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4:53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任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沦为只有形式上的变化,走向“经验化”“庸俗化”的极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分析,也不能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有些任课教师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做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改变,但这也使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就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趣味性、感染力而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和“感官化”需求,用许多眼花缭乱的视频和经验层面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以达到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热闹的场面。

而对重要的理论问题把握深度不够,梳理浅显,甚至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种只追求上课时轰轰烈烈的课堂效果,而课后学生却没有反思,对深邃的理论内容一知半解,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师,如何把握好度,做到既不倾向“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不一味迎合学生“世俗化”“经验化”的感官需求,甚至将马克思主义转入常识化、经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极端教学模式是对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的重要考验。二转变教学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变革教学中的“庸俗化”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准确性为代价,否则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格,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思辨能力,这种理性思维无法被人的感觉、知觉等表象东西所取代,也无法通过完全通俗化、形象化的途径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形象、通俗的解读,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设定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理论性、抽象性和整体性,它的很多内容是无法单纯靠形象、通俗的方法来解读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形象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肢解、割裂,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上,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极端,才能避免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

所以,为走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困境,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知道,任何社会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仅从一个方面很难完全把握事物的真相。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在现实中存在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会理性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地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效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

作者:马琳 单位:成都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性;教学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七门课程优化整合为四门,其中将以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优化整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2007年9月在全国高校正式开设。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极强,长期以来在医学生中就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加之新的“原理”课程一共60个学时,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总课时少了30多个课时,而且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怎样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医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当代的医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的物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的公正和廉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者对立的情况。医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上述的危机,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植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技术,无性生殖技术,等等,这些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爆炸性的知识增长,更使医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

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生物领域,目前医学前沿的不少技术已经和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表明,医学生必须抛弃那种唯技术是从的医学头脑。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医学院校开设原理课,使医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当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增强他们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心智结构趋向和谐、稳定,形成健康心态,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二)、是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人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如病史、病人的感受和检查结论不相符,病情的发展和影像的结果不符,治疗的效果和预料的不同等。疾病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病理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和来源于人本因素、社会、自然环境等,纯器质性的病变所占份额在逐渐缩小。因此,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不能简单地就医论医,就药论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从细胞到细胞、从生理到生理、从病理到病理,从机体到机体的研究模式,而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人类生命。[1]

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一名医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方位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及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依赖经验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医学院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变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割为三部分,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讲授,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性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几部分是非常紧密的、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原理课程中,由简入繁,既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又找出贯穿于各个部分和整个体系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在接受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实践提供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观念。管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中存在轻视学习原理课的倾向。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专业理论课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原理课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当配角;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多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实在碍于纪律和情面不得不到时,就在课堂里看课外书或者干脆打瞌睡,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感觉授课难度比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改进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深挖教材,增强自身素养

新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内容上扩展很多,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讲授这门课程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如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有的是学哲学的,有的是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很局限,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比较突出,要么对政治经济学讲的比较突出,分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提炼出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原理课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肯定会因为枯燥而兴趣索然,因此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原理课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原理课理论与医学实际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陌生感。

(二)、研究医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十分明确,因此,他们必须全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每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尽管新时期的医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医学基础课程阶段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低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这些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就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参与讲课,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形象生动地体现理论讲授的内容,而且容纳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网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新形式,网络快速便捷、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弥补课余与学生交流的不足,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四)、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应试型考核方式,使学生就考试而考试,死记硬背,考后即忘,学用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而医学生需要完整、准确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点很多,各专业学科之间又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这样,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要辛苦得多。如果改变医学院校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等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减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利用此次新方案实施的契机,通过运用符合医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来提高原理课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效果,对于改变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4

