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3-06 16:00:23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资源分析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并获得广泛发展[1]。和天然湿地不同,城市湿地位于城市之中或城市附近,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集中体现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3个方面的效益。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科学[2]。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更是城市推广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并且探究其实现方式,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景观营造和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在建设部下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97号文件中,对城市湿地公园提出明确的定义,即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类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按照等级划分,可以分为部级和地方级两大类。2005~2015年,先后已有10个…批次共计52个城市湿地公园,经由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此外,截至2015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有706个,其中部分国家湿地公园的用地亦属于城市湿地。这类公园在性质上虽不属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范畴,但是,其实际的功能和开发程度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相似。除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外,各省市自治区也在积极建设地方级的城市湿地公园。…

2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

2.1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对象分析

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首先要明确接受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因为环境教育属于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种族和信仰的社会人都应被纳入教育计划之中。附表以年龄作为分类依据,分析不同年龄段对象的特点、参与能力以及主要的吸引点,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不同年龄段的人认知能力不同,自然观的构建程度也不同。对于婴幼儿,只要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便足够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游览城市湿地公园时获取一定的知识,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和自然观;对于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游览湿地公园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身心和欣赏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少量的湿地知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对象,所采取的环境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适合少年儿童的亲子活动、适合中小学生的小组探索活动、适合大学生的湿地保育实验、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漫步活动等。

2.2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资源分析

2.2.1自然资源

城市湿地本身就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人类的侵扰,城市湿地呈现出面积减小、生境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危机。面对这些威胁,要达到保护未经破坏的湿地、恢复已经受到威胁的湿地的目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大多数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都在城市湿地之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教材。城市湿地公园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1)湿地水资源:

《湿地公约》(Wetland…Convention)…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没有湿地也就没有湿地公园。水资源是湿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资源存在的前提。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环境教育和其他类型的环境教育的区别就是具有“亲水、识水、融水”[3]的特征。

(2)湿地动植物资源: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大量动植物的栖息地。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动物主要包括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植物主要包括各类沼生、湿生和水生植物。这些动植物组成了湿地的食物链,最终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在环境教育中,自然观察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这些动植物向观察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湿地世界。

(3)湿地生境资源:

根据湿地类型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河口滨海型、湖泊型、沼泽型、河流型、人工湿地型5类[4],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环境,形成不同的生境特征。不同的生境又孕育了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不同的群落组合。生境的多样性带来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多样性,提高了公园的游憩价值,同时也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2.2.2社会资源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1种,…享有城市所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其开发建设的程度也超过了位置偏远的自然湿地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湿地公园可用于环境教育的社会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1)湿地自然博物馆或环境教育中心:

这类场馆内部往往建有展览厅、多媒体放映厅、教室和图书室、纪念品商店、餐饮店、厕所等,可以为游客提供服务,为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区域,同时承担了环境教育工作中需要在室内完成的部分。

(2)较强的交通可达性:

城市湿地公园位置不会太过偏僻,往往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能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需求。

(3)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资源:

环境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城市人口集中,人口的知识文化素养也较高,既有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对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也不乏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年轻人和时间充裕的离退休中老年人,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志愿者资源。

(4)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渠道多样且高效,从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传媒到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推广提供帮助。

3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实现

关于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的探讨,可以从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两个不同阶段进行切入。前者为环境教育提供场所和资源,后者则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际行动。

3.1规划设计阶段

3.1.1场地资源的调查研究

在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现状调查是第1步。对于确定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场地,在设计建造前,首先要对场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现有的湿地资源的研究。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场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资源、湿地保存现状及威胁、历史变迁、文脉等,上述资源均可以作为日后环境教育的素材。

3.1.2公园定位和主题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时,不同类型的基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其定位和主题也不同,设计内容、开发强度和管理模式也相应有别。例如位于候鸟迁徙地的城市湿地公园,应当定位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保育场所,以减少游人对候鸟的干扰。同时,公园的环境教育可以以识鸟观鸟为特色,通过设置观鸟台和望远镜,实现游客的远距离观赏活动。又如原有城市湿地因水污染而遭受破坏的地带,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就应当考虑定位为湿地生态修复的场所,以湿地的净化能力为主题。公园的环境教育可以向游客展示湿地的净水能力和生态修复的过程。

3.1.3保护分区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分区规划和一般城市公园不同,应采取保护分区的方式。保护分区规定了人类进行开发活动的类别及强度,实际上对该区域的功能做出了限定,具体可以分为核心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缓冲区、户外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5]。核心保护区环境脆弱,应保留原生状态,禁止人工开发,也禁止任何人类和车辆进入;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是对虽然发生退化但是湿地景观基本保存的区域进行湿地恢复的区域,该区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环境教育活动,展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但是必须严格控制人数;缓冲区是核心保护区周边的过渡地带,可以安置一定的游赏步道和设施,开展少量的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户外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是可以为人们提供广泛的认识、深入湿地的机会的区域,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景观设施,也是环境教育活动最集中的区域。

3.1.4公园景观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普设施的设置。包括环境教育中心或者湿地博物馆的设计,湿地植物园、湿地生境展示区的设计,环境教育游线的规划,游憩步道的设计,标识系统和相关设施的设计等等。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可以使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良好的环境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的优势。

