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父亲节感悟8篇

时间:2023-03-08 14:56:03

父亲节感悟

父亲节感悟篇1

【关键词】最美 父亲 做灯 朗读 感悟 深情 爱

教学设计理念: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父爱的深沉,从中体会朗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写父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句子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感知意境,酝酿血脉亲情

1. 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心中那盏灯》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过年时一位父亲为儿子做灯笼的事)

2. 在作者心里这究竟是一盏怎样的灯笼?生汇报,出示: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3. 质疑入题。那么,为什么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呢?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汇报:因为是父亲忍受着寒冷为我做的…… 父亲又是怎样为我做灯笼的呢?孩子们,拿出笔来,到文中去勾画出父亲为我做灯的句子来。

二、研读感悟,体会父子情深

1. 感悟父亲为我做冰灯的语句

(1)教师质疑: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为我做冰灯的语句。

(2)指名汇报: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像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3)质疑交流:一人朗读,其余学生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托、打磨、擦、捂),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充分述说:写出了父亲做灯的用心在意,做灯时所忍受的寒冷)

(4)再读感悟: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5)习作方法小结:是啊!作者正是通过一个个传神的动作才使我们感觉到这段话具体、形象、生动,同时又蕴藏着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相信你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能做到。学法指导: a读,读句子;b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c再读,深刻理解。读中悟,悟中读,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过渡:父亲用心良苦的做法使我们感动,相信你们再读到父亲感人肺腑的话语时会更为感动的。

2. 自学6~13自然段,小组形式分角色读课文,划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为什么令你感动?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父亲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

①师问:尴尬是什么意思?(处境困难,事情不好处理。)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尴尬?②集体读悟本句,从中感受父亲尴尬的样子。(通过读体会父亲的无奈。)③小结:是啊!一个神态描写的词语都使我们有如此之深的感受。

(2)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引导学生通过“疾步”“掖”“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感受爸爸当时的心情。学生谈体会,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伟大的父爱。

师小结:这份情,这份爱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再用心来读这句话。(引导读出父亲急切、关心的语气来,声音要提高,语气要加重,有一点因爱而怒的味道)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父亲的爱子之情。

(3)听了父亲的话,看着他那冻的发红的双手,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手真凉啊!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正在深切感受父爱的孩子,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流泪吗?②交流:此处以读代讲:评议“分明”“真凉”该如何读,充满感动得再读一遍。③分角色读这段对话,总结:这几段话通过父子间的对话,父亲的语言,使我们更加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表现了父子深情。

3. 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灯笼,和小伙伴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夸我的冰灯好。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①思考:为什么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②拓展运用:因为那是一盏 ( )的灯,所以是一盏最美的灯。③提示:结尾寓意丰富,意在言外,既是赞美冰灯,更是赞美父亲 ,既彰显父爱,又紧扣了课题,点明中心 。

同学们,父爱如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如水,舒缓,平静而绵长;父爱如天,宽广,蔚蓝而又博大。父爱,就是心中那盏灯!再读最后一段:充满感动,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声音要亮,读得字字铿锵有力。

三、拓展延伸,感受深沉父爱

相信你也有一位关心、疼爱你的父亲,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自由述说)。通过你们的诉说,老师感受到你们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本文通过刻画人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父爱的,课后希望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来写写你的父亲关爱自己的事。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章的拓展延伸,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爱;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今后的习作。)

四、总结升华

父亲节感悟篇2

关键词;日本电影 东西方文化《入殓师》

自日本电影《入殓师》上映后就备受大众好评,且获得很多奖项,由此可见该电影的影响力。这部电影对日本电影风格进行了继承与弘扬,叙事情感细腻,而且节奏也比较缓慢,最能打动观影人的是漫长的电影抒情内容。《入殓师》所关注的关键点一方面是对传统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关注个人情感诉求,人和社会、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这明显有别于以往的东方电影。《入殓师》主要传达的是集体化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其中集体化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虽然在二战后改观比较明显,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家”文化的集体特性。在这部电影中,小林大悟的身份是单独个体,重点对个人情感上的传递进行追求。而且《入殓》还对罪文化、耻文化进行着传达。在西方电影创作方面,成长的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其实就是主人公自我认识、价值等环节的成长与蜕变,而该电影内部所彰显的亲情与自我情感则比较倾向于西方文化。《入殓师》最后是解读亲情,其核心依旧是弘扬日本“家”文化,同时也将电影创作者的矛盾心理显示出来。

