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3-03-10 14:52:26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1

我们就在校大学生恋爱观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为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调查不分年级,调查方法为随机调查,调查全程历时一个星期,受调查对象共计八十五人,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纸质问卷调查,另外一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电子稿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所整理的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有约87%的受调查者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而认为恋爱是“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和“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以及“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的比例极少。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况为“正在恋爱”与“曾经有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3%”与“32%”,而另一部分的受调查者的恋爱状况出于“观望”和“不准备恋爱”。在“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往”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3%”和“32”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喜欢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项“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欢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针对问卷中的数据,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恋爱还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也许这种态度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负责任的结果。

总之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兴趣爱好,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等。总之,任何一方都不能只要求对方履行义务而自己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

要忠贞专一,就是爱一个人要始终如一,永不变心,双方在共同的人生旅途中,能始终如一地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中同甘共苦,能承受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恋爱过程中要含蓄文明,举止文雅,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用含蓄、谦恭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我们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使起恰到好处。

要理智和宽容,恋爱中的失恋是难免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的大学生,在失恋时,首先要作到失恋而不失态,我们应该明白失恋是一件很正常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其次,还要作到失恋而不是志,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一个人的唯一,生活中有很多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不要一蹶不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应该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再次,要作到失恋而不失德,爱情不在友情在,要理智和宽容,想到对方的难处,这才是一个大学生较高素质的表现。

尽管我们追求美好爱情是好的,但大学生毕竟是一学业为主,青年学生对爱情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学业的荒废。但必须搞清楚,“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我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暴力;爱恋;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7-03

Appointment Violence Status Among Female Students in A College/WANG Yong-hong*,CHEN Jing-qi, YANG Qiu-xia. * Xingtai Medical College,Xingtai(054000),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prevalence of appointment violence among female students in a colleg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ly developing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about adolescent appointment violence. Methods 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1 094 female students in a Hebei college were surveyed about appointment violence experience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in April 2007.Results Among 1 094 female students surveyed,368(33.6% ) female students had taken violent behaviour toward lover in appointment, and 248(22.7%) female students had been aggressed by lover in appointment. The students with familial violence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showed higher occurrence of appointment violence. Conclusion The appointment violence is common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dolescent appointment violence.

【Key words】 Violence;Love;Students

约会暴力( dating violence )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最近的20 a,很多调查证明了存在约会暴力这种现象。约会是许多青少年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他们对约会充满了期待、憧憬,认为约会是浪漫的、美好的。但是,约会中也会有暴力的发生,这可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发生在青少年约会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1]。约会暴力对青少年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论躯体暴力和心理虐待的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均容易报告低水平的自尊、降低自我价值感,并增加自责、愤怒、痛心和焦虑[2-4]。为研究约会暴力在女大学生中的发生情况,笔者于2007年4月对某大专女生进行了约会暴力发生情况的专题调查,以期为今后在中国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约会暴力流行病学、预防措施、有关政策及社会卫生服务等研究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同意参加此项调查的河北某大专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对大一和大二19个班的1 243名女生进行了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 094份(应答率为88.0%)。被调查女生年龄18~23岁,平均(20.4±1.06)岁。56.9%的学生家庭居住在农村,18.8%居住在县城,24.3%居住在城市。

1.2 方法

1.2.1 约会暴力定义 采用Wekerle等[5]提出的定义:从躯体、性或心理方面故意地控制或支配对方,造成一定程度伤害的任何行为,称之为约会暴力。约会伴侣的界定包括:(1)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的异性朋友;(2)没有确定恋爱关系,但已经约会,并有意在将来成为恋人。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陈晶琦设计的调查表。本调查表是在以往暴力伤害研究基础上设计而成[6-9]。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指标。(2)约会暴力经历。主要调查在过去的12个月里约会暴力发生情况。有关约会暴力经历分为施暴和受害2种情况。对恋人有过下列任何1项暴力行为即为施暴经历阳性:①羞辱;②诅咒或骂;③威胁;④徒手打,如掴耳光、用拳头打、踹、踢、掐等;⑤用物品(如棍子、扫帚、皮带等)打;⑥窒息、烧烫或用刀、其他利器刺伤;⑦用威胁或武力手段发生。在上述7项暴力行为中,曾经历任何1项来自恋人的暴力行为攻击,即为约会暴力受害经历阳性。在约会关系中,有过上述7项施暴行为中的任何1项或7项受暴力攻击中的任何1项,即为约会暴力经历阳性。整个调查过程充分考虑保护学生的隐私。采取不记名自愿参与,在填写问卷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填写自填问卷。填写问卷中,学生的座位以考试距离相互隔开,并要求学生不要相互看和相互谈论。填写好的问卷由学生自己装入信封内并封好,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 数据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核查并逻辑检错。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有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以描述大学生约会暴力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约会暴力发生情况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368名(33.6%)女生报告在约会中对恋人实施至少1项暴力行为,有248名(22.7%)女生报告在约会中受到恋人至少1项暴力攻击行为。各种施暴行为和受暴力伤害行为报告率见表1。

2.2 不同家庭暴力水平女生约会暴力发生情况 根据女生童年期家庭暴力伤害经历,将被调查学生分为有家庭暴力经历组和无家庭暴力经历组。

有家庭暴力经历的女生对恋人羞辱、咒骂、威胁和徒手打的报告率均高于无家庭暴力经历的女生,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有家庭暴力经历的女生被恋人羞辱、咒骂、威胁和徒手打的报告率均高于无家庭暴力经历的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恋人施暴的发生率为33.6%,受到恋人暴力攻击的发生率为22.7%。Marina等[10]在2007年调查了2 416名16~20岁的高中学生,发现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女生受害者是37.4%;女生施暴者发生率是41.9%。Heather等[11]对633名加拿大高中学生约会暴力的调查显示,51%的女生报告对约会伴侣曾使用至少1种形式的暴力行为。Schwartz等[12]调查指出,44%的高中女生报告对约会伴侣至少实施1种躯体暴力行为。Lu-Anne等[13]对南非928名九~十二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43.5%的女生报告在过去12个月的约会中对伴侣施加躯体暴力行为,在这些学生中, 16%的女生指出他们对伴侣造成了伤害;41.7%的女生报告在过去12个月的约会中成为躯体暴力的受害者;总的来说,52.4%的女生在约会中成为躯体暴力的受害者或/和施暴者。陈晶琦[6]在2001年对辽宁某中学611名高中学生危险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的年龄为15~18岁,平均(17.3±0.68)岁,在调查的近12个月中,有4.3%的学生曾被男友或女友有意打过或伤害过身体,除调查工具、地区差异使得研究可比性较差外,研究对象的年龄差异是另一重要因素。

Foshee等[14-15]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约会暴力的发生率波动在8%~43%之间。有关约会暴力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约会暴力的界定不同,类型不同,例如有的调查仅包括躯体虐待,有的调查还包括语言暴力,有的调查包括性暴力。大多数调查的是躯体虐待,仅有一部分是心理虐待,性暴力的调查非常少。约会暴力调查的时间不同,一些研究调查以前所有时期约会关系中的暴力行为,而有些研究仅考虑最近1 a约会中的暴力行为;另外,测量约会暴力的工具不同。这些都是研究结果差别比较大的原因。

另外,本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有家庭暴力经历的大学生约会暴力发生率高于无家庭暴力经历的学生。这点与Leonor(2007)等[16]的研究结论一致。Smith[17]调查显示,曾被父母虐待的学生约会暴力的发生率非常高。肖汉强[18]分析暴力产生的原因时认为,许多施暴者都是从受害经历中学会对他人施暴的,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地通过暴力反击,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调查来自方便样本,使结果的外推受到限制,并且属于回顾性调查研究,难以避免回忆偏差。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约会暴力在大学女生中比较普遍,所以应关注青少年约会暴力问题。

(致谢:向所有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 以及对这项调查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教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4参考文献

[1] HANSON RF.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Child Abuse Negl, 2002,26(5):447-451.

