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信协议8篇

时间:2023-03-07 15:01:19

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篇1

一、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有权自主选择使用甲方依法开办的固定电话通信业务。

3.有对甲方执行的收费项目和资费标准的知晓权。

4.应当在约定的时限内(全月)缴纳电信费用。

5.登记办理固定电话业务须提供真实、无误的乙方资料,并对乙方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6.乙方名称、结算方式发生变更时,应在一周内办理变更确认手续,因未按时办理变更手续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

7.使用的用户终端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取得进网许可证。

8.使用电信网络传输的信息内容及其后果由乙方负责。

9.配合甲方实施的固定电话服务变更。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规定的标准收取各项费用。

2.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向乙方提供固定电话服务。并在营业场所公布收费项目和资费标准,并为乙方缴费提供方便。

3.甲方免费向乙方提供火警(119)、匪警(110)、医疗急救(120)、交通事故报警(122)等紧急电话的接入服务。

4.甲方免费向乙方提供长途话费详细清单查询,并为乙方保留话费信息半年。

5.根据国家关于电话交换设备技术规范书、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对电信计费的有关规定,固定网本地电话不提供详细话单。

6.乙方对缴纳的电信费用有异议的,甲方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协助查找原因。

7.乙方逾期不缴纳电信费用的,甲方有权要求补交电信费用,并按照所欠费用每日加收3%的违约金;对超过收费约定期限30日仍不缴纳电信费用的,甲方可以暂停向其提供服务,并依法追缴欠费和违约金。

8.乙方因欠费暂停服务60日内仍未补缴电信费用和违约金的,甲方可以终止提供服务,原电话号线不再保留,并依法追缴欠费和违约金。

9.因电信业务发展需要更改用户电话号码的,应当至少提前10日告知用户改号时间和更改后的电话号码,号码更改后,至少应在20日内连续播放改号提示音。

10.乙方因欠费停话的,在结清欠费和违约金后,24小时内恢复通话。

11.为建立与乙方沟通渠道,改善服务工作,甲方可以使用本协议提供的乙方资料。

12.因甲方原因造成通话阻断,甲方应相应减免乙方在通话阻断期间的基本月租费,减免月租费计算方法为:月租费×中断服务时间(天)/30(天),阻断时间以甲方接到乙方投诉或甲方查出阻断的时间起至恢复通话时止。

13.因甲方原因逾期未能装机开通的,甲方应当每日按照收取的安装费、移装费或者其它费用数额百分之一的比例,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二、协议的终止与解除

(一)乙方在结清所有电信费用后方可办理拆机或过户手续,本服务协议相应终止。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暂停向乙方提供本协议规定的部分或全部服务:

1.乙方提供的资料被发现为不真实的;

2.乙方私自移机(室内移机除外)、转让电话租用权或擅自改变电话使用性质的;

3.超过收费约定期限30日以上90日以内未缴纳电信费用的;《1》

4.乙方登记使用_________部及_________部以上固定电话,其中1部电话的通信费用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甲方将暂停或终止向其提供的所有服务。

(三)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拆机并解除本协议,并依法追缴各项电信费用和违约金:

1.利用固定电话进行非法电信业务经营的;

2.逾期90日以上未缴纳电信费用的;

3.以保证金、担保人、抵押金等方式取得租赁权或使用权的乙方,违反保证条款或担保人撤销保证的;

4.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

三、争议解决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均可依法采取诉讼途径解决。

四、附则

(一)同意本协议后,双方经协商签定的其它补充协议,均为本协议的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乙方与其它任何组织或个人签定的涉及固定电话租用权的协议,对甲方概不发生效力。

(三)如国家或甲方上级企业新规定,导致本协议内容变更的,双方均同意按照变更后的规定履行本协议。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通信协议篇2

关键词:Modbus协议族 传输过程 通信接口模块开发 集成工程应用

Modbus协议是一个公开的、被广泛应用的串行通信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为其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自动化系统而制定的,使用于控制设备间传输数字和模拟的I/O及寄存器数据时使用。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个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何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个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1.Modbus协议

1.1 Modbus协议族

Modbus协议中有ASCII、RTU、TCP等,其中前二者规定了消息、数据的结构、命令和应答的方式,数据通信采用Master/Slave(主从)方式,主端发出数据请求消息,从端接收到正确消息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到主端以响应请求;主端也可以直接发送消息修改从端的数据,实现双向读写。此外,在校验上,ASCII模式采用LRC校验,RTU模式采用16位CRC校验。而TCP模式除了有奇偶校验外,没有额外规定校验,其原因就是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

1.2 Modbus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Modicon控制器上的标准Modbus端口是使用一个RS232兼容的串行接口,定义了连接器,接线电缆,信号等级,传输波特率,和奇偶校验,控制器可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接入总线(网络)。控制器通讯使用主从技术而其它设备(从机)应返回对查询作出的响应,或处理查询所要求的动作。典型的主机设备应包括主处理器和编程器,典型的从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

主机可对各从机寻址,发出广播信息,从机返回信息作为对查询的响应。从机对于主机的广播查询,无响应返回Modbus协议报据设备地址,请求功能代码,发送数据,错误校验码,建立了主机查询格式,从机的响应信息也用Modbus协议组织,它包括确认动作的代码,返回数据和错误校验码。若在接收信息时出现一个错误或从机不能执行要求的动作时,从机会组织一个错误信息。并向主机发送作为响应。

1.3 在其它总线上传输数据

除标准的Modbus功能外,有些Modicon控制器内置端口或总线适配器,在Modbus+总线上实现通讯或使用网络适配器,在MAP网络上通讯。

在这些总线上,控制器间采用对等的技术进行通讯,即任意一个控制器可向其它控制器启动数据传送。因此,一台控制器既可作为从机,也可作为主机,常提供多重的内部通道,允许并列处理主机和从机传输数据 在信息级,尽管网络通讯方法是对等的,但Modbus协议仍采用主从方式,若一台控制器作为主机设备发送一个信息,则可从一台从机设备返回一个响应,类似,当一台控制器接受信息时,它就组织一个从机设备的响应信息,并返回至原发送信息的控制器。

1.4 查询响应周期

查询:查询中的功能代码为被寻址的从机设备应执行的动作类型。数据字节中包含从机须执行功能的各附加信息,如功能代码03将查询从机,并读保持寄存器。并用寄存器的内容作响应。该数据区必须含有告之从机读取寄存器的起始地址及数量,错误校验区的一些信息,为从机提供一种校验方法,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响应:从机正常响应时,响应功能码是查询功能码的应答,数据字节包含从机采集的数据,如寄存器值或状态。如出现错误,则修改功能码,指明为错误响应。并在数据字节中含有一个代码,来说明错误,错误检查区允许主机确认有效的信息内容。