一、《入殓师》重新解读家庭观念

(一)影片所蕴含的日本家庭观

人到中年的一个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是《入殓师》电影的主人公,因为乐队的解散,小林大悟失去了工作,所以就和妻子居住在母亲遗留的房子中,同时阴差阳错地从事入殓师这一职业。该工作内容和尸体搬运有关,尽管有着非常可观的薪资收入,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唯一坚持的是小林大悟,故事情节随之升华,小林大悟戏剧性为父亲入殓,而且在入殓期间与因情人而出走的父亲达成单方面谅解。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家庭观念不同于日本传统社会观念,以往的日本社会与电影相对较为保守,且比较倾向于被社会同化,此为日本文化中的集体意识、父权意识以及家庭意识。然而,《入殓师》所传达出来的父亲抛弃家庭,母亲离世,从表面上看没有家庭价值与观念,然而,影片中的社长其实就是父亲的角色,他在小林大悟失业时为他提供工作,并扮演其工作导师的角色,严厉指导因首次接触尸体而恐惧的小林,举手投足间都彰显着同情与认真果敢。虽然小林缺乏父爱与母爱,但是观众同样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小林绝对服从的家庭信仰,因此社长在《入殓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关心小林的同时,又给予其入殓师的工作,暗喻父权社会下日本子承父业的观念。

(二)影片颠覆传统家庭观念

《入殓师》在解读家庭观念上并非传统单一的,也是在对与传统相违背的故事进行描述,而主人公故事就是对传统的反叛。比方说,小林大悟父亲与家庭观念相违背,所以遭到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惩罚,沦落到孤老终生的下场,迫于压力,想念妻儿又没有回家的勇气。而小林的角色也极为反叛亲情,通过分析小林对家庭与亲情的态度发现,小林与传统日本人不同,他像一个失去猎枪与快马的牛仔,从城市辗转至农村,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开始谅解父亲。该影片的根本和西部电影中发现金矿最终获得人性救赎的情节相同,主人公主要传达人性化故事,且不被家庭所制约与束缚,主要彰显西方敢作敢为与特立独行的一种精神,与日本传统家文化集体精神相背离。

二、《入殓师》中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冲撞

(一)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概念

所谓耻感文化,其实就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收集与整理大量二手资料,将耻感文化当成日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是基于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所总结出来。而且耻感文化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内容,在对耻感心理感受充分发掘与升华后,确保其变成文化积淀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与国人行为,同时也对国家体制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是国家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影片所传达的耻感文化

通过分析影片中主人公小林大悟社会活动范围与特点发现,小林大悟的角色是与西方文化相偏向的。事实上,人类的羞耻感来源于对集体归属感的不解与迷茫,此为日本社会主要特征,因此可将小林大悟罪恶感的来源推断出来,电影中很多情节对该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在小林大悟开始从事入殓师工作时就承受着社会认同压力,其原因是入殓师的工作不被社会所认同与接受,是缺乏集体归属感的一份工作,事实上这也是小林大悟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矛盾,其所产生的羞耻感导致小林被迫承受源于社会与家庭的指责,然而,在影片中观众还会看到一个具有西方特色的小林大悟。从根本上说,罪感文化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劝人为善,此为以西方基督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自我救赎文化,电影《入殓师》中,虽然小林遭受亲友的反对与指责,然而,最终小林坚持下来从事该项工作,小林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表示这是比较规范的一个职业,同时也是救赎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份工作,对自我认识与自身职业认同感非常强烈。

