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6:01:06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励志影视剧 大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41-01

被称之为“屏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影视作品在成为他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励志影视剧是指描写人物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相对滞后的励志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智慧的启迪,品格和情感的培养都有着极有价值的教育功能,并对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强化大学生的意志

人的意志总是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意志与情感和认识紧密联系,彼此渗透。据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受访谈的同学表示在观看完励志影视剧之后,像是上了一次思政课,剧中的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这种借助于影视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展现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人物事迹和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对大学生产生了教科书式的影响。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中,有位大学生这样写到:“在观看《我的长征》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可是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要像红军战士钢铁般的坚强,用事实来回报为革命先辈们。学好知识,敢于拼搏,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以长征精神为鉴,作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从影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促使他模仿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并激励他在今后努力奋斗。

2 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

电影电视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宣泄安抚功能。观赏影视剧的过程能对观众的心情起到安抚、慰藉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需求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理想难以实现,往往处于焦虑中。而在励志影视剧中虽有困难重重,但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大学生观赏影片后会感到心灵得到安慰,情绪得到宣泄,并得到一些奋勇向前的勇气和信心。影片多传达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虽然天生愚钝,但是乐观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停止他奔跑的脚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坚韧和毅力,这些鲜活的人物,作为榜样无不激励着当今大学生不怕困境,战胜自我,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3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电影电视里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足迹、一连串精彩的故事情节,无不在我们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到大量的从我们的课堂里、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观看励志影视作品,对您价值观产生了哪方面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6.43%的同学认为励志影视剧帮助他们树立的积极的人生观;25.76%的同学认为他们的亲情道德观念得到提升;19.86%的同学审美观得到提升;还有17.95%的同学认为观看励志影视剧增强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例如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的励志影片《亮剑》《开国大典》等,剧中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对人物刻画细腻感人,场面真实壮观,使得他们的爱国感情得到了共鸣和抒发,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再如一些关于青春励志题材的影视《翻滚吧,阿信》《士兵突击》等,在西方文化不断侵入的今天,观看这类优秀题材的青春励志片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成长观。

4 树立崇高的信仰

信仰指向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它是人们为之奋斗而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既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潮流,又要有为理想为奋斗的坚定信仰来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重重阻难,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影视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千差万别,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有利条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思想源泉、心理依托和感情寄托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开始重新思考信仰,他们在内心深处需要有一种东西去引领,有一种精神去指引。励志影视剧的题材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会传递给人一种正能量,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生活热情和工作学习热情,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励志影视剧所传递的这种追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发展、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励志影视作品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可信的教材。真正的艺术,总是隐喻着对生活、对现实或对生命的最为深切的印象和感受,它以灵魂和精神的力量深入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深处,帮助我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把一种新的能量灌输给我们,引领我们进入日常生活的超越性境界。那些爱国主义思想影片、那些信仰教育影响等等,都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激励着他们坚强、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励志影视剧所描绘的各种各样的积极的人物角色,所展现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大学生学习到很多从当今的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的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励志影视作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淑英,胡斌.电影艺术中的励志教育[J].电影评介,2010(20):32-33.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励志剧;主流意识;人文关怀;移情作用

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指出:“类型是一系列公式的特殊网络,它向期待着的顾客提供一种有保证的产品。它们依靠调节观看与为这些观者构筑的影像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来确保意义的生产。其实,是类型造就了消费这种类型本身特有的观者。它们建造出一种欲念,然后再现怎样去满足这种欲念。”[1]类型剧的存在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中国电视剧类型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般来说,类型剧可以按照题材划分,也可以按照主题划分。在当前中国流行的电视剧中,按照题材划分的电视剧有:历史正剧题材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历史戏说题材的电视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步步惊心》、《宫》等;现代都市爱情题材,如《完美》、《温暖你,靠近我》、《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反映平民生活状况的电视剧,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天大地大》等。按照主题划分的电视剧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如《长征》、《任长霞》、《人间正道是沧桑》;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电视剧,如《中国式离婚》、《牵手》、《非亲父子》等。本文探讨的励志剧也正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比如《大染坊》、《亮剑》、《女人一辈子》、《春暖花开》、《红旗渠的儿女们》、《张小五的春天》等。当然,励志电影也有很多,如《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冲出亚马逊》、《麦兜的故事》、《背着爸爸去上学》、《漂亮妈妈》等。类型化是产业化的结果,观众需要类型剧,类型剧也需要满足观众的要求,类型剧甚至可以反客为主,引发观众对该类型剧特定的审美期待,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什么是励志剧

“励志”一词借鉴于西方,它对应的英文是Inspire,有激励(人们奋斗)的意思。励志剧的常见主题有英雄主义、个人奋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励志剧首先是一种类型剧。励志剧的叙事,基本上都是探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重新寻找自我,重新确立自我的故事。由于电视剧的集数较多,因此剧中所表达的理念往往都是多元的,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励志剧,关键看“励志”是不是本剧表达的主题,或是几个主题之一,叙事本身是否具有激励作用。例如《亮剑》,电视剧不但描述了李云龙作为军人的“亮剑精神”,同样也描述了李云龙和赵刚等战友的友情,以及他和两任妻子的爱情,同时还穿插着“婚外情”这样的家庭伦理主题。但是,这些友情、爱情和伦理主题并不是主要的,李云龙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传奇经历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主人公充满勇气和自信的话语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亮剑》中的励志精神才是电视剧所要传达的主题,李云龙的传奇故事也增加了主题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励志剧的定义在于影视剧的主题是否具有“励志”意识。

励志剧区别于纯娱乐剧,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意识,而传达程度则取决于观众对影视剧的解读。就像爱情剧、伦理剧、情感剧希望观众从剧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励志剧也希望观众更关注于主题而不仅仅是剧情。励志的主题是否符合主流的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也是励志剧的重要特征。励志剧生来具有的“文以载道”的本质,使其不得不肩负起弘扬主流思想的任务。《少林足球》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喜剧,但它的主题正是“自强不息”,符合主流文化的道德要求,而且是讲述小人物历经困难,战胜诱惑,最后取得个人成功的经典励志故事,因此它正是一部笑中有泪,给人以慰藉的励志电影。同样,很多武侠类电影,比如电影《黄飞鸿》系列,其主题就是“男儿当自强”,也是属于武侠题材的励志电影。相对的,有些影视剧并不具备励志的特征,如电影《英雄》所表达的主题是“存天理,灭人欲”,无法产生激励的作用;电影《夜宴》、《十面埋伏》的主题是“阴谋”,显然也不符合主流的伦理道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虽然有像“杰王子”这样至孝至忠的人物,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不是真正表达“忠孝”精神,而且叙事情绪是悲观的,因而也不能归类为励志电影。

“励志”的特征

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社会主流意识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和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绝大多数民众对于主流意识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有强弱之分。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2],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认可社会的主流意识,那么整个社会文化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励志剧作为“文以载道”的大众传播手段,必然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从励志剧的主题来说,凡是属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励志”思想,客观上都是符合主流意识的。比如正直、善良、勇敢、勤奋、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等。这些优秀品质,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敬。这也是为什么励志剧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因。相反,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不具备“励志”的特征。比如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暂时的心理愉悦,但其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由于它在客观上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强调勤俭朴素的主流意识,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励志剧的主题。“励志”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主题大都设定在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乐观主义,人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这个特点使得励志剧在叙事风格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电影《喜剧之王》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影片,其中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主演周星驰本人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尹天仇的口头禅是:“龙套总得有人跑,路人也总得有人当。”即便在他做跑龙套演员多年之后,依然不忘时刻勉励自己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电影本身就是周星驰个人奋斗史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能表达出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感染力。

此外,励志剧作为影视艺术这一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具有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励志”主题的积极性能引导观众从正面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减少社会摩擦,增加社会稳定性。同样还是在电影《喜剧之王》中,主人公虽然想努力成为明星,但他并未因此丧失自己的原则,甚至能在金钱诱惑面前选择安贫乐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看似阿Q精神的“励志”,其实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体制不能完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的情况下,虽然客观上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来增加低收入者的物质所得,但是幸福感这一重要的生活指标并不是按照个人所能支配的物质资料的绝对数量来衡量的,而是根据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来决定的。这种满足感往往与其欲求成反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这种“励志”精神的很好概括。

