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素描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3-08 14:57:45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素描;美术教学;中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素描就应该写实,就应该画得像真的一样,这些才叫艺术。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想法及观念,又因自身绘画技术达不到而产生矛盾进而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了出现“青少年危机”。作为美术教师、教育者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如何教?因此,对中学生美术素描教学进行探究。

一、基础论的顽疾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素描课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了素描的丰富性,也遮弊了素描表现中原本应该真实的生命个性。素描表现的空间,因长期对素描概念的误读而受到了不合时宜的制约。同时素描在当代美术教育语境中,仍没有被明确其艺术创造的身份和功用:(1)素描没有艺术问题,只有单、定向的基础训练问题。(2)素描没有主体意识,已约定俗成的被视为依附于创作的服务器而无道的规则。

二、学生因概念理解不透,认为素描必须“真”

素描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有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使用工具有铅笔、木炭、钢笔或毛笔。这种以线为主的描绘方式的造型艺术――素描,在中学生的常识中,是对物体的基本形态的掌握,如物体的比例、形状、结构关系、空间位置和明暗变化、透视规律、视差对比等。这些形式和规律是造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习素描的最佳必须途径,是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其概念的单一的看待它,认为素描必须“真”,必须再现事物的惟妙惟肖,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失去了创造力。中国素描在民国时期受法国流传过来的知识的影响,如讲述解剖学;在新以上总总因素造就了应试教育,素描绘画中画得“像与不像”。

三、学生因理念不足,不认同速写的表现形式

速写作为素描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存在,具有记录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平常性与随机性的随笔。作为素描中的速写更多是用来记录看到的事物,速写直通心灵,最能反映人的灵性,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待速写类手稿的处理方式上,往往以处理“垃圾”或“废品”的形式丢掉。因其存在一定的潦草性与单一性,认为不是美术的表达方式或一幅美术作品。其原因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也处于写实阶段,甚至认为只有写实的作品才称的上美术作品。他们对速写类手稿产生的线条美或流动性或有时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意识不到,加之美术老师的鼓励不到位,导致情况越下。

四、美术教学

(一)教学内容与理念的更新,打破学生专业教条观念和误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人具有先天对美的感知力,我们对美的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通过素描绘画形式记录,从中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感动,提高审美直觉力。在教学中应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同时例举我们身边大量的例子,如广西艺术学院著名艺术家孙见光教授的大量艺术作品就来自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他带着速写本走遍了广西的村寨,带着创作的思路速写多彩生活,鲜明朴实的形象。孙见光先生的速写形象鲜明,精练概括,朴实无华,也更有个性,“观察迅速,感受细致,表现充分”的速写新境界,这都得益于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他在速写中得到的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他以简括的艺术手法和对生活对象,特别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真诚、朴实、生动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和他对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他的速写艺术是其艺术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境界,其数量及艺术高度,在全国也不多见(图1、图2)。

通过素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非常多,如珂勒惠支(图3)等。鲁迅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珂勒惠支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贫困的人民、逼近的死亡、无所畏惧的反抗,以及饱受痛苦和摧残的母亲,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表达,使人深受感动。可以说,在美术史上,珂勒惠支是一个深深地让人们感动的画家。因此,素描应被赋予了视觉文化的观念,对它的重视其工具的特别性,不受基础能指的羁绊。因其材料工具的随意性与创作者的意识过程、生活方式同构为一体,由此产生了最具自由感的松散的素描形态,解放已僵化的感觉和格式化的思维方式。

