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吹泡泡教案8篇

时间:2023-03-07 15:03:47

吹泡泡教案

篇1

关键词:兴趣;探究;体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43-01

幼儿天生就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摸、看、闻等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这点看喜欢探究应该是幼儿的天性。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可以有何作为呢?文章以中班一节科学活动“吹泡泡的秘密”为例,进行探讨。

一、亲近生活,发掘科学探究内容

生活是活动的源泉和核心,要从生活中发掘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同时又是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吹泡泡所使用的材料逐步由吸管、纸卷、笔管等自制材料升级换代成漂亮又先进的吹泡泡棒、卡通泡泡枪等。在吹泡泡的时候,幼儿更多关注的是泡泡枪发出的音效、泡泡的颜色、多少及大小等,而对于吹泡泡活动本身所蕴含着的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如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吹出泡泡、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不同形状的东西吹出泡泡的形状一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很少关注,更缺少探究,所以“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二、材料适宜,激发有效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科学活动材料的提供是这样表述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几种材料,在第一次探索中提供了钥匙、花片、橡皮泥模具、水果包装网,让幼儿尝试着用这些材料吹出泡泡,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所有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面有洞。在第二次探索时,我们提供了树叶、纸片、铅丝和毛条,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这些没有洞的材料是否能吹出泡泡。幼儿大胆尝试,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用卷、戳、剪、弯曲等方法在没有洞的材料上变出了洞,挑战成功。

三、充分鼓励,支持探究的行为

探究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与同伴或成人交流、检验的过程。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幼儿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虽然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出发,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设疑激趣,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亲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引”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一个问题的情境中,在观察、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多提问,幼儿的问题一触即发:是不是有洞洞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没有洞洞的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2)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是从动作片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对某种现象感兴趣,表现出疑问,或不知道原委或有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实验的方式寻找原因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谁知道呢?幼儿纷纷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怎样来验证自己和同伴的猜测呢?动手操作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投入实验,观察并寻找着正确的答案。在如何将铅丝、纸片、树叶变出洞洞的操作时,幼儿的操作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幼儿遇到挫折时,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尤为重要,我们没有改幼儿的操作为教师的现场演示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在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当幼儿感觉到他们的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他们便真正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我们应该充分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激发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了解、认识整个世界,获得真正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在幼儿园“做中学”科研活动实施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我对“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及相关教学环节、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谈谈看法。

吹泡泡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一天,我们在户外玩“抓泡泡”“吹泡泡”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发现在太阳底下泡泡是彩色的。有的说:“我吹出来的是大泡泡。”有的说:“我吹出来的泡泡小。”还有的说:“我吹出来的泡泡是一串一串的。”王子昊小朋友着急地说:“我怎么吹不出来大泡泡呐?”“这有什么奇怪的?”冯昊煜举着他的吹泡泡工具说:“我的吸管粗,你的吸管细呀!”吹泡泡的工具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粗细不同的吸管能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那么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一样吗?”不断的探索、发现成为他们的需要,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认识几种常见图形的基础上,生成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泡泡”。

吹泡泡工具的制作让幼儿了解了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构建了科学知识体系。这一科学体系的构建不是靠老师的传播,而是通过小朋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情况;交流总结得出来。这种学习方式与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所提出的新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有趣的泡泡”的实践过程体现了下面几点。

一、保持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前提。“吹泡泡”就是发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幼儿感兴趣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幼儿的无意活动引申为有目的的探索,有利于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有利于使幼儿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进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亲自尝试的探究活动,能帮助幼儿获取知识。利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不同的泡泡这一探究活动,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知道泡泡的大小、形状和吹泡泡的工具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液体分子本身具有流动性,气体膨涨形成受力平衡,圆球体是最平衡的状态,所以无论使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进一步引发孩子们在吹泡泡的游戏活动中,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感知无论使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由此获得的经验都是幼儿自己实践得来的,这样就加深了幼儿对这一知识的记忆,逐渐内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这样做可以使幼儿知道,知识并不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获得,从而培养幼儿凡事问个为什么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尝试、善于观察、不断总结的能力。