(三)影片所传达的罪感文化

《入殓师》同样从社长视角解读了两种文化。九年前社长妻子去世,其入殓工作由社长承担,《入殓师》即刻向“吃”的话题转换。在社长的观念中,有些人既然为生存而谋生,为何不找一份压力小的工作,其实多数烦恼都是外界给予的。《入殓师》后期给出很多镜头,将小林大悟在工作期间手法越来越娴熟的特性彰显出来,体现出小林大悟对自我的认可与对工作的热爱。此外,还有一个镜头是入殓一个孩子,该镜头暗示非常明显,那就是孩子自杀的真实原因与活着的时候热衷于化女装等,这明显和现实社会有着格格不入的特征,然而,其共同点在于服从自己内心,虽然也会产生耻感,然而,均有其存在的道理与价值,是自我认同与价值方面的追求,在该过程中,主人公小林也发生着意识与观念的转变,慢慢与耻感的外部影响相脱离,坚信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不丢脸,也不觉得羞耻,甚至重视内心世界救赎,基于罪恶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该罪感文化明显靠拢西方文化,该行为也很少在现实社会中出现,无法在社会中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个常规方式。

到目前为止,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源问题上,相关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观点,很多学者表示此为东西方教育环境与家庭结构不同所导致。其中西方资产阶级的家庭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孩子在家庭反抗与斗争中慢慢成长。然而,相比于西方家庭自主、独立的家庭观念,东方家庭对其子女斗争意识有着非常明显的弱化作用,主要偏向于同化与服从,孩子在儿童时期就缺乏独立场所。而两者中的公私分明立场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区别,还有一个就是父权社会的协同。所以,在《入师》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方面屈服罪感文化、另一方面存在耻感文化属性的主人公小林,可以将该文化差异转变隐晦传达出来是电影的高明之处,而小林大悟的成长道路其实就是文化认同的彻底转变。

三、《入殓师》解读父爱

(一)影片中传统父亲形象

上文中我们提到小林这个人物身上的西方文化特点,就个人的认同和情感诉求来说,他的确是一个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人,但同时这个人物身上又有着强烈的日本文化印记。而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日本文化的推动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并悄悄地为人物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仅从故事的主线来看,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但是人物成长中的内核其实是一个关乎亲情以及家庭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小林彻底地理解了自己的父亲,真正地实现了家庭以及亲情的回归,而电影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设定获得了电影主体表达上的升华。

(二)影片基于西方文化剖析父亲形象

为将社长角色重点突出出来,影片同样刻意注重描写小林与社长两人的情感。通过观众角度剖析,小林亲生父亲和社长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而且在比较中彰显传承与延续,特别是在小林大悟目睹去世后的父亲与父亲遗物时,小林惊呆了,他感慨;“这就是人生吗?”很明显,在此时,观众能够明白亲情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执拗,尤其是在小林大悟居无定所期间,他宁愿在外流浪,也不会选择来父亲这边,小林在意识到该点时,同样读懂了父亲的感受,在此时,这位满是缺点又有些陌生的父亲形象得到人生救赎。日本文化奉行父亲庇护和子女风险的对等性,然而在小林大悟目睹父亲临死前依旧握着童年石头时,小林大悟第一次流泪了。事实上,父亲一直都没有忘记小林,此时彻底在小林心中填满了原有的父亲形象,他最后变成一个得到儿子理解与认同的合格父亲。这不仅彰显着《入殓师》中对死亡与生命的解读,在重建亲子关系方面并非重新获取或者分配权利,关键是传递东方文化中固有的温情,所以,《入殓师》所传达的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性。

父亲节感悟篇3

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些人无视亲情,他们不知道亲情是什么。每次回家见父母,只是给予金钱,并没有心对心的沟通,时间长了,亲情也就没了,他们变得生疏起来。当父母病倒在床时没有人去照顾,直到父母离世的那一天,他们后悔莫及,才知道亲情的可贵。

父爱加上母爱那便是亲情,父母的爱让我们感受的亲情的伟大。我们每个人都应感悟亲情,理解亲情,不要等到亲人都走了才知道什么是亲情,快,快感悟吧!

快感悟亲情吧!别只在逢年过节才看父母一眼,常回家看看,看看父亲脸上的皱纹,看看母亲头上的白发!

快感悟亲情吧!别总说自己的工作忙,家人比什么都重要,不要一到家就匆匆忙忙,只想着走。父母盼你回家,盼了那么久,你回家才这么短就嫌长,唉!多陪陪父母吧,别在珍惜你那宝贵的时间了!

