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专业技术8篇

时间:2023-02-13 05:18:55

教师专业技术

教师专业技术篇1

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

21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辛勤耕耘,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不断健康发展着的青少年的心灵。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忠于职守、治学严谨既教书又育人。用精雕细刻的匠心和独立思考的求索精神,不断教育和转化“双差生”,成功地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使一个又一个又差生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迹,使某些特殊性格的学生浪子回头,成为一名好学生。

在思想政治方面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认真学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做的报告,积极领会会议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1996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教育教学方面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

,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教师专业技术篇2

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

21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辛勤耕耘,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不断健康发展着的青少年的心灵。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忠于职守、治学严谨既教书又育人。用精雕细刻的匠心和独立思考的求索精神,不断教育和转化“双差生”,成功地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使一个又一个又差生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迹,使某些特殊性格的学生浪子回头,成为一名好学生。

在思想政治方面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做的报告,积极领会会议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1996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教育教学方面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

,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教师专业技术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典型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又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典型,也影响着该专业的每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自身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育专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若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两相结合,便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堂里,师范生们的学习任务已经远远不能只是三字一话、说课、微课、专业课这种传统的课程学习。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各大网站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做了努力,“网易公开课”就是一个例子,而其中的“可汗学院”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成功的运用。“可汗学院”里面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简明地阐述了该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而这些精美的小视频,在师范生学习阶段,都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制作。除此之外,一些理科的教学,powerpoint早就不能满足技术上的需要。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师范生们要主动学习几何画板、数学建模软件。掌握这些技术,除了自学,也只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上获得。从技术本身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字、网络、多媒体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实际可操作的各种技术软件,应用于每一个可以影响到的领域;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育行业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的一些新的优势。因此,教师教育专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有力的助推器,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自身专业学科交叉、和谐的整合,并服务于所学的专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最优化。为了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师范生早就不能只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必须具有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课堂上,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表现出多种位置关系,就必须在黑板上自己画出多个圆,这既浪费时间,也存在着表达上的不准确。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便可以形象准确地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除此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力助手,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工具支持和策略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网络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网络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选题的确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均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合理地利用网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具备的独特的专业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教师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师们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无法感受到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师范生的公共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这节课学到了photo-shop,那么下一节我们会学什么呢”。这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师未明确地传达教学目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试想在上下一节课之前,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那学生就可以有一周的时间提前下载好相应软件熟悉准备,而不是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各个学校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技术、技能取向。这样的一些差异性都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其产生的结果也必定是参差不齐的。

(二)作为公共课,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今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往往都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却由于多种原因,最后只能体现出最宽泛、最普遍的教师专业知识。无形中讲台下的“数学师范生”“语文师范生”都被同化为“师范生”,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能教学的仅仅是最具普适性的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数学学科所特需的几何画板未曾涉及;物理、化学学科所特需的实验数据统计软件未曾涉及。学科的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产生了冲突。

(三)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聚焦于教师所演示或要求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没有机会去研究这个软件的其他功能,也不会去思考这个软件的其他可能运用方式。同时,讲一节课,做一节课几乎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典型的运行方式。学生参与互动很少。在评价方面,这门课程目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最传统的笔试和提交指定任务上机作品两部分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有机结合,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进建议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构成一个特定的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无论理论内容、技术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定义。即从整体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所谓逻辑性是指在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应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即严密的知识排列顺序,避免出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无明确安排,计划的现象。所谓科学性是指赋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套理论要求,不论是哪一项技术的学习,都要能从科学的角度完整地阐述该项技术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操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虽是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对象却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课程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能够对相应专业师范生所真正需求的“教育技术”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能否真正做到“教所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是把“我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在座的所有人,而是要根据实际学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科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技术往往具有共性,那就统一整合理科师范生学习,做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学生从事专业教学的技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使信息技术与其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绝非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会做某一个视频,某一个动画,而是要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技能的发展。增加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多了解各学科专业师范生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差异性体现,也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其次,促进师生共同评价。我们要让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给学生自己充足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所学,制作出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工具,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动画演示或微视频等等,让该学生上台模拟微课现场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台下倾听,结束后予以讨论,给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成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构想[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2):48-53.

