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8篇

时间:2022-11-18 18:09:11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1

【关键词】管鲍之交;择生明志;管仲之才;写作意图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而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但《选读》把《管仲列传》列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板块,编者的意图可见一斑。而笔者在教学该文时,遇到了四个方面的疑惑并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管鲍之交见其“真”

如果以世俗眼光看管仲前半生业绩单,会看到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一个不合格的士兵、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一个不仁义的辅臣。学生对管仲的第一印象是:自私、贪婪、不仁不义。对于这样一个“丑陋”的人,编者为何把他列入《史记》的理想人格板块?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开篇第2段,借助鲍叔牙的视角了解真正的管仲。在鲍叔牙眼中我们看到的管仲:孝顺、懂得感恩、重友情、富贵而不忘本。管鲍多年交往,相知最深。只有鲍叔牙了解管仲那时所处的贫困、时运不济的窘境,管仲“自私”、“贪婪”、“不仁不义”的行为也只是现实所迫。而鲍叔牙的举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道路,他对管仲有知己之情、知遇之恩。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成功的管仲。《列子・力命》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知人者智,管鲍之交成就了鲍叔牙的仁者风范,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春秋第一相”的真正品格!

二、管仲择生明其“志”

“公子纠败,召忽自杀殉主,吾幽囚受辱,经鲍叔推荐任政于齐。”古人信奉“忠臣不事二主”,而管仲先事公子纠,纠死又事桓公,似乎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他的选择呢?

文中有关键句:“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的“苟活”,是为了名声能在天下显扬。表面看违背了忠义,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拯救国家匡扶社稷上。管仲择生是为民(使齐国富强),为君(助桓公成就霸业),为孝(赡养母亲),为己(施展抱负)。与肤浅的“死节”相比,“苟活”更能彰显其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司马迁早就在《报任安书》中对“死”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哉?”弃小辱成大志,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毅然选择。

可见,教学该文如果能结合司马迁的其他文章,结合司马迁的生死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管仲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管仲之才显其“仁”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有一段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镂簋朱,山节藻,孔子鄙其小器。”管仲使用诸侯一级才能使用的器具,孔子鄙视他气量狭小,难成大器。而孔子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言下之意,管仲使齐国富强,百姓到现在还受其恩惠,如果没有管仲,百姓将要被异族统治了。孔子对管仲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管仲生活奢侈,有时难免僭越。孔子为维护周礼而批评他。但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孔子看到了他的远见卓识。管仲提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施政措施,“与俗好恶(张四维、顺民心)”、“贵轻重、慎权衡(知与之为取)”的执政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管仲主张“以人为本”(也是他最早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富民为先;“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主张教民以礼;“顺民心”主张安民。而顺应民心,安民保民,正是儒家思想“仁”的核心。如果通过“仁”能实现“王道”,能“保民而王”更是儒家的终身追求。儒家没有出现象管仲这样贯彻“仁”而成功的突出的实践者,孔子辙环天下、接淅而行,可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这个理想,所以他高度赞美管仲也是情理之中了。

四、为其立传露己“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由此观之,司马迁为管仲立传似乎还有更深层更隐晦的用意?

汉武帝任人唯亲、刚愎自用,司马迁为李陵辩护遭遇宫刑,汉朝当时有以钱赎命的规则,而面对深陷危难的司马迁,曾经的知己同僚,却漠然视之、冷眼旁观。司马迁为实现先辈遗愿,为达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只得以残身践志,而饱受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痛楚。对比管仲,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器重,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知遇,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不觉神往。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2

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要去经商呢?管仲祖上曾是贵族,但到他这一辈时,家道败落,管仲的父亲去世得早,管仲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鲍叔牙和管仲是同乡,比管仲大两岁,他的家境要好一些。管仲和鲍叔牙从小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就是说,要想脱贫致富,搞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妇女如果在家里织布、绣花,不如去开个小店,那样来钱快一些。所以当时很多穷人都把从事工商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捷径。

管仲家里很穷,为了脱贫致富,他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做买卖。而他们的交情之所以成为管鲍之交,不是因为他们儿时的感情基础,主要是他们一起经商时,经受住了3个重大的考验。

第一,多拿多占。管仲回忆和鲍叔牙的交情时曾经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就是说,管仲早年很穷,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做买卖,赚了钱分红时,管仲每次都多拿,比如,赚了100块钱,按规矩管仲只能拿50块钱,但管仲每次都要拿60块钱,甚至70块钱,不仅拿的数量多,而且拿的次数也多。管仲每次都多拿多占,有人就对鲍叔牙说,管仲次次占便宜,太不像话了。鲍叔牙就解释,你们不知道,管仲家里穷,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就让他多拿些钱吧。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管仲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合伙制企业。现在的股份公司制度,就是从这种合伙制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合伙制是很多中小商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鲍叔牙的家境比较好,管仲家比较穷,所以鲍叔牙出的钱可能更多一些,如果赚了钱分红,鲍叔牙应该拿大头,但恰好相反,每次都是管仲多拿多占。摊上管仲这样的合作伙伴,一般人恐怕早就受不了了,但鲍叔牙不仅忍耐,而且非常理解管仲,认为这不是管仲贪财、可恶,而是他家里穷,更需要钱。这是管鲍之交经受的第一个考验。