3.2经营管理阶段

3.2.1湿地资源的保育工作

湿地资源是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前提,其保育工作是城市湿地公园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保护湿地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城市湿地公园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明确不同分区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标准限制游客数量和开发建设强度。对于游人行为也应加以引导,防止破坏性的游览行为。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应当向游客传达湿地的重要性和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引导游客自发地参与其中。

3.2.2品牌活动的策划执行

环境教育需要游客的亲身参与,作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管理者,应当充分调动园区资源,策划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也应当有所侧重。低年龄段宜组织观察类的活动和强度不大的亲子项目,高年龄段可以适当加入具有专业性的实验类项目。随着季节时令的变迁,湿地的水文和动植物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活动的策划者应当充分把握这些变化,策划相应的品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

3.2.3跨领域跨平台合作

城市中不乏各类学校、公司单位、环保和自然类NGO等社会组织,和这类组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广。这些组织中不乏优秀的专业人士和自然爱好者,他们不仅可以作为教育对象,更可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志愿者,在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导览、讲解等服务。…

3.2.4出版物与媒体推广

除了各种线下活动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媒体也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建立和维护公园官方网站,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可以保证园区信息向外界传递的通畅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更可以提高公园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随着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出版相关的纸质材料,例如宣传导览手册、动植物图鉴、湿地知识科普读物等,既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又可以作为公园的资料库。

4结语

城市湿地是城市之肾,要更好地保护和发挥其价值,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定位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具有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和教育资源,进而从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经营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相信最终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1):129-135.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但新球,但维宇,余本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黎伟.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游憩开发规划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0.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运用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很人口集中、现代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在市场商业竞争上有许多优势,但这种大城市是隐形炸弹,是病毒温床,“三废”污染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公害,解决这种公害最经济、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将城市园林设计、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城市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1.城市景观规划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1.1注重维护生态环境

一个完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城市景观,以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基础,仅靠简单的绿地建设是不行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的高效及通畅。

1.2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闲、娱乐、居住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舒适。

1.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作为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根据现状自然条件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4经济与健康相协调

规划中应注意协调“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三者间的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以环境拉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环境。在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最大程度地节约植物的栽植、养护成本,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植物景观。

2.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挖湖、堆山、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美的环境的过程。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要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实际要求,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用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来引领城市景观规划,创造绿荫掩映、风清水静,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合理安排,在对城市园林和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城市园林景观造成破坏。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具备很高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已经制定了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已经越来越向往和依赖良好的园林景观,如何将优质的自然景观融入大都市的建筑之中,也是各地区重点研究的问题。

4.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具体运用

4.1园林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在保证城市经济建设的前提下进行,也必须便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景观规划工作,必须将园林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政府财政支持,聘请高水平园林设计人员对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城市园林与城市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提高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态建设水平,在大型公路桥梁附近,要增加园林景观,保证大型公路的空气净化效率,在大型工厂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附近,要加大园林绿化比重,确保该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在高密度的居民生活区,要进一步优化园林景观,保证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有机会充分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城市园林的设计还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规划的大局,在湖泊较为密集的地区,要对湿地资源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利用湿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如衢州市就利用乌溪江的湿地资源规划了乌溪江部级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建设三者之间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2园林建设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在文物保护地区,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把握时展方向,合理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如衢州市就在原有府山公园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府山公园周边的南宗孔庙的文化,建成了儒学文化公园。要适时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特点,安排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城市园林植被的数量和质量,切实保障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人们的身心健康,把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城市园林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首位,城市进行园林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从人们的身体需要出发,科学地布局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的植被分布情况,要细化到每一个大型乔木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部分内容。园林绿地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和投资等,它又分为发展规划和园林规划两种。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筑、道路、广场等园林要素创造出有生机、有力度、有的园林环境,或者说园林设计就是具体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是具体而细致的施工计划。园林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及园林小品的设计等。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在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造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和艺术法则的指导。园林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是园林规划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它不仅要考虑经济工程设计条件和生态问题,还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态美之中。同时,它还要借助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和人文美来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

1 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就是依据原有的地貌,将植物、山水、建筑等融入其中,使之能与原有的地貌、地形想契合,并对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的设计过程。它主要包括地形的设计、园林建筑的设计、园路的设计等。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注意其与环境的相结合,才能保证整个的设计有内涵、有生机,也才能使园林建设散发自然美、人文美。

1.2 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有主题思想

每个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这就是园林规划设计主题思想的体现,一味的相似设计会使园林景观失去其的韵味,对城市的环境建设也十分不利。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题思想,有自己的独特立意,才能保证园林设计推陈出新,也才能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完美。

1.2.2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与原有环境相吻合

与原有环境相辅相成,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因素,只有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呼应原有的环境,才能使之看上去具有协调美,不会让人感觉突兀,而且只有根据原有环境的特征来选择园林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的碳汇能力。但是现在很多的园林设计师只是把场地当成一张“白纸”,尽情的发挥创造,完全不结合当地环

境的特征。这样的设计不仅建造成本高,而且由于不考虑是否与原有环境相吻合,可能会导致很多设计缺陷。

1.2.3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生态学,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平衡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生态学进行设计,注意植物、色彩、建筑的相结合,使之不但能够绿化城市,还能对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1.2.4园林绿地应有自己的风格。

《园林谈丛》一书中说:“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这就是风格。园林也是一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创作特色,有鲜明的个性。园林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方面。