[3]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2):77-79.

[5]陈建新,胡中亚.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5,25(3):115-118.

[6]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

[7]张有录,余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教师专业技术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外语教师 专业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4-03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它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强调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系统和技术总称。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始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研究及美国依利诺斯大学建立的PLATO系统。至此,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用于外语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实施及评价等领域。21世纪的外语教学将是一个以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新时期。计算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已渗透到教学、测试和研究等诸方面。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模式,以实现终生学习、远程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各层面是显而易见的,并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化

由于客观因素,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1994年桂诗春指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没有离开它的襁褓时期。原因一是计算机普及程度,二是外语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熟悉和接受程度,并且而后者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前者。时过近2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学术界相关的研究大幅增加。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强调“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以倡导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为基本理念。2007年针对我国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王守仁指出,在进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二语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和理论为指导,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他指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 “大学英语教师要自觉成为学习型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能应对挑战,胜任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下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新技术下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也呈上升的趋势,由原先比较注重外语教师知识能力要求、关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互动发展到逐渐关注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的心理认知发展、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在外语教育领域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教与学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和内涵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外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它的实质和内涵探索开始的。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于1966年已明确定论。因此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变革与发展,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自身整体教学素养和能力为己任。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经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到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个阶段。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教师发展可以理解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两种模式。前者强调“工具性专业发展”,注重教师强调教师在教学技能技巧、专业知识诸方面的提高。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他们只有具备适应发展所需要的熟练言语技能和教学技能,以及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方能成为合格的外语教师,这种静态的“外在观”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只需采用语言技能,教学技能等集体培训就可以完成。后者强调教师“主体性专业发展”,它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性,以教师主动、自主为主要特点,以提升自身专业结构和内在需求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一名非职业教师转化为一名职业教师由原来的“传”、“帮”、“代”的师徒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强调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充当教育主体作用外,还必须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相关的教学理论,凝练自身教学理念,在教学发展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以实现教学相长。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大。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要强化自身内部发展意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依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自主、自觉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动态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随着新技术高度发展及语言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师认知资源得以扩大。教师认知是指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信念,并通过这种信念来协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选择注意能力、教师知觉、教师思维,以及教学专长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等。教师认知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持何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发展。学术界对教师认知或是思维的关注源于对教学活动认识的转变。在强调“过程―结果”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模式下,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外显行为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及“信息加工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规律是如何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重视。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关注教师是如何积极习得和使用知识以及影响习得和使用知识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教师有自己的知识,对教学有自己的观念、看法,是具有反思精神的决策者。教师被认为是教学中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理论解释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思维和决策,教师思维为教师教学行为作出理论框架和解释方案。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对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特点的认识及语言教学的反思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语言学习方式、环境的变革,深刻领会语言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和语言的艺术一工艺教学观。语言教师在认知领域必须关注语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新技术平台三大因素的变革,并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自主地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动态的反思,主动依托现代技术信息的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涉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及合作特征。在新信息技术下,学习活动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这个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过程,学习是自主性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基于新技术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中的“传送带”,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在现代技术下予以重新的定位。Kook认为,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帮促者、课程开发者和学术顾问。钟志贤也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新技术下,只有当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的认识成为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或者说当教学“生态”发生变化,“心态”也同步得以升华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时,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为可能。

四、现代新技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包括对外语教师在内的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学科种类差异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及教学法知识等。作为语言教师,张正东指出,必须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语言教学论及个人实践知识。除此之外,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由舒尔曼于1986年针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所以PCK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教师转化学科知识为教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关于PCK内容陈述,不同学者提出的内涵不尽相同,同时对PCK的研究历经从静态到动态,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的过程。例如P.Tamir认为:PCK包括学生及其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及评价知识;K.F.Cochran等认为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习情境知识,PCK位于四个部分知识交叉的中心位置。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学科教学知识认识的不断深入,P. Mishra等提出整合信息技术的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Know ledge)模式。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C.Angeli等人又于2009年提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ICT-TPCK内涵模式。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知识要求是随着现代技术整合于教学实践的强弱、社会发展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知识体系的要求处在动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中。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能力要求同样是顺应新技术发展需要提出的。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工学会2002年提出,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能力是:以全球性的视野为基础而行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工作所必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技术下教师发展的能力需求强调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或者说教师的ET能力是所要求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代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教学成效显著。为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充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现代语言理论,语言教师必须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反思,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加快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教师的ET能力起最关键的作用。ET能力包括那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各因素的总称。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语言教学必须强调“整体教育技术”,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教育的最优化,它需要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如何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下语言教学现今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被理解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资源、平台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振宜,戴正南.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1991(1)

