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3-08 14:55:36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 可持续 成效 困难 对策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成功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学校系统研究中外服装纺织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背景和方式以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服装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的探索,不仅取得了一些成效,更重要的是对“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审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成效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学校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突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以企业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大课程体系的整合力度,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更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讲授部分相关专业内容,强化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了解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需求,进一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学校积极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获得强化。学校分别组织专家赴法、英、德、美等国家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经验,使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工程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学生毕业后将具备国际工程师认证条件。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利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培养和评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并整理学生对联合培养的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评价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社会评价体系则帮助学校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实得到较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工作逐步推进,一些问题亦随之显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

1.高校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如仅出于“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需要而参与,则很难保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国家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参与热情,毕竟这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辅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此外,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合理分布和有效衔接给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诸多管理和实施上的难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创新、有效配合,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多方面支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致力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积极向“双师型”转变,以满足“卓越计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要求教师能够自觉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满足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要求教师主动加强课程设计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上述变化:首先是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迫使其走出“象牙塔”,努力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其次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再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会因现有管理制度与教学需求的冲突而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困扰,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经费使用、学生实习安全、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后勤保障问题。

3.学生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这与学生争做白领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学生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使自身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在校生大规模、长时间地进入企业实践对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新课题,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该不该带薪、实习安全如何保证、企业文化是否理解和接受等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有些解决起来还有相当的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来面对现状。

4.企业面临的困难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的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目前,企业对所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与义务的认识程度、追求短期效益与接待实习学生的矛盾、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与自身工作的冲突、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双方利益如何保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集中地摆在企业面前,会影响“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八个“结合”促进“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

“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高教强国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诸多困难面前更要建立其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1.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

“卓越计划”强调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师资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恰恰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卓越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持续推进,是各高校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2.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竞赛和教师教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模式,以名师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工作室模式等,有益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带来教育教学、素质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无论对工程类专业还是非工程类专业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与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相结合

“2011计划”实施后,“协同创新”成为高校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所倡导的理念和要求的载体将科教兴国的国策进行了具体而完美的呈现,但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鲜有实践机会。相比较而言,“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到校企之间、校内多部门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若视其为“2011计划”的一个微观的点,将极大考验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显然,以“卓越计划”为抓手,开启高校“协同创新”的探索,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益于高校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4.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均须通过教师这一群体的活动才能够实现。换言之,教师的个人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围绕上述四大职能展开的。“卓越计划”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最佳平台,教师在从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把握科研方向,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对于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三种关系结合得很好的教师,必然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在资源、资金、政策和人事方面为“卓越计划”提供更大的空间,逐步完善适合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晋升考核政策机制。

5.与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相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象牙塔式的执教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卓越计划”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要求,扩大了教师执教能力的外延,便于教师在后续的学习、培训或继续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适当倾斜,帮助其提高执教能力。

6.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卓越计划”倡导的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铺设了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桥梁,提供了熟悉和体验未来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轨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端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此外,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卓越计划”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7.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卓越计划”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无法实施,因此,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是该计划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国家政策应予以倾斜,如财政上进行补贴或减免税,人事上对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高校要争取主动,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遴选优质企业,如在行业中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利用自身学术研究的优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或开发新技术。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确立它们在行业中的优势,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8.与企业人才储备相结合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储备和补充优秀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便于企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协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尽量为进入企业的学生创造安心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如减免学费、优先深造等,以进一步巩固校企的联盟关系。

“卓越计划”既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需求的有益探索。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高校、企业三者思想高度统一、顾全大局,教师和学生勇于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迎接挑战,才能确保该计划可持续实施,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阻力;教学;改革

自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协(学)会在试点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全国近200所高校先后参与该计划中。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如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建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然而在各高校的具体计划实施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发现学校的具体实践与“卓越计划”所倡导的理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差,“卓越计划”所追求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理念仅停滞于应然追求状态而非实然状态,许多专业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难以改变或者仍回归传统的倾向,学生继续在追求“知识学习”,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协作也处于“各司其职”的层面,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开放程度不尽如人意等。因此“卓越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阻力。适当的阻力能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因此可以说,发现、论证并化解这部分阻力是“卓越计划”顺利成功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阻力源的分析

