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政治小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10:34

初中政治小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思考 经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教育大环境的改变,教师和学生作为政治教育的两大主题,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整个人类社会接受信息的便捷和人们内心的活跃,同时也为教育特别是看似枯燥无味的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代的教师们往往感慨初中政治课程难上,而课程难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难教。在感慨之余,笔者想的最多的还是从政治课本身入手,通过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对整个政治课程教育低迷的状态进行改善。这种改善在对新课改精神进行契合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转变是内在的改变,往往是一切不良影响改变的基础。初中政治课程相关的教学态度的转变涉及到对政治课程本身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态度。这三个态度的转变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本身的改变来带动其他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整个教学的大变样。

长久以来,我国人民的政治素养其实并不高,通过在基础教育当中加入政治课程,不得不说有着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的政治素养的思考。从这一方面而言,初中政治课程还是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的。在初中政治课程中,对于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宣传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对于一个学生今后事业和人生的成长及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是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学生时代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是我国的学生们自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关心国家实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才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从根本上给学生们一个十分不好的印象,他们往往将政治当做是一门社会主义国家硬塞给学校的一个课程,那么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负担。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政治教学的效果不太可能有什么进步。事实上,政治的教学带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是在为学生们宣传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信仰,一种对于社会主义真善美的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指引下,一个人才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并且收获自己的成功。对于政治课程态度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真正的意义上了解政治这门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态度,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这个职业慢慢退去了其神圣的光环,开始仅仅沦为一个职业,与工人、农民、银行出纳一样的职业。这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已经逐渐暗淡下去。在这种大的社会氛围之中,很多教师开始认为教师对于学生没有太多的责任可言,我讲我的课,你爱听不听。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对学生态度的转变,第一是要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将他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对待,而不是一群坐在下面与讲台上的老师分担教学中的“学”的角色的机器。更重要的是要将教师的责任感重拾,对待学生积极负责,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那么在学习政治课程的时候才会更加起劲。

第三个态度的转变指的是对教学效果的态度。如果不是简单地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而是背负着一个神圣的职责,那么对于教学效果态度就不会那么的漠然。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分数,而是学生真正运用初中政治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对于这种教学效果的态度必须是重视的,这一点对于教学本身也十分重要。

二、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仅仅对课本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那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感觉初中政治课程的无聊和枯燥,这也是初中政治课程最大的弊端之一,也是造成本课程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新的课改要求下,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引入能够引起或者激发学生兴趣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素养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政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例如,很多学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践课程,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相互映衬,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的知识,同时增强了他们对于政治课程的兴趣;还有的学校成立了各种政治相关的各种研究小组,比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等,都为学生从不同的方位接触政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并且在与组内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去伪存真,谋缰さ乃悸防此伎伎伪旧系闹识;还有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相关小论文的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对政治话题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思考,这才是政治教学真正的目的所在。

总之,将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的藩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政治课程的兴趣,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教学本身也是很大的促进。

三、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将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落到实地的一个必经途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就是尝试不同的课堂组织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有的政治老师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话题的讨论或者展开对某一个实事的评论;有的在班级中组织关于政治话题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更多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观点,并且将一个道理看得越来越明晰并且越来越全面。对于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的态度和创新,更加代表的是一种对于政治课程教学的智慧。一句话,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为初中政治教学带来更大的活力,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初中政治的教学目前是各个初中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是由一系列综合的问题共同造成的结果。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不过这些改变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改变现状,增强初中政治的教学效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骆云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2

【关键词】: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TO THE OUR COUNTRY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BASIC SELF-CONTRADICT, MAIN SELF-CONTRADICT KNOW AGAIN

Abstract:Under the new history term, according to a request of 16 greatest reports, social basic antinomy request in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democracy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ith the request that political setup reform, the request tha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 have the necessity from develop the self-contradict theory in stage in entry-level in perfect socialism theoretically, deep turn to the our country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basic self-contradict, main self-contradict cognition.

Key words: Basic antinomy, primarily self-contradict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邓小平同志则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无疑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政治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认为现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应该有新提法,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呼吁:“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地在党的报告中出现是第一次,反映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应该包括政治文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显然是与十六大报告以前的形势相适应的,即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提及政治文明,很显然这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和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绩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还要处理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他两个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水平。就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制度支持和政治保障,需要政治文明为其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就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政治文明的发展则需要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去抓政治文明建设,就会使政治文明建设失去基础和依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开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是民主法制发展以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善的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完善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完成上述任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认识不全面、不站在时展的高度看、不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不行得,有必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政治,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大道之外,而应当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一致起来。倘若没有这样的进程,中国现在不可能是一个“共和国”,而仍然会是一个封建皇权国家。但也正如许多文章所说,“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者由于“用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以致封建主义的遗风仍然可谓举目皆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因子,和有违人类政治文明大潮的蒙昧、野蛮因子,区分起来未必能够一步到位。