励志剧的“励志”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人文精神则是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精神成果。人文知识可以呈现在书籍中和言辞里,而人文精神只能在人们的情感上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励志”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在行动上引导观众。比如电影《麦兜的故事》的主人公麦兜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香港人的缩影,他勤奋而且真诚,虽然面对经济不景气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但是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努力工作。这部电影给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香港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舞,同时也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励志剧面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困惑,因而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

“励志”的实现

励志剧的“励志”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励志剧的成败,更关系到励志主题能否成功地传达给观众,使其理解、消化、吸收并接受。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结合了声、光、电的现代艺术形式,能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电视剧,它的播出时间较长,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整年,因此这种刺激作用也就更持久。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称为“移情作用”的现象,它能使观众不仅接受励志剧的观点,更能实践这种励志精神。具体地说,“移情是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到心理的满足”[3]。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并不能尽如人意,人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无法被克服,目标屡屡不能达成时,就会造成人的心理焦虑,甚至精神的压抑。而通过励志剧的移情作用,观众通过观看励志剧,在电视直观性、现实感的自然属性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剧情中,身临其境地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如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战胜困难的心理经历。通过将励志剧中的励志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内容置换,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愿望,缓解了心理压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一张一弛”,励志剧的移情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坚定信心并取得成功。

观众对于“移情作用”的接受前提是观众潜在的审美期待,移情的作用程度也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而“对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离不开两种重要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支持:一是接受美学的重要观点的支持;二是现在解释学的相关理论”[4]。“电视受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之前,由于电视受众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他们原有的各种经验、趣味、审美理想会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

好莱坞钟爱的励志电影中,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成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和西方崇拜英雄和热衷英雄史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由于其根植于西方的基督教背景,其主题中的“救赎”思想就不大为中国观众所理解。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他计划越狱的行为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具有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恰恰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种误读。影片的主题已经在片名中点出:“救赎”源于人类的原罪,而安迪的原罪在于,虽然他没有客观上对他的妻子和他妻子的情人进行犯罪,但是他的确有过部分实施犯罪的行为,即在酒后开车前往妻子的住所附近,并且也携带了武器,这些都是他被控有罪的“证据”。可以说安迪的犯罪意识是他被捕入狱的“原罪”,安迪通过在监狱中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自我,使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在监狱中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他为其他狱友所做的事,抵消了他的“原罪”,从而使他获得了宗教精神上的“救赎”。对于缺乏相似的心理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很难通过“移情作用”接受这种“救赎”的主题。

观众对移情作用的接受过程从关注故事本身,到关注故事主题,最后完成主题在观众心中的内化,即接受该主题所传达的思想。观众对励志剧的关注是从关注故事本身开始的。一般来说,励志剧因其设定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得文本相对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更有张力。比如《亮剑》,电视剧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主人公李云龙就处在日军坂田联队优势兵力的包围之中,要正面突围。观众根据生活的经历和对历史的了解,知道八路军在装备和人员数量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是很难突围的,想正面突围更是难上加难。这样,李云龙将如何带领战士成功突围就成了电视剧的一个悬念,观众不知不觉地就通过“移情作用”,将自己与剧中的李云龙做了心理置换,体验着角色的心理和思维。在剧中,李云龙大胆地将部队前压50米,并用最后的两发迫击炮摧毁了敌军的指挥部,使日军群龙无首,趁机成功突围。这样的处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得到了满足。

当观众关注励志剧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励志的主题常常会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出现在剧中,引起观众的关注。还以《亮剑》为例,李云龙作为一个没有读过书、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偏偏在几次作战中都能取得关键性的胜利。除了对坂田联队的突围之外,李云龙在李家坡战斗中通过采用“土工推进”和“集束手榴弹”轰炸的方法,成功地消灭了占据有利地形的山崎大队。同样,在和新来的政委赵刚研究骑兵训练的方法时,也成功地使赵刚做出了让步,接受了“有限制的体罚”这样“不人道”的方法。此时,观众已经高度关注并“移情”于故事和人物,必然会对李云龙成功的原因产生好奇。此时《亮剑》适时地通过李云龙的口,道出了成功的秘密:“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是死,也要成为一座山、一座岭。”这种“亮剑”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使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顽强地与之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观众在不断接受励志剧主题的时候,“励志”的思想也随着观众精神体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内化为观众内心的思想,从而最终引导观众在生活中实践励志剧的主题精神。

研究“励志”主题的接受过程,对于提高励志剧的艺术表现力,增加励志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经济效益上,大多数观众接受励志剧,并接受励志剧的主题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提高收视率。比如电视剧《亮剑》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居高不下;同样,电影《少林足球》在获得金马奖殊荣的同时,票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萧条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社会效益来看,励志剧把孤立的社会个体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得“文以载道”的功能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得以实现,可以启发、教育观众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完全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远离大众的心理体验和文化经历的电视剧相比,励志电视剧对大众的正面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倡导了健康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达德利・安德鲁.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J].彬华,译.当代电影:1988(8):147-148.

[2]baike.省略/view/2575623.htm.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94.

[4]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13.

[5]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7.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3

中国电视剧类型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般来说,类型剧可以按照题材划分,也可以按照主题划分。在当前中国流行的电视剧中,按照题材划分的电视剧有:历史正剧题材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历史戏说题材的电视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步步惊心》、《宫》等;现代都市爱情题材,如《完美》、《温暖你,靠近我》、《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反映平民生活状况的电视剧,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天大地大》等。按照主题划分的电视剧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如《长征》、《任长霞》、《人间正道是沧桑》;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电视剧,如《中国式离婚》、《牵手》、《非亲父子》等。本文探讨的励志剧也正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比如《大染坊》、《亮剑》、《女人一辈子》、《春暖花开》、《红旗渠的儿女们》、《张小五的春天》等。当然,励志电影也有很多,如《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冲出亚马逊》、《麦兜的故事》、《背着爸爸去上学》、《漂亮妈妈》等。类型化是产业化的结果,观众需要类型剧,类型剧也需要满足观众的要求,类型剧甚至可以反客为主,引发观众对该类型剧特定的审美期待,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什么是励志剧

“励志”一词借鉴于西方,它对应的英文是Inspire,有激励(人们奋斗)的意思。励志剧的常见主题有英雄主义、个人奋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励志剧首先是一种类型剧。励志剧的叙事,基本上都是探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重新寻找自我,重新确立自我的故事。由于电视剧的集数较多,因此剧中所表达的理念往往都是多元的,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励志剧,关键看“励志”是不是本剧表达的主题,或是几个主题之一,叙事本身是否具有激励作用。例如《亮剑》,电视剧不但描述了李云龙作为军人的“亮剑精神”,同样也描述了李云龙和赵刚等战友的友情,以及他和两任妻子的爱情,同时还穿插着“婚外情”这样的家庭伦理主题。但是,这些友情、爱情和伦理主题并不是主要的,李云龙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传奇经历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主人公充满勇气和自信的话语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亮剑》中的励志精神才是电视剧所要传达的主题,李云龙的传奇故事也增加了主题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励志剧的定义在于影视剧的主题是否具有“励志”意识。励志剧区别于纯娱乐剧,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意识,而传达程度则取决于观众对影视剧的解读。就像爱情剧、伦理剧、情感剧希望观众从剧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励志剧也希望观众更关注于主题而不仅仅是剧情。励志的主题是否符合主流的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也是励志剧的重要特征。励志剧生来具有的“文以载道”的本质,使其不得不肩负起弘扬主流思想的任务。《少林足球》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喜剧,但它的主题正是“自强不息”,符合主流文化的道德要求,而且是讲述小人物历经困难,战胜诱惑,最后取得个人成功的经典励志故事,因此它正是一部笑中有泪,给人以慰藉的励志电影。同样,很多武侠类电影,比如电影《黄飞鸿》系列,其主题就是“男儿当自强”,也是属于武侠题材的励志电影。相对的,有些影视剧并不具备励志的特征,如电影《英雄》所表达的主题是“存天理,灭人欲”,无法产生激励的作用;电影《夜宴》、《十面埋伏》的主题是“阴谋”,显然也不符合主流的伦理道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虽然有像“杰王子”这样至孝至忠的人物,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不是真正表达“忠孝”精神,而且叙事情绪是悲观的,因而也不能归类为励志电影。

