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6:00:51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1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开发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每个阶段、过程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系统、细致。一是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提,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主要对象、授课教师的选取以及确定招生宣传方案,培训方案、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二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指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有序、有效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对学员来说,主要是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管理,对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反馈、管理。三是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培训的总结评估、资料存档工作,培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必不可少,只有总结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做法,才能为今后的培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做好收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学生名单、成绩档案、培训授课教案、考试试题等材料。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属聊城市,位于聊城市南部,冀、鲁、豫3省交界处,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全县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办事处、875个行政村。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31.86万人,剩余劳动力总数19.53万人,耕地面积89.89万亩。

二、产业发展与经济状况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73亿元,产业比重为17.11:58.65:24.24。财政收入为2.27亿元,人均收入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在农业就业入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6%,工业就业人口中16~35岁年龄段的居多,占60.7%,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2.2%。阳谷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其中紧密型的41个,占到大多数,有各种农技服务组织335个,其中国有45个、民营290个,民营组织已经占到大多数,说明农民已经开始有组织、有意识地合作进行生产。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总产值43.4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31.4万亩,年产量60.06万吨;蔬菜面积达32.36万亩,年产量135.52万吨;大牲畜、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7.8万头、48.75万头、46.35万头和5123万只。工业以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工业总产值达314.28亿元:商贸旅游业为社会服务业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亿元。旅游收入1.2亿元。

三、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一)本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阳谷县现有各种职业教育机构7家,其中公办5家,分别是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阳谷县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二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三职业高中、阳谷县劳动技校,民办有2家,分别是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全县职业培训机构共有教师524人,年培训规模5000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1500人以上。分别开设了种植、畜牧、机电、电气焊、缝纫等16个专业。

1.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为农业部门主办,是全国育才兴农百强示范校,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为主。现有培训教师20人,年办学经费18万元,教学设备价值23万元,校舍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0万平方米。

2. 三所职业中专、高中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工业类职业教育,升入对口高职的占20%左右,同时开展各类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89人。年办学经费46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890万元,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5.7万平方米:第二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23人。年办学经费31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630万元,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6万平方米;第三职业高中现有教师86人,年办学经费22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20万元,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万平方米。

3. 县劳动技校为劳动部门主办,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为主。侧重于工业及服务业类技能的培训。现有培训教师50人,年办学经费19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470万元,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4.3万平方米。

4. 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主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短、中、长相结合,转移就业率比较高。其中,兴华技校现有教师26人,年办学经费18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10万元,校舍面积1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万平方米:魁星技校现有教师30人,年办学经费21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60万元,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3万平方米。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情况可以看出:

1. 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县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主要培训年龄在16~65岁之间的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专业示范户、一般农户等,其他6所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对象以22岁以下未就业和准备进城务工的青年为主。

2. 在培训专业确定上县农广校主要侧重于农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在开设的8个教育培训专业中有5个农业类专业、1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农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62.5%,工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12.5%,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25%。其他6所培训机构主要侧重于工业类和服务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开设的10个专业中有2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县第二职业中专9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1.3%、66.3%、22.4%;第三职业高中8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4个工业类专业、3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2.5%、50%、37.5%:县劳动技校7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5个工业类专业占71.5%、2个服务业类专业占28.5%:兴华技校开设的5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4个工业类专业占80%、1个服务业类专业20%:魁星技校3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2个工业类专业占66.6%、1个服务业类专业占33.4%。

3. 在培训规模上(表1)

4. 在培训机构的教学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等力量上(表2)

5. 培训就业情况(表3)

以上五部分数据显示:一是县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主要从事着全县农业类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较大,掌握着充分的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教育培训人员的年龄段跨度大,培训对象主要针对真正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门的职业中专、劳动部门的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主要从事着工业类以及服务业类的教育培训,针对当地22岁以下的青年进城务工和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培训规模上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占到培训规模的60%以上,与其他5所政府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相比,民办 学校更能形成竞争机制。竞争的结果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和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扩大招生的数额。相反,缺乏竞争力的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人数相对较少。三是在教育培训条件方面,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的软硬件都相对充足和稳定,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设备总值、校舍面积、办学经费等教学硬件条件上看,还是从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上看。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各项培训保障能力都相对薄弱,制约了培训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工作的延伸和下沉。四是在培训的就业率上,真正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培训人员针对性比较强,多为从事农业生产或从事农村服务业的人员,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相对到位,保证了就业率的稳定。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机构由于培训对象多为进城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在校培训结束后很难做到跟踪服务和后续指导。造成了就业率不够稳定。

四、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任务艰巨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大,阳谷县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1.86万人,这部分人都需要参加教育和培训。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参加过系统培训的人数只占24%。二是整体素质低,调查显示:约1/3的农民仍处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3l%),初中文化程度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三是教育培训过程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搞好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知,大都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好的政策措施多向其他教育领域倾斜,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致使职业教育难以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三)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存在偏差

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有近40%的农户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相应证书并不重要,缺乏主动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的动机。一些单位用人标准重学历、轻技能,以及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调查情况看,有89%的调查对象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并认为参加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在企业中的身份、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了近几年来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招生规模缺乏基本的稳定性。

(四)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训条件相对较差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又是弱势教育,两个阴影的叠加使得农民教育历史欠账太大。条件手段落后。尤其是县以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无钱养兵、难以为继。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全年办学经费只有18万元,而农广校真正发挥着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教育培训作用,经费的困乏、设备的陈旧、教学条件的简陋致使农广校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五)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田耕种。以阳谷县被调查的3个乡镇为例,蔬菜大棚、专业化的养殖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当地居民收入的很大比重。在阿城镇这一比例超过50%。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地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情况与实际需要之间差距很大。真正可以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劳动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受招生规模影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着设班不全、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的现象。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优秀的教师脱离岗位。二是教师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教师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

