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直接关系着继续教育是否能顺利有效实施。我国当代继续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层次化管理,这要求高校管理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实施。第一,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管理,确保管理者和教师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都要尽职尽责,保证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第二,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确保继续教育对象未来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继续教育的教学必须要考虑成年人的个性和职业要求,确保教有所长。第三,创新继续教育的考核形式。继续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他的学习考核也不能完全参照学历教育的考核模式,反之,其应当以考核继续教育对象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为主,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激发继续教育对象学习的积极性。第四,与继续教育对象的职业特点相关联,进一步完善民办本科高校的硬件、软件设备,为其提供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二、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我国的传统高校教育都是学历教育形式,通过高等教育或者本科、研究生学历,继续教育也是如此。然而,调查表明继续教育学院除了提供学历教育,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如医生、护士、软件设计等。例如,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加强同当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协作,针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民办本科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要秉持着“紧跟市场,服务行业”的战略方针,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市场竞争力大且人才缺失的重点行业,开展专业性的政府培训、企业培训、技能深造培训,构建有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非学历教育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师资队伍,完善教材建设,分类实施教育,即加强基层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提升中高层的管理水平。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继续教育平台

当今已经是全球信息化时代,民办本科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推动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数字化平台是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平台,同时还可以用于实施教学管理,以加强管理队伍、管理理念的建设,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数字化平台的兼容性,即平台需要覆盖民办本科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类型,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函授、业余、网络教育等。第二,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针对不用的用户,如学员、教师、管理者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让他们从教育平台上获取不同的服务于信息。平台还要根据用户的类别提供针对性、便捷性的服务。第三,数字化平台的全面性。继续教育平台要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全面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即必须加强后台教学数据库的管理和整合,同时设计功能性模块、信息讨论平台等。

四、结语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3

一、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这样的专业定位明显地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另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宜以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我们理解信息科学不应该仅理解为信息论或密码学,而应该理解为“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与自动控制等都构成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这一理解对于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办学的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实际,我们赞成“强基础、重实际、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强基础主要强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绝不可以削弱,这既是本专业学生区别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主要特征,也是本专业学生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

重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环节中,都应该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二是在确定专业方向上,各学校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创特色主要是鼓励各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各高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目标、优势领域不同,各自的优势不仅应该保持,而且还应该发扬。鼓励在“加强数学基础,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各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各自熟悉的应用领域长期深入,办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从这个意义上,各校的专业方向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我们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院校在专业发展与办学中独创自己的模式,而对普通院校则应加强规范化管理。

三、关于信息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

我们建议的一个信息科学方向课程设置方案如下:

数学基础课至少应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

计算机类基础至少应包括:

《计算概论与高级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信息类基础至少应包括:

《信息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数值分析》。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而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中一项最为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是要重视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通过科研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突出内涵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民办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科研管理成为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诸多民办高职院校深陷管理困境之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如何突破科研管理“瓶颈”,摆脱困境,成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以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分析

(一)科研管理态度消极

传统观念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工作,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很难搞好科研工作,故而持不管不理的态度,科研工作全凭教师的兴趣而为。例如,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建立晚,且大多是科级建制,直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工作在地位上从属于教学,属于教学的附属品。

(二)科研队伍素质偏低且不稳定

科研队伍素质低 从管理层来看,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中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或高职称者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没主持过科研项目,甚至没参与过科研项目,对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中期检查、结项流程都不清楚,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管理经验。而从被管理层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远远低于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据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11月公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看,立项资助的重大项目5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立项资助的重点项目59项,民办高职院校1项;立项资助的一般项目320项,民办高职院校2项;专项课题30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民办高职院校的立项率为0.72%。而安徽省有高校104所,民办高职院校15所,占14.4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偏低的现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原因固然很多,如学历层次不高、进修培训机会少等等,但笔者认为,与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相比,工作内容变动性大是民办院校科研队伍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多都是“双肩挑”,甚至是“多肩挑”,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管理,甚至还要去招生。加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快,课程设置变化大,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

科研队伍不稳定 教师永远是科研队伍的主体,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然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院校不存在编制问题,名义上是事业单位,实际上执行的是企业标准,上至院长,下至普通员工,皆采取聘用制,而且大多是年轻教师,教职工的归属感不强。而科研工作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往往需要年复一年的累积,才能做出研究成果。科研队伍的不稳定与科研工作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是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又一大困境。