“励志”的特征

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社会主流意识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和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绝大多数民众对于主流意识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有强弱之分。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2],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认可社会的主流意识,那么整个社会文化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励志剧作为“文以载道”的大众传播手段,必然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从励志剧的主题来说,凡是属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励志”思想,客观上都是符合主流意识的。比如正直、善良、勇敢、勤奋、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等。这些优秀品质,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敬。这也是为什么励志剧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因。相反,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不具备“励志”的特征。比如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暂时的心理愉悦,但其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由于它在客观上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强调勤俭朴素的主流意识,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励志剧的主题。“励志”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主题大都设定在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乐观主义,人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这个特点使得励志剧在叙事风格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电影《喜剧之王》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影片,其中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主演周星驰本人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尹天仇的口头禅是:“龙套总得有人跑,路人也总得有人当。”即便在他做跑龙套演员多年之后,依然不忘时刻勉励自己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电影本身就是周星驰个人奋斗史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能表达出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感染力。

此外,励志剧作为影视艺术这一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具有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励志”主题的积极性能引导观众从正面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减少社会摩擦,增加社会稳定性。同样还是在电影《喜剧之王》中,主人公虽然想努力成为明星,但他并未因此丧失自己的原则,甚至能在金钱诱惑面前选择安贫乐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看似阿Q精神的“励志”,其实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体制不能完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的情况下,虽然客观上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来增加低收入者的物质所得,但是幸福感这一重要的生活指标并不是按照个人所能支配的物质资料的绝对数量来衡量的,而是根据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来决定的。这种满足感往往与其欲求成反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这种“励志”精神的很好概括。

励志剧的“励志”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人文精神则是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精神成果。人文知识可以呈现在书籍中和言辞里,而人文精神只能在人们的情感上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励志”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在行动上引导观众。比如电影《麦兜的故事》的主人公麦兜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香港人的缩影,他勤奋而且真诚,虽然面对经济不景气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但是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努力工作。这部电影给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香港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舞,同时也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励志剧面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困惑,因而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

“励志”的实现

励志剧的“励志”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励志剧的成败,更关系到励志主题能否成功地传达给观众,使其理解、消化、吸收并接受。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结合了声、光、电的现代艺术形式,能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电视剧,它的播出时间较长,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整年,因此这种刺激作用也就更持久。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称为“移情作用”的现象,它能使观众不仅接受励志剧的观点,更能实践这种励志精神。具体地说,“移情是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到心理的满足”[3]。

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并不能尽如人意,人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无法被克服,目标屡屡不能达成时,就会造成人的心理焦虑,甚至精神的压抑。而通过励志剧的移情作用,观众通过观看励志剧,在电视直观性、现实感的自然属性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剧情中,身临其境地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如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战胜困难的心理经历。通过将励志剧中的励志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内容置换,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愿望,缓解了心理压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一张一弛”,励志剧的移情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坚定信心并取得成功。

观众对于“移情作用”的接受前提是观众潜在的审美期待,移情的作用程度也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而“对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离不开两种重要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支持:一是接受美学的重要观点的支持;二是现在解释学的相关理论”[4]。“电视受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之前,由于电视受众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他们原有的各种经验、趣味、审美理想会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好莱坞钟爱的励志电影中,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成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和西方崇拜英雄和热衷英雄史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由于其根植于西方的基督教背景,其主题中的“救赎”思想就不大为中国观众所理解。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他计划越狱的行为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具有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恰恰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种误读。影片的主题已经在片名中点出:“救赎”源于人类的原罪,而安迪的原罪在于,虽然他没有客观上对他的妻子和他妻子的情人进行犯罪,但是他的确有过部分实施犯罪的行为,即在酒后开车前往妻子的住所附近,并且也携带了武器,这些都是他被控有罪的“证据”。可以说安迪的犯罪意识是他被捕入狱的“原罪”,安迪通过在监狱中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自我,使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在监狱中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他为其他狱友所做的事,抵消了他的“原罪”,从而使他获得了宗教精神上的“救赎”。对于缺乏相似的心理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很难通过“移情作用”接受这种“救赎”的主题。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4

经典的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向观众展示了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依靠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电影初期的大力宣传和精彩的剧情,使该影片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好评。影片本身叙述了一件平凡的故事,一个营销员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苦苦追求,也许这样的故事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影片本身却被好莱坞的影视导演赋予了欧美社会励志精神的价值观,体现出社会意识的走势。本篇美国电影论文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来解析美国励志电影的价值与影响。 

一、电影本身的情节魅力 

作为经典的美国寻梦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向人们展示了营销员成长背后的心酸历程。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以现实人物的亲身经历作为剧本改编而成。克里斯·加德纳,作为电影中小营销员的他,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一位有名的投资家,通过他的自我叙述,也使得电影中自己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具有魅力。电影背景发生在陷入经济衰退的美国,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努力着,这是当时美国社会新的转折和起点,使得此部影片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影片刻画了在当时被失业与碰壁笼罩的社会中,美国人民流离失所,多数人民为了生活四处求职。作为一名黑人的克里斯·加德纳,同样也遭受着如此悲惨的经历,更加痛心的是他的老婆琳达忍受不了如此惨淡的生活,抛弃了他与五岁大小的儿子,生活的黑暗就这样缠绕在克里斯·加德纳的身上。 

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的克里斯·加德纳,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然而上帝也并没有抛弃他,而是给了他一个选择的权利。一个需要半年的时间来实习的公司,在这期间他没有工资,20个人当中也只有一个人将被雇用,他可以选择坚持或者放弃,他看到与自己一同受累的儿子,想到他们父子俩的将来,毅然接受了如此严酷的考验。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所有医院推销并卖掉自己的骨密度扫描仪来换取生活费用。 

残酷的生活总是对他不依不饶,当他左右奔波挣钱来养活父子俩时,一份突如其来的税收单出现在他的面前,由于他无法支付租房子的钱,被房主从公寓撵了出来。父子两人无家可归,就睡在地铁站、收容所、公共厕所,任何一个可以暂且栖身的地方。生活的穷困让克里斯无比沮丧,沉重的压力也迫使他流出泪水,但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信仰,克里斯咬紧了牙关,依旧努力坚持。他拼命提前结束自己在公司的实习,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容身场地,他日复一日地到教堂祈求住所。克里斯期盼能够早日结束这痛苦的生活,而现实却残忍地玩弄他一次又一次。对于克里斯的遭遇,在寻求梦想的道路上的重重失败,他不时地会思考,上帝为什么对他这样不公,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狼狈?但是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今天足够努力,幸福终究会来敲自己的房门,即便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无论如何也要坚强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克里斯用他能够想出的所有方法来节约生活费用,但老天却故意让他的扫描仪失窃,让他再次受到残酷世界的打击,逼他走上一条通往绝望的道路。然而再残酷的现实都无法击破克里斯坚强的内心,凭借他心中坚守的信仰,为了自己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他再次无视现实的残酷,靠自己的双手推开残忍生活的阻挡,深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 

他挺过了半年的艰苦生活之后,终于赢得了公司的认可,在众多的竞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被公司聘用。他也通过了上帝对他的重重考验,在这黑暗的时期中茁壮成长,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股票经纪人一职,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在结尾,幸福来到了克里斯的面前,为他的执著和坚强,敲出悦耳动人的响声。 