第二,越办越糟。管仲回忆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就是说,管仲曾给鲍叔牙管理一个事,结果越管越赔钱,越管鲍叔牙越穷。但鲍叔牙没责怪他,并不认为这是管仲愚蠢,而是时机不利。时机不利,人是无能为力的,鲍叔牙很懂得这个道理,因此非常理解管仲。管仲没有说究竟给鲍叔牙管的是什么事,但是,既然他越管鲍叔牙越穷,说明也是管钱管物的事,也是跟经商做买卖有关系的。

第三,负贩受辱,依然跟经商做买卖有关系。管仲回忆说,“吾尝与鲍叔负贩于南阳,吾尝三辱于市,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欲有所明也”。就是说,管仲曾跟鲍叔牙背着东西到南阳去做买卖,因为他们是外来人,当地人欺生,经常在市场上欺负他们。管仲每次受了欺负总是忍气吞声,从来不敢跟别人计较,有人就说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没有骨气的窝囊废。但鲍叔牙认为,这是管仲好汉不吃眼前亏,不是他没本事,是因为他心怀大志,将来是要办大事的人。

除了这些事以外,管鲍之交还经受过其他一些考验:比如,管仲后来曾经3次做官,3次被人罢免,有人就议论管仲真没本事,恐怕一辈子再也当不成官了。鲍叔牙说,不是因为管仲没本事,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机遇,没有遇到一个好领导。再比如,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冲锋时,管仲总是在最后边,而撤退时,管仲却跑在最前边。有人又议论管仲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鲍叔牙站出来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家里有老母在堂,万一管仲有个闪失,老母亲靠谁去奉养呢?

做官被免、打仗消极,当然都是属于对管鲍之交的考验。但对于管鲍之交考验最严峻的依然是和经商做买卖有关的那3件事,也就是多拿多占,越办越糟,负贩受辱。因为做官也好,打仗也罢,都是给别人干的事情,而这3件事都是跟鲍叔牙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事,是管仲自己说出来的,在一般人眼里,管仲早就是个一事无成的窝囊废了,唯独鲍叔牙认为这些窝囊事、龌龊事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为什么鲍叔牙的眼光跟一般人不一样呢?难道说鲍叔牙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不辨的糊涂虫?不是的,历史证明鲍叔牙识人是正确的。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40多年,一直担任相国,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管仲临去世前,齐桓公问他,仲父,万一你有个闪失,您的位子由谁接替好呢?您看鲍叔牙怎么样呢?管仲说,鲍叔牙是一个正人君子,道德品质非常高尚,但是他并不适合担任相国,因为鲍叔牙疾恶如仇,容不得别人的过失,他一旦看到有人犯了什么错,就会耿耿于怀,一辈子都忘不掉。常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鲍叔牙人是个好人,就是气量有点小,做相国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图3)

在管仲的评价中,鲍叔牙是一个疾恶如仇、善恶分明的人,绝不是一个只讲感情不讲原则的人。鲍叔牙之所以理解管仲,是因为他了解管仲的本质。在他看来,管仲之所以看上去很龌龊、很窝囊,那只是表面现象,就本质讲,管仲既不贪财,也不怕死,更不是没本事,只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机遇,一旦时来运转,管仲一定能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因为鲍叔牙始终不渝地理解管仲,后来管仲感慨地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是个小商贩,鲍叔牙同样也是个小商贩,如果说管仲当小商贩时仿佛是金子埋在土里面,那么鲍叔牙当小商贩时却独具慧眼,认准管仲一旦得到机遇,一定是一个怀有经邦济国杰出才干的优秀人才。所以说,管鲍之交的故事说的不是管仲有多么大的本事,而是鲍叔牙能包容,有眼光。

司马迁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在《史记》里讲,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就是说,天下人议论起管鲍之交,并不是多么夸奖管仲的才干,而是纷纷对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大加赞许。如果说管仲是一匹千里马,鲍叔牙就是伯乐,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做伯乐就更难了。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商人只会识货,他们识别人才的本领也是非常高的,鲍叔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小商贩出身的人,通过互相了解、理解、帮助和信任,成为历史上所有好朋友的楷模。每当评价或者形容某几个人关系密切、是知己,往往称他们是管鲍之交。历史上的管鲍之交,最早就是两个商人在

共同经商的过程中经受住了考验才得以建立的。

实际上,不仅管鲍之交和经商做买卖有关系,就连朋友这两个字,它最早的含义也跟经商做买卖有关系。朋友讲的是人和人之间是好伙伴、交情好,怎么跟经商做买卖连在一起了呢?

