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插花自我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6:00:32

插花自我总结

插花自我总结篇1

我为什么会喜欢上用奇石创作“岁朝插花”呢?几年前的一天,我看到一本收藏书籍,上面介绍了“岁朝插花”和清供,让我这个对此方面有点孤陋寡闻的人大开眼界。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也叫岁朝。《尚书大传》对之释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称三朝”,指的正是农历正月初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一年初始,在新春佳节,人们有许多习俗,比如吃团圆饭、点旺火、贴春联、放鞭炮……旧时还有许多地方和人家,每逢此时,还插上一瓶花,并与一些食品一起放置,供奉于堂上,以招祥祈福、礼神祭祖。对供奉用的插花,人们就称作为“岁朝插花”,也叫“岁朝供花”。如今,由于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岁朝之时,礼神祭祖的习俗已淡化和消失,“供花”这一形式也远离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每逢新春之始,农历春节,人们庆贺新春,清扫房屋、贴窗花、挂彩灯等装饰美化居室,欢渡美好节日的习俗却没有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过年,纷纷用鲜花装点居室、祝福美好生活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岁朝插花”的形式,实际上又在各地、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悄然兴起了。当然,它的意义已与旧时不再相同,大家插上几束应时节的花卉,装点美化自己的工作、生活空间和居室,悦人悦己,同时也将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和随缘、珍重的生活哲理,寄予和融入到一瓶花中,“插下”新一年的家庭、个人念想与美好愿望,此方式美哉、乐哉!

了解了“岁朝插花”,联想到现今人们对节日插花的喜爱,加上自己的藏石中有一些花的象形奇石,我便有了尝试用奇石创作“岁朝插花”的念头。我深知,好的、成功的创作,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我从两方面开始充实“理论”:一是开始收集学习有关“岁朝插花”的传统知识。

原来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特别注重精神享受,他们都是那类在零星锁碎的日常生活中总能孕育出花园里五颜六色的妍丽,也可以滋养出原野上星星点点淡雅的人们。日常清枯寡淡的生活中,他们总能惹出些许雅致来,因此,有了“岁朝清供”与“岁朝插花”。所谓“清供”,又称“清玩”,是以寻常素淡之物供奉于年之初始之日。旧时的文人墨客在岁朝之日,自有许多闲情逸趣,他们或在案头摆上古瓶、古尊、字画、蔬果,插上应节时令的花草,或放上吉祥物件等,以表达迎新、赞春的美好心情。在历代的诗画中称之为“岁朝清供”。“岁朝清供”作为文人生活的雅趣,造就了艺术特别的题材门类,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了诗、书、画,图文并茂的典型文人画。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不无感慨地说:“年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旧时的“岁朝清供”讲究颇多,现今我们在古人画中看到的“岁朝清供”图,从其读到的是它给人以祥和、欢乐的感受和祈福的心愿,同时,还领略了画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再是关注和学习插花方面的常识。

我得知,我国的传统插花有四大类形式:即文人插花、佛前供花、民间插花、宫廷插花。其中,佳作都是以文人为主。古代插花需要重“三境”:心境、情境和物境。文人插花往往追求雅致,因此,一般不会超过四种颜色,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插花方式。在古代中国,插花被视为“酷者”的艺术。它需要仔细品味,用心体悟,用崇敬之心来创作。唐代罗虬在《花九锡》中对插花进行了概述“一、重顶帷(障风);二、金剪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台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插花与绘画、诗歌、文学等古典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样方式,能让人们涉猎很多东西,向外可以看到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向内可以看到深遂无比的内心世界。比如在我们中国,爱情之花是芍药,“两情相悦,赠之以芍药”;母亲之花是忘忧草,它种在家门口,希望游子能忘记忧伤;还有牵牛花,别名朝颜……我们的祖先把花卉取名取的多么美啊!花美需人赏,自然,赏也是有讲究、有方法的。如隋唐时期,欣赏插花讲究边饮美酒,边听乐曲,还不时即兴咏诗,融插花、生活与娱乐于一体,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酒赏”。到明代时,袁宏道对插花的审美要求更高一层,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谓之“茗赏”,这与之前朝代大异其趣,其注重品位,即赏花要花品兼得,重清香幽美之情趣和韵味等。在各种形式的花赏中,以“茗赏”最高雅。“岁朝插花”和文人插花都十分讲究,非常儒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对美的追求的体现与再现,更是一种艺术。当了解了这些“岁朝插花”的传统和传统插花知识后,使我更加衷情于“玩”奇石“岁朝插花”了。