(二)对学生能力有类型特指性指导

有的艺术家天生就适合画素描,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例如马蒂斯、安迪沃霍、徐冰等。马蒂斯在其艺术创作的前期,他的素描作品传递出线条的节奏感,特别在对人物速写描绘上有其独特鲜明的表现力,画面透着装饰性,表现出主观意向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个性(图4)。后期受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转变风格,开创野兽派这时的艺术作品表现为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风趣的结构、轻松的主题(图5)。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对学生的类型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如何认识素描的概念以及进一步的作用是问题的关键,理解素描的狭义性和广义性,两者整体考虑有助于素描的理解与拓展,也利于学生思维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素描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线;素描;演变;表现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绘画的原点。从素描的定义、范围、教学目的甚至到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变化。通过了解素描绘画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素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素描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无论是从形式语言或者材料的尝试、技术革新上都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变史。通过分析素描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基本元素――点、线、面和体、肌理以及材料在这发展不同时期中的不同表现。让我们通过了历史和发展,去思考素描的真谛。

1、 线对外形的概括表达

劳动创造了人类,使人与动物形成了区分,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素描应该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在绘画出现的最初,当人类想要表现自己的劳动场面和理想时,是用线条来描绘,从岩画、壁画甚至到我们最古老的文字都是以线条来表达。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绘画艺术活动中,常以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最朴素的描绘。这些原始的表现劳动场面的素描,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古波斯和中华民族始祖留下的一些岩画上找到。根据考古的发现,世界最早的素描作品是距今约两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岩洞壁画和约在一万年以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窟的壁画,形象生动、线条奔放简练,用写实的手法绘制了一些形态逼真而又生动的大型野牛壁画,凶猛的野牛负伤后缩成一团,它那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巴、尖锐的双角与挺直的耳朵,风格类似于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动物雕塑。据推测,这个时期的岩画可能是巫师为了祈求能更多的捕获猎物而作,岩画据分析是用用烧鹿脂的灯烟画成的,然后用朱红色的矿物颜料粉末上色。这些古代壁画基本上是用单一颜色运用线条进行描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素描画。据说第一次发现这个岩画索拉图的小女儿被墙上的野牛吓哭了,抱着爸爸直喊:“野牛、野牛。”可见画面的真实性。

随着素描的发展,粗旷自由的线开始退居舞台,随之产生了有着装饰味道的古希腊、罗马的线条。从仅存的残缺壁画看来,古埃及壁画以线造型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而古希腊的壁画虽然仍以线的造型观念为主,但已向立体的表现演变。在埃及的壁画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这种转换,以线为主造型的壁画和立体造型为主的浮雕各有一部分,但是无论是壁画还是浮雕,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公元前6世纪初,希腊的绘画已经开始摆脱东方传统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装饰风格,也产生了一些杰出的画家,据传说有两位希腊画家曾进行绘画竞赛:一个画出鲜美诱人的水果引鸟儿来啄食,而另一个却画出一块布盖在画上,骗得他的对手去揭开。古希腊我们保存下来的绘画作品很少,我们已经看不到他们绘画的真迹,后人只能凭文字记载想像他们的创作。从希腊瓶画中,也看到当时古希腊艺术的素描水平。希腊瓶画内容丰富,多为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画,是神话学的形象资料,反映生活面很广,像战争、狩猎、生产、家庭、娱乐、体育等等,范围广泛。这些希腊瓶画优美典雅、戏剧性很强、生动有趣、生活气息很浓,富有人情味,表现出希腊人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2、揉线入面

跨越长达近千年封建的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西方素描走向成熟,出现了古典主义素描,这种素描强调理性的表达,明显的线条不见了,画家们开始把线条有意无意的减弱,使线条虚化,主要强调立体空间关系,但强调明暗的柔和过渡,忌明暗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出现了透视学、解剖学等方面的精确理论,总结出一整套素描表现语言。

古典主义素描画面严谨,强调光影,明暗柔和,刻画精致,表现人体结构、人体运动的雄健而具有的内在张力和运动感。这一时期是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大师的作品后来的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出现了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古典主义素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从古到今这种绘画是现在大多数学校绘画训练所追求的,但是随着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对古典美追求的绝对化,素描画法对外轮廓和线条的表现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如果我们将这种模式作为一种素描的格式要求学生可能就会约束了学生才能的发挥,甚至阻碍艺术向多样化发展。