1.5 Modbus协议帧结构

Modbus协议帧通常也被称作Modbus信息包裹,一个协议帧由从前到后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地址域:发送信息的目的地址,即主站请求时的从站地址或从站响应时的主站地址。从站地址域长度为一个字节,其中包括信息包裹传送的从站地址。从站地址范围为“1”至“255”。 功能码域:信息包裹中功能域长度为一个字节,用以通知从站应当执行何种操作。数据域:域长度不定,依据其具体动能而定。校验域:两种不同模式下,计算而得的校验码。

2.通信接口模块开发

Modbus通信接口位于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若要完成Modbus通信,则上位机和下位机必须安装有能够实现Modbus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在系统集成工程中,如果出现通信双方任何一方不具备Modbus接口的情况,则必须进行底层驱动模块的开发。

一般下位机一侧会出现不匹配,因为下位机系统中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模数转换处理等等,那么下位机系统结构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通信模块。

3.Modbus集成工程应用

在系统集成的工程中,Modbus设备与中央监控软件间的通信是其一部分,其系统结构配置包括根据工程要求选择系统结构体系,然后选择Modbus设备;对所有主站和从站进行设置地址是至关重要的一点,Modbus寄存器地址通过0、1、3、4四种类型的前导数字标明四种类型的寄存组,它与数据库定义软件组件中数据表有着对应关系,其对应关系是:0xxxxDigital Output;1xxxxDigital Input;3xxxxInput Register;4xxxxHolding Register。

中央软件平台中工程的组态和人机界面的开发分为三个步骤:用组态软件对硬件进行组态,并存入数据库;在软件中以图形画面的形式开发出友好的人机界面;在主站上执行人机界面,实现对设备的监控。

参考文献:

通信协议篇3

modbus协议是一个公开的、被广泛应用的串行通信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为其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自动化系统而制定的http://,使用于控制设备间传输数字和模拟的i/o及寄存器数据时使用。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个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何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个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1.modbus协议

1.1 modbus协议族

modbus协议中有ascii、rtu、tcp等,其中前二者规定了消息、数据的结构、命令和应答的方式,数据通信采用master/slave(主从)方式,主端发出数据请求消息,从端接收到正确消息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到主端以响应请求;主端也可以直接发送消息修改从端的数据,实现双向读写。此外,在校验上,ascii模式采用lrc校验,rtu模式采用16位crc校验。而tcp模式除了有奇偶校验外,没有额外规定校验,其原因就是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

1.2 modbus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modicon控制器上的标准modbus端口是使用一个rs232兼容的串行接口,定义了连接器,接线电缆,信号等级,传输波特率,和奇偶校验,控制器可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接入总线(网络)。控制器通讯使用主从技术而其它设备(从机)应返回对查询作出的响应,或处理查询所要求的动作。典型的主机设备应包括主处理器和编程器,典型的从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

主机可对各从机寻址,发出广播信息,从机返回信息作为对查询的响应。从机对于主机的广播查询,无响应返回modbus协议报据设备地址,请求功能代码,发送数据,错误校验码,建立了主机查询格式,从机的响应信息也用modbus协议组织,它包括确认动作的代码,返回数据和错误校验码。若在接收信息时出现一个错误或从机不能执行要求的动作时,从机会组织一个错误信息。并向主机发送作为响应。

1.3 在其它总线上传输数据

除标准的modbus功能外,有些modicon控制器内置端口或总线适配器,在modbus+总线上实现通讯或使用网络适配器,在map网络上通讯。

在这些总线上,控制器间采用对等的技术进行通讯,即任意一个控制器可向其它控制器启动数据传送。因此,一台控制器既可作为从机,也可作为主机,常提供多重的内部通道,允许并列处理主机和从机传输数据 在信息级,尽管网络通讯方法是对等的,但modbus协议仍采用主从方式,若一台控制器作为主机设备发送一个信息,则可从一台从机设备返回一个响应,类似,当一台控制器接受信息时,它就组织一个从机设备的响应信息,并返回至原发送信息的控制器。

1.4 查询响应周期

查询:查询中的功能代码为被寻址的从机设备应执行的动作类型。数据字节中包含从机须执行功能的各附加信息,如功能代码03将查询从机,并读保持寄存器。并用寄存器的内容作响应。该数据区必须含有告之从机读取寄存器的起始地址及数量,错误校验区的一些信息,为从机提供一种校验方法,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响应:从机正常响应时,响应功能码是查询功能码的应答,数据字节包含从机采集的数据,如寄存器值或状态。如出现错误,则修改功能码,指明为错误响应。并在数据字节中含有一个代码,来说明错误,错误检查区允许主机确认有效的信息内容。

1.5 modbus协议帧结构

modbus协议帧通常也被称作modbus信息包裹,一个协议帧由从前到后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地址域:发送信息的目的地址,即主站请求时的从站地址或从站响应时的主站地址。从站地址域长度为一个字节,其中

转贴于 http://

包括信息包裹传送的从站地址。从站地址范围为“1”至“255”。 功能码域:信息包裹中功能域长度为一个字节,用以通知从站应当执行何种操作。数据域:域长度不定,依据其具体动能而定。校验域:两种不同模式下,计算而得的校验码。

2.通信接口模块开发 http://

modbus通信接口位于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若要完成modbus通信,则上位机和下位机必须安装有能够实现modbus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在系统集成工程中,如果出现通信双方任何一方不具备modbus接口的情况,则必须进行底层驱动模块的开发。

一般下位机一侧会出现不匹配,因为下位机系统中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模数转换处理等等,那么下位机系统结构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通信模块。

3.modbus集成工程应用

通信协议篇4

[关键词]局域网;通信协议;TCP/IP

HowTOConfiguretheCommunicationProtocolsoftheLAN

WangGuangming

(ClassOne,GradeThree,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ZaozhuangTeachers''''College,Zaozhuang277100)

Abstract:BasedontheLAN,forNetWare、Windows95/98andthemainisWindowsNToperationsystem,thispaperintroduceand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capabilityandtheessentialconfiguremethodofthecommunicationprotocols.