经过“理论”的准备后,我开始了奇石“岁朝插花”的创作。根据奇石的固有特点,参照古代“岁朝插花”的传统形式,我把彰显奇石特色、遵循传统、吸纳当今理念和元素等要素紧密相结合,确定了创作“岁朝插花”,以低花、堆花、花篮式为主;选用插花花瓶,力求要用天然成型之物,最好也是奇石的,以彰显天然成趣之美。

插花自我总结篇2

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入下今年的工作中我有成绩也有不足.:

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培训站已经在同学中大力宣传.为了能够让同学持"双证"上岗,毕业时更具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工作的重点,所以我今年的工作也是围绕该重点展开的.本着为同学服务使同学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宗旨,依托我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在今年的工作中我面向学校和社会进行了1期花卉园艺工(高级),2期插花员(高级),2期文秘(高级)和育婴师(高级)培训工作,共培训了570多人.年由绿色经济示范区组织的季季插花技能赛中我校职业技能站培训的同学3人获得了一等奖,获二,三等奖的同学7名,同时我校获得了优秀组织一等奖.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省贸易促进会承办的中国国际花卉展中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了组织一等奖.

并组织同学参加了5月20,今年我校培训站还在同学中大力宣传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21日和11月17,18日的全国职业资格证统一考试,有90多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文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物流师"等的国家3级证书.

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年,1.先后组织了2期国家插花员(高级)和绿化花卉工(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国家插花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第一家专业组织.通过培训,有250余人获得国家插花员(高级),44人获得绿化花卉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10人获得保育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显示花都高雅文化氛围,为展现多民族独具异彩花文化品牌.为培育花文化市场,引导民族花文化产品的消费,为宣传,宣传,宣传职业技能教育,校职业技能培训站与市绿色经济示范区,锦苑博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市"季季插花赛".全年共举办了5次比赛参赛人数达260多人,选手们技能水平在比赛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市民也在活动中感受到花文化的魅力,每一期的比赛中总有不少热心市民来到现场学习插花他都表示很喜欢插花艺术,表示今后将更多的关注插花活动,用鲜花来美化家居.

市的相关部门领导重视并亲临了"花送奥运,省.插花迎奥运,和谐彩"等主题插花技能赛,大赛在街头巷尾传颂,插花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比赛深入人心.参与策划并组织的几次大赛中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市劳动就业服务局等相关部门对技能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市人大主席陆玉珍,市农业局倪副局长,市区副区长等对插花技能赛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先后协助组织季季礼品插花技能赛5期10场,今年的工作中.其中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在桃源广场,真庆观广场等场地举行插花技能赛.中国国际花卉展过程中,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插花技能赛一场,少儿插花迎奥运表演5场.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期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插花技能赛一场.从年起开始的"绿色经济示范区"插花技能赛,选拔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插花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学员在省总工会组织的"省职工插花技能赛"中前10名选手中有7名是培训站的学员,比赛中展示了自己的插花技能,也为我培训站赢得了荣誉.

都市条形码,电视台在新闻.民生关注等栏目和街头巷尾等栏目多次报道了比赛.信息报》,晚报》,日报》,生活新报》,都市时报》等省,市报纸报道和宣传了比赛(见附件).数十家国家,省,市政府新闻网站及国内知名行业相关网站作了宣传报道.

立足,面向全省全国开展技能培训

走进千家万户,市插花技能培训工作在校培训站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也成为了市劳动就业服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校教师已经承接了劳动服务就业部门所有的插花和园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市今年培训插花员,园艺工初,中级超过500余人.

插花自我总结篇3

插花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

《楚辞》中描绘的插花景象

早在公元前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插花形式的雏形。每逢节庆之日,古人将折枝花插在头上,佩带胸前,系于腰间,或成束地摆放在神座前, 或悬挂在屋梁、船头、木车上,以花传情,借花抒怀,极具浪漫情趣。

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就生动描绘了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踏青祭祀的情景,以及他们相聚相离时互赠花草,表达爱慕和思念的风俗。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描绘有这样的景象:年轻人用许多香草、兰蕙装饰木船,乘坐着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还有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

