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白船教案8篇

时间:2023-03-13 11:09:59

小白船教案

小白船教案篇1

滂沱雨夜,黑手伸向海标船

2009年3月29日9时30分,广东海事公安局值班电话急促响起,广东海事局附属单位广州航标处发生盗窃案,要求海事公安派员前往调查。

原来,停靠在广州仑头航测基地码头的“海标31”船拟在近期配合海洋部门对南海进行科考研究,相关工程所用的新购直径30毫米锦纶防扭绳就放置在船甲板上,它是固定水下仪器所用的一种特殊绳索。29日凌晨3时许,值守该船的董船长被异常响声惊醒,通过舷窗发现滂沱大雨的夜幕下,两个黑影正从甲板上利用绳索向船下吊东西。“有贼!”这是董船长的第一反应,他马上召集船员拿着工具、手电前往主甲板察看,但已经得手的窃贼此时已驾驶着小木艇逃离“海标 31”船,瞬时消失在茫茫雨夜中。经事后清点,海洋工程用的防扭绳共计被盗五捆,总长度近1500米,总重量800公斤,总价值人民币39000余元。此案的发生,不但对海事部门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相关海洋科考项目不得不因此而延期。

大海捞针,侦查工作全面铺开

接报案后,广东海事公安局刑侦支队立即出发前往案发地展开调查。就在短短20分钟的行车过程中,一个个疑问已经在侦查员中产生:缆绳失窃的地点在“海标31”船主甲板,船上没有安装视频监控,码头上的监控探头能否拍到案发经过?发案的仑头航测码头水域位于水道纵横交错的珠江下游,盗贼从何方而来、往何方窜去?发案是在3月29日的凌晨3时,当时下着大雨,室外现场的痕迹会不会被雨水冲刷掉?被盗的缆绳足足有800多公斤,盗贼是用什么方法把如此重量的缆绳搬到小艇上的?

侦查员在船上的初步调查收获并不是很大。现场勘查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案发时的大雨把“海标31”船主甲板淋了个遍,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设置在码头上的视频监控器,其摄录范围仅限于“海标31”船左舷,根本看不到窃贼上船的右舷和主甲板位置;尽管有目击证人,但董船长也只是看到了两名作案人的朦胧身影及小木船的大致轮廓。

线索只有这么多,而广东海事公安局不论是警力,还是技术手段都极为有限,对于这起盗窃案件,方向在哪里?

尽管现场没有多少证据,刑侦部门经研究分析后认为,本案在作案、销赃等过程中,均离不开水上交通工具,通过目击证人对小木船的描述,确定了侦查的总体思路:以查截赃物、摸排嫌疑船只为重点,结合协查、走访等侦查措施,对案发地附近水域进行拉网式地清查,获取有关信息情报或破案线索。

这是一项大海捞针式的侦查任务。侦查员及派出所民警根据工作方案全部到一线开展摸排,一个半月时间里,对案发地附近的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的60多个废品收购站和船用产品市场走了个遍,同时对上述地点的水域、河涌进行全面清查和走访,并向近岸单位发放协查通报500余份,获取各类信息和线索近千条。

水落石出,蛛丝马迹牵出案犯

海事公安的侦查员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任何行为,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此案案犯盗窃、销赃也不例外。经过对获得的近千条信息线索分析研判,侦查员细心地发现了其中三条线索极为有价值。一是广州黄埔鱼珠水域有渔民反映,案发前的半年时间里来了一条农用艇(俗称“中山艇”),开船的人有两个,听口音应该是中山人,二人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平时白天在鱼珠一带开船收废品;而在3月底,这条船上突然多了一个人,但这条船从此白天就没有再开过,且都是晚上出去,到3月底4月初以后,就没有再见到这条船了。二是中山黄圃有船民反映,曾经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卖菜的时候,看到有3名年轻男子驾一条农用船经过黄圃,往阜沙方向走,船是从广州方向来的,这条船应该装了很重的东西,以至于船被压得很低,因此印象特别深刻。三是中山阜沙一废品收购站附近有村民反映,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在废品站水边看到一艘农用船上装了一堆绳索,由于水上船民用的缆绳一般都是土黄色的麻绳,但那次看到的却是纯白色的新绳子,而且绳子重得把整条船都压得很低,船舷都快要接近水面,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开船的是村里(阜东村)的人,好像是姓黄的一家。与其它线索相比,以上三条信息无疑与此案关联最为密切,同时,这也更加坚定了侦查员继续围绕中山阜沙镇阜东村人、“中山艇”和白色缆绳的线索深入调查的决心。

针对线索共同指向的中山阜沙阜东村人和“中山艇”,侦查员对广州黄埔鱼珠近岸水域的船民和岸上黄埔古港村落村民再次进行走访,发现在案发前半年内,在广州黄埔进行废品收购的“中山艇”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夫妻船,另外一条船上开始时有两个人,后来又来多了一个,三人都是中山人。另一方面,侦查员在中山阜沙镇近水的废品站中得到了确切消息,村里有不少村民都会驾“中山艇”在广州番禺、黄埔一带收废品,但是其中年轻人不多,就两三个,其中一个叫黄俊,另一个叫梁伟,他们两人是开同一条农用艇到广州收废品的。由此,侦查员判断,此案盗贼中的二人极有可能就是黄俊和梁伟。侦查员自公安网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把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姓名为黄俊、梁伟,年龄在16~20岁范围内的男性青年全部筛选出来,其中叫梁伟的有23人,叫黄俊的有15人。他们将照片交给提供线索的群众辨认,他们一致指出: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阜东村东成东下街26号和38号的人正是在4月初驾“中山艇”自广州方向前往中山阜沙、载着白色缆绳经过的黄俊和梁伟。至此,侦查员确定黄俊、梁伟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并于5月26日对二人采取布控措施。

真相大白,案犯悉数落网

2009年6月3日,犯罪嫌疑人梁伟在中山落网。由于自信公安机关没有抓到把柄,梁伟在讯问中摆出了一副无辜的架势,说:“我什么都没干,你们抓错人了。”侦查员早已预料到有这种情况出现,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措施和讯问方案,在经过一轮法制教育后,适时地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公安机关为什么会抓你?第二,小木船是谁的?第三,船上的摄像头已经拍下了整个案件过程,你是想等其他人讲了以后自己再交代吗?

小白船教案篇2

一、学生已知时

【案例】小学数学课中的《认识乘法》往往被教师们认为是一个难点,讲不清。在这一节课上,我做好充分准备走进教室,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乘法’!”话刚完,教室里闹开了锅:“老师,乘法我会了!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全班竟一起背起了乘法口诀,有的学生索性举起了铅笔盒把乘法算式和口诀拿给我看,个个得意洋洋。面对此情此景,我一下愣住了,我该怎么办呢,如果我大声斥责他们的话,必将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就无法专心学习新知识。片刻思考后,我灵机一动问道:“哦,没想到,新朋友已早一步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打过招呼了!那我想知道,它有没有告诉你们,它的妈妈是谁呢?”经我这么一问,学生一下便安静了下来,皱着眉,捧着小脑袋努力地思考。看着他们可爱的模样,我忍不住笑起来。我打开书中的场景图说:“请你们仔细观察图中的小动物,它们将会带你寻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学生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

生:我看到有很多母鸡,还有很多小兔子。

生1:母鸡3只3只站在一起,有4组。

生2:我看到有很多小白兔,它们两个两个站在一起,有3对。

师:根据××说的,你能列式算算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吗?

生3:2+2+2=6(只)。

师:这道式子很特别。

生插嘴:有3个2。

师:对,像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式子,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谁能大胆地说说,它的乘法式子应该怎么写呢?

生4:2×2×2=6。

师:你真了不起,已经知道乘号了,你就把“+”改成“×”,是吗?

生5:老师,他的乘法算式写得不对,应该是2×3=6。

师:请问这个“2”哪来的?

生5:上面有3个,我拿下来一个。

师:那这个“3”又怎么解释?

生5:上面不是有3个“2”吗,这个3就是3个2。

师:谁来分析分析2×2×2=6的式子?

生6:是错的,2×2×2应该等于8。

师:你们同意吗?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小结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意义。

同理学习计算母鸡只数的方式:3+3+3+3=123×4=124×3=12。

师:现在你们知道乘法是怎么得来的了吗?

