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监控室年终总结8篇

时间:2023-03-13 11:08:17

监控室年终总结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1

一、总体思路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简便易行、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实施范围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

三、组织机构

农业部成立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农业部兽医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农业部兽医局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疫控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下简称中监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以下简称动卫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部兽医局综合处),由农业部兽医局综合处处长任负责人,农业部兽医局和疫控中心、中监所、动卫中心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各省(区、市)应成立相应的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的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并于2014年6月30日前将人员名单报农业部兽医局备案。

农业部组成32个评估小组,每组由5人组成,其中3名为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情况检查组成员,1名为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业务骨干,1名为农业部兽医局或疫控中心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协调)。评估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省级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主管兽医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各组交叉检查,每组评估1个省(区、市)。

四、绩效管理内容与指标

重点评估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围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兽药监督及假劣兽药查处、协调落实经费、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工作情况(详见《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附后)。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肯定,扎实开展地区常见畜禽疫病防控指导工作,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建设病死动物专业无害化处理场,查处制售假劣兽药重大案件,开展特色工作且成效显著的省(区、市)给予额外加分。

绩效评估依据《指标体系》赋分,基础分100分,附加分10分,总分110分。评估得分前1/3的省(区、市)评定为优秀等次。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动物疫情扩散,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区、市),当年绩效管理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五、绩效评估方法

绩效评估按照“以地方自评为主,部里统一下达指标体系、统一组织培训、统一组织查验核实和评估”原则进行。

(一)动员部署

在召开全国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的同时,部署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各省(区、市)自评

1.年中自评。各省(区、市)对照绩效指标阶段性完成情况,做出阶段性自我评价,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下半年针对性改进措施,形成年中自评简报,并于7月31日前提交农业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

2.年终自评。

(1)各省(区、市)自我评分: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赋分标准,逐项对照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年终自评分表另发)。

(2)提交自评报告:各省(区、市)根据绩效管理指标完成情况,做出总体评价,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年度自评报告,并于2015年1月底前连同证明材料提交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部评估小组核实

评估核实工作与全国春季、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查同时进行。

(四)年度总结评价

2015年5月底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区、市)附加分证明材料进行审核、评定,根据年度评估情况及年终评估结果,起草《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总结报告》,客观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总结绩效管理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报农业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进度安排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从2014年3月开始,到2015年5月31日前结束。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4年3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调整农业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组成,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

2014年6月上中旬:农业部评估小组(以下简称评估小组)对各省(区、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年中核实。

2014年7月31日前:各省(区、市)对照《指标体系》对本辖区上半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自评,并形成自评简报。

2014年9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请分管部领导对2014年上半年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点评,同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要求。

2014年10月31日前:各省(区、市)对照《指标体系》对辖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自查。

2014年11月上旬:评估小组对各省(区、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年终核实。

2014年11月30日前: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能反映本地区特色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的总结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

2015年1月31日前: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自评报告、自评分表及详实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附加分证明材料)。

(三)总结阶段

2015年5月底前:起草《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总结报告》,部署2015年度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等。

七、结果运用

(一)通报表彰 在2015年7月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对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评定为优秀等次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予以表彰并以部函的形式通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二)综合运用 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农业部将在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安排、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经费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延伸绩效管理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确保自评结果客观准确。认真撰写自评报告,提供能反映工作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效的详实证明材料。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日光温室;监控系统;物联网;智能控制

中图分类号:S24;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5-00-03

0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日光温室”和其它类型温室相比具有成本适中、建造容易、保温良好等特点,近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中效益最高的产业。由于新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新疆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体,截止2013 年底,全疆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91.4万亩(新疆农业厅园产处提供数据),覆盖全疆14 个地( 州、市) 和91个县( 市、区),预计到2020年,全疆设施农业将达到125万亩。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新疆的优势产业,被自治区确定为新疆农业六大产业之一[1]。

虽然近年来新疆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日光温室日常生产管理仍以经验为主,科技含量不足,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日光温室生产急需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精细管理[2, 3]。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粮食作物种植精准作业、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灌溉施肥控制、果园生产不同尺度的信息采集和灌溉控制等方面应用广泛 [4, 5]。以物联网技术框架为基础的温室智能监控系统注重全面感知、稳定传输和智能应用3个方向[6]。本文以连栋日光温室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温室环境参数的自动采集、实时显示与可视化的数据查询及分析,并监视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远程监控、智能控制,达到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1 系统结构

