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管理会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1:01

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曾向来自实践第一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2.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结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举一简单事例,管理会计介绍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方法,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并建立标准方程,这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经过如此两弯三绕最终人们就不知道b的基本内涵了。实际上它的本来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含义既明确,计算也简单,运用意义也直观,而两者计算结果可以说相差无几,而管理会计取难而弃易来建立数学模型值得吗?所以说象回归方法这些“貌若天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充斥?诠芾砘峒浦姓媸怯泻ξ抟妗?梢匀衔?数量模型,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它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而去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的渊源和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就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没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最后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①和混乱。说得严重一点,正是管理会计的引进,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和注意力集中,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会计研究》杂志于1995年组织的珠海“远方杯”和1999年组织的“金蝶杯”管理会计有奖征文,从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看,单纯讨论成本管理题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已有了理性回归,集中讨论其“成本”这一根本问题,这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管理会计专题的征文中,还有不少涉及财务管理(如1999年第9期《成熟期企业并购战略》),生产管理等习作,这也说明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混乱,同时也分散了对“成本”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讨论。至今为止,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还说不清楚,造成了思想、认识、学术上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十大不同点,它既不能反映会计研究问题的主流,也不是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基本问题,匆忙就得出两者并列为会计二大领域的结论,事实是至今人们也没有看到它怎样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作没有也不应该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之一的地位。

2.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朱海芳《管理会计学》),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沿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

3.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象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帐(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撇开会计理论不谈,人们对“会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凡是应用学科的“会计”,包括工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都必须含有复式记帐方法,如果缺少复式记帐方法,一律不宜称为会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虽有五大帐户,虽有资产负债表,虽有现金流量表,但由于其数据不是从借贷帐户中取得的,只能把它划入“统计”范畴。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短期经营决策一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4.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个别来自企事业单位),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①,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在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即使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发展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本文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上,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②在这里杨雄胜也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全面“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

结合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内核就是“计划”方法。包括标准(目标)成本的预测、制订以及控制,实际就是对成本计划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像邯钢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把成本用计划指标方式分解到每个责任人头上。所以说在成本管理理念下,就是要用计划的方法组织企业活动,包括成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改革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予以深恶痛绝,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决不能否定“计划”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计划方法属于管理科学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计划”两字讳莫如深。王斌同志最近在《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一文重提计划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在企业中要强化“管理”理念,也要重视“计划”方法,这样做肯定是一种正确抉择,肯定要比空谈“管理会计”是现代两大会计领域之一要有效果的多,肯定要比空谈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口号而缺少落实措施要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要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

现有的管理会计只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因此让成本会计去汲收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定名为“成本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与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成本”,其研究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也就是在原有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汲收管理会计中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涵盖了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这样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由企业中的成本会计核算人员承担以上全部工作。:

另外,把管理会计中出现与财务相关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学科中去,如把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分解到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纳入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证券)“投资”中去,把预算控制纳入到“损益管理”中去消化,因为筹资、投资、损益的管理以及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因为经过这样处理,就会使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损益三大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同时凡属“资金”范畴,凡属筹资、投资、资金分配的职能一律由财务人员承担。如此对管理会计的分解,就达到了正名分目的。首先解决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其次又克服了管理会计“空中楼阁”问题,解决了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的虚置状态,保证管理会计原有的职能在实务中得以延续和开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向,是会计理论中迫切解决的问题,宜早不宜迟。如何解决固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是需要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务之间严重背离,是非常有必要的。

管理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曾向来自实践第一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昂懿簧下贰薄Q钚凼ね疽徽爰赋?“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矩形坯?赘?炉龄学莱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2.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结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举一简单事例,管理会计介绍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方法,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并建立标准方程,这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经过如此两弯三绕最终人们就不知道b的基本内涵了。实

际上它的本来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含义既明确,计算也简单,运用意义也直观,而两者计算结果可以说相差无几,而管理会计取难而弃易来建立数学模型值得吗?所以说象回归方法这些“貌若天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充斥?诠芾砘峒浦姓媸怯泻ξ抟妗?梢匀衔?数量模型,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它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而去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的渊源和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就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没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最后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①和混乱。说得严重一点,正是管理会计的引进,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和注意力集中,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会计研究》杂志于1995年组织的珠海“远方杯”和1999年组织的“金蝶杯”管理会计有奖征文,从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看,单纯讨论成本管理题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已有了理性回归,集中讨论其“成本”这一根本问题,这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管理会计专题的征文中,还有不少涉及财务管理(如1999年第9期《成熟期企业并购战略》),生产管理等习作,这也说明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混乱,同时也分散了对“成本”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讨论。至今为止,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还说不清楚,造成了思想、认识、学术上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十大不同点,它既不能反映会计研究问题的主流,也不是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基本问题,匆忙就得出两者并列为会计二大领域的结论,事实是至今人们也没有看到它怎样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作没有也不应该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之一的地位。