2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2.1.1 设计理念

对于城市的小区绿化,最主要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其次就是提高小区绿化的功能性,因此,基于城市居民区绿化的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切实结合这两方面,合理的进行设计,突出绿地的应用性,而不只是摆设。

2.1.2 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小区绿化率,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体现,较好的小区绿化,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对小区进行绿化时,一定要注意完全覆盖黄土,使整个的居住环境凸显绿色;其次,就是要根据整个小区的建筑特点、走廊特点等进行相应设计,使之能与小区的硬件相吻合,而且能够依据不同的年龄层,设计不同的绿化带,更能有效提高小区绿化的利用率,也就是使绿化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增强。

2.1.3 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园林规划在整个的城市居民区绿化中的设计应该体现以下几点:①小区绿化设计时一定要保证绿地设计在规划中的均匀分布,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区走廊的结合,使小区绿化能够更加和谐;②园林设计时一定要使整体设计与小区格调相统一,当然在统一的同时也要体现个性以及构思的独特;③整个的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植物的搭配、剪裁的不同,体现不同的风格。

2.2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2.2.1 城市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园,主要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地方,是给人们减压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园规划应秉承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能够在设计中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要依据公园内不同的地形,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公园的功能区域有机结合;第三,要注意公园的整体规划与当地自然环境以文环境的相结合。

2.2.2 城市公园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公园规划一定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注意与环境的结合,因此,城市公园规划一定要利用不同的乔灌木同季节植物等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能够在每个季节都能焕发光彩;其次,就是要注意公园的规划线条一定要流畅;另外,在对公园环境进行完善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然景观,更多的展现自然美。

2.3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街道防护林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街道防护林的应用中,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发展较葱郁的树木,能够真正达到绿化城市街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在整个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遮阴式、密林式、群落式等不同的设计方式,并注意乔灌木的结合,使城市街道防护林能够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

2.4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重的场所,因此,在整个的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之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习等不同的状态,例如:可以以高大的乔木为基调,配合灌木、花草等进行配置,还可以利用一些爬藤植物设计一些植物走廊,方面大学生在炎热的夏季乘凉学习。

3 结束语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坚持科学的设计理念,真正使园林建设符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使人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l]阮冰.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5).

[2]张明玉.我国园林会计核算制度分析[[J].财经界,2010(12).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对策;特殊功能

一、矿山公园的具体概念

所谓的矿山公园,主要是用来展览矿业的遗迹,通常包括矿产的地质遗迹以及矿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探采、选治等活动来产生的遗迹,这些景观成为矿山公园主体。从而有效的呈现出矿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研究与教育价值。以此来方便人们进行游览与观赏,从而科学的考察遗迹并且分析判定特定的空间区域内的主要特点。当前国内已经有61个公园获得了国家矿山公园资格。

当前我国的矿山公园主要是为了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建设,从而有效的实施重大的生态恢复以及整治环境的工程,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也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以四川嘉阳矿山公园为例,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了矿山公园发展的对策以及其特殊的功能。四川嘉阳矿山公园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南面的犍为县境内,毗邻成渝环线高速公路乐山至宜宾段和国道213线,景区占地面积38平方千米,与桫椤湖景区、蜀南茉莉香都度假村共同构成嘉阳·桫椤湖旅游环线。

二、当前矿山公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2.1 矿山公园的规划和景观设计

当前矿山公园里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总体方面的规划,而忽略了详细以及分期规划的现象,而四川嘉阳矿山公园,其规划的主要部分在景观设计方面明确的规划了主题、特色鲜明。虽然国内还没有存在专门的矿山公园研究机构以及设计单位,导致一些公园的建设不够科学规范。然而由于嘉阳矿山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和多方求证,所以其在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科学设计和认真规划。

2.2矿山公园的建设以及投资

由于矿山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众多方面的难题,比如环境条件比较差,开发建设过程中难度较大,并且投资也比较大等状况。与此同时,类型以及规模的不同,也会导致矿山公园的建设条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资源不断枯竭的矿业城市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资金方面的短缺也是影响矿山公园建设的主要问题。

2.3管理机构以及相关体制

各个地区在申报矿山公园时,通常成立了由政府各个部门所组成的领导小组,然而在建设矿山公园的过程中,于监督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策划与宣传各个方面,都缺少相应明确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机构。

在另一方面,建设矿山公园还牵涉到规划、建设以及环保与文化各个部门,为了有效的避免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这就需要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综合性的协调机构。

三、矿山公园的发展对策

3.1 因地制宜的体现公园特色

由于每一座矿山公园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总体上的规划,从而突出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结合矿业发展的历史以及矿业的类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投入保障等因素,以此来确定公园的遗迹保护以及具体的开发项目与主题内容等方面。可以依据统一进行规划以及分步实施方面的原则,来详细的制定出分期以及分区的规划。结合行使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景观设计上面而对主题不够突出以及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需要成立专门的矿山公园研究机构,从而有效的完善公园方面的景观设计,并且制定出符合自己矿山情况的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求各个矿山公园之间需要有效的加强交流,吸收各自较为成熟的经验,从而有效的完善矿山公园的特色建设与相关社会服务功能。

3.2构建稳定健全的投入保障的体制

由于建设矿山公园属于一个长期工程,因此若想有效的转变目前矿山公园里普遍存在的投资比较大、建设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多种层次上面的筹资来解决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资金困难的问题,从而将国家以及地方比较重要的采矿遗址划入到国家以及地方财政计划之中,以此来开拓新的投资道路。可以在合理的保护矿山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来合理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从而积极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来有效的突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瓶颈。