KeyWords:LAN;CommunicationProtocols;TCP/IP

不同的网络协议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一种协议都有它所主要依赖的操作系统和工作环境。在一个网络上运行得很好的通信协议,在另一个看起来很相似的网络上可能完全不适合。因此,组建网络时通信协议的选择尤为重要。

无论是几台机器组成的Windows95/98对等网,还是规模较大的WindowsNT、Novell或Unix/Xenix局域网,凡是亲自组建或管理过网络的人,都遇到过如何选择和配置网络通信协议的问题。由于许多用户对网络中的协议及其功能特点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组网中经常选用了不符合自身网络特点的通信协议。其结果就造成了网络无法接通,或者是速度太慢,工作不稳定等现象而影响了网络的可靠性。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各个协议的特点和性能借以说明我配置协议的理论和立场。

一、通信协议

组建网络时,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使得用户之间能够相互进行“交流”。协议(Protocol)是网络设备用来通信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彼此都能听得懂的公用语言。关于网络中的协议可以概括为两类:“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内部协议

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网络通信制定了一个标准模式,称为OSI/RM(OpenSystemInterconnect/ReferenceModel,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体系结构。该结构共分七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其中,任何一个网络设备的上下层之间都有其特定的协议形式,同时两个设备(如工作站与服务器)的同层之间也有其使用的协议约定。在这里,我们将这种上下层之间和同层之间的协议全部定义为“内部协议”。内部协议在组网中一般很少涉及到,它主要提供给网络开发人员使用。如果你只是为了组建一个网络,可不去理会内部协议。

2.外部协议

外部协议即我们组网时所必须选择的协议。由于它直接负责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所以通常称为网络通信协议。自从网络问世以来,有许多公司投入到了通信协议的开发中,如IBM、Banyan、Novell、Microsoft等。每家公司开发的协议,最初一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网络通信,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不同网络之间进行互联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通信协议就成为解决网络之间互联的关键技术。就像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才能交谈一样,网络之间的通信也需要一种通用语言,这种通用语言就是通信协议。目前,局域网中常用的通信协议(外部协议)主要有NetBEUI、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和TCP/IP三类。

3.选择网络通信协议的原则

我们在选择通信协议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所选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和功能相一致。如你的网络存在多个网段或要通过路由器相连时,就不能使用不具备路由和跨网段操作功能的NetBEUI协议,而必须选择IPX/SPX或TCP/IP等协议。另外,如果你的网络规模较小,同时只是为了简单的文件和设备的共享,这时你最关心的就是网络速度,所以在选择协议时应选择占用内存小和带宽利用率高的协议,如NetBEUI。当你的网络规模较大,且网络结构复杂时,应选择可管理性和可扩充性较好的协议,如TCP/IP。

第二、除特殊情况外,一个网络尽量只选择一种通信协议。现实中许多人的做法是一次选择多个协议,或选择系统所提供的所有协议,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协议都要占用计算机的内存,选择的协议越多,占用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就越多。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的管理。事实上一个网络中一般一种通信协议就可以满足需要。

第三、注意协议的版本。每个协议都有它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协议都有它最为合适的网络环境。从整体来看,高版本协议的功能和性能要比低版本好。所以在选择时,在满足网络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高版本的通信协议。

第四、协议的一致性。如果要让两台实现互联的计算机间进行对话,它们两者使用的通信协议必须相同。否则中间还需要一个“翻译”进行不同协议的转换,这样不仅影响通信速度,同时也不利于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局域网中常用的三种通信协议

BEUI协议

■NetBEUI通信协议的特点。NetBEUI(NetBIOSExtendedUserInterface,用户扩展接口)由IBM于1985年开发完成,它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NetBEUI也是微软最钟爱的一种通信协议,所以它被称为微软所有产品中通信协议的“母语”。微软在其早期产品,如DOS、LANManager、Windows3.x和WindowsforWorkgroup中主要选择NetBEUI作为自己的通信协议。在微软如今的主流产品,如Windows95/98和WindowsNT中,NetBEUI已成为其固有的缺省协议。有人将WinNT定位为低端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这与微软的产品过于依赖NetBEUI有直接的关系。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余台PC所组成的单网段部门级小型局域网而设计的,它不具有跨网段工作的功能,即NetBEUI不具备路由功能。如果你在一个服务器上安装了多块网卡,或要采用路由器等设备进行两个局域网的互联时,将不能使用NetBEUI通信协议。否则,与不同网卡(每一块网卡连接一个网段)相连的设备之间,以及不同的局域网之间将无法进行通信。

虽然NetBEUI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也具有其他协议所不具备的优点。在三种通信协议中,NetBEUI占用内存最少,在网络中基本不需要任何配置。尤其在微软产品几乎独占PC操作系统的今天,它很适合于广大的网络初学者使用。

■NetBEUI与NetBIOS之间的关系。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NetBEUI中包含一个网络接口标准NetBIOS。NetBIOS(NetworkBasicInput/OutputSystem,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IBM在1983年开发的一套用于实现PC间相互通信的标准,其目的是开发一种仅仅在小型局域网上使用的通信规范。该网络由PC组成,最大用户数不超过30个,其特点是突出一个“小”字。后来,IBM发现NetBIOS存在的许多缺陷,所以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NetBEUI通信协议。随即,微软将NetBEUI作为其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系统的基本通信协议,并进一步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最有代表性的是在NetBEUI中增加了叫做SMB(ServerMessageBlocks,服务器消息块)的组成部分,以降低网络的通信堵塞。为此,有时将NetBEUI协议也称为“SMB协议”。

人们常将NetBIOS和NetBEUI混淆起来,其实NetBIOS只能算是一个网络应用程序的接口规范,是NetBEUI的基础,它不具有严格的通信协议功能。而NetBEUI是建立在NetBIOS基础之上的一个网络传输协议。

2.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IPX/SPX通信协议的特点。IPX/SPX(InternetworkPacketeXchange/SequencesPacketeXchange,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协议集。与N

etBEUI的明显区别是,IPX/SPX显得比较庞大,在复杂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IPX/SPX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了多网段的问题,具有强大的路由功能,适合于大型网络使用。当用户端接入NetWare服务器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非Novell网络环境中,一般不使用IPX/SPX。尤其在WindowsNT网络和由Windows95/98组成的对等网中,无法直接使用IPX/SPX通信协议。

■IPX/SPX协议的工作方式。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Novell网络中的网络地址由两部分组成:标明物理网段的“网络ID”和标明特殊设备的“节点ID”。其中网络ID集中在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节点ID即为每个网卡的ID号(网卡卡号)。所有的网络ID和节点ID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内部IPX地址”。正是由于网络地址的唯一性,才使IPX/SPX具有较强的路由功能。

在IPX/SPX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也不提供纠错服务。IPX在负责数据传送时,如果接收节点在同一网段内,就直接按该节点的ID将数据传给它;如果接收节点是远程的(不在同一网段内,或位于不同的局域网中),数据将交给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的网络ID,继续数据的下一步传输。SPX在整个协议中负责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所以我们将IPX/SPX也叫做“Novell的协议集”。