[2]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1994(4)

[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师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5]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高强,朱玉山.《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师教育》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

[8]王莉梅,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新进展――2007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9]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教师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10]谢赛,胡惠阂.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0(26)

教师专业技术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武警专业教育;规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19―08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步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素质、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得相当普遍,在我国教育学术界也成为研究探讨的热点。特别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多年的李龙教授等知名专家已经创造出许多自己独特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引领了方向。武警专业教育是与普通国民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军事性、与军队教育训练相比具有独特的专业性。武警专业教师是指在武警部队编制序列中,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从事知识技能传授、专业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育的人员,它既包括武警各级院校中的专业教师,也包括武警部队中各级直接组织实施专业教育训练的指挥员和教练员。我们立足于武警部队专业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从教育技术在武警专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武警专业教育与实践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专业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等问题入手,制定《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构建武警专业教育与实践评估检验体系,为加快武警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从规范的本质入手作了这样的解释:“规范又称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可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也可以通过外部的正面裁决或反面裁决而发生作用。”[1]《军事大辞海》从规范的形式构成入手作了这样的描述:“规范是有关部门用以制定社会活动、行为标准的非正式公文。规定性和标准化是规范的特点。通常由国家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颁发,使人们活动有明确可依的标准。”[2]《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从规范的功能价值入手作了这样的说明:“规范是指在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应的共同标准和思想,即所谓公认的通则。由于规范强调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群体对这一行为的期待,因而含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强制因素在内。”[3]

我们则认为,规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共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公众普遍认同的、对现实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的、对评判裁定具有操作价值的、经过有关权威机构认定颁布的一般价值观念的质的规定和实践活动的量的标准。也包括人们所期待或向往的、具有统治力的部门认可并倡导的、满足现实需要又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强制作用和导向意义的前瞻性先进性要求。《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下文中均简称《规范》)旨在着眼于武警专业教育这一特殊的领域、武警专业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针对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专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形成对从事专业教育的院校教员和部队的指挥员、教练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规范。使之具有符合现状的、科学预判的强制性、指导性、牵引性作用,成为拉动提升、管理控制、考核评价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依据,从而实现教育训练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圆满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

1 制定《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的依据

《规范》的制定颁布有利于促进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武警部队完成现代化条件下各种样式的复杂任务,有利于推动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质量的跃升,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 制定《规范》的必要性

制定《规范》是适应形势任务的必然要求

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方法,军队这个特殊的社会集团也受到了空前的影响:首先,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是以信息化为重要标志的,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大趋势,才能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其次,我军和武警部队面临的任务与传统的安全威胁有了本质的区别,尤其是武警部队的经常性任务大量地涉及了信息技术的要素;再次,教育信息技术在部队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开发,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就武警部队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勤务管理可视化、指挥控制实时化、教育训练网络化、机关办公自动化已初具雏形,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的能力得到增强。

但是,武警部队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的制约,使一些人过多地从技术层面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辅助功能;二是虽然能运用教育技术有效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教育训练问题,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部队日常管理、遂行任务的有机整合,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使技术应用的效益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限制;三是人才素质还不能适应技术运用的需要,造成了人机脱节。因此,必须制定《规范》,才能有效地解决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

制定《规范》是武警部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武警部队“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实现现代化目标、建设信息化武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具体地讲,就是努力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软硬配套、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瞄准未来执勤、处突、反恐任务的需要,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兼容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用。而武警专业教师作为高素质的人才集团,理应成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者,成为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在武警专业教师队伍中制定《规范》,并以此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步。