1.“卓越”的理想目标与“弱化”的现实实践间的游离

“卓越计划”所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着眼于未来,更着眼于国际视野,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这一工程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各参与高校都是在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参与“卓越计划”改革中来的。然而每一所高校的层次、类型、发展背景都是不同的,相同目标的合理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按照林健关于工程师分类的观点[1],不同层次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因此其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设计都应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之处。然后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学校培养方案制订时间有限、培养指标相关数据采集繁琐、一线教师对培养方案制订参与度不高、参与“卓越计划”目的是为争取更多资源等因素影响,会造成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原有培养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后实施的可能,也就意味着会造成“顶层设计合理,但现实实践仍按部就班”的现状,这种改革的实施效果就可想而知。

2.“卓越计划”参与主体与传统教学理念间的博弈

(1)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文化对“卓越计划”实施的阻滞。高校教师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之后,一种特定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种教学文化的习俗、观念和规则而开展教学活动。 “卓越计划”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必然带来变化,变化之于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和教学样式都是一种挑战。在新的培养方案面前,固有的、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文化或者教师教学生活的状态在很多方面就会不由自主地扮演起阻滞者的角色。

(2)学生参与度及学习习惯对“卓越计划”实施的约束。学生是大学存在的基石,就“卓越计划”实施而言,大学生理应成为改革的核心。“卓越计划”强调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度都将不同程度地制约“卓越计划”实施的最终效果。

(3)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顾虑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参与之后能带给企业怎样的合作结果?这些都是企业所要考虑的,并非学校跟企业关系好,企业就愿意参与。因为企业的运作总是遵循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表现为很强的功利性。企业与高校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技术的保密性上,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成功、营销的成功、产品的成功,虽然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企业员工培训成长的机会、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和高校教师合作开发新技术或者解决技术难题等,但技术层面的合作顾虑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采用系统全面合作,合作的深度要达到哪个层面?如果采用模块化合作、项目合作、学工交替合作,是否只能达到参观或者基础操作层面?如果采用订单式培养,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收那么多的订单?如果是顶岗实习的合作,学生实习后企业不满意该如何处理?这些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质量。

3.“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传统工程教育间的矛盾

纵观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课程体系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具体表现为:工程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工程教学内容仍然以基本技能的操作、知识性学习为主,探索研究性和自主设计性教学内容少之又少;教学各环节间各自为政,互相独立,缺少横向联系,难以形成整体的教学合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联系不紧密,课内的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延伸至课外科技活动中,课外科技活动的成果也无法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中体现。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生在多年的学业生涯中,对各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会形成自身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并非不可逆转,学生一到国外从不会说到会说敢说,同样很好地适应了国外课堂教学的规则。因此要打破这种惯例,必须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落后的课堂、教学必然制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二、阻力应对的途径与努力方向

1.教与学的目的、方式的协同转变

教师和学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主体观念行为的转变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卓越计划”的实施只有获得教师、学生的共同认可,二者才会把“卓越计划”中所展现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规范、学习要求等内化于培养过程,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吸收工程教育的新智慧,而且能不断增强对教与学的满足感,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减少阻力的影响。

首先,要转变教师“教”的目的和态度以及教学方式。一要激发教师对“卓越计划”的参与热情和理解度,要以教学小组交流等形式从认知层面让教师理解参与“卓越计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二要真正让教师理解现在的教学并不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一次教学科研交流互补的过程,参与就是一种付出和转变的过程,要以百分百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列中;三是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评价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建立教师工程教学资源库,让教师获取更多直观的教学经验,走出“自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环境;四是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伙伴团队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企业同伴评价、领导督导评价,目的是建立对教师教学及时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的特色有效评价机制,让教师毫无顾虑地投入教学、科研中。

其次,要转变学生“学”的目的、态度和方式。一要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卓越计划”,使每位学生了解“卓越计划”的实施并非只是一个单项的教学实验,是需要学生教师主动参与、共同成长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工程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改革;二要组建“卓越计划”学生双向选择、可进可退的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参与的目的不能仅停留于“考试通过”的层面,而是要以获取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智慧为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提出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要逐渐学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本领,建立教师学生教学互动机制;四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机制,改变单一评价的手段和评价结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2.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时修正机制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教师认可度、合作企业反馈信息、人才就业情况等进行实时调整和修正。“卓越计划”是一次教育教学改革,最初的改革方案并非最终的改革成果,因此要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修正机制。