(三)科研经费困难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50万元的占10%,10~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有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甚至是零,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工资搞科研,严重挫伤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①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本身工资收入微薄,搞科研工作又没什么功利可图,做科研不如多教课,毕竟工资主要与教学工作量(即课时)挂钩,而与科研无关。而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周基本教学工作量均在12学时左右,基本工作量内的课酬比较低,超工作量的课酬相对高些,课酬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教师愿意多上课,因而无暇顾及科研。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个别有科研兴趣或有评职称需求教师的个别行为。

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科研是个软指标,常被看作锦上添花的事情,搞也行,不搞也行。更何况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举办者甚至认为加大科研投入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教师科研能力增强了,更容易“跳槽”,因而不愿往科研方面投入。科研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兑现困难,更别谈科研经费的配套,甚至省级立项项目直拨经费都不能做到及时发放。经费问题是目前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一个瓶颈。

(四)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职院校搞科研往往关起门来做,缺少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尤其是校企合作,产、学、研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从我院2012年科研立项项目来看,申请的科研课题大多涉及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项目的层次来看,大多是一些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如凤毛麟角,更别提部级项目。这就说明民办高职院校在科研过程中并没有与企业联合,没有形成合作机制,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承担大的科研项目的。(2)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不算工作量,不与评优评先挂钩,很难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3)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重数量而轻质量,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

(一)转变领导对科研管理的态度

近几年,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始流入民办高职院校,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科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民办高职院校领导亟须转变科研管理的态度,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把科研当成学校的一件重要工作来抓,确立科研工作的地位,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去,加大科研投入。

(二)加强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首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科研骨干等,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平台,教科研资源分配要向他们倾斜,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地做科研而无后顾之忧。其次,学院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重视引进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潜力,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可从其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另外,还可实行“一导一”或“一导多”的导师制,让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老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促进重点培养对象科研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筹集与管理

设立“民办高职院校科研专项基金” 学校从学费中单独抽出固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保障科研经费的落实。

政府特别投入 如部级、省级等有资助的项目在审批上适当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甚至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特别是对围绕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项目要给民办高职院校开绿灯。因为要搞好民办高职院校,就要鼓励一部分人来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的问题;反过来,研究成果又会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经费预算;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且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合理使用。

(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营造科研生态环境

与名校名企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手拉手”式的合作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立起科研合作机制,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科研管理人员更要主动走访兄弟院校,并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为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同时,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因为校企合作的科研之路是提高师资队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完善和推进竞争与激励机制 首先,科研工作应计算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挂钩,与教师聘任制度结合起来;其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的奖惩制度,推出奖勤罚劣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再次,科研工作应与评优评先挂钩,凡是年度没有学术(获奖)的,年度不得评为优秀;最后,应设立“科研新秀”奖、科研标兵奖等专项科研奖项,营造一种对科研人人争优的大环境,推动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民办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民办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决定研究项目的审批与推荐,不能盲目而无限制地立项,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同时,要将科研业绩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管理体系,摆脱科研管理困境,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①王凤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的思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

[1]钟衍寰.高职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1):76-77.

[2]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唐锡海.高职科研工作的特征与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36-37.

[4]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114-119.

[5]左海云,宋伟.论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8-119.

[6]谢新媚.校企合作下创新高职科研发展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32-34.

作者简介: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定位上都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生源、办学资源和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的共生促进关系——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增强高职专科教育的吸引力,带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其有机衔接,协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二者之间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和衔接,以避免区域间、专本院校间重复建设现象;其次,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本科院校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错位协调发展;再次,进一步探索本科院校校内专本一体化培养、校际学分互认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进修渠道,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6

关键词: 民办专科院校 高职本科教育 历史背景 影响与对策

高职本科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比较新的名词,高职本科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教育领域一个创新之举,是民办专科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和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一、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背景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不难发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1]二者的教育的目存在一定差异,内部构成都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高职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又区别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国际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我国的高职本科以前专指新建本科院校,意在突出高职特征,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区别于普通本科,符合实际教学运作特点,有利于高职升格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

在我国,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主要有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实践、民办专科教育的现实需求这两个方面。

(一)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实践。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提出后迅速在我国教育行政层面、教育理论层次和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专门推动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在实践领域形成三大主体,即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合并而来的职业学院本科教育、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含独立学院和独立民办本科)。