三、激发幼儿大胆选择符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记录信息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又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但是记录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活动环节,他们不理解记录的作用,不懂要记录什么,更不会记录。在“吹泡泡”的实验活动中,我从最简单的形式入手。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因而我选择从运用简单的图画进行记录入手,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如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就画出什么样的形状,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也画出什么形状,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接受,又有利于幼儿参与其中。

四、增进了幼儿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幼儿在利用不同工具吹泡泡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发现,他们记下来,最后在与小伙伴的交流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思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解释: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当意见与别人相悖时要与人争辩,这些都需要用语言这一工具,由于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小朋友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也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五、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吹泡泡工具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要寻找吹出泡泡的有利工具,就必须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尝试。有的孩子做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工具;有的孩子做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的工具;有的孩子用不同粗细的吸管进行尝试……通过亲自动手,尝试观察,孩子们将结果相互交流,很快就找到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这种不重结果,重过程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孩子们成为勇于发现、乐于动手、敢于尝试、寻找真理的新世纪人才。

篇3

现将新教材“5.1洁净的燃料——氢气”这一节的几个改进实验介绍如下:

一、对实验的改进措施

1.实验准备:

氢气发生器、氧气发生器、玻璃管、橡胶管、烧杯、平盘(家用)、洗洁精(家用)。

2.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1)吹肥皂泡实验:

导管口接一小段橡胶管(一般不需对氢气进行干燥),蘸洗洁(代替肥皂液)用氢气吹泡,当气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晃动导气管,使气泡脱离管口,气泡上升。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方案一:平盘内倾倒一些洗洁,用纯净的氢气流吹泡,然后用燃着的长木条点火,观察氢气燃烧的现象。

方案二:为了避免因钠离子干扰氢气火焰的颜色而用铜制尖嘴导管代替玻璃管,这样就可以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蓝色火焰;再者氢气燃烧放出热量这一现象,学生不易体会到,我们可以将一根火柴用凡士林沾在烧杯底,然后将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燃烧放热使凡士林融化,竖直的火柴倒了,这样既形象又直观。

(3)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实验:

平盘内倾倒一些洗洁,用氢气流吹泡的同时,用注射器抽空气或用氧气流跟着吹泡(氢气体积分数控制在0.4-7.42之间),然后用燃着的长木条点火,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会爆炸。

(4)在讲授氢气的爆炸极限时,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先在平盘内倾倒一些洗洁用氢气流吹泡的同时,用注射器抽空气或用氧气流跟着吹泡(氢气体积分数控制在0.4以下),然后用燃着的长木条点火,则听到轻微“噗”声,没爆炸。然后重复前面的操作(氢气体积分数控制在7.42以上),出现相同现象,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来。

(氢气体积分数控制在0.4以下或7.42以上)

(5)氢气验纯:先在平盘内倾倒一些洗洁,用氢气流吹泡,然后用燃着的长木条点火,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氢气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声,证明氢气已纯。

二、改进的优点

1.所用仪器少,一个平盘内完成了点燃氢气、爆鸣实验、爆炸极限、氢气验纯等操作,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用洗洁替代肥皂液,能使气泡吹到足够大,且韧性好,不易破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篇4

一、创设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感知中快乐学习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案例一:在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工具》中,教师设置和使用了三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一):教师向幼儿寻求帮助:“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地打开一个用透明胶带密封的纸箱?”幼儿建议用剪刀或裁纸刀来开启纸箱(幼儿的建议来自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教师采纳了幼儿的建议,用裁纸刀很快就将纸箱打开了。

教学情境(二):请幼儿分别用手和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四个任务:把大豆和绿豆分开来,把棉花从瓶子里取出来,把米装进饮料瓶中,把玩具修好。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和比较后认识到在工具的帮助下完成任务更为容易。

教学情境(三):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机器人潜水打捞作业的录像,帮助幼儿体验与积累了“高科技的工具比一般的工具更为便利”的经验。

在这节活动中教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层层递进,从回忆生活经验到实践生活经验,再到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一气呵气,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形象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想象中体验快乐

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和联想,促使幼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案例二:在绘本阅读《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学中,教师扮成兔子先生,散步时每遇到一个标志时,就请幼儿来提醒兔子先生,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幼儿更喜欢这个故事了,而且还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教学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大胆的展开想象,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乐在其中。

三、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要探索的事物是无穷的,对每件新事物幼儿均会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试图发现新的变化,当事物的奥秘被——发现了时幼儿则会无比兴奋。