人类有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文明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得到全面的刷新。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文明理念的传播,在观念层面,民主、平等、自由、****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确立,而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政治落后腐朽的标志。在制度层面,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应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采用,而****、独裁、极权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至少在观念上被否定。

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不同的政治状态被赋予了不同的褒贬属性。众所周知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词,无论在哪里都被认为是好的,而****、独裁、极权、特权等词则如同一种罪名,没有人乐于认领。这是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世界政治文明在一般观念上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的一个证明。中国也在这一进程之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写入中共十六大报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好,并非与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全然不同的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全部政治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继承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就目前状态而言,“初级阶段”的定位,不仅适用于判断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适用于判断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相当长远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中国出现,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启动政治更新进程已是众望所归。为了人的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美好前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认识上很有必要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原文。

2、《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3、《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

4、毛泽东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5、《列宁全集》第33卷。

6、《斯大林选集》上卷。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8、十六大报告重点内容摘录。

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的现实价值。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南方网)。

12、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

14、张闻天:成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石仲泉。

15、论封建残余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及其肃清对策--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思考。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3

「关键词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邓小平同志则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无疑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政治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认为现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应该有新提法,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呼吁:“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地在党的报告中出现是第一次,反映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应该包括政治文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显然是与十六大报告以前的形势相适应的,即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提及政治文明,很显然这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和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绩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还要处理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他两个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水平。就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制度支持和政治保障,需要政治文明为其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就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政治文明的发展则需要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去抓政治文明建设,就会使政治文明建设失去基础和依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开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是民主法制发展以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善的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完善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完成上述任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认识不全面、不站在时展的高度看、不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不行得,有必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政治,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大道之外,而应当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一致起来。倘若没有这样的进程,中国现在不可能是一个“共和国”,而仍然会是一个封建皇权国家。但也正如许多文章所说,“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者由于“用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以致封建主义的遗风仍然可谓举目皆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因子,和有违人类政治文明大潮的蒙昧、野蛮因子,区分起来未必能够一步到位。

人类有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文明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得到全面的刷新。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文明理念的传播,在观念层面,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确立,而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政治落后腐朽的标志。在制度层面,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应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采用,而专制、独裁、极权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至少在观念上被否定。

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不同的政治状态被赋予了不同的褒贬属性。众所周知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词,无论在哪里都被认为是好的,而专制、独裁、极权、特权等词则如同一种罪名,没有人乐于认领。这是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世界政治文明在一般观念上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的一个证明。中国也在这一进程之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写入中共十六大报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好,并非与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全然不同的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全部政治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继承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就目前状态而言,“初级阶段”的定位,不仅适用于判断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适用于判断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相当长远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中国出现,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启动政治更新进程已是众望所归。为了人的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美好前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认识上很有必要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大报告原文。

2、《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3、《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

4、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5、《列宁全集》第33卷。

6、《斯大林选集》上卷。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8、十六大报告重点内容摘录。

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的现实价值。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南方网)。

12、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13、从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

14、:成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石仲泉。

15、论封建残余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及其肃清对策——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思考。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4

论文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涉及初中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如何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精彩纷呈,改变以往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将思想政治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是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必然使命。本文从实战角度出发,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课程要求,在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好思想政治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学生在脱离小学阶段的培养教育后,进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不可忽视:一是矛盾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迷茫状态:二是可塑性,即初中生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人点—把看似枯燥无味的道德理论教育讲活,在传输思想道德理论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呢?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一、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是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特色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讲活初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有着深刻的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本文以八年制义务教育为例):初一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初二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初三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方法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依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创新: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政治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是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二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Ⅲ2_并不是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就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法。

(二)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以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

(三)讲解创新: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政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讲《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关系》((2)初中八年级课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

(四)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予以表扬。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纸,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上面提到的四个具体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为初中老师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我也阅读了许多同仁写的文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立足实际,灵活运用。依据前面我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分析和把握,显然我们可以意识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有着较多的自由的活动时间,因而对他们的授课要加大“角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要进行中考,时间相对紧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在“讲解创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一门必修课。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教学策略

