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观赏园艺论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3:16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篇1

[关键词]观赏园艺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52-01

观赏园艺学是园艺专业骨干课程,是园艺专业工作的基础课程,其主要融会观赏植物栽培、养护、育种、应用等观赏园艺学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增强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深入掌握课程精髓和就业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课题组通过对观赏园艺实验项目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本课程在我校园艺专业的教学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共事能力为重任,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依据,构建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为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观赏园艺学中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相对于观赏园艺学的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

观赏园艺学是融会“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花卉应用设计”“园林苗圃学”“观赏植物采后处理与技术”等观赏园艺学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如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观赏园艺学科的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必须有充足的实验基地和设施设备条件。受经费等多方面限制,致使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验内容随意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随意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规范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观赏园艺学中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变更实践教学方式,以参加比赛促进实践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为动力,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课题组在观赏园艺课堂上,针对每一项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主导,自行设计一套方案,上交作业,综合分析学生的设计内容,整合思路清晰、实践效果明确的方案,在实践课上具体实施。

(二)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以技能考核促进实践学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推进课堂、实验基地、企业环境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动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把岗位技能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本课题组在实践课堂上,设立实践考核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两个一级指标,以情感态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作为职业素养的三个二级指标,技能操作与完成效果、资料收集、总结报告为专业技能的三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值,总分为100分。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岗位实践促进实践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岗位需求是最好的推动动力,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本课题组向园艺专业相关企业单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应答调查,对园艺行业的要求以及对观赏园艺课程的重要性作了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并且单位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给予充分的建议。另外,结合调查的同时,利用寒暑假向相关的企业输送一些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锻炼。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合理师资结构,明确实践教学人员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我学院为了加强教师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每年度都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和企业进行下场锻炼和培训。

观赏园艺论文篇2

关键词:观赏园艺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

1 观赏园艺产业现状

1.1 观赏园艺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几个气候带,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量丰沛,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具有良好的观赏园艺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加上地形、降雨、光照等多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适合各种类型的观赏园艺作物生长,品种资源丰富。

1.2 观赏园艺产业迅猛发展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面展开,我国观赏园艺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人均占有量均有很大提高,观赏园艺产业已成为中国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观赏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经营推进,其中涌现了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企业发展注入的资金形式趋于多样化,包括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形式资本。观赏园艺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合理、细致,产业的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区域化布局。比如中国部分地区观赏园艺业已逐渐形成基地化和集约化生产体系、科技开发支撑体系、市场营销体系、配套物资生产和供应体系,观赏园艺业正朝着集生产、花卉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方向发展。观赏园艺的迅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不仅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创汇额大幅度增加,同时在许多地区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旅游业,以及为观赏园艺产业服务的科技产业。

1.3 生产技术亟待改进

尽管我国观赏园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毕竟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仅处于初期,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产品质量不高、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采后贮藏加工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等。近几年来,我国观赏园艺业虽然使用温室、塑料薄膜和地膜覆盖技术已有相当大的面积,但总体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其生产能力和水平还很低,观赏园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年来中国观赏园艺出口占世界的比例也呈稳步提高的趋势,但是中国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例与产量占世界的高比例仍然极不协调。现代观赏园艺业的发展急需要先进的园艺科技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 观赏园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观赏园艺产业生产和销售是由多水平体系构成,观赏园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国内与国际市场发展亟待平衡。多水平体系构成的国内需求层面较多,国内少数富裕城市已逐渐应用了现代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系统和减少使用土壤消毒剂、农药等技术,此类城市生产的观赏园艺产品已达到出口标准,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进口产品,这样的产品在国内有市场。另外,由于大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可支配的收入差距相当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生产的一些品质较低或质量规格不理想的产品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各需求层面的需求容量已趋饱和,已出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国观赏园艺产品占有率低,目前我国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这是制约我国成为世界观赏园艺贸易强国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观赏园艺产品增产增收,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国内观赏园艺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瓶颈”,对当前观赏园艺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观赏园艺产业转向外向型产业。观赏园艺产品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要转向国际市场,要在巩固亚洲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北美洲、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市场,做到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做大国外市场这块“蛋糕”。只有我国观赏园艺产品在国外获得一块新的市场“蛋糕”,我国观赏园艺产品才能避免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走出国内过度竞争的“怪圈”。同时这样的结构调整还能降低观赏园艺产品的经营风险,实现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益提高,提高观赏园艺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观赏园艺产业国际化的趋势来看,更是迫切需要加快观赏园艺产业的结构调整,使我国观赏园艺产业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发展趋势

2.1 观赏园艺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中国观赏园艺业首先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观赏园艺产品的区域布局,以市场为导向,观赏园艺产品种植向最适应生态区、适宜生态区集中。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名特优新品种和具有特色应时小水艺类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得到快速发展。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观赏园艺企业决策者时刻要把握市场,对于经营环境产生的冲击因素要进行灵敏的调整。

2.2 观赏园艺产业向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包括园艺生产在内已经进入初期过剩阶段。因此,在实行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从过去追求产量增长,迅速转向突出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不仅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生产导向,追求产品质量更是首要的,只有生产出优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因此,实行质量型战略不仅要在最终产品上把握质量,而且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这就需要从事观赏园艺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的企业或个人在所有环节都要自觉和严格按企业的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树立品牌和维护品牌的形象。

2.3 现代物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观赏园艺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易腐以及商品率高等特点,在主产区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成为观赏园艺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专业信息网站的建立将为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观赏园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信息提供快速通道。配送、连锁等多种业态的现代物流方式也将得到广泛应用,现代交易手段将会多种多样,包括电子商务、拍卖等。观赏园艺产品集散、配送、储藏、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将会得到完善。

2.4 产品比较优势得到逐步实现

为了使我国观赏园艺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逐步实现,一方面要提高我国观赏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科教兴园”战略,推进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科技创新。一些改革将会对我国未来观赏园艺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是观赏园艺产业科技体制改革将全面实施,科技体制进一步创新。二是观赏园艺产业人才培养加快,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三是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将会投身观赏园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走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之路,观赏园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四是观赏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观赏园艺产品标准化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将会逐步完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量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观赏园艺产品质量、品质不断提高,园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将更加重视产业文化、企业形象和名牌培养,树立中国名优园艺产品形象。今后我国观赏园艺产业将凭借品质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扩大,产品比较优势将得到逐步实现。

2.5 观赏园艺产业逐步迈向外向型观赏园艺产业

在将来,中国观赏园艺生产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标准与监测、市场信息服务不断完善;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建立双边和多边质量互认机制,将会逐步推行;中国特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园艺产品,要立法加强保护。所有这些将会推动未来的观赏园艺业快速迈向外向型观赏园艺业。

参考文献

1 刘汉成.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果业信息,2005(8)

观赏园艺论文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 园艺 结合 经济 文化 价值

一、绪论

现代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是让普通农业上升到具有园艺水平、旅游观光价值的新型农业,它是文化、园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具有独特的经济文化价值。

如何利用我们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农牧业生产、园艺生产、山水田畴,综合推进旅游开发大有可为。

淳朴的农村文化生活、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等内容,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努力打造的观光园艺农业的雏形,开发一种新的农业、园艺业生产型态。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观光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花卉、农业种植、特种养殖、观光。这是农业随城市化高度发展后,城市与农村的有机的结合,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应运而生。

二、观光农业园的景观是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

观光农业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它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农业产业和园林艺术与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健身、书画、摄影、购物、度假等,是一种新型农业和园艺结合的经营形态。

所谓“景观”,“景”就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指人们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的结果。观光农业景观是指在观光农业园或农村区域中,由各种环境要素(固定或流动的)所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由于其具有客观的功能内容和外显形式,故可以为人们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欣赏、品尝和情感愉悦的文化审美的目的。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是一个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园区内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作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组成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构成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素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园区内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光、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新鲜的绿色食品,是构成农业观光园区的自然素材;而壮观亮丽的现代温室群体、整齐划一的田园景观、规划有序的通畅路网、功能配套的水系,则是构成景区的人工素材;游客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实践劳动,如钓鱼捕虾、喂牛挤奶、踩车推磨、种花收菜、剪枝嫁接、插秧割稻等,是构成观光农业园区独特景观鲜活的事件素材。

三、园艺是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赏园艺作物是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人文综合景色。当人们看到这种自然-人文景观,看到这种形式与内容俱美的和谐组合,看到千奇百变而又适应人的生理感受的这种奇妙姿态与色彩时不禁陶醉其中,乐而忘返。观赏园艺作物不但给人以和谐、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而且让人在生理舒畅与心绪安宁的交融中进入赏心悦目乃至物我两忘的文化审美意境。