首先要开展对“卓越计划”实施数据的实时采集工作。没有数据、内容的修正是无科学性的,方案的修正肯定是以教学数据为参考的。采集数据的内容建议由主管部门统一制订,一方面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纵横向比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自我评估。

其次要修正内容需经过教师、学生、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认可,但在修正时间上要注意实时性。漫长的修正过程不适合“卓越计划”,因为计划实施的一个周期只有四年,所以修正的时间和方式都要采取经济化原则。

最后,“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并非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教学实践去验证的,只有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因此方案的“顶天”设计和“立地”措施都要以各高校的特点特色为依据。

3.建立企业与学校间“亲密合作”的机制

学校和企业的“亲密合作”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要建立在互信互认基础上,即学校要将企业作为学校工程教育实施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者的资源要实现互通,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

企业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和人才,学校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锻炼教师队伍,二者的对接要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中期解决人才与企业的定向问题,方便企业向学校开放更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学校的师资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可以进行定期交换,学校教师要与企业签订合作锻炼的意向书或者备忘录,使企业放心将自己的技术难题、技术关键点与教师进行切磋和创新,使学校教师不仅仅完成企业的技术任务,而且能在企业未开发领域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培养的关键。学校工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的项目、企业的技术进行开发,要将国际上最新的项目技术内容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前沿性、国际性不断增强。

4.关注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

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卓越计划”对课堂教学同样有着相当多的要求和规范,然而与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差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缩短二者间的差距?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学生教与学目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

首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共融的,教师和学生要把知识看做是学习团队内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需要构建的是“现实和组织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方法”[2]。即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间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地思考,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学生要以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身份参与课堂中,让学生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并非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的合作交流共享,学生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团队负责。

其次,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老师站学生坐”的格局应该予以打破,要以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为主,灵活地设计教室、设计实验室,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拘泥于教材和书本,要以探索新知的目标去发现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堂的前期准备上要在对企业项目的了解、对科研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工程理念的理解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要以引导的思路去设计,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实时地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引导课堂。

参考文献:

[1]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邓奕(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工程学院教务处,教授;谢骐(196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BZD04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7-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62年的办学经验,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首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湖南工程学院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四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先导点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和基本标准。依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l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创新点

“卓越计划”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与卓越的态度,推行的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强化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程学院创建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内容适当穿插企业短期实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模式,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

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多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企业学习方案的研讨,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企业学习培养方案、企业学习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企业学习生活管理机制、企业学习工程教学团队。如表1为机设专业学生赴某企业学习前2个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计划”——企业教育培养计划(**公司)

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1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达到融研发工程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序号 培训时间 培训部门 培训内容 培训要求 实施

负责人 考核

方式 备注

1 1 人力资源部 企业介绍、管理制度学习、企业文化介绍、安全教育、行业发展介绍 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对社会及企业环境的认知;企业运作模式的认知能力 人力资源部主管 考试

2 2 生产车间 根据3D模型,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组装设备 能够看懂3D图并能依图组装 部门经理&企业导师 实践操作实习报告

1 学习和认识各种电器、气动、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 能够识别各种元件实物,并了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学习使用solidwork

绘图软件 能够用solidwork绘图

2 认识各机构动力元件动作时序 了解动作元件在设备中作用

1 学习模具及各机构的组装要领 了解设备机构件组装关键点

三、组织管理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点

1.责权利清晰的组织架构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学校成立了基于学校、教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各类工作组织,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全校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卓越计划”办公室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专家指导委员会起咨询、指导和顾问作用;各实施学院均成立教学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领导并执行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校企协作组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公共课协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的教学改革。

2.创新“企业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对促进高校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执行体系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学习的过程控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包括实习周记、阶段性实习报告和月度总结、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评价。表2为机设专业学生某企业2012年下学期成绩评定表。