[2] ACKARD DM,NEUMARK-SZTAINER D. Date violence and date rape among adolescents: Associations with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Child Abuse Negl, 2002,26(5):455-473.

[3] ACKARD DM, NEUMARK-SZTAINER D, HANNAN PJ, et al. Binge and purge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Associations with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Child Abuse Negl,2001,25(6):771-785.

[4] SMITH DM, DONNELLY J.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A multi-systemic approach of enhancing awareness in educators, parents and society. J Prev and Interv Community, 2001,21(1):53-64.

[5] WEKERLE C, WOLFE DA. Dating violence in mid-adolescence: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emerging prevention initiatives. Clin Psychol Rev, 1999,19(4):435-456.

[6] 陈晶琦,李宝光.阜新市611名高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3,19(8):576-578.

[7] 陈晶琦.565名大学生儿童期待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 873-877.

[8]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 2005,19(4): 341-344.

[9] 陈晶琦.小学生父母躯体虐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56-757.

[10]MARINA, MUNOZ Ph D.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Prevalence, justifcation and health consequences. J Adolesc Health, 2007,40:298-304.

[11]HEATHER AS, BYERS ES, ELISA P. The co-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use of psychologically, physically and sexually abusive behaviours in their dating relationships. J Adolesc, 2007(30):487-504.

[12]SCHWARTZ, O'LEARY SG, KENDZIORA. Dating aggress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Viol and Victi, 1997,12:295-305.

[13]LU-ANNE S, MOHAMED SS, IZABEL R. Violence in adolesc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indings from a survey amongst school-going youth in a South African community. J Adolesc, 2002,25(4):385-395.

[14]FOSHEE VA, LINDER GF, BAUMAN KE. The safe dates project: Theoretical bases, valuation design and selected baseline findings. Am J Prev Med, 1996,12:39-47.

[15]RICKERT VI, WIEMANN, HARRYKISSOON S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mographics,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 J Obstet Gynecol, 2002(187):1 002-1 007.

[16]RIVERA-RIVERA L,ALLEN-LEIGH B,RODRIGUEZ-ORTEGA G,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Baseline study of a cohort of 7 960 male and female Mexican public school students. Prev Med, 2007,44(6):477-484.

[17]SMITH WJ. From abusive household to dating violence. J Fam Viol, 1992,7:153-165.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苏南农村; 中学生; 性生理; 性心理

霭理士指出“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特别是对处于“疾风怒涛”时期的青少年。早在1963年总理提倡要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让他们能够用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国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对性教育问题至今仍存有争议,正如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所说:“性教育问题通常被认作最困难的一个教育问题。的确不论哪一个问题,也没有这样混淆不清和议论纷纭”[1],导致了部分地区性教育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尤其在农村地区。 随着性教育的重要性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我国学者陆续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在1989~1990年,刘达临等学者进行2万例中国“性文明”调查。此类研究是对我国性现状总体分析报告,不具备地方代表性。因此,为了使地方学校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于2006年3月对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2287名学生性生理、心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的2287名中学生。其中男生为1236人,占54.0%,女生为1051人,占46.0%。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06年3月开始进行,采用陈家麟编制的《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状况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5份,回收率为94.5%。根据“家住农村”这一限制,剔除居住集镇和城市的738份,实有效问卷为2287份。数据利用SPSS10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性生理成熟情况分析

2.1.1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情况分析在所调查对象中,回答首次遗精年龄和首次月经初潮年龄的男女中学生分别占其调查总人数的70.6%和86.4%,其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苏南农村发达地区中学生的性生理现状。结果为: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7岁,女生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9岁,均迟于1999年杨雄、姚佩宽等对城市青少年进行调查的结果(男生为13.85岁,女生为12.54岁)[2]。

2.1.2手况分析0世纪40年代,金赛教授通过调查发现在青少年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偶尔有行为的占18.0%,经常的占0.8%,这一数据虽高于1989年进行的全国“性文明”调查的结果(自我报告有行为的占8.7%)[3],但远低于国外报道的数据。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的错误认识和抵制使得“一部分青少年不愿说出自己的隐私,或者是有些人不知道什么叫,也可能实际情况就是的比率较低”[4]。同时,回答有经历的学生中,67.8%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了积极情绪,如舒适、兴奋和坦然;但仍有27.5%的学生体验了消极情绪,如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见表1)。

男生“经常”和“偶尔”的人数分别占1.4%和25.9%,显著高于女生的0.1%和7.5%。这一数据稍高于1988年我国青春期教育调查结果(男生18.43%,女生5.29%)[5],与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的调查结果相似(男生25.3%,女生9.51%)[6]。对于行为,较多的男生表现为心安理得,而女生则对此较自责。

2.1.3性冲动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的性冲动已经有了一定强度。2.7%的学生经常感到强烈的性冲动,40.3%的学生偶尔感到强烈的性冲动;有1.0%或38.6%的学生做过或有时做过性梦,低于崔庚寅、白文忠[7]等人的调查结果(性梦发生率为48.3%);“经常”和“有时”从性的幻想中得到刺激的学生比率分别是0.3%和22.5%。 男生“偶尔”感到强烈的性冲动的比率是女生的2倍多;性梦和性幻想的发生率,也均显著高于女生比率。

2 .2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情况分析

2.2.1异往情况分析①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异往现状分析(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回答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中,“经常”和“偶尔”想结交异性朋友的比率依次为:10.3 %、43.6%;相应的在生活中异性朋友“很多”占6.7%,“有一定数量”占34.0%;在异性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和“偶尔”体验到愉快情绪的比率分别占24.8%、47.3%;在选择与什么人做喜欢的事情时,73.8%的学生选择同性与异性一起做。男生在与异性结交愿望强度显著高于女生(“经常”“偶尔”“很少”想结交异性的比率分别为12.4%、46.9%、40.7%和7.7%、39.9%、52.4%),但在生活中异友情况和与异往时的愉快情绪的产生情况,男女生在各个选项上不呈显著性差异。但是涉及到与谁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时,大多数男生倾向于与单个异性,而绝大部分的女生倾向于同性与异性一起,对异性的数量并没有要求。②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异性往现状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中分别有:7.9%曾经与异性拥抱,3.8%与异性接过吻,0.8%曾与异性抚摸全身,2.0%曾与异性发生游戏性,0.5%曾与异性发生。当发生往行为时,53.4%感到愉快,8.0%觉得无所谓,只有4.0%觉得反感。在异性往现状上,男生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女生。如男生曾与异性拥抱、接吻、抚摸全身、游戏性和的比率依次为9.8%、6.1%、1.4%、2.3%和0.6%,发生率均高于女生比率。在发生往时的心理体验方面,男女生不呈显著性差异。此外,在发生往行为时,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③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异性往意愿分析(表5)。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中学生与异往的意愿远远高于实际异性往的发生率。表5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8.2%的学生没有发生任何的异性之间的往行为,而表5数据表明,无任何异性往意愿的人数比率仅为57.3%。其余在各个选项上的比率也均高于相应的实际异性往的发生率。往意愿程度分布为:7.6%为“很强”,29.4%为“一般”,46.1%为“不强”。

2 .2.2性意识发展情况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本次的调查对象中,与他人“经常”或“偶尔”讨论有关性问题的学生分别占2.3%和47.7%;“非常”或“偶尔”想体验性生活的学生分别占4.3%和34.9%;“非常”或“有时”想享受家庭生活的学生分别占4.9%和40.2%。从这些数据可发现,对于性问题、性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学生没有强烈的欲望去涉及。从表7也可看出,男生对这三方面表现出远远高于女生的参与热情。