快感悟亲情吧!别在父母走的时候才想起那句话: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你就走了。

父亲节感悟篇4

[关键词] 《入殓师》;死亡;事业;爱情;亲情

什么是人生?答案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生和死都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两件大事。关于死亡,人们还有很多疑惑,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任何人总有一天一定会死的。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死亡,借着死亡对生命做更加清晰的思考,这需要契机。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思考的契机。影片中入殓师以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旅程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透过死亡这样一个严肃悲伤的主题将生的意义成功地描绘在我们眼前。

《入殓师》讲述了一位新入行的入殓师成长历程的故事。小林大悟原本是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因乐团解散无奈回到家乡山形县。为了生活下去,他迫不得已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死别中,大悟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即使惟一的亲人妻子美香因为不理解而离开也没有动摇大悟的决心,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大悟为30年来不知去向的已死的父亲入殓,并最终原谅了父亲。

影片所选取的关于生死的题材并不新鲜,讲述的故事情节本身也可以说很平淡,但视角是独特的。这个独特的视角就是通过死亡来关照人生。影片以一个新入行的入殓师为切入点,通过这个特殊的职业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以及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又用对死亡的反映来关照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进而激发观众对生死做出思考,并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生死观,从而更好地生活。这对导演来讲是很难驾驭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将它拍得情感绵长、略带喜剧效果,轻快且感人至深。在欢笑与泪水中,一个直面死亡的入殓师的故事,将带领观众去体会生命是什么,体会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真情真爱。

一、理解死亡,珍爱生命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们总是很避讳直接谈及死亡,在人们的心目中,死亡如果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至少也是不洁的。死亡意味着毁灭、恐怖、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在中国,对死亡更是讳莫如深。人们甚至不愿提及和“死”发音相近的音,人们忌讳数字“4”,更喜欢“6”和“8”等所谓吉利的数字。在节庆日,小孩子说到“死”或和死的意思相近的“完了”等,都是要挨批评的。这些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人们恐惧死亡,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力量,是任何人都不可以逃避的生命的终结方式。正如作家史铁生:“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在人生中,首先是亲人、朋友,继而轮到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像每一次去参加葬礼之后,擦干眼泪的时候人们都会说:“好好活着吧,什么名啊、利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人们因为恐惧就回避死亡并不是对死亡的正确态度。正如《生死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恐惧或不以为然地轻视死亡都是不足取的错误态度,而唯有以正确的方法,领悟今世来生的意义,觉醒到生与死都不过是轮回中的过程,方可得到最终的解脱。想要改变人们的态度,单纯的说教恐怕是难以奏效的。《入殓师》就像在观众面前突然打开的澄澈无尘的窗子,让人们一下就抓住了它所要叙述的理论的精髓,那就是正视死亡,正视和死亡相关的一切,进而正视人生。死亡到底是什么呢?就如同影片中的那位火葬工的那段话:“死,也许是一扇门。死并不意味着结束,穿过那里,走向另一站……简直,就是一扇门。而我就是那个看门人,在这里送走许许多多的人,说着‘一路走好’,说着‘还会再见’。”“死”这个字由刻意避讳到充满温暖,好像影片结尾那张模糊不清的脸最后被瞧出了模样,只要你愿意接近它,它就不是冰冷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强调了生而忽略了死。如果想真正认识人生,那么生和死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只有对死予以足够的尊重,才能够对生做到足够的尊重。人生以生开始,以死结束。生活中只有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只有真正理解了死亡,我们才会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理解死亡,获得事业

影片一开始大悟由于生活所迫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但那是不情愿的。影片中有两个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了大悟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一是他第一次工作回家之后看到桌子上的鸡肉开始呕吐;还有一个是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渴望,表现他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展开,大悟通过自己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让性别错位的青年的父亲说出了:“是我的孩子啊。即使打扮成女孩子,果然还是我的孩子啊……”让舍下去世的母亲再次展现了她的美,也让孩子的父亲永远记住了这美丽的瞬间……在各式各样的葬礼中,大悟通过亲身体验,渐渐感受到了入殓师工作的神圣,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入殓师送逝者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获得生命的尊严,真正帮助死者踏上了安稳的旅程。如果说最初放弃大提琴手的工作使得大悟获得一种解脱的话,那么通过对死亡真正的理解,使得大悟爱上了入殓师工作,即使是在妻子离家出走的巨大压力面前,他也没有放弃这个工作。最后大悟得到了家人、友人的理解,获得死者家属的尊重,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三、理解死亡,获得爱情

