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3:32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1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2

关键词:对接;地方传统;产品设计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常常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地方特色。[1]高职院校以地方产业为指导,在专业建设上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眼镜设计专业,其设立之初就是依托温州地区庞大的眼镜生产产业和众多从业人员这一产业背景,为温州、浙江乃至全国培养高素质的眼镜生产一线设计、技术和管理人员。在这个背景之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眼镜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和其他院校的设计专业有相同之处,更有自己的特质,即源于地方经济文化背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2]

1高职教学对接对象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濒临东海,传统手工艺众多,如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米塑、发绣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办学中,吸取地方特色,将部分地方特色工艺和学院专业教学融和,实现对接。对接过程中,分析地方传统工艺,瓯绣和发绣属于刺绣类,不能将其与眼镜实物相整合,但是可以应用这些工艺的图案、纹样、用色方式等,丰富眼镜设计专业教学;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工艺不同于刺绣工艺,如果作品面积不大,粘贴牢固性不强,多采取镶嵌、镭射、精雕、电化学腐蚀、线切割等方式装饰眼镜架。瓯塑,又称“油泥塑”,其作品初期比较柔软,粘贴在平整物体表面之后,经过48小时以上风干,其表面会十分坚硬和耐磨,非常适合制作在眼镜架表面,装饰镜架。

2高职教学对接方式

(1)学习形式对接。眼镜设计大一新生第一个学期上工艺美术史和产品设计概论这两门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讲授课本知识,还在授课过程中集中4~8个课时的时间,针对温州传统工艺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方式的集中授课,使学生在大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就被打下地方传统的烙印,有助于后续学习地方传统工艺,并将其应用于眼镜设计中。(2)课程授课对接。对授课学生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部分任务能强化技艺、促进理解,尤其在实训类课程中表现明显,如眼镜数控加工课程中,主要学习精雕和镭射等机器的操作使用。当学习到镭射加工时,很多学生对细纹刻纸图案应用到镭射加工中表示感兴趣,纷纷进行实训操作,通过这个教学项目实训,学生能将温州细纹刻纸应用到眼镜设计中,并加深对细纹刻纸的理解。(3)理论知识对接。在实训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已经在实践操作上了解和掌握了如何在工艺上将眼镜加工制作和地方传统工艺相结合。为升华实践知识,从实践中检验理论,眼镜设计专业在实训课程后,安排理论授课,通过理论授课,可以加强实训效果,强化理论知识。经过几年授课,学生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常常表示,理论授课中学习的知识点和理论知识都能和以前的实训内容相联系,且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联系更紧密了,如眼镜设计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设计方法等内容,理论为主,实训为辅,但是课程授课过程中,很多理论知识与前序实训课程都有关联性,讲授到设计风格这一模块,学生很容易将这些风格和以前的实践内容相联想,并且都能很好地对号入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设计风格这个模块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眼镜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素养培养经过学习形式对接、课程授课对接、理论知识对接、地方文化对接四个阶段之后,学生整体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其文化层次、设计素养都有了质的提高,不仅对地方传统工艺有深刻理解,还能通过眼镜设计和制作加以表达和实现,通过眼镜这个实物进行转移,更能利用眼镜销售渠道加以推广和弘扬。

3高职教学对接效果

(1)课堂效果。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认真,尤其在实训课程中,均能主动动手,对不懂的问题能做到主动提问,主动解决问题。课堂授课过程中,调研2010级和2011级共60名眼镜设计专业在读学生,经过调研发现,约85%的学生普遍反映有关地方传统工艺的实训内