2.2.3恋爱情况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对中学期间谈恋爱的看法,认为应正确引导的学生占52.6%,应禁止或应限制的分别占32.8%、11.2%,认为应任其发展的占3.4%;在对中学期间谈恋爱对学习影响的看法上,82.7%的学生认为有干扰作用,认为有促进作用和没有影响的分别占6.4%和10.2%,此外还有0.8%学生认为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尽管有52.6%的学生觉得在正确引导下可以谈恋爱,但真正谈过恋爱的只有12.4%的学生。在对中学生谈恋爱的看法和中学生谈恋爱对学习的影响上,男女生不呈显著性差异,但在恋爱经历上,更多比率的男生有过谈恋爱的经历。

3讨论

3.1防止对“无害”的大肆宣传

调查发现,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现象存在比例并不太高,承认有过历史的男生占27.3%,女生占7.6%。但这一数据显著高于1989至1990年有刘达临[8]主持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结果(男生占12.5%,女生占4.7%)。在时,67.8%的学生体验的是积极情绪。这些现象说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已经接受的存在。“并不是对身体有害的行为,更不是什么罪恶,它本身并不引起疾病,只有因为的习惯而形成的恐惧心理才能引起疾病”[9]。然而,虽然现代中学生对的宽容值得欣喜,但过度仍会引起不良后果,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要对此适当引导,同时防止对“无害”的大肆宣传。

3.2中学生过早往现状应引起学校的重视

调查发现,11.8%的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与异性发生往,其中2.5%的学生曾发生过游戏性或。“所有数字,说的都是有多少人肯于承认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或作法,至于不肯承认的人有多少,那恐怕是永恒之谜。因此,这里所说的一切情况是最低限度的,是至少那么多。”[10]所以,实际人数比率可能还稍高于这个调查结果。然而,如果“在青少年时期陶醉于性接近的任何方式,都不能带来肯定性的情感”[11]。因而,中学生过早的往现状应引起学校的重视。

3.3学校应对青少年的异往进行适当引导

本研究中,在有关恋爱问题的调查发现,12.4%的学生有过谈恋爱的经历。对恋爱的看法上,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应正确引导,而当今学校教师面对学生谈恋爱问题时,习惯做法是将实情告知家长,并联合家长的力量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通常会适得其反。青少年由于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发展外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心以及与异往的需要,所以中学时期男女生互相爱慕纯属正常。但毕竟中学时期的恋爱行为属不完全成熟的行为,所以为避免中学时期恋爱带来过多的负面效应,学校应对青少年的异往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他们处理好友谊和爱情的关系、理智与冲动的关系,明白好感与爱情的区别以及责任感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堵”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苏]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卷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56.

2 杨雄,姚佩宽.1989-1999中国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识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48.

4 同3,49.

5 姚佩宽.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

6 刘广森,何燕嫦.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与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2;(12).

7 崔庚寅,白文忠,等.青春期性梦的发生现状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

8 刘达临.20世纪中国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57.

9 洪嘉禾.性的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4

婚前性行为上升

中学生认可比例上升

国内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的态度,自1990年以来,中学生赞同及认可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明显上升。

北京市7所中学中,26.6%被调查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或宽容态度,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否定态度。

辽宁省阜新市四所中学888名初二、高一、高二学生的调查也报告了类似的结论,即大多数中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但在调查中,有29.3%的中学生对"计划马上要结婚的人可以发生性行为"表示赞同;16.4%的中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7.8%的学生认可"只要对方能给好处就可以与其发生性行为"。

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所持宽容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有61.2%的高中生认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男生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张志红等对天津市高中、中专、技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则显示,近一半的学生(44%)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或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1/2多的学生认为青春期较早的性体验对身心健康不利,1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甚至有4.5%的学生认为性经历对青少年健康有利。

农村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相对保守。成都市某郊县三所普通中学被调查的初中生中,绝大多数(75.0%的男生和88.4%的女生)反对婚前性行为。而陕西省的郑全庆等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83.6%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发生性行为。但湖南省益阳市的调查结果却不同,8所农村高中的女高中生普便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尽管有30.96%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贞节的行为,但近70%的女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34.91%)或真心相爱(34.13%)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态度更加开放

1990年以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就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所持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对发生婚前性行为持较宽容的态度,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基于爱情和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加开放。

上海市两所医学院校的学生(16~26岁)中有87.33%的男生和73.13%的女生认为"只要基于爱情"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绝大多数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较宽容的态度。

浙江三所大学1130名大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调查中74.4%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35.3%的学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39.1%的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且男生持宽容态度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只有17.7%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受道德谴责";0.7%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受法律制裁";没有人认为"应受行政处分"。研究中,有相当多的男生认为"婚前应该尝试性生活",男、女生持此观点的比例分别为66.0%和16.4%。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所持的态度较女生更为宽容。

广州地区8所高校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这一结论。调查中,71.6%的本科生不反对婚前与恋人发生性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7.4%)认为婚前发生性行为与道德无关,半数以上的大学生(54.5%)认为,性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双方相爱而不是婚姻。

在对北京市5所大学学生的研究中,虽然有5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生中应该绝对禁止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60.9%)、双方朋友关系稳定(54.4%)、正准备结婚(60.6%)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约1/3的学生(36.3%)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人类的生理需要,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双方同意(35.3%)、对方只有一个性伙伴(39.2%)、是安全的性行为(32.5%),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

未婚青年态度较为开放

1、城市外来未婚女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城市外来的未婚女青年是一个特殊的脆弱人群,不仅缺乏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而且几乎得不到生殖健康服务,但其婚前性行为十分普遍。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和贵阳开展的定性研究发现,多数对象对婚前性行为持有条件的理解和容忍态度,即只要双方彼此相爱,准备结婚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与在家乡相比,她们的态度都变得较开放,认为"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应向城市人学习,变得开放一些""只要没人知道,发生婚前性行为也不会使父母丢脸"。观念开放、寻求精神寄托和经济靠山是其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多个定量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未婚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对北京市和郑州市5455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调查中,39.7%的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而崔念等1998.11~1999.10对成都地区3335名15~22岁未婚青少年的调查也报告了,近半数的未青少年(44.6%)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理解。

2、对婚前妊娠和人工流产的态度

绝大多数中学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婚前妊娠,但仍一定比例的中学生对婚前妊娠持认可或宽容态度。北京市一项对12~18岁中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中学生对婚前妊娠持否定态度,但仍有11.5%的中学生对未婚先孕持认可或宽容的态度;调查中87.1%的家长对婚前妊娠持否定态度。程怡民等报告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有较高比例的青少年对婚前妊娠所持的态度较为宽容或无所谓(54.4%),男性所持的态度较女生更宽容。

尽管不少青少年表示,如果到了结婚年龄就会以赶紧结婚的方式来对待婚前妊娠(49.6%),但仍有近半数的青少年(41.1%)认为会去做人工流产。事实上人工流产是青少年解决婚前妊娠问题最主要的方式。但人工流产往往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多个性伴侣持开放态度

什么是理想性伴侣

近10年的研究显示,青少年认为最理想的性伴侣应是感情相投、人品与素质好、年龄相当的年轻人。

北京市对3086名婚检青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认为择偶的首要条件是感情相投次要条件外貌气质以及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家庭条件。女性较男性更注意对方的经济条件和职业特点。50%以上的青年认为男性和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4~26岁。

另一项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349名三、四年级大学生中的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择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品、性格、气质、才华、处世能力、受教育程度、外貌、情趣爱好、收、年龄、家庭背景、地域,反映出大学生择偶更注意个人素质,而相对看轻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地域因素。多数大学生(59.9%)认为男性适宜的结婚年龄在25~30岁之间;84.1%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适宜的结婚年龄为25~30岁之间,而一半以上的男生(52.7%)则认为女性适宜的结婚年龄在25岁以下。