生齐声:加法。

【思考】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家庭,走进学校之前,他们已经耳濡目染了丰富的现实世界,对数学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是和“学校数学”不一样的“日常数学”或“街头数学”。这些“日常数学”可能会促进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对“学校数学”的学习。上例中,当老师点出课题“乘法”时,学生很快就想到并背出了乘法口诀。这说明,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看到或学到过有关乘法的知识了。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乘法了呢?不是!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可是,学生却自以为会了,都急于表现自己,无法定下心来听讲了。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问:乘法的妈妈是谁?一下子便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了过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大胆地说说,这道题的乘法式子应该怎样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去体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其实,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遇到学生对书本数学“未学先知”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只要我们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转变为对已知的思辨,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进行。

二、学生质疑时

【案例】教学关于《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的一节练习课,没想到一道题引发了学生独特的思考。题目是这样的:老师带着28个同学准备租船过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租船方案,看谁的租船方案既经济又合理。(要求:每船限乘4人)

生1:用28除以4等于7,所以租7条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应该用29除以4等于7余1。因为老师也要坐船,这样共有29人,所以要租8条船。

对于他的说法充分肯定后,板书:29÷4=7(条)……1(人)。

师:是啊,还剩下一个人没坐到船,所以我们还要再租一条船给他坐,共要租8条船才够呢。

稍作小结后,我便准备进行下一个练习。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3:老师,我不是这么想的,因为老师一个人坐一条船多寂寞呀,而且还浪费。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前6条船每条坐4人,剩下的船一条坐3人,另一条坐2人,胖一点的同学就和老师一起坐正好。

生4:我认为也可以,先第一条船坐3人,第二到第六条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坐2人。

生5:还可以这样坐,5条船先每条坐4人,后面3条船每条坐3人。

【思考】设计租船方案这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本来很普通,但由于学生对教师坐船方式提出了不同见解,却使它成为了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学生从坐船人数与坐船的先后顺序入手,开放性地寻找坐船方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兴趣盎然,思维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着。虽然教学进度慢了,课堂节奏缓了,但学生的学习效益却提高了。他们通过一道题,丰富了生活经验,实现了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深层次的理解,也养成了深入探究的好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质疑的机会,合理打乱教学节奏,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问题,把问题弄明白。

三、学生需要时

【案例】在上一年级《统计》这一课之前我让小朋友回家剪好各种水果卡片,第二天上课时,先一起认识了统计图之后,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水果卡片,来制作水果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卡片,像老师这样把它们分一分,然后贴在你的白纸上。

生忙碌地操作起来。可有的学生还在寻找卡片,有的学生正为丢了几张卡片而焦急。突然,某生举手:老师,我可以和XXX合作吗?合作!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没想到竟会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

师(激动万分):可以,可以。

很快该生又高兴地举起手来:老师,我们合作好了!

正在寻找卡片的小朋友停了下来,纷纷效仿。我看到合作的同学还能分工呢,一个涂胶水,另一个把图贴起来,合作得很有序,也很带劲。

【思考】小组合作、同桌合作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可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中,我却发现:学生似乎把合作看成了一项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按要求怎么做,就像鸡不要吃食,而我们却摁着它的脖子,硬逼着它吃一样。而今天,由于学生弄丢了学具,没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开心心地忙碌,很眼馋,于是出于孩子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的天性,主动提出了合作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请求,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了“结伴式”的探究活动,而这回他们却出乎意料,合作得如此开心,如此投入,如此成功。我想,只有当小朋友发自内心地需要合作时,“合作”才会百分百奏效吧。

四、学生出错时

【案例】

一、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算法交流

师出示45+30=?

生1:45+30=75,我是这么想的:45可以分成40和5,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

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45+30=75

405

30

70

同时指出生1把今天遇到的难题,转换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40+30=70,70+5=75,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方法。

生2:我在脑子里摆小棒,45里有4捆小棒,30里有3捆小棒,加起来是7捆,再加5根就是75根。

生3:我是这样想的:4加3等于7,5加0等于5,合起来是75。

师强调生3的说法:十位上的4和3加起来得7,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5和0加起来得5,写在个位上。

生4:我是竖着写的:

45

+ 30

75

同理教学45+3=?45-30=? 45-3=?

学生能说会道,方法各式各样,看似已经会计算了,于是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接下来的练习。

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练习

16+10=36+3=

57-7= 86-50=

43-2=

40%的学生:16+10=62 36+3=9657-7=586-50=18 43-2=45

[错因分析]我把出错的学生归类,一一寻找错误的原因。

1.43-2=45把“-”看成了“+”属于粗心,问题不大;16+10=62、36+3=96、86-50=18学生计算时把个位十位混在一起或调了位。原因可能有:(1)低年级学生的感知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以上错误;(2)“轻敌思想”在作怪。

2.57-7=5学生误以为57是由5和7组成,减掉7还剩5。这一错误的产生是学生对数的组成理解错误,第一次接触两位数减一位数,误以为减掉一位还剩另一位。

[帮助策略1]针对以上1的情况,当学生再次做题时,要求先细心读题,计算时可先用线连一连:34+20=54头对头,尾对尾,对头的还是写在头,对尾的还是写在尾。

而对于2的情况,课上我如此解释:57减掉一个7后,5的后面就破了一个洞,我们用“0”来表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意会57-7=50。

[跟进1]第二天练习,20%的学生还犯1的错,而第二种错误已经消失了。再次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1)连的线画在一起,自己也看不清;(2)有的学生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就习惯性地把十位的得数写到个位后面了。

[帮助策略2]针对用画线方法的学生,为了看清自己的连线,要求:34+20=54;至于个、十位调换位置书写的,多强调在写个位得数时,前面留出位置,让十位的得数有个地方安身。

[跟进2]第三天、第四天……虽然学生还是会有错,但正确率却在直线上升,85%、90%、92%……

【思考】“跟进”让我发现了学生的错因,“跟进”让我及时地采取了帮助措施,“跟进”让我的学生计算能力普遍有了提高。这一次的深入“跟进”,让我明白: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课堂中学生已有的“多样化”的算法,更应该关注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后产生的错因。就好像医生,在为病人开“处方”后,还要负责地“跟进”他们服药后每天的恢复情况。“跟进”对于教师来说应是一项有效的工作,也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小白船教案篇3

民间传说版本各异

关于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版本各异。1959年8月,84岁的淇澳居民钟占祥说:“有一天,几个英国鬼子走近我们村边,见几只牛犊子很肥壮,就折些竹枝鞭打牛犊子取乐。看牛仔回来大喊:‘英国人抢牛!’平常很多父老村民已叹息说,土地将给红毛鬼霸占,将来无立足之地了。今天听说英国人来抢牛,就联合一班青年人冲出去,将英国人痛打一顿,把他们打跑了。后英国人派人来索赔伤药费,村民不给,他们即开木头战舰开炮打过来。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淇澳人顿时燃起胸中的反抗怒火,同仇敌忾,自发地组织起来,合力将清廷奖给的大炮搬出来,用犁头铁、烂铁锅片、烂铁链等放在炮筒上,燃起火药,向木船轰击。有个专替人舂米的亚四,连开几炮都击中木头船,把他们的船打得团团转,只好竖白旗。我们心中气愤未消,更多打几炮,结果把这些船全部打走了。后英国人求我们谈判,说我们见到白旗还开炮不讲理、野蛮。过后,乡中绅士钟某有一位在广州做官的同学,写信来说广州有银3000两拨下来,钟不信。原来英国人向清兵总督赔战败银13万两。官府见白进之财,层层贪污,余下3000两才拨给淇澳。他们将这3000两银建一石街,人民称之为胜利街。”

2002年2月,92岁的钟大元和89岁的钟大安两位淇澳居民在接受访问时说:

听爷爷讲,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番鬼佬”抛船在淇澳岛西边的金星门搞走私鸦片,其船只最多的时候达50多艘。他们登上淇澳岛西部测量树标,搭棚居住,还骗来一批“猪仔”做搬运工。他们住过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还留有“番鬼佬洗身塘”(即露天浴池)。这些“番鬼佬”有时也寻欢作乐。一次,村民在石井围田里做工,把牛群放在山坡吃草,有三个“番鬼佬”走来捉住一只牛牯在玩,又去鞭打牛群。看牛仔看见了,就喊:“‘番鬼佬’偷牛了!”耕牛是农民的宝贝,一听见有人要偷牛,大家都放下田里的农活一起去保护耕牛,驱赶“番鬼佬”。当天下午,一大帮“番鬼佬”闯入村要寻仇滋事打架,但村民们人多势众,把他们轰走了。