1.1 系统总体结构

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终端、通信终端、操作终端及软件平台。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等监测设备感知温室内的环境信息。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通信终端进入上位机系统,并对温室监测的数据进行存储、计算分析和共享,温室环境控制算法通过控制终端对调控设备进行控制。该物联网系统还可以通过手机流量或短信向用户发送实时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实现日光温室集成化、网络化远程管理。

1.2 环境信息采集终端

环境信息采集系统负责各类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控制,主要包含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环境信息采集系统的外部网络以基于IP网络技术和 GPRS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环境信息的传输;内部网络则采用短距离、低功率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7]。基于ZigBee的无线传输模式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经由ZigBee发送模块传送到中心节点,同时,操作终端和控制终端间传送的控制指令也传送至中心节点,中心节点再经边缘网关将传感器数据、控制指令发送到上位机的业务平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访问上位机系统业务平台,实时监测温室现场的传感器参数,控制温室现场的相关设备。

1.3 控制终端

控制终端主要由控制器、触摸屏、电源、开关器件、CO2气体存储释放装置等组成。控制箱可以通过在上位机或手机终端执行操作,实现对通风机、水泵、卷帘设备的手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并根据用户需求定时启/停设备。现场控制柜如图2所示。

1.4 操作终端和软件平台

操作终端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安卓系统)。系统软件平台主要由客户端(包括电脑客户端和手机App),应用服务端和数据库三部分组成。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可随时随地掌握温室内的环境信息及设备工作状况,汇总、分析采集得到的h境信息,远程对现场设备进行系统配置、功能配置。手机App监控界面如图3所示。系统每分钟保存一次采集的温室数据,并可实现数据列表显示、实时数据曲线显示、历史数据下载、历史数据列表、曲线显示、历史数据分析等功能。后台部分在服务器上主要用于用户注册系统维护,系统应用数据更新维护等。

2 系统应用分析

该系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日光温室园区内进行安装调试,温室内种植草莓,实验期间草莓处于幼苗期,选择两栋日光温室安装该物联网监控设备,安装现场如图4所示。

2.1 数据实时监测

系统采集的温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六大要素以实时曲线的方式显示,记录历史数据并分析各参数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对设施作物生长环境数据的精确监测,图5所示为2016年1月10日(室外温度为-3~-10℃)1#实验日光温室内24 h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CO2浓度变化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出,通过物联网监控系统的自动调控,温室内温度基本控制在15~25℃范围内,空气湿度在50%~70%之间,均在草莓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适温范围内。草莓处于幼苗期时,土壤呼吸旺盛,群体光合较弱,且冬季日光温室几乎处于全闭状态,因而温室CO2水平较高,基本维持在500 ppm以上,未发生CO2亏缺,因此不需要进行CO2施肥。

2.2 视频监控

相对传感器数据而言,图像和视频(图像序列)提供的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更加丰富和直观。通过该系统中的高清视频设备,将作物生长情况以及病害发生情况的图片信息通过无线桥网传输,为作物远程病虫害诊断及环境信息采集控制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相关专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各地生产进行指导与诊断,实现重大病虫害的预防监测,为最终实现全疆范围内规模化生产的基地联网监测平台奠定基础。温室内草莓生长的实时监控图像如图6所示。

3 结 语

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是提高温室作物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技术,代表了温室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通信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温室监控领域[8-11],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多媒体低温预警服务,并采用远程智能控制方式实现对温室定时加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广泛深入,但应用上总体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规模小且分散。

本研究以连栋日光温室作为应用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框架,设计并实现了日光温室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温室内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和农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同时,该物联网平台还能分析环境参数变化曲线,便于研究日光温室不同作物的最适宜环境。该系统的投入运行降低了日光温室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达到了节能增收的效果。

(a)空馕露取⑹度变化曲线

(b)土壤温度、湿度变化曲线

(c)CO2浓度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1]王浩,马月虹,杨关勇,等.新疆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及其生产功能区划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4,51(12):2328-2337.