3.4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与相关体制

当前矿山公园的建设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设立管理处等各种常设的机构,与此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编制,来有效的行使矿山公园的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有效地监督与管理公园的建设、计划、实施相关规划以及科研方面立项等各种工作。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矿山企业以及矿山公园之间具体的产权和利益上的关系,当其能够妥善的处理采矿区同矿山公园之间的关系之后,则需要有效的完善公园上的体制,来保证矿山正常生产,与此同时也能够确保公园能够顺利的建设。

3.5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法规

由于矿山公园属于一种全新的资源利用方式,能够将不能够再生的矿业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也是新时期有效的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矿山公园而言,保护和开发一同实施是有效的进行矿山公园建设首要处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及早的制定以及完善国家以及地方法规,从而合理的调控矿业遗址的保护和旅游质监的关系。在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处理矿业遗址的开发利用同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的制定以及执行矿山环境方面的保护制度,将其有效的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对于破坏生态环境以及遗址的行为进行打击与制止。

结束语:

作为矿山公园,其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存矿业遗迹资源,向人们传授悠久的矿业历史与文化,在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的保证矿山环境的和谐型,从而有效促进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朝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转变,继而推动相关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矿山公园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因此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本文详细的分析与介绍了矿山公园的具体含义,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而对解决措施做出了论述,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作者单位: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同文, 田明中1 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5(14):22—23.

[2]侯万荣.论矿业遗迹的开发和矿山公园的建设[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6(5)12—13.

[3]小赛缪尔·J·曼特尔,杰克·R·美瑞迪斯,斯科特·M·谢弗,玛格丽特·M·萨顿.项目管理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24—25.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5

(一)持续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重点保障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工业园、物流园区、城西北工业园、城北工业园以及港区江北工业园、山区工业园、长乐山工业园、东西区工业园等园区用地供应。按照“有保有压、大而好则先”的原则,优先保障节能、环保、综合效益好的优势产业用地,确保带动强、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用地需求。

(二)加大住宅用地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着力解决居民的自住和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合理把握投放时序,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从严控制商品住房项目单宗地出让规模,单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20公顷。

(三)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合理需求。保障城乡路网、至武汉一级公路、国道至段、长乐大道、东方大道段等基础设施的土地供应,推进市城乡道路网建设。保障能源和资源设施、市政公用、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用地供应,提高城乡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城市综合功能完善,改善城市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土地供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合理保障中心镇和一般镇建设,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增强城乡发展的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地计划

(一)供地总量。年全市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7250.1亩。其中,供应新增建设用地14145.1亩,供应存量建设用地3105.00亩(详见附表)。

(二)供地结构。年度住房用地共2918.6亩(详见表4、表5),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6.92%。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2264.9亩,占住房用地供地总量的77.6%,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3.13%(含保障性住房用地1010亩,各类棚户区改造用地678.2亩,公租房用地385.00亩);供应商品房用地845.4亩(含中小套型住房用地面积191.75亩),占住房用地供地总量的28.97%。供应商服用地1088.5亩,占供地总量的6.31%;供应工矿仓储用地9963.6亩,占供地总量的57.75%;供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388.3亩,占供地总量的8.05%;供应交通运输用地1664.0亩,占供地总量的9.65%;供应水利设施用地75.0亩,占供地总量的0.44%;供应特殊用地152.1亩,占供地总量的0.88%。

(三)供地布局。年度供应市城区4256.62亩,占供地总量的24.68%;供应市8487.3亩,占供地总量的49.20%(其中供应金山工业新区4032.3亩,占供地总量的23.37%);供应县4506.2亩,占供地总量的26.12%(其中供应新港物流工业园2626亩,占供地总量的15.22%)。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供应计划的地块公布机制,稳定市场预期。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将年内拟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地块向社会公布,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计划地块的,必须依据计划执行和土地供需情况等,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修订方案,呈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经县(市)政府批准调整地块的修订方案应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6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植物园的涵义

植物园这一称谓是伴随近代欧洲植物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我国来说,植物园这一称谓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的术语。这一术语产生以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含义。虽然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不尽相同,当前对其定义的认同中,由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提出的:“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巧、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这一定义最为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园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集公益性、科普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等多重属性于一身的一种准研究机构。

2.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弹性”,换言之就是在下雨时能够蓄水、集水、净水、渗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蓄、集、净化的水资源释放并进行利用的雨洪管理理念。前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发展”。按照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其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征,一是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对已被破坏的水生态加以修复;三是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从本质上来说在于实现人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3.集雨型绿地涵义

所谓的集雨型绿地指的是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对雨水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施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在一定降水量下消纳绿地自身产生的雨水径流,或者聚集一定量的绿地本身范围之外的雨水的绿地类型。简言之,就是通过利用海绵城市的技术使得此类绿地在满足原有绿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绿地管控自身范围内以及一定范围外的雨水的能力。从功能上来说,集雨型绿地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一是使得绿地范围内的季节性降水下渗以补偿地下水;二是通过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屋顶以及绿地范围外的道路、广场雨水径流进行收集;三是对蓄存的雨水进行利用。

