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育产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8:29

体育产业论文

体育产业论文篇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即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生产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活动,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人才等越过国界的流动量越来越大,这就为各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创造了向境外寻求新市场和投资点的机会,也使得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更容易进入各自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的流入等因素,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明显的经济重心和市场分布转移的趋势,这些必然对各国经济以及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有着显著的多方面的影响,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体育产业也必将受到影响。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现状

在我国,体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出台了6大类29项改革措施,大大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体育从过去单纯的福利性事业正逐步发展为公益性产业,体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体育产业化才刚刚起步;从社会整体消费来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还非常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2.1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东部,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而在西部,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东部和西部的过剩和短缺状态,使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2缺乏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支持和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有些是营利性的,大部分则是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缺乏作为朝阳产业本应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由于缺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产业发展初期没有扶持保护政策,启动相当困难,这一发展态势使得投资回报率不高,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体育企业不仅没有享受优惠政策,而且部分娱乐性企业还承担着过重的税费。

2.3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体育领域中体现的行政意志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把体育作为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体育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体育领域生产活动及生产要素处于垄断状态,体育市场的主体难以确定,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缺乏整体观念和规模效益,市场秩序混乱。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安排是着眼于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而不是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的体制,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4法制滞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他已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要求。再者,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尚未形成。

2.5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和经营理念的落后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我国的体育经营人才严重匮乏。虽然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部分高校的体育院系也设有体育管理专业,但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行政管理干部,而不是专门培养体育经营人才,使得体育经营的通才严重缺乏,体育经营理念落后,从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

3.1加快国内的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接轨

这种接轨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使经济运行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规则还必须与国际惯例一致,从而从深层次上促进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改革趋势为体育产业制度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体育企业,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是以外资为载体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得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提高吸收外资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无疑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为体育产业带来:体制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促进我们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加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等有利因素。

3.2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资源配置的趋向合理将带来经济的增长,从而对体育产业形成一定的支撑和拉动。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保障;而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则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了体育产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将吸引社会上的大量资金投入。体育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体育企业将从主要由国家投资、产权结构一元化朝着非国有化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将打破行业壁垒的局面。体育开始真正的社会化。3.3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体育的人才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经营、管理乃至竞技人才的涌入将弥补国内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部分运动项目人才的不足,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迅速发育、成熟。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国内优势运动项目的竞技人才也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合法地转会或输出到国际市场。

4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促进我国体育发展对策

4.1创新体制,加强革新,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仅是我们参与竞争所必需,也是吸引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尽快进行企业体制的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出资人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应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实行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同时,对于体育产业而言,还应该进行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行业壁垒,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

4.2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确立一个新主题,倡导四个新观念:即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树立体育消费健康、快乐、时尚的新形象。在识别潜在体育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引导、造势等手段,将潜在消费者满足需求的愿望引向某种特定的体育产品,形成对该种体育产品的需求。要改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大幅度增加休闲娱乐类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比重,把简易高尔夫球、软网、滑冰、野外生存训练等娱乐休闲类项目引入教学体系,增加现在和未来参与体育消费所必需的技能储备,不断地影响大家对体育的热衷度,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4.3不断培育体育品牌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体育用品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为世人所关注。在当今世界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排行榜上,前10名中美国占5个,日本占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占1个。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外的产品将大举进入国内市场,面对这种压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利用我们的无形资产,大力发展我们的国产品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李宁、格威特、安踏、康威、双星、宝元”等品牌推向国际体育用品市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制定特殊政策,扶持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武术、自由搏击、中国象棋要加大走向国际的力度;乒乓球、羽毛球、女足、女垒等优势项目要学习和借鉴NBA的运作经验,开拓海外竞赛表演市场,提高这些项目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

4.4大力培育体育经营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关键在于人才。从全国情况来看,我们由于缺乏体育经营方面的人才,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加可悲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专门培育体育经营人才的机构。因此,构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育体系,是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既需要体育经营通才,即懂得多种项目经营之道的人才,也需要体育经营的专才,即主要擅长某一项经营开发的人才,但可能更需要专才。

参考文献:

[1]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产业论文篇2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即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生产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活动,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人才等越过国界的流动量越来越大,这就为各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创造了向境外寻求新市场和投资点的机会,也使得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更容易进入各自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的流入等因素,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明显的经济重心和市场分布转移的趋势,这些必然对各国经济以及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有着显著的多方面的影响,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体育产业也必将受到影响。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现状