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希望感。影片开头有一处细节表现了她对死亡的态度,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择了放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正如在影片中美香说的那样:“我到现在为止都没反对过吧,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面对丈夫选择入殓师这个职业,最初美香和所有人的反应是一样的,她说:“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不要找借口了,马上辞职吧,求你了。”“所以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别碰我,肮脏!”但是大悟并没有听她的劝告,于是美香选择了离开:“我要回娘家,你辞职之后再来找我吧。”可是,因为怀孕了,美香又再次回到了家里,并试图进一步劝说丈夫放弃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所以不要再过半途而废的人生了。你的工作,可以堂堂正正地对孩子说出口吗?孩子一定会被其他孩子欺负的。不需要什么钱,三个人一起开心地生活就好。”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丈夫为澡堂老板娘做仪式的那一刻,她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她开始理解死亡,理解丈夫。“我丈夫是入殓师!”当她以坚定而自豪的语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观众知道,美香接受了大悟的工作,将是大悟工作的最大的支持者和生活的伴侣。

四、理解死亡,重温亲情

亲情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事业,追逐爱情,可是我们好像不曾刻意地去维护亲情。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因为代沟、利益、不理解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抛弃亲情,搞得亲人之间关系很僵。或是因为没时间、没有心情等各种理由没空陪自己的父母、子女。影片《入殓师》用两个感人至深的情节,让观众蒙尘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其一是澡堂老板娘去世,儿子听了火化场老人的一席话后,想起自己过去和母亲的关系因为澡堂搞得不是很愉快,逢年过节也没陪老人过,他对着火里的母亲痛哭说:“对不起……”珍惜眼前人,别等人走了,才后悔,才说对不起。

其二是最后大悟为抛弃了自己的父亲入殓。30年不见的父子,再见却已生死相隔。经年岁月早已将大悟心中父亲的形象蹂躏得模糊不清。现在,当他终于可以好好看看父亲的脸,好好凝视这个抛弃他、杳无音信的父亲的面容时,父亲已经永远不会再醒来了。怀孕的妻子坐在一旁默默抽泣,大悟背对着妻子,开始冷静地一点点为父亲的遗体清洁、洗漱。童年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记忆却慢慢袭入大悟的脑海中,最终颗颗泪珠从看惯了生离死别、一向冷静的大悟眼中滑落。而当大悟费力地掰开父亲紧紧握着的双手,看到那颗自己儿时送给父亲的小石头,大悟再也无法隐藏自己的悲伤。即使是这样糟糕的父亲,即使自己多么怨恨他,多么排斥他,多么讨厌他,父亲,依然是自己至亲的人,生命就是这样被安排的,血脉相连的羁绊不会因为年华流逝,不会因为岁月无声无息的风化而被侵蚀,不会因为恨、不会因为死亡而殆尽。大悟原谅了父亲。他握着石子,转向怀孕的妻子,轻轻蹲下,拉起妻子的手将小石子贴在她的肚子上,当那块光滑的石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亲情。

影片通过入殓师这一职业独特视角,揭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并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唤醒了观众心中的温情,审视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告诫自己不要留下遗憾,不要在人之将死或逝者已矣的时刻才明白感情的重要性。人生没有留下那么多的机会去挽回你的遗憾,有些人离开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珍惜他们还在的时光,让亲情充盈人生的时光,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美]索甲仁波切.生死书[M].郑振煌,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笑涛.《入殓师》中的生命意蕴探析[J].电影文学,2010(24).

[3] 姬咏华,南宇娜.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的死亡教育因素[J].电影文学,2010(24).