到了汉代,热爱自然的古人为了将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居室,融入生活,萌生了用器皿插花的想法。在出土的东汉墓壁画中就有描绘陶盆插花的画面,其构图对称,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东汉末年时,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佛前供花和佛教教义对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有人到佛前供莲花礼佛时,僧人们用铜器装水,将莲花的茎浸入水中,为莲花保鲜,容器水养插花形式就此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局势动荡,许多文人们寄情于山水花草,插花便成为了他们最大的乐趣。也正是他们的加入,为插花艺术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

唐代的“酒赏”和“香赏”

在唐代,举国上下爱花、种花、赏花之风盛极一时,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会举办隆重的插花、赏花庆典活动。诗人杜牧的:“夜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在立春之日,人们会制作美丽的“春盘”。“春盘”又叫“辛盘”或“新盘”,将盆子视为大地,选用韭、蒜、姜、芥、T、芹等辛味蔬菜插盘,取“新”之意;再用梅、李、小树或年花、水果加以装饰,营造出满盘春色,在新春之时,将春盘摆放在宴席上,既是新春供奉的佳品,也是装饰环境的好摆设。欧阳詹的《春盘赋》还记载了唐代仕女竞相用罗帛剪制成生动艳丽的花朵,缀接到花枝上,插在盘中作为春盘的画面。这种新春插花,以花为饰的习俗,也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如今新春时节,北方人喜欢在家中摆放梅花、柿子,南方人喜欢装饰水仙、金桔等,也都有古人春盘的影子。

我国唐代的插花文化还深刻影响了日本。我国隋唐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日本天皇曾多次派出遣唐使者,到我国长安和洛阳全面学习和考察中国文化艺术,其中就包括我国原产的梅、菊、桃、李等观赏花木以及赏花习俗。公元607年,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访隋,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将中国的佛教礼法及佛前供花和容器引进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内的池坊潜心修习佛道,日夜以花献佛, 并制定了祭坛插花的规矩,后经历代坊主的发扬光大, 形成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还盛行两种别具一格的插画欣赏方式――“酒赏”和“香赏”。什么是“酒赏”和“香赏”呢?唐代古人对插花作品的陈设和欣赏都极力追求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因此讲究将插花作品安置在精美的台座上,背面悬挂名人字画作为背景,字画和插花相映生辉,欣赏时常盘坐室内,咏诗、饮酒助兴,这就是“酒赏”。五代的进士韩熙载认为,将插花与焚香相结合,且不同的花材要搭配不同的香料,如“木犀宜龙脑,兰宜四绝,含笑宜麝……”当花材和香料“风味相和”时,那感觉“妙不可言”,这就是“香赏”。到了唐代,“香赏”得到流传。酒赏和香赏各有特色和趣味,不仅让人有多层次的感官享受,更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让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真会玩啊!

宋代的“万花会”

宋代四海昌平,文化艺术迅速发展,人们对插花艺术的热爱也尤甚于其他朝代。宫廷和官府时常举办盛大的“万花会”,就是大型的插花展览会,千枝万朵,蔚为壮观。北宋张邦基的《 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会上“举目皆花”。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写到:“柏州芍药为天下冠,蔡凡卿太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这应该算是古代最大的插花盛典了。

民间插花也毫不逊色,每到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花会和插花比赛, 热闹非凡。街头巷尾的饮食商店、酒楼、茶肆等商业场合,也都为了招徕顾客,而按四时插花。对于热爱自然、醉心艺术的古人来说,插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烧香、点茶、排置”同称为“四艺”,被视为每人自小就应具备的修养,纵使仆役也不例外。

明代的插花艺术已然成熟,出现了大量插花专著,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朝插花的经验秘法,对中外插花艺术皆有很大影响,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最完整的著作,此书一出,轰动一时。1696年传入日本,备受其花道界推崇,被奉为日本插花艺术的准则,并成立有“宏道流”、“袁宏道流”等支派流传至今。

插花习俗保留至今

如今,在我国广州等地仍然保留着插花习俗。广州有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

广州人春节爱插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一株靓桃花插在厅堂里,满树星红,持上节日彩灯,披上绿绸杏带,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爱,各大宾馆酒楼,也会以一株大桃花装点门庭。

金桔、代代果和水仙花也特别受到广州人的喜爱。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水仙花则能解人意,常常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如今还新出现了不少象征富贵与财运的花木,如青枝绿叶的“发财树”,以仙人掌嫁接的“福星花”、“鸿运当头”等。其实,人们就是为了给来年讨个好彩头。

插花节还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的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