对多个性伴侣持开放态度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性伴侣大多数是其恋人,少部分是熟人、亲戚甚至陌生人。以非恋人为其性伴侣的青少年多以获得好处为性交目的,其性伴侣往往是能交换金钱、地位和荣誉等的对象。陈晶琦等对中学及中专学校学生的多项研究报告,约有0.7%~7.8%不等的学生认为"只要对方能给好处就可以与其发生性行为"。李爱兰等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79%)的性伴侣是其恋人,但仍有约1%的大学生,其性伴侣为交易性性伴侣(女生为0.9%,男生为1.0%)。郑立新等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未婚女工的定性研究也报告了,出于对金钱的追求或由于无专业技能及受环境的刺激,有相当多的未婚青年女工的性伴侣为交易性性伴侣。

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报告,有相当大比例的青少年对婚外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持开放态度。

12~18岁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1.58%的中学生认为可以建立多个恋爱关系,13.81%的中学和平方公里可婚外恋,还有约10%的中学生对外恋不置可否。李春玲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在北京市被调查的691名12~18岁中学生中,对婚外性行为持认可和宽容态度者达14%。

大学生对有多个性伴侣所持的态度更开放。在河北5个市9所高校被调查的7310名大学生中,近一年的男生(49.18%)和1/4多的女生(27.86%)明确回答婚外性行为可以理解,22.25%的男生和13.78%的女生认为有多个性伴侣无可指责。大学生中约1/2的男生(49.88%)和1/3的女生(34.59%)认为基于爱情和配偶同意就可以发生婚外性行为的结果,且男生所持的态度较女生开放。

对上海市两所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了1/2多(51.38%)的男生和近1/3(31.76%)的女生对婚外性和赤所持无所谓的态度。可以有多个性伴侣的观念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

性行为应该采取避孕措施

一份对3335名15~22岁未婚青少年的研究报告,93.5%的未婚青年认为,未婚青年如有性行为,应采取避孕措施;70%表示在性们要求时会同意使用避孕措施;近半数(45.5%)的未婚青少年认为应该主动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药具服务。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未婚青少年回答适合其使用的避孕措施主要是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和安全期。

同时,有关研究还发现,未婚青年常常对避孕药具的副作用表示担心,并认为使用避孕措施比较麻烦。对北京市某区306名18~24岁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78%的女青年认为口服避孕药对健康有害,40%认为长期使用避孕药会引起不孕;1/3左右的未婚女青年认为使用避孕套会减少性欲(38%)或感觉不适(31%);34%表示使用避孕药具太麻烦和耗时。

国内学者对未婚女青年使用避孕措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研究。上海市的一项研究发现,具城市户口、文化程度较高、对人工流产影响健康的认识比较清楚、母亲管教严的未婚女青年,在首次性生活时更倾向于使用避孕措施;北京市一项对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的研究则表明,对避孕知识了解越多、对意外妊娠风险认识越明确、认为计划生育服务越容易获得,未婚人流女青年使用避孕措施的可能性越大;其男友同意使用避孕方法、与男友讨论使用避孕方法的未婚人流女青年使用避孕措施的可能性越大。

性成熟提前性行为增多

性成熟提前,渴望异性关爱

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从多数研究来看,90年代我国地区女性的月经初潮年龄为13周年,男性初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周岁,与80年龄相比均明显提前。因此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均有不同程序的"性早熟"现象。生理上的早熟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早熟,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年龄提前,比例增加。"早恋"已成为中学生家长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恋爱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中生中的比例高于初中生。研究发现,高中生中约1/3曾经恋爱过,正在恋爱的比例为15.2%。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的恋爱与成人恋爱有明显的不同,很少是以婚姻为目的,多数只是出于好奇或成人行为的模仿。中学生中曾经写过情书或与异性约会的比例均低于曾恋爱过的比例。中学生的多数恋爱只能归于成长过程中异性间的一种较亲密的交往。学生自己也反映,感觉与异性在一起比较有意思,男同学比较宽容、大度,而女同学在外语、语文方面的学习中有优势,交往中可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但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这种交往似乎缺乏正确的反应。有学生报告,学校为了防止他们谈恋爱,禁止男女生交往,晚自习时老师只要看到男女生单独在一起就点名批评,他们很反感。现实生活中因老师或家长的误解使本来只是一般交往的学生真的谈起恋爱的报道也不少见。由此可见如何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进行引导,既满足身心发育的正常需求,又避免一切不良的后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自我性行为比例提高

自我性行为是指对象自身对性活动的追求和自我满足方式。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性唤起(或性冲动)、性梦、性幻想和手淫。初中生报告有性冲动的比例最高 为20%,高中生最高可达40%,而在大学生中已有性冲动的比例更高,男生中最高达90%。

潘绥铭教授的研究显示,首次性唤起时男生的平均年龄为14周岁,而女生为16周岁。

伴随着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许多人经历过白日的性幻想和夜晚的性梦体验。在石家庄的研究显示,初中生42.3%有过性梦,而高中生56.1%有过性梦,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首次有性梦时最小年龄为12岁。大学生中作过性梦的比例更高。95.0%的男大学生和68.5%的女大学生已经有过性幻想。值得注意的时,尽管女生因性梦而害怕、因性梦而自责、因性梦而有罪恶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与同伴交流性梦的比例也高于女生。女生是性意识困扰和心理冲突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系。手淫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较大,如中学生中最低不到5%,最高达70%,多数为15%~30%。对象的年龄越大,手淫发生率越高,男生的手淫率高于女生。男女初次手淫的平均年龄几乎相同,但不同地区初次手淫平均年龄有差异,最小为14周岁,最大为17周岁。尽管多数学生认为手淫对身体健康无害,但仍有部分学生手淫后有犯罪等不安的感觉,年龄越小比例越高,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对粤东地区两所大学1~2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约1/3的对象手淫后自责、羞愧和苦恼。与80年代开相比,90年代末大学生对手淫有正确认识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分别为40.92%和30.1%),提示性教育对改变学生的观念是有效的,但仍有33.56%的对象认为手淫有害。

看描绘性交的文字或图像最易引起各种自我性行为的发生。其他诱因包括与异性的直接接触、阅读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等。各种媒体中有关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促使青少年发生各种自我性行为甚至直接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直接接触黄色制品的途径较多,上海王书梅等的研究发现,30%的高中生接触过色情制品。河北赵宠儒等的研究发现,52.94%的男大学生和18.15%的女大学生自我报告看过黄色制品。而北京和广州两地参加婚前体检的对象中有1/3报告接触过黄色制品。对全国11个省市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自己认为"看过黄色书刊或影视"是第一大不良行为。

有过性行为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性成熟的提前和性观念的日益开放,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愈趋广泛。拥抱、接吻等边缘性行为的发生几乎与恋爱的比例持平。研究发现,28.2%的男大学生和40.4%的女大学生有异性爱抚的经历。

报告的异性性交发生比例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中学生中报告的比例最低不到1%,1%~2%的有一定比例,多数在5%左右,地区差异不明显。但广州市中学生中,23.5%的男生和11.7%的女生有过性行为。

大学生中曾发生过性交的比例高于中学生,多数研究发现比例在10%左右。

对西北大学654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41%有性行为,男生中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11.61%和5.04%),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分别为14.29%和3.40%),理科生高于文科生(分别为11.05%和5.14%)。

广州大学生中有性行为的比例为14.1%(男女生分别为22.5%和7.4%)。张河川等1993年对云南省10所大学4189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3.08%有过性行为,男女性的比例.07%和1.41%。对该省三所大学2557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云南大学生中有性行为的比例达14.3%(男女生分别为19.4%和8.4%)。