有一次,“番鬼佬”雇用一些村民搬货。这些货物用木箱装着,一箱一箱的。一位村民在扛箱上船的时候一不小心跌倒,木箱摔烂,滚出12个黑圆球,原来这是鸦片烟。这些鸦片烟每箱两隔,每隔6个,准备走私运入内地。因为跌倒摔烂了鸦片烟箱,这位村民被“番鬼佬”打得遍体鳞伤,由其他的几个村民抬回村去。村里人见了都为此事不平,纷纷找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要去与“番鬼佬”算帐。当天傍晚,一大群青壮年在乡正的带领下来到了“番鬼佬”的住地,与“番鬼佬”论理,要赔汤药,但遭“番鬼佬”拒绝。于是,村民们喊着、闹着,要赶这班“番鬼佬”离开淇澳岛。

第二天上午(这天是七月初二),“番鬼佬”趁涨潮开来十五、六艘船,架起枪炮逼近村边向钟氏大宗祠开炮。钟氏大宗祠后瓦顶被打穿。接着,他们又把船开到西面的天后宫,向天后宫开炮,天后宫被打烂一个大栊。这下可激怒了淇澳村民,大家齐集天后宫,祭过天,发誓要与“番鬼佬”干一场。“番鬼佬”万万想不到淇澳人有这么齐心,还用起炮来。原来,那时候淇澳村也有六门“长针”(大铁炮),是康熙年间钟宝公(1645~1704)参与时带回来的,架在钟氏大宗祠前;其它的是购回来用以对付海盗张保仔的,有轮子可以推走的。这次,村民们见“番鬼佬”欺上门来,怒不可压,男女老少齐上阵,迎击敌人。青壮年操起铁炮铜炮,塞满烂犁头铁片、烂锅碎片,点燃火引,向敌船发炮。其他人拿着锄头刀枪木棍守着村边两岸,准备迎头痛击登岸的“番鬼佬”,连妇女儿童也前来送茶递水。约在退潮时分,村民们越打越勇,炮炮打中敌船。这时候,“番鬼佬”的指挥船摇起了白旗,村民们不知这摇白旗是什么意思,对准白旗就开炮,把白旗连同摇旗的“番鬼佬”一同打下海去。船上的“番鬼佬”有的呐喊要求和,他们派人登岸谈判。谈判在钟光祥家里举行,还请来通事传话,当时“番鬼佬”答应赔款三埕白银(约3000两),撤离淇澳岛。村民们用这笔赔款修葺了被打烂的钟氏大宗祠,修筑了淇澳白石街。

2002年2月,淇澳秀才钟光祥后代、65岁的淇澳居民钟教根据爷爷和父亲建树的故事说: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后,英国人等“番鬼佬”占据金星门走私鸦片,他们到陆地拉来不少“猪仔”搬货、起屋,企图在淇澳岛开埠。他们虐待“猪仔”,“猪仔”挨打挨骂后就想逃走。一次,有几个“猪仔”挨打后就逃到淇澳村避难,一群“番鬼佬”闯入村中,与村民们发生纠纷,打起群架,两个“番鬼佬”被打死了。第二天,“番鬼佬”纠集十五六艘船驶入淇澳湾,开枪开炮进攻淇澳村。他们开炮打烂了钟氏大宗祠屋顶,接着又向天后宫开炮。这可激怒了淇澳全村人民,大家决心保卫家园,与“番鬼佬”决一死战。当时,淇澳村民人心齐,有钟宝公在康熙年间时带回的铁炮做武器,男女老少齐上阵,又有蔡二(全村人都这样传说的)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结果将“番鬼佬”打败。当“番鬼佬”摇起白旗要停火谈判时,淇澳村民以为“番鬼佬”又在玩什么花招,把摇白旗的“番鬼佬”也打下海去。后来,“番鬼佬”与淇澳人谈判,答应赔偿淇澳村的损失,淇澳村民才放走他们。

虽然“番鬼佬”答应赔款,但迟迟不见兑现。事隔两年后,有一位当了官的考生回香山县城石歧,遇见钟光祥。他告诉钟光祥,说外国商人有12埕白银放在广州,是赔给淇澳村的,但没人去领。他劝钟光祥去把这笔款领回来。钟光祥到了广府一经了解,知道确有一笔赔款给淇澳村,但这些白银只有三埕多一些,不够四埕,其余的可能给贪官贪去了。于是,钟光祥将这三四埕白银带回淇澳,没直接交给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而是先交给族长,由族长交给乡公所。之后,乡公所把一部分白银分给在打仗中牺牲者、受伤者的家属,剩下的用来修葺钟氏大宗祠、修建了淇澳村白石街。

1966年,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黄廷柱,说是根据该校在淇澳的调查,写了题为《1836年广东淇澳岛人民的反美斗争》的文章,对鸦片战争前发生在淇澳的战斗有如下说法:

1836年(道光十六年)夏天,美国侵略者由广州拐卖了一批华工,集中在淇澳岛附近的金星门,以便候船转运国外。在一个傍晚,有几名被拐卖的华工偷渡到淇澳岛,向一个农民钟九霞请求搭救他们逃生,在钟的家里藏了两天后,在乡民的帮助下从关帝环附近乘墟艇逃离淇澳岛。

后来,美国侵略者和人口贩子发现他们是逃到淇澳岛,便衔尾跟踪到岛上来,声言入村搜查,要捕回“猪仔”。钟九霞出面理论,力言并无外人来村,并坚决拒绝美国强盗进村搜查的无理要求,侵略者一时慑于岛上民众的声势,被迫退回,但声言如不交出“猪仔”,要动用武力,攻打淇澳。地方官将事始末请示上官,但无结果。当地人民为了自卫,决定自行防御。过了几天,美国强盗果然驶进来十五六艘武装帆船,包围全岛,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侵略者想借机侵占该岛。岛上人民一时义愤填膺,将祖传的大炮多尊,抬到天后宫前(现尚有炮眼遗迹),准备痛创来犯敌人。当时全村16岁以上的男女都集结起来,参加作战,一时同仇敌忾,人心奋发。美船首先开炮,毁钟氏大宗祠,继又中天后宫后座,村民毫不示弱,立予还击。敌船多艘被击沉,特别最大的那艘尾部也被打断,船长柯尔被击毙,敌军伤亡不少。美国侵略军一时无法招架,扯起白旗,派人登岸请降。岛上人民严阵以待,派钟光祥为代表和侵略军谈判。结果,美国侵略者被迫赔偿白银三大埕(麻油埕,每埕约盛白银1000元),后来村民将所赔款项铺筑了上下两条环村的石板路,作为胜利纪念(路今尚存)。议后,来犯乱船纷纷撤退,被炮击死亡的船长柯尔,立碑埋葬在岛的北边青社角山坡上。

由上可见,淇澳当地对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的起因,说法各不相同。钟占祥说是英国人“鞭打牛犊子取乐”引起。钟大元和钟大安说是“番鬼佬”殴打替他们搬运鸦片的淇澳村民引起。钟教和黄廷柱的说法大体相同,说是洋人进村搜捕逃跑的华工引起。至于开炮进攻淇澳村的洋人,多数说是英国人,只有黄廷柱说是美国人。但各种传说众口一词,皆说淇澳村民击退了入侵者,洋人被迫赔款,村民用赔款修筑了白石街。

政协委员提出提案

2000年春,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到淇澳岛参观后,被当年淇澳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特向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将淇澳岛的“白石街”列为部级爱国主义基地,并将淇澳这段历史补写进中小历史教科书。联名提案人有19名全国政协委员。该提案在2002年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他们在提案中写道:

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然而,位于伶仃洋上的广东珠海淇澳岛上的人民,却在1833年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英美两方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他们用赔款铺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目前都完好地保存在岛上。