二、电影中时代背景的透彻解析 

放眼其他类似的励志影片,例如《洛奇》叙述了一个无名拳手洛奇·巴布亚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难关,终于获得与世界拳王阿波罗·克里德争夺冠军的故事,和《奔腾年代》中生活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查尔斯·霍华德,从一名自行车修理工成长为汽车富商的艰辛历程一样,都是典型的欧美追梦电影。如同大多数的欧美励志电影,这部讲述营销员成长的影片,在内容方面也并没有给人太强的新鲜感。生活艰辛的克里斯,在起点方面就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加上他本身是一名黑人的身世,使得他在周围人的眼中显得如此渺小,残酷的现实还不断地给他沉重的打击,在多重困苦的情况下施加压力。尽管生活如此不尽如人意,克里斯都没有想过要停止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在这样追逐梦想的道路中,充满了噩梦与荆棘,克里斯满身伤痕,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他都要支撑着自己残破的身躯坚强地走下去。他也曾流下过绝望的泪水,但每当他看到自己怀抱中的孩子,心中都会燃起昂扬斗志。现实也将会臣服于他的脚下,依靠坚实的信仰与无数的付出,他终于成就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幸福也来到他的面前,给了他美满安逸的结局。 

然而许多的励志电影在内容方面都显得相似,各种追梦的故事被导演们反复改编,而亚洲导演的思维也受到了欧美的影响,拍摄出了中国版本的欧美励志电影,并无创新可言。在外国文化的入侵之下,中国电影导演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欧美励志电影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关键究竟从何而来。好莱坞电影导演的头脑总是睿智的,他们将美国人民的现实生活融入电影当中,描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替代了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体现出社会意识的大概走向和每个人思维的方向。影片的上映有利于增强社会民族的自信感,摆脱现实对自身的约束,增强人民心中积极向上的意识,成为每个人对自己梦想追求的基础。也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民,敞开了坚强与自信的大门。

经过各部励志电影累积而成的台阶,使得《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荣获励志经典的冠军称号,然而如此平凡的励志故事为何却拥有着如此之大的影视魅力,这是每位观众心中类似的疑问。这一切都与电影背后的时代背景有着极为重大的联系,电影讲述的故事处于美国社会陷入衰败与萧条的时期,每个人都被社会的失落和绝望所笼罩。在这样的背景与气氛的烘托之下,每个人心中的梦想都变得极为渺茫,社会急切地渴望能够有一盏灯来引领人们内心前进的方向,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坚定的信仰与顽强的精神便是这盏引路灯。如同克里斯在流下绝望的泪水时,进行了关于自己人生梦想的思考,当时的社会也应如此进行一次大彻大悟的反省。正因为当时国家毫无目标的发展,带给了人们迷茫的生活,才使得这部影片更加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影片里的主人公遇到了挫折,与其他励志电影相比,是最为严重和残酷的,折射出现实社会将会步入一个更为黑暗的时期。除了电影中克里斯与残酷生活的相抗争之外,好莱坞电影导演也将亲人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相比于同级别的影片中所不具有的故事情节,也使得这部影片的魅力大大增强,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对美国社会的衰败而感到默默悲哀。 

三、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内涵 

此部影片讲述的是克里斯·加德纳作为一名营销员时悲惨的人生经历,通过好莱坞电影的精致刻画,让该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精神观念,更为轻松地融入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拥有着多重的含义与价值,需要以独特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影片情节向观众展示了逐渐陷入衰败的美国现状,城市随处可见失业与碰壁的现象,人们头顶巨大的压力艰苦地生活着,克里斯也是其中的小角色,他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并且作为一名黑人的他显得格外悲惨。这样的情节引起了观众对主人公的理解与同情,对于当时社会面貌的责骂与不满,这也正是此部电影的独到之处。当观众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的同时,电影还表达出渺小的人物实现梦想的不可能性。如此绝望的故事情节,使得克里斯强大的精神面貌变得尤为重要,体现出主人公对自己人生思索的正确观念。 

克里斯不仅拥有着常人难得的奋斗精神,还拥有着对自己的儿子默默付出的伟大父爱。他所追求的梦想是希望自己与儿子同样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每个人的眼中,这样的精神是无私的,这一精神在如此的社会生活中也显得十分宝贵。在美国社会被迷茫所笼罩的这个时期里,人们心中的信仰也被残酷的现实所动摇,而作为黑人出身的克里斯来说,他没有如同他人一样的学位凭证,而他却能将自己的信仰坚守得如此牢固,全得力于他本身的顽强不畏挫折的精神,这是当时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支持与学习的。 

四、电影中社会价值的趋势与方向 

每一部励志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应该被赞赏的,无论内容情节真实与否,电影都会在结局给人以深刻的道理和反思。好莱坞导演将这部电影用多重镜像的方式,来向观众呈现出克里斯与生活中的恶魔相抗争的过程,作为经典励志电影的代表作,无论是情节方面还是事情本身,都使得这部影片无可挑剔。观众在对影片中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趋势做透彻分析时,也应对像克里斯一样的追梦人做出思考。 

从影片的多方面分析,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人公克里斯对自己理想中生活的不懈努力。他的付出与父爱,一直伴随在他成长的每个过程当中,即便他所遇到的困难是如此巨大的,他都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从如此悲惨的经历中,折射出了一位黑人父亲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精神,他接受生活对他的挑战,他也同样坚信,如此残酷的现实能够使他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伟人,于是他目光依旧向前,毫不犹豫地走下去。他所拥有的人生价值,也将代表着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他所做出的选择,也预示着社会价值的趋势。如果没有人民心中的崛起精神,社会也将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从一方面看,主人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执著向前;从另一方面看,克里斯的顽强体现出一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不息精神。通过影片的多重艺术手法,无论在票房方面,还是在电影本身的魅力方面,都使该影片取得了励志电影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 拳击电影 励志题材 《铁甲钢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03

拳击类题材的电影在观众的内心一直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更是为奥斯卡奖项所青睐。例如获得最佳影片的《码头风云》(1954)《洛奇》(1976)《愤怒的公牛》(1980)《百万美元宝贝》(2004)《斗士》(2010)而凭借拳击题材电影获得奥斯卡的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的演员竟有7个之多。不管是获得最佳影片还是影帝提名,拳击类题材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大的励志功能无疑使电影人和观众为之疯狂。

由梦工厂影业制作、迪士尼影业发行的好莱坞影片《铁甲钢拳》,讲述发生在未来的2020年,生活潦倒、前妻过世的退役拳击手查理和儿子历经阻碍取得全国机器击冠军,并最终赢得了亲情和爱情的故事。该片投资8000万美元,自北美上映以来取代《洛奇4》成为北美影史周末票房最高的拳击电影,全球票房高达4亿多美元。当然,回顾各类拳击题材的影片,像《铁拳男人》《黑狱拳霸》《飓风》等等都是潦倒穷困的小人物在遭遇挫折后一蹶不振,经过一系列的经历和认知又克服了失败和挫折,最终赢得成功。我们都已熟知这样老套的情节,可在当观看此类优秀的影片时我们又会被其深深吸引。它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展现出如此大的魅力,成为拳击题材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燃起了人们内心因忙碌而黯淡无光的激情火焰产生巨大的共鸣。

一、激烈的搏斗场面

作为全球的发达国家之一,美国的经济体系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导致了人们阶级矛盾的突出,犯罪率也就随之居高不下。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就积极强调使自己强大来保护个人的利益与安全,这也形成了美国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于是不畏强手、奋勇拼搏的拳击运动,使美国这个拳王辈出的国家,更加对此类题材的电影为之青睐。