2.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朱海芳《管理会计学》),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沿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

3.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象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帐(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撇开会计理论不谈,人们对“会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凡是应用学科的“会计”,包括工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都必须含有复式记帐方法,如果缺少复式记帐方法,一律不宜称为会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虽有五大帐户,虽有资产负债表,虽有现金流量表,但由于其数据不是从借贷帐户中取得的,只能把它划入“统计”范畴。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短期经营决策一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4.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个别来自企事业单位),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①,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在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即使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发展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本文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上,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②在这里杨雄胜也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全面“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

结合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

看出,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内核就是“计划”方法。包括标准(目标)成本的预测、制订以及控制,实际就是对成本计划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像邯钢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把成本用计划指标方式分解到每个责任人头上。所以说在成本管理理念下,就是要用计划的方法组织企业活动,包括成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改革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予以深恶痛绝,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决不能否定“计划”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计划方法属于管理科学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计划”两字讳莫如深。王斌同志最近在《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一文重提计划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在企业中要强化“管理”理念,也要重视“计划”方法,这样做肯定是一种正确抉择,肯定要比空谈“管理会计”是现代两大会计领域之一要有效果的多,肯定要比空谈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口号而缺少落实措施要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要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

现有的管理会计只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因此让成本会计去汲收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定名为“成本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与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成本”,其研究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也就是在原有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汲收管理会计中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涵盖了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这样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由企业中的成本会计核算人员承担以上全部工作。

另外,把管理会计中出现与财务相关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学科中去,如把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分解到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纳入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证券)“投资”中去,把预算控制纳入到“损益管理”中去消化,因为筹资、投资、损益的管理以及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因为经过这样处理,就会使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损益三大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同时凡属“资金”范畴,凡属筹资、投资、资金分配的职能一律由财务人员承担。如此对管理会计的分解,就达到了正名分目的。首先解决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其次又克服了管理会计“空中楼阁”问题,解决了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的虚置状态,保证管理会计原有的职能在实务中得以延续和开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向,是会计理论中迫切解决的问题,宜早不宜迟。如何解决固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是需要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务之间严重背离,是非常有必要的。

管理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问题;应用措施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是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审视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结合考察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演变及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试图从中得出对管理会计学术研究和实务运用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管理会计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责任会计、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零基预算、净现值法等方法的实施颇有成效,但在大多数小型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中却没有应用过管理会计方法。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核算手段落后

我国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而且现阶段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我国企业的决策者一般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观念陈旧,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不高。有资料表明,即便是大中型企业,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会计人员仅占20%左右。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差,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二、推广管理会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如果营造一个适合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那么管理会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管理会计在自身的实践中不仅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而且为理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应加快健全金融体制、价格体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只有当市场是健全的,市场提供的信息才及时有效,才能为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管理会计准则,规范了管理会计实践,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本会计准则中,就标准成本做出专门的和具体的规定。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相关法律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因此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或制订。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准则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对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加以指导和规范,必将极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只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虚假信息,管理会计的执行才有可能性。

2.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

会计意识管理会计从其作用来看,实质上是一种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包括人力资产的价值、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财务价值也不会逊色。当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必须借助管理会计进行价值测量。管理会计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准备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自然管理会计得到企业领导应有的重视。

(2)在高校里属于管理专业的都增设管理会计科目,扩大管理会计的知名度。通常企业的领导是由管理层提拔上来,因此,管理层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是非常必要,也有利于增强未来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并且高校里的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数是从事管理工作,为他们增设管理会计科目能为他们日后的管理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1)改革现行的陈旧教材,不片面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增加一些中国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案例。

(2)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设立每年一次面向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执业资格考试。

4.管理会计研究要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西方的管理会计研究在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子有值得借鉴之处。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企业当中去,既使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鉴于我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因此发表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偏离。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的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组织或者定期举行大型的管理会计学术论坛,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与实务人员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技能培训,并组织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定法规规定取得资格后才能在企业中担任会计职位。这样,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让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积极投入到管理会计的学习研究中去,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沃土。