[2]曲文涛,范思梁,吴存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 (6):151-152.

[3]杨英茹,郭利朋,岳赵寒,等.日光温室远程监控系统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5(3):50-51.

[4]阎晓军,王维瑞,梁建平.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4):149-54.

[5]邹承俊,余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关键技术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5 (4):33-35.

[6]秦琳琳,陆林箭,石春,等.基于物联网的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5, 46(3):261-267.

[7]邹承俊.物联网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生产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8):18-21.

[8]梁居宝,杜克明,孙忠富.基于3G和VPN的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39-144.

[9]韩毅,许春雨,宋建成,等.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方园艺,2016(9):207-210.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3-03

为了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作为在二级学院直接领导下组织和从事教学、教改、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的基层教学组织,最清楚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最明晰承担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最容易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校和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不可代替的,所以构建和完善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要的。

一、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

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的功能,是进一步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教学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教研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教研室成立了以教研室主任为主要监管人,以监管教师和学生监管员为成员的教学质量监管组织。教学监管教师由教研室全体教师选出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强的同行教师担任,学生监管员由各班的学习委员及课代表担任。

2.教研室围绕学院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教研室主任责任制度、每周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间相互听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稳定教学秩序为目的的期初检查制度、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期终检查制度等。

3.教研室建立实时、长效、多方位的质量监控系统。确立适合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和激励标准,健全畅通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容易操作的教学评价规范,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如教学监控组织对各位教师课堂教学及日常教学工作的评价、同行教师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指标[1]。

4.教研室对各位教师的评价结果要公平、公正,且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其改正存在的问题;教研室评价结果作为学院对各位教师评价结果的补充,纳入该教师的年终考评。

二、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实施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研室教学质量监管组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控管理工作。

1.加强教学研究监管,提高办学特色。教研室是负责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问题的最基层组织,它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关健,也是监督管理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最直接的机构。本教研室结合自身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①加强课程建设,实施“精品”战略。讲授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教学工作效果。教研室以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首先组织《医用物理学》课程的申报并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而完成麻醉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群的申报,包括《麻醉设备学》在内的四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校园网上建成教学网站,设置讨论区,方便学生远程学习和讨论。②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上。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过程实现从被动向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从灌输向启发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的转变。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推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研室教师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医用物理学》教学,通过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和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逐步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③申报教研项目,加强教学研究。教研室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情况,确定教研方向和课题研究规划,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课题,提倡并鼓励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注重利用教研室活动进行教学改革立项专题研讨与交流,按期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并有相应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教研室从2005年至今共承担部级教研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6项,其中一项课题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多篇论文获学会或学校奖励[2]。

2.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监控,稳定教学秩序。①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教研室必须抓好日常工作。教研室在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各种相关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监督、有管理,有组织地督管教师所承担课程的讲授、辅导、实验、批改作业、考查、考试等教学环节;积极进行教研室档案建设,做到分类合理、规范齐全、及时更新、显现特色、专人管理。为此,教研室每周都要安排一次例会,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教学研究、科研情况、遇到的问题等做主题发言,以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②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智慧。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集体备课是教师间交流备课体会、优化教学方案的关键过程,是完善自我备课的重要补充,不仅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以便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课程主讲教师收集资料、认真备课写出教案的基础上,由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教材的处理等问题一一说明,供其他教师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处理教材内容,以便使授课内容更充实、教学方法更合适、课堂效果更优秀。教研室的具体做法是:学期初教研室根据学期授课计划,安排集体备课计划,确定每周备课时间、主讲教师、主讲内容、参加教师等,在规定的备课时间,由授课主讲教师讲述授课的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每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针对主讲教师的讲述提出意见、建议。主讲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意见建议,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做到概念阐述透彻准确、逻辑推理严谨清晰、紧扣重点讲清难点,尽可能补充学科的新进展,增加授课的有效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③加强青年教师的导师制管理,为学科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新进青年教师刚进入教育教学岗位,对所处的新环境有很多的不适应,教研室对他们负有培养的责任。教研室的学风、教风及学术氛围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新教师的学历及经历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教研室指定有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在批阅讲稿、课件制作、课前预讲、参与教研活动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使他们快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3]。

