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职前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10:35

职前教育论文

职前教育论文篇1

1.1美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美术基础、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匮乏。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半是美术学院和高师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二者的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而在美术理论方面学习研究的很少,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就知之更少。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过程,很多也在模拟美术专业院校的授课程序,在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写生要求的过于专业化,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同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与将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上岗就业。

1.4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师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练习教师看”的教学方法很是常见,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

2、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对策

2.1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课程也要体现幼儿美术的特点。美术教师可以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设幼儿美术教学论、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2.2加强美术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授课教师,这是推动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2.1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是完成各种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否则,即使你再认真努力,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2.2.2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能够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2.3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除了钻研更宽、更广、更深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更广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难以预料的难题,渊博的知识会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3采取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2.3.1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探究的兴趣。

2.3.2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中,须重视“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产生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成果。比如,设定一个主题,开展简笔画的设计竞赛;模拟情景,开展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比赛。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的乐趣。

职前教育论文篇2

(一)加强课程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首先,高职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展课程实训训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需求,积极改革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或校内现有的实训教室创设幼儿园工作环境、举办幼儿园活动,促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如在“幼儿教师口语”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理论知识后,应组织学生去学校的语音室进行练习,并以课程实训内容为依据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幼儿教师基本的口语知识及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增强阶段性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学习各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及参加实践活动之余,高职学校应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阶段性实训活动,即学生分项目完成期限为一周的训练,督促学生积极投身到幼儿教育的专业技能学习、训练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课程项目阶段性实训中,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将学生带进学校的实训基地,采用仿真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婴幼儿游戏的设计及游戏规则的实施,帮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游戏指导的实践技能。在学校的保育员技能实训室,教师根据专业操作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以此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婴幼儿卫生保健指导能力,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幼儿护理能力,是否具备在幼儿园保育员岗位上工作的岗位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到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生三赢

高职学校应积极跟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指定一套措施实现学校教学过程跟幼儿园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幼儿园需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课程教学需求为依据定期带学生去幼儿园进行技能实践、教育观察等,为高职学生构建有效的理论—实践—理论的开放式循环学习。同时,幼儿园应定期聘请国内的一些著名幼儿园教师到高职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传达幼儿教育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请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到学校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幼儿园工作岗位意识。第二,幼儿园需向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机会,促使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切实体验到幼儿园工作,熟悉岗位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尽快进入角色,为毕业后正式进入幼儿园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三,高职学校也应派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努力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以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第四,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跟幼儿园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将研究得到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分享;高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从而丰富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敏锐度,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幼儿园的企业文化及办学理念等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幼儿园及学生的三赢局面。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顶岗实习与管理

在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中,顶岗实习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是联系理论跟实践的重要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的心理、学习等意义重大。同时,顶岗实习也是高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强的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学校应加强顶岗实习与管理,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首先,学校要积极制定顶岗实习环节。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为:面向幼儿园教育工作第一线,培养出职业道德精神及创新精神兼具的、具备全面科学文化素养的、熟悉掌握新世纪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及课程改革要求、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整体把握学前教育理论、岗位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注重特色、强化实践、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当课堂教学结束且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技能后,学校应为学生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专业思想教育的魅力,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取得进步进行检验,并检验他们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加强岗位实践。

(三)加强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体系

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习效率,高职学校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完善顶岗实习体系。第一步,丰富学生的实习内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岗位的基本任务,还应积极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努力掌握独立带班的方法、技巧,并学会自主编写相应的工作计划、教育记录、教案材料等。第二步,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制定出详细的实习守则,加强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第三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分阶段布置任务并进行检查,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并要求学生编写实习感想、总结等,检验学生是否完成实习任务,在顶岗实习中是否有突破。第四步,完善实习评价制度。高职学校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同时规范实习评价过程,争取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实习评价。总之,以上措施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及教师共同努力。