■NWLink通信协议。Windows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SPX/SPX兼容协议”和“NWLink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通信协议”。NWLink协议是Novell公司IPX/SPX协议在微软网络中的实现,它在继承IPX/SPX协议优点的同时,更适应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WindowsNT网络和Windows95/98的用户,可以利用NWLink协议获得NetWare服务器的服务。如果你的网络从Novell环境转向微软平台,或两种平台共存时,NWLink通信协议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在使用NWLink协议时,其中“NWLinkIPX/SPX兼容协议”类似于Windows95/98中的“IPX/SPX兼容协议”,它只能作为客户端的协议实现对NetWare服务器的访问,离开了NetWare服务器,此兼容协议将失去作用;而“NWLinkNetBIOS”协议不但可在NetWare服务器与WindowsNT之间传递信息,而且能够用于WindowsNT、Windows95/98相互之间任意通信。

3.TCP/IP协议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目前最常用到的一种通信协议,它是计算机世界里的一个通用协议。在局域网中,TCP/IP最早出现在Unix系统中,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商和操作系统都开始支持它。同时,TCP/IP也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

■TCP/IP通信协议的特点。TCP/IP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几乎可连接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但其灵活性也为它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在使用NetBEUI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时都不需要进行配置,而TCP/IP协议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复杂的设置。每个节点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和一个“主机名”。如此复杂的设置,对于一些初识网络的用户来说的确带来了不便。不过,在WindowsNT中提供了一个称为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具,它可自动为客户机分配连入网络时所需的信息,减轻了联网工作上的负担,并避免了出错。当然,DHCP所拥有的功能必须要有DHCP服务器才能实现。

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一样,TCP/IP也是一种可路由的协议。但是,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别。TCP/IP的地址是分级的,这使得它很容易确定并找到网上的用户,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当需要时,运行TCP/IP协议的服务器(如WindowsNT服务器)还可以被配置成TCP/IP路由器。与TCP/IP不同的是,IPX/SPX协议中的IPX使用的是一种广播协议,它经常出现广播包堵塞,所以无法获得最佳的网络带宽。

■Windows95/98中的TCP/IP协议。Windows95/98的用户不但可以使用TCP/IP组建对等网,而且可以方便地接入其它的服务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Windows95/98工作站只安装了TCP/IP协议,它是不能直接加入WindowsNT域的。虽然该工作站可通过运行在WindowsNT服务器上的服务器(如ProxyServer)来访问Internet,但却不能通过它登录WindowsNT服务器的域。如果要让只安装TCP/IP协议的Windows95/98用户加入到WindowsNT域,还必须在Windows95/98上安装NetBEUI协议。

■TCP/IP协议在局域网中的配置。在提到TCP/IP协议时,有许多用户便被其复杂的描述和配置所困扰,而不敢放心地去使用。其实就局域网用户来说,只要你掌握了一些有关TCP/IP方面的知识,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IP地址基础知识。前面在谈到IPX/SPX协议时就已知道,IPX的地址由“网络ID”(NetWorkID)和“节点ID”(NodeID)两部分组成,IPX/SPX协议是靠IPX地址来进行网上用户的识别的。同样,TCP/IP协议也是靠自己的IP地址来识别在网上的位置和身份的,IP地址同样由“网络ID”和“节点ID”(或称HOSTID,主机地址)两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用32位(bit)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1个字节)为一个段(Segment),共4段(Segment1~Segment4),段与段之间用“.”号隔开。为了便于应用,IP地址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直接用二进制,而是用大家熟悉的十进制数表示,如192.168.0.1等。IP地址的完整组成:“网络ID”和“节点ID”都包含在32位二进制数中。目前,IP地址主要分为A、B、C三类(除此之外,还存在D和E两类地址,现在局域网中这两类地址基本不用,故本文暂且不涉及),A类用于大型网络,B类用于中型网络,C类一般用于局域网等小型网络中。其中,A类地址中的最前面一段Segment1用来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第一位必须是“0”。其余3段表示“节点ID”;B类地址中,前两段用来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前二位必须是“10”。后两段用来表示“节点ID”;在C类地址中,前三段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前三位必须是“110”。最后一段Segment4用来表示“节点ID”。

值得一提的是,IP地址中的所有“网络ID”都要向一个名为InterNIC(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而“节点ID”可以自由分配。目前可供使用的IP地址只有C类,A类和B类的资源均已用尽。不过在选用IP地址时,总的原则是:网络中每个设备的IP地址必须唯一,在不同的设备上不允许出现相同的IP地址。表1列出了IP地址中的“网络ID”的有关属性,“节点ID”在互不重复的情况下由用户自由分配。其实,将IP地址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的互联。如果你的网络是一个封闭式的网络,只要在保证每个设备的IP地址唯一的前提下,三类地址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直接使用(为以防万一,你还是老老实实地使用C类IP地址为好)。

子网掩码。对IP地址的解释称之为子网掩码。从名称可以看出,子网掩码是用于对子网的管理,主要是在多网段环境中对IP地址中的“网络ID”进行扩展。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某个节点的IP地址为192.168.0.1,它是一个C类网。其中前面三段共24位用来表示“网络ID”,是非常珍贵的资源;而最后一段共8位可以作为“节点ID”自由分配。但是,如果公司的局域网是分段管理的,或者该网络是由多个局域网互联而成,是否要给每个网段或每个局域网都申请分配一个“网络ID”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子网掩码的功能,将其中一个或几个节点的IP地址全部充当成“网络ID”来使用,用来扩展“网络ID”不足的困难。

当我们将某一节点的IP地址如192.168.0.1已设置成一个“网络ID”时,网络上的其它设备又怎样知道它是一个“网络ID”,而不是一个节点IP地址呢?这就要靠子网掩码来告知。子网掩码是这样做的:如果某一位的二进制数是“1”,它就知道是“网络ID”的一部分;如果是“0”便认作是“节点ID”的一部分。如将192.168.0.1当做“网络ID”时,其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1,对应的十进制数表示为255.255.255.1。否则它的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对应的十进制数表示应为255.255.255.0。有了子网掩码,便可方便地实现用户跨网段或跨网络操作。不过,为了让子网掩码能够正常工作,同一子网中的所有设备都必须支持子网掩码,且子网掩码相同。表2列出了A、B、C三类网络的缺省子网掩码。