对全国大学生性文明状况的对比研究显示,大学生承认有手淫、填写初次性接触年龄、避孕方法、与异性有搂抱行为及与异性有接吻行为的比例均有上升,两次调查的比例分别为50.5%和39.0%、20.5%和10.7%、18.1%和9.8%、39.7%和29.9%及38.6%和26.8%,10年内有性行为的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

虽然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学生中男生有性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回答的真实性可能不同。广州女大学生对是否有性行为问题的漏答率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7.6%和2.8%)。

同年龄社会青年性行为的发生比例比在校学生高。

对北京市和郑州市5455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对象中有性行为的比例为7.31%,其中男性为10.02%,女性为4.37%,15~19岁组比例为5.45%,20~24岁组为10.53%。中学生为4.37%,大学生为7.43%,非学生为11.81%。

对成都地区15~22岁青年的研究发现,总的性行为发生率为11.61%。农村地区对象的性行为发生率高于城市对象。对上海市参加婚前体检对象的调查也显示,农村青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对象,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则小于市区对象。

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岁。首次性行为发生时,女性最小的只有13岁。上海涂晓雯等的研究显示,对生活没有目标的对象,首次性行为发生时年龄较小。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阻止其性交的原因主要为快报伤害对象的感情(37.4%)和害怕各种后果(20.3%),而认为其不符合道德的只有4.7%。

即使未发生不良的健康后果,性行为对未婚对象的心理也有不良的影响。因为这种行为与社会传统标准相悖,当事人往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多数研究发现,首次性行为后相当比例的未婚对象有不良的心情反应,特别是女性,既后悔一时的冲动,又害怕怀孕等不良后果。广州夏苏建的研究发现,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57.0%的女生和21.7%的男生担心"婚前性行为对以后的婚姻产生不良影响"。

避孕服务影响未婚青年避孕

因为知识缺乏及其他原因,未婚对象性生活时的避孕使用率较低。不同特征对象的避孕使用率差异较大,但均低于50%。

北京市5所高校1310名在校各年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承认有过婚前性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和13%,首次性行为时,只有42.2%的人使用了避孕措施。医科大学生首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的使用比例为47.8%。

对上海参加婚前体检女性的调查发现,首次性行为发生时,使用避孕措施的比例为21.8%。北京市调查发现,婚前体检首次性行为发生时55.4%没有采取避孕措施。

人工流产妇女中首次性行为时87%未使用避孕措施。在人工流产女青年中,仅有13.0%在过去的12个月中坚持每次性行为都使用避孕方法,偶尔使用和从未使用者的比例分别为26.4%和26.8%。北京和上海人工流产女青年意外妊娠的原因分析发现,约70%的女青年未采取避孕措施而妊娠,其余多数为避孕失败。随着性教育的加强,未婚对象首次性行为发生时避孕措施的使用比例呈现增加趋势。

上海的研究发现,首次性行为发生时,常用的避孕措施主要是避孕套(42.8%)、体外射精(24.0%)、口服避孕药(17.5%)。

北京的男女大学生中半数以上使有的是避孕效率很低的体外射精方法。人工流产女青年避孕使用者中约43%使用安全期和体外排精方法,在避孕失败人群中使用安全期和体外排精方法分别占50%和25%,而使用避孕套和紧急避孕药者仅占15%和8%。不使用避孕措施和使用避孕效率较低的方法成为未婚女青年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用过避孕方法的对象中,56%是男方先提出,44%由女方先提出,女方的主动性仍然不足。

对年轻人有性行为而未使用避孕措施原因的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不会怀孕和性行为突然发生没有准备。大学生中未采用任何措施的主要原因为:事前未预料到会发生婚前性行为;缺乏避孕知识;认为不会造成怀孕。从未使用避孕方法的人工流产女青年中,"没想到会怀孕"(73%)是不避孕的最主要原因。对云南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66.1%不会使用避孕套,53.1%的男生和75.5%的女生认为,去买避孕套感到难为情。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金西;性调查;方法

    1948年,美国着名性行为科学家艾尔弗雷德·金西(Alfred C.Kinsey,1894~1956)的第一个性调查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出版,立即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它对于美国社会影响之大,当时有评论者将它的效应比之为原子弹爆炸。一时间它成了美国最畅销的书,“金西报告”家喻户晓,金西的名字成了性研究的同义词。

    个案人数充足的样本是科学调查的必要条件。金西采用个案访谈方法对人类性行为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访谈对象达一万二千余人。在金西以前的同类性调查,个案访谈人数都很少,一般是几十人,最多的也只有三百人。金西性调查的规模是其四十倍以上。金西认为,如果要想获得整个美国人口的性行为基本信息,样本太小、个案太少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他设想的样本人数是十万,计划的时间是二十八年。就其规模而言,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不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至今尚未闻有超过金西的性行为个案访谈调查规模的。

    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调查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也都有以前的同类调查不曾具有的特点。

    金西在报告中对他的调查研究的性质作了说明:“这是一个对人类性行为所有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一个内部分离的实体,它不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不是一个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人类动物的性活动可能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而每一个案中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几个事实同时发生的统一体。”这一调查研究的性质是建立在对于人类性行为的总体认识之上的,“人类动物的性行为是其形态学和生理学组织机构的结果,是其经历所带来的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其生命和非生命环境中所有力量的结果。就学术理论而言,这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然而所有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其最终产物是一种单个统一的现象,实质上不仅仅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或社会学的。”

    因此,金西在确定自己调查班子的成员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有些人认为金西只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性行为,只是注意人类性行为的动物机能方面,这是对金西最大的误解。金西的这一调查研究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甚至很难说他更重视哪个学科一些。或者说,他认为每一种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总体研究造成影响。金西对自己调查研究性质的定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性行为科学的创始人。

    金西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了他的调查研究的客观真实性。他说:“本调查包括所有种类的人和人类性行为的所有方面。在对个案历史作选择或在记录它们名称的选择上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不预先确定什么是罕见的或什么是普遍的:什么是道德的或有社会意义的,或什么是正常的和什么是不正常的。”金西明确指出,以前出版的许多关于性的研究,明显地将道德价值、哲学理论和科学事实混为一谈。这些研究的兴趣在于将性行为划分为或好或坏、或正常或反常等类型,然后作出普遍适用的结论,并以此为社会问题开处方,而实际上它们远离了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与这些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金西很注意将人们的各种偏见同真实情况区别开来,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事实区别开来。

    金西认识到,落实到每一个体,偏见或主观态度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一个调查研究者,则应该将这种主观态度从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地剔除各种偏见成分。为此,金西在设计调查过程时想了许多办法。例如,为了让被访谈对象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事实真相,金西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作出郑重的保密承诺。调查者采用密码记录,没有可以被盗取的密码钥匙,只有六个实际获取对象性历史的人知道密码的一部分,而且仅仅四个人在写作这本书时才可能得到全部密码。而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密码。金西调查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如此之好,在十年内对一万二千余人的个案访谈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泄密事件。

    又如,金西对调查者提出许多要求,总的一条就是,在访谈时要抛弃自己的任何偏见,克服自己的局限性,不先入为主地认定任何事物的性质,善于理解并非自己所属的各种社会阶层的态度、习惯和作为,不用语言、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给访谈对象任何暗示和压力,以确保对方可以完全自由地、不受任何干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再如,金西为了检验获得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采用了许多方法。第一,对已经访谈过的对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次以同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访谈,然后对两次回答的结果做比较:第二,对同为调查对象的夫妻双方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以判定数据的真实性;第三,对准确性进行交叉核查,即对从几种不同渠道获得的材料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四,将通过对象回忆获得的数据与直接观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五,将数位调查者对同一个对象的访谈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可能有的误差以及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第六,将同一个调查者不同时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调查者调查技巧的稳定程度,以及由此给数据准确性带来的影响:第七,将通过长远回忆获得的数据与当下记忆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八,将从两代人那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等等。