二、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探讨

1.植物园的功能定位

首先,综合。植物园的功能从定位上来说主要追求全面性,也即是突出综合。一般来说,在规划设计中,植物园除了要具有收集、引种、展示植物(尤其是湿生、水生植物)这一传统植物园的功能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水资源弹性,能够创造出可以有效平衡枯水期和丰水期带来的景观矛盾的最近似于自然的湿生和水生环境,进而实现植物园内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以及利用。其次,主旨。主旨比较简单,就是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植物园相应的主题特色园以及主题园组群。就集雨型植物园来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专门的区域展示植物在低影响开发设施下的生长状态。最后,其他功能。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消纳园内一定量的雨水外,还要满足消纳园外一定量的广场和建筑雨水径流的需求,经过院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特殊的种植池的净化以后可以对吸收的雨水加以利用。

2.植物园规划原则

首先,低影响原则。植物园的设计最核心的命题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水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场地的自然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和评估,具体来说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期要注意场地范围内各项水体,也即是能够及时涵养和渗透水源的区域。而在规划设计后期则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区域内的自然排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园区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雨水管理措施。其次,科学性原则。集雨型植物园的科学性主要集中在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的大众植物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科学的植物学研究等方面。其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按照这些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确保植物园能够满足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科普的需要。再次,艺术性原则。植物园最终是要向公众开放的,因此,要强调游览时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无论是院内的植物搭配、建筑、各种场地的位置均需要对虚实、疏密等加以考虑,以实现远景、近景的协调。最后,地域性原则。地域性特色则要求植物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在构景中突出本土特色。例如,本土特色植物,现有建筑等。3.植物园低影响开发措施首先,渗透系统。渗透系统的作用在于引导地表雨水径流向下流动,其主要涉及到地表径流汇集、土壤基质的吸水和透水功能等。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场地的现场地勘报告,因地制宜开展渗透系统规划设计。其次,净化系统。植物园对雨水的净化主要是通过生物生态法来实现的,也即是通过人工湿地来实现。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的流动方向,湿地可以分为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以及垂直潜流湿地,水平与垂直潜流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再次,传输系统。传输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将雨水汇集到处理雨水的其他系统设施中。常见的传输系统设施有植被渠、植被沟。此类传输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的明、暗渠而言具有成本低、可减缓雨水径流速度的优势。最后,存蓄与回用系统。存蓄与回用系统指的是在丰水期将雨水进行处理和预处理后暂时储存起来,并在之后适时、适地加以回用的系统。存储系统主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主要是可以与屋顶连接的雨水桶,地下主要是大型储水箱体。

三、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案例——两个个集雨型植物园案例简介

1.上海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分析

首先,项目基本概况。辰山植物园地处上海市松江区余山山系中的辰山,因此得名辰山植物园,该园由上海市政府、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建,是一座集科研、游赏、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其占地总面积为207公顷,距上海市中心区的距离大约为35公里.其次,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上辰山植物园突出了综合性原则。植物园整体功能定位比较全面,没有偏向于某一主体功能定位,而是将其定位于游赏、科普、科研为一体的集雨型植物园,功能定位上突出综合性。再次,突出科普性。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中,在绿环围绕的中心设计了中心植物专类园区,其中以水生类植物、湿生类植物为专类园区的主要植物,同时也是辰山植物园主要的展示区,植物专类园区在突出江南水乡植物主题的同时也强调了科普性,在该园的特殊水生植物园的科普池中,就收集种植了诸如水稻等对人类有较大影响的水生植物。第四,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辰山植物园的一大特色,也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主要着眼于提高植物园的可观赏性,同时也兼顾解决一定的生态问题。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在对场地进行地勘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取了三个最突出的设计元素:植物、山、水,分别对应园区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辰山、以及专门用于引种外来植物的绿环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空间设计要素,对这三个设计要素的合力规划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使得园区的观赏性大大增加,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场地中存在的水质低劣、土壤碱性偏重、以及地形不丰富造成的生境单一等问题。第五,优秀的水循环以及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水循环和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是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一大亮点。在植物园的西北侧有集中处理污水的设施;园区内的东湖、南湖、西湖等几个水体之间均相互连通,当丰水期园区水位过高时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园区,而在枯水期园区水源不足时则由净化后的水加以补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院内水位的调控。而对雨水的管理辰山植物园则主要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径流量来实现。在径流量的控制方面,绿环带区域地形变化的丰富性以及断面结构保证了雨水能够及时下渗,在经过地表和地表下的碎石层之后,雨水经由铺设在地下的渗管汇集到地下蓄水池中,这些被汇集起来的雨水在经过绿环的初步净化以后可以作为园区植物枯水期的灌溉用水加以回收利用。此外,辰山植物园内的温室等建筑物顶也对雨水的滞留起着一定的正面作用,与地表对径流的控制一起形成对雨水循环的有效控制。在径流污染的控制方面,植物园规划设计时通过对集雨面进行分层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对地表径流污水的水质改善。雨水在经过植被层、透水层、腐殖层、渗水层、透水层、储水层、以及土工布等之后得到较好的改善,达到较好的水质状态,从而改善植物园内的水体水质。上海市辰山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典范之作,无论是从整体规划设计层面,还是雨水的收集管理等方面,植物园对细节的考虑与规划设计都是超前的、科学的,是目前国内植物园中比较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集雨型植物园,对今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剖析