高职本科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职业教育大大丰富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内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职业技术人才,但由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本科教育背景和人们的世俗观念等的影响,高职本科在普通本科院校始终处于陪衬地位,教育教学等层次一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状态在近两年才有了适当改变。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本科人才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具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当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就业形势大好,普通本科教育领域的高职本科开始得到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合并而来的职业学院本科教育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在教育教学规划中始终将技能和学历置于比较突出的地位,教育效果较好。民办本科职业教育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压力,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就业层面,民办本科院校在招生计划、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尽量考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优势发挥得比较明显。

一方面,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其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另一方面,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高职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发展潜力更大。

(二)民办专科教育的现实需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分化,已经形成了独立学院、独立民办本科院校、民办专科院校三分天下的格局。独立学院以母体为依托,发展较为迅速,在招生就业等领域占有着先天优势,属于高职本科教育范畴,如金陵学院、文正学院等。独立民办本科院校大多为民办专科升格而来,在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社会地位比较牢固,如西安翻译学院、三江学院等。民办专科学院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最底端,由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等因素,民办专科院校在现实发展中压力更大,是民办高校三种类型中需要转型的典型代表。

高职本科的成功实践为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专科院校采取适当形式开展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生事物,当前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专接本”,这种合作方式受到了本科院校和民办专科院校的共同重视。比如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接本”工作,在两校的重视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民办专科院校作为我国专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以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对民办专科院校的影响和对策

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虽然处于摸索阶段,但必然会对民办高校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本科院校的“品牌优势”、办学优势和学科优势等对民办院校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如何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现实问题。对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是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办学观念的转变。高职特色要体现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着力培养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高职本科教育既不同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又不是三年制专科教育的简单扩展。[2]从专业设置来看,本科专业基本上按学科,甚至一级学科设置,而民办专科则主要按行业的从业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因此,在选择衔接专业时要考虑学生专科阶段的专业特征和本科衔接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自对职业性能方面的要求。专科追求教育的针对性,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实践。本科追求教育的学科性、学术性,强调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理论。本科和专科教育的重大区别带来转型的重任,只有实现观念“转型”,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本科的特色。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整合。民办专科院校自有教师整体学科意识及专业水平相对本科院校较弱,需要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

从职业角度看,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因素。从学科角度看,专业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又以学科为支撑,且学科自身方向的确定更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民办专科院校需要加大专业整合力度,共建基础平台,共享学科资源,借鉴本科院校优势,把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基础教学的稳定性相结合。教学立足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这里的“必需”、“够用”主要以职业需要为中心。加强专业性和职业性培训,使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为更广泛开展高职本科教育打好基础。

学科建设和专业整合最终体现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的总体设计。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必须遵循自身教学特征和教学模式,办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都应以职业的需要为中心,将知识的连续性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信息和资源有效再现并传授给学生。因此,相关高校要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着重下列方面:(1)出台政策,引进合适人才;(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3)与企业、研究部门联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师”兼职教师队伍;(4)设立重点岗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加强学生管理。实践表明,实行继续教育学院分管院长主管,辅导员跟班的全程管理方法是较为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具体可执行入学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寒暑假社会实践、寒暑假行为管理、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六种模式,并行教师课堂负责制、导师学业引导制、辅导员跟班管理制、后勤社会化机构共同管理制、校方与家长共同管理制、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管理制、贫困学生管理制、特殊心理状态学生管理制等八种机制。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努力做到“因人而异,情感渗透,严爱结合”。

(五)升级实训基地。实践环节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关键,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要升级和加强实训基地。一方面,根据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训基地,让学生、教师都得到实践技能锻炼。

(六)实现资源整合。除人们常规理解的人、财、物外,新的工作理念、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经验与工程环境的短缺都直接影响着民办专科院校的高职本科教育质量。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亮点就必须重视外延发展,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在内外连接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7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联合举办 高职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8)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8

【关键词】河北省;民办院校;影视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课题编号:HBMXYJY1913)研究成果

民办院校是河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的影视教育同样是河北省高等影视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影视人才、推动影视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加强适应影视文化产业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提升河北省影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因此,要推动河北省影视产业的发展,有必要了解民办院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1.民办高校影视教育的含义