    金西报告的另一特点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类男性性行为》利用的个案非常丰富,大约有六千三百名男性,其中白人男性大约五千三百名。而金西却说:“本书能够作出一般结论的,仅限于那些现在多少有可利用的充足材料的群体,或那些接近建立整个数据系列的较小的群。但我们对人口中许多重要因素还不可能作出一般结论。”他坦率列举了许多方面样本人数之不足:超出五十岁的男性群、新生儿和幼儿群、年龄较大的未婚男性和曾婚男性群、农村人口、宗教群体、工厂工人和手工劳动者群体、黑人男性群以及样本未能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等等。

    金西对他采用的百分之百样本和部分样本的优劣情况作了分析,对于各种数据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情况作了分析,并得出了可能产生的误差程度即折扣,然后他明确指出:“对本书其它部分应该认识到,其中的数据可能是一些近似值,但它们是接近事实的近似值。”这体现了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

    在有充足数据资料作出明确论断和一般结论的地方,金西是说得十分肯定的。另一方面,在本书不少地方,金西都表示,他对某一现象还无法作出解释:由于样本数量不足,他的某一结论不是普遍适用的;由于样本数量太少,他无法作出进一步分析;他的某一观点只是一种猜测,还缺乏数据支撑等等。

    金西报告的又一个特点是,彻底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思维,很好地协调了坚持归类与承认变异、坚持规则与采取灵活性的关系

    ,将个案访谈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而将其不足降低到最小。金西在调查中采用了六种方式分类(准备以后采用十二种方式分类),建立了一整套明确严谨的操作规则,将同质的人口进行比较,克服了以前研究笼统含混地计算性行为数据的缺陷。他拟定的数百个研究项目都是有确切内涵的,不会产生歧义或模棱两可的做法。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变异,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访谈过程中调查者的工作应该富有创造性,应该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吸纳所有的信息。金西说:“访谈代表了两个人类个体、对象和访谈者之间的一种深深的沟通。有些事情在一个写好的调查表中,或在一个问题被公式化、调查被严格限制的直接访谈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他还说:“作为科学探索者,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不受限制地去发现人们在性方面的所作所为。这是在一个被引导的访谈中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在一个调查表研究或者甚至在一个被限定的访谈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金西看来,承认个体性活动的差异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通常的道德规则、社会体制、婚姻习惯、性法律以及教育和宗教体系大都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基础上:个体在性方面是很类似的,因此他们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这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单一模式之中,而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冲突中产生的。

    在确定同性恋的问题上特别可以看出金西对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反对。他明确指出:“任何关于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同性恋者,多少人是异性恋者这类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这样说太笼统。实际上有较多的人既有同性恋倾向,也有异性恋倾向,无法将他们简单归类。以前的一些研究者只知道要统计那些“真正的同性恋者”,但什么是“真正的同性恋者”,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金西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按照人们反应和行为的不同程度,从完全的异性恋到完全的同性恋,一共分为七个等级,然后再以这一套分类标准来进行异性恋和同性恋情况的统计,最后得出的数据使人一目了然。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金西;性调查;方法

    1948年,美国着名性行为科学家艾尔弗雷德·金西(Alfred C.Kinsey,1894~1956)的第一个性调查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出版,立即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它对于美国社会影响之大,当时有评论者将它的效应比之为原子弹爆炸。一时间它成了美国最畅销的书,“金西报告”家喻户晓,金西的名字成了性研究的同义词。

    个案人数充足的样本是科学调查的必要条件。金西采用个案访谈方法对人类性行为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访谈对象达一万二千余人。在金西以前的同类性调查,个案访谈人数都很少,一般是几十人,最多的也只有三百人。金西性调查的规模是其四十倍以上。金西认为,如果要想获得整个美国人口的性行为基本信息,样本太小、个案太少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他设想的样本人数是十万,计划的时间是二十八年。就其规模而言,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不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至今尚未闻有超过金西的性行为个案访谈调查规模的。

    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调查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也都有以前的同类调查不曾具有的特点。

    金西在报告中对他的调查研究的性质作了说明:“这是一个对人类性行为所有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一个内部分离的实体,它不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不是一个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人类动物的性活动可能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而每一个案中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几个事实同时发生的统一体。”这一调查研究的性质是建立在对于人类性行为的总体认识之上的,“人类动物的性行为是其形态学和生理学组织机构的结果,是其经历所带来的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其生命和非生命环境中所有力量的结果。就学术理论而言,这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然而所有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其最终产物是一种单个统一的现象,实质上不仅仅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或社会学的。”

    因此,金西在确定自己调查班子的成员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有些人认为金西只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性行为,只是注意人类性行为的动物机能方面,这是对金西最大的误解。金西的这一调查研究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甚至很难说他更重视哪个学科一些。或者说,他认为每一种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总体研究造成影响。金西对自己调查研究性质的定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性行为科学的创始人。

    金西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了他的调查研究的客观真实性。他说:“本调查包括所有种类的人和人类性行为的所有方面。在对个案历史作选择或在记录它们名称的选择上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不预先确定什么是罕见的或什么是普遍的:什么是道德的或有社会意义的,或什么是正常的和什么是不正常的。”金西明确指出,以前出版的许多关于性的研究,明显地将道德价值、哲学理论和科学事实混为一谈。这些研究的兴趣在于将性行为划分为或好或坏、或正常或反常等类型,然后作出普遍适用的结论,并以此为社会问题开处方,而实际上它们远离了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与这些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金西很注意将人们的各种偏见同真实情况区别开来,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事实区别开来。

    金西认识到,落实到每一个体,偏见或主观态度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一个调查研究者,则应该将这种主观态度从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地剔除各种偏见成分。为此,金西在设计调查过程时想了许多办法。例如,为了让被访谈对象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事实真相,金西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作出郑重的保密承诺。调查者采用密码记录,没有可以被盗取的密码钥匙,只有六个实际获取对象性历史的人知道密码的一部分,而且仅仅四个人在写作这本书时才可能得到全部密码。而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密码。金西调查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如此之好,在十年内对一万二千余人的个案访谈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泄密事件。

    又如,金西对调查者提出许多要求,总的一条就是,在访谈时要抛弃自己的任何偏见,克服自己的局限性,不先入为主地认定任何事物的性质,善于理解并非自己所属的各种社会阶层的态度、习惯和作为,不用语言、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给访谈对象任何暗示和压力,以确保对方可以完全自由地、不受任何干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再如,金西为了检验获得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采用了许多方法。第一,对已经访谈过的对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次以同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访谈,然后对两次回答的结果做比较:第二,对同为调查对象的夫妻双方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以判定数据的真实性;第三,对准确性进行交叉核查,即对从几种不同渠道获得的材料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四,将通过对象回忆获得的数据与直接观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五,将数位调查者对同一个对象的访谈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可能有的误差以及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第六,将同一个调查者不同时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调查者调查技巧的稳定程度,以及由此给数据准确性带来的影响:第七,将通过长远回忆获得的数据与当下记忆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八,将从两代人那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等等。

    金西报告的另一特点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类男性性行为》利用的个案非常丰富,大约有六千三百名男性,其中白人男性大约五千三百名。而金西却说:“本书能够作出一般结论的,仅限于那些现在多少有可利用的充足材料的群体,或那些接近建立整个数据系列的较小的群。但我们对人口中许多重要因素还不可能作出一般结论。”他坦率列举了许多方面样本人数之不足:超出五十岁的男性群、新生儿和幼儿群、年龄较大的未婚男性和曾婚男性群、农村人口、宗教群体、工厂工人和手工劳动者群体、黑人男性群以及样本未能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等等。