插花自我总结篇4

由于插花作品的装饰性很强,对周围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立竿见影的美化效果。在这样优雅、温馨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自然会显得亲切、友爱,可以进入融洽的相处状态。因此,插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插花作品的创作不仅凝聚了插花者的心血和智慧,而且陶冶了情操。因为要使自己的插花作品有所提高,首先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然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对于插花作品的鉴赏者来说,也是陶冶情操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鉴赏者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插花行业是园艺行业的一个分支,插花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辅助行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插花行业的掘起,使得鲜切花的生产、干燥花的生产、花器制作业等辅助行业都相应的得到了推动发展。例如:花束、花篮、瓶花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包装业、花器业的发展;艺术类插花的发展,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插花作品需要摆放在各种机架上,从而促进了木器、塑料器具等工艺的发展。插花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闭门造车不可以求发展,对外交流是发展的上策,这样必然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插花行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插花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必须改革,应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方面去考虑,从学生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突出“新、实、浅”三个特点,其中,“新”是指超前的岗位技术知识,“实”是指学生实际应用,亲自体验岗位工作“,浅”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教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

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插花技艺及盆景制作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具体表现在:(1)将《插花艺术》课程设置成考查或选修课程,不受学生重视。(2)总学时数较少(一般为36学时左右),且理论教学时数大大多于实训教学时数。(3)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实训的具体要求。(4)实训环节的考核比例太小。

四、《插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

插花行业的岗位技能包括识别、保养、处理花材;制作各种插花作品;介绍东、西方花卉文化;插花作品的保养;经营花店等。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基础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插花应用型人才。知名花艺师、广州金肯花艺学院院长钟伟雄曾经从花店经营的角度阐述了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原来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去开花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和老花店公平竞争,经验上没有优势,只有在花艺基本功上下功夫。由此可见,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不扎实。为了适应插花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插花行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插花技能者,我们高职院校可在以下方面改进《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增加《插花艺术》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延长实训环节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紧抓时代感与民族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插花艺术具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

2.教学内容应满足时代感,应及时将插花艺术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3.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后半阶段与市场接轨,让学生进入社会定岗实习,亲自体验有关插花行业的工作。

4.在校内开展有意义的插花比赛,提高学生的插花兴趣。提出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插花员职业资格证书。

插花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插花艺术;实践实训;创作能力

1 课程建设问题

1.1 教学课时问题

部分学校开设的《插花艺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插花艺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践课时不够,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插花技能。

1.2 师资力量问题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担任此课程的老师不仅要对植物的种类和生长习性非常了解,而且要具备熟练的插花艺术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部分学校插花艺术课程的整体师资力量较薄弱,某些学校担任此课程的老师并非专业出身,甚至是边学边教。

1.3 教学方法问题

部分教师在上插花艺术课时主要采取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带学生进行校内校外的实践,学生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或图片形象,缺少全方位的实训机会。

1.4 实践经费问题

插花艺术的实践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花材,这些材料的价格都比较贵,所需实践经费较多,但是不少院校在这个课程上投入的实验经费非常有限。因此,受到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某些院校开设的《插花艺术》课程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掌握实际的插花技能。

2 课程改革措施

如何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操水平,从而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发展的迫切要求。有鉴于此,本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与教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可圈可点,教学效果令人十分欣慰,在此将本人粗浅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参考。

2.1 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在课程初始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与学生探讨花文化,讲述与插花艺术有关的历史典故并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展示各地插花艺术大赛的视频与作品资料等方式来调动他们对插花艺术课程的兴趣。教师需强调此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有利之处与提高其艺术水平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门课程。

2.2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

整个教学的设计基本上遵循这样的环节:理论视频播放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创作互评总结校外实习,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1:2。

2.2.1 理论环节的安排。讲授插花艺术创作方法理论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理论课上不要满堂灌,而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教师再进行点评。结合课程章节知识向学生展示对应的优秀插花艺术作品并播放插花艺术视频,让学生掌握插花艺术创作的方法。

2.2.2 实践环节的安排。(1)参观学习环节。课程初始阶段带学生到花卉市场和花卉博览园参观学习,让学生认识插花的工具、器具,认识常用花材的外观、生活习性、用途以及其采集与选购,加工与固定、保养的技法。通过参观学习环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认识大量的常用花材和插花的常用工具及器具,了解实用的插花技巧,这为今后的插花艺术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示范环节。在每章理论课结束后教师都要进行插花制作与创作的示范,在创作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创作构思与插制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插花的技法和艺术创作。创作完毕之后请学生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让学生边观摩边学习边思考,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3)学生实践创作环节。本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每章课程的理论与示范结束后都要安排专门的实训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创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对他们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考验。