首先,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下文简称群力湿地公园)地处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内,占地面积大约为34公顷,建成于2010年11月。其总体规划图如下图2所示。其次,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该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原本是片被保护起来的湿地,在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以前,为了恢复这一区域的生态,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先期整治。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该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们充分按照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原有湿地进行保留,减少人工对湿地水体的加工程度。项目规划中保留了原有湿地的绝大部分作为确保湿地生境演替的基础,这种遵循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了项目的工程量和成本,另一方面用自然力量来塑造景观本身更加凸显了公园的自然性。这与周围城市充满了人工元素的环境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人们提供了可供游览的一个理想的自然之地,无形中体现了公园的可观赏性。再次,公园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个突出特点,该公园以周围的过滤净化带作为设计的重点和核心,采取艺术性的设计手法塑造了观赏性极强的景观。通过地形塑造形成了高低不同且错落有致的山丘,以及面积和水深不同的水泡,这两种空间设计元素的不但大大丰富了公园周边的景观层次,为广大公众提供观赏游玩的空间和场所,同时的净化过滤渗透设计有效地将城市周围的雨水径流在汇入公园内部自然湿地前进行了一定的净化处理。而不同深度的水泡不仅为不同种类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也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亲水活动提供了平台。最后,公园较高的可游览性。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位置决定了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览的理想场所,因此其在规划设计上着重体现了公园景观的可游览性。整个公园的游线安排、以及路网的规划设计和上下层流线的穿插使得游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游览公园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穿梭于山林水泡之间、创造出一种贴近自然的游憩体验;而空中栈桥、观鸟塔等建筑的融入,使人可远眺全园的美景,体会湿地带给人的舒适与震撼。在经过一连串的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规划设计之后,不仅使得群力湿地公园这块城市自然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同时还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收集、涵养、存储和利用雨水,甚至还可以补偿地下水。与此同时,本土的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全,园内种植植物多是以呈现植物的野外自然状态为主。此外,公园内的道路铺装也采用了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材料,园区的建筑景观小品等也主要采用的是原生态材质来进行建造,整体景观形态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自然的敬意。

四、结语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绿地率指标;住宅景观设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提升,国家及政府部门逐渐增加对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筑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对绿地率指标的关注,降低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影响,运用充足的景观资源来对目前建筑工程进行评价,保证当下人们对风景的审美评判标准与企业的建筑标准相符。

1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的基本内容

在建筑企业运行期间,可遵循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掌握绿地率指标,在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保证绿地率指标的完整构建。绿地率主要是指城市建成区各部分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绿化区域的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指标可作为地块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其基本计算方式为: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此公式的结果即为实际绿地率。它与建筑密度在同一平面内时,可有效地将此处地块的整体占地面积、空地率及用地范围等情况反映出来,凸显出当地建筑空间内的环境总体效果、建筑密集程度。在城市建设大环境下,它除绿地面积外,还可将停车场、建筑基础设施所占用地、道路、广场等规划在内。因此,绿地占比忽大忽小。在建筑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可设置公众绿地,避免住宅建设区间存在空地或营地,保证停车场等可建用地的合理设置,使人们能够控制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绿地率,避免出现园林景观设计单调、生硬等问题。绿地率的设置可实现对城市空间及城市绿化的控制,保证人们在休闲及交流环节可在固定场所内。所以,绿地率可作为衡量住宅景观的重要指标存在,有效管理内部建筑环节人员所需执行工作,让其发挥出设计者、管理者、开发者及购买者的作用。这样可使居民住宅区域内的绿地,如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道路绿地等能够符合所执行区间的植树绿化覆土需求,有利于居民在建筑物附近设置人工绿地,以达到绿地率管控的目的。规划出地块内部所占有的绿地比例,有效控制此区间的绿地率,在保证地块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的各项品质,让工程实施人员所执行的工作能够符合自然生态环境构造需求,保证在绿地率指标确立的过程中,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不受影响。以2016年出台的《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GB/T51163-2016》绿化用地需求为例,绿地率指标在此期间占比不可小于35%,稳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基本状态,使其在占据整体用地的35%,以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率指标,保证园林景观设计及住宅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人工绿地的要求。

2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对住宅景观设计的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住宅景观设计人员逐渐增加对绿地率指标的重视,但是植物种植设计工作中仍在次要位置,工程运行期间所执行方案常会根据扩初图来开展,不仅对住宅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景观空间的形态造成威胁,无法发挥出绿地率指标的应用作用,出现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绿化植物在体量、空间尺度及整体形态上不协调,导致绿地地块出现分散现象,无法起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绿地率指标控制工作的难度。

2.1地块分布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作用不大

地块常分布在边角地带可用绿地面积不大,难以实现对绿地率指标的控制,无法将绿地集中,出现绿地率转化和控制工作的不足。

2.2附属绿地功能不足,公众服务力度不够

绿地功能应用限制较多,不具备私密属性,住宅区围墙、设施等附属绿地可为人们提供服务较少,难以实现土地资源共享,制约此工程开展。

2.3绿地率不够具体,难以兼顾公共设施

公益性工程较少,建设标准及内容与绿地率指标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配置,缩小原有用地空间,使绿地率不够具体。

2.4土地集约利用不足,重要区域划分不完全

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常会用TOD(交通主导开放)手段开展工作,造成此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土地集约利用、居民服务等建设环节出现问题,使土地资源浪费问题频发。