所谓影视教育,即通过一定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影视艺术欣赏能力和影视艺术创造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分为一般影视教育和专业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尽管两者密切相关,但本文只针对专业影视教育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影视创作能力来讨论。民办高校影视教育,即在民办高校开展影视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河北民办高校影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河北省影视及相关产业培养具有影视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

影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在影视产业链上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摄像师、录音师、音响师、化妆师、主持人、经纪人、节目策划人等人才。这些人才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目录”中属于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和“内容创作生产”的专门人才,更进一步来说属于从事电视、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其他服务、影视节目制作、录音制作、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等6类工作的人才。因此,我们将数字时代影视教育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应当包括工学、文学、艺术学3个学科门类以及计算机科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5个本科专业大类(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表演、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漫画、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等18个本科专业),所对应的高职专业应当包括艺术、电子信息、新闻传播3个大类以及计算机类、广播影视类、表演艺术类、设计类4个小类(包括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展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技术、影视制片管理、影视编导、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音像技术、录音技术与艺术、摄影摄像技术、表演艺术、戏剧影视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摄影与摄像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24个专科专业)。

2.河北民办高校影视教育现状

河北省现有民办院校36所,其中包括本科院校24所(包括完全民办8所、独立学院16所)、高职12所。其地域分布情况是省会石家庄有20所(完全民办4所、独立学院6所、高职高专10所),唐山市有3所(独立学院2所、高职1所),保定市5所(完全民办2所、独立学院3所),沧州市2所(独立学院1所、高职1所),邯郸市1所(1所独立学院),廊坊市4所(完全民办2所、独立学院2所),秦皇岛市1所(1所独立学院)。那么,省内有哪些民办院校从事影视教育呢?

2.1河北民办本科高校专业设置

2019年9月,笔者根据影视教育专业查询了河北省民办院校官网,从其中的招生专栏、院系简介、专业介绍等信息中获得了全省民办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当年的招生计划数,截至2019年9月在全省24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从事影视教育工作,包括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等6所独立学院,以及河北传

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科技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保定理工学院、燕京理工学院、河北东方学院等8所完全民办院校。

在14所从事影视教育的民办院校中,只有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2所院校的本科专业涉及艺术学、工学和文学3个学科,只有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本科专业涉及艺术学和文学2个学科,只有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河北工程技术学院3所院校的本科专业涉及文学1个学科(严格来说,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因为只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因而不属于开展影视教育的院校),只有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设有艺术学的1个本科专业(设计类的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与游戏制作方向)。由此可见,14所民办本科院校中共有13所真正开展影视教育,其中10所开设戏剧影视学类影视教育、有1所开设设计学类影视教育、有2所开设新闻传播类广播电视学影视教育。從13所院校的类型来看,综合类有2所,艺术类有2所,理工类有5所,财经类有2所,语言类有1所,师范类有1所。从具体专业设置来看,开设最多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有8所院校开设;其次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有7所院校开设。这2个专业全省每年招生在千人以上。开设专业较为齐全的是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其中河北传媒学院开设了除表演以外的所有本科专业(2020年新增新媒体艺术专业)。

2.2河北民办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

采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到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统计情况,同样截至2019年9月在12所民办高职院校中,开展影视教育的有10所,包括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

石家庄城市经济职业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从这10所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在表演艺术类、设计类、计算机类、广播影视类4类专业中,同时开设4类专业的院校只有1所,即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只开设设计类、计算机类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院校有1所,即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只开设计算机类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高校有2所,即石家庄城市经济职业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同时开设计算机类和设计类的院校有2所,即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只开设设计类专业的院校2所,即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从具体专业来看,开设最多的专业是动漫制作技术,有4所院校设置,每年招生200-300人;其次是视觉传达设计与制作,有3所院校设置;第三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和影视动画,有2所院校设置。其他专业基本上是1所院校设置或未有院校设置。

3.省内民办院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民办院校内部、民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以及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之间对比来看,河北民办影视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培育特色不够,盲开设热门专业。过去一段时间,某些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等很受家长青睐。一些院校不顾自身院校类型定位或办学特色,盲目依照过去重考生意愿轻用人单位需求的惯性思路、利用机制灵活和办学自主权优势开办了热门的专业。这不但不能在影视教育方面办出水平、办学特色,而且还加剧了省内同类院校的竞争,背离了“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道路。况且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既需要科技的支撑又需要文化的土壤,因而只开设一二个专业的民办院校不但分散了省内的影视办学资源,而且也办不好,缺少科技、艺术及文化等学科支撑的影视教育专业。另外,个别院校也存在着每年招生规模过大的问题。