表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评定表

企业名称 学生 学号 企业指导教师 学校指导教师 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 产品工艺与设备 企业生产与管理 产品装配与技术服务 产品研发、工艺与制造

成绩评定按照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分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时间: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各专业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含时间进度、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采用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作业课程设计、与企业指导教师访谈、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

四、课程体系重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难点

“卓越计划”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各实施专业需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特征,根据自身特点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彰显专业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制造及工艺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低到高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分层递进,强调工程知识认知规律,从通识知识教育到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再到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知识教育由浅入深地分层次递进。

1.素质能力分群

由通识教育课程到学科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工程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将理论课程整合为9个课程群,包括:1~4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群;2~6学期开设的力学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控制技术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群;7~8学期企业负责的企业培养课程群,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校企联合开展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课程群。

2.理论实践融合

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达到“工学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识渗透

将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校内校外贯通

强调校内外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校内的工程认知教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

五、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支撑点

“卓越计划”着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路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供电工程”等专业课程则采用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课程开设初期布置了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高低压电器”等课程教学则采用基于工程实际课题的QQ群课外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对接。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点

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专职教师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面向社会、业界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强化工程经历,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2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企业指导教师遴选措施到位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较扎实理论基础和受过大学教育、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加强“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资质认定

校内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的工程经历后可优先聘任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将条件不具备的教师分批次派往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必须有在企业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经历,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是关键。

1.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帮助企业逐步解决人才和技术需求,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加强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校企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合作授课、合作指导学生实践、合作指导学生企业学习、合作指导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合作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八、阶段性成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激发点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在培养平台、教材建设、教学教研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动力。

1.建立了一批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学校与湖南东信集团、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其中,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东信集团于2012年6月获批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学校与这两家企业按照规划要求在实施建设。基地企业高度认同“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积极投入人、财、物培养学生,且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通过卓越论坛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答疑,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2.积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材建设需要,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建设的相关原则,对申报者的资质、组成结构、选题要求、过程监控进行了明确。确定《高等数学建模与实验》等6本教材为首批“卓越计划”校本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3.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初见端倪

在2012年12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南赛区暨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湖南工程学院选派的以机设卓越班学生为主体的13支参赛队伍在全省25个兄弟院校的142支参赛队的竞技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9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九、结束语

湖南工程学院将“卓越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火车头,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经过近四年的研讨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4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教师的道德是立身之本,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因此,本学期我制定如下师德计划:

一、按照师德建设承诺要求去做,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以“五心树师德”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

二、充实自我,学而不厌

提高业务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传授文化知识,教好功课,是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教师对待自己的事业的态度问题,因此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好学生,也是一个师德修养的问题。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表率的教师,首先要建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品德端正,严于律己,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要严于律己,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不能原谅自己,敢于同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斗争。

四、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用我们的言论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

五、尊重学生人格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尊重学生人格是作为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项必修课。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人们称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面向21世纪,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具体措施:

1、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做到为人师表。

2、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

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3、为学生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班风。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将从班级文化建设做起,带领学生一同走进环境幽雅的教师,共创班级新风。绿色象征自由、和平与安全,它将给人清新、安详、舒适之感。我将以绿色为基调为学生装扮教室。同时以“”为班风鞭策学生共同进步。

4、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我会努力用真情教育学生,用真爱感动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本”,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让学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明白“诚信”的内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做事。教师一言一行都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学习负责,做学生可以信赖、值得尊敬、言行一致的教师。

5、协调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协力共同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随处可见。因此,我将利用家长会、家长沙龙等活动和家长共同探讨关于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将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细微变化,利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做让家长们认可和值得信赖的班主任。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继续以校规校纪教育为起点,加强团员队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大校园秩序的整顿力度,开展好“良好开端,健康成长,积极人生”的系列教育,加强团队科研,探索符合我校团队员特点,且更有实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努力营造融洽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为学校的全面提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小学部:抓住行为习惯的养成(坐立行走、言谈举止、文明待人等)抓学习习惯的培养(定计划、定时间、工整干净等)树立“做好每一件事”,让每一件小事都育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培养学生团结协助,尊重他人,爱护校园的良好品德。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中学部:强化一年级预备队员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尊师守纪,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管理的教育,抓衔接教育,抓小干部培养。重点抓遵纪守法教育,抓青春期心理教育,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努力预防或减少双差生的出现。抓理想教育,抓特长生的培养,培养艰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迈好人生关键的第一步。