3园林景观设计中基于绿地率指标影响的住宅景观设计策略

3.1明确住宅景观设计要求,加强对绿地率的规划管控

在城市建设环节,可划分绿地率指标,掌握住宅区域、轨道站点、商业中心所设置的位置,注重土地集约利用所带来的影响,保证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不会发生过多变化。增加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如临海地区、临山地区以及风景区的了解。根据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定来对住宅景观进行设计,适当提高绿地率指标,合理分析住宅区域的朝向和风向,加强建筑群体、单体的考虑,将住宅地面转换为景观环境用地,拉近自然、地理、生态之间的距离,保证绿地率指标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控制,以实现住宅区域的优化。

3.2结合实际状况思考,合理降低绿地率要求

加强对建成区的重视,避免出现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可对所实施工程的建设基地进行考虑,补全工程开展期间的公共设施,避免当地存在水土流失隐患,增加配套设备的运用,掌握此项操作的基本使用功能,若当地可利用自然资源较少可适当降低总体绿地率指标。注意在其降低期间所配备的公共设施不得低于公益性设施总量,规范工程开展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思考,保证所需用地、环境空间、绿地率指标可以满足住宅景观设计。根据实际绿地面积来依法缴纳易地代建设补偿资金,拉近与政府及附近统筹部门之间的距离,稳定生态环境的运行状态,划分出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地区,增加对荒地、乡村改造等住宅建设工作实际要求的考虑,实现在功能上的转变,使绿地率指标能够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有效扩大工程运行期间,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3.3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合理布局

为提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水平,应适当扩大居住区绿化面积。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对小区绿化面积有明确规定,但部分开发商未能有效增加小区绿化面积以获取更多效益,不重视小区绿化,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科学设计可以改善小区绿地不足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例如,可以在花园中设计一些蜿蜒的小径,以提高花园的趣味性,开阔花园的视野,并向人们展示社区的景观。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植物种植技术扩大社区的绿化面积。例如,种植植物时,应注意层次匹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可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绿地,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合理规划这些绿地,使其成为社区花园的一部分,提高花园的功能性。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注重植物栽培,以保持植物的正常生长,提高景观设计水平。

3.4兼顾公共设施运用,实现绿地率的具体化

将绿地率规划为必选控制指标,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要求,运用新要求、新形势、新技术来管控绿地率,让它具体化并遵循密路网、窄马路、街区制的建设时限,按照国家规范的住宅建设要求来控制各个地块指标,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行为,保证附属绿地、公共绿地等总量不会出现差错,发挥出其实际价值,促使绿地率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5构建绿地指标转化机制,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方案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应了解现有住宅景观设计要求,利用控制性的手段来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的各项内容,根据目前的绿地率指标来进行测算。掌握单个地块附属面积并遵循国内最新出台的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出现附属绿地面积运用不足的问题,实现对居民建设区域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弥补公共绿地、控规片区、控规单元等相关地块,使各区域的建设标准达到统一并在统筹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有效掌控绿地率,让其能够适应目前工程建设的发展,将原有绿地率控制工作的效益发挥出来,实现对此工作掌控手段的创新,将其进行优化、细化、分化,保证绿地率指标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落实绿地率指标的实施原则并增加对此区域地坪变化的思考,运用人工塑造的方式来构建出坚固的、耐腐蚀的、防滑的地面,提高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美观度,增加图案、材料及色彩的运用,让地坪的构建更加完整,使此工程能够适应于景观美学理论内。制定完整的土地集约利用方案,保证各地区的岩石、植被、土壤等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为后续住宅设计工作创建出有力的生态要素,保证物质资源的使用合理,让预算造价与实际限度相契合,为工程奠定出良好物质基础,并使植被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稳定住宅基地的生态状态,顺应自然发展的要求来开展后续工程,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建筑企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的规划,降低对住宅景观设计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公众审美态度的测量手段来对住宅景观的每一道风景进行评判。若未落实到位,不仅会增加住宅景观设计的难度,还会混淆企业对住宅景观设计概念的理解。因此,可加强内部体系的构建,剖析景观设计评价及理论,构建出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企业乃至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周岱霖,廖远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思与行——以广州市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2021:348-356.

[2]徐剑.关于强化城市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刚性调整的探讨[J].浙江园林,2020(4):23-24.

公园环保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园林;旅游名镇;绿地系统

1、规划设计背景

五大连池新镇的建设为了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2009年提出建设重点旅游城镇的工作部署,结合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010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移民工程,以及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大连池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范五大连新镇的建设行为。五大连池以冷泉疗养著称,因此除大量观光游客以外,五大连池新镇还将接纳不少长期疗养的游客。五大连池新镇本地居民在规划期末将达到约2.39万人,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兼顾游客接待及居民生活的小镇。根据五大连池地区兼具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双重性质,概念规划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植物固碳方面采用保护原有固碳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营造,保证镇区内部的低碳排放。

2、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

以建设园林型城镇为目标,最大限度减少镇区建筑对风景区的视觉影响,形成绿树掩映的绿地格局。保护城镇西侧和北侧的防护林地、河流水体、原始石塘,并将其整合成为城镇郊野公园,形成城镇绿色屏障。借景区域火山景观,通过道路将线性或楔形绿地引入城镇中心,并从小镇西北引泉水入中心广场,经商业街至镇区的东南向流出,形成内外交融的城镇绿地系统,创造特色的景观空间。重视城镇内部公共绿地的均好性,用环状绿地串联各公共服务用地,并充分考虑办公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内部的绿色空间创造,形成均衡的公共绿地网络。