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出现的问题,已引起我国会计界的广泛重视。中国会计学会在1999年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在当年举办了全国性的“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同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国会计学术界将同实务界密切合作,通过对全国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为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运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论文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未能运用症结

[正文]

“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为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的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老一辈会计学者对有关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和加工,出版了许多中文版的教科书。八十年代中期,不少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曾自觉应用了一些管理会计方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有的效果异常显著,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九十年代管理会计更加成熟化、系统化。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管理科学,没有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句空话,管理科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要有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而管理会计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管理会主计在我国整个会计改革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就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将会更加开放,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个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市场,占有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因此,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相比,国外企业的规模更加庞大、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面对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管理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与国外的企业相抗衡。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愈来愈明显。然而,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很少,没能得到广泛推广与施行。在清楚了其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来看,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会计观念与知识没能同时更新,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观念更新问题。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因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而作为企业规划与决策的主要参与者,管理会计则应该较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事前的预测、决策和事中的控制。目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一些企业中,不少企业的领导人认识不到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往往是凭经验办事,“拍脑袋”作决策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我国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管理会计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我想这是企业未能广泛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变此种情况,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和财务人员首先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整体观念、动态管理观念、企业价值观念。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第二,出现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为解决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西方会计学者致力于发展十分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概率统计分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等。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可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这些属纯理论的探讨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的做法似乎是钻了牛角尖,特别是在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往往片面追求“高、精、尖”的复杂数学模型,即便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原理,也运用深奥、繁杂的数学公式去加以论证、表达,纯粹是在做一种虚无缥缈的数学游戏,不仅没能使问题明确,反而迂回曲折,令人感到扑朔迷离,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确采用了数学方法,但有相当多的公司并未使用,且使用的多为较简单的方法,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普遍。可见,这也是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手段,如果排斥数学方法,现代管理会计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科学性,但也不可过分迷信数学模型,因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是异常复杂的,影响经营决策的因素也是繁多的,很多变量往往不是数学模型所能描述的,即使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且是最优化的,但由于政治的、社会的、非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决策却不能依赖于数学模型的结果而做出结论,因此,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第三,我国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各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团体机构,这也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步伐,使得管理会计不能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广和运行。因此,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民间性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如改组中国成本研究会,成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创办管理会计学术刊物、管理会计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开展案例研究,加强同企业的紧密联系。也可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管理会计二级分会,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并由该团体机构创办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学术刊物,使广大财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有一个专门发表各种意见的园地。

第四,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健全、不完善。要想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广和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一个前提条件是我国广大企业要做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工作中,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欺骗报表使用者,假账真算,核算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将会严重影响到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时所应用到的会计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也就自然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优越性与作用也就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广大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企业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应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此外,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地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可靠性又是管理会计广泛运用和推广的一大绊脚石。

第五,在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引进、借鉴的同时,要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符合中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相对而言是非系统化、非理论化的,这也是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的一点原因。因而我们应从总结我国会计管理的实践经验入手,把零星的、分散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条件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并注意用我国的会计用语和思维习惯来分析问题,有比较、有选择地推广应用管理会计。例如,我国在责任会计应用方面的实践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企业自我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而责任会计制度又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国的“邯钢经验”,即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1991年开始,在该公司内部一直推行的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经营机制,“邯郸经验”的核心是:企业真正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按市场导向决定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源配置,通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让广大职工当家理财,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因此,1995年与实行该经营机制之前的1990年相比,该公司的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22亿元增加到77.17亿元,净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5.9亿元增加到46.67亿元,国有资产增值7.7倍,资产负债率由70%降到39.52%,资金利润率由0.11%提高到16.22%,销售利润率由0.1%提高到15.7%,资产运营进入了良好的循环轨道。上述做法,企业吸收了西方责任会计制度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更多的是结合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因而大大丰富了责任会计的内容,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还不够系统化、完善化,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国的其他企业也应向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学习,将西方管理会计的有益经验与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将有些内容“死搬硬套”,如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将西方管理会计与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加以结合,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应用和发展。

最后,我想再提的一点就是管理会计的有些方法和技术已“时过境迁”,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求而成为“明日黄花”了。譬如,在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几十年来一贯以直接人工的工时成为分配标准,而且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中,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往往低于10%,在这样的情况下,间接费用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就必然会使产品成本的信息失真,导致企业据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时,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失误。

以上几点原因是阻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对之,我们不应视而不见,而应该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步伐,也对我国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够将管理会计应用自如,发挥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体现出来。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重心。