观赏园艺作物除了有其物理形态和生物形态外,还具有其文化形态,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增知益智、陶冶情操的特点。它既有园林景观的共性,又有自己特有的个性,既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公园等旅游景观,又有别于传统的田园农业生产活动。它以园林学、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农业园艺的科研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环境保护等为主题,在景观创意、内容、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其他主题公园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观赏园艺蕴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赏园艺作物往往意蕴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当人们置身于园中的小桥流水间,亲手采莲,悠然垂钓,思古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兰在幽林亦自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中积淀着多少或婉约或浑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奇花异卉园中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各种兰花、草花、荫生植物,珍奇瓜果园中长长的丝瓜、蛇瓜、结子万颗神奇的番茄树,沙漠植物园中千奇百怪、目不暇接的多肉植物,荷花馆里冬季盛开的荷花,野菜园花色搭配巧妙的温热寒凉的野菜植物和八卦田里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植物,还有极为普通的南瓜,这种一年生蔓生草本。也有神奇的魅力,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单叶互生,性喜温暖,能耐干旱和瘠薄,适应性强,这些,无不给人以震撼感,令人耳目一新。游客透过眼前或身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或在农作实践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领悟到这种文化意蕴,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进入欢快喜悦乃至留连往返状态,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了。

观赏园艺作物不但可以观摩欣赏,绝大部分还具有实用功能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如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人们可以从品味出自然营养的保健食品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绿化苗木、珍稀花卉,可以美化家居生活,从中体会摆花和插花艺术文化;特种药材、经济作物,可以香薰美体、药膳食疗,从中享受到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医药文化。再如普通平常的南瓜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南瓜文化,从远古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传说,南瓜成为红男绿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到现代南瓜生蛋的秘密故事,“红米饭,南瓜汤”井冈山精神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从《西游记》里的南瓜成为贡品,到西方“万圣节”(俗称“鬼节”)花样百出的南瓜面具和玩具,其中又浸透出多少民族民俗文化。

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园艺、农业、旅游联合开发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谢凤云,赵同贵,吴彤林.黔西南州观赏藤本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1年08期

观赏园艺论文篇4

关键词:古玩艺术品;鉴赏;进高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6-03

中国古玩艺术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粲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大地的各区域、各名族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制作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一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更是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军事事件、经济事件、重要人物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见证物,价值连城。因此,无论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还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都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一、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积极意义

对古玩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自豪感。以古玩艺术品鉴赏为载体,让学生在对艺术品感受、鉴定和评判的过程中,把艺术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美、发现美,了解古代人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件优秀的古玩艺术作品还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学生可以从中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二、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在国内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设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高级研修班。盛世收藏、鉴古通今。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行业全面繁荣的今天,中国艺术品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品的投资与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学也及时抓住商机,携手文博机构、考古专业院校、权威鉴定机构、知名拍卖公司、古玩商会、收藏家协会等机构的专业行家,为国内外商界精英、政府相关人员、艺术产业英才,打造具备国际投资思维的中国高端艺术品投资鉴赏专业的学习盛宴和高端资源平台,形成高端人脉网络。从有限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大学偏重于将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引入了校园,显然,无论是准对的人群还是培训的目的都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无关。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美育”之目的。因此,把古玩艺术品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把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上多下功夫,才是当前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首要任务。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以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许多艺术鉴赏类课程,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把《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的学校较多,也有个别大学已经在公共艺术课程里开设了《中国文物鉴赏》、《中国古瓷鉴赏》。但是,这样的鉴赏课大都没有系统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理论水平上,而事实上古玩艺术品鉴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才能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对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而言,首先一点就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还要有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鉴宝节目等,以满足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普通学生一般对古书画、古陶瓷鉴赏比较有兴趣,而艺术类学生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各有偏爱:如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的学生喜欢古典雕刻(玉雕、雕、牙雕、木雕)、古典家具等;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民族织绣服饰、金银玉器饰品等;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喜欢青铜器、杂项等,因此,我们组织此类活动,一定要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套餐式”的古玩艺术品鉴赏系列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活动。

在这方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学院以艺术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艺术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教学,并及时科学的把这些活动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归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观练眼、以品知性、以悟入境。

第一步:以观练眼

观就是直接参观,零距离观摩赏析古玩艺术品之美。古人云:观千瓷而识器。古玩艺术品鉴赏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亲身体验,这是培养专业眼光,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有真实的物品,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地处横店影视城景区――横店明清古民居旅游景区对面,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就在这景区里,集散中心有古陶瓷、古铜器、古银器、古玉器、古木器、古书画等各种珍藏品20余万件,分别陈列在近20幢明清古建筑的100多个展厅里,展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有以展览、交流、研究、鉴定、拍卖为基础的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平台,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为我们学生学习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便利环境。学院为学生集体办理了旅游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进景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虽然学生对很多古玩艺术品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实物的简介作简单了解,凭着年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去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美,达到“练眼”的目的,通过看一看、走一走、比一比,来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外行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以品知性

所谓的品,就是让学生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以影视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仅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学团队,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和艺术学习需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注册了三个协会(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香港)、浙江横店收藏家协会、中国横店收藏家协),成立了两家专业拍卖公司(中华文荣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拍卖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艺术品专家鉴定委员会、艺术品科学仪器检测中心、艺术品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等部门,在这些团体机构中云集了大批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专家,而古民居景区隶属横店影视城,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为我们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强大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学院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依托横店集团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产业,建立了中国・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的作为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请进来”,邀请国家、省、市各级资深专家作为艺术教学顾问走进课堂,不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深度分析解读古玩艺术品,分享专家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体味,让学生们品位古玩艺术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鉴赏实践能力。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专家、教师们往往在强调欣鉴赏艺术作品时要“知人论世”,不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内行看门道”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以悟入境

悟,就是学生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以后,逐步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项目的鉴赏入门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在鉴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去思考这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去领悟当时的感情、体验、情绪、感受,去思考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思想哲理。通过研究思考,使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就会自发地去关注、研究和古玩艺术品相关的一些书籍、信息,以求达到更深入的境界。横店集团报专门开辟了《收藏文化》专刊、横店收藏家协会印制了《中国横店收藏》画册,这些对普及古玩艺术品鉴赏知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及时关注、了解古玩艺术品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和发展动态提供了参考;集团还经常举行各类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论坛,汇集了各地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博物馆展示、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拍卖行业的专家、业界精英前来交流互动,学生们常常自发组织去参观、旁听,形成了浓厚的古玩艺术品鉴赏学习交流的氛围。特别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之后,学生组织了“博古社团”,学生完全出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现该社团有学生人数120多人,每两星期举行一次活动,以参观、鉴赏心得交流、模拟拍卖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社团成员获益良多,不仅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交友感受,还激励了学生获取自我价值认同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渴求创新、锐意创造的潜能与动力,引导了校园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这一阶段是追求感性的终极,开始哲理思考的高级阶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很好地亲近艺术、聆听专家、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古玩艺术品鉴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日常生活,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传承中国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对接地方文化产业,扩大学院美誉度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然而,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角度看,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策略方面差异较大,。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注重艺术深层次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切实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更合理设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相信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师生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经验。

项目名称: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GYY201338

参考文献:

[1]何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2]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

观赏园艺论文篇5

    “景观”一词来自德语,这个词在英、德、俄等欧洲语言中的拼写形式较为相似,而且意义也相近。它早先指陆地上的景色、景物,后来范围扩大了,指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1]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美学上所讲的景观突出了景色和景物的观赏性,并把这种观赏性归结为对象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同时,景观范畴还有一个从单纯的自然景观向包含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扩展过程:原来景观仅仅是指自然景观,例如我国古代诗论、画论中讲的“景”,一般是指自然山水;后来景观概念也扩展了,不仅包含自然方面,而且包含了人工制作的景色和景物。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发展也是同地理学科中人文地理一支的发展壮大有关。

    景观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晚近才出现的,由于城市、环境等景观建设的需要,美学同某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专门研究景观的美学分支,景观才成为美学专门研究的对象。例如,地理学中关于景观的研究同美学研究的合作、交叉,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景观美学(landscape aesthetics)。随着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发展和美学研究范围的拓宽,产生了一个范围更宽的交叉学科——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景观又被纳入到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范围之中,含义更加深广了。由此可见,目前“景观”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又很广的概念,具有交叉学科所赋予的特殊意义。所以,景观美育也就不可能仅仅是“纯粹的”审美教育,它必然包含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也包含着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这样,景观美育既可以作为完整的美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虽然景观包含着自然科学的内容,但是,它与地理学(包括人文或文化地理学)或环境科学中的景观概念还是有些不同之处的。在地理学中,景观,甚至人文景观,都是科学认知的对象。地理学家虽然也重视景观中的文化成分,但是,他们对这些成分的处理却是科学化、客观化的。因此,在地理学中,“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2]。在这里,景观不是作为与观赏主体直接关联、共同生成的对象来对待的,而是作为一种离开主体体验而客观存在科学对象存在的。