甲骨文的“朋”字,是个象形字,象征着一串海贝被穿在一起。这个海贝不是一般的贝壳,是海边出产的一种特有的贝壳,叫作贝币,它是最早的钱。商朝时,贝币按朋为单位来计算,5个海贝串在一起,两串贝币合在一块儿,叫作一朋。所以朋这个字的本意指的就是贝币,也就是钱。(图4)

拿着钱走南闯北,买东西卖东西的人,当然就是商人了。金文里有两个字,也是象形字。其中一个字,是一个人挑着很多的朋在外面行走;另一个字,是一个人挑着很多的朋站在船头,后面还有人划船。根据研究,金文里面的这两个字就是商人的“商”字。(图组5.1)(图组5.2)

那么朋友的友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友”字也是一个象形字,根据专家研究,它象征着两个人的手合在一起。我们的老祖宗在古代时还没有握手这种礼节,根据专家的解释,两个人的手合在一起,表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搞交换,所以这个友字也是跟经商做买卖有关系。(图6)

可见,朋指的是贝币,是钱;友指的是交换。这两个字都跟经商做买卖有关系。

既然朋友这两个字最早的含义是拿钱来搞交换,为什么后来朋友这两个字会引申出好伙伴的含义呢?大概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出来的:

第一,两串贝币合在一起叫一朋,如果拿掉了一串,就不够一朋了,所以朋这个字就引申出来缺一不可,亲密无间的意思。现在说人之间有交情、关系好,是朋友,指的是两个人,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叫朋友。

第二,“友”是搞交换。从事任何商品交换,首先要讨价还价,买卖双方要就交换的数量、价格等达成一致。同时,还需要买卖双方建立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如果人们互相猜忌,这个买卖肯定做不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多数情况下要么是先拿货再给钱,要么是先给钱再拿货,这是一种信用交易关系,它的基础就是买卖双方互相信任,这是做成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这就是朋友这两个字引申出来彼此信赖的线索。

朋友这两个字后来之所以只剩下了好伙伴的含义,词义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古人认为商人和商业都是值得信赖的。讲究诚信,诚实经营,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朋友这两个字词义的变化就已经完成了。例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友谋而不忠乎?”孔子所讲的朋友指的都是好伙伴,跟现在的含义是一样的。管鲍之交之所以成为管鲍之交,靠的就是两个商人互相帮助,彼此信赖;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靠的同样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信赖。

管仲和鲍叔牙后来不再经商了,他们到齐国的首都临淄做了官。齐国国君叫齐(未+攵+厘)公,他有3个儿子,老大叫诸儿,老二叫纠,老三叫小白。老大诸儿已经立为太子,齐鳌公任命管仲、召忽二人担任老二纠的师傅,任命鲍叔牙担任老三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心想,小白年龄小,母亲早就去世了,孤苦伶仃的,看来小白是最没有政治前途的。鲍叔牙对这个差事非常不满意,就请病假不愿意上任。管仲和召忽来看望鲍叔牙,问他,你怎么在家里待着不出来上任啊?鲍叔牙讲,古人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君主大概认为我是最无能的,所以才让我担任小白的师傅,我可不愿意干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情。召忽性格直爽,对鲍叔牙说,你不想干就不干,我去跟国君说,国君不会难为你的。管仲听了却摇了摇头,对鲍叔牙说,我们都是国家的官吏,应该给国家出力,怎么能挑三拣四呢?再说将来谁当国君可不一定,你还是上任吧。召忽说,诸儿是老大,最有希望继位当国君,接下来要轮到老二纠了,小白恐怕是最没有指望的,不如我们一起辅佐纠吧。管仲又摇了摇头,他说,不对,纠的母亲名声不好,使纠受到连累。小白母亲早就去世了,孤苦伶仃的,大家反而都很同情他。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行不端,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所以我们三个人中必须有人辅佐小白。鲍叔牙听懂了管仲的意思,于是出来担任了小白的师傅。管仲和召忽担任了纠的师傅。管仲还和鲍叔牙约定,将来无论是纠当国君还是小白当国君,管鲍二人都要互相推荐。管仲还一再地嘱咐鲍叔牙,教导小白时一定要尽心尽力,这样才能得到小白的信任。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管仲所料,诸儿继位当了国君,即齐襄公,他荒淫,凶狠残暴,搞得齐国政局动荡。管仲和召忽保着纠跑到了鲁国避难,鲍叔牙保着小白跑到莒国避难。后来,齐襄公在暴乱中被人杀死,鲍叔牙和小白捷足先登准备回齐国上任。管仲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纠上台继位,于是在半路拦住小白他们,管仲冷不防射了小白一箭,幸亏只射中衣钩,小白没有丧命,回国继位当了国君,就是著名的齐桓公。这时,鲍叔牙记着跟管仲的约定,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不愧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捐弃前嫌,任命管仲担任相国。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二人齐心协力辅佐齐桓公开创大业,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的第一霸主。