容十分有趣,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约59.4%学生表示实践课程中涉及地方传统工艺的内容将会对其后续的眼镜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83.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此种授课方式,并称该授课方式能提高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93.3%的学生表示采取此授课方式后,积极或者偶尔会参与到课堂授课过程中。(2)学习效果。采取此种方式进行专业教学,对学生提升设计素养,提高设计层次,建立良好的设计文化氛围有着积极意义,课堂授课过程以及课程学习完成后,调研2009和2010级共60名眼镜设计专业毕业或者在读学生,经过调研发现,约81.7%的学生表示在入校之前并不知道这些地方传统文化,或者是仅耳闻其中的一两项;约23.3%学生表示肯定会,36.7%学生表示可能会在今后的设计中会主动吸纳地方传统工艺;约88.3%学生表示学习地方传统工艺对其设计修养和设计素养的提高有显著功效。(3)就业效果。该专业毕业生中从事眼镜设计的多人均表示,地方传统工艺的系统化设计教学对于其个人设计素养和文化层次提升较明显,部分学生表示这方面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让其在目前工作岗位上获益良多、游刃有余,很多设计作品纷纷被客户选中,令同行刮目相看。

综上所述,学生设计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4]需要有一套系统化的教学方案。眼镜设计专业针对该专业的就业特点以及专业区域性特征,建立一套对接地方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案,开展教学。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该套教学方案效果明显,不仅受在校生的欢迎,也得到毕业生的认可,真正做到源于地方,服务地方,弘扬地方的目的。参考文献:

[1] 孟铁鑫.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9(16):238.

[2] 夏洁露.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3132.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3

2015年12月30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家汇校区,召开了“第三届上海工艺美术圆桌论坛”。这次论坛得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袂举办。会议的主题是“工艺・手・生活”,较之前二届会议的议题更具有多元性、学术性和前瞻性,尤其针对“互联网+”的形势下,工艺美术的新常态、新思路、新理念、新传统、新结构和新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主办方预开了二次筹备会,为本次论坛选题和邀请人员进行了讨论。本次会议较之前二届增加不少非工艺美术行业的艺术理论、美术教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加,通过交流、碰撞产生了不少新的观点。

一、“互联网+”的趋势给工艺美术带来挑战和机遇

4.0版本的产业革命,给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挑战。随着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转型,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陶汰,工艺美术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使许多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停业和技艺活面临失传。如何摆脱和解决这种窘境,逼得工艺美术产业和手工艺人们不得不进行转变思路和研究新的发展机遇,寻找新的产业模式和新的创新设计方式。与会者提出了“跨界”理念,让创作设计产业联动,通过“跨界”和“交互”设计、生产、营销,给工艺美术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互联网+”为工艺美术的产、学、研、销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如:单从上海的文创产业的分类目录来看,工艺美术有不少份额(目录共分二部分,十大类,工艺美术占34项),足以说明“跨界”为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再如:先前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以外销为主,现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率降低,但“一路一带”的兴起也为工艺美术重新出口提供了新机遇。“一路一带”的发展,不仅使工艺美术品出口,还能使工艺生产外移,以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二、多元化的工艺美术现状仍需坚守传统民族文化之根

4.0版本的产业革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不能被遗忘和丢弃的。如将民族的传统文化性格和精神丢掉,去换取文化产业的丰厚市场利润,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同样,工艺美术也不能把民族文化精神丢掉,尤其工艺美术品除了生活实用功能外,还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物化”。譬如:紫砂壶以其内敛含蓄、敦厚谦和的民族审美品性,让人们在使用时得到抚慰心灵,抒怀的民族之美获得感。与会者指出:在广泛运用西方当代设计方法时,必须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植入其创作设计中。尤其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乡土文化气息很浓、民俗文化独特、民族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和手艺技艺融入到新设计、新生产中去,打造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

三、“匠人精神”是手工艺人必须传承和坚持的操守

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3D打印技术如此“疯行”,但是都无法替代和取消手工制造的个性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也是那些坚持几十年打磨的手工“匠人”需追求的目标和心灵情怀的表现。与会者提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就是坚持手工制造,而手工艺人的传承必须要有“匠人精神”的操守和情愫。同时,传统手工艺“活化”还需要传承者创新的“匠心”。因为当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丧失实用功能后,留下的就是文化承载。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创作和情怀的“活化”表现,所以要求手工艺人们不但要遵循传统规矩、技艺法则、作品形制等,在坚持“匠人精神”的道义之下还需结合当今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去进行独具匠心,赋予新理念、新文化、新的传统手工艺创作。在工业生产同质化的时代,唯有手工制造品才能真心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三大需求。