五、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引起领导重视。加强社会关注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目标任务上,首次明确要保证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重大原则上,首次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措施上,首次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拥有最主要、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加大投入,增强办学能力

政府应对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切实重视起来,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加大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切实承担起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

(三)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加上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流动性大,增加了组织难度。另外,农民兼业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农村16~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或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46~65岁的劳动力约占85%,然而这部分劳动力多数不能长时间脱产参加教育培训。数据显示,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中,最需要的教育培训方式是进村入户和现场指导,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市场营销手段和如何开展创业的技能,在教育培训中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指导和跟踪服务。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教育培训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熟知本地的产业布局、发展状况、农民素质、种养习惯,掌握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建立一支真正能够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队伍

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是突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其次,要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第三,要深入探索研究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第四,要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和从事农村公益型岗位人员队伍,能够把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务信息等更方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业从业者。第五。要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带动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效益。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石油教育; 培训机构; 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49-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文简称“集团公司”)于2003年起在上市公司开展内控体系建设,随后于2008年开展未上市第一批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又于2009年开展第二批未上市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1月1日,集团公司直属各单位全部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建立起了现代内控体系。作为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石油教育培训机构也必须建立现代内控体系。但是,石油教育培训机构有别于生产型企业,有其独特的行业风险,本文在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重点关注的内控体系建设内容。

一、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解集团公司下属培训机构的内控体系建设情况,笔者面向集团公司下属37家培训机构,采取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37份,收到回复14份,回收率为37.84%。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培训机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控体系建设情况”两部分,第一部分“培训机构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了解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概况、培训业务概况、内控体系建设及管理的总体概况。第二部分“内控体系建设情况”主要了解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统计和分析,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得出了如下结论:1.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内控体系建设。在回复的14份答卷中,9家成立了内控管理部门,约占样本总量的65%;设立专职人员的有7家,占样本总量的50%;配备兼职的有4家,约占样本总量的29%。2.建设的原因来自上级的要求。回复建设原因的11家中,全部来自上级的要求,约占样本总量的79%。3.培训规模大,需要内控体系建设。年培训量达到5 000人次以上的有8家,约占样本总量的57%,说明培训工作常态化,有必要建立内控管理体系。4.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6家单位没有回复内控体系涵盖的培训业务,约占样本总量的43%,说明大部分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范围尚未包含主营的培训业务。5.对于如何改进培训业务内控体系建设缺乏认识。没有一家对“需要纳入内控体系的培训业务还有哪些”这一问题提出建议,表明在该问题的认识上缺乏思考和想法。产生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培训服务不属于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因此集团公司层面对培训业务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需要各教育培训机构自行建设。站在风险防范角度,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梳理培训业务流程,识别培训业务风险,从而健全和完善内控体系。

二、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考虑因素

1.管理制度。石油教育培训机构都存在既有的一些培训管理制度,需要将这些制度进行整理、分析、优化、修订,使得流程有制度可循。2.整体架构。分析和设计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管理业务流程架构时须考虑系统化、层级化的目标。3.潜在风险。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行业特有的内外部风险,只有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分析,才能综合应用多种风险策略规避或降低风险。4.控制措施。针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各类风险,在业务流程描述时设置控制节点,提出风险防范措施。5.信息沟通。培训业务环环相扣,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流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信息的顺畅传递。

(二)建设总体思路

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表明无须再侧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采购管理等业务的风险与控制的设计,这些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统一分册)》中已有相应的规范可依循,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培训管理业务的风险与控制。培训管理业务作为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经营业务,是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常,内控体系建设按风险及控制所作用的层面不同,分为公司层面控制和业务活动层面控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控体系建设也应以这两个层面来开展。

(三)业务层面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流程架构进行设计。业务流程架构是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全部业务流程分类和分级的结构化反映,包括流程总图、流程目录和流程定义。业务流程架构设计是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反映石油教育培训机构整体业务走向、满足不同管理层次需求的重要工作。虽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组织管理在文字表述上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包含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立项培训项目实施项目效果评估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管理培训总结报告等环节。因此,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管理业务所涉及的流程目录可按表1设定。

然后,在流程目录基础上梳理和规范业务流程,评估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业务潜在风险示例见表2。

总体来说,培训业务非常琐碎,从了解学员名单、制定教学计划、制作培训手册、汇总接站信息开始,到落实学员住宿和用餐、落实课堂教室和现场教学、提交用车计划等事项之外,还需考虑各类应急事项的处置,如学员生病就医等。鉴于培训管理工作特定的琐碎性与不确定性,表1和表2的内容未涵盖全部的培训管理业务和风险,且不同的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上的不同也会导致差异,应依据单位实际业务状况进行具体设计。在实施具体设计时,可采取确定控制目标整合控制流程鉴别控制环节确定控制措施的方法,最终以流程图和风险控制文档的形式加以体现。

(四)公司层面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司层面风险是指公司层面上形成的与公司整体相关的风险。应根据企业性质和业务运行特点以及管理的需要进行分析。公司层面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石油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外部风险有客户需求变化、行业竞争、法规和政策的调整等;内部风险有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等。举例来说,在组织结构风险层面,可将其定义为“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运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教育培训实施或者长期战略发展的实现”。其风险影响因素有:部门职能交叉、职能缺位以及部门考虑自身局部利益等因素所带来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上下级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处理不当。此外,石油教育培训机构还会面临培训市场需求风险、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信息风险、舞弊及诚信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内部基础管理风险等。对于公司层面风险,需要进行公司层面风险控制,公司层面控制是使得管理层确保在机构内部各个领域获得适当、有效控制的重要机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层面控制措施可以包括: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石油教育培训机构较于其他生产型企业,其风险意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在大力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并融入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设立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涵盖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个层次管理架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网络。

3.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规范。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对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建立清晰的授权审批制度,编制权限审批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尽可能将内控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加强监督,强调信息与沟通,建立反舞弊机制,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等。