3.加强课堂教学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其能够及时收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及有关教学工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可行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监控督导的作用,教研室对每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具体测评内容包括按时到课情况、教学组织情况、教学内容安排情况、仪容仪表等指标。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通过随机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发现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教学准备欠缺、迟到、随意调课等情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课堂秩序及学习气氛等问题。②督导教师听课后对被评教师进行实时总结评估,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方面给教师作出较为详细的评价,对被评为不合格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将信息反馈给本人,通过交流提出帮助、辅导意见,督促整改提高[4]。

4.加强任课教师评价监控,做好信息总结反馈。授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素质、能力、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态度以及与学生的关系等,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及教研室教学督管教师,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①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体现者。其自始至终参加整个教学活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表达能力和教学手段应用等教学情况,感受颇深,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能够给授课教师准确的评判。为此,教研室定期召开以学习委员及课代表为主体,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从每位任课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班级中随机抽取一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对任课教师做出具体评价,教研室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督促其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短期尽快修正提高[5]。 ②同行教师评价。教学督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最清楚,对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最明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容易了解和掌握,能够及时把握教师教学活动的现实状态并做出判定,做到互相点评、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总之,教研室通过教学质量监管系统这个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了全面监管,将学生作为对任课教师评价的主体,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教研室对任课教师进行实时评价,有利于及时对教师指导、管理,教学监管教师参与评价工作,能起到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堃,彭鹏,王培根.构建独立学院三级教学督导制[J].高教研究,2010,(7).

[2]周新妹.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2007,(9).

[3]朱立光,卢育红,张艳博.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09,(3).

[4]周云峰.高校闭合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5]徐有华,张玉秀.论建立健全高校三级教学监控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模及发展战略研究(11ZD003);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1GZ067);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及实证研究(2012359)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4

【关键词】电量监控 智能控制 温度传感器 震动传感器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高校则是我国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占地面积增长迅速。目前,高校是区域内电力资源的占有和消耗大户,电费支出在办公成本支出中一直占较大的比例,随着全国各个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对于这些关键建筑,采用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也致使高校的管理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高校的财政不堪重负。本论文旨在高校普遍采用的电气系统上,初步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的电气智能控制系统,为校园节能管理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提供一种新途径。

1 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原理

电力是高校校园内的主要能源种类,用于各类功能建筑的照明、动力、教学、生活等设施。高校电气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是能源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由能源监管中心、远程传输网络、现场控制网络、三相/单相电力监控终端、网关、传感器、定时器、智能化计量仪表、能源监管系统软件等组成。

2 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在校园里,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是电力供应的重点区域。目前数字化校园已在全国的高校推广。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立校园能源自动化监管系统,既可以省去网络的拓扑费用,也可以使能源监管和数字化校园结合起来,统一管理。

校园能源自动化监管系统的核心是能源监管中心,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局域网系统将现场控制器、传感器、监视器、三相/单相电力智能终端等设备整合起来。

2.1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示意图见图1,系统结构特点为:

(1)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区域的照明控制系统与监管中心联动,通过红外线感应系统,实现无人时自动关闭,也可切换成监管中心或现场手动控制,每个控制器的开闭情况都能在监管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显示出来。

(2)分体、中央空调系统通过温度感应和红外感应系统与监管中心连接,实现每个房间、每个封口的单独控制和无人关断,每个房间的温度、空调的运转情况都能够通过监管软件查询。

(3)校园供水系统增加变频控制设备,并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连接至监管中心。

(4)对学生宿舍区更换成智能计量电表,并连接至监管中心,实现分室供电计量、负载限制、定时断电、短路、过流保护、故障报警、数据分析、数据保护计费等功能。

2.2 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器中采用DDSI1129型单相或三相智能控制器,可完成用电系统的电压和电流采集、智能调节、数据实时返回、数据同步等控制;监测器采用红外线人员检测器,可完成有人员动作时可手动控制,无人员动作时自动关断。为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中的控制器和监测器都具备数据实时回传功能,保证系统运行参数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对于室外照明系统,设置室外照度计,能源监管中心自动读取室外照度计的照度值,当照度低于系统设定的照度值时,系统自动开启外场照明等,而不管定时开启时间是否到。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天气突变时,监控工作站检测到照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发出照明开启命令至照明监控终端,开启照明设备。