在我国,体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出台了6大类29项改革措施,大大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体育从过去单纯的福利性事业正逐步发展为公益性产业,体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体育产业化才刚刚起步;从社会整体消费来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还非常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2.1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东部,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而在西部,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东部和西部的过剩和短缺状态,使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2缺乏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支持和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有些是营利性的,大部分则是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缺乏作为朝阳产业本应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由于缺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产业发展初期没有扶持保护政策,启动相当困难,这一发展态势使得投资回报率不高,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体育企业不仅没有享受优惠政策,而且部分娱乐性企业还承担着过重的税费。

2.3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体育领域中体现的行政意志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把体育作为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体育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体育领域生产活动及生产要素处于垄断状态,体育市场的主体难以确定,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缺乏整体观念和规模效益,市场秩序混乱。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安排是着眼于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而不是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的体制,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4法制滞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他已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要求。再者,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尚未形成。

2.5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和经营理念的落后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我国的体育经营人才严重匮乏。虽然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部分高校的体育院系也设有体育管理专业,但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行政管理干部,而不是专门培养体育经营人才,使得体育经营的通才严重缺乏,体育经营理念落后,从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

3.1加快国内的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接轨

这种接轨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使经济运行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规则还必须与国际惯例一致,从而从深层次上促进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改革趋势为体育产业制度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体育企业,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是以外资为载体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得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提高吸收外资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无疑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为体育产业带来:体制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促进我们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加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等有利因素。

3.2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资源配置的趋向合理将带来经济的增长,从而对体育产业形成一定的支撑和拉动。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保障;而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则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了体育产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将吸引社会上的大量资金投入。体育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体育企业将从主要由国家投资、产权结构一元化朝着非国有化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将打破行业壁垒的局面。体育开始真正的社会化。

3.3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体育的人才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经营、管理乃至竞技人才的涌入将弥补国内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部分运动项目人才的不足,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迅速发育、成熟。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国内优势运动项目的竞技人才也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合法地转会或输出到国际市场。

4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促进我国体育发展对策

4.1创新体制,加强革新,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仅是我们参与竞争所必需,也是吸引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尽快进行企业体制的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出资人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应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实行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同时,对于体育产业而言,还应该进行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行业壁垒,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

4.2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确立一个新主题,倡导四个新观念:即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树立体育消费健康、快乐、时尚的新形象。在识别潜在体育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引导、造势等手段,将潜在消费者满足需求的愿望引向某种特定的体育产品,形成对该种体育产品的需求。要改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大幅度增加休闲娱乐类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比重,把简易高尔夫球、软网、滑冰、野外生存训练等娱乐休闲类项目引入教学体系,增加现在和未来参与体育消费所必需的技能储备,不断地影响大家对体育的热衷度,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4.3不断培育体育品牌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体育用品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为世人所关注。在当今世界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排行榜上,前10名中美国占5个,日本占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占1个。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外的产品将大举进入国内市场,面对这种压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利用我们的无形资产,大力发展我们的国产品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李宁、格威特、安踏、康威、双星、宝元”等品牌推向国际体育用品市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制定特殊政策,扶持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武术、自由搏击、中国象棋要加大走向国际的力度;乒乓球、羽毛球、女足、女垒等优势项目要学习和借鉴NBA的运作经验,开拓海外竞赛表演市场,提高这些项目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

4.4大力培育体育经营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关键在于人才。从全国情况来看,我们由于缺乏体育经营方面的人才,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加可悲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专门培育体育经营人才的机构。因此,构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育体系,是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既需要体育经营通才,即懂得多种项目经营之道的人才,也需要体育经营的专才,即主要擅长某一项经营开发的人才,但可能更需要专才。

参考文献:

[1]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体育产业论文篇3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后,我国对体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育健儿为国家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对体育不计成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育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被认为是纯消费部门,是为国争光的。它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没有人认为体育也可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之计划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政策,体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开发。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论文。

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体育投入的比例与结构,除了意识形态、观念和国家的体育政策外,经济总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而论,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体育产业论文篇4