① 插花实践地点: 以校内实训室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方式结合。校内实训室:向学校申请建立插花实训室,让学生共同参与实训室的建立,并带领学生一起去购置各种花材、花器和工具。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训室的建立与各种材料的购置,学生对插花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学生到校园周围采集插花材料,另外一种是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插花材料并进行创作。在校外设备不齐全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更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②插花花材:鲜花插花,人造花花材,干花花材,野外的自然植物资源。本课程5/9的学生实训课时可利用学校实训室的人造花和干花进行创作,2/9的学生实训课时可请学生自行购买鲜花进行创作,2/9的学生实训课时可带学生在校内或校外采集野花野草进行创作。因鲜花保存时间不长而且管理起来比较花费人力,所以学校的实训室购买的花材基本上是人造花和干花,这样既可以反复利用,又可以节省管理费用。

但是花材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鲜花、人造花、干花,教师可带学生到校外采集花材。校外花材虽然不多,但有些材料是市场上买不到的,而且造型非常自然,更能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利用捡来的烂砖头、破瓦片、塑料罐、旧皮鞋、废纸盒、饮料瓶、硬纸板、乱石块等与野外的瓜果、野草、山花、树叶、蔬菜、枯木等自然植物资源搭配创作出新颖独特的插花艺术作品。

③实训方法:每次实训课可根据所讲到的章节出一个主题,把学生4个人分为一组,让学生分组进行插花创作竞赛,要求学生给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起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一方面能赋予作品更浓郁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水平。学生先根据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设计,然后自行采集花材和选择花器,接着进行现场插制创作比赛,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指导。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创作主题播放对应的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互评总结环节。每次校内和校外实训课学生创作完作品后,先进行各组互评,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来点评其它组的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每组作品进行总结点评,当场打分并宣布各组竞赛成绩,这些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这种竞赛氛围和成绩评定制度,每个学生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次的实训课任务,力求取得好成绩。

(5)校外实习环节。①带学生到人造花花艺工厂参观学习并分批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实习,让学生参与工厂的人造花设计与制作过程,参与人造花插花创作。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花店做兼职,从中学习鲜花采集、选购、保养和插制的方法。③为学生联系一些婚纱店,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实习,从中学习礼仪花、手捧花、花车、婚礼花台、饭店插花、主题宴会花台等的创作与制作技巧。

2.3 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强化

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并强化学生的插花艺术技能: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插花艺术创作比赛,举办学校的插花艺术创作大赛。②鼓励学生承包学校大型文艺活动的鲜花布置,参与学校大型会议的会议鲜花设计,承包毕业典礼鲜花创作设计与制作。③鼓励学生报考插花员职业技能证书。④鼓励学生自行创业,承包花店或婚纱店。

3 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的各章节实训课安排的插花竞赛成绩和平时的报告作业组成(占平时成绩的85%),再加上平时的课堂表现分和考勤表现分(占期末成绩的15%)。期末成绩由期末插花创作成绩(占期末成绩的70%)和期末理论考试(占期末成绩的30%)这两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 定琦.插花艺术[M].第1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丽君.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

插花自我总结篇6

旅居日本多年,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插花,从最初的欣喜到如今的潜心参悟,花道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曾亲眼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仍然每周按时来学习插花的课程,课散人尽之时,她佝偻着脊背,手捧自己最新插花作品离去的身影,至今仍让我感慨这门艺术的恒久魅力。那是一份渗透时间的永恒清新,鲜花会败,插花人会离开,可是这份洗手做花艺的心境却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

在日本,花道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中国唐朝时期的渐次传入,至今,日本大大小小的插花流派已近一千多种,每年举办的插花艺术大赛更是成为了一场全民关注的盛事。花道点缀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意的街头一角,不起眼的居家一隅,你都能体会到他们通过插花所感悟并进而创造出的独特美感。贴近自然、注重山野情趣,这是日式插花区别于欧式插花最显著的特征。受制于岛国和住宅空间狭小的生存环境,日本人一直存在着一种缩小冲动,他强烈地要将外界的自然景观微缩着搬进室内,以生花和正在发芽的枝条,来表达户外大自然的山水意境。所以日式插花,不论哪种流派,都突显着对户外山川沟壑的独特憧憬,都洋溢着一片天真烂漫的泥土芬芳。