四、当今工艺美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当今部分手工艺品越来越脱离实用功能时,就越成为生活的奢侈品。因之,工艺美术的设计生产也越来越强调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承载。现代工业设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工艺美术进入新常态必须要遵循“文化+过程=利润”的三步骤,因为“创新与文化结合,并注重市场,这是成功的法则。一味地强调材料的稀缺和做工的稀少是有限的,唯有突出文化之精华才能使工艺美术品市场有无限的新拓展。譬如:砚台的实用功能越来越淡化,人们买砚台更多是作为艺术品收藏。所以,做到选题精准、选料精美、制作精湛,并做到风格独立和文化个性独特的才能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与会者指出:当今工业产品也走文化品牌之路,力求在设计中做到技术层面、价值观层面、审美意识层面的有机结合,让消费者把产品文化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去,让单纯的购买成为一种文化行为。对于工艺美术来讲,更具备如此的文化行为,所以要求工艺美术设计、生产、营销者必须要进行理念转换,通过美学、心理学、人文学、设计学、民俗学等学习和修炼,来提升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发展。唯有做好设计,生产适应当下文化需求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5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现代设计 区别 共性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自身的工艺技术对各种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所创造出来的人工造物的统称。传统工艺是我国民族造型艺术史上重要一部分,不仅具有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还向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始终保持着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于一身,其高超的工艺技术、鲜明的特色风格、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谱写了灿烂的徽章。

现代设计是指工业革命以后,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出审美性与功能性于一身的设计作品。人类史上的设计发展可以追溯到制造出的第一件产品。但是现代设计真正开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现,推动着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荷兰风格派运动、构成主义运动以及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运动等,都是推动现代设计产生的有利源泉。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性。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精髓。而现代设计的产生更多地受到工业革命以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带动,体现的是新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工艺文化,传统工艺文化业需要现代设计理论支撑。本文主要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区别与共性

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区别来看,首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注重的是功能美,而现代设计则注重技艺美;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针对的是手工艺制品,现代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工艺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体现的事人文思想,现代艺术设计体现的设计理念。如果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那么现代设计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其次,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囊括了服装、染织、装潢、陶艺等工艺,而现代设计囊括了工业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等。再次,传统工艺美术针对的是一些手工艺制品,而现代设计生产的是工业产品。前者传达的是人文思想,后者传达的是现代设计理念。

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共性来看,首先,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二者在平面构成上有一致的形式法则。例如对比、夸张、象征等,这些都是二者平面构成上的基本理念。其次,二者在色彩构成方面也有着很大的相似,都遵循色调、透明度、纯度、色彩混合、色彩冷暖等用色规律进行,内容的研究和作品的用色都保持一致。再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技艺手法与现代设计中的立体构成设计手法,都是在研究三维空间中如何进行立体造型的。二者都是按照一定的造型原则赋予立体形态的美感,都是将一个形体分割成组合形体抑或将组合形体分割成单个形体。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可以还原到点、线、面。相反,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体。

二、如何处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是相互存在、相互促进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发扬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当代设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设计发展要立足于现代设计基础之上,同时更要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将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观念融合起来,推陈出新、贯穿古今。传统的工艺美术史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能够提高我们的修养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也为现代设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带有浓厚的西方观念思想,这往往会对传统的工艺美术带来一种冲击。有人认为艺术设计就应该需要脱离传统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偏颇的观点和看法。现代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为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需要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思维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将自身的设计理念和内心的情感驾驭到设计作品之上,体现现代设计的发展走向。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否定,而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思想也不会因为现代设计的产生而消亡。相反,二者正在逐渐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张道一先生就曾说过:“有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立起来,评定是非,我看是不必的。”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将二者进行对立,评定它们之间的是非,而是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合理的融合起来。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现代设计带动,现代设计则需要吸收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科学、合理的认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于共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扬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代设计。

结语

纵观所述,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现代设计理念的支撑,而现代设计业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熏陶。当代设计应该充分体会到传统工艺美术以人为本的内涵,吸收5000多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功能美和装饰美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突出文化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陈熠.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3(5).