淇澳岛的“白石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淇澳岛上威严的古炮,沉默的祠堂,长长的“白石街”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炎黄子孙第一次以血肉之躯、民族意志、爱国热诚抗击列强取得的胜利。

由于种种原因,淇澳岛“白石街”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耻辱,而不知道1833年淇澳岛的这一场扬中华之威,长民族志气的胜利战斗。

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十分重视,复函说:“淇澳岛白石街是珠海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但白石街抗英史一直未经史学家论证与证实。收到该提案后,我们对此十分重视,立即要求珠海市尽快做好淇澳岛白石街论证考察,将白石街原有风貌保护下来,使人们在参观白石街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该提案涉及白石街的史实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过程,我们将进一步跟进这项工作。”

为了对提案进行论证和落实,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珠海市政府邀请国内著名中外关系史和鸦片战争史专家前后两次召开《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研讨会。

历史档案揭示真相

在《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第一次研讨会召开前夕,2000年9月,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碰巧有机会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伦敦郊区英国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在英国外交部档案FO1048东印度公司中文档中,发现了与淇澳村事件有关的22件原始档案。这些档案是当年两广总督、澳门同知、香山县令等地方官员就淇澳村事件写给东印度公司英国大班的外交文书,详细记载了冲突的起因和经过。

从这些中文官方档案看,冲突的导火索是“夷人偷牛”。1833年10月27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说,道光十三年九月初一(1833年10月13日)中午,淇澳村民苏上品(即苏亚全)“同村人蔡亚和、钟亚有、蔡亚幅四人在金星山脚港口捕鱼,听闻郭应端之子郭亚祥叫喊‘夷人偷牛’。苏上品等上岸看见夷人将牛拉走,苏上品等将夷人捉获,带回村内。该村地保蔡仕仰因系夷人,不能送官。即着苏上品等将夷人送回。”当时在淇澳一带活动的外国人皆为停泊在金星门洋面的鸦片船上的外国船员,多数是英国人。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还说,当日申牌时分(下午3至5时),“夷人拥到该村,约有五十余人,来寻村人打架。村众惊慌,齐出赶逐。夷人见人多,走避。适有不知名字一夷人落后。苏上品与蔡亚和、钟浚泉、钟亚有等一齐赶上。夷人见苏上品等追赶,转身用剑扑斩。苏上品用刀格抵,致伤夷人左手腕。夷人复用鸟枪向蔡亚和及钟浚泉殴打。蔡亚和用木棍抵格,殴伤夷人右胳膊。钟浚泉用木棍殴伤夷人左臁骨。钟亚有用拳殴伤夷人左眼泡。夷人仍向苏上品扑殴。苏上品用刀戳伤夷人肚腹倒地,移时殒命。捡获夷剑一把、鸟枪一枝。”这个在格斗中被杀的外国水手后知名叫万利央拿。当天那些被淇澳村民驱赶的外国水手“转回行至村外,见华人郭名秋同工人黄亚仰在田工作,即上前将郭名秋捉拿下船。黄亚仰叫喊,被夷人放枪打伤。”黄亚仰“伤重医治不效”,于阴历九月十七日(10月29日)死亡。在外国鸦片船水手与淇澳村民发生冲突的过程中,他们还“抢去黄牛四头”。

10月15日(阴历九月初三),事态严重扩大,外国鸦片船队对淇澳这个中国的和平村庄进行了有组织的武装袭击。10月21日,香山县令田溥在致英国大班的谕令中说:“现据左*7头村民孙振棉禀称,伊与弟孙亚福驾艇在淇澳村前海面捕鱼,于九月初三日已牌时候,突有夷船三板十余只,驶入村前,施放枪炮,奔避不及,被夷人用鸟枪致伤孙亚福。”10月22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说:据防夷千总倪应龙署香山协秦副将、署香山县令田溥面禀,“该夷连日坐驾三板船十余只,向该村施放枪炮,并向该千总言此村不肯顺从,应即覆其巢穴等语”。10月27日,根据地方官员的调查结果,他在致洋商的谕令中又说:“初三日,该夷多人复来该村,欲讨回夷人,施放枪炮,打烂房屋门扇,该村男妇多人救护。夷人转回,适孙亚福卖鱼经过,被夷人放枪致伤。”

奇怪的是,在英国发现的这批原始档案没有提及淇澳居民开炮还击一事。不知是当地居民未向官府报告,还是清朝官员在对外交涉时故意回避此事。但是,据美国人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提供的史料,当年发起进攻淇澳村的英国鸦片趸船“赫尔克里士”号(Hercules)船长格兰特(AGrant)曾明确地说,他们进攻淇澳的武装艇队曾遭到“火炮射击”。这种说法与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是一致的。

淇澳村事件绝非偶然

1821年(道光元年),道光皇帝颁布严厉的禁烟令,外国鸦片走私船被迫从珠江内河的黄埔港等地转移到外洋。外国鸦片贩子利用固定的鸦片趸船从事走私活动。这些趸船冬季停泊在令仃岛,西南季风来到的时候,就移泊到金星门、急水门和香港。金星门是淇澳岛与大陆唐家镇之间的海域。1833年,许多外国鸦片船驶入金星门海域停泊。

淇澳位于珠江入海口西侧,与澳门和香港相距不远,邻近的金星门海域当年是鸦片走私中心。因此,外国殖民主义者曾想控制淇澳。清朝光绪年间的《香山县志》写道:“水师提督李增阶遣视金星门,东至旗纛澳一百七十余丈巨浸而水浅,西至唐家村一百四十余丈而水深,欲以十余巨舰载沙石塞之,不果。十三年前,有奸民引洋人如李法测量,盖欲于此停泊销售,偷漏关税,故也。继又于唐家、淇澳树表量地,皆绘图识墨。复于淇澳山建英吉利国旗,大有营造意。因英夷放债,西洋夷质其夷楼土库,鹊巢鸠居。英夷无驻冬之例,以候帐为名,既盘踞澳门,且欲跨金星而有之,居心殊叵。……旋得新安之香港地,尤利便,不复至。”在处理淇澳村事件的过程中,清朝官员对外国殖民主义者觊觎淇澳的企图也有所察觉。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引用署理香山协秦副将和香山县令田溥的禀报说:“该夷船向泊伶仃洋面,近移内地金星门,胆敢放枪伤人,并捉去华人,出言不逊。查无另有起衅根由,似为窥踞该处地方。”

正是由于淇澳居民对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鸦片贩子觊觎淇澳的企图有所警觉,并且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感受到自己生存权受到的威胁,当外国鸦片贩子的武装艇队对该村开枪开炮时,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自发组织起来开炮还击。

赔款修路完全可能

关于利用鸦片贩子赔款修筑白石街一事,至今仍未找到文献资料加以证实。但是,对淇澳村事件进行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可能会有赔款一事,只是对赔款来源,看法各不相同。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费成康研究员认为,当地有英国鸦片贩子与淇澳居民举行谈判的传说。英国鸦片贩子要将金星门一带作为长期的活动基地,还需要在当地购买食物,汲取淡水,直至雇用民工。因此,举行和平谈判以善后,是武装冲突失利后英国人必然的选择。英国鸦片贩子被迫赔款,则是这场谈判的合理结局。他指出,直到20世纪中期,即使在富庶的江南水乡,都很少见到一个村庄建有长达两公里的环村石街,何况在珠江口一个贫穷的小岛之上。如果没有一笔特殊的款项,很难设想当地居民会集巨资来修建这么一条在当时偏僻的小岛可视为十分“豪华”的街道。如果这条道路系当地富户捐资建成,他们造福地方的功德必定会被居民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传诵,直至会被载入地方志。可见,修建这条白石街的经费应当如同当地居民的口述,来自外国人的赔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存宽研究员表示相信淇澳村民曾经得到3000两白银的赔偿金并用来修筑了淇澳的白石街,毕竟民间传说不会全然事出无因。但他对英国人打白旗投降并自愿赔款白银3000两的说法颇表怀疑。他说,英方文献只说了冲突后“驶回各船”,并未谈及“打白旗求和”及赔款3000两的事。英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它一再宣布对该公司以外的英船的所作所为不负任何责任。格兰特船长更不会做这件事。此人本是个只相信暴力的恶棍,绝不会出面求和赔款,因为他自恃鸦片贩子的力量大于淇澳村居民。唯一的可能是那些从鸦片走私中得利、八面玲珑的行商们,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可能自掏腰包给淇澳村民白银3000两,以冒充英国人付与他们的赔款,因为从文献资料看,为了平息淇澳居民的愤恨和顾全两广总督的面子,行商们曾经在澳门用金钱收买一个黑人,让他冒充杀死淇澳村民的凶手。