    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概念不完全是科学的概念,它总是同观赏者的情感体验和评价直接关联,因而也不是纯客观的。那是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是以其审美属性和价值为基本性质和特征的,而审美属性和价值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不同于景观自身单纯的物质属性和构造。而且,由于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的欣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观念和原创性,所以,景观是一个偏向于主体的文化概念。中国古代讲“景”是同观赏者的“情”密不可分的,因为在古代的文人心目中,作为观赏对象的“景”是有灵性的,是在与观赏者的一种交融关系中被创造和呈现的。所以,古人讲对“景”的欣赏要做到“物我同一”。王夫之曾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3]278

    宗白华曾分析说,中国人真正发现自然的美是在魏晋时期,在陶渊明、谢灵运、宗炳这些诗人画家的眼里,“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语),山水灵虚化了,也情致化了,形成了一种“泛神论宇宙观”。[4]179-183其实,他所说的“泛神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观念,而是中国人观赏自然的一种观念或态度,即山水花鸟皆有灵趣,它的哲学源头在于“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也正是在这种主客观没有决然分割的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对景观总怀着一种亲和的态度,一种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态度。即使在科学精神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观赏景观的态度仍是弥足珍贵的。否则景归景,情归情,物我分割,景观便没有情趣和灵性,也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了。

    自然景观和我国当代有些美学理论中讲的“自然美”是两个范畴。概括地说,前者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属于审美形态范畴,是与欣赏主体相对的;而后者是抽象的美,属于审美哲学或美的哲学范畴,是与审美主体相对的。美育活动中直接涉及的是自然景观,它是具体、生动的,并不是自然美。当前一些美育理论常常把美育活动中具体的自然审美对象与形而上的自然美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景观的范围十分广阔。随着人类的感知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不断伸展和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发展,新的审美景观不断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人类对景观审美价值的确认也是发展变化的,大量以前不受关注的景观如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随着城市现代建筑的普及,人们却对传统的民居越来越感兴趣,那渗透着民俗文化、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记忆的乡镇民居,在许多整日生活在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眼里,是那么的温馨而有灵趣。又如,许多动植物以前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如今却深得人们的赏爱,在这方面,生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或可以说,景观存在于人类生存着的整个环境之中,几乎是无处不在。

    美学界一般是把景观分成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叫“文化景观”)。这种分类着眼于景观载体的成因:天然形成的景观是自然景观,人工建造的景观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其本身的特点来说,是以形式取胜的。尽管欣赏者常常以移情的方式赋予自然对象许多观念性的内容,但是,自然景观的审美属性和价值首先在于其色彩、形状、体量、质地、运动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文景观则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它不仅具有审美的形式,而且蕴涵着文化、历史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人文景观与艺术作品有许多共同之处,而自然景观则是与艺术作品有相当的差别的。

    但是,这种分类也是相对的。事实上,诸多风景名胜是天然与人工混合而成的。如杭州的西湖,它是人工挖成的,既有 自然的属性,又有人工的烙印;四周的亭台楼阁是人工建造的,而湖边的山色又是天然形成的。再加上关于西湖的诸多传说、故事和诗词文章,也给西湖增添了浓重的文化意味。又如泰山,它可以说主要是天然形成的,但是,自古以来,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使泰山成为中国的一处重要的文化名胜,它的自然景观意义或许还比不上它的文化价值了。再如川北的九寨沟,就其山水而言,那是天然的;但是,沿着那山水而筑的九个藏民寨子,早已把浓浓的藏民文化风俗以及藏民们关于那山水花木的神话传说注入自然景观之中了。不了解那些奇异的文化和神话故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为审美景观的九寨沟。所以,把景观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只是就其主导景观而言,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更具体地分析认识景观,而在实际的景观欣赏中有时确实是不能简单划分的。

    由于景观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环境之中,而且审美景观是知识和文化的综合体,因此,景观美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而且具有环境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从培养未来公民的意义上讲,景观美育不仅能够培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者,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还可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审美设计的建设者。因此,景观美育作为一种美育的形态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尤其是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意识需要加强的今天,景观美育有着其他美育形态所没有的特殊意义。

    二、自然景观的美育

    (一)自然景观欣赏的特点

    由于自然景观构成的特殊性,自然景观的欣赏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但是,我国当代美学界长期以来比较关注“自然美”的问题,对自然景观和自然景观欣赏的特点注意不够,常常把自然景观的欣赏与人文景观的欣赏混同起来,没有深入地揭示自然景观欣赏的特殊性,不能为自然景观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所以,这里首先有必要对自然景观欣赏的特点作一番探讨。

    我们把自然景观界说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对象”,它同人文景观、艺术作品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自然景观本身不具备人工产品所具有的那种被赋予的“形式”。任何审美的创造,不论其构成材料如何,都内含着一个关键性的要素,那就是创造者对材料赋予一种形式,使其具有人工的构造特性。这个体现了人工构造特性的形式其实就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内在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事物原先的组织结构,按照创造者的意愿对材料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艺术品。例如,一堆泥巴在雕塑家的手中被创造成为一个雕像的过程,就是泥巴被雕塑家重新赋予形式的过程,雕塑家的创造实质上正是体现于这个形式之中:作品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序的安排,这种安排使一堆平凡的泥土成为一座有生命的艺术品,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理念、技术创新等等,也体现于所构造的这个形式之中。这个形式是艺术家构思设计的结果,表现为作品中一种特殊的秩序。即使是即兴创作的艺术品,如书法中的狂草、行为艺术等等,虽然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并没有周密的构思,却仍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秩序,纯粹杂乱无章的东西是不能成为艺术品的。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指出:“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不是某种神秘活动的结果,而是由人为人而作出来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每一个特征是艺术家所作决定的产物”[5]。所以,艺术欣赏必然要接受艺术家的影响,不论欣赏者是否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家的创造,特别是他所创造的形式或秩序,总是艺术欣赏的焦点之一。

    因此,艺术欣赏(包括艺术性的人文景观的欣赏)首先是对人的创造性成果的欣赏,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崭新的艺术理念、精湛的艺术技巧等等构成了艺术欣赏的重要内容。真正内行的艺术欣赏总是围绕着艺术家对材料的处理而展开的,所以,艺术欣赏不是对一个自在之物的观照,而是对人(艺术家)的创造的体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提出:“艺术欣赏是以艺术家或设计者为中心的。”[6]欣赏者不仅直感式地对作品做出情绪反应,他还要关注艺术构思及其体现、作品的创造者和创造过程,而这些又集中于对创造者所创造的形式或秩序的关注。这种由对象性质特征所决定了的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史知识,并且对创作该作品的艺术家有所了解。

    欣赏自然与欣赏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自然不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不是被构思、设计出来的对象,不同于艺术品。欣赏对象的不同就决定了欣赏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自然,即使是极富审美价值的自然对象,它并不是专为人们的欣赏而创生的,它自身并没有一个被艺术家所赋予的审美形式或秩序。而且,艺术品往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也常常考虑到使艺术品相对独立于日常生活。例如,一幅画的画框起到了把艺术品与周围环境分离开来并聚敛观赏者视觉注意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自然景观总是天然地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而存在,它之所以成为审美性的景观,是由于欣赏者根据一定的观念或经验在意识中选择、组织的结果。因此,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是偏重于主体意识的,而且,由于对自然景观欣赏的主观出发点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欣赏侧重和方式。

    例如,孔子讲君子以玉比德,是从他的“里仁为美”原则出发的;晋人对自然注入深深的生命情调,讲自然的观赏可以“畅神”,是从个性化的人物品藻生发开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自然的某种观赏观念。从“比德”的自然欣赏观念出发,孔子对松柏的观赏注重在它的道德象征意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而晋代文人更注重于在自然中映现个性生命,把在自然中生命情调的投射或发现作为自然景观欣赏的根本,所以,自然景观不再同孔子眼中那样是“德”的比拟、象征,而是清新、活泼,充满了人的天性的对象。宗白华在描述晋人对清新自然的赏爱时曾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晋人酷爱自己的精神自由,才能推己及物,有这意义伟大的动作”,“‘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 在的心灵领悟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4]183-184这种主体意识与客体意义的相互作用却深植于主体意识的转换。