3、点、线和面的理性分析

从18世纪开始,素描着力于以准确性为原则的视觉机制,对具象的兴趣,以及对“如画(Picturesque)”的构图的明锐感觉。这样的一种视知觉本质上是与古典主义的设计态度相一致的。

19世纪法国画家塞尚提出了几何形结构学说,改变了我们的造型观念,奠定了近代素描造型的科学基础。这种素描流派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崇尚自然,体验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强调作品的真实性,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结构素描的起源较晚,直到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了结构素描教学,结构素描的理念才正式提出来。从此以后,素描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出现了抽象素描,它用不同寻常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对空间新的认识和理解:形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外在形态。它强调个人主体意识的表达,由再现客观自然转向表现客观自然,注重画面的表现力,使素描的表现形式更加自由且丰富多彩。

4、材质的密切结合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素描已经不在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样子,铁丝、动态影像以及其他一切可以用的材质都可以作为素描的材料,现代派的绘画已经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素描印象。例如最近荷兰 Hoorn 素描展览展览空间中展出了一些现代派素描绘画(图8),这些素描有的是一种多媒体影像,有的是铁丝构建的边缘、有着三维的立体空间,有的是摄影,有的是拓印…总之只要是对生活的记录、思考甚至想像,不论是怎样的表现,有无颜色,都是一种记录都是素描。

人们对素描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素描的范围开始扩展,素描的理解开始加深,下面是一位现代艺术家(摘自新浪博客-潜水艇的屁股)对素描的理解:

素描,

是综合材料的绘画元素。

是简约的色彩。

是瞬间的描绘。

是有焦点的文字。

是有思考的图象。

是草图与草稿。

是个人的视觉记录。

素描,

不是一尘不变的艺术概念。

不是简单的形态临摹。

不是固定的排线绘画。

不是程式化的构图方式。

不是机械的笔触练习。

不是重复的基础训练。

素描活动总结篇3

线描无法代替素描

1.线描的程式化特点的局限性线描又指白描,线描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方式,是中国画的根本。我们从中国古代岩画或帛画上就看到中国画线的艺术美感,线条在中国画中地位无可动摇,伴随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可是,“线描艺术的发展,在未独立成为一个画科之前,一直是作为工笔画的组成部分出现的”,这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看出线描在工笔画中的运用。后经唐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发展,有许多不设色的“白描”即线描作品出现,直到宋“李公麟之前,白描只是作为起稿使用的”。李公麟创立了白描画法,成为一代宗师。从李公麟的《五马图》及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等体会线描艺术的永恒魅力。伴随明清时期人物画的衰退,清代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十八描”的程式,这种程式是对线描的总结与归纳,但过于程式化的技法也造成明清很多绘画作品的概念化,使中国画脱离了现实生活。线描是传统经典,优秀的线描作品永远是后人学习的典范。然而线描是与传统的写生方式和造型观念分不开的,传统主要靠记忆的写生逐渐造成了线描艺术的程式化。今天的写生方式,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如服装材料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线描的程式化对于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已显出自身的局限性。

2.素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我们今天推广的是西方素描造型训练,中国画专业的素描和其他绘画专业一样,还是要面对如何解决对象的空间、体积、结构等,我们通常所说“大素描”主要是说明素描不分什么光影素描、结构素描或其他类型的。“其实,素描本身是一套完善的工程,它有自己的规律。当我们把它作为绘画的基础来学习、来把握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丰富的市场,它有着巨大的资源。”素描的包容性很强,甚至包括线描,因为中国传统的线描绘画就是素描,这从李公麟等人的绘画作品可以体会到。素描的工具简单易行,但包含的因素却很多,因此素描的训练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使他们各取所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挖掘各自的审美取向,进而启发专业创作。