摘 要:马克思的态度、想法和策略展示了大多数在以规则为前提下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范围和基本理论的客观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学科性质的,主要从五大方面进行研究――体系、文献、比较、现实、教育。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进行推广,主要任务是实现――科学和阶级、整体和分科、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一致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便能够成为科学性较强的学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含义;学科领域;建设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容,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基本原理,这是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具体言论”的了解体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有着严谨结构性特征,包括基本原理和具体言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内容是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宣言》内容融合25年来对实际情况的亲身体验,系统的理论的归纳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层次性。其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一般原理,那些历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的东西仍可称为“完全正确”的理论,这恰恰证明了那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不管这25年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言》中所论述的一般原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上升到具体言论方面。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层次:具体结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依托具体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理论,时移俗易的内容却一再称为正确的,因为它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虽然根据常规的逻辑思考,一般原理和基本原理是属于同类别范畴的,但可以从内容设定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一般原理还是基本原理都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基本原则”,他的范畴涵盖的十分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促进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建性的现实意义[1]。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2.1文献研究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包括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原著本身”。所以应该“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本原理学科,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文献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以此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展示出基本原理的总体面貌和历史进程,需要从文本的形式来考虑,因为马克思主义文本是所有文字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总和,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本形式的内在联系。关于文献研究的方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的意义、解释和应用的要素,即学以致真、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展示的科学真理即基本原理,这就是学以致真。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使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即学以致思[2]。

2.2体系研究

基本原理就是连贯地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把自己的观点和策略的基本原则连贯地完整地阐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好习惯,”虽然马克思主义与此观点相悖,即反对人为地炮制理论体系的做法。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关于研究的基本范畴:从思维形式来看,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范畴的矛盾运动而构成的科学整体。为了展现基本原理所达到的思维具体,就会面临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难度,即如何科学地确立基本原理的起点范畴,并由此通过这个范畴的矛盾上升运动;关于基本观点:范畴的研究的矛盾运动必然使各种范畴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命题,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观点。从思维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也就构成了基本原理;关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所谓方法是推动内容前进的动力,范畴的矛盾运动的成果构成了方法。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辩证思维的方法。

2.3教育研究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这样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理论教育论,理论教育史,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关于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研究;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实际依据和历史经验,包括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活动规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理论教育学关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研究。关于三方面的研究突出了该学科的咨政育人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系统的科学内容包括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环节的矛盾运动。

综上,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需要上述三个部分的整体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参与[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和阶级性,整体性和分科性,实践和理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3.1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与政治方面的方针是协调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与科学紧密相关,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所提出的,对无产阶级而言至关重要。所以,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来发展、推广无产阶级,并且能够切合实际,以事实为基准进行探索,无论是研究总体方面还是从环节的连接方面,都要从事实出发总结出新的观点,并将总结得到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作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完成的任务。

3.2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把单独性和总体性相结合而构建成的学科。首先,要把单独性转换成总体性。对于此学科来说,把公平性和有规则性联系到一起,最后主要依照的是总体性原则。在探究对象这部分上,基本原理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组成的,表明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相互有关联的各个活动方式,在世界这方面上构成一种总体上的思维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融入在了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区域内,让人类总体看世界,科学认识社会环境体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

3.3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学科的构建是不能和无产阶级整体实际操作运用分开来的。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基本根据要正确的运用好。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基本根据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实际运用,所以,在构建学科的期间中,不仅要把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构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论发生的经历整理好,整合后得出结论,再改进得出实践方法;不仅要把中国共产党带动中国人实施改革,改进等的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发生的经历进行研究,并吸取教训,学习有益的经验。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价值正确的发挥出来。在对主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正确运用科学的概论思想来构建学科。在对客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要求在经过基本概论观点的引导后,努力探索通过实际操过后遇到的各种困难现象,主要是让实际操作后能有好的预期结果,主张这样的科学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基本概论观点的互相往复,使得能得出并构建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3.4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概念本质是推陈出新。所以,对于构建学科期间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本理论,这就表明,要想让构建学科有好的效果就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观念和主要方式来使此学科取得进步,如果学科构建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观念为中心则学科构建将会达不到目的,没有了意义。其次要以敢于探究和思索事实的真谛为中心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巨大的进步,所以,为了让学科构建取得进步就必须坚持创新原则。但就现状来看,我们要认真考虑关于改革开放方面和现代化建设这类具体情况,主要思想是要根据实际,正确使用基本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有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虑。当然,我们主要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取得较大的进步,才把学科构建和基本概念和锐意进取结合在一起[4]。

由上述来看,通过这些方法便能较好的使马克思基本原理学科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方向,该科学是以客观为主的辩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途径探究[J].华章,2011,(33):10.