    除了上述哲学或伦理学意义上的观念之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可以依赖于某种传说、故事或其他生活经验。例如,神话传说在中国人的自然景观欣赏中常常起着重要作用,许多风景点正是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命名的。在这种情景中,将自然景色同神话传说连接起来的,是观赏者的比拟式联想,正是由于某一个自然景色看起来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相似,观赏者就用它来给自然物赋予意义。

    无论是“比德”的观赏,还是依赖于传说、故事或其他生活经验的观赏,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来说,它们都可以被称作是“比拟的欣赏”。这种自然景观的欣赏方式是从某种既有的观念或经验出发,通过比拟的联想,把文化的或生活的意义注入到自然之中,使之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观赏对象,并赋予它意义。这样的观赏内含着一个在意识中将自然对象“人文化”的过程,自然对象实际上是一个观念意识或生活经验的载体,如同比喻辞格中的“喻体”,而“喻本”则是被赋予的人文意义。所以,这类自然景观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积累、生活经验以及比拟的联想能力。例如,不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没有相应的联想能力,观赏者就无法领略“猪八戒背媳妇”(张家界一景点)的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赏过程中对自然对象的组织是以像某个要比拟的人或物为原则的,选择的重点是自然对象的外形,其他如色彩、肌理、质地等等则相对受到忽视。所以,观赏者常常可以发现,在诸多风景区里,景色更美之处往往由于没有被前人比拟地命名而被人们所忽视。看来,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赏基本上依赖于欣赏者的人文知识修养,很少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是一种民族特色,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自然科学的知识在自然景观的欣赏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观赏者去把握、理解和感受自然景观的美。这就意味着: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可以从主体的自然科学知识出发。这是一种不同于“比拟”的欣赏方式。它关注的是自然对象本身的自然属性,如自然的形状、色彩、肌理、质地、运动和力。它依据自然科学知识来把握自然的秩序,发现和构造自然景观的审美形式,使之成为审美对象。这时,自然景观不是一个“喻体”,而是带有原创性的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观赏者在这种欣赏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主要不是象形的或联想的乐趣,而是对自然界某些运动变化的秩序感或对自然伟大力量的惊叹、赞美之情。相对于“比拟的观赏”,这种自然景观的欣赏更多地偏重于科学精神,因而也更理性化。

    主要依据自然科学的自然景观欣赏涉及以下一些内容:第一,相关的秩序是自然秩序。第二,由于没有艺术家甚至没有同化的过程和材料,相关的力是自然的力:地理的、生物的和气象的力制造了自然秩序,它们不仅构造了地球,而且构造了地球上的一切。虽然它们同构成艺术品的许多力不同,但是,认识和理解它们是自然欣赏的关键。第三,使自然秩序成为可视和可理解的相关原由是自然科学所提供的关于自然的描述和故事——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以及这些科学中的特殊解释理论。例如,认识和理解进化论就关系到对显示于某一地区或时代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自然秩序的欣赏。①对于欣赏者来说,这种欣赏除了应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外,还应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这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自然科学态度的形成是关键。由于这种欣赏是直接面对自然景观而不借助于人文意义上的比拟,因此具有较强的原创性,也更能体现自然景观欣赏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景观的美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然而,在自然景观欣赏方面,我国自古至今侧重于人文化的理解,而对于基于自然科学的欣赏则相当的忽略,相信随着自然科学教育的加强和科普的盛兴,中国人的自然景观欣赏观念和方式会有所丰富和转变。

    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可以从描绘自然景观的艺术作品出发,也就是把相应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欣赏能力迁移到自然景观的欣赏中去,使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有一个可借助的形式,便于对眼前的景色进行选择、处理和组织。描绘自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创作者观赏自然景观的角度、方法以及对景观的理解,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观时常常借助这类艺术作品来构建自己的审美对象,并赋予其意义。美学家王朝闻在记述他自己在黄山的观赏经验时谈到了黄山上云的魅力,并用古人“坐看云起时”的诗句来形容自己赏云时的愉快心情②;而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桂林山水中的游历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联想③。这两位观赏者均是具有很高鉴赏力的人,他们对自然的观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般的观赏者了。

    (二)自然景观美育的方法

    自然景观的美育是以自然景观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自然景观美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欣赏能力。当然,培养自然景观欣赏能力归根到底是要学生自己多到自然中去发现、体验和领悟,但是,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其他方面的学习。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得法,这种学习对于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应该是有帮助的,与学生自己去摸索相比,也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景观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对象,对它的欣赏涉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多方面知识,所以,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中必然包含着相应的多学科知识。首先,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形式美范畴,要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就有必要学习相应的审美形式构成原理,了解审美形式的各种形态。而且,自然景观的审美形式又包含着科学的秩序或法则,具有科学美的意义,所以,还应当学习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必须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帮助观赏者按照自然界特点和规律来观赏自然,从而使观赏者在自然界创造性地发现自然景观的独特、奇异之美。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观赏自然,有的小学教师结合常识课教学,带领儿童走进自然,在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和山水的科学形状的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和体会自然景观的美。这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做法。

    当然,关于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东山魁夷曾说:“风景之美不仅仅意味着天地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7]这种说法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自然景观欣赏对一定地域文化、历史知识的依赖。由于我国在自然景观欣赏方面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所以,对于诸多风景名胜的欣赏要依赖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等知识。例如,桂林有一个“还珠洞”,明胡直在《还珠洞记》中就记述了一则传说:“相传昔有渔父,从穴深入,睹物如犬熟寐,旁有一珠,拾归。或谓曰:‘此龙珠也!’恐触其怒,戒令还之,故名。”[8]倘若在组织学生观光时,介绍这一则传说,可以加深学生对还珠洞的印象,并获得丰富的观感。从传统来讲,中国的自然景观欣赏观念里深刻地渗入了道家的思想,对道家思想的批判性接受也是增强对中国山水名胜的欣赏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景观美育是综合性的,所以,在自然景观美育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生态意识。

    通过艺术来学习观赏自然景观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然景观欣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从个体的成长过程来说,儿童对自然的观赏兴趣主要是比拟性的,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艺术创造中见出。所以,对儿童的美育主要依靠艺术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景观开始进入青少年的视野。但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要求有较高的审美能力,直接面对自然景观的教学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实际上,学习自然景观欣赏方法的最简便途径应该是前人描绘自然景观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是最有创造性的观赏者,他们往往能以独特的方式把握自然的美。艺术中有大量关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其中内含着艺术家观察、理解、感受自然景观和处理自然材料的方法,所以,对这类艺术作品的欣赏有助于人们领悟和学习其中观赏自然景观的方法。对于一般人来说,观赏自然景观的一个常见困难是如何把对象组织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这就可以通过多看风景画(山水画)来学习艺术家是如何“取景”的。这种作品看多了,心中自然也有了一些“摹本”(观赏样式),再去看自然山水就比较容易把眼前的景色组织成为一幅画了。而对于自然景观的理解更需要观赏者的主体创造,如果多读些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词,增强对自然的领悟力,也就有助于对景观的情趣、意味的体会。当然,中国现有的山水诗、画主要是从人文的意义上把握自然景观的,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景观欣赏则需要接触具有科学眼光的艺术作品。例如,现代科学家的一些摄影作品,就不仅仅关注自然的人文意义,其选景、构图等往往也关注着自然对象自身的一些物质特点。这也是学生学习欣赏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断追求,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机会也多起来了。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他们的观光往往是“走马观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体验不深,这不利于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旅游观光过程中用画画、写诗等方式记下当时所见景观的特征和感受,或是在旅游观光之后再回忆对自然景观的印象,写游记或画画。这种方法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由想象、深入体验、反复揣摩自然景观,从中发现、创造和体验自然景观的美,并逐步培养起观赏自然景观的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处自然景观的美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取景方式和感受,培养大家对欣赏自然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人文景观的美育

    (一)人文景观欣赏的特点

    从美学的角度讲,人文景观是蕴涵了多重意义又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化综合体。人文景观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特征,因此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区别于自然景观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人文景观又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品。不管景观的建造或形成主要是以审美为目的还是以其他为目的的,人文景观除了具有审美特征外,还具有其他的文化意义,有时这种意义甚至比其审美特征更突出。例如中国的长城,它是一个具有审美特征的人文景观,但是它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却大大超过了它自身的审美价值。而且,人文景观的文化意义还常常与其自身的审美形式相分离,例如庐山的建筑形式与庐山的历史意义就并不是和谐统一的。所以,人文景观并不是单纯物质性的视觉对象,其丰富的文化意义常常是非物质性的,而且有时是不能用视觉直接感知的。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2]

