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暗示教学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9:50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1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wwW.133229.coM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3

一、暗示教育法的涵义

“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就是要把个人成材的思想发展规律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交流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充分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原则

第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理智和情感统一的原则。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高度统一,注重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尽量采用艺术手段,营造情感世界。第二,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原则。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认为暗示教学法的课堂本质必须建立和谐教学课堂,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课堂关系。这要求政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更能够包容各种思维方式,尊重思维多元化,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手段,营造师生互相接触,情感交流和情感对话的课堂机制。第三,愉悦,欢快而又轻松的原则。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把“苦读”奉为劝学的佳话和典范,而暗示教育法却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教室的氛围始终是充满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这种轻松清除了心理上、生理上的疲劳,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信心的迅速建立,紧张的情绪迅速消失。以上三个原则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是暗示教学法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形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1.言语暗示。言语暗示就是不直接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2.人物暗示。人物暗示就是教师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来间接地影响教育孩子。3.艺术暗示法。艺术是运用直觉,情感的。所以这种方法是迅速的,直接渗入大脑。4.教育暗示法。主要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热点的联系,其主要是扫除书本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创造一个知识的背景,要教材的梗概和社会热点结合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

暗示教育法形式还很多,其它还有:表情暗示;动作暗示;心理暗示等等。

四、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应做到:

1.针对的初中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还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

2.通过行为训练,让自我暗示。在初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优秀的政治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和引导学生。

当然,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五、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局限性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另外,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

总之,暗示教育法,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恰当的运用暗示教育法,使我们的教书与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卓文红.《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法》.

[2]佚名.《情景暗示教育法》.

[3]《心理暗示教育法浅议》.圣才教育网.

[4]刘曼毅.《什么是“暗示教育法”?》.央视国际.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4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4]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2007.85.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 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 。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 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 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 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 ]。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 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 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 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 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 方 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 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 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 己 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 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 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 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

二、 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 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 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 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 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 以 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 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 ”的 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 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 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 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 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 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 受 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 论说 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 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 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 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 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 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 ,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 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 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 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 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 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 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 目 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 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 和 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 , 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 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 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 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 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 ,因为 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 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 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 ,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 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 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 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 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 并 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 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 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 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 定态 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 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 强法 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 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 会不学法还真 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 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 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 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 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 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 分, 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 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 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 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 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 窝 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 灵 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 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 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 力的 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 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 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 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 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 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 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 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 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 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 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 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 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 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 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 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 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 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 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心理暗示;排球教学训练;学习兴趣

暗示能发掘人的心理潜力,因为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潜力非常大,再加上人心理具有的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可以不同程度地受到暗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球专选队选取的20名具有一定基本功,且身体素质较好的队员。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和网上查询法

通过对相关的学报、期刊资料进行收集归类,并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下载、查阅、分析。

(2)逻辑分析法

对查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影响高校排球普修教学比赛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的逻辑论证与理论分析。

(3)观察法

笔者结合自身的训练经历,对20名队员6个月以来每天的训练都进行详细认真观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感受以及训练状况。

二、结果与分析

1 传球进行中的心理暗示

除了暗示所有队员全身协调用力,两手自然张到最大,靠手指弹力将球传出,还要暗示研究对象注意听手击球的声音,声音过大说明动作不协调,声音越小动作越到位。

2 助跑起跳加挥臂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让所有队员都牢记动作要领,分两组进行20次完整练习;将研究对象带到一定的高度,作为他们的挥臂目标,每个队员目标高度不一样,利用语言对他们进行暗示,刺激其尽最大努力往最高点挥臂,诱导他们全力以赴。

3 发球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要求所有队员牢记发球要领,每人发球15个。发球同时默想教练员精心编写的各阶段相应的暗示语音来调节运动技能的发挥。

三、结论与建议

教学训练实践表明,暗示法可以提高排球动作技能的训练效率以及临场发挥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使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稳定。

1 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是心理暗示运用的关键,学习兴趣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要让在校大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排球学习。

2 适时调整在校大学生的情绪

教师在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时,应以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念从根本上有所改善,积极投入排球这项运动中来。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排球技术的练习。

3 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知道,教师的暗示在大学生看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此,应该定期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修养,掌握多种排球教学方法和技巧,形成高超的排球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并能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俊铭,体育教学中的暗示及其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7).

[2]王亚丽,胡建林,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1(03).

[3]易学,暗示在体育训练与教学中的应用[M],体育科学。2001(06).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暗示,表情,动作,氛围,活动,音乐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

一、 表情暗示

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论文参考,动作。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本课活动的重点是练习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可孩子唱来唱去都是一个样子。这时我稍稍加了些动作,当幼儿唱到“小狗用一个钉锤”时,我就用一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当唱到“两个钉锤”时,我就用两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同时我还配上适当的表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唱得可来劲了,力度区分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动作暗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的。

三、氛围暗示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并把教学意图渗透于其中,那么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的。记得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教学活动:走进教室,墙上挂的是圆柱体的雪碧瓶做的娃娃,窗台上放的是几个圆柱体积木围成的公园,就连教师的胸前也配戴了圆柱体的小电子表,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当教学进行到:“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呢?”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四处找啊找啊,每找到一处,他们都会惊喜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环境

的暗示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成功的感受!

四、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记得我校才搞绿化时,校园里满是花草,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孩子们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信手摘花,我对孩子教育了好多次,有些收敛,但还不彻底,于是我就设计了一节体育活动《种花》要求幼儿先锄地、挖坑,然后撒下种子,再浇水、锄草,每进行一次劳动都要翻过小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孩子们觉得太辛苦了,这时我适时地暗示说:“你们看种花很辛苦吧!如果别人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摘掉了或踩坏了,你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意图,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老师,我们再也不摘学校的花了!”通过这一件事,我更加懂得了,亲身的活动要比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多采用活动暗示法。论文参考,动作。

五、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指老师利用形象、生动、赋有童趣的歌曲、音乐指导孩子的活动,固化了各音乐所指定的规范行为,这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了乐感、节奏感,又融洽、平等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提着嗓子用简单、直接的指令性语言,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必需服从,“音乐”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半公开的“秘密”。论文参考,动作。只要老师轻轻的弹唱,孩子们都会迅速、愉快地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活动。论文参考,动作。如上课前师生以唱歌的形式问好,很快就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绘画活动时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孩子就不会浮躁,易产生创造力;身体锻炼时放一些雄壮的乐曲,孩子精神百倍。音乐暗示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常规,更令孩子身心愉悦。

从上可见,暗示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暗示手段,有时还应多种暗示手段并举,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个人简介:胡永红,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教高级,现任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园长,从事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