素描教学的阶段性

从目前美术的总体教育情况看,素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阶段性特点。高校中国画的素描教学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向,以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1.西方素描的影响目前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接受的是较为统一的西方素描训练,大都与光影的关系密切,头脑中的素描理论也大都是“三大面,五大调子”等相关理论,专业指向性不够强。对学生影响最大就是光影素描,很多人从开始学画就是研究如何区分受光面或背光面等,将现实中的形象在二维空间转化为柔和三维效果,不断研究光线与对象的关系,这种影响很深。即使有许多学生后来开始转向结构素描,也会受光影因素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把对象的结构机械化,把什么都用概念的直线描绘,不会灵活转变,与对象距离较大,塑造形象不够生动。西方素描大大提高了中国画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但一些不利于中国画的因素也存在潜在的影响。

2.对中西画绘画传统的不断深入学习在中西绘画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学习,研究中国画的优秀经典,并冷静的思考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体会当代的艺术发展,把握中国画的灵魂,既不能丢弃传统,也要从传统中走来。在进行西方素描训练中,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西方优秀的造型艺术,在学习西方有理利因素时还要学会分析中西绘画的异同,敢于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遗产,毕竟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中国画的学生要学会从西方优秀作品中发现让自己感动的因素,并根据中国画专业的特点学会改造、转化、借鉴到中国画中来,更好的促进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和生命,守住中国画的命脉。

素描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设计基础;创新;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44-01

素描,一般认为只是一种单色的描绘,是一种单独的画种。在西方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历代大画家,都拥有着良好的素描表现能力。由于社会中普遍把素描认为是绘画,是手头上的技术,而不需要动脑筋想,于是我国的素描教学,无论设计专业还是绘画专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法。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着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不够,而一些老师只是谈个人感受,谈风格流派,对设计缺乏深入理解。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要求设计者拥有良好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素描教学程序是:几何体――石膏――静物――人体的写生素描。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应该是多元化的。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任何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这里碰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思考,多提问。设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要求学生画一组插图,表现线条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开始尝试不一样的表达方法,甚至反思自己以前的创作方法。一定要动脑筋想,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也会看大量的幻灯片,特别是现代艺术,视觉表达力很强的作品,告诉学生怎样的作品才是易于传播的。总之,改变学生之前对技法的盲目追求,培养设计人员的思考方法。

由于设计素描是为了锻炼表达设计意图能力这一目的,它的构图要求没有基础素描那样讲究。在单个物体的构图,只要注意上下左右的范围,四周留出适度的空间就行,表现的对象可以安排在画面正中。设计素描的虚实变化也不太强调。不象基础素描那样把后面的物体画得过虚,因为这对全面、透彻地分析理解物体结构是不利的。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客观对象的复制描摹,而前者是根据客观世界创造新的东西,是一种“无中生有”。改变现实世界物体原有形态创造出独具生命的“新形”,是设计素描的观察思考方法。我们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正是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设计素描提倡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有利于更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这也是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的设计基本需要。设计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全局、抓大放小。素描表现时将黑白灰明暗对比合理、适度的组织起来,形成主次的层次关系,来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

西方的一位现代设计大师说:“设计师的灵感不是指来源在工作室里,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如等人或坐车时,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发现城市和产品的缺陷,思考解决的方法。”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具备捕捉生活的能力,把想法,观点或观察的细节,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东西更可以作为设计时的一种素材,丰富自己的视野,从传统的“学院派”中脱离出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知世界和自己的内心。

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天铺天盖地没有想象力的广告和设计;平面化、简单化、庸俗化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设计错误。空间化、多样化、人性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解决这三个问题基础还应当从素描或速写着手。

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化理解成“人类化”,把生活化理解成“真实化”或“社会化”,于是就出现了只有人拿着产品,真实的吃(或用),才能使人信服的创意。其实再有名的名人介绍产品,并不比将产品拟人化更具有想象力,再复杂的情节也不如一句双关语表达丰富;问题是这个“语”是来自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哪,还是个性的独创。审美认知是素描的特征性整体观察,多样化表现是素描造型能力的技能训练。这两项训练都是艺术想象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素描不但是表现客观的工具,而且是探索规律和规律转化可能性的工具。

学术的进步,思维的更新,总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教育的进步,更需要解放思想。我们期待在创意设计业出现不同的声音,重视作为设计产业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设计教育的基础又是设计素描和创作。从模仿他人的形式,转向注重创新,追求个人风格面貌。这样,艺术设计的园地才能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单德林.对于素描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美术与设计,2005.