网关。网关(Gateway)是用来连接异种网络的设置。它充当了一个翻译的身份,负责对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翻译,使运行不同协议的两种网络之间可以实现相互通信。如运行TCP/IP协议的WindowsNT用户要访问运行IPX/SPX协议的Novell网络资源时,则必须由网关作为中介。如果两个运行TCP/IP协议的网络之间进行互联,则可以使用WindowsNT所提供的“默认网关”(DefaultGateway)来完成。网关的地址该如何分配呢?可举一个例子来回答:假如A网络的用户要访问B网络上的资源,必须在A网络中设置一个网关,该网关的地址应为B网络的“网络ID”(一般可理解为B网络服务器的IP地址)。当A网络的用户同时还要访问C网络的资源时又该怎么呢?你只需将C网络的“网络ID”添加到A网络的网关中即可。依次类推……网关连多少个网络,就拥有多少个IP地址。

主机名。网络中唯一能够代表用户或设备身份的只有IP地址。但一般情况下,众多的IP地址不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给予每个用户或设备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如“WANGQUN”。至于在网络中用到“WANGQUN”时,怎样知道其对应的IP地址呢?这完全由操作系统自己完成,我们大可不必考虑。

三、通信协议的安装、设置和测试

局域网中的一些协议,在安装操作系统时会自动安装。如在安装WindowsNT或Windows95/98时,系统会自动安装NetBEUI通信协议。在安装NetWare时,系统会自动安装IPX/SPX通信协议。其中三种协议中,NetBEUI和IPX/SPX在安装后不需要进行设置就可以直接使用,但TCP/IP要经过必要的设置。所以下文主要以WindowsNT环境下的TCP/IP协议为主,介绍其安装、设置和测试方法,其他操作系统中协议的有关操作与WindowsNT基本相同,甚至更为简单。

■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在WindowsNT中,如果未安装有TCP/IP通信协议,可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将出现“网络”对话框,选择对话框中的“协议/添加”,选取其中的TCP/IP协议,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询问你是否要进行“DHCP服务器”的设置?如果你的IP地址是固定的(一般是这样),可选择“否”。随后,系统开始从安装盘中复制所需的文件。

■TCP/IP通信协议的设置。在“网络”对话框中选择已安装的TCP/IP协议,打开其“属性”,在指定的位置输入已分配好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果该用户还要访问其它WidnowsNT网络的资源,还可以在“默认网关”处输入网关的地址。

■TCP/IP通信协议的测试。当TCP/IP协议安装并设置结束后,为了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测试。笔者建议大家使用系统自带的工具程序:PING.EXE,该工具可以检查任何一个用户是否与同一网段的其他用户连通,是否与其他网段的用户连接正常,同时还能检查出自己的IP地址是否与其他用户的IP地址发生冲突。假如服务器的IP地址为192.168.0.1,如要测试你的机器是否与服务器接通时,只需切换到DOS提示符下,并键入命令“PING192.168.0.1”即可。如果出现类似于“Replyfrom192.168.0.1……”的回应,说明TCP/IP协议工作正常;如果显示类似于“Requesttimedout”的信息,说明双方的TCP/IP协议的设置可能有错,或网络的其它连接(如网卡、HUB或连线等)有问题,还需进一步检查。

四、小结

在组建局域网时,具体选择哪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取决于网络规模、网络间的兼容性和网络管理几个方面。如果正在组建一个小型的单网段的网络,并且对外没有连接的需要,这时最好选择NetBEUI通信协议。如果你正从NetWare迁移到WindowsNT,或两种平台共存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可提供一个很好的传输环境。如果你正在规划一个高效率、可互联性和可扩展性的网络,TCP/IP则将是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阮家栋俞丽和《微型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5

通信协议篇5

【关键词】 直放站 监控 直放站监控系统 通信协议

一、引言

直放站作为一种中继产品,不仅可以在不增加基站数量的前提下保证网络覆盖,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投资较少和安装方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移动信号难于覆盖的盲区和弱区,是实现“小容量、大覆盖”目标的一种优选方案。对直放站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各种工作参数,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遇设备故障,可在第一时间内获知并及时派人进行维护,这对于提高设备维护效率和质量,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直放站设备厂家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监控通信协议,因此直放站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

(1)各地运营商基本同时使用着多个不同设备厂家的直放站及室内覆盖设备,但不同厂家的监控项目功能和设备的监控通信协议各不相同,给运营商的直放站设备统一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2)监控系统应该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扩展性、前瞻性等技术能力,可是目前已有的多种通信协议和监控系统已不能满足监控功能扩充、协议扩充、多种类型设备兼容的需求。

(3)考虑到未来4G直放站室内覆盖设备的特点及未来新增设备兼容性的需要,制定一套高标准的统一监控技术规范以及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前瞻性的直放站覆盖设备监控平台已势在必行。

二、直放站监控系统原理

直放站监控系统一般由监控单元、通信信道和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监控单元是安装在直放站设备内部的监控电路,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设备上电初始化与自检,本地信号的采集、控制和处理,与监控中心数据交换等。通信信道完成监控单元与监控中心的物理连接。监控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对众多厂家提供的多类型、多数量的直放站进行“集中控制,统一监管”。监控中心对直放站的操作主要包括参数设置、数据查询、告警处理三种主业务;直放站作为被监管对象,在被动应答来自监控中心的命令外还必须将当前故障信息以告警命令的形式主动上报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和直放站的通信方式可以是RS232串口直连、有线MODEM拨号和CDMA短信方式、TCP、UDP等。不管采用什么通信方式,直放站统一监控协议只是作为应用层协议[2],与具体的传输介质、传输手段无关[2]。直放站监控系统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

三、 直放站的监控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直放站的监控一直没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统一规范,也无实际的行业使用规范。近年来,国内外设备厂家大多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求,逐步开发了一些直放站监控设备,但数百种产品的监控协议不统一、功能不健全、系统不开放,远不能满足电信级监控需求,运营商几乎无法开展有效的直放站的网络监控和运行管理。所以一直以来直放站设备故障通常都是被动发现,如用户投诉或巡检等, 因此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网络质量和网络服务。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直放站的监控协议,并开展了产品化工作,但这些通信协议由于有先天的缺陷,如各厂家对运营商统一协议理解有歧义、而且对应用层协议格式也不统一。另外还由于厂家设备实现的差异性,即使有统一监控协议封装信息,也不能够完全保证一家对其它厂家设备管理的透彻性和高效性,为此,并没有真正形成电信级的直放站与分布系统的监控功能[3]。

四、 当前主流通信监控协议

在早期建设过程中,各厂家对直放站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协议,各厂家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对建立统一监控系统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对设备监控性能考核也缺少统一的评判依据。