【参考文献】

[1] 韩伟静.培训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邹晓春.培训管理工具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时玉同.构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4):72-73.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4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制定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依据主要有国家法律、教育文献和培训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法律依据。教育法规方面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些文件指出: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文献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人教育培训理论依据。终身教育理论、成人教育学理论、现代培训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等。这些理论指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人力资源开发是开发劳动力潜能的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人力资源开发又指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或成长可能性,雇主为员工提供的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人需要终身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成人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开发,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活效益。实践依据。国家标准的制定,建立在成人教育培训实践基础上,是其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广泛实践的经验与问题的积淀,也成为国家标准制订过程的参考要素。

二、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组成。

(一)《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流程术语、质量和成效术语、管理和组织术语、工作者术语等五个部分构成。“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标准。《术语》对成人、成人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教育培训提供方、教育培训顾客、教育培训相关方、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非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创业培训、成人学习者特性(成人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成人教育培训基本特性(工学结合整体性、针对性、灵活多样性、实效性)、成人教育培训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参与性原则、学用一致原则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是达到法定成年标准的人。成人教育培训是培育成人道德价值、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满足要求的过程。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是为满足成人学习者需求所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活动。“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流程术语”标准。术语对需求分析、工作分析、组织分析、学习者分析等进行了定义。术语对等成人教育培训设计和策划、培训条件、培训环境、培训成本、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课程开发、培训教材、培训实施、培训支持、培训前支持、培训中支持、培训后支持、培训技术、培训方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自学式)、培训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成效评估、评估类型(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评估主体(自我评估、组织评估、社会评估)、评估内容(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评估方法(试考核法、实习法、工作成就取代法、综合评价法)、评估指标、评估尺度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流程是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转化为教育培训成效的过程,由确定需求、设计策划、提供服务、评价成效、持续地监控与改进等部分组成。“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术语”标准。术语对培训质量、培训有效性、培训效率、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社会资本积累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教育培训质量是是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满足成人学习者要求的程度。培训成效可以用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社会资本积累来衡量。“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管理和组织术语”标准。术语对教育培训管理、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组织、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组织资质等进行了定义。教育培训管理是教育培训组织对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所进行的指挥、控制、协调的活动。培训组织是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产品的组织。“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工作者术语”标准。术语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工作者角色、培训管理师、培训师、培训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工作者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智能、工作者知识系列、工作者能力序列、工作者资质、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了定义。培训工作者是从事或组织成人教育培训的人。其中,培训管理师是从事培训市场分析、培训项目设计、行政管理、对培训实施过程予以支持、监控、评估的专业人员;培训师是从事培训课程和教材研发、以及成人教育培训教学实施的专业人员。

(二)《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对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特征与设立、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和服务评价三个方面。“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特征与设立”标准。成人教育培训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面向社会自主招生或受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委托招生的法人单位;实施非正规教育与培训;设立资金由举办者筹办;以培训项目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根据教育培训顾客提出的相关需求提供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的举办者,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按有关规定提出申办报告,说明资产来源和管理方法及提供相关有效证明文件,制定学校章程。成人教育培训组织应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要求”标准。包括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四个方面。

(1)服务行为。要诚信服务、制度规范、保障服务条件。

(2)培训教学。有教学计划、课程制定、师资管理、培训教学服务等规范。

(3)培训服务过程。有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广告宣传、招生收费、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过程监控等规范。

(4)组织内部管理。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场地、设施管理等规范。

“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评价”标准。①自我评价。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组织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并确保评价真实、有效。包括: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选择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编制评价工作方案;部署本组织内部培训教师、管理工作者进行总结评价;收集分析培训顾客、委托方、行政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行业评价意见;本组织决策机构及举办者进行总结评价。②顾客评价。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应接受顾客评价,包括:培训服务每个过程实现与顾客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顾客关于培训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措施并应用于培训服务改进;正确对待和处理顾客投诉。③委托方评价。包括:从培训委托方获得有关培训方式、所用资源以及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反馈信息;在完成培训委托方培训后的规定期限内,对培训委托方获益情况(如工作业绩和生产率改进)进行调查并做出评价。④行政主管部门评价。应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年审和专项督查。⑤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包括:服务实际情况与行政审批一致性检查;组织服务能力满足相关标准规定的评审;办学经费投入和管理;法人财务管理和使用;财务审计;规范使用校名和公开办学执照;公示收费标准和退费办法;招生广告宣传和备案手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教学合同》履行情况;培训服务社会美誉度;社会投诉和查处结果等。⑥行业评价。包括:维护行业信誉;接受行业自律;满足行业标准;接受行业协会指导等。

(三)《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规定了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资格要求,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质量管理能力及相应的评价内容。而“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又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能力、设计和策划培训能力和培训营销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又包括培训教学管理能力、培训教学实施能力和培训师资管理能力。“职业道德”标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应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培训顾客进行思想品德以及业务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尊重教育培训顾客,热爱教育培训工作。“专业资格”标准。从事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等职业资格。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或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评价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职业资格的基本依据是应提供有效的资格证书。“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标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知识序列由现代培训理论、成人学习心理、成人教育理论、成人教育培训管理、成人教育培训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基本知识等构成。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能力序列由培训需求分析能力、设计和策划培训能力、培训营销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质量管理能力等构成。“培训需求分析能力”标准。掌握培训需求,了解顾客的背景,分析培训基础及具体培训需求,撰写分析报告。“设计和策划培训能力”标准。包括设计和策划培训项目、设计和策划培训课程、设计和策划培训教材等能力。“培训营销能力”标准。包括制定营销准则、制定培训营销方案、制定培训营销策略等能力。“培训教学管理能力”标准。制定培训教学目标,设计培训教学活动实施方案,进行培训教学活动过程的管理。“培训教学实施能力”标准。应具备提供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的服务能力。应具备提出对场地与设备要求的能力。应具备对教学结构及教学进度进行设计、教案编写的基本能力。应具备开展其他备课活动的基本能力。应具备语言表达力、人际沟通力、教学计划执行力、满足教学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能力。应具备有效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培训教师应具备控制教学现场的能力。“培训师资管理能力”标准。遴选教学工作者,设计授课评价方案,对授课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教师师资库。“培训质量管理能力”标准。包括顾客培训效果评价、培训项目质量评估、培训项目质量控制等能力。