历史结论重新改写

2000年和2001年,以在英国发现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国内一批中外关系史专家对鸦片战争前的淇澳村事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澄清了一些混乱的说法,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1836年淇澳居民抗击美国人入侵的说法,刘存宽研究员说,遍查有关文献资料,均找不到1836年淇澳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记载。岛上发现的两块外国人墓碑,碑文均无一字涉及1836年美英船只与淇澳居民发生过冲突的事。他认为,1836年美国人与淇澳居民发生较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说法主观臆断的成分较大,值得怀疑。这种说法极可能是对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的时间错位和张冠李戴。它的出现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有关,也因为当时作者没有条件接触中文原始档案和外文资料。

当地有一种传说,在1833年的战斗中,蔡二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当地政府还根据民间传说,在淇澳土炮台遗址上,竖起了神炮手蔡义(即蔡二)塑像。专家们指出,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蔡二是土匪,并有与夷人勾结之事,与淇澳村事件并无关系。现存淇澳天后庙的《重建天后圣母碑记》上刻有“右祀蔡二将军”的字样。可见立碑时蔡二已去世。此碑立于道光癸已仲夏,即1833年农历5月。但淇澳居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发生在当年农历9月。蔡二不可能参与此场战斗。

小白船教案篇4

而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则略去不管。生成性教学则更为关注教学过程。它认为,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能驾驭这种生成性的课堂。这种超出课堂的预设环节,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即所谓的“生活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课堂发生意外事件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使突发事件变成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才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期间,美国塔尔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在谈到教育的核心问题“满足需要”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时,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真正的马语者――Monty Roberts。他在62岁高龄的时候配合英国BBS电视合录制了他三天驯服野马的过程:用24小时不停的追赶野马,使它离群、发泄、无奈,尔后再用了近24小时开始与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又用了近24小时慢慢靠近它并步步为它套上绳索、马鞍,最终成为人们的坐骑。在这72小时中,Monty满心充盈的是对马的“爱”,有了这个“爱”,才有了矢志不渝的等待;这是一种理性的爱,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爱,是一种有奖励有惩罚的爱(不断的追、不停的靠近、拉与蹭等训导过程)。它类似于一种信仰――对马充满了执着的期待,所以,就产生了一种不放弃的追求,就产生了一种恒久的耐心。耐心是基于爱心之上的,没有耐心是因为心中不爱,或爱之不深。

Monty是一位“马语者”,他何尝不是一位懂得教育的人呢?我们谁又是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呢?

抱怨孩子的顽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心;责备孩子的无理,是因为你不懂他的需要;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不够谦卑;教育无效果,是因为你的爱交流不够。在哪个“问题”学生的身上你用过72小时不间断的训导呢?野马亦能驯服,人不及马乎?

送给大家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哈尔威船长该不该死呢”?这是我看到的一节课堂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中,它也许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的启发!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最后一段写道:“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人大海。”

师:同学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存亡。

师: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判断哈尔威船长有没有逃生的可能呢?

生:有。他完全可以和最后一批人一同乘坐小船。就在此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觉得哈尔威船长应不应该死?”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吃了一惊,我课前也没有想到过这个向题,一下子还真难作回答。这名学生的疑问立即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共同兴趣,接着又有学生表示:“既然事故的发生哈尔威船长没有一点责任,为了救船上的客人,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他为什么还要去死呢,多不值得呀。他要是活着,一定会做更多有用的事的。”

听了这些话,我认为学生的分析不无道理。于是,我总结道:“是呀,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哈尔威船长都很钦佩。他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恪尽职守的船长对自己工作的深厚感情。他死了,死得伟大!但也有些让人感到惋惜、遗憾。老师从内心里也希望他能够活着,那样他一定会为人们做更多的事情。”

“您觉得哈尔威船长应不应该死呢?”是个极具教学价值的问题,被教师巧妙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明白了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意义,还深入地激发了学生对他的热爱、怀念以及为他殉职而感遗憾。在生生、师生、教材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被合理运用,使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掌控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在生成中发散思维、激活能力、“异想天开”

下面这个案例是发生在某幼儿园的教室里。

教师让小朋友们做“找家”的游戏。黑板上画着一块草地、一条河和一棵树。讲台上放着三样玩具:一只白兔、一只鸭子、一只猴子。看完题目,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一个小男孩走上讲台,这个看似机灵的小男孩这样做了:小白兔被放在了河里,小鸭子放在草地上,小猴子在半空中……教室里顿时发出了哄笑声,大家都争着要到讲台前纠正小男孩的错误。一个小女孩又上来了,她把小白兔放在了草地上,把小鸭子放到了河里,小猴子放在了树上。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说应该给她什么样的奖励?”教师大声引导着。“一颗红五星。”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就在这时,刚才那位小男孩举起了手要求发言,“老师,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地想将教学内容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而不给这个小男孩讲故事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不是生成性的课堂)我们这位幼儿园的教师做得就很好。

小男孩讲到: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小白兔在草地上玩得满头大汗,它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河边,一看小鸭子那么舒服地在水里游泳,小白兔就‘扑通’一声跳下河,没想到它根本不会游泳,很快就沉下去了。而小鸭子却救不了小白兔,所以它就爬到岸上拼命喊:‘救命啊,小白兔落水了,快来救啊!’树上的那只正在打瞌睡的小猴子被救命声惊醒了,一看情况危急,就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所以在半空中……”小男孩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更加热烈的掌声。老师赞许地摸摸小男孩的脑袋,问大家如何奖励小男孩,“两个红五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写这个案例的是河北唐山第十一中学的李剑老师。那位小女孩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她是根据生活经验或书本得到的答案,她获得了一颗红五星是应该的;那位小男孩的答案是自己独特思考的结果,与常理不符,但为何可得到两颗红五星呢?因为,他不仅仅靠经验,还靠他独特的思考角度,是他丰富想象力的表现。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异想天开就是明天的创造发明,今天的胡思乱想也许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认为,兔子应当在哪里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兔子要在那里。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通常希望学生能按照事先做好的标准答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公开课上尤其希望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会对学生的答非所问而发怒;不仅老师如此,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会对答不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发出带有讥讽的笑声。所有这些都压抑着孩子的创新意识,摧毁孩子发表独立见解的自信心。因此,老师有必要将这类案例讲给孩子听,并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孩子“异想天开”,这对于孩子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灵活机智的处理呢?这需要教育机智。教学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多种教育能力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锻炼得以形成和提高。一个教师要掌握教育机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论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处变不惊”。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但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增加文化底蕴。生物知识浩如烟海,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现代生物教学的需要。请看下面的案例:

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述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绩。突然发现一个学生正在课本上郑成功的肖像上画了几滴眼泪,然后展示给周围同学,引来哈哈大笑。

老师看了同学的画,缓缓地问:“老师觉得他这么画一定有他的道理,谁能说郑成功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为什么要流泪呢?”