    当然,也有一些人文景观具有比较浓重的艺术意味,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它总包含着实用、经济、民俗、区域文化等因素,但是其审美价值十分显著;又如新近兴起的环境艺术,从分类上讲,它处在传统艺术和景观之间的边缘,虽然也可能包含着环境、生态和其他文化的因素,但它主要是艺术的创造。

    人们容易把景观理解为静态的对象,其实人文景观还可以是动态的。例如,某个村落,作为景观,不仅是指那些固定的建筑物或其他人造物,而且包含着鲜活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活动着的人群甚至还包括村落里的牲畜与静态的建筑物一起构成了动态与静态结合的人文景观。

    从审美的意义上说,人文景观欣赏所涉及的面也很广,建筑艺术、造型艺术、艺术设计多有涉及,还涉及自然景观,因为人文景观往往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由于所涉及的主要属于视觉审美范畴,所以,把握对象的视觉形式以及蕴涵于视觉形式中的审美意味是人文景观审美欣赏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对那些艺术性比较强的人文景观更是如此。

    但是,由于人文景观本身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特点,所以人文景观的欣赏既不同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又不同于单纯艺术品的欣赏。首先,它是对人类文化创造及其成果的欣赏。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景观是未经人类创造的天然对象,所谓“鬼斧神工”是对自然界演化、运动的赞叹。而人文景观则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是灌注了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人们对人文景观的欣赏必然包含着对创造动机、过程以及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其次,人文景观的欣赏既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又包含着对社会、历 史、文化因素的认知和评价。如果说,在同为人类创造性成果的意义上,人文景观的欣赏和艺术欣赏有相似之处的话,那么,在欣赏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它们又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人文景观的综合性,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不可能都是单纯的艺术欣赏,而是包含着丰富的非艺术因素的欣赏。这就是说,虽然人文景观的欣赏要求主体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也要关注对象的审美形式;但是,单纯地持审美态度还是不够的,也不应该仅仅关注对象的审美形式或艺术风格,还应该掺入多学科的认知和评价。所以,我们对人文景观美育功能的理解也不能仅仅限于狭义的审美教育,而是应该充分意识到它在增长知识、提升情感、陶养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

    (二)人文景观美育的方法

    人文景观美育在理论上的提出和实践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没有现成的模式,以下仅在中国人文景观中选择历史文化景观、园林景观和城市景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历史文化景观的美育。作为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基础而形成的,如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中国长城、西安兵马俑、绍兴的兰亭、英国的海德公园等。虽然历史文化景观是以历史文化取胜,但它们也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是因为人们在设计、建造大型历史文化名胜时总会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而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强化了景观的审美意义。所以,历史文化景观可以作为美育的一种资源。

    当然,历史文化景观不仅仅是美育资源,它还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组织学生观光时,要充分考虑到审美教育同历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人们讲起历史文化景观总会想到世界最著名的那一些,如果有条件去观赏,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机会毕竟是难得的,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文化遗迹,虽然它们或许还不著名,却是本地的名胜,也可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例如,历史民居、古戏台、少数民族文化、地方博物馆,还有历史悠久的桥梁、道路、城墙、牌楼、人工河等等。这些历史遗迹保留着丰富的区域文化传统,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密切相关,而且,它们往往与民间艺术血肉相连,或者就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所以是美育理想的乡土教材。目前学校美育中,本土艺术文化教育常常是空白,这是很不应该的。不少学生可能对贝多芬略知一二,却对民族音乐家一无所知;可能都知道而且从各种媒体上见过悉尼歌剧院,却从没有注意过家乡的古戏台。其实,乡土的艺术文化对学生来说,要比西方的艺术或历史文化名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由此使学生认识生活于其中的城镇或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从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父老乡亲的美好情感和保护乡土文化的意识。这在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其有意义。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对本土文化景观的发掘,并把它们转化为教育资源。

    历史文化景观的观赏是需要事先做知识准备的。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自己做准备。特别是乡土历史文化方面的材料,可能比较分散,若发动学生分头去收集和整理,更能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林景观的美育。中国园林是我国审美文化创造的典范之一,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若是从人工与自然妙合无垠、实用与艺术水乳交融这个意义上讲,又堪称世界人文景观之最。所以,中国园林建筑,只要是品味纯正者,都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理想资源。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亭台楼阁等)、山水、花木、奇石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品。古典园林虽也有一些实用的功能,但是其主要作用在于悦目畅神、怡情养性,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审美景观。正因为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庭院,所以,在组织园林观光之前,有必要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园林艺术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准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园林是一个艺术品,观赏园林要特别留意艺术创造的美妙之处,以及如何去观赏园林艺术之美。二是帮助学生去体认中国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精神。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把这两种知识的介绍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园林艺术十分注意把人工建造的东西与所处的环境协调地组合起来,所以“因地制宜”、“借景”等既是造园的重要构思方法,又是观赏者发现、体味园林构思、建造之妙的一个重要角度。每当夕阳西下,漫步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抬头见西边一抹青山,玉泉山塔影倒映入湖,下面是长堤翠柳,玉带桥隐现于柳影中,真是园内园外融成一片佳景,足见古人造园“借景”之妙趣。[9]这种借景之妙不仅具有审美的意义,在它的深层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那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相处。其实,在古代园林中,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常常有突出的体现。古人讲造园的理论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处理好人与环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讲述造园的理论时,曾对处理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过精要的见解,他认为,户外的山水与居室之间要有一些过渡性的点缀,这样一方面可避免二者之间由于对比强烈而有失整体的艺术和谐,又可以保持居室与自然的呼吸贯通。这种造园的原则不仅体现了审美的追求,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与现代生态观念也是相一致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景观审美意识当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生态观念,所以,园林景观乃至大多数审美景观都不仅具有人文教育的价值,而且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教育价值。这就意味着,对古典园林的观赏,也要注意把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当代现实融洽地联系起来。

    园林知识的介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实地观赏,也就是“游园”。在这个环节中,导游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美育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看,旅行社的导游还不能很好地胜任美育的任务,因为他们常常以掠奇逗乐为目的,缺乏专门的园林艺术和文化知识,并没有着力发掘园林艺术的教育资源。所以,最好请园林艺术专家来作导游,或者教师自己通过学习(如查阅有关资料、实地考察、请教专家等)来指导学生观赏。还要注意的是,每个好的园林都有自己的个性,李渔曾说过,园林的构思、布置是为园林主人“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rdq uo;,是他的“神情”的体现[3]242。所以,无论是在游园前还是在游园过程中,都要向学生点出某个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样园林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更加生动,也使游园更有情趣。游园讲究动、静相宜,就是既要在游历过程中“面面观、步步移”,又要停下来对一些主要的部位作细致的品味,切忌匆匆地“走马观花”。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法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园林艺术。目前一些学校组织的园林观光,往往贪图多走几个景点,结果没有一个景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组织游园要选择好日期,最好避开旅游高峰,这样在相对清净的状态下游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精神比较放松,视野也比较开阔,也比较容易接受适当的指导,美育效果也就会更好一些。

    城市景观的美育④。城市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也是一定时代审美文化创造的象征之一。城市有许多功能,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日常生活等功能。同时,城市是一部大书,它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越来越重视人文导向,更加追求城市的文化意蕴、区域特色、生态平衡和审美个性,所以,城市也越来越成为美育可以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和建设者,也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和居住者,城市景观美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城市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与园林景观相比,城市景观具有更复杂的综合性。可是,从景观美育的角度讲,城市景观主要涉及城市建筑、城市公园、城市雕塑、环境艺术以及城市建筑的各种装饰等物质形态和城市文化氛围、城市精神个性和城市生活方式等非物质形态。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由于城市设施的多功能性,上述各要素之间也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城市往往比较大,面面俱到的观赏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城市景观美育要抓住某一个城市最有特色和个性的局部景观。如上海这个城市,从历史角度讲,外滩和城隍庙是比较有个性特色的,而论现代城市景观,浦东的“东方明珠”、“国际会议中心”以及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则是有代表性的。如果说上海这个城市是以近现代城市文明取胜的话,那么,北京则以中国古代文明而显示出个性来。其实,许多中小城市也是极富个性的,如杭州、苏州、绍兴等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历史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城市设计融为一体,使这些城市成为江南水乡城市的代表。组织学生去城市观光,就要选择有个性的城市,抓住有特点的景观。因为,城市景观的美就在城市的特色之中。当然表面装饰是一种美化,但那是比较肤浅的,城市深层次的美在于蕴涵着文化内涵或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视觉形象。只有抓住特殊景观这个重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景观美育的作用,那就是使学生在观赏中学会观赏城市景观,并接受精神上的熏染。