[2]刘淑伟.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

[3]毛旭林.论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异同[J].装饰,2006(10).

[4]李旭,黄蜜.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设计的发展[J].包装工程,2010(10).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6

关键词: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创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3702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对于羌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大多仅停留于资料的收集,或者是依托于旅游业而进行的商业性开发,缺乏对羌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少有人从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地调查和挖掘,从历史渊源、目前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阐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探悉羌族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以期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和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建设中的部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1 相关理论综述

创意(create new meanings)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David Thirsby(199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其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本质是一种文化经济,也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技术精湛,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集中分布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如玉米酒主要分布在马槽乡,古羌茶艺主要分布在曲山镇、擂鼓镇,水磨漆主要分布在曲山镇。至2010年,绵阳市羌族各类不同级别(县级、市级、省级、部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69项,其中传统技艺类40项,传统美术13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基本保留着羌族的文化基因,得到了较好传承和发展。如现代羌人制作的羌绣、漆器、织毯等工艺,集功能性、本真性和装饰性等多种工艺集于一身,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工艺世代流传,极大丰富了中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内涵。

近年来,为大力弘扬羌族文化,各级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尤其加大了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2005年以来,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研究和抢救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也组织人员通过普查、确认、整理、登记、建档等方式,记录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物。在41项羌族传统技艺类中,县级有26项,市级11项,省级4项(羌族水磨漆艺,羌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玉米酒酿造技术)。尽管如此,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都处于濒危状况,传承后继乏人。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4年上半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长8.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0%,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2.4个百分点,其中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对第三产业贡献日益突显。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和产值,在所调查的北川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中北川羌绣规模最大。2013年,北川羌绣企业及绣庄数量达到22家,全年培训绣工4500余人次,专业绣工达3000人,居家灵活就业绣娘达到1万余人,全年总产值4900万元,而其他几项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的产业规模则相对较小。从企业数量来看,羌族玉米酒和古羌茶艺企业各2家,而水磨漆和北川草编企业仅各1家;从从业人员来看,除了北川羌绣、北川草编较多以外,其他所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只有数十人;从产值来看,除北川羌绣外,所调查的其他几家企业年总产值从一百多万至四百万不等,规模相对较小。

2.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充分展示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遵循系统完整的传统方法,对材料使用、使用方法和加工制作过程等进行本真性传承。然而长期以来,现代文明的流水化、无差异化生产方式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非遗文化内涵遭到异化,手工技艺传承乏力,致使具有活态流变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灭失危险。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本都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困,从北川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统计中可见一斑。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羌族草编虽然建立了一些培训基地,但依然难以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问题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手工技艺企业中,除了羌绣规模相对较大,其他规模均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羌族手工工艺的主要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认为,创意的核心是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但在羌族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是关注如何保护羌族文化原生态的存在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普遍缺乏创新。如相关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羌族手工艺品大多都拘泥于传统,过分注重保其原汁原味,普遍缺乏创意,民族图案本土气息过重,商品的观赏性与时尚现代感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羌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致使有些手工技艺传承保护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3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创新发展

3.1 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而对羌族手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设计时,应立足羌族的传统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创作出具有新意、有羌族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羌族手工艺产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否则,只有手艺没有创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就只能限于低端生产,其内部蕴含潜在价值和产业拓展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如将羌族草编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动态的集声、光、智能为一体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创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如在羌绣题材内容、工艺风格和表现力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在保持原生态艺术神韵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团队,创新羌绣题材和工艺,开发以羌绣折叠屏风、画框、羌绣DIY套画产品、羌绣保健香包、羌娃等羌绣创意产品。