为此,中国联通在CDMA 直放站建设不久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方案,经过近一年的研讨论证与反复修改,于2002 年底推出了《中国联通CDMA 直放站统一监控管理协议规范》。此标准的颁布执行对规范直放站市场和监控性能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逐渐成为直放站监控领域的技术规范,并逐渐成为各网络运营商制定直放站协议标准的重要参考。在CDMA 统一协议成功应用的同时,统一监控的需求也日益提高,GSM 设备的接入和管理相比之下显得较为混乱,各省分公司和设备供应商都急盼早日制定GSM直放站统一监控协议。为此,并于2004年初正式颁布了《中国联通GSM 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该标准的颁布为统一监控的实现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中国联通推出的相关监控协议规范也成了当时众多直放站厂家的厂家协议模板。

在中国联通CDMA、GSM协议标准相继形成的同时,另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也于2005年7月颁布了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监控接口技术规范1.0.0,并在全国推行,各直放站厂家也纷纷依据此规范进行通信协议的编码,从而中国两大主流通信监控协议就此形成。

五、 两大主流通信监控协议之比较

5.1 通信协议功能比较

两在主流监控协议在规范监控系统功能方面,都明确了监控系统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设备参数信息:如设备类型、厂家代码、上报号码、版本号等,监控参数信息:如通信方式、查询/设置电话号码等,告警使能:如电源掉电告警使能等,告警状态:如电源掉电等,设置参数:如电平告警门限、功放开关等,实时采样数据:如输出功率等。为此,两大协议都基本上实现了通信协议所需具备的功能项,满足直放站监控的需要。

5.2 通信协议结构比较

中国联通监控协议为非模块化的设计:所有的监控信息都集中在一条报文中,报文在组装、发送、接收、处理等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这使直放站的监控系统很难实现模块化设计,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不强。协议设计也没有充分考虑多帧数据的处理(如建立缓冲区、采用先入先出等),对监控中心发送的多条数据无法识别其通信顺序,使得多包发送适应能力差,监控功能的实现效率和性能较低。

中国移动监控协议采用软件工程理论中倡导的集约式模块化开发设计方法, 使各个模块不仅可以独立安装, 还可以对某个模块单独升级。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模块间接口的标准化、通用化、规格化程度。笔者将数据协议结构分成模块( 每个模块的规模小到可以管理的程度) , 然后分别将各个模块隐藏在内部接口后面, 让模块之间通过接口相互交流。监控协议的模块化总体思路是: 承载层模块负责将通信设备驱动收发的字符流转化为协议接入层的监控报文,接入层接收承载层提供的监控协议报文并进行帧识别、差错控制和报文封装等处理, 然后提交给网络层进行目的节点操作数据流的分发, 并分解出操作指令和监控应用层数据单元,监控应用层负责监控对象单元的提取、识别、执行、回应以及设备主动告警信息的形成, 由此实现了各层模块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协议分层结构和模块化设计思路解决了监控协议的灵活组装、升级换代和二次开发等问题, 提高了协议的适应能力。

5.3 协议通信方式扩展性比较

中国联通监控协议的网络功能扩充性差,其未考虑网络层的存在,很难在现有功能之上再进行扩充。

中国移动监控协议采用了目前在通信领域被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协议分层的设计思想, 整个体系由承载层、接入层、网络层和监控应用层组成[4]。

承载层: 通信的实际链路, 此层确定了数据通信的实际信道类型, 向接入层提供面向字节的数据包。承载层用于适应并实现直放站远程监控的多种通信方式(包括短信、数据传输、GPRS等), 解决了监控数据流的承载问题。承载层概念的引入, 实现了底层通信链路的可扩展性, 用户可以将通用的底层通信方式各自模块化封装,当出现新的数据链路方式, 通信协议和设备监控模块可以方便地将其接入到监控系统中。

接入层: 接入层是网络层与承载层之间的接口, 用于承载层各通信方式之间的匹配, 同时对上层数据进行编码, 以适应和屏蔽不同承载层的特性和差异。由于监控数据流载体的复杂性, 同时为利用各个物理载体的信号特性, 监控数据不宜采用完全一样的数据帧格式, 而是应支持数据传输、GPRS 和短信等多种接入层协议, 实现通信方式的多样性和可扩展性, 这样接入层为上层协议屏蔽了通信信道的细节特征, 并保证网络层协议数据的可靠传输。

网络层: 网络层承载监控应用层协议包, 进行数据包寻址处理和分组, 向监控应用层提供本设备需要处理的监控指令和数据, 并可以实现通信包的转发( 转发的包不需要监控应用层来处理) 。网络层提供点对点设备监控信息的交互,提供了网间广播功能, 降低了网络维护的工作量, 提高了网络的灵活度, 还可以通过动态路由技术来克服目前网络需要静态分配网络地址的弊端, 在路由技术支持下, 设备可以选择多个通信链路, 从而适应多种通信方式的监控。

监控应用层: 监控应用层针对各种监控所需功能, 实现了面向监控功能的数据组织和数据结构。监控应用层解决了设备监控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提供格式化的数据表示和数据转换服务, 并提供网络层与上层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监控应用层采用最基本的设备状态为基本监控项, 通过对高独立性的基本监控项的算法设计形成告警信息, 从而实现了监控项的高独立性和设备监控功能的自由组合, 使得对单个或多个参量的监控功能操作时不再受相互关联的设备状态信息制约,提高了监控信息的传输效率。同时监控应用层保证了每种监控功能目的单纯、语义清晰, 设备每项监控功能对应特定的一个监控代码和数据类型。监控应用层也帮助系统预留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拓展功能。

5.4 协议监控对象自由度比较

中国联通监控协议的监控对象不独立,导致监控项的内容相互关联, 当出现告警时,需从上报报文中提取并解析相关信息,获得真正的告警信息,使得单个监控项的操作变得复杂。当增加新的监控项时,需重新定义监控内容,使得系统监控的灵活性无法保证,同时增加了软件代码的冗余,不利于监控算法的形成。协议格式如下图:

联通监控协议将多个告警状态信息放在统一格式的数据块中, 当只想设置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值时, 根据其通信协议的格式要求, 必须同时携带和输入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的值和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的值。当出现下行输入过功率告警时, 也必须上报其他两项信息, 并由监控中心进行告警判断和甄别。

中国移动监控协议因将各个监控对象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的,将每个设备运行状态封装在各自独立的数据块, 如果用户只想设置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值, 则用户只需输入此值, 无须携带其他冗余的监控信息。其协议格式如下图所示

5.5 协议告警处理机制比较

中国联通监控协议的告警处理机制是以实时告警的方式来上报告警和告警恢复的,这在告警的及时性上是比较好的机制,但在直放站实际工作环境中常出现恶劣环境,从而导致设备的运行状态在短时间发生频繁切,为此上报大量的重复告警和误告警。