齐桓公、管仲还有鲍叔牙,这几个人能凑到一起共创霸业,是有多个非常难得的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管仲深谋远虑。当初如果不是管仲竭力劝说鲍叔牙担任齐桓公的师傅,大概就不会再有后来的故事了。管仲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老谋深算,另一方面也是他成功地把商人特有的智慧运用到了政治上。

第二,是齐桓公胸怀大度,爱惜人才,和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握手言和。

第三,是鲍叔牙知人荐贤。鲍叔牙不仅信守他和管仲当年的约定,更重要的是他以国事为重,知道自己的才干不如管仲,而齐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管仲的杰出才干,所以极力劝说齐桓公捐弃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

鲍叔牙始终不渝地支持管仲,帮助管仲,也赢得了长久丰厚的回报。

司马迁在《史记》里讲,“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就是说,鲍叔牙靠着知人荐贤,赢得了所有人的好评和爱戴,所以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做官,有十几代人拥有封地,还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夫。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人力资本。人以及人才,作为资本的作用要比资金及其他物资重要得多。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讲,企业只有一项真正

的资源,那就是人。现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先有人才后有钱财的道理。培养人才、帮助人才、支持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在这方面,鲍叔牙是一个先行者,而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先行者。

管仲早年的贫穷生活以及艰难的经商经历,使得他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状况对于一个人以及一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过去,如果不是因为家里穷,还用得着多拿多占吗?所以管仲说了这样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时,把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尤其在发展农业基础上继承了姜子牙开创的一些传统、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其中,管仲采取了一项具有创意的措施,即把社会上的成员按照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部分。让相同职业的人集中居住在一起,叫作四民非业聚居。管仲采取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社会的分工相对稳定下来,促使他们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在2600多年前的古代时期,这种做法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在古代的传统经济中,生活技术、经营技巧主要依靠的是经验的积累,相同行业的人集中居住到一起,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经验的总结、继承和传播。从管仲开始,士、农、工、商这样的职业划分也就长期沿用下来。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3

宽容是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管鲍之交”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故事中的鲍叔牙便是一个拥有宽容之心的人。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遇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又向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而甘愿位居管仲之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鲍叔牙那样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2011年8月29日晚,在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发生了跌宕起伏的事件。在最后两栏刘翔加速顺利就能超过暂列第一的罗伯斯,但是由于罗伯斯的连续打手使得刘翔失去重心,大腿触栏失误,最终名列第三。最后田联取消罗伯斯的成绩,刘翔提升至第二名,但从比赛视频中可以看到若不是罗伯斯的犯规,第一当属刘翔。赛后,刘翔并没有因为罗伯斯的犯规而恼怒,而是上前拥抱罗伯斯表示祝贺,在田联宣布罗伯斯犯规后,刘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不怪罗伯斯。我们从刘翔的这种大度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运动员应有的理性和气度。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人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宽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拥有宽容,你就会获得一份真诚与友谊;拥有宽容,你就会获得一份释然与自信;拥有宽容,你就会踏上理想之舟,迈向成功之路!

简评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4

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将前秦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诸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但试想一想,如果没有郗超力排众议,推举谢玄为统帅,淝水之战也许是另一种结果吧。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郗超能抛弃个人恩怨,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拔人才,这就显示出他超大的度量。

当然,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公报私仇的。这样的小人,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楚国的屈原不就是遭受小人的暗算吗?屈原为楚怀王起草楚国的宪法,出尽了风头,遭到靳尚的嫉恨。靳尚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最后惨遭流放的厄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英才遭妒,实在是小人量小。

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一定像郗超,而不是像靳尚。推动历史往前发展的人,也一定是大度的郗超,而不是小肚鸡肠的靳尚。一个能抛开个人恩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一定是胸怀广阔的人,也一定会在历史上赢得不朽的声名。

鲍叔牙就是一个大度的人。他把自己的好朋友、鲁国的阶下囚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为相,而全然不顾自己才是帮桓公复国的功臣。在相位的问题上,按道理,管仲是没有资格的。鲍叔牙主动让贤,显示出宽广的胸襟。管仲也动情地说:“当初自己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自己拿大头,鲍叔牙拿小头,但鲍叔牙并不认为自己贪,而是说自己家里太穷;当初自己上战场,看到敌人就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自己怯懦,而是说自己家里老母还健在,怕死在战场无人奉养老母。”想想现在的一些人,一点蝇头小利都争个你死我活,几辈子的老脸都撕破,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官位,多么大的诱惑啊!但鲍叔牙大度识人,主动让贤,结果齐桓公仰仗管仲,成就了千秋霸业。