素描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结构素描 浅谈

结构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从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讲,结构是指人们对所描绘的物象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上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结构素描是人们从观察和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的一种艺术创作和训练的过程。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辩析、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使学生在结构素描的实践中,准确地捕捉到物象的结构本质和基本要素,并创造性地运用结构造型语言揭示出来,使其成为物象特征和精神意象的完美体现。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要想加深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就必须树立起造型上的结构观念,这对每一个学生的结构素描课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从备课到整个教授过程,都要突出这一点。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造型的原理,并在训练实践中获得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深入体察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使学生尽早走出摹仿客观表象的初级阶段,在结构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结构素描上得到理论上的深化和造型艺术上的升华。〖1〗

在低年级的结构素描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和物象,往往会习惯地将兴趣和精力集中到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的光影上,并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整体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没能抓住基础训练中应突出结构造型这一重点,白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总结和归纳,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结构观念,消弱了结构观念对自己造型素描训练的指导意义;二是老师讲授中还存有问题,即使讲授了,也没能使学生明确结构观念的建立与素描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不少学生对结构观念的树立重视不够,手头上的技巧又不熟练,结果是从兴趣出发,在素描训练中走上了歧途。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习画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走上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并让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首先老师应当明确,学生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懂得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结构素描观念的指导之下,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2〗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艺术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调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精辟而科学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是互为依存的,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实际是其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一种客观反映,它们的存在,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物像的千姿百态进行科学、认真、艺术的认识和观察,从中掌握其结构的基本原理。

从视觉角度来讲,人的眼睛都能看到某一物像的主要特征。但是在艺术的造型观察方面,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造型的观察活动中,人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物像特征的全部和本质结构,而是物体的一些表像。对同一物像的认识和观察,一双平常人的眼睛和一双画家的眼睛会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看到的往往只是物体形状的表面的东西,而后者则从中看到了物体形状本质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在结构素描的基础训练中,老师要教授和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严格纠正以往认识物象形状时不科学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深入研究和分析物体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通过明确理论知识和反复的训练实践,提高和发展学生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察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世上所有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结构形式,因此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人们通过对万物形体结构的反复概括和提炼,才发明了几何这种最简约、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种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3〗

总之,树立和强化结构观念在素描的教学上至关重要,用结构素描的观念去统领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结构素描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优化和完善素描的基础训练,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王宪文.浅谈结构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CUTTING EDGE EDUCATION 2009年第19期

素描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创新;

设计素描顾名思义是指服务于设计领域的专门性素描技法,是作画者以艺术设计为目的,根据素描造型规律和艺术设计要求所创造的单色形象的绘画。设计素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师,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但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缺陷,因此,怎样结合设计艺术学科特点,创新设计素描教学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设计人才,就成为艺术课程教学应不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概述

设计素描是在上个世纪初德国实行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物,它是传统素描在设计影响下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是在借鉴融合传统绘画素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特点形成的视觉造型艺术科学,它将艺术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进行了有机结合。大学教学中,设计素描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强调的是利用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认识事物。但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与大众的观念转变,设计素描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综合选择能力。正因为如此,新时期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创造性和设计意识的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设计意识在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中跟随艺术设计的脚步,发挥和拓展创新个性,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合理、科学的铺垫。

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路

1、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基础训练。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通过具象设计素描、结构素描以及抽象设计素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2)创意素描。教师提供资料或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查询,概括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代表画家的优秀作品,引发学生新的视觉体验,从而打破他们既有的绘画习惯,培养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3)在课题作业中,要求学生更加理性地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逐渐大胆地对完整的形体造型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创造一个个全新的视觉形象。(4)强化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由于针对性强,加上自由灵活,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5)实践应用。可以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或周围优秀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认知写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潜力。