三、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5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实状况,总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的新鲜经验,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按照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做好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专项调研的通知》(教师司【2008】48号)要求,湖南省开展了“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专项调研。

二、工作进程

1.调查组织 。 湖南省成立了以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同志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葛建中

副组长:廖湘生黄超文

成 员:蒋维加贾腊生胡惠明李再湘

统 计:肖波戴玮

2.调查对象 。湖南省各市州教师科、教师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代表。

3.调查形式 。①座谈会;②专项调研;③问卷调查。

4.调查时间 。 2008年11月25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指示,转发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有关通知和相关问卷调研表106份,至2009年3月5日收回89份调研问卷,随即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开始撰写调研报告。

三、调查结果

1.湖南省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湖南省拥有普通中小学总数18058所,其中农村学校总数13570所。普通中小学教师总人数为496486人,其中农村教师总人数为238016人,公办教师为429389人,特级教师919人,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总人数为16516人,幼儿园总数为5516所,幼儿教师总数为31310人。

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情况。

(1)设置情况。湖南省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5个市辖区、87个县(县级市),共设置教师进修学校106所(18个市辖区无教师进修学校,通道县进修学校与通道职业总校合并,醴陵进修学校已撤并)。

(2)资源整合的基本情况。①完成了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5个单位,占16.85%;②完成了培训、教研、电教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4个单位,占15.73%;③没有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53个单位,占59.55%;④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7个单位,占7.8%。

(3)教师培训机构基础条件情况。①占地总面积为2442亩;②建筑总面积为825095平方米;③教室配备:普通教室的配备1234间,多媒体教室213个,计算机教室159个,多功能报告厅51个,其他综合型教室465个;④图书阅览室藏书总数为1800685册,订阅杂志5613种,报纸1383种,音像资料161893学时;⑤各机构拥有计算机总数为9075台;⑥配备摄、录、播设备80套;⑦建构了机构自身网站的有53个,占59.6%;⑧本地区实现了“校校通”工程的有44个,占49.4%,培训机构实现了与“校校通”相连的有37个,占42.5%,其中有42个单位为本地区网络体系提供服务;⑨机构中设置了教师培训科85个,干部培训科55个,教育科研室43个,中小学教研室共计230个;⑩机构拥有完全由机构主办的附属学校16所,基地学校23所,实验点51个,未设立实验基地的26个;师资配备方面,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的单位占50%左右,而高中阶段配备语、数、外三科师资的单位只占45%,其他学科均在35%以下。

3.干部队伍情况和教师队伍情况。

(1)干部队伍情况。校级领导共382人,其中男性357人,占93.5%;女性25人,占6.5%。按年龄分,56岁以上的占3%,46~55岁之间的占40.1%,36~45岁之间的占44.2%,35以下的校级干部占12.7%。按学历情况分,硕士研究生21人,占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其中85.4%的干部具有高级职称。

(2)教师队伍情况。

专职教师结构:①教职工总数为3296人,专职教师2592人,其中男性占64.6%,女性占35.4%;②专职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56岁以上的占7.6%,46~55岁之间的占26.5%,36~45岁之间的占46.1%,35岁以下的仅占19.7%;③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拥有博士学位的仅有1人,硕士研究生也只有49人,仅占1.8%,绝大部分教师都只有本科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7%;④专职教师中职称情况也不容乐观,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36%;⑤在专职教师中共有特级教师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3人,有56.1%的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⑥在这些专职教师中拥有16年以上教学经历的有1287人,占48.3%;⑦在这些机构中主持“十一五”省级以上课题的有89项,参与研究的有69项。

兼职教师结构 : 兼职教师总数为1283人,其中来自义务教育学校的有605人,占47.1%;来自高中学校的有407人,占31.7%;来自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有271人,占21.1%。在这批兼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8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66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577人。

在培训者培训方面 : ①从培训内容上划分:参加教育科研培训的占62.9%,新课程培训92.1%,信息技术培训93.3%,学科业务知识培训75.3%,还有参加培训技巧和中外优秀文化知识培训的分别为49.4%和15.7%;②从培训方式上划分:请专家讲课的占87.6%,下校指导教学活动的占83.2%,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占69.7%,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的占86.5%,运用网络研修的占57.3%。

4.整体作用发挥情况。

(1)在学历培训方面:有84.27%的机构从事专科学历培训,有79.78%的机构担任了本科学历的培训,有4个机构担任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培训,有7个单位未承担学历培训。

(2)在非学历培训方面:①有33.03%的机构开展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共培训4692名校长,其中农村校长3286人,占70.04;②有79.78%的机构开展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共培训新教师11424人,其中农村教师6130人,占53.66%;③有83.15%的机构开展了教师岗位培训,共培训78028人,其中农村教师51695人,占66.25%;④有64.05%的机构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骨干教师8577人,其中农村骨干教师5815人,占67.80%;⑤有62.92%的机构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共培训73154人,其中农村教师53571人,占73.23%;⑥有66.29%的机构开展了全员培训,共培训教师116880人,其中农村教师84854人,占72.60%;⑦农村教师中参加3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06人,2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42人,1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76959人,有39887人从未参加过集中培训,占总人数的24.03%。

(3)在培训方式方面:有97.75%的机构采用过面授辅导方式,有82.02%的机构采用过现场教学培训过,有73.03%的机构采用过专题研讨培训方式,有21.35%的机构采用过情景模拟培训方式,有46.07%的机构运用过互动体验式培训方式,有65.17%的机构进行参观考察的现场培训,有62.92%的机构采用函授辅导方式进行培训。