3 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效果

某高校针对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进行了电气智能控制系统改造,针对照明回路、空调回路增加控制器、监测器、温度传感器和室外照度计等,能源监测管理软件使用成熟产品,全部改造成本约为150万元与2013年底完成。

2013年该高校月平均总用电量为352万度,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月平均用电量为212万度;改造完成后,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月平均总用电量降低至331万度,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月平均用电量降至175万度,节省电费33.3万元,节电效果明显。

4 结论

通过实测得到,该系统在保证正常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可节约能源17%,且该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监测功能,不仅能够实现监管中心对总体用电情况的全面掌握,提高用电质量,保证用电安全,又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通过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帮助高校削减能源消费,避免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校园建筑设施的用能成本核算,完善用能收费体制和制度建设,是建设绿色校园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刘经伟.科技创新与应用[J].建筑科学,2013(28):242.

[2]张丽,张利明,罗永红.科学之友[J].应用技术,2011(11):15-18.

[3]原甲,龚敏,王云星.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J].技术与应用,2013(9):82-83.

[4]付丹.民营科技[J].科技论坛,2013(09): 75.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5

【关键词】环节质量控制;消毒供应室;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院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医院的消毒供应室,消毒供应室中所存放的物品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医院要全面做好感染控制工作,必须要从消毒供应室入手。我院于2011年10月之后,对我院的消毒供应室进行环节质量控制,其所获取的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10月前对消毒供应室进行终末端质量控制,设为对照组,10月之后进行环节质量控制,消毒室共有15名医护人员负责消毒室的工作,15名医护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34.61±5.43)岁。两组进行管理时,所负责的消毒室管理工作的员工为同一批医护人员。

1.2方法

研究组进行环节质量控制,具体步骤是,首先进行的是加强自我监督力度,加强物品回收、清洁、分类、消毒、灭菌以及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为了对这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需要将自己的姓名与编号都一一写在纸条上,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签名,负责下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上一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做详细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将其返回到上一个环节[1]。若是不存在任何问题,就可在评估结果上做签名确认,同样,对自己在这一环节的工作质量做评估并签名。其次,加强外部监督,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采用抽验的方式不定期做检查,并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总结,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当事人清楚总结所犯错误的原因,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实施合理的奖惩力度,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为了降低出错率,可设置奖惩条例,对每一个环节的员工在工作中都出现的错误都进行惩罚,在工作中所表现好的员工都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果问题已经流入临床科室,质量监督组以及护理组的管理人员要对其负责。另外,对发现问题的医护人员可给予奖励。

对照度所实施的是终末端质量控制,在物品回收、清洁、分类、消毒、灭菌以及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不进行质量监督,负责每个工作环节的员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操作,质量监督组进行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最后的储存于发放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物品进行返工处理[2]。

1.3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12.0 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 结果

我院消毒室样品数量为1000,研究组分类合格率为98.3%,消毒合格率为99.5%,清洗合格率为98.5%,包装合格率为99.2%,灭菌合格率为99.6%,发放合格率为99.3%;对照组分类合格率为92.8%,消毒合格率为94.6%,清洗合格率为94.2%,包装合格率为93.7%,灭菌合格率为91.6%,发放合格率为95.3%;

观察组在分类、消毒、清洗以及包装灭菌等各个工作环节的合格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在各个工作环节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消毒供应室与医院建设息息相关,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水平。因此,医院管理人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自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保证药品每个环节的质量[3]。我院于10月后对我院消毒室进行环节质量控制,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每个环节的医护人员进行相互监督,并互相配合,而且进行签名的方式,对自己在共工作中的质量做评价,有效降低了出错率。一旦发现问题,可立马找到相关的人员,达到了提高工作的效率[4]。另外,还进行外部监督,进行外部监督主要输质量控制组负责,对物品的流程做检查,检查完毕之后,进行总结,指出主要存在的错误,并向医护人员分析问题的出错之处,以及相关的解决方式,降低出错率,并设置奖惩制度,给予表现良好的医护人员适当的奖励,出错的人员做惩罚,有效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我院10月前进行终末端质量控制,10月后进行环节质量控制,进行环节质量控制之后,分类、消毒、清洗以及包装灭菌等各个工作环节的合格率都明显提高[5]。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室进行环节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物品质量管理,对消毒供应室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秀云,常凤英.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提高工作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5(35):9