生1:激动的眼泪――战胜荷兰侵略者,收复失地。

生2:欣慰的眼泪――汉族人民教给高山族兄弟农业新技术,亲如一家。

生3:痛心的眼泪――分子妄想分裂祖国,骨肉分离。

老师:我们共同的心愿,擦去郑成功的泪水,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老师顺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无法保证教学的底线;课堂教学不能过度预设,不允许任何意外、偏差,课堂就缺乏了弹性和活力。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两方面的。有的生成的问题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被老师利用,但是,还有许多时候,并不是积极促进教学的进行。

生物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教师正在讲课时,有学生忽然提出问题。很多老师对此比较苦恼,因为这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许多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措施封住学生的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断然阻止是否可取?这样做是不是等于扼杀了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的权利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精神紧张时思维会迟钝,回答问题正确率低,甚至原先会回答的问题也会由于紧张而出错,更无奇思妙想和创造性而言。课堂上学生随意插嘴,说明此时学生身心处于高度放松状态,大脑思维也最灵敏、最活跃,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从一定角度看,学生上课插嘴并不是坏事情。当然,万事皆有度。学生插嘴讲话不是课堂的全部,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以采用“问题卡”的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学生先把问题记下来,等教师停止讲话后再提问。这样,形成每事必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逐渐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的问题。有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赋予教学之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的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抛弃和转化,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使教学正常化。对此,教师应正确地看待生成性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教师应牢固确立目标意识,时时将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较,是扬还是抑,是顺还是纠,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小白船教案篇5

中国传统渔船装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造船艺人以丰富的经验和艺术想象力,创造了多样的渔船造型和装饰艺术。本文以舟山传统渔船装饰为例,对浙东沿海独具海洋文化色彩的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作一些探讨。 一、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的历史变迁 浙东沿海海洋捕捞渔船的演变发展历史悠久。 作为浙东前沿的舟山群岛,其舟山之名就与“舟”有着不解之缘。《昌国州图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舟船乃舟山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舟山时属海外,岛民时称“岛夷”或“鸟夷”,俱属东夷部落,亦称东越之民。《越绝书》道: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越人与船相依为命,由其地理、生活环境使然。当时,越人使船,人习以为常,其造船工艺及航海技术在当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传说海洋捕捞渔船是由内陆江河使用的舟筏演变的。舟山海洋捕捞渔船是在涂滩采捕向沿岸浅海捕捞延伸时出现的,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夏商时期捕捞渔船小而简陋,无定型规格和名称,一般船身长4.5米-5.5米,载重约1吨-2吨,称“丈八河条”。后随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开始改革捕捞渔船的结构模式,在船身一侧装饰“玉肋”(船肋),称“单搁河”;两侧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船体狭小,无“门头盖”(无舱盖)。宋始,渔船逐渐增大,一般船长8米-10米(约3丈),载重3吨-4吨。船头两侧没有装饰“船眼睛”的称为“瞎眼龙头”,宋后期至清初,渔船船头两侧均装上“船眼睛”,称之为“亮眼木龙”。并随涂滩捕捉向沿岸浅海作业延移,开始给渔船冠以名称。 二、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 渔船的制作技艺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沉淀下来的,传统渔船的装饰艺术中蕴含了许多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宝贵技艺。 (一)渔船装饰手法的独特性 作为船体结构来讲,它按照捕捞种类的不同分为大对船、大捕船、小对船、小捕船、流网船、小钓船、张网船、拖乌贼船和舢舨船等渔船;还有打洋船、小白底船等木质渔船。船型从宋代初步成形的浙江帆船型为主。 舟山“绿眉毛”号传统帆船代表之一,其特征是船头像一只鸟。这种造型是中国舟船史上的四大名船之一“浙江鸟船”。在距今65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上出土一块象牙雕刻,上面用阴线刻着两只飞鸟拱护着中间一个火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的画面。远古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靠神鸟作为飞升天穹的运载工具。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出于对鸟文化的崇拜,把“双鸟昇日”文化信仰融入至制造舟船的劳动中,期盼自己驾驶的舟船能象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这种诞生于浙江沿海地区的舟船型制的鸟的造型是延伸了6500年中国舟船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渔船装饰的构图形式 渔船的装饰艺术手法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装饰的制作手段。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在陶器上装饰纹样和雕刻花纹。这些图案,同样也被运用到渔船装饰中。主要的构图形式有折枝纹、缠枝纹、几何纹等,这些造型丰富的纹样极大地丰富了渔船的装饰内容。 折枝纹:以数枝花卉对称形式构图,形成交错、均衡、对称的布局,互为呼应。有的渔船装饰的折枝花构图中,有一枝大的花卉,与周围的花卉形成主次关系,十分热闹。 缠枝纹:缠枝花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图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广泛的使用,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缠枝又称穿枝,是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纹样。缠枝纹由两个对称的缠枝方向均齐,对称的对向式和缠枝的主体和形态朝一个方向延续伸展的顺向式。以二方连续为骨骼,自下而上,从左到右,在船体的装饰部位卷曲伸展。缠枝图案一般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为主,还有牡丹与凤凰组合“凤穿牡丹”,莲花与龙组合的“缠枝龙”等纹样。这种纹样一般装饰在旧时木质船头根部位(船舷两则),或如今机动渔船驾驶台的前壁四周。渔船装饰中的缠枝纹,吸收了建筑雕刻中和陶瓷装饰中的造型进行构图。自然流畅的缠枝曲线,迎合着船体的造型线条,比折枝的装饰更为生动、活跃。丰富的线条加强了渔船的视觉变化,增强了装饰形体线条的节奏感,使得纹路和船体融为一体,体现了渔船装饰图案的艺术化民族风格,几何纹样:有回纹、工纹、三角纹样等,以长、短、横、竖线组成。有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也有连续不断的,几何纹样常用作为主体画面或者船舷两侧的边饰图案,这种装饰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渔船装饰的典型图案 渔船装饰图案的变化,从古到今,历代都有典型图案纹样传承下来,这些图案中,不仅有大量的太极八卦图案、还有佛教中的八吉祥、暗八仙等典型图案。 八吉祥:海螺、圆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既是佛教中“八吉祥”,也是渔船装饰中的传统图案。在佛教中,海螺具有妙引吉祥之意,圆轮是圆转不息,宝伞曲复众生、白盖偏护一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宝瓶福具圆满、金鱼活泼洒脱、盘长是回环贯彻之象征。在渔船装饰中,一般以轮、螺、盖、伞、花、鱼、瓶的顺序排列,既有以“八吉祥”图案作为主题纹样,也用作边饰图案。 暗八仙:八仙手持的法宝—宝扇、宝剑、渔鼓、玉极、葫芦、横笛、花篮、荷花,被称为暗八仙。这也是渔船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在装饰过程有时用做主题纹样,有时作为边饰图案。#p#分页标题#e# 山水图案:把繁杂的山水景物浓缩成一副画面,是今日渔船驾驶台上主要图案。从中国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绿油油的松柏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观赏性极强。 三、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中的民俗文化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中的图案,大量的题材来自于我国民间传统的吉祥纹样。那些纹样往往有象征、谐音、用典等手法,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这些在渔船的装饰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归纳渔船装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观,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富裕的生活是穷苦劳动人民的向往。人们通过把吉祥图案融入到渔船装饰中来反映内心的愿望。 如在船尾勾画牡丹花、八仙和八宝等纹样。牡丹花姹紫千红,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八仙八宝的纹样也有吉祥、幸福的寓意。 (二)对航行顺利的祈求 旧时渔船出海讲究顺风顺水,在旗杆上、船尾等部位雕刻凤凰图案以表虔诚之心。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有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中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处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凤凰在民间自古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的意思。 (三)对鱼神或龙的图腾崇拜 鱼神或龙的图腾崇拜是海洋文化传统观念中独特的吉祥内容。民间常在船头的正中挡浪板中画一条小鱼和鱼尾,似鱼跳跃之状,称之为“鲤鱼跳龙门”。旧时渔船尾部左右两侧,还各画一条翘首生须,摆尾欲游的神鱼,相传,神鱼勇猛无比,连大鲨鱼也惧之三分,故称其“猛”。凡画有“猛”的船出海,不会碰上大鲨鱼。值得一提的是渔民会在船头画上各种鱼旗,画中多为海泥鳅和海鳌旗。渔民相信鳌足能立四级,被誉为是辟邪的神鱼。而海泥鳅在本地的传说中是东海龙王的外甥,为统管鱼类的鱼皇帝,因此这两种鱼类受到渔民的普遍崇敬,是渔船装饰中绘画中相当普遍的题材。 (四)对生产工具的崇敬 渔民一年四季皆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时常与风流险滩打交道。船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在海上唯一的依靠,所以渔民相信船和人一样具有魂魄和情感。 据《舟山博物》记载舟山船饰文化的有一奇特之处就是船有魂灵一说。船魂灵俗称“水魂灵”。它既是一种船饰,也是渔民敬龙崇龙,视船为木龙,期望木龙有灵性,以求庇护的图腾崇拜心理的反映,体现了船饰文化的深刻丰富内涵。渔民造新船时,当船的骨架(俗称“龙骨”)搭成后,即取一小块硬木,在硬木上挖个小小圆孔,将替作船魂灵的铜板(或铜钿、银圆),钉在小木块的圆孔中央,然后定置于渔船或冰鲜船的水舱。 船眼睛,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博中头两边。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中内壁还各嵌一枚银角子和银元。关于眼珠的视中线还颇有讲究,一律朝下,远远望去,乌博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海面。渔民说,渔船眼珠必须朝下,这样才能看到海中之鱼,捕获到满舱鱼虾。船眼睛一般选较好的樟木,请造船师傅精制而成,然后择定吉日,将其嵌钉在船头两侧。钉船眼规定用博钉三枚,不多不少;下钉位置要准确,不偏不倚。 四、结语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凝聚着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它对研究海岛民俗和民风,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海岛政治、经济、文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对研究中国传统渔船文化,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和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的人文景观有着重大意义。