    和其他的景观美育一样,城市景观美育也需要教师事先做充分准备。城市比较大,最好给学生一些文字材料。有的学校在组织学生去城市观光时,发给学生一张旅游路线图,并附有主要景观的文字说明,这样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另外,城市交通相对发达,环境也比较复杂,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安全保障。同时,人文景观的观赏也需要事后的总结。教师可以根据美育的要求,结合历史文化教育,给学生布置一些游记、感想作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观感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印象,强化美育效果。

    注释:

    ①参见Allen Carlson, Appreciating Art and Appreciating Nature, see Salim Kemal and Ivan Gaskell ed. Landscape, Natural Beauty and the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年,第220页。

    ②参见王朝闻《黄山石》,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年。

观赏园艺论文篇6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

论文关键词:高雅艺术 进校园 艺术教育

论文摘 要:近年来,高雅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1年5月4日晚,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举行河南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整个演出过程中,师生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传统艺术之中,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所感染,再次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06年开始至今,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6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有了一个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的含义

目前,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高雅艺术的提法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如高雅艺术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格调,还是指艺术的样式?它是指作品的内容,还是指作品的体裁?专家学者讨论热烈,观点不一。在笔者看来,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和筛选,是更优秀、更经典、更积极向上、更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们通常讲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话剧、歌舞剧、歌剧、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等。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1.愉悦心情,促进心理健康

高雅艺术不仅能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而且能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得到及时的休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活紧张忙碌,各种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心理抑郁而发生悲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果能够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放松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引进一流的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优秀成果的积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与校园特色相得益彰,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高尚的情怀,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培养美好的情操。大学生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当唱起《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气势磅礴的歌曲时,激昂的旋律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奋发向上;当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聆听交响乐《命运》的时候,人与命运抗争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勇敢乐观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又被可敬可佩的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音乐家坚持理想和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着他们健康的人格。

2.增强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与能否发现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感悟,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力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6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通过聆听交响乐,大学生体会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真谛;通过欣赏戏曲,大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到高校举办艺术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顿悟和新的追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艺术鉴赏》《美学》《中外艺术文化史》等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鉴别美、赏析美、品味高雅艺术。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功能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只有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雅艺术能够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育、改变大学生,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对其创作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世界的奥妙和乐趣,还能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接触和了解音乐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等高雅音乐,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编著了符号谱和音乐辞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雅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的创造活动无不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展开。然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较为缺乏,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高雅艺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艺术作品凭借其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十四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以理论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学生会、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了,舞台经验增加了,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有了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雅艺术教育的多维性效果已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对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牛洁,何琳,蔡滨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观赏园艺论文篇7

关键词:园艺疗法;园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18-02

园艺疗法起始作为医院辅助治疗的一种医疗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群的重视,其在缓解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发挥出明显的优势。本文结合园艺疗法的特点及当前园艺专业教育现状,提出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的必要性。

一、园艺疗法的发起和内涵

18世纪70年代,美国部分医院发现,一些为交付医疗费用而在附近菜园和牧场工作的贫穷病人,痊愈速度加快,从此园艺治疗的功效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初,英国的许多医院农场开放给病人活动,之后园艺治疗的方法逐渐成为正式的治疗方式。所谓园艺疗法是指利用园艺植物或园艺操作使参与的顾客从某种生理、心理障碍恢复到未发病前,甚至比病前更好的状态的治疗方法(郭毓仁,2006),园艺疗法是一项成本低、简便易行的“行为医疗”方法(王善澄,1997)。当时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包括残疾人、高龄老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乱用药物者、犯罪者以及社会的弱者等(李树华,2000)。美国密歇根大学从1950年就开始举办园艺疗法研讨会,1955年第一位园艺疗法硕士诞生。日本1997年起,各地如宫城县、静冈县以及高知县相继建立园艺疗法庭园设施,开展园艺疗法活动。据全美园艺协会估计,近90%的美国家庭现在在从事园艺活动(刘建华,1999)。由于参与园艺劳动活动,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职业技能、休闲等方面均受益匪浅,园艺疗法适用对象也扩展为普通群体,因而园艺疗法由园艺治疗行为发展为园艺保健行为(王涵,2008)。

二、我国园艺疗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尽管园艺疗法作为一项成熟的治疗方法已经出现在医疗、康复疗养、精神照护、智障儿童教育、特殊教育、老年人护理等诸多领域(李树华,2000),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园艺疗法都被当作一种辅助的治疗措施来使用,大部分人还不能够用科学而严肃的态度将植物和园艺活动引入到日常生活,即便是喜爱养花草的人,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植物对人的重要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园艺疗法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英、美以及日本等园艺疗法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发展历程,归纳园艺疗法在现代生活中对人们的多项生理指标和生活技能的影响,介绍园艺疗法的操作原理和步骤。2000之后,国内开始出现实质性研究:2001年班瑞益证明园艺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的。2006年修美玲与李树华发现试验后约80%的老年人的心情转好,由此证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园林设计者也认识到“开展园艺疗法设计可充分反映我国的特点,是实现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晓明,田国行,2007)。2011年国内第一本园艺疗法的教材《园艺疗法概论》面世,至此,正式揭开了国内园艺疗法人才培养的序幕。随后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在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为我国的园艺疗法事业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张建国,2012)。

综上所述,我国的园艺疗法研究尚处起于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人对园艺疗法的认识仅限于简单的辅助手段。相关部门对园艺疗法的推广和普及尚未起步,相关专业机构的公众影响力也较小,相关刊物对园艺疗法的系统研究类报道较少,相关书籍论著也很少(杨晓明等,2007)。

三、园艺疗法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往往心理压力也较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其等待疾病后的治疗,身心健康都受到损坏,不如选择日常的保养和预防,因而对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活动有着很大需求。

植物和花卉的颜色和气味等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例如浅蓝色的花朵,对发高烧的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我国古药志《本草衍义》、《日华子诸家本草》等书中,就有常闻香,可治头痛、头晕、感冒、视物模糊的记载。也许任何人都有同感,一个神经紧张、过度疲劳的人,只要一进人苗圃、花园,就变得轻松起来。所谓“日常园艺疗法”是指以现代都市人为对象开展园艺活动(包括植物欣赏和园艺操作),利用植物及园艺活动,通过缓和的方式改善身心状况或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将植物引入生活,改善居住环境(王涵,2008)。观赏园艺或保健性园林,人们只是被动的接收,而园艺疗法可以使人主动参与园艺操作,与他人合作,与植物互动,从中找到成功或满足的感觉,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改进身心健康。园艺操作也可以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它“能使感情粗糙的孩子变得细致,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性情急躁的孩子变得温情……”(李永真,2004)。由此可见,研究和推广园艺疗法不仅能提高人们自身免疫能力或抗病能力,即达到治病或强体的目的,而且也帮助了人们健康心理和个性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改良环境。

四、园艺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行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果树、蔬菜、观赏园艺3个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由此一般农林院校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设计、园艺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总论等;就业方向是在园艺、园林、城市建设、农林业部门和大中专院校,从事生产、管理、营销、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但据笔者调查,部分农业本科高校把园艺专业中有关观赏园艺部分课程或多或少地划分入园林专业。如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开设的观赏园艺方面的主要课程仅花卉学和盆景学(选修),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实质上也成为食品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园艺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两大内容,即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与应用相关的课程呈逐渐减少趋势。

五、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的必要性

“园艺是文明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艺科学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园艺疗法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从具保健作用的日常园艺疗法而言,园艺疗法不再是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的艺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园艺活动的一种指导和设计。该技术更多的是有目的地科学利用常见的蔬菜果树和花草植物,发挥出园艺的又一重要功效。它不局限于对园林观赏植物以欣赏为目的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或群众都直接参与了植物的栽培与管理活动,这已不再是传统园林专业或观赏园艺专业涉及的内容。园艺疗法实质上是传统园艺在新时期需求下应需产生的主要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园艺艺术。在我国园艺植物产品日益丰盛的今天,提升其使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国外高校开设园艺疗法课程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例如1960年园艺治疗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同年密歇根州的Pontiac设立园艺治疗课程;1971年堪萨斯州立大学设立园艺治疗学士课程。另外,1972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园艺系与Menniger精神病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园艺治疗计划,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并正式设立园艺治疗学科。目前中国开设有园艺治疗课程的大学仅浙江农林大学及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阳明大学等。相比而言,不少高校的园艺专业教育内容逐步缩减而集中,基本变为蔬菜花卉和果树的生产种植专业了。园艺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不佳,主要是就业面窄,工资待遇较低,或体力劳动成分较高,造成相当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据齐安国等调查,近年园艺专业的就业率是54.21%(李安国等,2010);而且据笔者估算,仅有约一半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