而在表现户外沟壑的野趣上,根、茎、枝条这类材料便成为了一道插花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在国人的意识中,也许很难理解将树根、粗茎干纳入一件精美的插花作品,可是在口本花道里,没有根茎几乎不成插花。像图1,只是一个简单到粗陋的枝条横亘在那里,你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它清清楚楚地昭示着你,已临近大自然了。而图2,则完全是一片山间丛林中,野花随意绽放的意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根茎与枝条,观者才能借此“入山”,仅从一件插花作品,便感受到郊外山水间的草小青青。

而实际上,通过这些插花中,花朵的柔美与枝条的强硬搭配,我们更能感受到根茎,这一作为生命本源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正是因为有它们源源不断而又默默无闻的强力供给,才成就了眼前这份鲜花朵朵的旺盛景象,一如日本女子对家庭的贡献。

插花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东方插花艺术;西方插花;特点;原因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43-2

一、 前言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另一类是西式插花,以欧美等国为代表。东西方的插花艺术因其历史及地域的影响,其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来说,东方的插花更加注重的是整体的线条美、意境美和自然的姿态美,而西方的插花艺术更多的是讲究热情奔放的美感,讲究的是整体的几何造型。

二、东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东方式的插花艺术的主要代表就是中、日两国,其中日本的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深受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东方式的插花艺术逐渐形成了追求意境美、线条美、自然姿态美的审美趣味,其具体的风格特点如下:

(一)不求数量,更多的是要画龙点睛。东方的插花艺术非常讲究用青枝绿叶来衬托鲜花的美好,对造型进行勾勒,经常用到松、竹、梅等枝叶。

(二) 强调线条和自然姿态的美。东方式的插花追求的是线条的自然流畅和构图的意境深长,自然的姿态美胜于一切,或是两三杆青竹,或是一两朵折枝花卉,或是幽静的风景小品,都要求自然流畅。东方式的插花艺术要求遵循由3大主枝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法原则,但是也要力求“合同于一体”,不能拘泥于规则。

(三) 用花要求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不追求花色和数量的多寡。东方式插花较为淡雅,在花色选择上,一般多是只用两三种,在对色彩的处理方面,对比色方面运用的较多,比如说在容器的选用方面,其色调要可以更好的反衬花卉的效果,当然冲突不能过重,协调色的作用也就十分重要,所以,枝叶的衬托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四) 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色彩和线条并不是东方式插花的全部因素,用插花来传情达意才是东方式插花的主要目的。东方式插花讲究形神兼备,即不仅要能够欣赏到插花的外在形态美,还要能够深入地理解插花作品的富有深意的内涵美,追求其美的意境。“内外兼修”才是东方式插花的最重要特点。

三、西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主要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其历史、地域等因素与东方的截然不同,也就造就了其在插花艺术上有别于东方式插花的艺术风格,西方式的插花艺术多追求插花的造型,用花量大,而且色彩艳丽,富有理性。

(一) 西方式插花用花数量大。其讲究要有花木繁盛之感,所以用花多选用草木花卉,如百合、、月季、菖兰、香石竹、扶郎花等。

(二)讲究造型,一般多为几何构图。西方式插花多讲究对称,要求要有雍容华贵之态,例如对称式的球形、半球形、等腰三角形等,不对称式的则有新月形、S形等。

(三)色彩艳丽,气氛热烈。西方式的插花多追求强烈的色彩,要有雍容华贵之感。西方式的插花往往会在一件作品上选用多个颜色的花朵,将每个颜色进行组合,以形成多个彩色的块面,所以西方式的插花也常会被称为色块的插花;当然,西方式插花有时也会将各种颜色的花混合在一起进行扦插,以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四、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不同的原因

(一)东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东方式的插花深受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所影响,而且也与文学艺术、建筑艺术等密切相关。而且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域的人性格趋于内向稳重,喜欢探究的是事物的内涵,所以在进行插花时较多的追求的是插花艺术的意境美。

1、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深深地浸润到东方式插花的的每个枝条中。先秦时期,我国的插花艺术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孔子的儒家学说也已成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学说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学说在插花方面,讲究的是人文之善与自然之美兼修,此思想也就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而在东亚地区流传开来。

2、东方式的插花是由中国传播开来的。而传统的中式插花的形成基础则是基于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对东方插花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东方式的插花枝条众多,是为了追求枝条带来的外延美,这无不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二)西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1、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与其民风和地域密切相关。西方人性格多奔放,讲究征服自然,酷爱冒险,所以其体现到插花上的特点也就是注重色彩美和形式美,讲究插花作品所要达到的整体效果,而对作品的深刻意境则没有过多追求。

2、 西方的哲学思想大多比较强调理性,讲求一切事物都要“唯理”。将一切物体程式化、规范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插花艺术的发展。所以,西方式的插花多讲究的是色块、色彩的热烈绚丽,以此来营造热烈奔放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李林,唐世斌,林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插花艺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07).