小白船教案篇6

一、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的历史变迁

浙东沿海海洋捕捞渔船的演变发展历史悠久。作为浙东前沿的舟山群岛,其舟山之名就与“舟”有着不解之缘。《昌国州图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舟船乃舟山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舟山时属海外,岛民时称“岛夷”或“鸟夷”,俱属东夷部落,亦称东越之民。《越绝书》道: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越人与船相依为命,由其地理、生活环境使然。当时,越人使船,人习以为常,其造船工艺及航海技术在当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传说海洋捕捞渔船是由内陆江河使用的舟筏演变的。舟山海洋捕捞渔船是在涂滩采捕向沿岸浅海捕捞延伸时出现的,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夏商时期捕捞渔船小而简陋,无定型规格和名称,一般船身长4.5米-5.5米,载重约1吨-2吨,称“丈八河条”。后随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开始改革捕捞渔船的结构模式,在船身一侧装饰“玉肋”(船肋),称“单搁河”;两侧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船体狭小,无“门头盖”(无舱盖)。宋始,渔船逐渐增大,一般船长8米-10米(约3丈),载重3吨-4吨。船头两侧没有装饰“船眼睛”的称为“瞎眼龙头”,宋后期至清初,渔船船头两侧均装上“船眼睛”,称之为“亮眼木龙”。并随涂滩捕捉向沿岸浅海作业延移,开始给渔船冠以名称。

二、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

渔船的制作技艺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沉淀下来的,传统渔船的装饰艺术中蕴含了许多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宝贵技艺。

(一)渔船装饰手法的独特性

作为船体结构来讲,它按照捕捞种类的不同分为大对船、大捕船、小对船、小捕船、流网船、小钓船、张网船、拖乌贼船和舢舨船等渔船;还有打洋船、小白底船等木质渔船。船型从宋代初步成形的浙江帆船型为主。如图1所示的舟山“绿眉毛”号传统帆船代表之一,其特征是船头像一只鸟。这种造型是中国舟船史上的四大名船之一“浙江鸟船”。在距今65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上出土一块象牙雕刻,上面用阴线刻着两只飞鸟拱护着中间一个火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的画面。远古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靠神鸟作为飞升天穹的运载工具。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出于对鸟文化的崇拜,把“双鸟昇日”文化信仰融入至制造舟船的劳动中,期盼自己驾驶的舟船能象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这种诞生于浙江沿海地区的舟船型制的鸟的造型是延伸了6500年中国舟船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渔船装饰的构图形式

渔船的装饰艺术手法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装饰的制作手段。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在陶器上装饰纹样和雕刻花纹。这些图案,同样也被运用到渔船装饰中。主要的构图形式有折枝纹、缠枝纹、几何纹等,这些造型丰富的纹样极大地丰富了渔船的装饰内容。折枝纹:以数枝花卉对称形式构图,形成交错、均衡、对称的布局,互为呼应。有的渔船装饰的折枝花构图中,有一枝大的花卉,与周围的花卉形成主次关系,十分热闹。缠枝纹:缠枝花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图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广泛的使用,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缠枝又称穿枝,是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纹样。缠枝纹由两个对称的缠枝方向均齐,对称的对向式和缠枝的主体和形态朝一个方向延续伸展的顺向式。以二方连续为骨骼,自下而上,从左到右,在船体的装饰部位卷曲伸展。缠枝图案一般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为主,还有牡丹与凤凰组合“凤穿牡丹”,莲花与龙组合的“缠枝龙”等纹样。这种纹样一般装饰在旧时木质船头根部位(船舷两则),或如今机动渔船驾驶台的前壁四周。渔船装饰中的缠枝纹,吸收了建筑雕刻中和陶瓷装饰中的造型进行构图。自然流畅的缠枝曲线,迎合着船体的造型线条,比折枝的装饰更为生动、活跃。丰富的线条加强了渔船的视觉变化,增强了装饰形体线条的节奏感,使得纹路和船体融为一体,体现了渔船装饰图案的艺术化民族风格,如图2所示。几何纹样:有回纹、工纹、三角纹样等,以长、短、横、竖线组成。有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也有连续不断的,几何纹样常用作为主体画面或者船舷两侧的边饰图案,这种装饰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渔船装饰的典型图案

渔船装饰图案的变化,从古到今,历代都有典型图案纹样传承下来,这些图案中,不仅有大量的太极八卦图案、还有佛教中的八吉祥、暗八仙等典型图案。八吉祥:海螺、圆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既是佛教中“八吉祥”,也是渔船装饰中的传统图案。在佛教中,海螺具有妙引吉祥之意,圆轮是圆转不息,宝伞曲复众生、白盖偏护一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宝瓶福具圆满、金鱼活泼洒脱、盘长是回环贯彻之象征。在渔船装饰中,一般以轮、螺、盖、伞、花、鱼、瓶的顺序排列,既有以“八吉祥”图案作为主题纹样,也用作边饰图案。暗八仙:八仙手持的法宝—宝扇、宝剑、渔鼓、玉极、葫芦、横笛、花篮、荷花,被称为暗八仙。这也是渔船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在装饰过程有时用做主题纹样,有时作为边饰图案。山水图案:把繁杂的山水景物浓缩成一副画面,是今日渔船驾驶台上主要图案。从中国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绿油油的松柏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观赏性极强。

三、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中的民俗文化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中的图案,大量的题材来自于我国民间传统的吉祥纹样。那些纹样往往有象征、谐音、用典等手法,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这些在渔船的装饰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归纳渔船装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观,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富裕的生活是穷苦劳动人民的向往。人们通过把吉祥图案融入到渔船装饰中来反映内心的愿望。如在船尾勾画牡丹花、八仙和八宝等纹样。牡丹花姹紫千红,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八仙八宝的纹样也有吉祥、幸福的寓意。

(二)对航行顺利的祈求

旧时渔船出海讲究顺风顺水,在旗杆上、船尾等部位雕刻凤凰图案以表虔诚之心。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有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中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处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凤凰在民间自古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的意思。

(三)对鱼神或龙的图腾崇拜

鱼神或龙的图腾崇拜是海洋文化传统观念中独特的吉祥内容。民间常在船头的正中挡浪板中画一条小鱼和鱼尾,似鱼跳跃之状,称之为“鲤鱼跳龙门”。旧时渔船尾部左右两侧,还各画一条翘首生须,摆尾欲游的神鱼,相传,神鱼勇猛无比,连大鲨鱼也惧之三分,故称其“猛”。凡画有“猛”的船出海,不会碰上大鲨鱼。值得一提的是渔民会在船头画上各种鱼旗,画中多为海泥鳅和海鳌旗。渔民相信鳌足能立四级,被誉为是辟邪的神鱼。而海泥鳅在本地的传说中是东海龙王的外甥,为统管鱼类的鱼皇帝,因此这两种鱼类受到渔民的普遍崇敬,是渔船装饰中绘画中相当普遍的题材。