专业布局过于分散,单个院校既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又不能对接影视产业链。影视产业是对以电影电视制作为核心的影视生产、发行、放映以及场所建设等相关的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就现有14所民办院校来说,只有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设有10个以上的影视类专业,他们几乎能够培养影视产业链所需的所有人才,如编导、导演、摄影摄像师、灯光音响师、美术师、演员、化妆师、剪辑师等;而其他本科或高职院校大都只有1-3个专业,每所院校只能培养影视产业生产发行链上的一二种人才。这虽然在理论上说可以集中资源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在非艺术类的理工类、师范类乃至综合类院校中,处于边缘学科的影视类专业却实难作为。

生源质量不如公办,办学实力有限。由于政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公办高校的数量和实力远超民办高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高考升学的学子宁选公办不选民办也是不争的事实“(刘尧飞李霞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变革趋向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81页),这使相当数量希望学习影视艺术专业的考生优先分流到了公办院校,而20余所民办影视院校、尤其是相同专业的再次分流更使优质的影视生源质量进一步分散乃至下降,使民办影视院校“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出了公办院校。近几年来,国家对公办院校实行的拨款制度对主要靠学费支撑的民办院校更是严重冲击,不但进一步加大了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差距,而且还使一些想读影视艺术专业但面临学费困难的考生不得不改选其他专业或“望而止步”,使民办院校的师资流失更趋严重、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困难。

关注方向错误,培养模式陈旧。民办院校大多是从“满足考生上大学的愿望”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当时整个社会整体环境“重文凭”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院校的服务方向基本上是考生和家长,考生和家长想学什么专业、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较少考虑专业所服务的区域、产业或领域;此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人才标准“流水线式”地讲授课程、课程考试、修完规定年限、颁发文凭进行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考生愿望由“想上大学”到“想上好大学”的转变,这样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新时代,不少民办院校仍然依循传统观念、抱着传统发展模式和育人模式不放,既不转向内涵建设又不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使技能性很强的影视专业教育质量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4.河北民办高校影视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省内民办高校现有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结合自身优势,优化调整专业结构。14所民办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背景、各自的类型定位以及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应慎重设置在区域内不具显著优势且缺乏艺术学支撑、需要较大经费投入的影视类专业。不然的话,非但加剧省内民办高校的竞争局面,而且还难以使处于自己院校边缘的影视类学科专业难以办出水平办学特色、浪费全省有限的民办教育资源。为此,设置有影视类专业的民办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总体定位来确定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发展模式和总体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围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区域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区域,该新设的新设、该加强的加强、该培育的培育、该撤消的撤消,这样才能避免省内影视类高校间的不必要竞争、体现每一所民办院校的特色、彰显每一所院校的价值,也才能使省内民办院校的影视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超过公办院校。

調整关注方向,改进培养模式。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已经由过去“解决有学上”转变为“解决上好学”,即解决目前“社会公众和经济发展对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可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数量转变为质量上来。这就要求民办院校调整关注方向和发展方式,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由过去只关注考生向同时关注区域产业需求转变,根据区域行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上,民办院校应当坚决克服过去那种圈在校园内“流水线式”培养人才的做法,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际项目的训练,影视类人才培养更应如此。河北传媒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除此之外,民办院校还应通过开设艺术与人文课程、专家讲座、职业素质教育、日常养成等途径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优化全省专业布局与结构,吸引优秀师资办好示范性院校。就河北省而言,全省开设影视类专业的民办院校有24所,占全省院校设此类专业的近1/2。尽管在办学资源上公办院校普遍好于民办院校,但在具体的影视类专业教育上却并不一定都好于民办院校、尤其是好于其中的河北传媒学院。九年前,河北传媒学院不但开始招收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而且在2020年初又有多个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影视类专业在内的专业被评国家省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由此成为全省3所具有影视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的院校之一和全省民办影视教育乃至公办影视教育的一面旗帜。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强培优扶强意识,严格限制公办非艺术院校新设影视类专业甚至裁撤现有影视类专业或压缩其现有专业招生数量,以引导优质生源向影视教育具有明显优势的民办院校聚集。河北传媒学院等民办影视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地处京津冀一极和省会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北京等省内外影视教育师资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社会服务,进而成为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影视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