此外,还可对羌族手工艺产业链进行创新发展,将其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向家居装饰和服装产业延伸,建立产业链式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商品街、专卖场、批发点等。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潢,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进入市场流通。

3.2 发展羌族手工艺体验经济

发展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体验经济的发展路线。毋庸置疑,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有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技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因此,羌族体验型的手工艺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核心,而其传承人是关键。为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办非遗工作室或传习所,以生产促进活态传承,以生产促进文化传播,学生可以动手现场体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事实上,目前在绵阳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课外兴趣活动课和多个非遗工作室,广泛开展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普及。如在陶艺工作室的传承人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创意设计制作陶艺作品,对传播文化、体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羌族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还可使非遗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以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3.3 打造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免破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失为有效的路径选择,从而引导和推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

随着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立足本土经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因此,羌族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理念,遵循“传承文化、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目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羌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已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深度的嵌入式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高校与社会的力量,在高校内建立嵌入式非遗工作室,开创性地培育热爱非遗文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设计师,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也为手工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3.4 创新羌族手工艺产品营销手段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推广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举措。

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网、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羌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免费的宣传和推广,推行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的全新营销模式;利用国内几大知名综合门户网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艺术等设立传统手工艺专区;组织召开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或者申请举办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等规格较高的学术活动;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结合羌族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同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和推介;同时还可利用手工作坊、传承人传习所、博物展示宣传、DIY、休闲购物等要素进行产品销售;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技能比赛,举办中外产品对比、交流、观摩展览,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扩大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4 结语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活态遗产,我们不能为了维持原态而希望遗产一成不变,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绝对不能借传承保护之名,大行获取经济利益之实,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因此,我们认为,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其既要传承,也要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既要坚守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又要实现其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思豪.手工艺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

[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3]储俊峰.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振兴的探讨[J].金田,2013,(11).

[4]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5).

[5]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绵阳市文化局,2009,(09).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7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听障生;职业教育;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听障残疾人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任务。传统手工艺与听障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听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选择。2017年3月12日,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帮助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由此可见,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听障生掌握传统手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发挥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听障生与生俱来的视觉和超乎常人的模仿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一技之长的听障生,是实现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意义