    金西对他采用的百分之百样本和部分样本的优劣情况作了分析,对于各种数据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情况作了分析,并得出了可能产生的误差程度即折扣,然后他明确指出:“对本书其它部分应该认识到,其中的数据可能是一些近似值,但它们是接近事实的近似值。”这体现了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

    在有充足数据资料作出明确论断和一般结论的地方,金西是说得十分肯定的。另一方面,在本书不少地方,金西都表示,他对某一现象还无法作出解释:由于样本数量不足,他的某一结论不是普遍适用的;由于样本数量太少,他无法作出进一步分析;他的某一观点只是一种猜测,还缺乏数据支撑等等。

    金西报告的又一个特点是,彻底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思维,很好地协调了坚持归类与承认变异、坚持规则与采取灵活性的关系

    ,将个案访谈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而将其不足降低到最小。金西在调查中采用了六种方式分类(准备以后采用十二种方式分类),建立了一整套明确严谨的操作规则,将同质的人口进行比较,克服了以前研究笼统含混地计算性行为数据的缺陷。他拟定的数百个研究项目都是有确切内涵的,不会产生歧义或模棱两可的做法。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变异,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访谈过程中调查者的工作应该富有创造性,应该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吸纳所有的信息。金西说:“访谈代表了两个人类个体、对象和访谈者之间的一种深深的沟通。有些事情在一个写好的调查表中,或在一个问题被公式化、调查被严格限制的直接访谈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他还说:“作为科学探索者,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不受限制地去发现人们在性方面的所作所为。这是在一个被引导的访谈中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在一个调查表研究或者甚至在一个被限定的访谈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金西看来,承认个体性活动的差异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通常的道德规则、社会体制、婚姻习惯、性法律以及教育和宗教体系大都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基础上:个体在性方面是很类似的,因此他们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这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单一模式之中,而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冲突中产生的。

    在确定同性恋的问题上特别可以看出金西对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反对。他明确指出:“任何关于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同性恋者,多少人是异性恋者这类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这样说太笼统。实际上有较多的人既有同性恋倾向,也有异性恋倾向,无法将他们简单归类。以前的一些研究者只知道要统计那些“真正的同性恋者”,但什么是“真正的同性恋者”,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金西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按照人们反应和行为的不同程度,从完全的异性恋到完全的同性恋,一共分为七个等级,然后再以这一套分类标准来进行异性恋和同性恋情况的统计,最后得出的数据使人一目了然。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 客体依恋;自我概念;回归分析;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4-03

伯恩斯(Burns)[1]认为:个体如何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他还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是高度不同的[2]。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被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到一起;反之则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受到自我概念极大的影响。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中心内容之一。恋爱关系可以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在整个青少年期的发展过程中,恋爱经验是不断变化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已具有恋爱经验大学生的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以及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12月,由研究者在某师范院校中招募已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07名,女生102名;恋情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下者32名,3~6个月42名,6~12个月28名,12个月以上105名,有2人未报告;恋爱次数为1次94名,2次64名,3次及以上45名,有6人未报告恋爱次数。年龄为21~24岁,平均21岁。

1.2 工具

1.2.1 成人依恋问卷 由关系问卷中文版(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关系问卷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包括36题,其中18道题测量依恋回避,18道题测量依恋焦虑,为Likert 7点量表,计算其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该量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77。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心理治疗医生Williams于1965年编制,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于1978年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量表的Cronbach系数α=0.869 4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0.965 6,且证明有很高的效度[4]。量表共有70道题,形成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除了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概念越低外,其余各项得分越高表示他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经历 成人依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学生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依恋回避(3.74±0.34)分,依恋焦虑(3.87±0.56)分。

2.2 不同依恋类型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 比较恋爱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05)。比较恋爱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及以上者,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2.3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测评结果

2.3.1 不同恋爱持续时间、恋爱次数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恋爱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持续时间不同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上,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自我总分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4,2.91,4.29,2.87,3.76,P值均

2.3.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在亲密关系体验上,女性依恋焦虑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

2.3.3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以依恋类型作为自变量,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4 成人依恋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外,与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负相关;依恋回避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均无相关。

2.3.5 依恋类型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见表4。

以性别、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等5个分指标预测自我概念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调查表明,拥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高于40%,而矛盾型(即倾注型)占20%;男生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在依恋回避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与

李同归等[5]对成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自我概念的整体情况男大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说明具有恋爱经验的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更敢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6]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关注的群体与以往研究不同有关,也可能反映了社会期望对有恋爱经验的男女自我概念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除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种非安全型的被试。这说明安全型被试对自己各方面的感受均好于非安全型的被试,更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能以此采取积极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依恋回避而言,依恋焦虑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此外,恋爱持续时间也能预测自我概念,恋爱持续时间越长自我概念总分越高,个体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4 参考文献

[1] BURNS RB.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Longman, 1982:58-76.

[2] 刘岸英. 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 心理科学, 2004, 27(10):248-249.

[3] 李同归,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心理学报,2006,38(3):399 -406.

[4]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71-78.

[5]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46):47-49.

[6]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7.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同性婚姻合法化

【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志码】A

1前言

同性恋,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虽然同性恋经历了从疾病到正常现象观念的转变,世界上也有十几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对同性恋的歧视与误解仍普遍存在,对于同性婚姻合法化在许多国家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与巨大的分歧。目前在中国关于同性恋的调查报告的研究都是基于异性恋眼光怎么看待同性恋的,却缺少同性恋自己的声音,由异性恋决定同性恋婚姻能否合法化是不是有失公允。为此,笔者特地做一份调查问卷,反映中国同性恋自己的声音,让大家看看同性恋人群自己的想法。

2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自己认为是同性恋者(在、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

调查方法:使用QQ聊天工具,通过同性恋QQ群找到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使用问卷星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全部采用网上问卷直接填写,真实有效。

开始时间:2012-08-27;结束时间:2012-12-31。

样本总数:总共有992人填写,其中有70人答卷有2题以上为空,影响答卷有效性,予删除,有效答卷922份。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一同性恋人群基本情况

性别:922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468名,占50.76%;女性454名,占49.24%。大约男女各占一半。见表1。

收入:因为被调查者中一部分为学生,所以有2成被调查者无收入。一半调查者收入在1000~5000元/月,一成以上调查者收入在5000元/月以上。见表7。

婚姻状况:因为一部分调查者还是学生,所以有超过一半人群是单身没有伴侣52.39%,有固定同的有近1/3约33.51%,一成调查者已婚。见表8。表4调查对象籍贯籍贯人数(n)比例(%)安徽434.68北京131.41重庆374.03福建424.57甘肃101.09广东535.77广西272.94贵州262.83海南121.31河北313.37黑龙江232.50河南475.11香港00湖北475.11湖南293.16江苏12713.82江西272.94吉林111.20辽宁202.18澳门10.11内蒙古171.85宁夏20.22青海30.33山东374.03上海212.29山西171.85陕西222.39四川697.51台湾00天津50.54新疆131.4100云南111.20浙江768.27本题有效填写人数919100.00

3.2同性恋性心理特征

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年龄:921名调查者中,大部分人还是15~30岁左右发生第一次性关系。由于部分调查者是学生,还未有发生性关系。见表10。