案例三:中班活动“吹泡泡”中,教师安排了多次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不断操作,不断记录,不断反思。

情景(一):教师请幼儿做泡泡水,并将用肥皂、洗手液、洗洁精做泡泡水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境(二):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让幼儿猜一猜这些吹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然后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情境(三):教师请幼儿用不同的吹泡泡器吹泡泡,并记录下来

让幼儿在此类实验操作中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从而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四、创设问题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思考中体验快乐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蕴含一个学习问题,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经验或新知识的过程。

案例四:在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的蛋宝宝”中,当幼儿面对一个个直立着的鸡蛋这一情境时,他们既惊讶又好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蛋宝宝为什么不倒呢?

研究与实践证明:当幼儿面对的情境或事件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之间有差异,或者是当幼儿之间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看法不同时,幼儿易于发现问题,并产生探索欲望与兴趣。

五、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玩耍中快乐学习

在幼儿生活中,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加深刻的了。

案例五:在小班科学活动《快乐果园》开始部分时,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火车票”(各种各样的水果图片),请幼儿找一个与“票”一样的图片“对号入座”,开着列车来到果园。在水果乐园里,孩子们各种感官进行了摘果子、尝果子、认识果子等游戏活动,活动结束教师同样安排幼儿乘列车回家,不过这次孩子们手中的“票”与开始部分已有不同(各种各样切开来的水果图片),请孩子们“对号入座”,教师做验票员进行检查,整个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结束。

篇5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教学情境,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开拓视野,积极思考。如在科学活动《桥的发展》中,我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桥的图片(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了解桥的基本结构,知道桥墩、桥梁、塔柱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为了吸引幼儿的眼球,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我还准备了教学光盘《桥的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桥的发展史。幼儿足不出户便尽览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创造性。

又如在科学活动《拯救水娃娃》中,我设计制作了动画故事课件《生病的水娃娃》,创设童话故事教学情境使幼儿与故事中的“水娃娃”产生共鸣,启发幼儿运用经验充分讨论“水娃娃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治好水娃娃的病”。在观看了《污水处理》教学课件后,引导幼儿自制小小过滤器使“脏水变清”,应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地萌生珍惜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在多媒体情境教学中,幼儿可以主动发现科学问题,他们乐于观察,大胆想象,敢于探索、尝试。孩子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营造操作体验情境,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进行操作,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有趣且适宜操作的教学情境,让幼儿的双手积极与材料互动,在玩中学,在探究实践中升华知识。

(1)幼儿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备的精密工具、仪器,如测量工具、光学工具外,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易得的材料,且最好能使材料一物多用。教师要善于利用材料创设多种探究教学情境,如各种豆子、种子,可以创设“农家乐”情境,体验种植;也可以创设“小小粮店”情境,进行分类、比较;还可以创设“我是小厨师”情境,引导幼儿尝试打豆浆、磨米粉等,在情境中尽情操作体验,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积攒,并注意废物利用。例如,废旧手电、闹钟、玩具飞机等,教师可以创设“天才修理工”教学情境,鼓励、支持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并在必要时从旁做一些技术指导,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还能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德。

(3)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给幼儿充分、开放的“选择”机会。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魔力蔬果染料》中,我为幼儿创设了“环保染色坊”教学情境,给孩子们准备了各色水果、蔬菜(如桔子、菠菜、石榴、西红柿、胡萝卜、草莓等)及各种工具(榨汁机、蒜臼子、擀面杖、汤勺等),请幼儿根据蔬菜、水果的特点,大胆尝试选择各种工具制作蔬果染料,感受染色的奇妙。

三、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观察和探索,也需要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需要记录下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分享和交流的基础。“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帮助幼儿回顾探究过程”讨论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法等,这也是《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议。

篇6

一、润养探索精神――科学探究的试验场

布鲁诺说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探究的试验场,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经历科学探究,同时也为他们探索精神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条件,学生在一次次的试验中经历失败的考验,这种磨练促使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变得更加勇敢。