[2] 白雪珍.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环节质量控制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642-1643

[3] 彭莲先.浅述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的监测及其质量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4(5):75.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6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扑面而来,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面对疫情,无数医护人员站在了第一线,为加强我院疫情防控,杜绝院内感染事件发生,我院感控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一线分类指导疫情防控措施,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层层防线,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零感染的好成绩,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整组织结构、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提升感染控制能力

重新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并担任感染监控科主任,落实院感防控工作主体责任,细化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实行院、科、院领导包保管理,全院各科室重新梳理各自工作流程、应急预案,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重新修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等制度,成立了牡市二院骨科分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防控消毒组、培训组、疫情报告组、物资供应组等小组,明确疫情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二、制定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会议要求与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行动,制定院我院的新冠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工作制度、预案、流程等20余份,并深入科室督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认真指导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与防护,使各项措施真正融入日常工作中。

三、慎终如始的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做到考核上岗

为提升全院医务人员疫情防控能力,慎终如始,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积极开展市级、院级、科室三级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培训涵盖了医务人员、机关、后勤、保洁等各科室。形式为感控工作间、面对点对点、视频会议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应急预案、穿脱防护用品、手卫生规范、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种关于新冠疫情文件的解读等。培训的同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四、深入科室加强督导考核

每天持续深入全院重点科室如预检分诊、缓冲病房、CT室、手术室、急诊科、医疗废物等科室进行院感和消毒隔离制度督导检查。定期对各病区、保洁员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实时监督检查,确保开窗通风次数和配制的消毒剂浓度达标。

五、实行感控督导员制度

为分发挥临床科室院感质控小组职能,每科室设立了一名感控督导员,及时监控科室各个感控环节,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病率。

六、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并加以演练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新冠肺炎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水平,制定了《普通病区内突发新冠疑似病例患者应急预案》、《门诊发现阳性病例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医院的整体联动和配合能力,更找出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处置预案,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坚持常规工作不放松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1~12月份共查出院病例 例,院内感染 例,感染率为 %。

2、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规定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并保存记录,全年共监测 份,监测不合格时及时报告,落实整改,进行二次监测。经复检全部合格。

八、加强职业暴露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安全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并有相关措施,根据各科室工作特点配备防护用品,如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九、加强手卫生管理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及宣传,完善手卫生设施,通过对重点部门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和督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

十、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理。认真落实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与转运、登记检查,保证了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整体运行规范。

十一、查漏洞,找短板,实行周自查制度

为全面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查找漏洞,深入实行周自查、周报告制度,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设立整改时限,深度挖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排查到每一员工,每一岗位、每一流程,排查分三个层面:

1、科室自查,发现短板,建立台账,每周三进行上报;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7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感染问题是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文件检索和汇总,将近年来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进行汇总综述。

【关键词】:MRSA感染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近年来,ICU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增加趋势,多重耐药菌出现的频率增加[1]。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与ICU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要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2],据统计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35%,并可发生多重或多次感染,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通过文件检索,将近年来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进行汇总综述。

1、 MRSA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ICU患者抵抗力下降,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感染率高。因此,老年危重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护对象。另外据文献报道,在基础疾病中,以损伤性疾病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加之重症监护室有很多侵入性操作,也是造成MRSA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ICU医院感染多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主,因此ICU住院病人要特别注重此三个系统的护理。 ICU医院感染与领导及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和制度的落实情况有关。据报道,国内很多医院干预前的院感科采样和疾控中心采样存在技术差异,且由于医院感染控制科工作人员少,许多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以致于培养结果不真实,并以此推断平时消毒控制工作不严格,制度落实不得力,才会造成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的手细菌数超标,这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干预措施

(1)加强病室环境管理,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3)MRSA感染警示牌:出现MRSA感染时,护士应及时落实接触隔离,明示隔离标记;(4)MRSA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进行单间隔离;(5)加强手卫生;(6)标准防护;