1.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传统手工艺生产、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观念守旧、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萎缩的生存危机。首先,传承人高龄化问题凸显。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2月10日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可知,在世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一半以上超过70周岁,尤其是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多数都无法完全展现技艺,因此,开展抢救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迫在眉睫。[3]其次,传承人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家族式”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观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代际传承社会结构。继承人获得技能的方式大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对完整、细化的设计工艺流程还无法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人才职业化、规模化的培养。第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由于数控加工、注塑成型等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批量规模化生产致使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断下降,加之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多数都学习周期较长、收入相对较少,而年轻一辈又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有继承传统技艺想法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有数据表明,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不足20%。[4]2.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开发利用的优势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性和严谨性。听障生虽然听力有别于常人,但他们不易扰,学习认真,并具有眼敏、心静、手巧、志坚的身心特点,做事专注,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在手工制作上往往比正常人更有天赋,在教师的鼓励和细心指导下,听障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传统技法。其次,将传统手工艺资源引入听障生职业教育,培养听障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一项手工技能,拓宽其就业渠道,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与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第三,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手工艺,对延续历史文脉、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让听障大学生掌握一门手艺,不仅能够使其自食其力,还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3.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5]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6]因此,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让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职业教育与学习,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听障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残疾人固有的看法和印象,体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二、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1.培养方案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手工艺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支持以外,还需要职业院校担负起培养继承人的责任。要科学开发利用听障生的优势,开展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2021年全国24所聋人内地单招本、专科院校招生专业来看,目前只有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听障生的身心特点、特长爱好,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开设了有关传统手工艺专业。[7]而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体与正常生相同,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常规专业,对听障生的优势和潜能没有有效开发,导致了听障职业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此外,职业院校听障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普通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总体差别不大,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传统单一,缺乏个性化。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听障职业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专业的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技能”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扎实的手语沟通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既会手语又懂传统手工艺的“双能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手工艺专业选调而来,没有特殊教育的学习背景,对听障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还不够了解,手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听障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还有一部分教师原本的专业是美术、艺术设计等,没有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学习背景,传统手工艺的技法也是从书本、视频中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得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具体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创作元素构成及工艺制作细节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导致手工艺传承陷入了仿制和临摹误区,这种重制作成果和单纯展示技法而轻视内涵的做法,使传统手工艺传承失去了原有的灵魂。3.学生实训场所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开发听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听障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但从目前手工艺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有的院校顶层设计者主观上更倾向于建设热门专业实习基地,没有把传统手工艺与热门专业同等对待。另外,受师资、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手工艺实训场所数量不足。第二,目前多数院校的手工艺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为独立建设、独立使用,仅限指定专业课上课时使用,课余时间采用封闭管理模式,造成实训场所闲置、使用率低,缺乏开放性和共享性。第三,一些院校手工艺实训基地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运行模式单一,没有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市场的实践经验,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方都迫切希望学生能在手工艺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而有的企业却抱着担心影响正常生产的心态,致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停留在签约或挂牌的消极被动状态,校企合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4.参与主体不够广泛,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实现传承应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来支持,也需要学校与残联、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支持听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还有待完善,有的地区还存在特殊教育摆不上位置的情况,认为残疾人毕竟占少数,也不是教育发展的硬任务,对残疾人教育的鼓励政策、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投入较少,尤其是在听障生传统手工艺实习基地建设上投入的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明显不足。另外,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也不够深入,致使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的传承成为了薄弱环节。

三、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篇8

关键词:工艺美术;黑龙江;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16-02

一、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概况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她是在东北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多民族长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通过融合和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包括中原)的文化,逐步积淀形成的。这种文化记载了黑龙江省辖区(包括不同朝代的黑龙江省地理辖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是黑龙江省多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体现着黑龙江省不同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在2007年9月18日全面启动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的11大类产品中,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具有10大类 118个品种,在地区方面具有代表性如绥棱黑陶、海伦剪纸、逊克玛瑙、松江编结绣等,在少数民族特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女真族的铜镜、鄂温克族的绣花地毯、满族的青瓷和刺绣、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并且特色鲜明,已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工艺品的代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近些年来,在民间手工业创业创收方面,双城市同心乡富新村农民用玉米叶子编织的坐垫、坐凳、狗窝、鸟笼等工艺品除销往大庆、哈尔滨、长春、抚顺等一些城市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1];绥棱县草编手工艺品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散加工的产业格局,全县草柳编企业已经发展到7家,从事草柳编加工的农民2 000多人,年均增收1 200多万元[2];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长水河农场在垦区建立基地,在山东临沂建立柳编工艺品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柳编企业的发展之路[3]。据2009年6月22日的《农民日报》报道,黑龙江省以农村妇女为主力,在家搞工艺品的总人数有 16 万人,主要从事亚麻编织、刺绣、柳编、草编等,人均月收入能达到 700 元;许多地方已经形成规模并打出品牌;兰西县直接从事亚麻编织工艺的农村劳动力有 6 万人,此外还有 4 万人为亚麻编织服务[4]。