例如,在开展“泡泡吹出来”主题活动中,我组织学生经历了一段完整而系统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动手实践,直到成果展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润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首先联系学生平时爱吹泡泡的现象抛出了话题:“同学们课间都喜欢吹泡泡,你们知道吗,吹出神奇泡泡的肥皂水,用我们平时的生活用品就能制造出来。”“真的吗?”孩子们感到不可思议,“那到底怎么调制呢?真能吹出一串串彩色的飞翔的泡泡吗?”孩子们自己提出了问题,“泡泡吹出来”成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回家吹泡泡”的独立实验是最难控制和掌握的,我最担心的是有些不自觉的学生不能认真动手实验,我在第二天了解情况中,果然发现有畏难学生,学生甲说:“我做了两次实验,结果没能吹出泡泡来,后来我就没信心了。”学生乙说:“我实验了3次,也只能吹出1个泡泡,真没劲。”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我对学生说:“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做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他不怕失败,终于获得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们不畏艰难、勇敢探索,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胜利!”我给他们打气,“请同学们回家继续实验,比一比谁吹出的泡泡又大又多?”第二天孩子们开心地告诉我f:“配出的肥皂水比昨天吹出的泡泡多许多!”

“探索精神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用有趣的科学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坎坷失败,激励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崎岖道路中勇敢前行,形成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二、盛养合作精神――团队协作的培植场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合作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生的必备素养,我们要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团队协作的培植场,盛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吹出泡泡来”主题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通过竞选确定组长,学生毛遂自荐、竞选演讲,经学生投票产生,在确立组长后,其他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要跟的组长。科学民主的建组,增强了学生合作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精心制定计划、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有的小组为了得到充足的资料,还在校园内开展了随机调查。最为精彩的时刻是小组比赛,该环节为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绝佳时机,促进了合作能力的提升,催长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小组吹出最多个数的泡泡,每个成员都卯足了劲儿,各人都为自己的队员加油鼓劲。为了在第二轮比赛中获胜,各小组组长在第一轮比赛后立刻将组员召集到一起,寻找症结所在,重新商讨对策,组内成员纷纷出谋划策,互相介绍经验。此时的学生个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集体荣誉而自发地凝心聚力谋对策,团结协作求胜利。最终的“大评比”让许多学生尝到成功合作的喜悦,感受到团队协作的价值。

三、涵养创新精神――竞技创造的操练场

同志说过:“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引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涵养创新精神。

篇7

1.抱一抱

入园初期的小班新生,容易产生恐慌、失落、不安的情绪,他们渴望得到各种形式的安慰,特别是肢体上的抚触。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被拥抱时,他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比较强烈,温暖的拥抱能赋予孩子战胜压力的力量。因此,晨间接待可以通过“温馨点名”互动小游戏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愿意亲近老师。

如:“××宝贝,××宝贝,抱一抱!”(称呼孩子的乳名)教师张开手臂迎接状,吸引孩子亲近老师。“老师老师,抱一抱!”被喊到名字幼儿上来与老师拥抱,体验老师温暖的呵护。

2.找一找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认识班上的小伙伴,让大家在游戏中增进情感。

3.变一变

娱乐游戏:《摸箱猜物》可让孩子被老师变的魔术所吸引,喜欢上会魔法的老师。如:“魔术箱变变变”,让幼儿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魔术箱里好吃的是什么?(白白的甜甜的;黄黄的弯弯的;红红的圆圆的等等);或者让幼儿用小手摸一摸、猜一猜,对猜对的宝宝奖励笑脸花。

二、吃吃玩玩

1.好吃的饼干

食物对小班孩子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食物也能让孩子们喜笑颜开。

如:在孩子们面前摆上不同形状、口味的饼干,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鼓励孩子进行简单的表达,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我要吃××饼干”、“××饼干真好吃”等;尝试分辨饼干的形状是方的、圆的、小动物外形的等等;尝试分辨不同蘸酱的颜色,如巧克力颜色、红色、白色等;跟着老师念念儿歌等,学着老师做做“夹心饼干”; 尝试自己做“饼干小脸”等。

2.好玩的小汽车

幼儿人手一辆自己家里带来的小汽车,互相说说自己的小汽车。

美术活动:《汽车滚画》可以让自己的小汽车轮胎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滚出好看的图案;也可把小凳子变成小汽车,唱着儿歌开汽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盘”来开汽车,并尝试请同伴坐坐“我的小汽车”; 开着老师用纸板箱做的“汽车”,在幼儿园的草地上尽情玩耍,还可以将大蛋糕盒子当车轮,在“山坡”上滚下来、推上去。此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锻炼他们乐意表达生活经验的能力。