(四)对生产工具的崇敬

渔民一年四季皆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时常与风流险滩打交道。船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在海上唯一的依靠,所以渔民相信船和人一样具有魂魄和情感。据《舟山博物》记载舟山船饰文化的有一奇特之处就是船有魂灵一说。船魂灵俗称“水魂灵”。它既是一种船饰,也是渔民敬龙崇龙,视船为木龙,期望木龙有灵性,以求庇护的图腾崇拜心理的反映,体现了船饰文化的深刻丰富内涵。渔民造新船时,当船的骨架(俗称“龙骨”)搭成后,即取一小块硬木,在硬木上挖个小小圆孔,将替作船魂灵的铜板(或铜钿、银圆),钉在小木块的圆孔中央,然后定置于渔船或冰鲜船的水舱。船眼睛,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博中头两边。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中内壁还各嵌一枚银角子和银元。关于眼珠的视中线还颇有讲究,一律朝下,远远望去,乌博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海面。渔民说,渔船眼珠必须朝下,这样才能看到海中之鱼,捕获到满舱鱼虾。船眼睛一般选较好的樟木,请造船师傅精制而成,然后择定吉日,将其嵌钉在船头两侧。钉船眼规定用博钉三枚,不多不少;下钉位置要准确,不偏不倚。

小白船教案篇7

一、活动的实施与推进

活动一:操作感知

活动时间:在区域游戏或自由活动时,引导有兴趣的幼儿进行操作。

活动目的:通过折纸,让幼儿触摸、感受不同质地的纸张。

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学会纸船的折叠方法。

2.启发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从颜色、厚薄、韧性、色泽、撕纸时的响声等方面比较纸张的不同。

幼儿活动情况:

经过操作、观察,幼儿得出结论:蜡光纸光滑、颜色亮,撕的时候声音响,脆脆的;皱纹纸皱皱的,粗糙柔软,颜色鲜艳,有许多种;宣纸白白的,有点透光,摸上去有毛茸茸的感觉……

教师分析与对策:

通过活动,幼儿已初步感受到纸张质地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对纸的感受,虽是各说各样,但却是幼儿真实的感受。在幼儿对纸有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纸船下沉时间的不同会不会和纸质的不同有关系呢?”这时,幼儿对答案并不确定,也并不需要确定,而是由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游戏指导里,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观察,寻求答案,并引导幼儿运用记录的方法进行分析。

活动二:学习记录

活动时间安排:

1.通过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学会看记录表,同时老师示范讲解记录的方法。

2.在来园、区域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环节皆可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和记录。

活动目的:学习运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操作结果,感知纸船沉浮快慢与纸吸水强弱之间的关系。

表格设计:

指导重点:

1.帮助幼儿理解表格中的符号、纸张、数字所表示的意思。如果“宣纸”最先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1”连线。如果“宣纸”最后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3”连线。依次类推,哪种纸张最后沉下去,其所连线的数字就越大。

2.在每一次操作前都先引导幼儿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表一上,待操作后,将结果记在表二上。

3.观察比较猜想结果和操作结果是否有不同。

幼儿记录情况:

幼儿对“记录”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在记录的头三天还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示范和引导。三天过后,幼儿已能进行较为准确地记录,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则能完全独立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分析与对策:

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用连线代替符号记录既形象又节约记录时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看着自己日渐丰富的记录卡,孩子们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观察也就更为积极和投入。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序数”,感知了“序数”,能正确地表达出这张是第一次记录的,这张是第二次,那张又是第三次、第四次记录的,并且还会针对表格中记录情况的不同而反复实验。通过记录和观察,幼儿对纸的吸水本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们能注意到哪些纸吸水快,哪些纸吸水慢。

“记录”不仅帮助老师解决了原来幼儿观察无目的、不仔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幼儿在面对一些短时间内无法获得答案的科学问题时所应有的耐心与专注。但是,幼儿对介绍自己的记录过程与结果还有一定的困难,与同伴的交流也较少,因此我们在下一阶段将安排“分享记录”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并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与同伴分享、交流的乐趣。

活动(三):分享记录

活动时间:通过一至两次集中教育活动完成。

活动目的:让幼儿与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自己记录的结果。

指导重点:

1.和幼儿共同运用数量关系累计幼儿的记录结果,对于有争议的结果,再次进行操作。

2.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纸可以折叠成小船,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交流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每个幼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录表”。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他们能根据表格上的记录,讲述自己纸船沉下去的先后顺序。遇到有不同答案的,教师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支持幼儿用事实说话,两个不同意见的人通过再次操作、记录,直至意见统一。

教师分析与对策: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探索和观察,也需要表达和交流。操作过程的表述、新发现的探讨、实践经验的交流,这些都让幼儿乐于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纸船的秘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能关注到哪些纸船吸水快,下沉迅速,而且还对纸质和吸水快慢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好奇,注意到纸张疏松、纸孔大的纸易吸水。下一步工作应该扩大幼儿的视野,不断丰富幼儿对纸张的认识。分享记录对于幼儿来说,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挑战,促使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心。

二、反思和启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探索过程和结果的适当方式”往往就是记录信息,即幼儿用绘画、记录表的形式把自己探索前的猜想和探索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再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有序、清楚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呢?

1.丰富、适宜的材料是记录的前提。

记录离开了幼儿的操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幼儿的操作离不开材料。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即要能达到活动的目的;材料投放还需有层次性,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要有充足的数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玩,这样,孩子的记录才会有目的性、有重点。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报纸、皱纹纸、卡纸、餐巾纸、牛皮纸、手工纸等许多种纸吸水的本领,而玻璃糖纸等不吸水。有的幼儿记录了五六种纸的探索结果,有的幼儿则记录了十几种纸的探索。

2.充足的探索、发现时间是记录的重要保证。

探索和发现是科学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教师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孩子们才能充分地尝试、验证、发现、比较和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进行记录。在平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记录习惯。如:在区域游戏、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作记录,确定记录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注意持之以恒,相信幼儿的记录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小白船教案篇8

走近明星――播种理智

“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意味着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生活者,因为生活是道德教育赖以发生的真实背景……”有人提出一个口号:请蹲下来――和孩子们站在同一个高度!的确,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才可能找到教育的最佳契机。

学生生话中的“追星”现象太普遍了。毋庸置疑,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很多教师对此更多地倾向于“堵”,制定了种种禁令,收效甚微。我想起了李冰治水的秘诀:关键在“导”而不是“堵”。开学第一堂课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明星的资料,来个“明星资料全搜索”。很快各种资料便亮相了,学生更多地倾向于明星的爱好、生日等教育价值不大的内容。而我也将我收集到的资料――成龙成立“助残基金会”;孙悦联合众多明星为特困大学生义演募捐;徐静蕾严格的家教;姚明在美国的口碑等――展示给他们,让他们了解明星的成长历程、奋斗过程、成名后的生活情况。比较与鉴别之中,他们一颗颗悸动的心归于平静,盲目的激情由理智替代。学生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比较与鉴别,理智、从容、客观等作风逐渐于待人处事中显现出来。

“请告诉我――”播种团体意识

合作,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请告诉我――”这种形式是威海“净雅船队”的一个典型案例:员工的岗前培训中,一位员工做错了,其他员工便要一起接受惩罚。一位新员工很不解,教官说:“因为你没有及时的提醒他,他拖了整个船趴的后腿!”每一个人都是船队中不可少的一分子,每一个员工都是船队的主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传承,净雅船队案例成为多所大学MBA教程的经典案例。

解读了净雅船队的文化精神后,我们一致通过了“请告诉我――”的协议:将提醒语、警示语以小纸条的形式传送,组建我们的船队。于是孩子们的课桌里常会静静地躺着一张张饱含着关爱与期待的小纸条:“嗨!你是男生,抬起你的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逆境是上天送给我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用你的坚韧迎接他吧!”――几个月之后,孩子们语言交流品位提高了,表达技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面对将来的社会角色、竞争,相信他们都会有很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人际调节与交流能力。

检点黑白――播种反省

“反省能促人进步,有反省才会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我深谙及时必要的反省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培训。

“黑白子”是藏族的一位大师,每天睡觉前都要在面前摆上一堆白子和一堆黑子,白子代表善行、黑子代表恶念,一粒一粒检点自己的言行,逐渐的白子越堆越多,黑子越堆越少,他也就成为人人敬仰的一代大师。我从生活细节入手,将容易疏忽的是非一一解剖,指点学生学会这种检点自己言行与意识的方法,可以用黑白子,可以列图表,及时“三省吾身”,正直与善良便渐渐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慢慢的学生自会趋善避恶。

“除去田野里的杂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同样除去思想中杂草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播种美德。”这是一位老教师的忠告。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未觉得有怎样的玄妙,从教数年方觉得此语道破育人玄机。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