[2]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刘薇萍,杨从玉,宛成刚,汪海平.中国艺术插花意境[J].中国花卉园艺,2004,(07).

插花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插花地 飞地 研究综述

插花地问题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当前,都是我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政府的行政管理、插花之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插花地研究是人们全面、深入了解插花地的有效方式,对插花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插花地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插花地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插花地的研究概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时任安顺知府的胡林翼称:“查贵州所谓插花地者,其情形约略有三种”[1]这是关于“插花地”这一称谓的最早文献记载。插花地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时期学者们主要依托历代正史地理志和相关地域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插花地进行研究,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清代学者胡林翼曾专门研究过插花地,他除了对插花地进行类型划分之外,还详细介绍了插花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但在今天看来,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第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该时期由于人们对插花地的研究不够重视,故而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第三,改革开放之后。插花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仍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插花地的著作,仅见一些论文和非学术研究的文章,共二十余篇。如史念海的《战国时期的插花地》、杨斌的《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冯贤亮的《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和《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杨朝伟的《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傅辉的《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郭声波的《飞地行政区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实践的探讨》、吴滔的《“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郭舟飞的《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蔡博峰的《“飞地”图谱》、鲁西奇,林昌丈的《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马琦,韩昭庆,孙涛的《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罗志亮的《仁怀“插花地”研究》、王文章的《民国时期滇黔交界处插花地与匪患问题研究》等。虽然插花地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但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学者们所使用的资料,已不再局限于文献资料,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运用。而且学者们的看法或见解也更加客观,这对插花地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插花地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

目前为止,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就是飞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史念海、傅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是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杨斌、郭舟飞、王文章等。郭舟飞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认为,插花地是指:“两个区域间要么没有明确的归属,要么就是两个单位地界相互穿插或分隔而导致零星分布的土地”。[2]郭舟飞虽然概括了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但是,笔者认为:“没有明确归属”的土地不能视为插花地,因为插花地是一种行政区划现象,故而对于那些区域界线不清的土地是不能叫做插花地的。另外,将一个政区也统称为一个单位的提法显然也有些欠妥。杨斌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认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3]

相比较而言,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并认为杨斌对插花地的定义更为合理。其理由是:第一,“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是对插花地科学合理的界定。第二,杨斌认为胡林翼所描述的“华离之地”指的就是“飞地”,因而主张用国内外普遍接受的“飞地”一词更为合理。对于“犬牙之地”与“欧脱之地”,杨斌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故而主张运用“犬牙之地”即可。该定义既对插花地作了明确界定,又概括了它的两种基本类型,这就更好地诠释了插花地的内涵。

(二)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原因研究

插花地的产生除了历史遗留之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其特殊原因。如在《战国时期的“插花地”》中,史念海认为这一特定时期插花地的产生是受了“用兵”、“贿赂”和“采邑”三大因素的影响。杨斌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指出: “改土归流”为历史时期中国西南插花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根源还是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傅辉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得出,明初河南插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军民屯垦。此外,卫所制度、寄庄和随民分土等都是插花地产生的影响因素。根据郭声波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的分析,他认为飞地行政区的产生是受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鲁西奇和林昌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分析认为,统治者为加强地方控制的需要而故意设置和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都是造成飞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郭舟飞指出武汉插花地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采用“城乡合治”模式,城乡分界线的模糊是导致城乡结合部插花地出现的原因;第二,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与城市化进程不一致。在城市不断扩大的同时,行政管理线却没有随之变更,因而导致插花地的产生[4]。