要完善财务组织结构,明确财务管理中心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中心是集资金运筹、会计核算、预算控制、成本管理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机构,根据管理的需要,将其职能进一步划分为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三部分。

实行责任控制制度,划分责任中心,把控制的重点落实到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按照责任范围和控制区域的不同,公司可将责任中心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责任控制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责任中心,确定责任控制的对象;2、对责任中心实施控制;3、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协调方式。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制定培训计划,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内部培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课,也可以聘请企业内部人员主讲。主要是知识更新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

总之,加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突出财务管理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使管理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使事事讲效益,人人懂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提高,管理会计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真正的提高上去。

参考文献:

1.《管理会计研究》,李天民著,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会计论文篇5

1.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的深入是管理会计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到概念,不仅解释不了管理会计的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理念大多数是源于西方的经验,虽然引进了一些所谓的前沿,但是却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的理论体系建设。进而导致了管理会计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单调性,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推广。

2.行政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目标

企业运行以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作为目标,管理上领导者的意志主宰了一切,其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进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市场价值,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中的作用,也不会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应用主体

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需精通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政策,并且还需掌握丰富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推广较迟,掌握和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造成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4.与财务会计重叠

当下很多企业都没有单独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虽然有不少企业已将管理会计运用于实践,但是仅把相关任务分解到财务会计等职能中去,例如将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将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部门等。这样,管理会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缺乏统一标准的应用体系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系统理论作为指导。加上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薄弱,且公有制的产权结构较私有制更加复杂,因此设立统一的管理会计标准并加以规范势在必行。

二、推进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迅速发展

1.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年初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就将理论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可见理论建设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征求意见稿》对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的研究。

2.发展有利于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企业文化

培育先进的管理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作用机制等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具备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和竞争观念等,对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形成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要求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依据现有的资料,并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要完成这一活动,就需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具体措施有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高校入手,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方向的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形成以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企业事业单位总会计师和会计后备人才为框架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可以参考国外管理会计师管理模式,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实现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

4.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管理会计要行使其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功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单位建立起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以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当下的网络技术应用已经使信息技术从工具变成会计工作的环境,同时与组织的构架、企业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推进了会计形态的变化,财务共享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不仅体现了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使得会计工作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管理会计工作得以从原有会计部门中分离出来。打造管理会计的“利器”,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持,而更重要的则是企业自身的实践。以会计信息化建设支撑管理会计的发展,以管理会计发展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开拓我国会计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5.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

管理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学生素质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目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的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贺颖奇,陈佳俊.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会计论文篇7

尽管管理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财务会计的研究而言,管理会计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发表了《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以来,管理会计研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各国会计学界纷纷和专著对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提出批评,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先后推出《管理会计——发展而非革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会计界学者近年来也纷纷发表文章,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反思与探讨。如何认识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国内,争论主要集中在:

1、管理会计能否独立成科。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独立成科,与财务会计一起形成会计学的两个分支。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广泛吸收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精华,有自己独立的特点,应独立成科。二是将管理会计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中。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成本会计,现行管理会计有些内容与成本会计重复,可以将两个学科合并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另外一部分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中。三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并列存在,对三门学科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独立的特色。

2、管理会计学应包含哪些内容。主要观点有:管理会计不独立成科,将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纳入成本会计,将短期及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纳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独立成科,即将上述内容全部纳入管理会计。

3、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普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科体系不规范。理论体系不完整表现在对象不清、职能不清、目标不清和研究方法不清;学科体系不规范表现在学科内容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管理会计的内容串起来,体系是残缺的。

4、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应包含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亚哲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又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中又有实地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等。现在人们普遍批评规范研究的方法,认为其方法带有主观价值观,实际价值小;而认为实证研究具有客观性,能用事实说话。现实中人们又批评实证研究数学模型太多,实务人员大多看不懂。最近几年在中西方盛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此种方法有很大实际价值。

5、管理会计研究是否落后实际需要。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内部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已不适应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在企业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使用大型计算机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分配费用,评价业绩等,传统管理会计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如果管理会计研究不能紧跟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其职能就满足不了企业管理的需要。

国外的主要观点有:

1、北美国家的一些机构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管理会计正面临危机,应该对现行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原因在于传统管理会计系统不能取得、加工处理和传递那些在高级制造环境中做出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数据。他们认为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特别是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面临设计新的内部会计系统的挑战。现在许多公司管理会计仍然被当成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感觉是对财务报告的目的有用,因此必须进行变革。