3、规划布局

镇区绿地呈“一环绕城、一水穿城、多轴放射、郊野围护、网状均衡”格局,并与周围自然区域保证横纵向的贯通与联系。绿带和绿环为慢行交通系统,主要体现在从小镇西北引泉水入中心广场,经商业街及绿环至东南向流出;从镇区中心向火山规划多条放射性线性绿地,作为视觉和景观廊道;小镇西北营造郊野公园,遮护小镇免受冬季西北风影响;在全镇布置网状绿地,尽可能与绿环、绿轴保持连续。初步测算,镇区绿地率将超过40%,约43%左右。

3.1绿地内慢行交通

新镇提倡低碳交通,采用慢行交通主导的模式,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降低人均交通出行排碳量,并依此制定绿地内慢通。规划绿环、公园、绿带等步行、自行车、节点风景道系统。

3.2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镇区公共绿地设有生态绿环和六个园区。

3.2.1白桦林生态绿环: 沿冷泉环路的慢行游憩系统,总宽40m,总长度3790m。

白桦树独特的保健、景观功能,使其成为五大连池地区最具特色的树种;以白桦树作为贯穿整个绿环的骨干树种。 主要分为五个片区进行设计。

白桦林森林浴区 :临近圣水广场和旅馆用地,平日作为旅游疗养人员保健体验区,圣水节时作为帐篷露宿区。

药材种植区 :临近教育、医疗保健、居住用地,作为居民从事园艺劳动区、学校开展植物教学区、旅游疗养人员保健体验区。

花灌木观赏区 :临近商旅混合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街,作为展现五大连池植物特色区、居民游憩区。

生态湿地区 :临近家庭旅馆用地、居住用地,有中水穿过,结合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开展生态教育的湿地景观展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交流空间。

采摘农业区 :临近家庭旅馆用地、居住用地,作为居民开展园艺活动区、游客的农业活动体验区。

3.2.2体育公园 :临近北侧体育馆,在此规划体育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体育运动精神为目的,通过微地形来丰富空间,为不同类体育活动创造适宜的空间。

3.2.3种植园 :临近白桦林生态路环的采摘农业区,在此规划农业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农业特色为目的,通过5种植物群落空间的营造展现五大连池地区植物资源,同时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4民俗园 :临近南侧手工业区和西侧家庭旅馆区,在此规划民俗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手工艺为目的,通过场地的划分将民俗活动、民俗展示、民俗制作组织起来,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5雕塑园 :临近北侧教堂和西侧商旅混合用地,在此规划雕塑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火山石雕塑为目的,通过场地的划分将室外摄影、雕塑展示、市民活动组织起来,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6生命园 :临近东侧居住用地和西侧教育用地,在此规划生命主题公园。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求为目的。

3.2.7植物保健园 :临近旅馆用地,在此规划植物保健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适宜于疗养保健的资源为目的,通过植物种植设计营造适宜不同保健活动的空间,吸引游客和居民来此健身游憩。并且展示了五大连池的特色植物群落。

3.3道路绿带

3.3.1笔架路和尾山路

沿笔架路和尾山路两侧规划有14m宽的绿地,营造良好的主干道景观。尾山路两侧绿地节点以14座五大连池火山命名,做成解说教育小公园,展示了五大连池的火山特征,并且形成一些游憩空间 ; 笔架路两侧绿地以“木”为线索,由南向北分为春夏秋冬四段,每段以种植本季节的植物为主,体现季相变化。

3.3.2龙门山路、石龙路和翻花环路

石龙路南侧以生态防护为目的,灌木比例较高,防风并遮挡视线;北侧以乔木为主,林下空间疏朗,布置雕塑小品。龙门山路是五大连池镇内唯一一条东西向笔直道路,连接西侧郊野公园和东侧郊野,以“松涛捷径”为主题,骨干树种选用兴安落叶松以强化道路的笔直通畅感。翻花环路位于疗养区和旅馆区之间,疗养旅游人员较多,以“沁人心脾”为主题,以常绿树、芳香植物、蜜源植物为主。

3.3.3 支路

支路1为曲径通幽示范道路段,紧挨疗养旅馆区,以“曲径通幽”为主题,采用模拟自然群落的园林式设计手法;支路2的道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紧挨居住区,以“栎林秋景”为主题,骨干树种选用蒙古栎以突显五大连池地域特色。

3.4其他绿地

结合镇区西北侧的大片杉树林、远古石塘、以及原有生态廊道形成环绕镇区的郊野公园,同时在镇区北侧及西北侧建设40m宽防护林带,与镇区内绿地系统共同构成绿色屏障,使镇区建筑不对风景区构成视线影响,同时防止冬季西北风对于镇区的侵扰。镇区西南侧依托大片湿地、湖泊、沼泽建设湿地公园。镇区东侧至熔岩台地为农田景观。

4、结论

总设计可以看出,旅游名镇规划绿地系统占总用地比例较大,是以生态低碳为目标建设园林型城镇,此园林城还融入了慢行交通系统,利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减轻居民生活节奏。本文是对五大连池旅游名镇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五大连池风景区总体规划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