鲍叔牙和郗超一样,不仅有知人之明,更可贵的是,有识人之怀。事实上,“识人之怀”有时甚至可能比“知人之明”更重要,也更难能可贵。

在一个团体之中,总有人与你关系不够好,或者根本敌对。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排斥那些人,甚至否定那些人,那么,在你需要那些人帮助的时候,可能就得不到任何帮助。你人为地将自己生活的圈子变窄了,因为容不下他人,自然就看不见他人的才华,更不用说去提拔他人了。所以,当你孤立一些人的时候,其实也被更多的人孤立了。因为,在生活中,力的作用不仅是相互的,而且还可能会有放大效应。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5

究,也会找到某些相近似的状况。然而,在相近的环境、历史状况下,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有相似性,但人

们选择处理问题的方式却会有不同的模式,而在寻求有异又有相同的模式来解决具有相似性的问题时,所

得出的社会效果及历史影响也必然会既有相近又有相异的。

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在东方东海之滨的中国和西方地中海沿岸的雅典相继出现了俩

个对各自国家的历史、法律都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家------管仲、梭伦。它们通过改革立法使各自的邦国日渐

强盛,并为日后在各自地区成为盟主奠定基础。现在与全球化风潮之下,即各国面临的全球环境、政治秩

序、法律秩序趋于一致而又存相异的大前提下,对两位先贤在他们的时代所运用的模式进行一些比较,也

许对我们当今的改革做一番思索是有所裨益的。

个人经历之异同

管仲(?--BC645(643))又称夷吾、敬仲,字仲,颖上人。其出身在平民或者贵族之间,资料各说不

一。从史记的记载中可知 ,管仲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一同经商。但在经商没多久后,俩人各事其主。在公子

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君主之位的斗争中,小白胜而为君,管仲而受辱乃幽囚。后经鲍叔牙引荐而始辅齐,

此后主齐辅政四十余年,管仲采用一系列改革,促进齐国政治、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使齐国日益富强,终

助齐君桓公成就霸业,并使齐桓公成为春秋诸国之盟主多年,后于齐国之相位上辞世。

梭伦(约BC638---BC559)古代雅典著名的改革家、立法家和诗人。他作为古代希腊谦和美德的集中

体现者,被誉为古希腊颇有名望的七贤之一。梭伦是雅典萨拉米斯贵族后裔,但由于其父乐善好施,到梭

伦年轻时,家庭经济已不宽裕。故他就外出做生意,以养家需。同时体会外出经营商业的酸甜苦辣,并游

历地中海沿岸城邦。其足迹遍及希腊许多城邦及小亚细亚等地,他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考察各种社会制度,

结交各地名贤之人。后因萨拉米斯大捷而声震雅典,并因他的才华和人品使其声望和威信在雅典人心中逐

渐提高,在雅典各阶层都有一定的认可度。终于在BC594年成为九执政中的第一执政(首席执政官),此

后他开始立法变革。于执政二十二年之后,在雅典人发誓十年不改其法律的誓言的情况下而离开雅典,远

行至埃及等地进行游历,周游各地十年后梭伦返回雅典,又与僭主庇西特拉图做了抗争,最后终老雅典。

从两者的经历中能看出俩人都曾经作为商业从事者于所在地域游历,并获取了详实的资料,这为两人

在后来担任改革重任时(尽管一位是辅政者,一位是主政者),都能制定出切合他们所在时代和所在区域的

实际状况的策略打下坚实基础。用太史公之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来表述两

位先贤不畏艰难,四处经商寻求利益是有一定切合之语。

但是两位先贤由于诸多情况,各自的经历又是相当有差异的。首先,两者在经商的成绩上有所不同。

史记中虽未记载管仲经商成功与否,但从管仲言“吾始困时,尝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

贪,知我贫也。” 可知,至少在管仲和鲍叔之间,管仲的经营资力出于下位。“吾尝与鲍叔谋事以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只时有利不利也。” 可推知其在商业经营中没有获得较大成功才谋事以更穷困。加之西

周商人的地位并不是较高,能否推算管仲在商业经营上虽然获得一定成绩,但很快就转入予他人谋其事的

方向,即成为谋划策事之人。而梭伦则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梭伦在出身与名望方面均属上等阶层,但在财

富与现实地位方面属于中等阶层。” ,可知其在家道渐微之时,含辛茹苦,励精图治,恢复其经济实力,

使他处于中上等的地位,但仍然不是大工商主的地位。其较管子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同,这其中原因与希腊

原本就对商业不贬有关,商业的成功有益于社会综合地位的提升。这些使两人在后来的策事时所采取的方

略有所不同。

其次,两人改革的权力之获取方式不同。管子经过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争,已处于幽囚,在鲍叔的举