三、结论

职前教育论文篇3

(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前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市场上对学前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对此,国家针对学前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2)》等等。我省也出台了《贵州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学前教育列入十大民生工程,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的目标。我省在2011年在全省各个地区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分别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新增了许多幼儿园,这就需要大量的幼儿园教师。贵州省教育厅,先后扶持和指导41所中职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3所高职(专科学校)举办学前教育大专教育,13所师范学校开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构成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的教学机构,关系着幼儿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我省中职学校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探查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幼师培养上面临困境一方面,幼儿园师资的严重短缺,到2013年底,我省公办幼儿园幼儿专任教师缺额达27177人,幼儿园专任教师缺口较大。近年来虽新增了不少教师,但转岗教师的比例达到了45%,由于待遇不同、需重新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等问题,这部分教师不安心、不稳定。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前教育师资不能与幼儿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相匹配,或者说是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的考量上与中职学校培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中职学校学前专业毕业的学生难就业,甚至一定程度上专业岗位就业难,导致师资的闲置和浪费。此外,转岗教师因专业局限,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够高、队伍不稳定仍然是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基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上,课程设置的科学和合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当重要。

二、金沙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概况

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前称金沙县二职中,从2010年开始办幼儿教师专业。主要是金沙县教师进修学校和金沙县第二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主要采取联办的方式,金沙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毕节幼师联办、金沙县第二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主要是和贵阳幼师联办。2013年金沙进校和金沙县二职中、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广播电视学校合并组建金沙县职教中心,并取得了幼儿教师专业的办学资格,开始招收幼师专业。至2013年迁校以来,为学前教育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统计幼师专业的美术、钢琴、音乐等师资力量雄厚,成为职教中心的一大亮点。

三、金沙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通过分层随机抽样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校生205人,毕业生95人。此次调查共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为93.33%,无效问卷占0.67%。根据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到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计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学前教育专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重视而不断发展壮大,各个中职学校纷纷竞相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课程开设缺乏相应的调查研究来取证,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例如:许多中职学校在纷纷开办学前教育这一专业时,极度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老师,金沙县中职学校在师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就1-2个;贵州省经济贸易学校、省贸易与经学校等等存在同样的问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多为转岗或者其它专业的老师。同时学校在对企业或者幼儿园招聘人才的就业需求缺乏有效的把握,而且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及时的管理和监督。

(二)开设的课程类型之间所占课时比列严重不平衡针对金沙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表(这里主要是针对2014级)进行采集、分析,发现开设的课程类型之间所占课时比列严重不平衡,课程之间所占课时分配落差较大。主要表现在重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文化基础课程薄弱,特别是基础性课程在总体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22.5%,与发达国家基础性课程在总体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40%相比,比例明显偏低。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仅占30%左右。这些现象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教育理念和对幼儿的态度是否科学,是否正确,也使学生难以内化关爱幼儿的教育理念,缺乏教育的热情。

(三)学期之间、学年之间的课程缺乏有效衔接金沙县中职学校课程结构按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各个学年之间、甚至各学期之间课程设置时大多缺乏连续性和衔接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了幼儿生理学,第二学期应该开设幼儿营养与保健、幼儿护理等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中职学生由于基础差,第一学前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时难度有点大,后期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把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梳理和强化。

(四)缺乏实训、幼儿营养保健、手工制作、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等系列课程通过问卷分析,74.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手工制作等课程。在实训、实操课程安排上,学生认为大多采用见习的形式,一般是见习一个周。由此了可见,见习时间较短。学生在保育、幼儿安全事故、急救处理、与家长沟通、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问卷调查和收集课程表中发现,学校基本上没有开设与幼儿园政策法规等相关的课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规划纲要》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访谈,85%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幼儿园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幼儿营养与保健等。

四、金沙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解决对策

科学、高效的课程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幼儿师资,为地区幼儿教育做好保障。因此,针对金沙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统一的标准,参照实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贵州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细则》这些都是国家和我省近年来最新出台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标准》很好地指出了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和需要考核的能力;《指南》则进一步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幼儿应该具备和掌握的能力。如:《标准》中明确了幼儿教师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基本内容中通过三个基本维度,每个维度又进行详细的标准划分,明确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可以通过这些文件,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计划表、课程表。使我县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有据可循、有理可查,从而培养出优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品牌。