(7)气道管理

①卧位的管理

ICU许多病人因不能正常进食而留置胃管,留置胃管的护理不当将导致胃液的反流、误吸;病人口咽部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的重要感染源,0.01ml口咽分泌物含有10个细菌。因此护士应掌握预防对策,重点是病人的卧位,对MV病人病情允许时头部可抬高30°,尤其是鼻饲时,头部应抬高30~45°,并至少保持1小时。除加强卧位护理外,还采取少量多次分顿喂食,并在胃镜引导下将胃管置入空肠,降低胃容量,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达到降低肺部感染机会。

②吸痰操作的管理

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降低医源性气道感染。我科部分采用密闭式吸痰系统,要求操作时带手套,减少了吸痰管污染率。吸痰操作过程中注意防止污染和医源性肺部感染的发生。

③呼吸机管道管理

呼吸机的管路系统(螺旋管、附件)消毒不彻底易引起外源性感染,我科在呼吸机管道上标明开始时问,每7天更换1次。管路中的冷凝水易引起细菌的寄植,应定时清除呼吸机管道内积水,勿倒流回湿化器中。也不能灌人患者气道,否则,将导致大量细菌误吸。因此,应将收集瓶置于管路的最低位置,并定时清除收集瓶中的冷凝水。在离断管道、变换患者及处理冷凝水时注意勿使冷凝水倒流引起患者误吸。接触或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应换手套并进行手消毒。

a)医疗用品专人专用

我科对于所有患者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采用每人专用,每天消毒液擦拭,用后在本病房行消毒处理后再带出。在患者确诊为耐药茵感染前就已经严密了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物品表面的消毒,为每一位患者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听诊器、手电筒、血压计袖带),桌面和地面每天用2000mg/l含氯制剂擦拭2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用物、医疗器材污染或可疑污染时均要进行消毒、清洁、再灭菌后方可使用。

b)医疗垃圾处理

在患者的病室放置专门的分类垃圾桶,该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为医疗废物和与该患者接触过的所有废弃物品(包括用后的输液器、棉签、敷料等)统一收集,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后再送医疗废物暂存问,不进入本科处置室.污染的一次性医疗废物加入高效消毒剂用双层污物袋密封并贴上“特殊感染”标记送医疗垃圾暂存点。

c)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后,被褥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消毒(或紫外线双面照射消毒),之后再进行常规终末消毒处理,更换被服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后送洗衣房先消毒再清洗。严格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用物等,并及时通知感染科做常规监测,待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入住新病人。

d)标本运送和安全转运

采用密闭容器运送标本,医疗废物采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并在标本上用明显的“警示牌”标示,患者感染的耐药菌种类。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需戴口罩,并与检查科室如B超、CT室医生说明此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做好消毒及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3 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管理

(1)合理安排护理。

(2)病室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总之,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更是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的重要课题,在汇总了重症监护室MRSA感染的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后。探索和推广在重症监护室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定植高危患者从筛查、监测、去定植到控制、隔离、护理干预与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监控室年终总结篇8

关键词:核心网一般故障 处理前移 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172-02

网络维护中心监控室主要通过网管查看、接获报障等手段,收集设备告警或影响业务故障,派发工单至故障处理人进行故障处理。监控室维护人员最初设定的职责为故障处理的协调者,日常主要工作为通过监控系统查看通信设备告警,派发故障处理工单。监控室仅有故障的判断能力,没有故障的处理能力。

1、流程优化项目开展前工作情况

网络维护中心监控室原来的工作流程是:

(1)通信设备发生异常上送告警,监控室维护人员通过网管发现告警。

(2)判断是否为可忽视告警,包括无业务设备的告警、工程建设新建设备产生的告警、由于客户原因导致的性能告警等,此类告警一般仅作观察。

(3)对于不可忽视告警,根据告警类别、内容新建工单,派发至专业科室处理。

(4)对于重大和严重故障,新建工单派发至专业科室处理的同时,通知各专业科室派专家到监控室协调处理。

作为故障发现的最前沿阵地,如果在故障之初可以做出预处理,可以缩短一般故障的处理时长,简化处理流程,减少沟通成本和人力成本,这是流程理念上的创新。

2、流程优化项目开展过程

2.1 阶段一,计划开展项目

根据监控室要求,专业科室专家形成值班制,每天派专人在监控室值班,指导监控室维护人员进行故障预处理,推动该项目的执行。专家在值班的同时,收集和解答问题,对常见的一般故障分类汇总,总结处理规范。