4讨论

本次通过对922名同性恋人群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各地区、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职业人群都普遍存在同性恋人群,近一半以上居住在大城市,可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城市普遍有更多的机遇,而且大城市相对于农村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更加能包容同性恋人群。边远地区的同性恋因为所在地区交往不便,更容易感到家里、周边环境的压力,跑到城市来。80%的同性恋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就能接受自己,而超过10%的同性恋者本身也会因为社会与家庭的观念影响,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现实,选择逃避或接受心理辅导。正因为网络是超过60%同性恋者结交同性恋朋友的方式,因此本文引用目前网络微博的部分内容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目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批准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同民事结合,它们是荷兰、丹麦、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德国、法国、英国、挪威、冰岛、瑞典、格陵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美国等国家。而在中国,同性恋目前面对困难的处境: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生育,而同性恋不可能生育,就被这些人视为没有价值或者是一种不幸\[7\]。我国学术界认为崇尚生育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歧视或反对同现象/人群的渊源和基础\[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但是婚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子孙的繁衍?还是平等的自由感情和一生的结合?如果同性恋因为无法繁衍后代而不允许结婚的话,那么超过5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男女异性婚姻是不是也被禁止呢?其次,由于大众普遍对同性恋的无知和误解,往往同性恋关系被视为道德败坏。甚至有孙海英等名人站出来公开反对同性恋,认为同性恋是犯罪。近一半同性恋的性观念还是中间的,近五成同性恋从来没有,八成多同性恋与异往无障碍。可见,同性恋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受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思想道德败坏,或者是被异性伤害抛弃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并非社会上所说的泛滥,甚至说是犯罪。再次,中国人普遍有从众心理,努力使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不能接受有人会跟自己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同的,不只在同性恋这个问题上,在很多事情上每个人看法都是不一致的。虽然同性恋对于主流文化说是少数人群,但是少数人群就要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歧视吗?同性恋人群虽然在人数上占一小部分(3%~5%),但是他们其实就可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子女、同事、朋友,他们同样在你身边为这个家庭、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同性恋还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同性恋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遭受歧视,调查中总共有八成多同性恋认为中国同性恋的处境是弱势群体,严重的歧视与不公。面对现实的压力,同性恋往往隐藏自己的性取向,有的甚至走入异性婚姻。据张北川教授估计约有1000万中国女性嫁给了男同性恋者,并且有80%~90%的男同性恋者正在打算结婚或已经结婚\[9\]。目前保守的估计,国内的“同妻”(注:因社会文化压力等原因,许多性取向为同性恋的男人与异性结婚,他们的妻子被称为同妻)人数不少于1000万。同性恋者违背自身性取向,违背“夫妻相互忠实的义务”,背着“欺骗”、“不忠诚”的骂名走入异性婚姻,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且也侵犯了配偶的知情权、配偶权甚至健康权\[9\]。著名性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等据其调查结果指出,中国90%以上的男同(含男双者等)已经或将会与异性结婚\[10\],而他们的异却并不知道实情,这就形成了两个情感畸形的婚姻家庭。当异得知实情后,可能会引发悲剧的产生。2012年6月15日凌晨,成都某高校外国语学院韩语教师、刚考取博士研究生的罗某,因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同妻的事实,从科华南路一座公寓的13楼坠下,当场身亡。这是同妻的极端例子。张北川说,当前中国有关性取向和性别弱势人群的政治、法律环境,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遥远,也明显不如南非、巴西等新兴大国,甚至落后于古巴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同者所处人权环境之恶劣,让科学与博爱痛心和耻辱;而同妻遭遇的不幸,同样让平等与自由神伤和蒙羞。

李银河说,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而且落后于非洲国家了。春晚的“找力宏”事件之所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台湾电视连续剧《两个爸爸》的热播,都显示出了同性恋这个群体广泛的群众基础。2013年1月30日下午北京平谷,两名老年男同性恋者在支持者的鉴证下举行“婚礼”。两人还在微博上积极信息,寻求网友支持,并反驳部分身边人和网友的歧视看法:“我们两个老头相爱了。”2013年2月25日北京有一对女同性恋欲结婚登记遭拒,随后广州女同性恋人欲登记结婚遭拒,此次调查显示,84.69%的被调查者支持中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如果中国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有50.43%的被调查者表明会立即注册申请结婚。但是鉴于目前中国同性恋婚姻还未合法化现实,超过30%的同性恋者不会对任何人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五成的同性恋目前最大的烦恼是社会和父母不能接受自己,49.89%会考虑形式婚姻,4.24%目前已经是形式婚姻。形式婚姻是一个男同性恋与一个女同性恋结婚,给父母家人社会一个交代,虽然婚姻受国家法律保护,实际上就是一场戏,夫妻间没有性关系,双方在生理和人格上保持独立,这样的婚姻往往因为经济、孩子等诸多问题产生矛盾分歧。有42.56%调查者希望自己能和相爱的同性恋伴侣共度一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支持同性婚姻,这也是体现进步的标志。

近年来,作为社会学知名性学专家李银河几乎每届两会期间都会公开邀请人大代表能够帮忙提交或吸收相关议案,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李银河在同性婚姻提案中提出,中国允许同性婚姻有百利而无一害\[11\]。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可以使同性婚姻得到法律保障,并可以减少与其他同性间短期性关系,减少性病传播几率,同时也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2013年2月16日,李银河曾公开呼吁今年两会期间能有代表提交和附议该议案。此后,一直从事同性恋群体公益工作的梁文辉在微博上@了多位较为活跃的全国人大代表,但未有回复。最近,百余位同性恋父母又联名公开致信全国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婚姻法》,希望同性恋者能拥有平等的婚姻权利。受此启发,梁文辉决定通过寄信的方式“希望会有回音”,经过一天一夜搜索,终于找到百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办公地址。对于寄信的回复率,梁文辉表示有一定的担心,“有一封回复都是希望,我们主要还是希望通过行动让人大代表对此问题给予关注。”

希拉里说,同性恋人群“是完全平等的公民,享有公民权……包括婚姻权”。她表态,“从个人及政策法律角度”支持同性婚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这体现一个公民基本的人权。指导AIDS防治工作反歧视的政策背景与人权理念有关。我国学术界已从反歧视和人权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这一问题\[12,13\]。在当今这个自我权利早已推崇的社会,我们却用着自己的力量去干涉别人的私人生活,而且不受法律制裁,我们认为这是有悖于中国法律精神,甚至是有悖于宪法基本人权精神的\[14\]。公平对待同性恋人群,不仅有利于婚姻家庭的和睦,在社会范围内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群体都有争取平等、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的权利\[15\]。在中国这个注重传统观念,但又强调法制、人权的国家,是不是也应该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一旦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会给更多中国公民带来婚姻与家庭的幸福,给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一个美好的明天。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得到进一步认可,我国同/艾滋病问题将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16\]。

参考文献

\[1\]39健康网.2009年中国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09-08-05.

\[2\]白璐,等.社会性别规范与男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中国性科学,2013(3):78-83.

\[3\]张北川,李秀芳.同.见:王滨有主编.性健康教育学.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5\]张北川.同与艾滋干预.新浪博客,2005年11月29日.

\[6\]李银河.拒绝同性恋献血是重大政治错误.李银河新浪博客,2009年7月29日.

\[7\]李银河.反对同性婚姻提案的是些什么人.新浪博客,2006年3月12日.

\[8\]张北川,储全胜.同性恋与艾滋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20-322.

\[9\]张健,等.同性婚姻会导致道德滑坡吗――基于对滑坡理论的反驳.中国性科学,2013(5):89-91.

\[10\]刘达临,鲁龙光主编. 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李银河.同性婚姻提案.新浪博客,2005年12月4日.

\[12\]张北川.不利于男男性接触者AIDS预防控制的因素.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3(9):379-381.

\[13\]方德静.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中国性科学,2012(3):54-58.

\[14\]张北川.同、艾滋政治与人权建设.中国性科学,2004,13(5):35-37.

\[15\]李放,等.大学生同性恋偏见程度及其与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中国性科学,2012(9):79-82.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