制定《规范》是武警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武警部队院校担负着为武警部队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使得武警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基地建设、模拟战场训练、网上对抗、作战训练软件开发等为标志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更,引领着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技术能力的纵深运用。同时,也昭示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必须首先从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抓起。制定《规范》是提升院校生存竞争能力、拓展院校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工程。

制定《规范》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促进、保证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其中法规制度必不可少。制定《规范》能够为从事武警专业教育的教师提升能力素质指明方向、确立标准,制定《规范》必将对武警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产生强制性的拉动作用,从而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跃升。另一方面,在人才的使用上也可横纵互联、交叉通用、互为弥补,使人才的使用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2) 制定《规范》的可行性

时代的发展进步为制定《规范》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以网络普及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个人家庭、工作单位、社会公共场所到处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种事务,信息技术培训、保障服务机构随处可见,这就使人们掌握基本技能变得不再神秘、练习实际操作不再受到场所限制、排除各种故障不再受技术制约而持久得不到解决,从而为我们制定《规范》奠定了群众基础、提供了优越条件。

部队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的高度重视为制定《规范》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信息技术在部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是信息技术设备的大量购置,使得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工具普及到部队的各个角落,并建立了各个层次的局域网络;其次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大量引进,使得部队各级单位都拥有了人才集约的优势,在技术推广和设施维护方面具备了自主能力;再次是鼓励支持官兵学习成才,舍得投入财力物力,提供优惠政策,激发了官兵的热情。这使得在信息技术中起先导作用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土壤,从而为制定《规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武警部队的信息化建设为制定《规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科技强军、科技练兵的大潮中,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拥有高技术能力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全体官兵的共识,信息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次是部队官兵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质的提高,掌握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再次是信息技术设备的及时更新,使得运用于部队实践的各种器材的配置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优,极大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这就为制定《规范》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专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水平为制定《规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武警各级各类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改革、发展、完善,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成型。首先是结构合理。形成了院校主体、教导队专职、各级指挥员兼任的合理共育机制。其次是教育技术水平较高。拥有教育技术专职人员为基本技术支撑、专业教育教师队伍为知识传播主体的人力技术优势;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教材为基础工程,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的教学模式和组教方法为基本载体的物质技术优势。这些比较成熟的技术优势,为制定《规范》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

2 《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的内容

制定《规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把握教育发展方向,适应教育技术发展要求和部队的实际需要及发展趋势,使之科学可行、上下接受、普遍认同,实现参考和推广价值。

(1) 总则

《规范》内涵的界定

《规范》是对武警部队参与领导、组织、实施专业教育训练的人员和武警部队院校组织领导教学、直接从事专业教学的人员在实施专业教育训练中,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观念意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创设信息化环境和育人机制,支持和促进技术运用和专业发展,运用教育技术加强管理、优化过程、实施评价、提高绩效的能力,进行的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定量的绩效标准。

《规范》框架的说明

《规范》将武警专业教师按岗位职责、功能作用的不同

分为院校专业教员、部队实施专业教育的初级指挥员和教练员、院校领导和部队高级指挥员等三类;分别对每类人员提出5条基本要求和用于考核的10项绩效指标。绩效指标中的二级指标(期望值)又按照优秀、合格、一般区分为三个档次。《规范》充分反映了武警部队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适应了信息化条件下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关注了教员的经验和学员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活动与遂行任务的联系;适应了部队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岗位、角色发展的需要;体现部队与院校、群体与个体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既对教师发展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也充分体现武警专业的科学发展方向,为武警部队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法规基础。

《规范》实施的目的

《规范》是让所属人员对照找准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并积极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各级组织、各单位领导进行公正评价、科学选拔、正确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院校的教员可以到部队去充当指挥员和教练员、组织部队的教育训练和任务完成,部队的指挥员和教练员可以去充当专业教员,走进课堂实施专业教学,实现专业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和部队院校共育机制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挥教育技术人才的才智和潜能;推动信息技术在全部队的普及应用,扩大教育技术的影响力,使武警专业教育产生质的飞跃。