虽然一些工艺美术品在打入市场方面颇有起色,促进了黑龙江民间手工业的创业创收,其中部分作品,如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展出的由山核桃粘接而成的近4米高的玲珑宝塔和一对大型仿古花瓶,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66 666个山核桃制作、以38万元高价成交的一对精美典雅的《盛世祥和》花瓶,都堪称传世佳作并能以高价成交,但从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角度看,对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程度还不够,作为工艺美术文化外延的工艺品也不是都能始终占有市场,工艺美术文化在黑龙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薄弱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类别较多,由于每类甚至每种工艺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所经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且都包括较大的领域范畴,因此,对工艺美术的基础理论、行业技艺、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均显不足[5]。研究工艺美术理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诸如历史、地理、人文等其他专业门类知识。在行业内部,原有的各级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今几乎全部被解散或兼并,专业研究力量流失殆尽,当前从业人员大都难以胜任理论研究工作;行业外部人员对于行业的历史、技艺等不熟悉,更不愿开展实地调查,即使有愿意从事调查的研究者,也会因缺乏经费支撑等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素养整体偏低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艺人们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尊重,但几千年来直至今日,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人的地位仍相对低下,手工艺往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生存尚且较难的情况下,民间艺人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加上缺少技术及资金扶植,大多数民间工艺品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制作原始、工艺简单粗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部分民间工艺还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尴尬传承处境。此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机制影响下,容易忽视工艺美术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核。由于大量的民间手工业从业人员为农村或城镇剩余劳力,大都未经历过师徒传承或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其制作技艺多为重复仿制,所生产出的制品艺术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待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

(三)工艺美术的产业化保护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引入商业手段不是为了保护工艺美术文化,而是纯粹为了经济效益进行商业开发,产业化生产以产品数量和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追逐目标,必将忽视工艺美术文化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忽略工艺美术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实践流程中的慢工细活环节,由此将使得工艺美术文化丧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也会使工艺美术文化失去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背离了工艺美术文化保护的初衷以及工艺美术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森工系统的木制工艺品发展为例,1994—1997年,木制工艺品生产厂家由2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品种由100多种发展到5大类上千种,产值由200多万元增长到2 000多万元,雕刻技术人员由200人增加到2 000多人。随着生产厂家逐渐增多、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变化,产品售价下降很大,一部分工厂开始关闭,“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已是摆在生产厂家面前的一个难题[6]。

三、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展工艺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已开展过“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普查工作,但这些工作重点放在对工艺品类别的普查方面,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开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及传承方面,应设立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及相关的基金会,并针对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主要类别开展实际调研,收集关于各种工艺技法、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优秀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生存状态、保护状况、资源布局、市场研发、工艺原材料应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黑龙江工艺美术相关史料的整理工作,科学梳理出各种类别和各种工艺美术的演变历史、传承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研究专著和文献,杜绝由于研究不及时、保护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导致个别种类的工艺美术失传甚至绝迹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高校教育环节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院校是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美术院校不仅要承担教授传统美术设计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美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比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将当地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机会[7]。目前,黑龙江省仅有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等几所专门艺术类院校,但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可以结合黑龙江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资源、聘请工艺师到校传授民间工艺技法等具体形式,逐步探索适宜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借此提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一个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

对于工艺美术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无可厚非,也确有必要,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要在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工艺美术文化得到有效、健康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充分听取学术界、民间艺术家、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的前进方向,有节有度地引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以黑龙江民间剪纸文化的成功传承和发展为例,近几十年来,海伦剪纸经过努力创作与实践,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美化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国内外的剪纸艺术精品[8]。海伦剪纸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并被成功传承及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立足黑土,体现出浓厚的北大荒地域特色;继承传统,融入时代,注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更新技法、开拓发展,拥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郑长江.玉米叶子创外汇[J].湖南农业,1999,(10):9.

[2] 裴海涛.编织草柳巧致富[J].农村新技术,2010,(10):6.

[3] 许跃兵,刘盛忱.小柳编 大启示——长水河农场反弹琵瑟发展企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9,(6):42-44.

[4] 刘伟霖.黑龙江16万农民从事工艺品加工[N].农民日报,2009-06-22 (2).

[5] 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25.

[6] 武爽,周学巨,赵克福.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J].中国林业,1998,(4):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