本文作者:高勇杜永庆赵晓凤工作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增强高校体育自主发展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高校体育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增长,高校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而高校体育经费,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拨款的初级阶段,使得高校体育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繁荣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的经济来源,高校体育可以摆脱以前那种“依赖式”的发展模式,变依赖拨款为自负盈亏,调动一切有助于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优化高校体育资源,实现高校体育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基础的增强,可以促进和保证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高校体育文化反过来,可以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能和智育、德育相提并论[2],虽然国家领导人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三令五申,但同工不同酬、重智育、德育轻体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因素固然存在,但根本仍然原因是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不足,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高校体育产业的繁荣,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助于高校体育自身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体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显著增强,逐步改变学生和整个社会对于高校体育的片面认识,最终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改善高校体育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得以实施,高校体育同样如此.高校体育物质条件,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学设备、体育雕塑等等.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8年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但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仍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物质条件匮乏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成为高校和谐发展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政府和高校自身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走高校物质条件产业化道路,依靠高校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力量.改善高校物质条件,政府投入和高校体育产业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后者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显著增强,最终形成以高校体育产业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全新格局.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体育习惯的养成、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等方面都必须以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基础[3].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繁荣,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体育文化资料的印制、课外体育器材的更新、体育讲座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等都要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使高校开展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繁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可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塑造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共获得4金5银2铜的好成绩,尹靖同学获得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孙文良同学获得第十届世界武术锦标赛52公斤级散打冠军;素有“西北王”美誉的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连续十一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并多次在CU-BA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都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体育热潮.经济基础是高校竞技体育的血液,以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为例,其2003年的经费开支已经超过百万,没有经济支持,没有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题之一,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5].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8月5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共54992人,仅占全国高校教师总人数的4.33%,教师总数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中正高职称2533人,仅占总人数的2%;副高职称15734人占0.5%,副高以下职称36723人.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均存在严重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行政资金的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具体途径

成立高校体育产业集团199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高校后勤迈上了社会化发展的道路.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高校体育产业要想发展,也必须走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路子[6].高校体育产业集团要改变以往高校体育依行政部门拨款的局面,形成高校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高校体育产业集团应游离于高校的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完成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调研、开发和相关经营活动,同时必须为高校体育服务,始终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完善,但其适应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是高校体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高校体育的所有经费,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科研设施的改善等,将全部由体育产业自给自足,不再需要行政部门的拨款,同时,伴随着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达,甚至有可能为高校其它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体育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啦啦操在各高校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体育专业人力资源丰富,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知识分子,其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体育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021万人,如果按照每人消费100元计算,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达到200亿左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第三,健身人群相对稳定,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健身人群的流动性相对较小,有利于其稳定的发展.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建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开设的健身项目,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文本”的思想.开展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大学生有强烈的体育赛事观赏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结果,第五届CUBA男8强、女4强赛9场转播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8,最高达到1.3.另根据CUBA组织机构的统计,第六届联赛比赛场次为2700场,观众人数达190万,电视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最后一届中国足球甲A联赛.这说明,高校的体育竞赛表演事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校体育竞技赛事的经营,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商业比赛,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运动员和运动团队参赛,2009年8月8日国际米兰队和拉齐奥队之间的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创下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奇迹,如果我们高校也能组织这样的商业比赛,其经济收益是非常可观的;第二,承接国内外的专业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增加高校自身的知名度,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第三,组建高校自身的高水平体育竞技比赛,使高校竞技形成“有自己的竞赛、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赛事文化”的全新局面,在这方面,CUBA联赛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根据2005年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学校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课余时间的闲置率较高,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不仅能够解决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自身维护和建设的经费问题,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体育需求的供需矛盾.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开发,应与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竞技表演事业相结合,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高校体育产业,不仅仅大学生是体育健身和体育观赏的需要,还包括高校体育配套产业的发展,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食品、体育书籍、体育音响制品等体育产品的高校市场需求同样巨大.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一是建立大型的体育用品专门超市,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应立足于中、低档消费品为主、高档消费品为辅的原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产品,有条件、多校区的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体育用品连锁超市;二是与社会体育厂商联合,本着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以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在高校开设体育用品专门商店.