(4)在远程培训方面:有50.56%的机构运用光盘教学资源进行远程培训,有64.05%的机构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远程培训,还有10.11%的机构借助卫星转播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在89个被调查的单位中有20个机构未开展远程培训,占22.47%。

(5)在远程培训授课方面(2007~2008年度):在201学时以上的有16个单位,占17.98%,在101~200学时的有15个单位,占16.85%。

(6)在校领导和教师下校指导方面:①校领导下校在31~40天的有98人,占23.56%,领导下校在41天以上的有165人,占39.66%;②专职教师下校指导在51天以上的占32.82%,教师下校指导在41~50天的占19.58%。

(7)在组织送教下乡(校)方面:在101次以上的有5个单位,占5.62%;在51~100次的有7个单位,占7.86%;在30次以上的培训单位有36个,占40.45%;另外还有3个单位从未举办过送教下乡(校)活动。

四、经验总结

1.机构建设与发展经验。

加强研修机构建设,完善教师研修网络。湖南省有15个县级培训机构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措施,构建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快车道。如长沙市岳麓区充分整合教育局直属的师训、教研和仪器电教职能,构建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中心,实行“教研训一体化”。并构建了“以校为基础,以区、片为平台”的三级研修网络:①建立健全学校教研职能机构,区直属学校、教学片成立教科室,配备专人和兼职教研员;重建学校教研组,建立了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和以年级为单位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②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教师专业联合体。教研组在学校教学教研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教研组建设,他们坚持了下校调研制度,每周到学校调研一两天,及时发现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在教研组建设工作中,他们始终把握以下三方面基本原则:一是以需求为基点,定位教研组目标。他们要求教研组在制定教研组计划时,充分考虑本组教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以目标为牵引,保障教研组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以制度为保障,活化教研组活动。他们要求各学校教研组活动做到“六定”,即:定时间、定时量、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确保教研组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三是以评价为机制,提高教研热情。他们注重对教研组的检查、考核和管理,每年评选与表彰优秀教研组和先进个人,促进了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教研主动性的提高。③出台研修管理制度,规范校本研修行为。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确保了学校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常抓不懈,规范了校本研修行为,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创新培训内容、模式与手段等方面的经验。

(1)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实中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P193)针对教学现实,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帮助教师寻找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以此作为后续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针对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思考的现象,我们要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实践中,可运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组织教师探讨实际问题,发现与剖析教学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

(2)引导教师广泛开展问题教研。问题即课题,当问题的价值被人们认可与提升时,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我们要注意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帮助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开展“问题教研”。具体做法是: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在课题目标的导引下,经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帮助广大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形成课题的同时,还应该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教研指导与服务机构,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区县教研部门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课题指南》,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参考选题,并按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规律,认真做好课题立项、开题论证、形成性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工作;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目标和要求,引导教师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

3.农村教师培训经验。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农村教师培训的好经验,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有限的资源,通过科学管理,从而获得较好的培训收益。如新邵县就提供了他们的很好做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送教下乡。新邵是一个多山的省级贫困县。为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解决工学矛盾,进修学校采取送教下乡的培训形式。

(2)走出去,引进来。为了开阔中小学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新邵县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所谓“走出去”,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去北京、长沙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观摩、考察,以借鉴培训经验,二是选派一线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班主任培训、学科培训,以提高培训者的素质;所谓“引进来”,就是聘请部级或省级专家来讲学,使广大教师能及时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时展的脉搏。

(3)进行自主研究,内部提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他们依据本县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研究与开发。如根据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编写了《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指要》。

该校已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送教下乡;二是科研兴校;三是对培训进行调研跟踪,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者业务水平;五是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培训队伍,上挂高等院校、省级名校,下联中小学校,组建一支由教授、专家、学者、名师以及本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

4.构建教师进修院校网络平台的经验。

建立问题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将教师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建立了个人、教研组、学校、区县市四级教学问题资源库。采取会议交流、竞赛交流、网络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实现教学问题资源的共享。教师个人的问题资源库以教学后记、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故事、学习笔记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集中到教研组或年级组,组内合作研究,经验分享。学校的问题资源库着重收集校内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校内进行研究,成果推广。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则将各校的问题资源库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提炼为区域性问题,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本着“服务、引领、指导”的宗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和完善了集“研”“训”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平台。与此同时,组织一年一度的校长论坛、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育理论知识考试和两年一度的教育年会,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五、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国家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边缘化”。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进修学校当包袱甩、撤、停、并、转现象确有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

2.政府对培训机构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方面:国家和省政府虽制定了比较好的政策,各级财政要将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师训,还有教育事业费、学校公用经费等都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师训,但无法落实到位,等同空头支票,从而造成师资培训无钱,教师进修学校生存都成问题的现状。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培训只好向参培学员收取学费,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且学员回单位报销难,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⒊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它既不是普通中小学,也不像大中专院校;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像单纯的教学单位;它就像悬崖上的一株草,在夹缝中求生存。

4.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进修学校待遇不好,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在进修学校工作,造成内部人才流失,外部优秀人才难引进。师资配备欠专业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研究“校本教研”“音体美学科”等方面欠缺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培训时,经常要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请求人力支援。

5.在硬件建设方面,校舍陈旧,甚至连“D”级危房都得不到改造;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缺乏,设施设备有待创新。特别是明年新一轮继续教育即将开始,其设备能否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待研究。

6.师资培训的模式、内容滞后,方法、形式老套。培训机构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学员参加培训要自交培训费,积极性更不高,加之培训机构因经费严重缺乏,培训条件很差,从而造成师资培训的恶性循环。教师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被逼参加培训。各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给予保障,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不主动参培,甚至抵触。