荐下方为桓公(小白)所用,后渐握相权。而梭伦则是在萨拉米斯之战中获得威望,又因其原系雅典望族,

故在雅典各阶层获得认可,经公推而成为首席执政官。这样就必然形成两人在改革中寻求之目的有差异,

管子必须协调其上位之人的意志与社会现实,且以上位之人(君主)的意志为首位;而梭伦则以协调各阶

层的意志与社会现实,往往以社会现实为首位,寻求各阶层之共益。

再次,两者改革立法时所处之位置相异极大。管子是以辅政之位来推行其改革,而梭伦则以主执政之

职实现其立法改革。故而管子所推行之策略必须经君主的批准方可实行,这里就出现了君权不能触及之瑕,

而梭伦则以首席执政官来立法并通行雅典,限制其立法的因素甚少,主要为全雅典人所共识的正义与公平。

各自所面临的社会实况

从史籍记载中可知,春秋时齐国背河临海,土地贫瘠又非常少,形成齐国较其他诸侯国要重视商业和

手工业。根据有关资料可看出雅典(阿提卡)的地理状况与齐国的状况有许多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古希

腊有众多岛屿城邦,而中国却是一个广域的陆地之邦。雅典有港口且是外向型的,而齐国有没有港口无资

料可查,即使有也无贸易之外在对象。

管子所处的实际环境是齐国经历了几代之后,至襄公时期,襄公弊政而使齐衰,乃至自己遭弑,终形

成诸子争君。贵族及士各有所投,齐国呈乱局,及桓公立乃使齐国复定,管子经举荐从囚徒变为相国。在

春秋之时由于周王室渐衰,而诸侯渐强,形成各诸侯逐渐作大而有争势之趋。梭伦所处的希腊则是由许多

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城邦之间相互独立,自身谋求发展,各城邦之间也有争强之纷纠,乃至战争(如萨

拉米斯之战)。雅典则处于如此状况:

但公元前7世纪将要结束的时期,无助的贫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和富有者在法律的保护下所积极的财

富尖锐对照,已将雅典带到了革命的边缘。平等并非自然的,如果能力和诡谲均可自由发展,不平等自将

成长,直到在社会战争无分轩轾的贫穷中自行毁灭为止。自由与平等并非伙伴,而系仇敌。财富的集中是

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它又是命定要失败的。普卢塔赫说“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

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贫者发现他们的处

境每况愈下,政府和军队都在他们主人的手里,腐败的法院所裁决的案件总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反,于是开

始讨论暴力反抗,将财富做一个彻底的重新分配。富人既不能合法的收回所贷出去的债务,同时忿怒对于

他们的积蓄和财产的挑战,于是即求助于古老的法律,并准备以武力对付似乎不仅威胁他们财产,同时也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6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他人的思想及故事,将其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类比反思,那么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一观春秋峰烟,识齐国君子。纵观历史,从始黄武帝,到唐宗宋祖。我只对齐桓公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明君,是怎么样的定义,在我看来明君就是齐桓公。管仲,曾是公子纠的下属,曾一箭射向公子小白,只因衣服挂钩险些捡回了一命,小白与管仲结了杀人之仇。这样的血海深仇又有几人不记得、不明白?小白最后当上了齐国国君,俯视万上,九五至尊。当然,他必定要杀了管仲。当鲍叔牙自退让位,请求放了管仲让他来当宰相。谁能忍受一个要杀了自己的仇人每天在自己眼前,但齐桓公不同,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放弃整个国家,他让管仲当上了宰相。

齐桓公心胸宽广的品德是少见的,但他的实力也是十分强的。

春秋五雄国,齐国排行第一的原因是何,是鲍叔的卑躬屈膝,是管仲的才华横溢,也许更是齐桓公的超强领导力,也许更是齐桓公的慧眼识才。桓公霸业,也许换一个君王就不会出现历史上这显著有名的九合诸侯一天下的盛情广面。直至秦国,战国时期秦国也模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统天下。

齐桓公的慧眼识才是冷静,是放下一国国君的面子。国君的面子是有多大呀!李世民,中国千古明君,曾就只因魏征直言不讳,起念头要杀了魏征,认为魏征顶撞了皇上。而齐桓公却放了管仲,认为管仲后有重用,而他却放弃了对他不离不弃的鲍叔牙。为了齐国,他冷静,他没有在一怒之下杀了管仲,而是让他活了下来。