[2] 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28.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5

近些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作为其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成果显著。本文仅就这一研究成果作一概括性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问题,做些尝试性探讨。

一、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概况

这些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是围绕下述问题展开的。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内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发表了许多富于启迪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在这些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得具体一点,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他们持此说,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如,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恩格斯还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基本观点是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展开。

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三个主要部分之间有个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单讲其中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自的基础层面的原理,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应该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有学者从理论、历史、现实结合的高度,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

以上几种意见分别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三个组成部分、从综合性概括等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规定性,其差别在于视角的不同。应该说,这都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质的规定性,都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有启发意义。笔者认为,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定义应该考虑其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从这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的讨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是理论界讨论与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本质属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争议,更多的学者主要是就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属性与特点进行阐述。近年来,学界研究和关注得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整体性,以及对整体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的成立与否,也就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命运的问题。围绕整体性问题,学者们主要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及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是“一块整钢”,在这一点上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

有观点认为,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进行单独专门的研究,甚至设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之外,再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级学科,都是没有必要的。

针对理论界存在的这种观点,特别是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简单相加,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看成是哲学原理的观点,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大特点和优点就在于,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诚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或凌驾其上的普遍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不存在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而只属于作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最一般的基本原理。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它们不但“对于揭示的对象而言具有普遍性”,而且虽然分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但它们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因此可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过去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只有分门别类分析而没有综合,只有部分没有整体。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著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阐明的,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就是《资本论》,也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是同时贯穿着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著作。从整体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指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既有状况下,概括出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这些“一以贯之”的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意义和把握原则进行了研究。指出:“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一个基本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一个同时包含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理论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同时包含了它的发展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还有学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64号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解读。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某一个发展阶段、某一个部分、某一方面的反映,而是对于包罗万象、充满矛盾和历史发展的物质世界整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第二,在逻辑范畴上,它不是马克思主义某一构成部分、领域的范畴,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贯通于各主要组成部分之中,涵盖多学科的范畴。这些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世界观的要求,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概念体系,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是严整的。第三,在根本属性上,它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理论与实践、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基本性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中,并且将各二级学科内在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最集中的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运用。第四,在学科结构上,它们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和基础,以创造性实践为中介的原本形态、展开形态、发展形态或者运用形态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一以贯之,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笔者认为,这种概括突破了以往从相互独立的几个组成部分思考问题的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质,具有新意。

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哪些东西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不是,而只是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是学界讨论探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这方面看法主要有下述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第二个层次是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重要结论,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结论;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的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群众史观、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有学者将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本原理的第一层次,并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矛盾,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结合,表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制度的结合,使其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层次,反映了基本原理的发展及实际运用,体现了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及其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也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1、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原理;2、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3、关于时代本质和发展阶段的原理;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原理;5、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原理;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8、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理论;9、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10、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11、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改革)和建设规律的理论;12、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共产党建设的理论;13、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原理;14、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原理等。还有学者认为,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要义,坚持这三个要义的有机统一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认为,这些见解尽管在所含的具体内容上有多少的不同,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所以有不同,是各自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概括基本 原理主要内容的。

4、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的探索与研究

如何来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即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是学界近年来着力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者们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遵循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和继续,把两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是错误的。二是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实践,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否则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既要防止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裁判我们当前的现实,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又要防止用当前的局部事实评判马克思主义,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三是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探讨马克思主义,既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它的科学体系,也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它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原理。但是,无论怎样的研究,都应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四是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人们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预见性,更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所折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结合。

另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原则。体现在“两个真实反映”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真实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思想本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的科学性所在,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达到的科学性要求。二是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原则。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质的基本规定。三是整体性的理论构建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整体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四是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可以简化为两个更为具体的原则:其一,可讲授性,即一位教师能独立地进行这门课程的讲授;其二,可接受性,即学生能在一个学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有限的前期知识基础上,有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学者认为,认识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要注意几个问题:即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原本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传统“三大学科”特别是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经验在基本原理体系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如何在基本原理体系中得以体现、无产阶级的新鲜经验和最新理论成果如何在基本原理体系中得以反映。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建设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密切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主要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内涵和特征、学科范围、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不作概述。

上述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所关注的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启迪作用。笔者认为似还存在明显不足,归纳起来,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谈论“原则要求”的多,探讨“如何做”的少;从单方面切入分析的多,做全面综合研究的少;从一般概念、范畴和理论进行逻辑推演的多,具体联系现实实践,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少;对已有概念、范畴和原理阐释的多,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探索的少。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路径