以上问题,主要是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的硬、软件不达标,受训者缺乏动力,经费的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打折扣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工学矛盾”“设备欠缺”“教师本身年龄老化”等问题。

六、对策与建议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是:

1.必须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教师培训机构应定位为“组织、指导、协调”等,动员全社会关注教师继续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让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转变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观念,积极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2.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师训机构的投入。从人力、物力方面建设好培训机构的硬、软件。各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政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列入预算,拨付给教师培训机构统一管理使用。学校的公用经费应有5%的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此规定必须由国务院、财政部、教育部发文,并作为当地党政一把手评估的必备条件。

3.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基础的建设。教育要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师训机构的发展。前者从知识、人才方面保障教育发展,后者从教学能力及教学实践方面保障教育的发展,两者兼顾。国家应制定专项政策保障师训机构的发展,从而发展教师培植、培训基地,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4.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请国家立法。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在制度方面,要施行持证上岗制,规范教师进行终身学习,这是从教的必备条件;在动力保障方面,要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建设一支人事制度相对开放的教师队伍。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6

第一条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范我市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以下简称《决定》)和《建设类培训机构资质管理暂行规定》(建教[*]13号文,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加快提高我市建设系统劳动者素质,提高本系统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结合我市建设系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决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培训为企业、社会和劳动者服务的方向,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把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

第三条根据市建设系统行业特点、职业需要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与国家建设部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资格性证书制度,并对市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从业前培训和职业性培训制度。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建设系统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用来调整和规范培训(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市建委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领导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下简称岗培办)、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考试中心(下简称考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年检中心(下简称年检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下简称指导中心)等培训机构建设类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注册类和资格性培训行为。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

第五条根据*市编委办公室印发的《*市建设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穗编字[2001]161号),市建委宣传教育处是市建设系统教育培训协调部门,总体负责开展本系统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第六条岗培办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的委托,严格履行岗培办管理制度,对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使教育培训管理职责,负责具体开展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编制本系统有关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建设行业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

第七条考试中心受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严格履行考试中心管理制度,负责本系统岗位培训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负责参加统考人员考试的安排和统计工作,负责管理并完善试题库,负责定期上报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情况,每年11月份提交当年考试情况总结和统计报表。

第八条年检中心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严格履行年检中心管理制度,负责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几大员"岗位证书和管理手册的年检工作;负责定期上报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年检情况,每年9月份提交当年年检总结及年检统计报表。

第九条指导中心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接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负责市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岗位和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

第十条培训学校负责建设行业干部、职工职业教育的实施,包括在岗培训教育、资格性培训教育、继续教育;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岗培办的教学计划。

第十一条培训学校(中心)负责根据自身教学资质要求,负责各种岗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培训学校(中心)根据自身教学资质的要求,经建委宣传教育处或岗培办同意,可以整理、编写、落实各种培训学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第四章培训学校的资质

第十三条根据《暂行规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根据《建设类培训机构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范围和培训内容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凡没有取得资质等级证书的培训机构一律不得承担建设类培训任务。

第十四条根据《暂行规定》,培训学校须接受岗培办每年一次的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三年一次的评估,作为培训机构资质(复验)评估的依据;对检查或评估不符合要求或不合格的学校,应建议取消其培训资质。

第五章职业培训的开展

第十五条培训学校开班前必须向市建委岗培办提交开班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开班。

第十六条培训班结束,培训学校应按岗培办的要求,申请办理学员的上岗证、结业证书或合格证书,并做好培训班的资料归档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开班表、考勤表、学员登记表、教案、课程表、学员意见反馈书。

第六章教学和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培训学校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培训师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培训档案制度,学员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

第十八条培训学校须每年11月份向岗培办报送当年的工作总结和办班统计报表,每年1月份报送当年的教学计划。

第十九条培训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资料档案库的管理,各培训学校须有一名专(兼)职档案员负责常规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各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通常采用国家建设部规定的培训教材授课,尽可能采用各种技能训练仪器设备、各种教学软件和各种现代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授课。

第二十一条严格把好教学关。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搞好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好学员有序地进行学习。

第二十二条严格把好考勤关。教育学员恪守考勤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向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

第二十三条严格把好考试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各科的考试。自考科目由学校(中心)自行组织,统考科目由考试中心负责组织,但培训学校应提前把统考科目的试卷及答案A、B、C三套送市建委岗培办审批。

第二十四条严格把好发证关。开班前,对办理上岗证的学员,要做好对其单位及个人资格审查工作。开班后,学员实际上课学时数不能少于应上课学时数的2/3,否则,不能结业,不予办理上岗证。

第七章教材管理

第二十五条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和市建委的规定进行教材管理。

第八章师资和管理人员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教育培训师资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授课教师须具备所从事专业教学资格,或在相应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

第二十七条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学校(中心)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学历和业务进修学习,以不断提高教育培训业务素质。

第二十八条授课老师应本着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方针,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设置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专业体育教师培训水平策略

[作者简介]牛海明(1965- ),男,河南西华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南周口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85-02

伴随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化也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仅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学生对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体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本文从专业化视野对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是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课程的进行不仅仅需要教授给学生专业体育知识和理论,还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正确的体育动作,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因动作不当引起的教学事故。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学历结构。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学历,学历结构是体育教师结构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有较高的学历可能代表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近年来,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开始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育教师专业化强调其必须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要加强专业训练,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分析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掌握教学发展规律。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3.教育专业素质。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一般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师的专业道德三个方面。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融会贯通体育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教导学生。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在教学前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且使用自己的教师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题。体育教师还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二、定位绩效培训目标策略的实践

1.专业能力。专业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专业能力,帮助体育教师实现高水平教学的愿望,帮助学校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2.教学水准。专业培训成功的直接表现就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培训,帮助体育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

3.专业技能。专业培训的课程内容是提高专业技能。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会先进的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师可以掌握准确优美的体育示范运动,减少学生运动过程中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出现的问题;了解全面锻炼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设计优质培训课程策略的实践