(2) 各类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

院校专业教员教育技术规范

院校专业教员是指在武警部队各级各类院校中,直接从事专业教学的武警指挥警官和专业技术警官。

基本要求

A熟悉军事政策法规和教育技术规范,掌握军事教育基础理论和部队的作战方针原则、基本战法、作战模式;

B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对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能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开展专业理论研究;

C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势与不足,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整合媒体资源;

D熟悉本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E能够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新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部队实施专业教育的初级指挥员和教练员的教育技术规范

部队实施专业教育的初级指挥员和教练员是指在武警部队基层单位中从事专业教育训练的初级指挥员和除院校以外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中的专业教练员。

基本要求

A熟悉军事教育一般规律和教育技术法规,掌握部队作战方针原则、基本战法、作战模式;

B掌握本级必备的管理教育理论、作战理论基础知识;

C熟悉教育训练的程序、要求,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D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

E掌握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评价模式及策略。

院校领导和部队高级指挥员教育技术规范

院校领导和部队高级指挥员是指武警部队各级各类院校的主官、分管教学的首长和直接参与教学组织管理的领导,以及武警部队支队级以上领导干部。

基本要求

A 熟悉掌握国家、军队和武警部队颁布的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方针政策,熟悉掌握部队军事法规和教育基础理论。.

B 具备较高的军事理论素养和作战理论水平,熟悉部队的作战方针原则、基本战法、作战模式。

C 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使用方法及其在部队日常工作、教育训练和遂行任务中的应用。

D 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育人环境,选拔、培养、使用好教育技术人才。

E 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评价所属单位及人员工作绩效。

3 《武警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的实施方法和要求

(1) 《规范》实施的方法

加强实施《规范》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

《规范》不仅对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列出了详尽的标准,同时对部队从事教育训练的指挥员和教练员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施《规范》应做好对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实施《规范》对于武警专业教育和武警专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在推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增强专业教师自觉按照《规范》标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意识和积极投身到《规范》实践操作中去的热情,从而促进《规范》在全部队的有效落实。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掌握《规范》细则

各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尤其是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规范》的具体内容和与岗位相对应的全部条款,使所有人员对照标准,明确自己能力素质的档次定位,看到存在的差距,清楚具体要求和提升能力素质的方向、方法。在武警专业教育训练实施过程中,主动按照《规范》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运用教育技术制作能够优化教学流程和训练效果的多媒体、流媒体课件,研究开发服务于部队建设的实用软件的能力,提升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武警专业教育教学训练、组织开展各种军事活动的能力。

建立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机制

制定《规范》的主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是“以武警内部专业教育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教育相关的控制”。实施《规范》首先是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各单位要从专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配置必备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器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专业教育的信息资料,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模拟实验室、操作控制室、研修学习室等专门场所。其次是加强“软件”配套建设。各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落实《规范》细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奖惩措施、育人机制,并使其制度化,通过选派外出学习、聘任专家辅导、自主业务学习等形式,进一步优化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条件。

严格评判所属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状况

各单位应建立科学有效、严格规范的考评机制,定期对所属人员进行基本能力和相应等级的考核测试、评定等级、讲评定位,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评价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基本标准,作为评优定档、提升进步、交流使用的基本条件,把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人才调整到适合自我发展、有利部队建设的重要岗位。同时还要根据所属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幅度和现实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实施严格的奖惩。

(2) 《规范》实施的要求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要站在推动武警部队全面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实施《规范》重大意义,把实施《规范》列入党委议事日程,积极筹建灵活、高效、得力的协调机构, 组织协调教育技术工作的有关事宜,保证部队与院校之间在教育技术人才、设备、手段等方面的交互利用,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最佳功效。

要注重营造实施《规范》的环境氛围

部队各级单位,尤其是院校,要大力倡导按照《规范》抓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组织实施教育训练,鼓励全员参加,突出重点提升,形成“党委议教育技术全面建设、领导抓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师强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教育训练活动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浓厚氛围。

要大力加强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院校要敢于打破军警、警地界限,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引进教育技术人才;要大胆鼓励武警专业教师在岗成才,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千方百计保留武警专业教师岗位上的优秀教育技术人才,尤其是部队的优秀指挥员,必要时可以增设技术干部岗位,以突破最高服役年限限制,从而保证教育技术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始终满足部队和院校教育训练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 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94.