探索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路径,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着手。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是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内功”。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初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我们不但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有助于我们真正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断中,哪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针对具体时事的,具有具体历史性的个别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一个特点,凡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是全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核心观点。”而“个别论断则不同,它往往只出现一次。”此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性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哪些是经典作家的观点,哪些是后人的解读和发挥,甚至误读和歪曲,从源头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在解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既要客观深入地领会作为整体的著作的精神实质,领会文本的本意,又要认真全面地把握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文化传统等社会历史条件;既要“尽量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己的语言去概括他们的思想、观点,避免将后人的发挥与前人的表述混为一谈,让前人讲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的语言,让读者分不清那些思想或语言究竟是原著中的还是解读者新添加的”,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做教条,照搬乱套;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其概念、原理的精确化往往也有一个过程,因而对文本的论述,不应机械地仅从字面上去解读,而应该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去理解。”

2、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但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而且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轨迹。拓宽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清马克思主义的源流与谱系,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不同社会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理解和把握一些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的不同历史表述形式,理清其发展脉络,是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的学说不是突然一下子出现,也不是一旦产生,就变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严整的科学,有其确定的本质和稳定的逻辑结构,但这种本质与结构又是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增加新的内涵并采取新的表现形式。要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效探索其创新与发展,就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产生、演变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相反,割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联系,离开具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条件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会窒息其蓬勃的生命力,陷入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泥沼。

3、综合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为显著的内在特质之一,又是判定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准一“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纯粹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满足于到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文本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进行主观发挥和解释,并以此来修正、歪曲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资产阶级反动学者、党内修正主义分子和教条主义者的惯用手法,也是我们一些书斋学者常犯的毛病。“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在实践中发展。在各国革命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政党都可以在不同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的中国,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要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党情、国情和世情,观察和分析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又要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真总结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用基于中国实践,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形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要研究如何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要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无限往复过程中创新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4、比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具体运用的条件性的辩证统一。“国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和学派的总称,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共时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它包括三种主要形态:共产党执政并以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外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的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从他们的价值立场、阶级观点,和他们的生活处境出发所理解和阐释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所具有的不同形式,从中吸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的积极因素,摈弃其不能反映时代特征、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偏离、误读、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消极因素;研究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所在;防止在研究中的简单比附,要么盲目地全盘接受,要么简单地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思维;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和启发作用。

5、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体系研究

一是辩证把握区分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的原则和标准。

这要把握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有明确的划界标准,二者有质的区别,既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不具有普遍意义或被后来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个别论断与结论看成基本原理,从而损害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又不能把基本原理下降为个别观点与结论,影响基本原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这种区分绝对化,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来某些并没有当作普遍性表述的理论观点,有可能具有普遍价值,成了普遍性的原理。

二是重视构建严谨的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由概念、范畴和原理组成的科学体系。它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的理论体系,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在这方面需要作两方面工作,首先,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科学的术语将其表达出来,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其次,从时展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对基本原理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指导现实实践中进行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三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意区分一些界限。

首先,辩证把握实践检验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任何科学原理一样,都要受实践的检验,这是没有疑义的,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及社会实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社会实践作为检验标准也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不能把问题简单化。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现实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著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 “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 “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从实践而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唯现实主义”,它只是片面地、相对地在实践中“发展、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而不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实质上是一种文本虚无主义。所以,正确处理好解读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文本解读与现实解读的关系是异常重要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7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本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82)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8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tudying objectives of this subject are classics of Marxis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basic categories and scientific systems of Marxism and so on. Its status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living a basic status in the theory of Marxism. When studying this subjec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such as the method of integrity, the method of comb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研究对象 学科地位 研究方法

Keywords:The subjec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tudying objectives Subject status Studying methods

作者简介:郭文慧,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早就存在,然而它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近几年的事。在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由一门课程上升为一门学科。虽然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较为熟悉,但对它作为一门学科却不是很了解:不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研究该学科的方法。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结合众多学者深刻见解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教授在“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一文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 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这一学科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 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

国务院颁布的的相关文件曾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作出过介绍。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学科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一级学科。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轨迹和发展历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它又是其它几个二级学科发展的前提,其它几个二级学科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发展形态及运用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整体性研究法。以前总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求把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抽象出“一以贯之”的理论,进而给人们以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逻辑上具有严整性。

第二,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如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研究理论本身是研究该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亦不能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结合的实际主要是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在以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学习动力会更强大、学习方法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2] 列宁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0

[3] 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4] 张雷声: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理论前沿. 2006.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