2、加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其和专业课程接轨。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在上课之初必须深入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素描这门课,使他们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氛围中去。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学生个性表现,运用点、线、面、肌理等视觉元素,进行平面意向、纹理组织、形态变异、创意构成、材料媒介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把许多静物在桌面上随意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画面需要来组合画面、表达想法。同时,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爱好来进行引导,引导他们用符合自身特点的表现方法来观察和创作,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运用想象和创意思维进行表达,在画面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艺术审美能力

设计素描并不是简单地把我们所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而是提倡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进而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至关重要。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重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主动性和多样性。同时,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生活中、自然中的素材,进行简化、抽象、变形的训练,提高观察意识以及对素材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且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寻找各种各样的素材,使学生从形态各异的对象中发现差异,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新奇。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形式美感、材料美感等艺术审美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想象,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借助多种工具、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描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 素描教学 经验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素描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美术是表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复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通常意味着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铅笔,画笔,墨水,及纸张,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观者从欣赏过程中可感受这一点。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在哲学上“看”,有当“看见”和“看做”的不同含义。传统的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看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指“看见”,看见,讲求“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因为“看”不仅来自物理的反应,还有心灵的映射,也就是说,在看的过程中,总是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看见”与“看做”融为一体。为什么几位画家面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画出来的作品不完全一样?就是因为除了表现技法的区别外,还有各人意识、观念、文化、修养的参与和心灵映射的差异,为什么有人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有人却对明摆着的美,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也是这个差别的必然。

观看对象,总是首先接触对象的表面现象,获得总体印象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形体、动态、光影、调子等外在因素,因此及彼、由表到里的有机联系,去寻找内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目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在看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看,总得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不可能把看到的一切,全部搬到画面上来,而只能是根据对象的反馈,经过思考、理解、取舍、提炼的结果,犹如淘金,通过筛选,去其杂质,把纯金提炼出来;有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才有“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可贵。

2.对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人物、静物、景物,都因时间推移和光线变化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模特儿休息后再摆的姿势,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样,所以“看”,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观看,而是动态的体验,体验对象的性质特征和生命活力。

3.通过观看,从中了解自然和艺术的规律,理解“艺”与“道”的关系:“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神情,“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理解此中道理,有助于认识艺术精神和境界。

4.饱览自然风光,饶看艺术作品,多体验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启示想象和联想;意外的、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观看;马蒂斯把“看”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视觉能力,即观照真理,领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

5.绘画大师张大千说:“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6.普通人的眼睛不会在那些与他实用目的无关的事物中发现什么,而对于画家来说,他就必须能够洞见火红的枫叶与阳光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能够看出使苹果呈现出柔和的、圆球状的光影层次,还必须能够把自然之光演化为艺术之光。

7.叔本华认为:意境乃须臾即变的存在,唯有诗人能记载它,使之永恒,主张以诗人之眼观物,化须臾为永恒。

8.曼尔德洛维兹指出:画素描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不仅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官,即不只用“肉眼看”还要用“心眼看”。

9.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改革中提出:“现象学式的看”,即以更主观的姿态和纯视觉的形式去“视其所是”:“把素描训练无数次观看的目光,在交替着的意识中,唤起多样的联想和对素描以外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必将牵动在追问过程中引发的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也牵动素描技术手段掌握过程中引发诸多文化的关怀”。

10.中国画也很讲究“看”,画家王伯敏,从山水画的角度,提出“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看,推远看,拉近看,专一看,取移看,合六远;“合六远”指的是运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和韩拙的阔远、幽远、迷远,在同一画幅上,综合不同视点透视,把高低、起伏、远近、大小巧妙地处理成统一体,去表现千山万水的无限景色;这是中国画家独创的、别开蹊径的、极其自由的一种看法。