[2] 卓名信,厉新光,徐继昌等.军事大辞海(下).[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1755.

[3]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教师专业技术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帮助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新知识,更新已有知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价值指向和发展趋势受教育信息化背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是对教与学方式变革、教师角色变化以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

一是学生学习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承担“领航员”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最佳学习路径与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

二是教学科研协作者。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应善于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分享经验与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协作,把自己融入到教学科研团队中,奉献或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是课程开发者。教师必须把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以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四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的行为习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是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信息时代的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教育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预见能力。同时,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一定恪守信息道德与伦理,自觉抵制信息污染,以身作则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是信息知识。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三是信息能力。指教师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充分开拓教学空间,教会学生自主地去检索和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自己的各项教学工作。

二、教师专业发展应具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一)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策略选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等。

(二)具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网络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师通过学习掌握有关技术和方法,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是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肩负着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这一责任具体表现为: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这些教学资源的责任;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

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认为以下三种方式对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更为有效,更加切实可行:

(一)远程培训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山东省教育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齐鲁师范学院开通了“山东省教师教育网”,有效地解决了广大教师的工学矛盾,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是解决了工学矛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但由于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或者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二)案例研究

以某一个具体课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格教室的即时摄录和播放功能,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播放,大家一起观看本节课的课堂实录,尤其请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与大家一起探讨,重在对课例不断“改进、优化和提高”,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三人同上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师培训模式,教授同一学科的三位教师共同执教某一节课。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找出问题和不足,指出具体改正措施。第二位教师通过观摩第一位教师的授课体会和专家评议,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然后上课并录像,再进行评议。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优缺点和专家评议情况,再对自己的设计重新调整,最后上课、评课。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教育博客

博客是一个远程技术协作平台,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而开设的网站,通常都是由该领域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主。教育博客是教师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上传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优秀课件,推荐精美博文,让所有的教师有发言的场所。在博客里,所有教师都可以随时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经验,升华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共享、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不断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师专业技术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养;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高中教育领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个方面

探讨。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知识使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广阔知识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通信知识、管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积累自身文化素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能力;条件性知识是指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启蒙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心理学理论开展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学、建模电路、高等数学等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Office应用、3DMAX、ASP/JSP、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外语、媒介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等专业拓展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管理硬件设施和学生的能力,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学生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要养成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持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并取得教学新发现和新突破。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技能、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生活以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捕捉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共享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如信息基本概念、使用工具软件搜集、处理、信息,利用多媒体获取、加工、信息等技能;信息道德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信息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病毒泛滥等问题提出的概念,教师要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梳理信息道德典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榜样。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经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到信息素养三个方面的不断升华,从最初的专业知识累积,到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时展引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将三大项专业功底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素养整体,构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技术篇8

也因此,我们推出“微言热议”这个栏目,借此栏目,提供一个交流、交融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非常期待也很愿意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更希望有你的积极参与。告诉我你对各种教育现象的看法,相信在这里,能让你的声音更有张力。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

前几天,我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了邓轶与谢作如两位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专业能力的看法,心中不禁有几分感慨。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自己参加工作的时候,计算机老师的专业能力在学校基本是无人质疑的,但现在,由于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并未表现出比学科教师高一筹的专业能力(自己也接触过不少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科老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因而得不到充分认可,在学校地位也显得较为尴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不专业”呢?