体育产业论文篇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高度。当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初等职业教育,并要求受教育人了解和掌握一线设备的基本操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先进设备及高新科技的运用,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产业结构保持一致性,并满足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包括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层次。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质量方面难以适应当前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会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所淘汰,最终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无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调整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科技实力转化为社会基本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职业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正由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能源消耗保持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变。新兴产业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体系、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职业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充分挖掘职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潜力和动手能力,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审慎发展技术本科等措施。然而,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中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重复设置、生源层次不整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未能有效连接,以致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队伍结构分布和整体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重工业、手工制造业及基础金融服务等行业,而针对生物工程、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却相对缺乏。有些地方的职业院校甚至采用封闭式教育,断绝与外面所有信息的联系,缺乏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无法为产业升级培育技术人才,无法将学校的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在一起。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实现地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将对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证,也为推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对新兴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职业院校也仅从单一方面来对教育体系进行构建,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难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已无法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人才需求比例也在相应调整,即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正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持续增加。可见,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的重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仍然在信息、教育、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进行大量招生,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变化。加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备的缺乏,造成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科学以及高端设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相差甚远,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岗位体系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区域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将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首先,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从长远角度来讲,高职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人才,其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师,主要培养从事系统技术操作与应用的专业人才,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及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应将职业定位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高新科技成果、专利的设计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其人才培养对象为从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设计及应用等转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所需的人才和社会岗位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最后,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却没有职业教育那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更应坚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的“四步走”方针,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结构的设置应以“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色与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人才、高端装备设计制作产业人才及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针对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岗位需求为指导,培养其综合的职业素质。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第三,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到既能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考核,也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精神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第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根据2013年《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地方经验交流材料,在对课程结构体系面向新兴产业的改革满意度调查中,有80%的在校生对面向新兴产业的课程有兴趣,接近90%的学生乐于此法;有91%的实习生可以胜任新的岗位,所学专业与岗位吻合度达到75%;此外,新兴产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由此可见,适应新兴产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新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教学应用过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过程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过程三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经过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实验教学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知识实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基于理论教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校内、校外各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过程,借助实践平成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不同专业,在不同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制度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手工业不同,它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鉴于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向学生提供弹性学制服务,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采取相应的分阶段形式完成学业。对于就业专项性强或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对“短、快、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可采用两年学制模式替代传统的三年学制。同时,可将某些专业的学制调整为五年,在原有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另外还需要增加企业锻炼和实践环节。例如,文科类专业适宜两年制模式,而对于设计类、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其岗位技术含量高,普通三年学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可以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学制构建中,适当增加在校学习或项目实践的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应深入推行“学分制”课程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取得必要的学分。让学生在3~4年或更长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态度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

(四)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产业论文篇6

湘西地处湖南最西部,与周边省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各边省经济的相互发展,尤其是对湘西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旅游城市为主,如:矮寨大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推动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与各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强了该省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今天的湘西正在朝着高速发展的步伐向一线城市靠拢,湘西的交通与周边城市相互贯通给外来企业与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要道,给游客建造便捷的交通,扩大当地游客旅游量。湘西经济的发展很好灌输政府的政策“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交通的改善给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打开一道富裕之路,让湘西民族的文化广传八方,同时也为湘西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把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先导,以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挖掘丰富多彩的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要吸取产业之精华去除糟粕,体现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的一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与开发,使其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以政策为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契机,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拉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加以拓新与挖掘开发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如:体育竞赛表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着重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利用国家西部政策来发展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带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湘西文化产业的引擎,成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规模、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产业。湘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种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文化,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风情游,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引向文化产业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开发逐步带动湘西经济发展,使湘西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化走向灵活多样多元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循环的、原生态的绿色产业,就现展而言,信息掌握时代,科技改变未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度假环境,所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对湘西经济发展是一个绝好契机,无论对于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说还是对于湘西经济发展来说这都是双盈利。

3.2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双赢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在信息高速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同时继续保持好这股良好势头,将其发展为支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新兴产业。现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时尚、休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生态农业、体育休闲、民风民俗、民族体育结合起来,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借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平台来塑造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让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民族文化优势。