在我国通过高校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促进园艺疗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研究和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园艺疗法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六、园艺专业《园艺疗法》课程的设置

课程性质:园艺疗法本质属于园艺应用技术,首先应设置为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可设置为专业方向必修课,视其是同园艺植物栽培和育种同等重要的一门应用学科。开设时间:应继园艺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开设,该时期有关专业课程大多进行完毕,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园艺疗法相关知识。课程要求:注重讲解园艺植物除了食用观赏之外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医学基本知识或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设置或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园艺疗法的实效。课程内容与教学特点:课程内容主要为学习园艺植物及园艺活动对各种人群心理的影响,同时讲解不同类型园艺植物的种植设计及管理。该课程本质属于应用技术,所以讲授时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或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及实验验证,加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毓仁.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M].台湾:詹氏书局,2006.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

[4]王涵.日常园艺疗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刘建华.园艺疗法[J].绿化与生活,1999,(1).

[6]李永真.让自然角不再成为摆设[J].早期教育,2004,(4).

[7]张建国.《园艺疗法概论》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

[8]班瑞益.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4).

[9]修美玲,李树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6,22(6).

[10]杨晓明,田国行.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2(5).

[12]Anguo Qi,Lifang Qiao,Yichuan Zhang,Jian Zhou,and Yongdong Su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orticulture[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

观赏园艺论文篇8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inseparab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gardens around us, what kind of garden will give us the joy of beauty, how to create a garde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form, content, mood three aspects,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garden beauty.

Keywords: Gardens; create; appreciation; aesthetics; garden mood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化的自然”不能纳入园林的范畴,何况“园林”的人工山水,也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如苏州古典园林的所谓山水,更非是“人工改造的山水”。

还有余树勋现在《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一书中说:“现在所谓‘园林’可以解释为:在城市建设中,凡是借靠植物改善环境的地方一律可以称为园林”[6]。

这个定义阐述了园林的本质,也就是一种人工自然。没有植物的园林还能称园林吗?我认为不然,植物理所当然的是构成园林的关键要素。但是,并非对植物的任意使用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然”属性,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目的。就比如说城市中的一个小的苗圃也是园林吗?我想人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仅仅解决亲近自然的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近一步解决其他各种体验需求及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对园林不同的定义,了解了现代园林的真正含义。它是包括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技术方面,功能方面,审美要求方面,还是人们的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类是离不开园林的,让我们创造园林,体验园林,享受园林,感悟园林。所以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不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需求,而且最好能满足人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2园林美的内涵

2.2.1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园林美

在知道什么是园林美之前,我们是否会从一开始就想什么样的园林才是美的?那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就回到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假定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是客观的,那么任何人见到美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啊。就像园林美,有的人认为荷塘月色很美,但是也有认为断桥残雪美。这就说明美也是主观的,是主观者心中认为是否美。但是当我们来到拙政园,坐在荷风四面亭中,看着周围的人工山水景色,无论国界,无论年龄,都会觉得美的。这说明美也有客观,普遍的一面。

从园林美中,我们就很好理解康德的美学观点:美既不能单纯说是客观的,也不能单纯说是主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7]园林美是美的一种,它也满足这个观点。从美学观点来看园林美,就是通过客观表象的形式(也就是筑山、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表现出主观(也就是人的情感的需求等)的东西。在园林美的审美过程中,也是有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如果从康德的美的哲学中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来看黑格尔艺术的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当然也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艺术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那么园林美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

世界是一系列过程的集合,每个事物实际都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地有发生、发展,也有终结、消亡。没有一个东西,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这就说明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园林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对象评判迥异的现象。因此在创造美,或者说在艺术创作中,对我们而言则是在园林美的营造和设计中,首要的是先准确把握历史和社会定位问题。离开这种现实社会定位,我们将一事无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该否认也无法否认,关于美和艺术,有一些东西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如在园林美中,当我们离开社会定位,来设计创造园林美时,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也有一些园林,如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有西方的古典园林,虽然社会在变,但是他们的美却永远被世人认同。这是因为园林美是集多种艺术在一起的复杂的艺术,不仅有自然美,还有艺术美,也还有园林本身的艺术美。

2.2.2园林美的定义

通过上述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园林美。那究竟什么是园林美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人们普遍认识的园林美的定义是:“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昧、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它是衡量园林艺术作品表现力强弱的主要标志”[8]。

显然,从园林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先说艺术美,它不仅有园林中那些公共艺术品的艺术美,还有好的园林本身就是艺术品。自然美的大量存在是园林之所以成为园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工但是社会美并不好理解。《美学原理新编》中说到:“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在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却认为应该理解为园林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因为美学中也提到,离开历史和社会地位谈美,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还要探讨一下园林动态美,在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的景观了。古代诗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这是诗人对园林空间连续、变化动态感受的一种切身体会。

2.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作者审美理念的物化,并按一定的艺术规律再现给人们。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如果说绘画艺术是二维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的话,那么,园林则是包括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即意境)在内的五维空间艺术[9]。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丑、表现园林匠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园林艺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是相辅相承的,没有艺术的构思与创作,就不能体现园林美的景观。我国古典园林造园取景,是以再现自然山水美为其基本原则,以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有机结合。如唐代诗人王维营建“辋川别业”,筑楼台,建花园,架圆月桥于河川上,放鹤于南坨,饲鹿于山溪,浮舫于湖泊……以诗情画意创造艺术画面,取得园林高度的美感。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前,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这一造园艺术呈现了一幅极美的天然画。今天我们在园林中布置树木花草,也往往寄寓着某种思想感情,如垂柳拂水表达了依依留恋之情;绿竹环生体现了文雅多姿、坚贞虚心的意境;松、竹、梅组景,表达了岁寒三友,凌冬不凋的诗情。将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结合[10]。

3.园林美的形式

3.1园林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易中天在《破门而入谈美学》中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有个形式。正式因为有了形式,区分开了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那园林美这种艺术,也要有他的形式。那园林美是一种怎么样的形式呢?它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的形式。只不过对于园林美而言,不论是人的情感(主体)还是园林这个对象(客体)的形式,都是与别的美的形态不同的,这种不同,最根本的就是“理想化的自然”。对于主体而言,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对于客体而言,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在园林营造方面叫做“人工自然”。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中,也就是主体要能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这个艺术品,能和人的内心情感有共鸣,产生审美。在园林美的创造中,要勇于找到那种能满足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

3.2园林美离不开形式

形式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很重要的,离开形式,艺术将不成为艺术。园林美也是一样,园林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园林要素复杂多变。不能只关注园林美的内容,形式一样很重要。比如同样是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如果加上园林美的形式,弄好了也许成名园了,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例如网师园、拙政园、颐和园之类,弄不好就可能成为花圃或者苗木场了。所以说,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不过园林艺术和一般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它的形式可以变化多端。因为园林美中有自然美,园林中可能只有植物,并不一定所有园林的要素都要在同一地方出现,但是也能表达人们渴望自然,理想中的自然。也许这个时候,形式看过去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栽树按照自然本身的样子去做就好了,但是植物配置也是一种形式。无论是怎么样的园林美的形式,它还是有一定的形式存在,只要能表现出园林美,能传达主体的情感,满足主体的情感需求。所以,园林美离不开形式,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如何把握好园林美的形式是关键。

3.3园林的形式美创造

形式美是客观现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园林是被主观化了的艺术品。人们对现实的把握,首先是形式,然后才是内容。从客观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并存转入艺术家的审美认识,第一步是它的形式,对内容的把握是从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得来的。没有对形式的直觉,便没有对内容的感悟。这里,形式是内容的“因”,内容则是形式的“果”,形式的存在决定着内容的产生。生活总是以形式呈现于艺术家眼前,艺术家首先感悟形式,并在对形式的思维中领悟内容,再把头脑中已经积累的形式进行筛选、综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美感,完成艺术表达。由于园林美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可扩展性还有随时间成动态变化等特点,是乎园林美的形式是不好把握的。那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就更有难度,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离不开园林美的内容,是形式美和内容的统一。