政治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的基本理论、政治分析能力及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主要政治事件、形势等方面。从现阶段的初中政治课堂实践上看,部分教师仍以“讲演式”的灌输模式进行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仅仅在短期确保学生达到利用政治理论解决书面问题的水平,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理解过于表面、浅显的局面。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解决相关问题的水平,必须适当引入时政热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政治问题的兴趣,从而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1.时政导入策略,激发学生上课兴趣,集中注意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从更为全面、成熟的角度理解社会政治,其主要的学习任务在于从基础入手掌握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和国内外形势等在内的政治知识。从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来看,其学习的学科相较于小学阶段大幅增加,课业普遍较重,且日常课程安排紧凑,极易在学习上产生应付和倦怠情绪;对于政治学科而言,要在繁重的教学内容中达到理论教学与时政教学的宗旨和预期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对每一节政治课的导入环节进行现实化设计,找准时政内容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兴趣爱好,既要保证时政内容教学时机的合理性,又要充分提高学生对时政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其对时政内容的认识程度,加深促进对时政背后相关原理和理论的理解。以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为例,在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和宗旨等基础国家政治知识,教师可从几个体现社会主义特色的时政例子入手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例如,以两会热点为参考,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人大代表有话说”:人大代表陈克恭在两会上提议“让学校去行政化,去掉‘铜臭味’”;人大代表吴碧霞在两会上提议“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等信息,这些热点的提取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选择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例子。在案例的导入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人大代表?他们为什么发声?”并由此引入我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从现实入手更理性地了解社会、了解祖国。

2.课堂讨论策略,提高学生时政教学参与度

时政是具有较浓的时代气息的知识,表现出动态性与实践性,与传统政治理论教学相区别。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时政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特点和时政内容的特征进行教学方式或模式的设计。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策略作为探索式教学模式,在时政的教学中极具优势。其中,与时政内容特点相符合的讨论策略具体又可分为学生小组演讲、小组自主探索、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堂自由时政评论等。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部分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更切实地理解与自身相关的权利体系,教师可从时代特色入手,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引入相关时政事件,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体来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如“山东一准大学女生‘徐玉玉’遇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一类的热点新闻,并将该新闻事件的实时动态形成幻灯片发展链向学生呈现;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事件进行讨论,并从诈骗事件本身、徐玉玉、诈骗分子、网络信息隐私安全四个方面入手形成结论;完成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分享。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自由讨论会,使学生就“隐私权”的话题发表意见和见解。总之,通过对时政热点的挖掘和讨论,有助于实现学生时政认知的积累和政治、法律意识的增强。

3.理论与实践结合策略,发展学生政治意识

时政内容包括我国当前主要的政治要事、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等,同时包括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动态等方面。时政教学内容不仅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分散性、综合性等特征,给学生的解读过程设置了程度不一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时政教学过程中,应对选取的时政动态进行归类整理,将具体时政事件与高中政治教材的相关理论相匹配,进而开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以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政治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基本国策、发展战略、政治生活和经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热潮及“反腐倡廉、三严三实、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的发展进程进行政治理论的拓展。但在选取时政大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使每个时政点均有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效果。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作为学生形成基本法律、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初级阶段,面对内容繁杂、理论性强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极易产生“教”与“学”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该问题对政治教学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创新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丰富教学形式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品德、法律政治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坤.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学[J].学周刊,2013(06).

[2]陈俊业.对初中时政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东教育,2009(29).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6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时政教学 教学策略

政治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的基本理论、政治分析能力及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主要政治事件、形势等方面。从现阶段的初中政治课堂实践上看,部分教师仍以“讲演式”的灌输模式进行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仅仅在短期确保学生达到利用政治理论解决书面问题的水平,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理解过于表面、浅显的局面。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解决相关问题的水平,必须适当引入时政热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政治问题的兴趣,从而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1.时政导入策略,激发学生上课兴趣,集中注意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从更为全面、成熟的角度理解社会政治,其主要的学习任务在于从基础入手掌握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和国内外形势等在内的政治知识。从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来看,其学习的学科相较于小学阶段大幅增加,课业普遍较重,且日常课程安排紧凑,极易在学习上产生应付和倦怠情绪;对于政治学科而言,要在繁重的教学内容中达到理论教学与时政教学的宗旨和预期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对每一节政治课的导入环节进行现实化设计,找准时政内容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兴趣爱好,既要保证时政内容教学时机的合理性,又要充分提高学生对时政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其对时政内容的认识程度,加深促进对时政背后相关原理和理论的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为例,在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和宗旨等基础国家政治知识,教师可从几个体现社会主义特色的时政例子入手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例如,以两会热点为参考,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人大代表有话说”:人大代表陈克恭在两会上提议“让学校去行政化,去掉‘铜臭味’”;人大代表吴碧霞在两会上提议“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等信息,这些热点的提取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选择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例子。在案例的导入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人大代表?他们为什么发声?”并由此引入我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从现实入手更理性地了解社会、了解祖国。