父亲节感悟篇5

《迟到》一课采用回忆的方式抒写了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代因赖床不愿上学而被父亲严厉责打的故事。第一次备课时,我觉得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阐述的道理与表达的亲情显而易见,所以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其一,抓住中心句设疑。问题一: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很严”?问题二: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很疼”?其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重点段落并批注,要求学生抓住“一打”“一送”的细节描写,感悟父亲对海音的严是出于爱。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了更好地做到读写结合,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细细品读与感悟。其一,我先让学生将“抄”与“拿”作比较,又让他们比画“抡”的动作,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海音的管教之严。其二,在品味父亲为海音送钱、物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通過父亲送夹袄时“拿”“递”和“看”的动作,体会父亲那无言却伟大的爱。如我所料,学生很快理解了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慈爱的人。其三,为了让学生深切地领悟父亲的严是出于爱,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此时此刻,父女相视无言,他们彼此会在内心说些什么呢?”沉寂片刻,几个学生慢慢举起手。第一个学生说:“谢谢您,爸爸!”第二个学生说:“我知道,爸爸您还是爱我的!”第三个学生说:“爸爸,我错了,以后我不会迟到了……”学生的回答并不理想,于是,我启发学生:“此时,父亲对早晨发生的事想对海音说些什么呢?”这样,有了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他说:“孩子,对不起,早上是爸爸不好,打你太狠了……”听完,我真是哭笑不得,彻底失望。

如此简单、易学的课文,为什么教学效果如此不理想呢?在深入反思后,我认识到两点。其一,父亲的严厉与慈爱密不可分,应让学生认识到严厉背后的父爱,从而理解平日父母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是出于爱,以便今后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管教。其二,这次执教的失败是因为忽略了学情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

反思之后,我修改教案,设计了全新的教学环节。其一,当学生感悟到父亲既严厉又慈爱后,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海音长大后的成就。学生边看边惊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想逃学、爱迟到的女孩子长大后会如此出色。于是,我趁热打铁,带领学生回忆《钓鱼的启示》一课的相关内容(詹姆斯在父亲不容分说的命令下放走了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鲈鱼)和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董卿的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长大后的海音,回忆这件往事(迟到)时,她会怎么理解父亲的责打?成名后的海音,想对九泉之下的父亲说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高举如林,我感到一阵欣喜。

在课后的汇报中,有的学生说:“记得那次迟到您把我打得好惨,但我不恨您,因为您是为了我好。您严厉的管教使我及时改正错误,规范言行,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才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爸爸,谢谢您!”有的学生说:“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您对我的爱正是这严厉的管教。当时我因不理解而恨過您,但现在我终于明白,是您这种特殊的爱——严厉的管教成就了现在的我!”有的学生说:“爸爸,您的疼是爱,严更是爱,只是爱的形式不同。您那深沉的父爱,使我健康成长,最终走向成功!”还有的学生说:“爸爸,虽然您已過世,但您对我严厉的管教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您深沉的父爱!”听着学生的发言,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动。可见,只有洋溢人文情怀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次成功的教学得益于我将“变异理论”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采用了“变异理论”中的类合法,即借用表现严爱的不同事例,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我列举的詹姆斯和董卿的事例与林海音的事例具有相似之处,这样,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父亲严厉的管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这一关键属性在正例中被学生准确识别,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教师巧用“变异理论”不仅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父亲节感悟篇6

关键词:入殓师 色调 冷暖 明暗

电影色调即影片的主要色彩倾向,在影片中起着传达信息、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等作用。它影响着影片基调的形成和影片风格的展现,与其他造型手段结合表现影片的节奏和旋律。以下以电影《入殓师》为例,来探讨色调如何来传达主题信息和表现人物情绪。

一、色调对主题信息的传达

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以一名新人入殓师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入殓师》的感情浓郁又含蓄细腻,导演以尊重、崇敬、礼遇的态度对待死亡,所以他把明亮的光线和温暖的色彩全都赋予了死者。影片中环境的主色调是暗调,但是与死者有关的场景都是明亮的暖调;生者的服装多是灰暗的颜色,而死者的周围却环绕着鲜亮的色彩。入殓式在这种色调的对比下,显得尤其的庄重与圣洁。每个人都会有“送人”与“被送”的时候,这个关于“人”最普通不过的主题,通过影片中明暗冷暖色调的对比很好的得以表现。