三、工作措施

1、重组学校团队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对团队工作开展的统一性,从管理的角度加强对全校团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并在新的工作局面下加强校内?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钡墓ぷ餍鳌?/p>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

在加强充实校园文化的同时,着力充实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乐、善、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进行班级文化氛围检查评比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学校文化布置的良好氛围,优化静态文化氛围。

3、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征文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运动会等,既使学生的意志、体质得到锻炼,也展现学生风采,让每个学生都有掌声响起来的时候。

4、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身安全意识,确保不出现重大意外事故。

5、学校努力创设全员育人的整体育人环境,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团委和少先队作为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阵地,必须不断增强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大德育观,因此,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切实保证德育全面覆盖学校各项工作,贯穿学校活动的全过程;

6、加强值日队伍建设和检查力度,设文明监督岗、监督员,安时检查,安时总结,及时表扬先进,修正不足。

四、加强团队工作者培训的力度,进一步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本学期学校将在评优评先中向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倾斜,重视对班队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提高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和先进班级的比例,对工作卓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辅导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2、鼓励班主任、辅导员积极研究团队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形象性,教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真、善、美的道德信仰,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感染力,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的心里去,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所喜爱,学校今后的德育方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本学期定期召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例会,给班主任、辅导员按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班主任、辅导员理论或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实施青年班主任、辅导员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新老班主任、辅导员的交流活动,年轻班主任要主动向老教师学习,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青年班主任、辅导员中开展读书活动,研讨如何把现成的事例为我所用。

5、每学期至少2次家长会,班主任、辅导员向家长详细地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品德、行为习惯等,同时坚持家访,通过各种渠道同家长联系并做好记录。

6、着重抓好班风建设,使班级有健康的舆论导向,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有较强的凝聚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细化班级的考核量化

1、本学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加大学生日常校园学习的管理力度,继续开展优秀团队评选活动,切实在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上狠下功夫。

2、加强对学生各项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抽查力度,如:迟到、集会纪律、两操、班内卫生和自习纪律等方面的检查,每天公布检查结果,使对班级的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班主任。

使对班级的管理更加科学,使各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3、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六、做实常规工作

1、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和纪律。

本学期将加大力度对校园环境和纪律的检查力度,要求值日教师、学生认真负责,对破坏校园卫生和纪律的学生和清扫工作不彻底的班级要点名批评,双周一利用间操时间认真总结,并发“流动红旗”做为评选优秀班级、中队的重要条件之一,记入班主任、辅导员考评量化。

2、本学期加强走廊文化建设和班级板报建设。

3、要加强班级管理,室内布置应优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4、开展“优秀中队”、“优秀团支部”争创活动,使团队工作更生动、具体。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一、工作目标

在新学年,我们前油小学在镇教办的领导下,紧跟时代潮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线,从学校实际出发,坚决落实上级精神,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几项工作

(一)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下学年,我们要认真学习上级精神,学习小学教师教学常规,让老师们充分认识教学常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常规要求与评价机制,使之在思想上有压力,行动上有动力。

(二)狠抓制度化和规范化落实

1、抓好常规落实

(1)下学年第一周,我们就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制定各科教学计划,内容要充实,书写要认真,科目要全,尤其是音体美、地课、综合等,都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

(2)教案书写要认真,实用,环节要齐全,内容要充实,坚决杜绝抄袭、漏备等现象,我们要举行三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实施,解决教学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心得,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下学年,我们要按上级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下学年在作业批改方面,我们要严格要求,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批语,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公开课活动

下学年,我们仍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一周两课活动,由教研组长按周次指定主讲人,主讲人讲课前写出说课教案,讲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评课,说课教案交学校存档。