培训的载体和中介就是课程,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关键也是课程。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根据实际需要,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研究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聘用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制订详细、专业的课程计划;并对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反馈调查,反思培训的不足,然后进一步改善。

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特殊性,可以某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这一问题分析相关知识,进行大量研究,探讨解决办法,然后根据这一问题的解决模式,提供借鉴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或者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培训机构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提高培训课程的科学性,让课程内容更加适合体育教师,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

总之,培训机构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过程,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量,增加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体育教师培训成功。

四、创新开发培训模式的实践

1.多地区共同研讨模式。培训机构把多个地区的体育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增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各自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培训机构派遣专人进行分析总结,融汇在一起,形成内容丰富的内部流通书籍,并且每个参加的教师都发一份,让他们可以在日后翻阅。这样有利于提高与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

2.专家创新理念模式。培训机构可以集中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先进的专业体育知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他们可以改变旧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的进步。专家在培训过程中,对思想陈旧、顽固的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逐步适应培训内容,改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在资源交流共享方面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大量信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大量有关体育教育的信息。体育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沟通,共享自己所有的资源,互相帮助提高教学专业水平。这个网络平台还可以宣传体育专业知识,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片面认识,让人们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重视人文、层次分明的培训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育管理机构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如果培训机构只是单纯注重培训的有效性,不顾及受训体育教师的感受,不重视教师的心理情绪,那么培训的结果注定是不乐观的。因为在培训过程中,只有体育教师乐于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才能被吸收。如果在培训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体育教师就会产生厌恶培训的心理,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培训机构应该详细划分培训师的责任范围和培训项目,建立清晰的管理层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工作。这种细致的层次划分可以提高培训机构的效率,提高培训师的专业化程度,让培训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培训项目上,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有利于体育教师。

六、反馈、整理培训效果策略的实践

1.反馈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检验培训是否达到了效果、是否提高了学员的教学水平。在反馈中,可以调查学员的各项专业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能否合理利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解决培训前所遇到的教学难题。培训机构要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培训水准,增强培训的效果。

2.整理培训成果。培训机构应该整理培训成果,这样既能给以后的培训提供成功借鉴,还能在培训后赠送给受训体育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培训机构的贴心服务。培训机构可以在总结培训成果时,展示其他受训体育教师的成功例子,这样既增加了培训效果的可信性,也为机构进行了宣传。受训的体育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多阅读培训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解决以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七、结论

体育教师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也是提升其专业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经过培训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培训机构应采取正确的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效果,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为社会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雁飞.从培训透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教育机构培训总结篇8

当前我国关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聚焦特定对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如周莉分析了衡水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1];徐彦梳理了浙江省共青团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剖析[2];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干部学校课题组通过分析上海市规划系统干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较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3]。

2)聚焦某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如郭永红在回顾延安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该时期的教育培训基本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4];赵铁锁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教育划分成全面开展、曲折发展、恢复和发展、全面推进及新局面开创等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况与归纳[5];朱童心通过解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历史背景、实践历程及历史意义,总结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的意义[6]。

3)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质量与评估研究。如吴义群借鉴柯氏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构建了52条干部教育培训绩效评估指标[7];董明发厘清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内涵和生成过程,辨析了影响和制约教育培训质量的因素[8],尝试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的保障体系与保障措施;赵建平从干部教育培训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迫切性、广泛性三个方面剖析了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评估科学化的诉求[9]。这些研究从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质量与评估等视角对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案例的有益支撑。但就总体而言,研究视角仍较为单一,针对同一元素的分析要么仅有对比研究,要么仅有对策研究,对比与对策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影响了研究对实践的支撑作用。本文尝试将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与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进行对比研究,从比较的视角提出改革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思路,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二、中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比较

1.中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总体比较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美国公务员培训体系在指导思想、运行模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其中的不同,首先在总体上,主要从体系的指导思想、体系运作体制、体系作用与目标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分析,具体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与美国的公务员培训体系在系统目标设置、功能定位、运行体制和指导思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我国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时候,必须坚持辩证思维,采用选择性吸收的方式。

2.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比较

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框架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统筹安排了包括职位规范、绩效考评、激励及职业生涯发展等在内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如图1(a)所示。其中,教育培训仅作为诸多模块中的一环。将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分析发现: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正处于向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靠拢的发展过程中,也将教育培训作为诸多模块的一环,但由于职位描述、教育培训评估等相关模块的规范性与完善性不够,影响了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趋向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如图1(b)所示。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面,美国注重对公务员个体职业生涯的引导与规划,我国正处于积极探索与发展之中。美国设立了基于职位分类管理模式的职业生涯通道——即将职位按照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等标准,区分为若干具有共性特征的职位类,并对职位类进行评级,从而形成类内发展通道。我国于1996年颁发了《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是我国积极探索公务员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2005年制定的《公务员法》则按照职位性质、特点及管理需要,将职位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及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体现了我国对公务员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引导,但在实际的操作落实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教育培训开发方面,美国对教育培训内容承载类型与形式的拓展高于我国。如美国结合实际情境开发了公共行政硕士、公共行政全球发展方向硕士、公共政策硕士、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硕士、在职公共行政硕士等,强化了对社会事务的划分与细分,更有效地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而我国主要以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大讲坛、论坛等“短、平、快”培训形式为主,存在少量的工商管理硕士与公共管理硕士形式,不能充分匹配、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绩效考核评估管理方面,美国理论与实践并举,我国表现为理论不能满足实践需求。美国建立了依托培训需求调研机制的胜任力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并以《绩效管理和奖赏制度》《功绩现代化:公务员制度转型的原则》等立法保障绩效评估的实施。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要素,但这仅是宏观理论指导,并不是细节性操作方案,与实践需求存在鸿沟。由此可见,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结构看,我国与美国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教育培训自身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更表现在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功能的完善程度上,而这些功能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体系自身的效能。这对于完善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方向和模式上的借鉴。