作为世界的体育大国,既有像《一球成名》的足球题材、又有像《空中大灌篮》《像乔丹一样》的篮球题材,也有像《弱点》《点球成金》的橄榄球题材等等。而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自电影诞生以来共拍摄了超过2万部以拳击为题材的影片。“拳击题材向来是美国体育电影里的一个沿袭已久的传统,开始总是在激烈残酷的拳击比赛的画面里充斥着血泪、伤痛,或者书写情感的失落,或实现梦想的荣耀,那种满脸血痕,充满着疲惫和厌倦的目光,被举起的无力的戴着拳击手套的手,欢呼的人群,爱人的拥抱,成功的光环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之间的对比似乎在努力讲述着支撑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1]在搏击场上我们总能看到激烈的比赛,疯狂的呐喊。汗水与血相融,书写着自己的尊严。对于电影,拳击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拳拳到肉的痛感,也不完全是强力的视觉冲击。在当偌大的比赛场地,中间明亮的擂台被四周的黑暗所包围,让观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把自己融入拳击场当中。只有这样,擂台上的你来我往,才能够让人们全神贯注更加富有激烈的效果。擂台上的搏斗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感情和情绪的宣泄,拳手之间相互的厮杀,汗水与鲜血甚至死亡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刺激也可以让赛场上的拳击手充满信心和斗志。而这种争夺荣誉的精神也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激励着观众。例如《铁甲钢拳》中机器人已经在拳击运动中替代了人类。其实,机器人之间的搏斗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机械公敌》《终结者》以及《变形金刚》等系列中就已经出现了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搏斗。但是在让机器人在拳击场上进行拳击比赛还是头一回出现。于是机器人之间重拳对砸的重金属撞击声以及冰冷的机器与活物之间的搏斗,就具有了很强的看点。在本片中,主人公查理用自己的机器拳手“偷袭者”与“黑色霹雳”的公牛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偷袭者”将公牛打得狼狈不堪,拳拳到肉的声音让观众大呼过瘾。公牛的频频失败使查理放松了警惕。结果一时疏忽被愤怒的公牛顶掉了“偷袭者”一条腿,单脚跳的“偷袭者”根本无法再战并最终被公牛击溃。

无论是《洛奇》《愤怒的公牛》还是《铁拳男人》《拳王阿里》都有精彩的拳击看点。有脸部受到重击之后变形的缓慢的特写镜头,也有观众在场下手舞足蹈的喊叫。例如《铁甲钢拳》中 “吵小子”被“国王”斩首,令观众兴奋激动凸显出野蛮和暴力。小机器人“原子”所向披靡的,让人们歇斯底里的喷着香槟,一声声呐喊如浪潮般汹涌,就连贵妇摸样的黛布拉和她的绅士丈夫也不顾形象激动无比,场面几乎失控。这就是拳击运动的魅力,更何况这是铁做的冰冷的机器之间碰撞出的热血的火花。

二、丰富的人物感情

纵观拳击题材的电影都会走感情路线,有的走的是感情与事业的路线(《铁甲钢拳》《斗士》),有的走的是人物的重新崛起(《洛奇》、《百万元宝贝》)。拳击运动的电影中剧情都不是很复杂,无非是主人公历经困难险阻,最终取得成功。作为励志类题材的电影,拳击电影中主人公的最后胜利不是最高的目标,而是如何追求家庭的亲情与事业的信心。例如《铁甲钢拳》中查理走投无路身无分文,向别人低三下四的借钱。昔日辉煌的拳击手得到的却是“你就是个赔钱的货”的评价。这对于人的自尊是极大的伤害。于是,找回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就成为影片主要表达的元素之一。除此之外,影片要表现的不是“原子”最后“击败”了不可战胜的“宙斯”,而是着重体现了父子二人对亲情价值的追求。《铁甲钢拳》就是一部讲述敢于拼搏和重拾尊严的电影,既表现了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赢得胜利,也有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亲情家庭的守护。

一部好的电影不会只赢取大众的口味,而是能在文化领域中扮演担当社会责任的角色,从而引导受众提高审美水平更加重视人文的关怀。所以,拳击电影所表达的并不是单一的人物奋斗史,而是人物在亲情的作用下重识自己,以及在友情、爱情的帮助下重获新生。其中家庭和尊严的主题,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影片中点的主人公查理不但是个没落且负债累累的拳击手,同时也是一个毫无责任心的父亲,但是在儿子的影响下,父子之间的关系在逐渐缓和,这两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经过不断的努力合作和训练,终于获得真正的胜利,也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美国的拳击电影多以体育励志为主要风格,加以丰富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为依托,配上幽默诙谐的桥段,不断地刺激观众对追求生活美好的情绪以及不愿服输的运动斗志。力争从视听手段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影片达到运动与励志完美结合的理念。例如《铁甲钢拳》马科斯为报救命之恩执意将“原子”从烂泥里挖出来。它其貌不扬的面孔和略带点狰狞的嘴巴以及如婴儿般呜呜作响的学着人的动作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却让观众丝毫感觉不到厌恶,反而是带着一种温馨的心情和视角来看待这个刚获得重生的“过时”的机器人。《铁甲钢拳》在拳击比赛中还融入了父子亲情。当查理生活落魄的时候,儿子却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一名拳击手的儿子,骨子里也同样如同父亲一样充满了对拳击的热爱和执着。在得知自己父亲也曾经辉煌过,便更加肯定了对他的崇拜和体谅。于是,儿子这个和查理关系最为亲密的角色是他重新找回尊严和激情的精神动力。在最后和“宙斯”的大战中,观众们能很强烈的感受到查理父子之间的柔情。马科斯深情地望着斗志昂扬奋力地激情四射的挥动着双拳的父亲,令观众产生亲情和爱情的共鸣,放佛又让人们看见了当年那个风云拳台的拳击手高大的身影,强烈的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突显了人性的美好。

三、多变的文化特征

在东方,主要讲究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整体性和团体性,看重民族大义,团结意识。而在自由、个性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西方文化体系中,西方人则更重视个体性,更加突出自我、注重自我的感受,主张个人荣誉,强调勇敢拼搏的精神。影片中“亚当”在比赛最后阶段取得了绝对的优势,筋疲力尽的“宙斯”只有招架之功。在美国体育精神的推动与影响下,其已成为世界头号体育强国。是美国体育精神促进了美国体育的成功,美国体育的成功又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铁甲钢拳》就把美国的体育精神很好地融入其中。 “亚当”被“宙斯”击倒数次,被打得浑身冒烟,查理只好让“亚当”模仿自己的动作与对手继续抗衡。最后他渐渐地从中找回了自信,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完美的发挥。令潦倒的查理完全摆脱了挫败的阴影,成为一名真正的拳坛斗士。

美国的电影在表现励志精神的同时也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社会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西方一般把“个体主义”放到最大,非常强调个人的力量,也就是说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把自己的最大的潜在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出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和幸福,才能真正让自我得到满足。这也是他们崇尚竞争、非常好斗的根本原因。从西部拓荒开始,美国文化历来就偏爱个人奋斗,可以说没有大胆的奋斗与拓荒精神就没有今天的美国。就像《洛奇》中虽然是个底层拳手,但是永不妥协,哪怕被打得鼻青脸肿,也不曾倒下,即便不能赢得比赛,也要输得光荣。

从励志电影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掘者和传播者,导演们的作用就是将富有表现力和个性的电影通过银幕的方式将美式的价值观加以宣传,源源不断的影响外界以及其他文化的理念,从而实现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拳击电影不但传达着励志的精神,也以体现自由、民主,英雄主义,以及美国文化价值观。通过与观众内心的共鸣,进而无声无息的传播并体现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我们在看类似于像《铁甲钢拳》《拳王阿里》《斗士》等励志题材的拳击电影时,在意识到认同这些具有娱乐性质的同时,其实也在受西方价值观细微的影响。我们在接受其传递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西方电影之间的差距。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重视

自2012年我校加入全国多媒体影视教育实验学校以来,学校遵循“重陶冶、讲实效、严管理”的工作原则,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多媒体影视文化教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法制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小组,建立了校长主抓、政教处和团队组织、总务处保障的有效联动机制,各部门职责明晰,统酬协调。为了保证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还制订了专人专管制度,从播放素材和信息的采集整理、播放设备的准备、放映场地的落实到最后影音资料的管理归档工作均设专人进行管理。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室,由副校长牵头组织,工作室的老师分工明确,细化到人,做到每周一部多媒体影视励志电影、每月一节励志班会课、每学期一次多媒体影视励志演讲比赛。学校还建立了定期检查、汇报、总结制度,为了确保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的实效性,学校领导班子定期研究部署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工作小组每学期初依据学校的总体工作制订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做好各班多媒体影视播放安排,每月及时对多媒体影视播放情况总结反馈,这样更有力地使我校的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二、专人组织,活动推进