按照通常的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更新过快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学习的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己也曾听到过不少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学习”的议论与批评。但一个不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能跟上不断更新变化的教材内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吗?因此我觉得这种轻率的“不学习”的结论既不公平,也不准确。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应该是学习的“不到位”,其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意愿不足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学科状况并不理想,加之缺乏对教师技术与教学能力的有效评价,因此许多专业教师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涉及的部分,学习的深度也不理想。而相较之下,很多其他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了解,似乎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都明显超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因此,出现专业老师“不专业”的情况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2.学习方向不确定

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存在着“知识模块多”与“模块难度大”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求多”还是“求专”的问题。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将大量不同的知识模块构建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建立起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拥有自己专业研究的重点,以求在某些知识模块上达到一定的深度。但是面对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明确的学习路线图可供借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实际是在“求多”与“求专”的学习道路上左右摇摆,学习效果普遍不佳,专业化目标更是难以达成。

3.学习不系统

信息技术学科惊人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专业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更新。但是目前,这种知识更新的方式仍主要是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为主。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间、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往往缺乏持续性与有效性,不少教师也因为投入的精力与学习的效果不成正比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问题同时需要教育管门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却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教育主管部门所忽视。例如,自己每年都会参与针对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他们所参加的培训都是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4.学习与实践脱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从自己接触的情况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很多教师对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现学现卖”,缺乏实际项目应用的经验。完成了Photoshop的教学,却不能合理地处理自己的照片;完成了Flash的教学,自己却做不出一个完整的动画与课件,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并不鲜见。正是由于缺乏实战的经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大量操作方面内容的掌握仍处在“业余”的水平,无法帮助学生及其他学科教师解决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为他们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良好外部条件(如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专业培训的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等),只有两方面形成合力,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文摘编自林煦峰老师博客)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陈鸥辉

湖南株洲二中信息技术教师

看了林老师的《为什么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他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和走“专业”的方法与途径。个人以为,也可以简单地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学习的外部动机,一个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关于外部动机,即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对教师的要求促使教师去学习。而学习途径有自学、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继续教育、各类竞赛如信息学奥赛及各类电脑作品竞赛等提供的专业培训,以及各种外部培训结构,如北大青鸟等类似机构专门针对技术知识进行培训等。

关于内部动机,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以及“专业”的追求,这个才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最低”要求不高,所以外部动机不高,要“专业”化发展主要靠内部动机来激发了。

既然要靠内部动机,才能“专业”发展,首先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认为今天帮同事修下电脑,明天帮他人用Photoshop处理下照片,后天用Flash帮参赛的老师做个课件,就能得到“专业”上的认可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所以,第一,课堂教学不能丢:要想驾驭好课堂,教学理论自然丢不了。第二,优生培养不能丢:要组织好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类电脑作品竞赛、信息学奥赛等。有了这些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都不行。第三,素质教育不能丢:现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已经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想在这些领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自然专业上更不能放松追求。

一句话:立足于学生,向前看。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去努力,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专业”真正得到他人的认可。

徐冬青

山东省烟台市第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与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关,另一个与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有关。林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问为什么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这里的不专业,主要分析的是学科方面的。

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方面不专业,除了林老师分析的四条原因外,更基本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吗?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建立,才是这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没有这样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老师们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都说不定了。

学科知识体系的缺失,导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在低水平地重复,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学习方向的迷失。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难产,也使得高中课标像空中楼阁一样,不接地气。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不是因为发展变化快,而无法建立呢?其实,所谓的快,只是表面现象,只不过是软硬件外在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而本质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随着可视化图形界面和面向对象思想的确立,这个知识体系正趋于稳定。

夏 淼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教师

我认为林老师的文章分析很到位,切合实际。结合我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分析,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提升”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去解决。

一要解决为什么提升的问题。如果仅仅满足高中会考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专业提升”不是问题。应该说老师们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从容提升。林老师所说的信息技术教师显得不够专业,其实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有多种角色、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电子设备的生活咨询师,PS高手,播客、闪客乃至黑客,办公自动化操作员,课程整合及教育技术专家,等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会被认为无所不能,如果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详细列举,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林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多”“新”“快”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量,才能科学地判断这个量是否超出了信息技术教师所能承受的“时间”“精力”,最后才能切合实际地问一句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达到这个量所付出的与回报之间成不成比例。回到开头,其实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要求即为基本合格,而即使完成这以上种种,学校对此的评价也不会超出基本合格的范围,教师专业提升的动力何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甚至会认为新技术培训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轻视是分不开的。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