1、通过明暗对比传达主题信息

经由灯光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导演能引导观众的目光。影片一开始的葬礼上,死者遗体停放在窗前,身上盖着白色的丝绸,光透过窗照在他身上;死者的亲人身着暗色的服装坐在昏暗的室内,与死者形成了明暗上鲜明的对比。死者的周围成为最明亮、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地方。另一个场景中,死者是一位孤寡独居的老奶奶。市内十分昏暗,几乎没有光的照射,暗调子让人感受到老人独居孤苦的生活。原本应该是最昏暗的放置老人遗体的房间,却有一扇窗,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倾洒在老人周围,像是来自天国召唤的天使之光,让这个恐怖冰冷的地方,有了圣洁庄重的感觉。

每一场入殓式都如同一出舞台剧一样,是死者在明亮的舞台上进行最后的表演,生者处在昏暗的台下只能观看,入殓师虽然在死者身边但只是辅助表演,也和其他人一样不能参与其中。影片用光的方向和强度划分了生死相隔的两个世界,也表达了入殓工作与其是为死者,倒不如说是为了生者的工作,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这样的理解。

2、通过冷暖对比传达主题信息

全片共进行了十一场入殓式,不管是男孩身上盖着的亮红色裙子,还是早逝的母亲身上粉紫色的寿衣;或是爷爷脸上印着的鲜红的唇印;澡堂老奶奶脖子上鹅黄色丝巾……在所有入殓式中,鲜亮的颜色只出现在死者身旁,生者的衣着是暗淡的,表情是哀伤与不舍,可死者在光线和色调的对比下,反而显得美丽而安详。

导演对死亡敬重与礼遇的情感主题,借由冷暖色调的对比表露的一览无遗。

二、色调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推动剧情展开

《入殓师》这部影片的剧情是以新人入殓师大悟的成长为线索而展开的。有明暗两条线索。大悟由对入殓这一行业的迷茫与困惑,到最终怀着崇敬热爱上这门工作是明线;另一条是大悟对离家出走三十年的父亲由憎恨到谅解这条心灵成长的暗线。

这两条线索并不是通过故事的平铺直述交待出来,而是通过色调明暗冷暖的对比,一点点的展开。

1、明线的展开:

(1)大悟第一次去NK(入殓)面试,此时的他对NK一无所知,只是看到广告来应聘。在大悟进入NK办事处这个镜头中,一道木栏作为前景将他与镜头隔开,大悟背对着主光源,给人一种不安的暗示。接下来的一个全景镜头中,整个室内都是暗色调,没有一处亮色,更让人感到陌生与局促。

(2)莫名其妙被录取后,大悟被迫接受了入殓的工作。在大悟第一次走在上班路上的镜头中,天空灰暗可怖,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暗示了大悟对工作担心又迷茫的心情。

(3)尽管做好了接受这份工作的准备,但当大悟第一次在工作中接触到尸体时还是十分的紧张。大悟站在室外不肯进屋,门帘作为前景将他与室内隔开,前方房间里,明亮光线照射下的遗体,神秘又莫测,令人惶恐。

(4)知道大悟心情的社长带着他去给一位早逝的年轻母亲入殓,在这场戏中,社长和死者处于主光源中,而大悟退缩在离他们较远的角落里,表现了大悟对入殓工作的害怕和逃避。在主光照射下进行着入殓式的社长,庄重又慈悲,大悟脸部渐渐打上了暖色的烛光,暗示着他对入殓工作的逐渐接受和理解。

(5)在一个自杀身亡男孩的葬礼上,大悟独自进行了一场入殓,这是他首次主动面向光源。办公室里的色调也从最初的暗冷变得明亮温暖。色调的变化暗示了大悟对工作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喜爱。

大悟心境的变化借由这一系列色调的改变,缓缓展现在观众面前。

2、暗线的推进

另外一条大悟关于父亲心结的线索也是借由色调的变化来推进的。

(1)片中有一把大悟小时候父亲买给他的大提琴,对于大悟来说,这把大提琴代表的是他关于父亲的记忆。大悟第一次演奏这把大提琴时灰暗的冷调和回忆中儿时在父母面前拉大提琴时明亮的暖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现实中的冷调代表着大悟表面对父亲的憎恨,回忆里的暖调则是连大悟都没意识到的对于父亲深切的怀念。影片中大悟演奏大提琴的场景出现了多次,从开始冷暗的色调,到后来越来越明亮,再到圣诞节演奏时完全明亮的暖色调,最终和记忆里的色调相一致。通过色调的变化,体现了大悟心境的变化,由最初只强调对父亲的恨否认对父亲的怀念,到后来明白之所以这么深的恨是因为有更深的爱。