学校自搭建好多媒体影视教育影片库以来,先后引进了多部中外优秀影片,我们根据现有影片资源,依据励志教育主题,建立“多媒体影视励志”视频库。如,最美孝心少年、感动祖国、光辉历程红色记忆、消防安全以及爱国主义题材等。由政教处组织专人进行选片,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好播放视频时间。

1.每周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自制节目。

2.每月围绕一主题,将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事例,选择一部优秀多媒体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收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影片中寻找答案。观看完利用晨会组织讨论、演讲。通过宣传载体加以展示。

3.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观后感,并组织评选。推荐优秀作文参加省、市作文评比。

4.开展《多媒体影视手抄报》活动,学校要求各班将教室外墙布置成宣传长廊,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帮助下或独立完成多媒体影视手抄报,并评选优秀手抄报,布置在宣传长廊中。手抄报内容可包括绘画、影评、观后感、影片内容介绍等。

5.学校每年艺术节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

6.在假期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收看几十部优秀影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学校音像馆借阅。让健康有益的影片占领学生课余生活,使广大学生能自觉抑制网络游戏和不良影碟。

三、成果初显,再接再厉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 美国;励志体育电影;文化透视;《洛奇》

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历来不缺少忠实的影迷。体育电影常能激发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营造激情、鼓舞与振奋的热烈氛围,特别是体育影片中个人经过拼搏与抗争,终于得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等诸多因素,赋予了体育电影以旺盛的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魅力。体育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主题类别, 在西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受众影响力。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基地,被誉为世界“梦工场”的美国好莱坞迄今为止拍摄的体育题材电影已逾上百部。由于体育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电影自身的独特性。它更强调其画面性,通常是富有节奏的,快速的,动感十足的。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使得影片更多的局限于视觉等感官刺激上,相对缺乏更深刻的价值意蕴和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价值反思等。虽然体育电影很难获得艺术上的认可,但作为跨越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一种沟通方式,体育电影在接受性上,又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好莱坞体育电影既是美国文明使者,又是美国精神的化身,因此成为传播其文化价值理念的最佳载体。

拳击运动从体制和技术上讲,在西方发展得相对完善,该项运动体现出的野性、竞争和对抗等,与西方人对激情与力量的理解又相契合,加之本身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拳击类体育电影更加容易赢得影迷青睐,其中“只要肯努力就能当总统”的美国式梦想,励志励行,催人上进的激情鼓励,更是给影片增添了许多魅力。因此,有关拳击运动的题材在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拍摄于1976年的,以拳击为题材的影片《洛奇》讲述了生活在贫民窟的洛奇通过个人奋斗与艰苦磨砺,终于在拳坛上实现理想的故事。该影片成为70年代全球卖座最佳的影片之一,并于197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3项金像奖。集编剧、导演与主演于一身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一跃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最灿烂的一颗明星,被全球影迷强力追捧多年。其后,《洛奇》又相继推出5部续集,历时30年,成为电影史上罕见的经典系列电影传奇。《洛奇》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美国精神,诠释了美国文化。本文便是尝试以此出发,以美国好莱坞著名的体育影片《洛奇》为例,从文化的角度来透视美国励志体育电影。

一、身体:一种文化符号

体育电影以人类身体反映在体育价值观上的审美构形和美学魅力为自然界面,来表现人类坚忍顽强、奋勇拼搏、超越自我、追求梦想的励志主题,从而描绘人类社会个人的命运与文化状态。[1]在影片《洛奇》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仅有20 平方英尺左右的拳台上,两个拳手着上身,露出强健的肌肉,其一举一动,每一次进攻和退守,其形体姿态的变化无不显露出力量与速度的性感。

在影片《洛奇》中,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折射出的正是美国强大的文化优势以及在这种优势下的自豪感。影片一开始进入视野的就是拳击台上洛奇与一个拳手打得不可开交,两人身体的对抗刺激着台下观众的神经,拳台上下一片嘈杂。台上两人的对攻异常激烈,不时缠抱在一起,特写镜头对准了洛奇宽阔的肩膀和健美的胸肌,让人由衷地佩服其体格的强健,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男性身体的强健美在体育电影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看点,在美国文化中,男性的魅力首先来自其身体的强壮。史泰龙作为一个典型的银幕硬汉,其魅力首先在于身体的魅力,而这种富有力量、富有朝气的身体审美背后映射出的正是美国文化上的自豪感,而人的身体本身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正是这种自豪感的最恰当的载体。当洛奇与拳王决战之前,在空无一人的比赛场地凝神地望着自己的宣传海报时,海报中洛奇像战士一样摆好架势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即使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亦面无惧色,这一刻,海报中的洛奇象征着洛奇的精神想象,一个强壮而有力的自己,他要告诉人们“我”并不是一个蹩脚货。因此,对身体美的认可和赞美既体现了美国文化上的自豪感,同时也表现了美国文化中的征服欲。

另外,当洛奇面对强敌时,其身体所诠释的又是别样一种美国文化价值观:一方面洛奇敢于接受挑战,表现其过人的勇气;另一方面当身体面对重压打击下,洛奇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其坚韧和不屈令人赞叹。洛奇与重量级黑王阿波罗的战斗可以说是全剧中最惨烈的一场比赛,洛奇苦苦支撑了13个回合,他面部浮肿,脸上都是血迹,一只眼睛已经肿得快睁不开,被重拳击倒后勉强靠着意志力摇晃着艰难爬起,直到第14局末尾才抓住机会给阿波罗的肋部以凶狠的击打。第15局,也就是最后一个回合,洛奇与阿波罗出场,拳台之外昏暗的背景中洛奇的宣传海报分外醒目,洛奇开场就以勾拳继续打击阿波罗肋部,直打得拳王无还手之力,全场山呼海啸一样响起“洛奇!”,观众为之沸腾了。比赛结束的钟声挽救了阿波罗,而洛奇虽以点数惜败,但其勇气和坚忍不屈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完美的体现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中勇气和不屈服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二、传奇: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

美国体育电影中,英雄人物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文化理想,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一方面,对英雄的崇拜来自于美国清教主义中自我是“上帝选民”传统观念的继承。[2]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个体独立精神以及强烈的救世主意识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此。而这正是英雄人物的所有特征。另一方面,平凡相对固定不变的生活也使人们希望看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影片《洛奇》恰恰讲述的是小人物洛奇的传奇故事。洛奇居住在费城,其出身卑微,靠帮别人讨债和打拳来获得微薄收入,正是他的市井小人物形象,才使他更易为受众接受,也为其成为平民英雄埋下伏笔。恰逢重量级拳王阿波罗巡回访问来到费城,其经纪人安排他与费城当地拳手比赛,要求选手没有名气,以此举来体现拳王的平易近人,最终选中了洛奇,这是竞技体育电影常用的桥段,弱小的洛奇对阵强悍的阿波罗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洛奇在强大压力下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刻苦训练,对着冻肉挥拳击打。比赛过程可以用惨烈形容,洛奇处于被动的情况下坚持了13局,被打得面目全非。第14局出现了比赛的转折,洛奇被阿波罗的重拳击倒,靠意志力站起来继续战斗,连阿波罗也不敢相信他还能站起来继续打。正是这局最后几秒,洛奇抓住机会猛击阿波罗肋部,致其内伤,使比赛走势陡然生变。第14局的描写略有夸张,当然这也是小人物积聚足够力量向英雄迈进的必要过程。第15局,洛奇发起了猛攻,阿波罗眼看要被击倒,而比赛结束的钟声解救了他。第15局是全剧的高潮,洛奇虽以点数惜败,但他赢得了观众,成为费城家喻户晓的人物,完成了从小人物到英雄的蜕变,英雄主义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影片,英雄主义令少数夸张情节也显得合情合理,随着洛奇的一战成名,体育竞技电影把美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从影片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又不是单纯的胜利主义。它更提倡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上的成长,更看重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逐理想实现的过程。主人公追求的都是个人荣誉, 自我中心, 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个人荣誉感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三、商业:无处不在的隐形伴侣