识齐国霸业,认桓公之志,明九合诸侯,清桓公之才。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二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听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先说齐桓公,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有大志,他让齐国强大了起来。他会用人,齐桓公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信任管仲。他和管仲在交谈时,管仲的第二句话是指责前任国君,按理说别的国君听见这句话就会把说话的人杀掉,但齐桓公没有,他选择继续和管仲交谈下去,最后他发现了管仲是一个治国的之才,重用了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我也好喜欢,因为他有过人的胆量,他有出众的口才,他有智慧的头脑,他有远见的学识,还有过人的胆量。管仲之所以能被齐桓公重用,跟他的口才脱不了关系,但是他的胆子很大,他说指责前任国君的话,幸亏齐桓公能够容忍,不然管仲早就是刀下之鬼了,而且他说出了一句很震惊的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乃之天之天者,司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的胆子大得没边了,因为天昰什么呀?天是君王、天子。普通百姓居然能成天,管仲的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我给管仲心里起了个外号,“春秋第一厚脸皮”。因为他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厚脸皮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您爱吃,不可怕,可怕的是您遇到大才不用他,用他您还让小人来管他”。

鲍叔牙,我不是太喜欢,但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功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把管仲这位大才推荐给齐桓公,在他和管仲的双重辅佐下,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让齐桓公名垂青史。

这就是我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看法。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三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

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四这个寒假,我制定了一个背诵《论语》的学习计划。《论语》由孔子及他的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背诵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多地方看不懂,背起来速度比较慢,妈妈帮我买来了《论语解析》,先理解文章的内容再去背诵,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而且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原来书里隐藏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呢!有一些内容我还会上网去把它们查得水落石出。

有一天,我读到了关于孔子评论管仲的内容,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有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我对这句话的是这样理解的,管仲是一个不节俭,不懂礼数,气量小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对管仲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跟一位设计师叔叔吃饭,他学识渊博,非常健谈,他推荐给我很多本书,他让我多读经典。我们聊得很愉快,在交谈当中他无意间提起了管仲,他说:“管仲是我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管仲治理国家有方,才华横溢,一再被邦君提升,他发展经济的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听叔叔这么说,我产生了疑惑,叔叔说的与孔子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对管仲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查阅了管仲的资料。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守护者”、“华夏第一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民,重视商业,使齐国成了强国,邻国都纷纷来学习经验。管仲在位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也仍然被借鉴。

经历了这次管仲事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不要轻易地给别人下定论,要多方面地去了解别人,才能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垂青史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郑成功一位明末清初的伟人。平凡的他,却有着对国家,对人民非凡的功绩。

话说当时,明朝末年。郑成功驻军厦门。他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东南方向,问卫兵:“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看到这儿,我看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在船楼上,郑成功察看自己的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成功的舰队在滔滔海浪中劈波斩浪,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的银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冲去,我觉得在这生死一瞬间的时刻,这些官兵们还能驾着舰船镇定自若得的迎敌而上,毫不畏惧。正因为郑军官兵有着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所以他们迅速地包围了敌舰,让敌军的大炮顿时失去了威力。这还不过只是颗“烟雾弹”,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弹药库。敌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跳上了敌舰。迅速地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漂亮!”我读到这儿不禁拍案叫绝。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7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①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②于是病矣,歌以为箴③。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④不生,牙⑤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

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⑥;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⑦,外考诸物⑧,师乎友乎,敬尔毋⑨忽!

(选自《柳宗元集》卷十九)

〔注释〕

①道:文中的道、中道、中,均指柳宗元理想中的政治标准、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②生:后生,即学生。作者自谦之词。 ③箴(zhēn):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④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⑤牙: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辅助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取得了齐国的统治地位,杀了管仲辅助的公子纠,并囚禁了管仲;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管仲为相。古人把管鲍之交,作为朋友的典范。⑥佣:佣人;丐:乞丐;偶:指师友。⑦古:历史。⑧物:事物。指社会现实。⑨毋:不要。

〔翻译〕

当今社会上,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了;做朋友的,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造成了正道日益被抛弃的后果。唉!我对于这种状况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首歌作为箴文。既用来警戒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

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假使找到了值得我师从的老师,又会被整个社会上的人讥笑。我想交朋友,应交什么样的人呢?假使有朋友可交,在对待“道”上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现世已找不出孔子那样的老师,像鲍叔牙那样的朋友也早已死去。即使二人在世,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一样吧。

言行合乎中道的可以作为老师,知道以利为耻辱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假如背弃了中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

〔评析〕

柳宗元的这篇箴文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告诫世人从师交友要以“道”为标准,否则,就是公侯卿相,也要远离他们。

这里的“道”,指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标准、道德规范。那么,从师交友要以“道”为准则,不应去追名逐利。对此,韩愈在《师说》里也有类似的观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此,无论柳宗元还是韩愈,对从师交友的标准都是以“道”界定的。那么,文化素质不高的平头百姓对从师交友又是怎么要求的?人们的口头禅是“跟好人,学好人;跟道师,杠假神。”这里的“好人”,当指在政治上有理想、在事业上有追求、在道德上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人,以这些人为师,与这些人交友,就会成为积极向上、进取心强、有作有为的“好人”。这里的“道师”,本指搞封建迷信的人、实指不务正业的人。“杠神”,指搞迷信活动的过程,实指搞一些欺骗众人的花架子。也就是说,所从之师或是所交之友如果是不务正业的人,就会误人误己。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篇8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西过高阳。郦食其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1.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

,故谓之实录”,这实际上也是《史记》的史家传统。

2. 文中主要描写了汉高祖刘邦的几件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3. 通过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眼里的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又是怎样塑造的?