(2)大悟关于父亲的另一个回忆是儿时和父亲互赠的石头。与大提琴相反,出现在大悟回忆里的石头被暗冷色包围,现实中的石头则是被暖黄的调子环绕着。因为小时候父亲答应大悟每年都送一块石头给他,所以这块石头的存在成了父亲违背承诺抛弃大悟和母亲的伤痛回忆。现实的暖和回忆中的冷所营造出的反差暗示着这是一段大悟最不愿想起的爱恨交织的回忆。也因为这样,当影片的最后大悟给父亲入殓时在他手里发现那块三十年前自己送的石头时,片刻间涌上心头的回忆更有冲击力。这样一层一层的铺垫,最终大悟心结解开、情感释怀也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借由对电影《入殓师》的分析,表明正确的运用色调可以更清晰鲜明的传达影片主题思想,更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更好的帮助剧情展开。

参考文献:

父亲节感悟篇7

父亲带着http://他到河滩上捡石头,父亲告诉他,远古时代的人不会说话,更不会写字,他们要交流内心的感受时,就仔细地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对方的手里,从石头的形状、重量和质感里,对方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

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整个情节都围绕着两块小石头展开。主人公小林悟发现祖屋的柜子里有一块石头,向妻子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到河滩上捡石头,父亲告诉他,远古时代的人不会说话,更不会写字,他们要交流内心的感受时,就仔细地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对方的手里,从石头的形状、重量和质感里,对方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对方也会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你手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这块石头就是父亲当年给他的,他也捡了一颗小石子放在了父亲手里,但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了。

小林悟长大后一直痛恨父亲,因为父亲在他年少的时候抛下他和母亲,与人私奔。一天他接到一封电报,得知父亲的死讯。无论周围人怎么劝,他拒绝去看父亲最后一眼,但同事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他:“他不见你,不是因为他不愿见你,他可能天天都想着你,但他羞愧难当,不敢回来见你。”小林悟在一间破旧的空屋子看到了父亲的遗体,得知父亲早已沦为流浪汉,是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离开人世的。小林悟心情复杂地为父亲装殓。父亲的手死死地攥着什么,他费力地掰开了父亲的手,一块小石子滚落下来,小林悟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当年他送给父亲的那颗小石子,他捡起小石子,紧紧地攥在手里……

有人把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定义为“两点之间最长的曲线”,父子间的沟通更可能如此。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或不愿承认,在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和毋庸置疑的结论背后,隐藏着难以置信的真相。作为沟通的工具,语言和文字常常发挥着阻碍和屏蔽沟通的功能。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恰恰可能发生在语言和文字无能为力的场景下“真相乍现的时刻”(moment of truth)。

语言与文字在释放信号的同时,也释放着噪音。沟通顺畅与否,取决于“信噪比”的大小。很多时候,沟通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释放出信号,而是因为释放信号的同时也无意中释放出了高分贝的、将信号彻底淹没的噪音。两个本来怀着误解和偏见的人在情绪失控时进行“沟通”(其实是争吵),也许双方都怀有澄清误解、达成共识的初衷,但最后往往无可抑止地演变成噪音与噪音的映射游戏——甲方的失言激发乙方更加过分的失言,乙方的失言反过来激起甲方甚嚣尘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谩骂,如此循环

转贴于 http://

往复,意在停火的谈判引发了更加惨烈的战争和更加严峻的对峙。

父亲节感悟篇8

一、 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刘墉:《视野》,2011年6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他最终被破格录取,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但他没有放弃,结果被录取了。

二、 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杨轻抒)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然后迅速返回原文,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的那份深情,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园中篱下的,也是父亲的象征,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 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自选角度,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是父亲的象征,借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形象具体,意蕴含蓄深远。 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为文章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对父亲爱的叙述,使文章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交代了母亲等开时再拍照的原因,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