在影片《洛奇》中,人们所看到的是贫穷小子靠艰苦的磨砺与不屈的意志战胜强大对手的英雄史诗般的壮举。这也是美国文化中所经常标榜的小人物创造大奇迹的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但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洛奇》这部电影,会发现在现实社会中只拥有一个健硕的体魄、一腔热血和坚忍的实践还是不够的,大部分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依然平凡,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时,仍然默默无闻。人的能力所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人的自由和选择总是受到各种限制。尤其是受商业规则的高度制约。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无论是电影还是体育,都被牢牢地纳入到商业的运行体系当中。

洛奇是一个被选中的幸运者。而选择规则恰恰在于其背后的商业因素。影片伊始,洛奇是一个破落的拳手形象,他参加没名气的小比赛,还为胜利而得意。他帮高利贷讨债,教练亦对他不抱希望。然而重量级拳王阿波罗·克里德帮他开启了一扇幸运之门。由于对手因伤退出,拳王突然想寻找一个“灰姑娘”级的选手来参加这次为美国国庆庆典而举行的比赛。洛奇在拳坛默默无闻,而又恰是意大利移民混血身份。他无疑是个最佳选择。拳击比赛并不是以实力来确定对手,而是为了实现宣传效应,获得商业利润。拳王自己也完全将这场比赛视为一场作秀的商业活动。因此,洛奇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并不在于他平日的严于律己、刻苦训练和时刻准备着的头脑,而更多的是出于偶然性,其背后是商业规则在推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与普通人实现梦想的奇迹恐怕更多只能是一个口号和不难以实现的愿望。

同样,就体育电影《洛奇》本身带给人们的神话而言,也是由幕后商业权力机构所一手缔造的。史泰龙在《洛奇5》的剧本中,写入了主人公洛奇在街头中战死的一幕。影片最后以《洛奇1》中,主人公高举双臂屹立在楼梯顶端的造型中渐渐淡出。然而,这个结尾却招致了一片抗议之声。“毫无疑问的说,体育是电影的中心,因为体育是美国的中心。并且,他们之所以被制作,是因为他们被证明是有经济利益的。”[3]因此,《洛奇》作为一种商业潮流,在观众还愿意消费的时候是不能死去的。明星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必须是以不牺牲商业利润为准则。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便只能牺牲自由了。

综上所述,美国体育励志类电影中的文化所体现的正是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亦是美国文化的再现。它通过塑造极富张扬的个性人物,传达一种力量、征服感、自豪感以及英雄主义情怀,激励人们为理想而拼搏,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同时,体育电影中亦透射出美国社会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经济利益和规则成为制约独立精神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黄宝富.身体世界是艺术奥秘的谜底——论体育电影的身体美学[J].当代电影,2008(03).

[2] 冯苇.好莱坞体育电影与美国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8

64岁的方励这样回复《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的约访请求。作为电影制片人,他近期都在忙着为李玉导演的新片《阳光劫匪》做前期筹备。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讲述四个都市青年寻找宠物的故事。当前剧本已经完成,正在做分镜头、特效预览和场景设计,如无意外该片将在9月下旬开拍,明年秋季上映。

《阳光劫匪》是方励参与制作的第11部电影,他是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经他手制作出的电影有《后会无期》 《万物生长》 《观音山》等,因为投拍的电影多是文学艺术类影片,《观音山》还曾以8000万元票房打破中国文艺片票房纪录,所以方励被认为是业内知名的文艺片制片人。

做电影的同时方励还在设计新的水下遥控机器人。他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这是一家做“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工业公司。

“前天晚上4点钟睡觉,结果刚躺下就想到一个点子,爬起来和美国工程师打了一小时电话。”方励说,他的世界里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每天上午10点起床工作,凌晨5~6点睡觉。“困了才睡,饿了才吃,吃饭睡觉其实挺无聊的。”

这种横跨科学技术和文艺创作的工作方式陪伴了他十余年。他的公司涉及地球物理仪器开发、海洋科学调查、电影制作等多个行业。

但更多人是通过两个视频才认识方励。2014年09月,方励在网络演讲平台“一席”上发表演讲《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以“有故事的老男人”的身份建议年p人要“敢于折腾、追求内心的理想和喜好”。该视频当时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被标题党冠名为“99%的人看完之后都辞职了”。

和这段广受好评的视频不同,另一个与他相关的视频则引来巨大的争议。

2016年5月12日晚,方励以《百鸟朝凤》联合出品人的身份在微博视频直播时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求情,希望他们为电影《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

该视频引起巨大争议,赞扬者认为,作为该影片的志愿者,方励不为名利,只是单纯的希望这部片子能获得更多关注,这一跪显示了他的真性情。

批评者则认为,下跪有道德绑架之嫌,让影院经理不好意思拒绝,如果这成为一种风潮,将引发更多的无下限的营销方式;《人民日报》更是批评方励此举“丢了文化人的脸”。

不过,方励自己觉得这一跪非常值得。最终《百鸟朝凤》票房超过8000万人民币,豆瓣评分8.0,有超过10万人为该电影贡献评论。而在方励直播下跪前,该片上映一周的总票房仅有300多万元。“我要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片子,我早就跪了。”下跪事件一周后,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他如此说。

该片票房最后超过预期,在收回前期投入的300万元宣发成本后,该片的利润被捐献给了中国电影基金会下面的“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我是喜欢电影才来做电影的,不是想赚钱而做电影,所以我的动机不一样,我承认我是一个任性的人,随心走,想做什么就随着自己心愿去做事,且不设目标。”方励说。

任性的分享者

在2001年之前,方励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那时他的身份是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虽然这个公司是业内知名的地球物理仪器开发销售公司,但在业外人士看来,这个身份和路人甲没什么两样。

但从2001年方励“一时贪玩儿”投资了王超拍摄的《安阳婴儿》后,他的名字很快就出现在影视、娱乐等版面上,并因为连续制作了数部未能公映的电影,如《颐和园》 《苹果》后,方励成为媒体口中的“地下电影教父”。

直到2011年他和李玉导演合作的《观音山》上映后才打破了这种尴尬,而在此前的10年中,方励已经为4部未能公映的影片投入了超过4000万人民币,颗粒无收。

对于方励而言,亏钱似乎并不是最苦恼的事情。他说,这些钱都是早前做总经理、CEO攒下来的工资,是自己的“私房钱”而且“家里也不指望他往回拿了”。

与亏钱相比,他更在乎好故事无法分享给更多的人――“当听到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很有意思、很传奇的一段历史,我就立刻想分享给周围的朋友。”

1995年,方励在美国看到一部讲述中国抗战的纪录片,名为《中国之战》 (The Battle of China),其中一个画面让他“感动很多年”――为躲避日军,国民政府从武汉西撤,很多难民趴在火车上蜂拥逃亡,还有更多的难民沿着铁轨步行西迁,而当列车缓缓开过后,铁道两旁的难民自发地扒掉铁轨,破坏跌路,以防止日本人利用其追击。

“这个纪录片是1941年左右拍摄的,当时许多美国民众并不支持自己国家参加这场战争,而美国政府希望借此类影片来打动民众,以改变他们的观点,我不知道有多少美国人被这个画面感动,但作为中国人我对这个画面念念不忘。”方励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一个念头,希望有机会拍一部名为《最后列车》的电影,讲述“战争中妻离子散、悲欢离合的故事”。

3年后,他迎来了拍电影的机会。1998年,他的好友陈凯艳为他介绍了一个名叫王超的年轻导演,希望他帮助这个年轻人完成电影梦想。陈凯艳是陈凯歌的妹妹,当时是著名的影评人。

王超拍摄的这部电影就是后来未曾公映的《安阳婴儿》,这是一部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文艺片。从一开始王超就没有申请到电影拍摄的许可证,但他并未将这一事实告诉方励。电影拍了1/3,方励和朋友聊天时才知道拍摄电影还需要许可证,于是回头去问王超,这才知道这部片子根本无法上映。