4. 结合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的认识。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层级为B。主要是通过对《史记》的评论加深对《史记》实录特点和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的理解。

2.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首先概括总结汉高祖刘邦的典型事例,需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通过“如何表达”实际上考查到了《史记》中叙事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典型细节的刻画,使得事件细致生动。

3.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性格鲜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画线句子简洁精要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化的语言和作者的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气韵流动,栩栩如生。

4.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题目重点还是通过汉高祖刘邦这一人物,来探讨作者的史家实录精神。通过这一人物自身性格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分明、褒贬鲜明的性格和风骨。

【参考答案】

1. 不虚美,不隐恶

2. (1) 汉高祖的出身、气度和好酒好色;高祖观秦皇帝之叹;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赴宴;对郦食其前倨后恭;战争节节取胜;两用张良计;众臣面前戏弄其父。

(2) 首先,在讲述事件的时候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刘邦不事生产,做亭吏时好狎侮、好酒色与观秦始皇时发出的慨叹作对比;将郦食其见高祖时其态度的前倨后恭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展示了汉高祖刘邦的性格特点。同时,使用了讽刺手法,直截了当地写出汉高祖刘邦的性格缺陷,表达了作者对其粗俗鄙陋的讽刺。

3. (1) 可以看出刘邦志向远大,有追求,有远见卓识:观秦始皇的一句喟叹体现了他的胸襟和志向;智谋超人,胆识过人,不甘人下,心思狡诈:不持一钱却诈称万钱参加宴会,且心安理得地坐在上座;虚心纳谏,善于用人、驭人:对郦食其,他先是举止傲慢不恭,不过立刻便采纳了郦生的意见,当众改正过错,数次采用张良的计策,都说明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粗俗鄙陋,心胸狭窄:对父亲曾经责备过自己的话耿耿于怀,在群臣面前戏弄其父,洋洋自得,小人得志。

(2) 作者通过典型细节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描述和讽刺手法的运用塑造了这一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栩栩如生,褒贬色彩鲜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客观公正的史学观。

4. ①司马迁给人物作传没有一味褒扬,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恰如其分地用真实而确凿的史事来再现人物形象,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叙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可见,司马迁坚守了一个史家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②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刘邦正是汉代的开国皇帝,也就是说司马迁在给当朝皇帝的祖辈作传时,仍然美恶分明,秉笔直书。更何况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晚期,正是一个酷吏横行,动不动就罗织罪名、残酷迫害,用严刑苛法来统治的社会。在这种现实下,司马迁仍然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而不做隐讳,可以看出他是具有相当大的勇气和胆量的,这彰显了一个大丈夫的人格与勇气。③以往的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在“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同时,都有意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而司马迁的《史记》,突破了褒贬不及君亲的讳饰藩篱,就像《太史公自序》中说的一样,敢于“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不为贤者讳,开拓了直笔与实录的更高境界,开拓了“真”的更高境界,在史书的创作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千古知己】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 本节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管仲什么样的感情?

3. 本节语言文字有何特点,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你如何理解“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层级为B。重点是句子翻译中的难点词汇,“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中的“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2.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力层级为D。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注意管仲说这段话时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3.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赏析时首先注意修辞手法,要表现出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这是人物的内心自白,属于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要答到这一点。

4.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本问题属于文段拓展的范畴,主要考察对作品中心思想的延展能力。要始终把握住管鲍之交、知己之交这一核心,结合作者自身的际遇来组织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 主要描写了管仲和鲍叔牙一起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的事情,表达了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充分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同时也表现了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3. 语言鲜明生动,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这五个句子直抒胸臆,正面描写,叙事笔墨经济,却情感浓厚。

4. 人们不赞扬管仲的贤能却赞扬鲍叔牙的知人之明。这句话一方面说明要有知贤让贤的品质,还说明人遇到知己才能有所作为。鲍叔的高尚品格和管仲的贤能交相辉映,成就了春秋贤相也成就了知己佳话。同时,也侧面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君臣知遇。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我们在景仰管鲍之交的同时也为司马迁扼腕叹息。

【品高志洁】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解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作者为何对屈原的评价如此之高?

2. 鉴赏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能力层级为D。主要是通过对句义的赏析,达到对屈原的出众才智、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格的理解。要结合作者自身遭遇理解为何作者对屈原的评价如此之高。

2.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主要从语言的简约精微、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的使用,叙事说理的张力,意旨婉曲的内涵魅力等角度来解析鉴赏,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