3、业务检查要及时,公正,详细

坚决执行镇教办的周查制度,坚决克服不思进取的思想,积极向先进单位学习,时常对教师的业务进行督导,情况随时记录,不足之处及时批评纠正。

以上是下学年教研工作计划,如有缺陷,请给予批评指正。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新年伊始,沿续我们上学期的基本思路,着眼于我们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学期教学教研的主要任务,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本学期我们的总思路:加强校本研修,注重课程均衡发展,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坚持“常规”活动与“重点”研讨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本思路,新学期的工作如下:

一、反思《课标》,把握教材

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标》的解读,观念的更新颇有成效。新学期里,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回顾课改历程,再读《课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情感价值与双基训练;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认知与感悟;体会与体验;“笔头”与“口头”;评价与测试等,我们感到,只有着眼于丰富的教学实践,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寻求新的生长点。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活动,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建立牢固的新观念,从而利于课改实验的推进。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础,针对一些老师“死抱教参”,未能“潜心读文本”的状况,我们认为,熟悉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特点,仍是本学期的重点。本学期除了派人参加上级的教材培训外,我们还将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教材的讲座,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学习,交流,以《课标》对照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及内涵,明确要求,以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落实《计划》,均衡课程

新学期,学校将继续认真落实省颁《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开足课程,严禁拉用其他课程(学科)时间,上语文、数学课。学校将严格把好关,不定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调研。本学期将加强薄弱学科、新设课程的研讨。

三、以校为本,自觉研讨

校本研修是基于校本理念的一种的教师行为研究为特征的教师学习进修。它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校本为基点,融教学、研究、学习为一体的活动。突出了校本性、研究性、改进性、广泛性、实用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发展性等诸多特点。是提高教师知识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把”研修“化为自觉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学校将组织老师学习有关“校本研修”的有关内容与要求,根据本校实际,建立研修管理制度,深入扎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四、“常态”为基,凸显“重点”

教研教学管理要步入“常态”轨迹。进一步落实市教育局有关教学教研管理的条例,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调动教师参与制度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将定期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情况记录入档。

教学教研工作也应步入“常态”轨迹。继续实行听课制度,促使校内形成相互听课的风气。我们将组织一定人员不定期地到兄弟学校去听“随堂”、“优质”、“示范”课,与教师共同研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学校将集中开展以“骨干教师展示课”为主的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在本校相应地开展3至4次的教学现场研讨活动,骨干教师除了上好一节课外,还要结合本课的特点作一次主题发言。这个活动今后还将继续下去,以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五、开展活动,促进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开展小学生书法美术竞赛;举办校园艺术节;结合“六一”儿童节,进行文艺专场演出;有计划地开展体育竞赛;进行英语口语比赛。

2021小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相关文章: 2021年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2021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5篇

2021年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

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1

2021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2021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篇

2021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6篇

2021新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篇】精选

教师2021年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5篇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20-0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显得特别的关键,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它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它是有效连接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1.教学计划管理的强制性

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学计划的科学管理,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法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计划制订的管理和教学计划执行的管理。而现今高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执行的管理工作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缺少对管理对象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强制的成分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难有话语权。

2.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

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中国高校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优质的教师资源短缺,随着中国高校的逐年扩招,有的高校师生比达到1∶20,甚至更高。缺少高水平的教师,自然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平稳的运行。随着高等教育科研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出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失衡的现象,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教学质量监控的局限性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是参与教学质量检查的座谈和填写反馈表,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反馈评价机制,信息收集往往以偏概全。在评价时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4.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再加上不少主管领导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忙,无暇更多地顾及教学管理工作,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压力。这些就导致一些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大、调动频繁;年轻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相对不足,且缺乏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有的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不能安心本职工作;老教师忙于繁重的日常工作,缺少深造机会,管理水平跟不上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优化教学计划管理机制