2.2 阶段二,准备处理规范

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核心室专家开始着手编写《一般故障预处理手册》,将常见的一般故障处理方法和心得固化成文档,初稿完成后,作为监控室维护人员的处理规范,

2.3 阶段三,制定项目目标

通过两个月的预处理,维护人员掌握了基本故障处理技术,《一般故障预处理手册》已基本完善,覆盖了日常一般故障。核心网一般故障处理前移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展阶段,设定预处理率的目标值、挑战值、最终值。

设定一般故障预处理率的各项指标值。目标值为80%,即前期达到简单一般故障可以自处理,设定半年时间达到目标值;设定挑战值为95%,即基本达到核心室的一般故障处理标准,可以完全处理简单一般故障。设定一年时间冲击挑战值;设定最终值为100%,即一般故障完全前移至监控室处理。

2.4 阶段四,项目开始实操

维护人员全面进入实操阶段,从3月份开始,自处理率在逐步上升。在实操过程中,形成了反馈机制,对不能自处理的故障分类汇总,提交核心室,由核心室专家将处理方法写入手册。

专业室专家加强了支持力度,虽然指导方式已转为后台支持,但是设置了24小时值班电话,保证关键过度时期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进行。

2.5 阶段五,项目取得进展

进入5月份以后,首周的预处理率达到83.15%,整个5月的预处理率在80%左右,已基本达到目标值,完成了流程优化的初级阶段。从6月起,开始进入中级完善阶段,在巩固原有流程的基础上,扩大了一般故障的概念,核心网维护设备从基站控制器(BSC)基础设备,演化到媒体网关(MGW)、关口局汇接局设备。

2.6 阶段六,项目全面开展

提出建立专家和一般维护人员的联动交流机制,建立了飞信群沟通交流和定期会议制度;提出工单的新建派发、流转、报结标准化,有模板可依;提出明确系统账号权责,账号严格区分监控权限和故障处理权限。

3、流程优化项目实施效果

3.1 故障预处理率迅速攀升

图1是实施一般故障前移流程优化项目后,一般故障预处理率的变化图表,该图清晰地反映出一般故障前移后,监控室对一般故障的预处理情况,呈指数形上升。前两个月是流程优化初期,自处理率较低,从三月份开始,随着监控室维护人员的维护技能提高和经验累积,自处理率开始稳步大幅上升。

3.2 故障历时逐渐下降

由于一般故障前移流程优化项目,故障的平均处理时长大幅缩短。

预处理率与一股故障平均处理时长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即一般故障的预处理率越高,一般故障处理时长越短。随着预处理不断提高,一般故障历时不断缩短。9月份同比去年12月份项目开始前,故障历时下降20%

3.3 工作量明显减少

由于流程的优化,故障处理流程发生重大改变。原来监控室主要负责新建派发和流转工单,故障处理专业科室负责故障处理。目前转变为监控室直接预处理,减少了工单的流转环节,因此总工作量大幅下降。

根据工单流转规范,一般故障工单应在1小时内及时处理或转派,平均转单时长基本符合1小时要求。每张预处理后报结的工单即认为节省了60分钟,前三季度累计节省33万4千分钟。

3.4 发现多起隐患故障

由于处理前移,维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隐患故障,对于频发故障的网元和网元频发的告警,直接派发任务工单至核心室分析,或至设备机楼更换隐患故障硬件。将故障发现于隐患当中,一个个隐患炸弹被拆除了。

4、流程优化项目的未来改进

未来将继续深入优化这一流程,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对已能预处理的一般故障加快处理速度,对未能预处理的故障,通过总结经验变疑难故障为一般故障。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建立新员工培训体系,制作入门手册,便于新员工能力自查,每月进行维护技能考试。

核心网一般故障处理前移流程优化项目开展后,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故障处理时长大幅下降、总工作量减少。经过数据统计和实践验证,该流程优化项目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