3.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比较

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是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具体工作推进的机制,描述了各项工作的组织与推进方式,反映了各项工作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通过运行流程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发现、识别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特征、优势及不足。其中,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与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分别如图2与图3所示。对比中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发现:第一,整个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的畅通度方面,美国优于我国。因为,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是闭环,而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是开环,涉及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第二,美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准备阶段为结束阶段提供了评估模型。由于当前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以胜任力为核心,因此,其在教育培训准备阶段即从胜任力入手,一方面为实施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做准备,另一方面为结束阶段的培训效果评估做准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建立的“三维能力空间”胜任力培训评估模型(见图4)。而我国准备阶段仅为实施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做准备,没有考虑结束阶段的评估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开环的重要原因。第三,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需求生成机制,而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强调国家需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美国区分一般公务员与优秀公务员,并从他们的绩效差异特征出发,结合岗位要求,改进培训需求的分析技术与分析方法,比较典型的是“两层面”培训需求调研机制(见表2)。我国准备阶段的国家需求是实施阶段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在匹配培训需求的设计与实施中考虑体现国家需求的执政能力与执政使命,这是我国与美国最大的不同,也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的特色,印证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十七大以来参加教育培训的各类人员达到3亿多人次,其中党政干部超过6600万人[10];建立了围绕“学习贯彻十”的中央宣讲团与地方宣讲团[11],体现了我国特色的党性教育培训国家需求。

三、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

通过与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比较,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总体建设、体系框架建设、体系运行流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独特优势。针对问题与不足,结合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服务国家需求这一独特优势不断建设、完善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的历史经验,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对干部教育、党性教育、执政能力建设等提出的新要求,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改革思路。

1.总体改革思路

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市场能够保障市场机制在党和国家的宏观管理调控下合理配置、优化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益。因此,未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总体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教育培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将市场手段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四先四后”思路。第一,先体制内竞争,后体制外竞争。通过体制内先行试点与试验,总结经验与教训,然后再将教育培训项目向体制外机构招标,有利于干部教育培训平稳过渡。第二,先部级教育培训机构,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部级教育培训机构如“一院五校”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标杆与榜样,部级教育培训机构的顺利执行有利于树立典型,有利于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推广。第三,先对内竞争,后对外竞争。通过对内竞争能够筛选、保留一批国内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益俱佳的教育培训机构,再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国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借鉴他国干部教育培训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促进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先择优,后淘汰。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通过不停地的择优选择,教育培训质量差、效益低的机构会随时间推移慢慢退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这种渐进式择优淘汰机制有利于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平稳健康发展。

2.体系框架建设改革思路

未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建设框架上要做好“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比较,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框架亟待改革与完善的内容主要是“干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开发”及“干部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三个方面。第一,干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面必须以《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0-2020》《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及《公务员法》等为指导,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规范的职位管理制度。科学的职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职位分类、职位分析、职位标准、职位说明书等内容,完善、具体的职位管理有利于教育培训机构实施针对性、应用性强的教育培训实施计划,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职位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按照《公务员法》职位分类与管理要求,建立细化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及执法管理类三类人员职位说明书工作小组,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以最短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2)在职位说明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选取部分重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试点,及时发现职位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到边推进、边完善。第二,干部教育培训开发必须进一步提高满足参训干部学员教育培训需求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色,满足实践需求。根据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党校、行政学院及干部学院教学改革方向”调查,发现居前三名的教改内容是“更新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及“整合培训资源”。为更好地满足参训干部学员的教育培训需求与要求,必须将类似上海市委组织部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机制常态化,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机制客观反映参训干部学员的个体需求及个体差异化需求,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满足个体需求与个体差异化需求,切实有效做到培训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激发与发挥参训干部学员的活力与能动性,有效融合国家需求与个体需求,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益。第三,干部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评估与管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育人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机整合协调的重要途径——教育培训绩效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可真正实现与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及换届考察无缝对接。目前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建立依托于《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能力标准细化工作小组,构建9种能力评估标准、评估要求与实施细则,提高教育培训评估的可靠性与可考性;2)在能力评估实施细则工作推进过程中选取部分重点教育培训机构试点,测试评估实施细则的适用性与弹性,及时优化、调整实施细则,为未来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提供基本依据与根据。

3.体系运行流程建设改革思路

未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上,向美国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流程学习,做好“教育培训三级评估”工作。三级评估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程,可以全面监控干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包括干部教育培训训前评估、训中评估及训后评估等内容。将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前评估的实施主体,从培训需求、施训机构整体工作及参训机构整体工作等方面进行训前评估。其中,培训需求评估是干部教育培训关键的起步阶段,决定了后续工作是否能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涵盖国家需求评估、组织需求评估及个体需求评估等内容。施训机构直接影响着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必须加强其资质评估、既往教育培训质量考察及当次教育培训准备工作考察。参训机构评估主要是掌握参训机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情况,通过考察参训单位的责任性与积极性、干部个体教育培训归档情况等,可以有效促进参训机构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选派确实存在培训需求的干部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将干部教育培训施训机构和参训机构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中评估的实施主体,从参训学员行为、学员反映及学员反应三方面进行中评估,重点考察参训干部是否掌握理论要点、是否遵守培训纪律、是否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否能自觉进行党性锻炼等,施训机构教育培训目标是否合理、教育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程度、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是否恰当与得当、师资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教学能力等。将干部教育培训施训机构和参训机构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后评估的实施主体,重点考察参训干部学习成效与工作成效。其中,学习成效可通过书面考试、撰写报告与论文等隐性评估方式执行;工作成效可通过分析参训学员教育培训一年之后利用学员受到表彰的情况、是否获得职位晋升、是否获得职务晋升等相关信息,以显性评估方式执行。

4.“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并举的改革思路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