中国移动监控协议制订了“9 次告警重发机制”(即告警3 min 确认机制”:每2 s采样1 次,3 min 共采样90 次,当采样处于告警状态的次数大于等于上门( 如40%, 即36 次)时,设备就上报告警,当采样处于告警状态的次数小于等于下门限( 如10%, 即正常状态的次数大于等于81 次) 时, 才可上报告警恢复正常的信息,而且当直放站连续3次上报告警信息后末收到监控中心的回应包的,如果上传失败,直放站停止告警,在间隔一个规定的时间(3小时)后,继续上报告警,如果再连续3次失败,则在间隔一个规定的时间后继续,共循环3次,即9次重发机制)、“告警使能机制”、“告警屏蔽机制”、“告警同步机制”等, 建立了完善、合理、可靠的告警处理机制,在防止监控中心频繁收到重复告警和误告警方面起了明显效果。

六、结束语

两大主流监控协议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网络发展阶段,对当前在网的直放站及分布系统的监控及综合监控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移动监控协议比中国联通监控协议在模块化、结构、可扩展性等方面更有优势,但协议在站点编号、多级站点还可以改进其扩展性,以符合更多类型、更多网络结构的设备接入,如接入GSM、WCDMA、TD-SCDMA、cdma 1X、cdma 2000、TD-LTE、LTE FDD、WLAN、固网宽带等系统的光纤分布系统设备[5]。直放站监控协议的制订是一项严谨、科学、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完善的工作,随着4G网络的发展及逐步接入电信级监控的发展趋势,两大主流通信监控协议合二为一或是另定义标准协议也可以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奕,直放站监控规范的研究与应用,通信世界,2007年3月,第10期,20

[2].中国联通,中国联通CDMA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V2.0,2004,7

[3]胡宪华,吴捷,直放站与分布系统监控协议的研究与开发,电信科学,2006年第11期,26-27

通信协议篇6

目前最完成,最被大众接受的通信协议标准就是TCP/IP协议。它的存在能使不相同的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相通信。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出资近资助了一个分组(包)交换网络研究项目ARPAnet,这就是TCP/IP的最初样貌。最初ARPAnet使用的是租用的以点对点为主的通信线路,在后面当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起来之后,它最初开发的网络协议在通信可靠性较差的通信子网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TCP/IP协议就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开放的协议,有很多不同的厂家生产了很多型号的计算机,他们各自有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但是在TCP/IP协议组件下,他们能进行通信。在如今的社会,TCP/IP已经成为一个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和其使用者组成的全球化网络,此时的ARPAnet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Internet。TCP/IP是Internet的基础。TCP/IP协议是以套件的形式推出的,在这个套件中包括有一组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协议。在TCP/IP协议族中就包含有IP(互联网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其他协议,在网络通讯中,只有这些协议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网络上的信息传输。IP和TCP的组合不仅仅只是表示两个协议,还指整个协议套件,TCP和IP只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读者应该更好省核此术语的真正含义。TCP/IP协议如果在严格上来说只是人们习惯的说法,更为专业的说法应该称其为Internet协议。同时在国际上,TCP/IP协议也不是ITU-T或OSI的标准,但是它作为一种事实的标准被执行着,并且完全独立于任何硬件或者软件厂商,可以运行在不同体系的计算机上。它采用通用的寻址方案,通过寻址的方法,一个系统能访问到任何其他系统,就算在Internet这样庞大的全球性网络内,寻址的运行也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不管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TCP/IP都是其中的最大协议最广的使用协议。

二管理TCP/IP的组织机构

Internet因为其开放性,所以不受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组织所拥有和控制,因此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是还有非营利机构管理其标准化过程。这些机构承担Internet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TCP/IP和相关协议标准。与TCP/IP协议相关的组织机构简介如下:

1ISOCISOC为Internet的国际化提供支持、并且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同时也作为上级组织管理所有Internet委员会及任务组。

2IABIAB是ISOC的技术顾问,主要负责处理Internet技术,协议和研究。

3IETF与IESGIETF制定草案,提出建议,维护Internet标准都是其负责的。IESG在Internet制定标准以及IETF的各项活动中负责。

4IRTF与IRSGIRTF,在Internet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并且处理与TCP/IP相关的协议和一般体系结构研究活动。IRSG则是作为IRTF的指导小组,指导其工作。

通信协议篇7

乙方:_________

鉴于:

a.甲方提供_________国和国外终端点(termination points)的电话通信服务,详见本协议附件a,该附件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及

b.乙方提供_________国内部电话通信服务,详见本协议附件b,该附件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及

c.双方有意根据本协议中列明的条款从对方购买并向对方提供电话通信服务。

因此,双方一致同意如下:

1.服务开始日。开始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或于该日期左右,甲方应按照附件a的费率向乙方提供电话通信服务。乙方应同样按照附件b的费率向甲方提供电话通信服务。上述费率应受第4条的调整所约束。附件a中的费率在经甲方事先30日书面通知乙方后可变更。附件b中的费率在经乙方事先30日书面通知甲方后可变更。

2.服务期。本协议自双方于文首签署之日期起生效,双方的义务亦自此开始。本协议有效期为上述日期起后的三十六(36)个月(但受第5条提前终止协议的权利约束)。本协议在首期或任何后一期届满后将自动延长半年。如果任何一方有意在首期或任何后一期届满时终止本协议,该方应在该期届满前至少提前四十五(45)日将其终止本协议的意向书面通知另一方。除非经任一方以上述规定书面终止,本协议应持续有效。

3.发票

(1)甲方应每月向乙方提交一份发票,该发票应包含前一个月的费用并不得迟于前一个月后的十五(15)日发出(“发票日”)。

(2)乙方应每月向甲方提交一份发票,该发票应包含前一个月的费用并不得迟于前一个月后的十五(15)日发出(“发票日”)。

4.结算

每月发票之间的差额(“结算付款”)应由发票金额较低的一方(“结算应付方”)于不晚于发票日起十五(15)日(“到期日”)支付发票金额较高的一方(“结算应收方”)。

如果结算应收方于到期日未收到结算付款,结算应收方(是否应为结算应付方)于到期日因没有争议的使用而应付但拖欠的金额应计收月利率1.5%的费用。

本条规定不能被解释为结算应收方放弃在本协议中其所享有的由于上述欠款而宣布结算应收方违约的权利,及终止本协议、行使本协议中或根据法律或衡平原则应享有的任何其他权利。

5.终止

如果在以上描述的到期日或在结算应收方自行决定并书面允许的任何宽限期内,向结算应付方开出帐单的结算付款未从结算应付方收到,则结算应收方可以其独立意志决定部分或全部终止转播服务。结算应收方保留权利,以向结算应付方收取在收取未支付金额过程中产生的律师费及由结算应付方造成的任何和所有成本,而不论是否提起诉讼。