4结语

体育产业论文篇7

奥运经济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开始的。所谓奥运经济,就是为满足举办奥运会的相关需要或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主办国或举办城市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益的总称。从广义的角度讲,奥运经济就是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以城市发展战略和远景规划为基础,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与营运、奥运无形资产经营、奥运广告活动(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推销、企业知名度推销、奥运设施与活动的冠名等)等,以奥运为支撑点引发的一切产业经济现象和效益的总称。奥运经济的核心是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国民性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奥运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申奥的成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以体育为核心的奥运经济更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并不会唾手可得的,并且机遇和挑战并存。体育产业回报丰厚,进入壁垒又极低。入世后筹办奥运,西方国家将加快速度对中国体育市场“抢滩登陆”,我国体育产业同时将面临更为直接的挑战,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奥运经济契机,找出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和巨大风险,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良策,才能使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能最大化地变成现实。

三、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1.体育产品生产企业面临更为残酷的优胜汰劣。目前我国的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产集中度低、资本运作差、生产规模小,其规模经济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大型的国际体育产品生产公司以其资产优势(包括经营资本、经营技术、品牌声誉)、内部化优势(全球经营网络)和管理优势使其在从事国际业务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入世后承办奥运,国外更多的跨国公司看中奥运商机,会更迅速、更大规模地进军中国体育市场,在非价格竞争方面不能取胜的情况下,为了努力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无疑会选择降低价格的手段,这无疑会削弱企业的利润,迫使国内那些严重重复建设的企业和产品自动进行清理,一些管理差、规模小的企业及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市场淘汰,从而造成大量现有职工的失业。

2.体育服务市场的挑战。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的发育水平较为低下,而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业无论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市场管理方面均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体系。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将自由进入我国的健身娱乐市场,抢占该领域的就业位置;随着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放,国外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将大量来中国“打工”,也使得我国大量需要锻炼的、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等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相比,国外成熟的中介服务力量将趁机长驱直入,成为该领域市场的主导力量。

四、面对奥运经济,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保持体育产业各部分之间平衡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发展核心产业,才能带动中介产业和产业的真正繁荣。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根据世贸组织条款规定,有5年~10年的保护期,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已具备了条件。在保护期内,国家应在提供信贷、税收、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有意识地引导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同国际体育产品公司相比,在资金、规模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提高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尽量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奥运会所特有的高认知度和广告接受度,使其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应紧紧抓住奥运东道主的优势,通过赞助中国奥委会、赞助名牌运动员、举行一系列的产品展示、购买场广告等各种渠道,将优秀的产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全世界有机会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名牌。

3.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极为混乱。国家要加大力度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有明确的规定。

4.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现阶段,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一方面,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让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另一方面,对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定位,彻底根除我国体育产品“高档次、高层次”需求的错误定位,走出消费误区,从而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英陈冀杭等:论北京奥运经济和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浙江体育科学,2002.4

[2]张辉:申奥成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体育产业论文篇8

一、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1995年,在全国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中,教育行业为1186.3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近8%,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定售贸易餐饮业,居第三位。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中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人才密集度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教育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并且,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仍将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其投入。

2.教育还是各行业中资金投入以及资产占有较多的行业。

例如,1995年,全国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约400亿元,在全国16个部门中居第七位。1995年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193.8亿元,仅次于经济建设费支出占第二位,此外,社会各界及居民个人每年也以各种方式向教育进行直接投入,其中包括各类学校收取的书本费、学杂费,一些学生交纳的择校费,社会各方面向教育的各种捐献,企业办学中的各种明贴暗补,各种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享受的免税待遇,等等。大体估计,每年国家、社会和居民个人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可达1800-2000亿元。同时,经过多年积累,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还占有数千亿元的资产。

3.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首先看社会收益率,主要是计算一定时期内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f·丹尼森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其增长中似乎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结果也大体相同。当然,国与国之间不完全相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明确,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则是客观存在的。1981-1995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递增10.1%。同时,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教育的规模、投入、义务教育普及率,文盲半文盲降低率,还是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都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教育的贡献率即使仅按10%估算。1995年我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投入产出比)也将达到28%-30%。另外,教育对社会发展其他方面(如社会文明、道德修养、公共秩序、社会环境等等)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其次是看个人收益率。这主要是个人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投入与其收入的对比。从各国情况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可以谋取较好的职位和较高的收入,其终生收益也远高于投入。我国因体制原因,曾长期存在所谓“脑体倒挂”现象。但近几年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变。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抽样调查分析,在企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比大学本科者高22.6%,大学本科者比大专学历者高13.1%,大专学历者比高中学历者高5.8%。同时,企业处级干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科级也高8%。机关人员也存在同样现象,只是差距略校今后,随着教育投入(特别是个人投入)的增加,个人收入上的这种差别将继续扩大。教育的这种高收益率,正是推动教育产业化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基本动力。