三、唱唱跳跳

1.吹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一吹吹个大泡泡,一吹吹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破了。”

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像一个圆泡泡,按老师的语速有节奏地在圆圈上走;吹成大泡泡时圆圈变大;吹成小泡泡时圆圈变小;泡泡飞高了,孩子们踮脚举高手臂;泡泡飞低时,孩子们下蹲;泡泡破了,孩子们散开。该游戏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找小猫

“许多小花猫,喵呜喵呜叫。今天我们真高兴,要和妈妈做游戏。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快来找。一只老花猫,喵呜喵呜叫。我的小猫快躲好,一会儿妈妈就来找。找呀找呀找呀找,小猫找到了!”

带领孩子学唱歌曲,扮演小猫找个地方躲躲好,让孩子学会听音乐,遵守游戏规则,“小猫”躲好后控制自己,不能随意走动。老师扮演猫妈妈,被拍到头的宝宝表示被找到立即上位,猫妈妈问:“我的宝宝在哪里?”未拍到的“小猫”起立回答:“喵呜――在这里!”重复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

四、看看说说

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让孩子听得欲罢不能。配合手偶、幻灯片、挂图等,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能让孩子感觉身临其境。如《狼和小羊》、《小兔乖乖》、《三只小猪》等,老师们要做到熟记会背、脱口而出。

我们还可以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带领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在讲《小兔乖乖》时,可让孩子们扮演小兔,老师做兔妈妈,保育员阿姨做大灰狼,让孩子参与其中,忘却烦恼。还可给孩子们播他们爱看的动画片,如《天线宝宝》、《猫和老鼠》等等,并刻意将其中一些反映本领、有勇气、敢独立的内容选择性地播给幼儿看,使孩子们在看动画片中潜移默化:要做个勇敢的孩子,能独自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伙伴游戏,认真跟教师学本领。

五、轻轻松松

孩子们都喜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每天学习新的儿歌、玩新的游戏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一种挑战。一日活动中穿插幼儿前面学习过的手指游戏、儿歌、歌曲会让孩子没有压力、放松心情,也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活动。

我们可让孩子们在座位上做一些他们熟悉的锻炼小手臂肌肉的手指游戏:如《小老鼠上灯台》、《五只猴子》、《爸爸瞧妈妈看》、《包饺子》等等。每当组织这样的活动时,孩子就会热情高涨,百分百参与,冲淡了想家、想亲人的注意力。

篇8

我指导学生写信,讲了信的格式以后,有学生问我信可不可以写给老师?怎么写?我告诉学生不但可以写,而且畅所欲言。比如老师工作的缺点、工作方法、态度方面都可以写。好多学生给我写了信,说我某次跟她谈话,她觉得我并不可怕,还有的说我要求太严,很难一一做到,要求我体谅学生的难处等等。

我还要求学生可以给玉树灾区的小朋友,自己的亲戚,网友写信。这次作文文笔流畅,言词妥帖,收效颇大。因为学生每天都关注玉树灾区的新闻联播,学生每天亲身体验玉树灾区的灾情。所以学生写得情真意切,语言精彩。

《一件难忘的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我提前学好了这次作文,内容是我上小学时候的一件往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阅读,然后我再提示学生,人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难往的往事,老师是和你们一样慢慢长大的,今天展示的作文就是老师的童年时代。我的这一做法,打开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大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写《一件难忘的事》并不难。

二、观察使学生题材新颖,描写形象逼真。

有人说:“观察是产生智慧最主要的源泉”这点不假,这几年我指导学生写作,最大的收益就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

我们学了《赵州桥》一文后,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手法略有掌握,这时我乘机提问,咱们尖扎县黄河大桥有几个桥洞?有几个桥栏?结构怎样?谁建造的?学生张口结舌。我继续提问:以前的桥怎么倒塌了?如果让你建桥,你造怎样的桥?这些步步深入的提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浓厚兴趣、强烈要求让我带他们去观察经常走过而不曾注意的黄河大桥。这次的学生作文观察细致,修辞手法运用适当、用词准确、语言精彩。

三、情景体验,守住学生内在的美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