“王超是故意瞒着我的,他告诉我实情我肯定不投钱了嘛。”

虽然这次投资亏损了“一百多万”人民币,但方励觉得“本来就是玩票,没有伤筋动骨”。“我开始就是帮忙,但有了第一个电影的参与以后,突然就很有兴趣继续做,我自己也没想到,上了贼船没下来。”

这次“被骗”非但没有让方励远离王超,反而为其投拍了第二部电影《日日夜夜》。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他们这次申请了许可证,做成了“地上电影”,但成片后方励觉得片子拍的“不够好不满意”,最终“任性的”自我封杀了该片。“拍的不好意思给别人看,署我的名字跌份。”这再一次让他的几百万元投资付诸东流。

此后他又和娄烨导演合作,投拍了《颐和园》。方励最初看到的剧本是讲述80年代北京大学生生活的故事,但投入1000余万元后,娄烨剪出来的片子却和备案的剧本完全不同,成片根本无法过审,最终《颐和园》也成为地下电影。

“这个不赖我,赖娄烨,他改了剧本,把这个电影变成了地下电影。”

虽然接连遭遇打击,但方励并不因此“痛恨”导演,他说自己“太爱这些导演了”。这帮人都有点儿疯狂,和自己很像。

所以疯狂的他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投入,他和李玉合作的《苹果》再次被禁,并且因为“涉嫌传播色情”被处罚,方励本人被罚两年不能参加电影业务,但依旧没有改变他拍电影这个“奢侈的爱好”。

“我不会拍纯商业品、娱乐片,因为那肯定不是我的爱好。我又不缺钱,不用靠电影来赚钱,我喜欢投文艺片,因为它和人性有关,和情感有关。电影所以能打动我,就是因为人在不同时空中的情绪和情感,尤其是在大的时代变革中留下来的不同故事,很让我感动,我就是喜欢和大家去分享这些感动。”

为了分享这些影片,他在这个新事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2008年《苹果》因为“涉嫌传播色情”被禁止上映,方励一次次去电影局申请上映,“求人,找关系”,10天内电影被重新剪辑了5次,但执着的方励还是不停地去申请。

“电影做出来要给观众看的,何况我做的是中国电影……我最喜欢我的电影能做出来给中国观众看。”他说

贪玩的企业家

采访前几周――5月11日,在舟山为《阳光劫匪》勘景时,方励一时“神经短路”抓着系船用的缆绳从岩石上下滑“玩儿裸手速降”,结果不仅双手磨破流血,还从2米高的岩石上撒手摔下,伤了左臀,两周内抽了两次淤血和积液,一次160毫升,一次135毫升。并因为屁股绑不住绷带,一走路就松,所以这两天又肿了。

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前,医生还建议他“做手术,将内部损伤的肌合”。但他对就医的态度并不很积极,在方励看来,患处的肿胀已经从“大面包变成小面包”,并且“只是发木不疼了”,对他来说做手术有些浪费时间。

他总在强调“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并称自己创业投进去最重要的不是资本,而是心血和生命。“用金钱来衡量生命的回报这个亏大了,生命最大的回报是快乐。”

虽然方励从商业市场中赚取了不小的财富,但他不喜欢别人叫他生意人,他更希望人们将他看做“企业家”。

“企业家和商人不能混为一谈,商人是做买卖,买进卖出,做交易的人。而创业者和企业家是将自己的技能、创意变成可被利用的商品,是将兴趣爱好变成一个商业模式,这和纯粹的生意人不一样。”

实际上,这种争论的背后是方励那一套“贪玩”的哲学,他将做企业看做是另一种“玩儿”。“这是广义的玩儿,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儿,我巴不得别人不管我,我就自己玩儿。”

十几岁的时候,方励就养成了这种“贪玩”的性格,他给记者看他年轻时的照片,留着小平头的黑白照,“看起来很正经是吧?其实喜欢玩儿的不得了……就像韩寒,我们其实不是要反传统,我们就是不要受束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时候的方励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苦的时期。方励的祖父在台湾,1948年祖父曾安排父亲去高雄港务局工作,但父亲决定留下来,后来蒋氏离开成都时,父亲和飞行大队的朋友去送行。这一举动给他们带来了麻烦,方励12岁时被抄家,父亲被关押,母亲被下放,5年后,17岁的方励也被送到贵州深山里“凿隧道,修大桥”。

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方励考取了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的地球物理专业。但在入校之前,他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之所以报这个志愿是因为他当工人的时候经常去成都理工大学踢球,该学院有一个“恐龙化石馆”,踢球之余方励经常偷溜进去看恐龙化石,进而才知道“有一个地质专业”。而他自学高中课程时“特别喜欢物理”,于是在报考志愿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地球物理系”,于是歪打正着选中了自己最爱的行业。

在演讲平台“一席”《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演讲中,他回忆了这些经历,并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生命就是一场旅行,“一旦看到了自己的终点,就觉得没法活了……就像日历本一样,每天的生活就是扯日历,扯到终点等死,这太可怕。”

“一席当时是想让我谈电影,后来我说自己不会演讲,也不想彩排,他们就建议我聊聊自己的生活。”方励说当时的演讲是被现场的气氛感染的,“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因为我觉得大家在内心都有一片梦想之地。”

实际上,方励今天的许多决定都和当年的经历相关,比如《观音山》电影中在火车顶上的打斗桥段就是方励“从贵州龙里扒火车回成都替父打架报仇故事”的真实写照。而他之所以对《百鸟朝凤》如此推崇,除了“超喜欢吴天明,觉得两人有很多共通之”之外,也因为他从影片中想到自己的师徒关系。方励曾进入成都一家汽修厂做过机械钳工,当时带他的师傅是一个60多岁的老钳工,学了一年之后,师傅因为肝硬化而离世。最终方励以徒弟的身份联络其家人,帮助他们在成都操办后事 。

“(电影里)这种师徒关系我太明白了,做徒弟是要拜师的,拜了师,师徒关系就是固定的,一个师傅可以有好几个徒弟,但是徒弟只有一个师傅,这就相当于他的义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不然师傅的手艺凭什么传给你?”

所以,方励第一次看《百鸟朝凤》的时候就哭了。实际上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就制作完成了,但因为没有宣发经费,一直到2014年吴天明去世也没能公映,最终成为吴天明的遗作。而当吴天明的女儿吴妍妍将片子带给方励观看时已经是2016年的3月份。他们在北京的七棵树创意园――也就是方励的电影后期制作公司中看完片子,“晚上7点看,9点钟出来,每个人都含着泪。”

方励回忆说,看完之后大家情绪都很激动,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被埋没。“现场就开始探讨各个营销点,希望将电影推向市场。”方励当时就提议大家为这部电影做一场“公益推广”活动,以志愿者的形式帮《百鸟朝凤》做宣发工作。

随后他又拉来曾经帮他做过《后会无期》和《二次曝光》的营销团队加入,总共召集了数百人的志愿者开始做宣传发行。

最终方励和其他两个伙伴凑出300万元用于宣发,鉴于《百鸟朝凤》没有明星阵容,又是小制作,他们当时就认为很难收回成本,可以对比的是《后会无期》和《二次曝光》的宣发费用都是“千万级”的,所以方励说,这次宣发是“无米之炊”。

果然,上映一周后《百鸟朝凤》的票房才300万元,而很多影院已准备在周末“下片”,方励说直播的时候他看到周围的小伙伴那种“期望的,失望的眼神”觉得压力巨大,“既然那么多人说,跪求,那我就跪一个吧!”

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帮这部影片抬轿子的人,“是为这个电影服务,帮这部电影乞讨”,没考虑自尊,也否认自己是“道德绑架”。

“这个说法(道德绑架)是用词错误,准确的说我这是‘情感绑架’。”方励说,他用情感“绑架了义工、绑架了合作者”。

下跪事件发生后,在一周内方励接待了全国近百家媒体采访。他经常在他家附近的咖啡馆内和不同的媒体聊天,“从下午2点开始一直聊到晚上11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