2、和北美相比,英国管理会计界还没有感觉到危机。这或许与英国经济状况不佳有关。然而,经济的低迷迫使公司经理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许多英国公司已经提出管理会计事务改革的标准化要求,他们对战略优势进行特别关注,认为管理会计需要培养对市场营销问题和程序的理解,需要结合组织活动中的战略因素,引导会计信息更加恰当并满足决策制定的需要。

3、由于日本公司成功经营的例子很多,因此在日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在日本尚未引起不满和争论。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公司使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特殊的管理方式,特别是管理会计中广泛使用目标成本法。在日本,管理会计惯例一般仍是指成本会计,日本公司不是很关注会计数据,他们更关注质量和非财务数据,管理会计系统更多地用来激励雇员按照长期生产战略行动,而不是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成本、差异和利润数据。因此,日本公司中战略与组织在会计政策制定和程序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管理会计发展到21世纪,各国管理会计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强烈呼吁进行变革,这些变革围绕外部领域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特别是新的管理思想的不断涌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样一种动态的环境里,管理会计是不可能固守自身内部的定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步伐,走出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管理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传统营理会计优化

1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挑战

传统管理会计从诞生以来一直担当为内部管理服务的角色,以有效地实施计划、决策和控制。主要以某些经济管理理论为支撑,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奠定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传统管理会计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实现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当时主要是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市场提供给企业的是几乎固定的“蛋糕”,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在“蛋糕”中争取更大份额,关键是降低内部经营成本。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但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得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传统管理会计观念更新,尤其是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提供,要求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为广泛、更有用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信息和财务信息,更重要的是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具体说来,战略管理要求传统管理会计在以下方面克服其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其一,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例如:从成本观念来讲,传统管理会计讲究降低劳务成本、缺勤率等,但对于处于衰落期的行业或因技术落后而落伍的企业,仅对一些不重要细节的边际调整并不能改变它的根本命运。最重要的是企业具有有效获取、分配、使用资源以充分利用环境机遇和防止环境威胁的能力。成本观念要根本变革。从综合角度来看,成本既有经营性的又有战略性的,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其二,克服传统管理会计只重短期利益的缺陷,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造成行为的短期化,如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降低质量标准,但这最终将损害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乃至长远利益。从战略角度来说,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跟企业目标一样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相应地,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应采用战略业绩评价。

2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1981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涉及到战略问题。但是,战略问题真正纳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范畴,将战略管理提高到决定前途、命运的高度,却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开始。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性经济竞争已达空前激烈的程度,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再主要围绕单个产品及其营销问题开展竞争,而是紧紧围绕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长期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等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竞争。此时,谁能在全局上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脉搏,谁能从战略高度上洞察世界市场的风云变幻,谁就能占有商机,赢得主动,从而在现代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战略管理就是根据一定的战略思想(意图),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并实施战略计划,监控、考评战略业绩并据以拟定战略调整措施的一整套管理程序(或系统)。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和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实践的和预计的管理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实务的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开始才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但它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国企业还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使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意识,这就为实行注重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还必须重视竞争者的经济信息和发展情况,因此从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成为一种必然。

3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它之所以产生并得到相应发展,既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也是原有管理会计自身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总体而言,战略管理会计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和提供了企业战略有关的管理会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战略会计的应用是经济发展对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总体应用水平较差,应加强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对此,对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笔者提出五点建议:

(1)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对于理论界和实业界而言,战略管理会计带来了众多新的研究课题,也带来了对制度创新的挑战。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2)大力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经营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大部分没有开设。我们认为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专业也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并且要求在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等新知识的讲解介绍。另外,加强企业管理层与财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因为只有建立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会计队伍,才能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3)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健全,从制度上引导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根本利益趋向一致,只有当企业经营者能切实地承担起对企业的受托经营责任,才能对包括战略管理会计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为此,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促使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遵循我国会计人员愿意应用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的惯例,政府可制订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示范性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4)认真总结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战略管理会计应该说在我国的少数企业中已得到了成功应用。如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河南油田采油八队在业绩考评中,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法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市场。邯郸钢铁公司通过战略定位选择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来降低成本,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创造了我国冶金行业的一流佳绩。我们应对企业运用战略会计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使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5)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但受财务会计报告期的影响,不能及时取得相关资料,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也仅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平时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及统计公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韦恩·J.莫尔斯等.管理会计——侧重于战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5

2韩云龙.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及发展[J].现代会计,2006(2)

3张劲柏.谈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J].理论界,2006(3)

4刘博,李英伟.浅析战略管理会计[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