2.课堂讨论策略,提高学生时政教学参与度

时政是具有较浓的时代气息的知识,表现出动态性与实践性,与传统政治理论教学相区别。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时政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特点和时政内容的特征进行教学方式或模式的设计。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策略作为探索式教学模式,在时政的教学中极具优势。其中,与时政内容特点相符合的讨论策略具体又可分为学生小组演讲、小组自主探索、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堂自由时政评论等。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部分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更切实地理解与自身相关的权利体系,教师可从时代特色入手,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引入相关时政事件,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体来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如“山东一准大学女生‘徐玉玉’遇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一类的热点新闻,并将该新闻事件的实时动态形成幻灯片发展链向学生呈现;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事件进行讨论,并从诈骗事件本身、徐玉玉、诈骗分子、网络信息隐私安全四个方面入手形成结论;完成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分享。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自由讨论会,使学生就“隐私权”的话题发表意见和见解。总之,通过对时政热点的挖掘和讨论,有助于实现学生时政认知的积累和政治、法律意识的增强。

3.理论与实践结合策略,发展学生政治意识

时政内容包括我国当前主要的政治要事、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等,同时包括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动态等方面。时政教学内容不仅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分散性、综合性等特征,给学生的解读过程设置了程度不一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时政教学过程中,应对选取的时政动态进行归类整理,将具体时政事件与高中政治教材的相关理论相匹配,进而开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

以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政治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基本国策、发展战略、政治生活和经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热潮及“反腐倡廉、三严三实、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的发展进程进行政治理论的拓展。但在选取时政大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使每个时政点均有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作为学生形成基本法律、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初级阶段,面对内容繁杂、理论性强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极易产生“教”与“学”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该问题对政治教学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创新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丰富教学形式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品德、法律政治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坤.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学[J].学周刊,2013(06).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7

[关键词]时事政治;初中政治;兴趣;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7401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会融入当前的热点新闻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素材,或者组织学生对时事政治热点进行讨论、分析或竞赛。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了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透时事政治,能够一改政治课堂死板枯燥的情况,让学生能够在时事政治内容的刺激下,转变传统政治课堂枯燥死板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设置新闻讨论环节。新闻讨论环节是让学生对有兴趣的新闻进行事件背景、事件缘由、事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讨论。教师组织开展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学生阅读新闻、联系教材讨论新闻、教师最终点评。教师在组织新闻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紧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时政新闻。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开展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论点进行鼓励与引导。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可以联系2015年10月政府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来进行讨论分析。在对这一新闻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紧扣教材,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中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这种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入时事政治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以往沉闷的政治课堂氛围,学生能够时刻跟随教师的脚步来进行新闻讨论分析。可以看出,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二、可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在传统初中政治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教材进行固定模式的学习,虽然教材中涵盖的知识十分全面、系统,但是在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固定的政治知识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往往导致初中政治教学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并且,传统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陈述枯燥,理论过多,缺乏相关的事例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学生对初中政治教学失去兴趣。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则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师能蛟诮滩慕萄е余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竞赛活动,结合教材针对故宫博物院迎来成立90周年院庆、“一带一路”经济路线问题等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详细搜集,在课堂上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身的见解。

三、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

初中阶段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是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是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来说,其中的知识点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事政治内容,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将时事政治运用到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分析,让政治课堂不仅局限于教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事政治的时效性与生活性,让学生密切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政治课堂的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轮流朗读《时事报告》等杂志上的新闻,在给学生一定讨论时间后选择一至两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不单单可以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灵活、科学地使用时事政治材料可以弥补教材的固定性、滞后性,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对时事政治事件开展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政治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身应用时事政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文平,张淑华.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14).

初中政治小论文篇8

论文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而且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而且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本文拟就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们以往发生的失误,制定的有些方针政策所以不符合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阶段认识还不清楚,不明确。诸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大干快上”、“急于过渡”等等,都与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问题认识不太清楚有密切联系。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所以成功卿 F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全党同志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客观实际,有了清醒的、科学的和坚定的认识。正是从这个根本实际出发,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来确立和确定同这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成果,才有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因此,正确认识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党的十五大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初级阶段的理论呢?

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成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它除了具有一般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总结十三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概括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①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总的概括;②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上述九条系统、全面地概括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科学描绘了它的整个历史进程,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使我们能够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努力的奋斗目标;使人们懂得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九个方面的概括,与十三大的概括相比,不仅更具有科学性,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概括方面,目的性更明确;把“商品经济”改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等,而且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由十三大五个方面的概括增加到十五大的九个方面概括。

三、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概括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几十年实践中正反两方面丰富经验,特别是近二一i一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的总结。为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并明确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一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匕,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