教学计划的科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保障。教学计划将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化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中国现阶段高校教学计划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质量,制订教学计划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其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订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在执行过程中,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就应严格执行,要尽量保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但同时学校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有效达到对教学计划管理进行优化的关键。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高校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呈“梯队”状态并预算和规划未来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在教师聘用方面实行“专兼结合,优势互补”。 这种“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已有的教师资源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建立以自培为主,外培、辅培等多种形式为辅的培训体系。针对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现象,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尽力改善教师教学环境,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缺少控制环节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缺少监控体系的管理体制是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首先明确目标、建立“体系”是为了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正确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切实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构建评价标准,要保证标准的客观性、权重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导向性,这是“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体现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的主要层面。而反馈机制又是这个“体系”的关键环节。结合各个方面的检查情况,对照考评结果提出建设性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各部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以此形成激励机制,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学管理最根本的要素。首先要精简教学职能部门人员,选拔一批肯吃苦、勤业务、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地服务意识,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得工作活力,逐渐提高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公平合理的评定制度,以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不断优化;以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配合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应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带动并深化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翎.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有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3,(2).

[2] 黄金莲.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9).

[3] 沈娇.浅析中国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科技文化,2010,(1).

[4] 聂咏飞.新形势下中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

[5] 秦昊.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Research 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JIN Xiao-ya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主要包括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以及“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旨在提升上海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上海高校内涵建设。

一、现阶段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基本情况

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常态化评估,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前一年入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从政府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监督、评判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政府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真实、客观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全貌,便于对于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新的一项综合性人才计划,与以往的一些人才计划存在不同,同时由于该项目涉及的范围有量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选拔、监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学校会逐渐清晰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可以借鉴同行的一些做法,从而引导学校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推进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人才类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设。

(二)以绩效评估为主要方法,关注取得成果、兼顾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大量的财政资助投入的情况下,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同于纯粹的人才类计划,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估不单单是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学校在项目执行中的管理行为、制度建设、执行能力等投入情况,同时其产出也包含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估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情况。

鉴于“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暂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铺开,因此,现阶段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主要对其中的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学计划以及产学研践习计划进行评估。这“三大计划”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执行三大计划的主体单位都是学校,其又负责执行和管理,因此其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实施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因此学校的执行与支持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学校推进情况、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资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等。还包括学校执行开展“三大计划”中,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选合适的专家,着重发现问题和寻求亮点。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准确找到问题,发现亮点,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点上,遴选合适的专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专家,因为该类专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由于涉及到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高校内涵发展,财务行政管理专家以及高等教育专家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专家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找出评估的关键点。

通过会评使专家在审阅各类学校材料情况下,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尤其是在同类学校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特点。再通过实地评估,直观地对学校递交的会评材料及各项指标评价等级的分布态势进行复核,可以更深入、真实地发掘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难题与思考

可以说,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思考。

(一)评估定位:综合评估or专项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现阶段采用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价值进行评判的综合评估。其优点就是能够全面的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有人才计划在统一的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有利于对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促进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项人才计划,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样,有专任教师、实验师、领军人才等等,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途径也不尽相同。虽然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包含这些内容,但同时也无法充分通过评估体现不同人才计划的特点。

例如国外访学计划与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人才计划。国外访学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并积极推进上海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践习旨在“提高高校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进‘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 两者的目标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在现阶段的统一评价体系下,很难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和特点。

专项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专项评估。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项评估应该逐渐成为主导,这样更有利于更深入的发掘问题,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二)评估主体:政府评估or 自我评估?

政府评估是指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评估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监督和判别的重要方式。从现阶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其主体仍然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全程参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集权评估。当然,并不是说政府评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阶段,政府评估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得通过评估,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注重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设。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和指标,“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倾向于国外访学,希望通过学习国外在某些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反而对国内访学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职院校因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践习,反而对国外访学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单纯的用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给学校更多一点的自,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取得成果进行评价。政府评价更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政策调整来促进学校的自身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来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和运行。

(三)评估方法:重绩效 or 重发展?