郑板桥画竹时曾有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这里连串的三种不同之竹,首先是眼中之竹――物象,即对竹的形式把握;接着产生胸中之竹――意象,即对竹之内容的领悟(作者观竹时产生的审美情感);然后创造出手中之竹――形式,即艺术作品。他的描述,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美的创作起点,也肯定了形式的地位与意义。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充当认识和表达的手段,创作的起止均以它为依据。艺术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状态,已经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艺术品的结构关系。可见,形式美正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

从艺术创作过程中不难看出,形式美既是创作的起源,也是创作的结果,而内容只为创造新形式提供一种契机。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因素)来体现,形式中凝聚着人的智慧和才能,本身已成为审美的对象。陈丹青在《让艺术说话》一文中说:“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成功的艺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可见要紧的不全在你画什么,而仍看你怎么画。”怎么画就是在作画中创造!运用什么语言,也就是艺术形式。”在园林中,园林的内容很多,如地形的处理,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布局,水体的处理,山石的堆放等等,这些要素在很多园林中都有,关键不是要看园林中有什么,而是要看怎样的设计布局可以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可见,形式美对艺术作品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11]! 3.4园林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纹理、质地、色彩。它们既存在于平面的绘画中,组成了雕塑的力感、节奏;工艺品的情理、意趣;同样也存在于园林的空间景域。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在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中是没有门户管见的。一个理想的构思,要求一定的手段来表现,并使之成为现实。这就需要有较高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艺术家和观众的差别在于:前者利用形象表达感情,而后者是被形象所感动。要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就要求我们的作品有强的表现力[12]。一个点,一根线,不再是僵死的概念。当它渗透了设计师的思想,便成为与观众对话的语言。在这里园林中的点、线、空间等关系,构成了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元素和各种表现手法与其中,最终表现出园林美,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是美的。

园林的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设计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园林作品来。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新的风格、流派就会产生。在造园方法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向传统学习,向他人学习,提取大自然的精华,吸收其他艺术的经验,我们的路子会走得更宽些,才能够大步前进。园林并非纯的造型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同时,创造园林景观也不是造型要素能够主宰一切。声音的美,洁净、清新的美,天空中变幻莫侧的云彩的美,宜人的气候的美,都要靠我们去挖掘、利用。自然中美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形式美的探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它却是园林美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4.园林美的内容

在园林美的内涵中提到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和园林自身艺术美两种。虽然园林美包罗万象,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这样可以加深对园林美的认识。无论是对欣赏者还是对设计师都是很必要的。对于审美的主体,提高对审美对象的了解,可以更容易发现园林美。对于创造园林的人来说,了解园林美的内容就更重要了。任何艺术虽然有形式做支撑,但是没有内容来丰富,是达不到园林的美感。所以下面具体说明下园林美的内容。

4.1园林美中的艺术美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内容和园林营造时所采用的艺术类型有关。我们知道,艺术的门类非常多,并不是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可以在园林中使用。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往往被称为“公共艺术”。一般来说,以下一些艺术类型可能会成为园林的内容。

(1)雕塑、雕刻等。这是最为常见的用于园林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皆然。当代的“环境雕塑”常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易读性。

(2)绘画、壁画、装饰画等。绘画一般只用於室内,壁画则可以用在室内也可以用在室外。装饰画是现代出现的一种艺术倾向于大众化的产物,使用得当常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美感。

(3)书法、篆刻等。书法和篆刻一般来说是东方园林(主要是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种类。中国人对书法的喜爱常常到了痴迷的程度,传统园林中,如果没有了书法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在做“现代园林”时,也应该适当地考虑如何继承这种传统特点的问题。

(4)文学。同样,对文学作品的借用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现象,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题咏、对联和诗歌。在园林意境的创造中这是必不可少的。

(5)音乐。主要使用背景音乐的方式建议烘托气氛。现代音乐喷泉的形式则是把音乐美和水的造型美有机结合起来了。

(6)建筑和构筑物。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使用多而复杂,甚至有些传统园林是以建筑为主的,如苏州网师园等。现代园林中,由于对自然美的追求更加迫切,所以一般都强调建筑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建筑之美既体现在其造型上,也体现在其空间特点上,还体现在其装饰上。西方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常常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中国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则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7)家具及陈设。在传统园林中,家具和陈设一般是在室内,现代园林中,则室内室外都很常见,这跟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8)工艺品。主要是手工艺品。例如陶罐、壁挂之类的工艺品,在现代园林中极为常见。现代园林中还常见使用诸如石磨盘、水车、石臼之类的传统农业用具,用以营造特殊的空间氛围,产生特殊的美感。

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也是属于美学范畴,所以在鉴赏和创造它们时,也要以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的形式来表达,达到通过艺术来传达情感的功能。也能在园林中对这些艺术品产生审美,并满足人们的情感上的需求[13]。

4.2自然美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客体,由于它本身就存在着美,许多诗人、画家都证明了这个客观存在。只有审美的主体比较复杂,他们能不能被自然山水引起美感,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和现实的因素所限制。不过自然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屑于植物、动物的生物美,山川岩石之类的非生物美、还有忌昏四季的变幻等。自然美是享用不尽的。尤其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以后,社会道德、政治和宗教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几千年来自然美的形式与内容已变得十分复杂。如今的游览胜地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主要是那些丰富的内容由人各取所需,引起人们身心的愉悦会胜过欣赏其他的艺术品。如果进行游人分析,各种年龄、各神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游人熙熙攘镶,在那里各自寻觅他们美的享受,这些现实情况说明自然美确实足受人喜爱的。

独特的自然美不同与其他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电影处两者兼有的综合艺术。但是自然风景的属性就比较复杂多了,那里泉水棕踪,鸟鸣嗽嗽,有听觉艺术;植物的体形、线条、色彩充满了视觉艺术;溪流、潮汐、海浪、飞鸟、行云、落叶、柳丝摇曳、蝴蝶翩翩……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动的艺术;远离市尘的自然风景具有相对的安静,“青青河畔草、郁邻园中柳”那里确是存在静的艺术;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晨昏的变化,阴暗的变化,都是时间艺术;园林的创造就是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使空间更趋自然,当然是空间艺术;百花争艳、万木争春,胜过人间的舞蹈,它又是园艺家摆弄之下的表现艺术:城市造园“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成为自然的集锦荟萃,应是属于再现艺术;人类利用了自然美娱人、感人、化人,开创了旅游业招陈千千万万的游客,是当之无愧的实用艺术……。自然美经过人化成为各种艺术的综合,通过以上约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了解自然美这一独有的特性。 4.3园林自身的艺术美

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和创造中,要把园林看做一个整理来鉴赏和创造。在鉴赏园林时,把握园林的整体美,也就是园林的整体空间,因为园林艺术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怎样感受园林整体对人的情感需求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只是简单的把园林要素,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该多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把握全局,设计出适合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园林。

5.园林的意境

园林的意境不应该看成是园林美的一个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园林的意境,或着并不是所以的园林设计得有园林意境的表达,所以园林意境应该被理解为是园林审美中的一个层次,而且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意境不仅中国园林有,我认为西方的园林也有,只是因为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可能人们不能相互体会到园林意境。那只是审美没有到一定的高度。在古典园林中,审美意境整体生成,是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创造和接受的。园林作为审美对象,其中虽然凝聚着审美主体――造园家创造性的情致、想象、意趣、哲理等主观因素,但毕竟还只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它有待于审美的游赏者在接受中把它转化为活生生的意境。从这一意义上说,游赏者也是生成园林审美意境必不可少的审美主体。也正是在这以流动的审美构架关系中,意境把客体和主体、创造和接受、造园家和游赏者整合在一个系统中了。从审美的角度,明白了园林意境生成的关系,但是园林意境是什么?怎样创造园林意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下。

5.1园林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最早正式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指山水美;二曰“情境”,指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心理活动。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严羽提出“兴趣”、“妙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在唐宋时期,随着诗歌、书法、绘画等的繁荣发展,“意境”得到了广泛运用。

将“意境”理论发挥到极致的是晚清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成为意境说之集大成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意境的本原作了概括:“经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即是“境”,所谓“真感情”即是“意”,二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至此,“意境”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14]。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这是历史上首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记载[4],可以说已经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5.2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中国的园林意境创作方法有其独到的传统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⑴“体物”,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比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⑵“立意”,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比兴”为起于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园林经常使用的立意手法,《文心雕龙》对其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15]。

创作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但是园林意境是要用“心”要创造的。造园家要用心感悟园林,设计园林;游赏者在鉴赏园林时,感受到园林景象与心的共鸣和升华。至少要做到这点才能创造出好的园林,园林意境的产生可以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鉴赏的能力,并享受园林。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