素描活动总结篇8

随着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自由化和创新化。美术创作领域存在着各色各样的绘画风格与绘画语言,创作的个性表现需求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得到一定的满足。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素描写生开始逐渐被忽视,其有价值的意义被淡化为绘画的基础训练手段。而事实上,素描写生是连接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美术创作。若忽视素描写生的真实价值与内涵,绘画者就无法深刻地反映出蕴藏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内涵。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正视素描写生和创作的辩证关系,重视素描写生在美术创作中的特殊位地位。素描写生是一种研究自然生活中的光线、色彩和空间、感觉表达方式的绘画训练方式,是绘画者在与自然生活的沟通体验过程中灵活运用绘画材料的研究。素描写生有助于加深绘画者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色彩运用和笔法,从而增强对画面的概括处理能力。素描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生硬地划分开来,相反应当采用全面辩证的视角予以对待,正视并了解素描写生与创作之间的相对关系有利于绘画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生硬、机械地进行素描写生并不意味着创作的诞生,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作作品始终都保持着发现与创新的敏感状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只有清晰地定位自身的艺术层面与富有热情的创作心态,才能真正摆脱美术创作中传统认识对素描写生的束缚,从而发挥素描写生的宝贵价值。

二、将高校素描写生与创作有效结合

1、加强对素描写生的基础训练

素描写生能够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得较为鲜明,而本质又是表现出事物特征的主要因素。素描写生是美术创作的基础,应当为高校美术教育所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素描写生训练。学生素描写生训练在于加强学生表现写生对象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属性的绘画能力。进行素描写生的基础训练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遵循明确的指导思想,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对写生事物准确的形体结构,充分体现完整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精神实质。对于素描写生训练的严格要求还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这种严格性等同于死板的规定。开展严格的素描写生训练并不会阻碍学生鲜明个性的表现,更不会使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趋于单一化。要想将素描写生与创作有效结合,就应当在开展素描写生时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独创意识。所谓古人云的“独出己意”、“画须自出手眼”和“师造化”,都提倡绘画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深刻观察与体验现实生活,再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观察感受与情感进行表现与抒发。在这种融入个人创新的素描写生训练中,学生长期的训练有利于其形成自身的独特绘画风格与绘画语言,从而使其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创作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素描写生的基础练习有利于为美术创作开启新的起点。

2、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刻体验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待着发现其敏锐眼睛。能否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总体状态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有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在进行素描写生时,学生若无欣赏与善于发现美的眼光,自然无法描绘出观察静物的美。因此,应当引导学生用善于发掘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增强其对素描写生练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当学生对生活产生深刻的体验后,才能学会以更加热情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积极地从生活中挖掘乐趣和美。例如,开展风景的素描写生时,可以先让学生全身心得置身于大自然间,充分体验自然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其进行素描写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其多方位、多视角地对风景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用自身的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对风景进行绘画创作。经过这些直观的体验后,学生需要自己进行观察、思考与构图,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作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其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主动地观察素描写生对象的美,从而为表现对象的美提供最好的基础。

3、强化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素描写生和创作的关系进行辩证性的思考和研究,才有利于培养高校美术艺术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素描写生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实物对象的基础上,一方面有极大依赖于创作者自身的情感感悟以及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达到艺术领域的最高要求,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来源与大自然的素材十分精彩丰富,绘画者只有对描绘对象产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富有创造力地改变对象。与此同时,这种体验与感悟应当是伴随描绘对象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和习气,基于对象的独特感悟才能创作出丰富而生动的优秀作品,从而不断提高绘画者的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总而言之,通过素描写生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绘画创作的基本规律、观察方法、分析方法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其敏锐而生动的审美感受力。

4、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学也越来越趋于网络科技化,多媒体技术正被学校教育广泛采纳。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创作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使教学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以往他们不清楚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的结合,给学生更深刻生动的体会。例如将学生作品扫描入电脑,制作成作品集进行展示。又例如链接入GoogleArtProject和其他艺术展览链接,在课堂就能进行名画的赏析,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影像播放大师的绘画技巧,使学生在学校的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