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能够很好地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把脉”,找准问题。但在现阶段评估中也忽略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另一个参与个体――中青年教师。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各人才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专业能力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把这种专业能力发展转化为几篇论文、几个课题的增加,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主的评价,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师潜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努力创新, 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参与计划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师自我进步从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上,转变为对自身专业潜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的建议

1.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手段与方法,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实效性。以评估为契机,启动后期建设的调整程序。根据评估发掘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优化申报选拔机制、经费管理办法、考核评价机制。政府要搭建市级层面的交流平台,促进校际间、教师间的学习合作。建立动态跟踪评估系统,提高对教师跟踪管理和考核。

2.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主体地位,完善市校两级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注重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发展定位的不同,针对人才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侧重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平台,处理好市级层面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与校内自主设立的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强化高校自主培养意识,覆盖各方面人才发展,突出重点,创新培养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3.聚焦学校发展定位,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意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明确短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布局规划和调整,贯彻分类指导,引进与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与学科建设的契合度、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沪教委人〔2011〕24号)[EB/OL]. http:///,2011-5-3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沪教委人〔2012〕4号)[EB/OL]. http:///,2012-1-31.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沪教委人〔2012〕5号)[EB/OL].http:///,2012-1-31.

[4]李宣海,薛明扬,王奇,冯晖. 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5.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工作任务 学生工作页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一体化课程改革只有走进课堂,通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才能将一体化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那么,一体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什么?如何探索和设计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我们身处课改一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此外,笔者所在学校正处于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一体化教学专项培训、编写一体化教材和“学生工作页”、建设一体化教学实训场地,已基本具备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目前我们所面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旨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从“考分”向“考能”的转变,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流程设计

1.工作任务分析与布置

根据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中“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原则,一个工作项目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工作项目中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则由若干个这样的具体工作任务来分别覆盖。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教师首先通过工作描述和演示,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并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明确任务和学习要求。

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工作项目二“网站策划”之任务1分析。

任务名称:编写网站策划书。

任务要求:能准确定位网站类型;明确网站的用途,定位网站栏目;画出网站结构图;确定网站的配色方案;能编写规范的网站策划书。

2.查阅相关资讯

以“学生工作页”为载体,通过“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次课学习内容进行自学,并将自学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对自学内容的目标达成通过解答“引导问题”进行反馈。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捕捉问题并进行指导,讲授、演示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实施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编写网站策划书”教学任务时,教师可根据任务要求,设计以下“引导问题”:网站策划的作用是什么?网站策划包含哪些内容?企业网站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叫配色方案?

3.工作计划制订

教学过程中,每项任务的开展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就工作任务先寻求个人解决思路,然后交到小组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形成小组初步工作计划。教师的任务是对各个小组制订的初步计划进行点评,指导小组完成最终工作计划。

4.工作任务实施

各小组按工作计划分工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工作页”为载体,通过“引导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操作、模拟练习等方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解疑释惑、突破难点,体现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实施 “编写网站策划书”教学任务时,采用模拟真实企业工作场景的“任务驱动”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贯穿始终,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项目经理、项目主管、网站编辑、技术员、美工设计的角色,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共同完成此工作任务。

5.评价与反馈

一体化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机制以学习任务作为考核的基本单位,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教师考核、组内评分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教师依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如出勤、安全操作、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每位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由小组长进行核定。各小组之间对照任务目标进行互相检查,通过小组讲评、其他小组提问与讨论、教师提问与点评、填写互评表等途径完成组间互相评价。通过多方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正确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思考

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也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1.实施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工作计划制订前,学生要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通过自学、师生互动、行业网资讯、网络课堂等多种途径,学习和查找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积极思考并解答“学生工作页”给出的“引导问题”。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学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实施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工作任务实施计划是通过“个人提出解决方案小组分析和讨论小组共同完成初步实施计划小组实施计划展示老师、学生共同点评确认”这样一个过程得到的。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和沟通,不仅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方案的优劣并做出及时调整,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质疑与反思,体验与人分享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学生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3.实施一体化教学,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任务直接面向工作现场,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业务洽谈与接待”“编写网站策划书”“制作网站主页效果图”等任务均可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更要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如动画和视频制作、素材处理、客户端编程等,从而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教学融合。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篇8

201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要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迄今为止,“卓越计划”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行,相关研究颇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1]针对“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做了研究综述。汪泓[2]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龚克[3]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以“知识点”为本的评价标准,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质为本、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林健[4]对“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遗憾的是,鲜见继续教育与“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针对性不高,远不及“卓越计划”的标准,致使学生认识不到工程设计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知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浅显,缺少参与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5]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显得不足。文章提出将“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实施的观点,希望“卓越计划”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方式,由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变为合理地应用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