(三)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影响研究

迄今为止,在有关研究插花地影响的文章中,主要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郭声波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指出:“飞地行政区不仅应当允许存在,而且还可以适当发展”。[5]蔡博峰在《“飞地”图谱》中认为:飞地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6]总之,郭声波、蔡博峰等对插花地带来的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杨斌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分析认为:历史时期,人们对插花地产生的不利影响已有所认识,但仅限于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杨朝伟总结了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有三大不利影响:首先,造成城市管理出现“空白区”;其次,严重阻碍了城区职能的充分发挥;最后,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据《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傅辉认为插花地是导致耕地被隐匿,引发县辖耕地与县域耕地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鲁西奇和林昌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认为:政府对飞地的控制力是相对薄弱的,这不利于政府对飞地的治安管理。由于鞭长莫及之故,飞地常常是孕育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温床。总之,杨斌、傅辉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插花地的不利影响,故而,他们持否定态度。

笔者认为,插花地的存在是弊大于利。从当前的角度分析,各地插花地的存在都具有以下三大不利影响:第一,不利于政区形态的优化,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第二,阻碍了插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三,影响插花之民的生产与生活。

(四)关于解决插花地的对策研究

1、清理拨正。到目前为止,有关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研究内容仅限于插花地清理拨正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方面。

对西南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黔省及川黔、滇黔、湘黔和黔桂交界地区。关于这些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情况,学者们一致认为:“历史上虽然经过了多次清理拨正,但仍然具有不彻底性”。对于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原因,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见解。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杨斌指出:“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主要原因是未敢深入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7]此外,杨斌又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说:“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五年(1940~1946年),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三年(1940~1944年),是川黔两省自行清理拨正阶段。民国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944~1946年)是在内政部主持下,经过三方代表实地会勘,最后拟定划拨方案的阶段。杨斌虽然认为这次清理拨正工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彻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仍然遗留了不少插花地”。马琦、韩昭庆、孙涛在《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中总结了导致贵州插花地问题到清末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三条原因:首先,各政区之间的利益分割冲突是首要的阻碍因素;其次,地方政府相互推诿,缺乏相互间的协作;最后,由于考虑到插花地清理拨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而清理拨正工作被长期拖延。[8]

相对而言,长江三角洲的插花地已得到较好的解决。正如冯贤亮在《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中所说的那样:“清末民初的改正工作,应当是全面的,因为它基本上清除了历史上长期维续的错壤插花问题”。[9]

傅辉对河南开封、归德一带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分析后,他认为在明清时期,由于户籍与地籍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使插花之民不能就地入籍,故而他否定了明清时期的清理拨正。但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中他认为:“民国时期插花地的终结,基本结束了河南近600年的州县经界纠葛”。[10]由此可见,他对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工作是给予肯定的。

2、对策建议。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杨朝伟认为,要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问题,必须要增强全局意识、明确处理原则和加强工作协调。[11]郭舟飞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插花地问题的四项基本原则:首先,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准绳;其次,坚持以零附整的原则;再次,便民高效原则;最后,有序推进原则。同时,他还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宣传工作;第二,规范政府管理;第三,完善政策调整;第四,深化民主建设。[12]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插花地基本情况也有过研究。如张祥刚在《民国时期黔桂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匪患问题研究》中,将民国时期贵州罗甸与广西天峨,贵州荔波、独山与广西南丹,贵州从江、黎平与广西三江交界地区比较突出的飞插花地做了详细研究。

三、简评与展望

插花地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研究的地域空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片区:第一,西南地区的黔省及川黔、滇黔、黔桂、湘黔交界区域;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傅辉对河南开封与商丘一带进行的研究;此外,上饶市勘界办公室在《巩固勘界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己勘定边界线两侧插花、飞地及争议地段进行详查建档工作》中,对江西南昌与上饶一带也做了一定的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还有很多区域的插花地无人研究。其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在历史时期。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占据了所有成果的三分之二还多,而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却很少。最后,学者们倾向于县级以上政区插花地的研究,而对县级以下插花地的探讨却非常少。吴滔在《“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中指出:“以往的政区研究,多注力于县级以上政区的沿革,对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如乡、都、区等的归属极少涉及”。[13]

笔者认为,插花地要继续深入研究,必须扩大研究的地域空间,同时,还要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此条件下,深入基层政区插花地做充分的田野调查,将收集到的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对比互证,从而做点面结合的研究和“麻雀式”的解剖。这是研究插花地的必然趋势,也是插花地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通志·前事志(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2] [4] [12]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3]杨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5]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J].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6]蔡博峰.“飞地”图谱[J].地图,2009年,第4期.

[7]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年)[J].历史地理,2003年,第19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