(四)教育产业的市场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市场资源可以是无限的。

这主要根源于四个条件: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类自身。人口的一定数量及其不断地生育繁衍,为教育提供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生产对象。二是教育所消耗的“原料”──知识、技能及其传播培养方式,也是不断地积累和可再生的,并且在积累与再生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历史地看,教育所用的“原料”供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在继续,这种“原料”来源就不会衰竭。三是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把更多的收入投资于教育,这既表明社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也相应地扩大了教育投资的源泉。四是教育具有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与开拓的无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有一种内生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同样来源于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造教育者。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创新的追求是无限的。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又在进一步创造新的、更好的教育。这两种“无限”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永恒的“螺旋”,促进教育产业不断发展。

三、如何把教育转化为产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业的形成是逐步的。只有某种技能、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如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有较强的独立性等),便会自然地从其他行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划分。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已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完全可以从文教部门中脱离出来(在现在的文教部门中,教育也已占大头),与研究开发一起构筑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比如说“第四产业”,并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把其培育成支柱产业。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从我国情况出发,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彻底转变观念,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审视教育,把教育当做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对待,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演化,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已进入市常然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使要素增值)的教育却仍站在市场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必然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化与市场化。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顺理成章和比较规范地使这些要素和行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合理地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行业,其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具备有这种客观必然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改变现有的把教育看作一项社会事业的观念,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教育的产业化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极有好处。首先,作为产业,必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必然要追求价值增值。这就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自我发展机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内部资本来源。其次,产业化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投资必然要讲求收益率。而有明确的、较高收益率的产业,肯定会引来社会的广泛投资。第三,产业化和市场化之后,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机制将被引人教育产业,这将有利于教育本身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其更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尽快研究和设立直接计算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

目前不仅我国,而且国际上对此也尚没有统一、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仍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的产业化则很难实现。因为这会使教育无法像其他产业那样,通过具体的估价来反映其运营特点与经营成果。所以,这一套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的设立,是教育产业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国家财政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来反映,其较大的缺陷是没有反映社会其他方面(如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入。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体制变化,这一部分呈不断扩大之势,最保守地估计,目前也与国家投入相差不多。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对教育投入的计算明显偏校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投入应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甚至还应包括学习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按这一思路来设计教育投入指标及计算方法。

教育的产出从实物形态看,可以用不同学历及特殊学习经历(如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正规、系统教育外的附加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学历者的人数来反映通过教育增加在人身上的不同技能与知识量,因此这是一种间接计算法)来反映。他们构成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产业“产品”。价值形态的计算相对复杂。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对知识、技能的评估计价问题。我考虑目前可用三种方法来解决。一是通过个人参加工作时一般的起点收入(在特定领域,如公务员中,由国家按不同学历规定起点工资)来计算。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受教育者的选择及相应确定的收入待遇来计算。三是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的付费水平来计算。

教育产业的收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计算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来计算教育的总收益率。贡献率的计算主要是需要把教育确定为国民经济总合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并给出一定的系数。这在当前尚较困难。国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则研究较少。但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别国经验,可以先提出一个不十分精确但大体可用的系数值,然后再不断校准。贡献率确定后,再根据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就可计算出总收益率。二是个人收益率,主要由个人的预期终生(或一定时期)收入水平与其向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个人投资)来计算。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提高,个人交费上学的范围及比重将不断扩大与上升,这一计算将更有客观基础和实用价值。

(三)对教育机构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义务教育,仍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鼓励个人积极参与。这一阶段的教育机构,仍主要是事业性的。

对于非义务教育(高中段以上及各种培训),则应逐步引入企业化管理运作方式。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凡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的教育机构,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些学校与机构之间实际上已经展开了或明或暗的市场竞争。其争夺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资源以及市场资源(学生的就业渠道)。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竞争将愈演越烈。因此,学校或教育培训性机构的企业化、市场化,乃至整个教育的产业化,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将其纳入合理、规范和有序的轨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