6.调整

帐单调整的要求必须在发票日后十五(15)日内作出。被确定为出错的任何金额将从下个月的结算中划出。上述调整要求不应成为延迟清算付款的借口。

7.未保证

双方未就本协议中提供的传播服务提供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亦未就适销性、任何特定目的或功能的描述或适用性作出保证。

8.义务的放弃

作为双方以本协议载明之价格提供服务的实质性诱因,双方同意对方不应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损失、开支或损害负责,这种损失、开支或损害是关于

(1)年收入的损失,利润保留、业务或商誉,及

(2)双方违约或使用或未使用服务而造成的任何形式的,惩罚性的、大概的、后果性的或偶然的损失或损害。

9.赔偿

双方应赔偿并使另一方、其股东、官员、主管、雇员和免于任何和一切损失、成本、损害、开支或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法庭费用及合理的律师费,上述费用的产生是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由于本协议中传播服务的安装、接通、维护、服务或发射故障,包括服务提供方、其雇员、及客户的对传播服务的任何中断,服务提供方重大过失或有意违反任何适用法律或政府规章的行为而导致的除外。

10.无

任何一方未被授权作为另一方的人或法定代表,且任何一方无权代表对方、以对方名义假设或设定对其有约束力的任何义务。

11.不可抗力

本协议项下双方义务受制于以下不可抗力事件,且任何一方没有义务为因下列不可抗力事件造成的延误、无法履行(结算应付方的支付行为除外)、损害、损失或任何设备的破坏或故障。不可抗力事件是火灾、洪水、劳动纠纷或短缺、公用设施供应缩短、动力丧失、爆炸、内乱、政府行为、供应设备短缺、交通不可获得、第三方行为或疏忽、或超越一方合理控制的任何其他原因。双方不应陈述对方对服务提供方对其客户提供的服务负有责任。

12.未弃权

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或任何放弃履行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协议其他条款的全部放弃或弃权。

13.修改

本协议非经双方另行书面签署文件,不得修改。任何一方知晓或收到对方的定单、售货确认书货其他类似文件不构成对本协议的修订或修改。

14.授权的陈述

各方向对方陈述并保证本协议的签署和递交接该方在本协议项下的履行已经合法授权,且本协议根据其中条款对双方而言是有效合法并有约束力的协议。

15.副本

本协议可签署若干副本,各副本应为原件并组成一份同样的协议。

16.通知

本协议要求及允许的所有通知、要求及其他通信应以书面作出并在实际收到,或如更早且不论是否实际收到时,则于以一级邮件方式、正确书写各方的最后知晓的营业地址且附适当邮资投邮之次日,视为以发送。通知应按下列地址发送:

至甲方:

联系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至乙方:

联系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通信协议篇8

移动电话不仅是沟通的电话,现在还成功的发展成了游戏机的作用,不仅可以上网打游戏听歌,还可以看电影团购等等。NFC技术可以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网络传输经过辨认后,迅速转换成使用者想要的资讯。使用者可以随时在网上观看心仪的图片,欣赏喜欢的歌曲,观看想看的电影,也可以对这些信息通过NFC技术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

2、商务旅游

NFC技术为广大使用者解决了很多以前不能在路上解决的问题,例如,着急出差却已经买不到票耽误了行程,NFC技术可以在网上迅速查到票的剩余情况并及时更新;在旅游的路上找不到路,NFC技术可以进行定位;着急打车却没有空车,NFC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帮助使用者联系车辆并自动定位。

3、NFC的关键技术

3.1调制技术

NFC的工作频段是12.33-14.99MHz。为了保证NFC信号的频谱范围在13.56MHz频段内,NFC信号的波特率必须小于1Mbps。当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Mbps时,只有采用多进制调制才能满足高速传输要求。如果采用多进制ASK调制脉冲波形,则由于脉冲波形的调制度较低,多进信号的分辨率很低,这将导致系统输出信噪比的严重下降。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可解决这一难题。DPSK信号是利用前后两个相邻码元载波的相位差来传送数字信息,而与载波的幅度没有关系,因此调制信号的幅度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同时,在DPSK接收机中避免了复杂的相干解调,价格低廉、容易实现。因此在高速数据传输时,采用多进制DPSK调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2信源编码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上升,脉冲的宽度变得越来越窄,对电路的脉冲响应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减小电路的实现难度,在高速传输时可以采用Miller码进行信源编码。它是Manchester码的一种变形,Miller码的平均脉宽要比Manchester码宽,降低了编码硬件的实现难度。

3.3防冲突机制

如我们所知,NFC技术是两个技术设备相互靠拢就可以开启的网络,但并不是随便的两个设备都可以靠拢,NFC技术在启动之前,都是需要对周围可以连接的系统进行检测,看是否能够有空闲的设备供自己与之想靠拢,这是NFC技术在工作之前必须要确认的一个步骤,因为随便和其它设备相连,会导致网络混乱,网络突然断开,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会造成NFC技术的瘫痪。因此,在连接其他设备之前,NFC技术的设备通常都是先对周围进行扫描,当周围的射频场小,也就是说扫描后确定有未连接的设备,在对其他设备进行呼叫,相对近的设备会与这一台设备相连,连接成为网络。NFC技术中没有那两个技术设备是固定连接的,所以在确定了较近的设备正常工作后,会连接成为可安全使用的网络。

3.4传输协议

传输协议的设计主要考虑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传输协议一般分为三个过程:协议激活、数据交换、协议关闭。3.4.1协议激活协议的激活包含属性的申请和参数的选择,激活的流程分为有源模式和无源模式两种。有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为:第1步:主呼启动防冲突机制,进行系统初始化;第2步:主呼切换到有源模式并选择传输速率;第3步:主呼发送属性请求;第4步:被呼发出属性响应以回应主呼的属性请求,回应成功后选中该被呼作为连接对象;第5步:主呼如果检测到有冲突发生,重新发送属性请求;第6步:如果被呼支持主呼属性请求中的可变参数,主呼在收到被呼的属性响应后发送参数选择请求指令,以改变有关参数;第7步:被呼发出参数选择响应以回应主呼的参数选择请求,并改变有关参数(如果被呼不支持属性请求中的可变参数,则不需要改变有关参数);第8步:利用数据交换协议传输数据。无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与有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在系统完成初始化后需要进行单用户设备检测。3.4.2协议关闭关闭协议包含信道的拆线和设备的释放。在数据交换完成后,主呼可以利用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拆线。一旦拆线成功,主呼和被呼都回到初始状态。主呼可再次激活,但是被呼是通过释放请求指令切换到刚开机的原始状态。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