(二)调整课时比例,合理分配课程之间的课时数针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可是比例的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有技能缺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所以应该提高专业核心课程和文化课程的比重,适当缩减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数。可以参考《贵州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细则》中的部分评价指标,调整课程之间的比重,增加学生薄弱和被忽视的课程知识。见表2:表2贵州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细则部分指标体系

(三)查漏补缺,及时完善课程门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因此,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幼儿教师培养质量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校应该把握学前教育相关的前沿政策法规,及时更新学前教育相关课程,如:政策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课程设置,及时弥补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使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能把握学前教育的前沿政策和相关理论,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理念,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职前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场所,其教育目标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招生的不断扩大,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这成为中职美术专业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中职学校都在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地方经济资源与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策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美术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中职美术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参考文献:

职前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培养;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是指对教师的培养、任用、研修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两大部分。从“师范教育”(NormalSchoolUniversity)发展到“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共同历程自1897年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开始。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教师教育所特有师范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传统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自21世纪以来,以培养农村初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等各种途径,大部分已升格为多学科性或综合性的地方本科院校。但在这些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有被边缘化和“去师范化”的倾向,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

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一直是教师教育史上存在的话题。所谓师范性,是主张“学者未必是良师”,教师是一种专门人才,只有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的人才能当好老师;所谓学术性,是主张“良师必是学者”,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一般是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申报本科专业时,也大多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但一旦升本成功后,又大多定位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也向综合性专业看齐,以期迅速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但事实上,一所学校、一个专业一定需要长期的历史沉淀.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味地急于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是办不到的。与此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注重向综合性发展的同时,教师教育被边缘化、不重视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院校命名上“去师范化”特征比较明显,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二是在办学定位上强调从单科到多科、综合性发展,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导致学校办学重心的迁移:三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视学术性为学校“强大”的表征.过分追求学术性,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学质量下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于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正经历的这种革命性变化。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尽管顺利地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升级,但师资水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并非可以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中小学教师.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仅局限于介绍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的初步知识。其学时在总学时中只占5%一10%,而且内容陈旧、方法单调、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距甚远.被师范生认为是大学里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安排教育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人员问题,多采取“回原籍实习”、“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县(市)”的措施;二是不仅时间短(一般只有6周一8周),而且安排极不合理(大多在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学生忙于写毕业论文或找工作,没心思实习,影响实习效果;三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整体的师范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四是实践内容程序化.实习生一般被限定于听课、讲课等特定教学内容和充当班主任“规定动作”中,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三)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两类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教师职后培训沦为低层次的反复,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大多是地区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地区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而成,从形式上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但这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只是“名”变而“实”不变,教师培养与培训各行其是的状况依然十分明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连续体,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不高。因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在并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虽然在领导体制上实现了一体化。但大多是成立成人教育学院,机构依然是独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承担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不相干。这样一来,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仍然相互割裂,无法为教师提供连续的、一致的支持。

(四)国家对教师教育的优惠政策未被普及,导致优质师范生源匮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走向复兴,为了满足基础教育振兴与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对师范生采取了“三包”政策,吸引了大批贫苦家庭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但到了2O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出现,国家对师范生的各种优惠待遇和毕业分配也被逐步取消。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类招生不再具有什么优势。2007年,国家从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师范大学试点,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但这一政策未被普及。现在,除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外,我国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可以获得“双证”(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外,已基本没有其他优惠政策了,师范专业也就失去了优秀生源。特别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主力军的地方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高校连续扩招,所招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重塑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合理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准确的办学定位,使得学校在办学类型、层次、结构、特色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无论是在过去的专科阶段,还是升格为本科院校,都和所在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办学定位上要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办学类型上,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办学性质上.要以教学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也一样,应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借鉴国际职前教师教育的经验,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理念现在,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许多国家把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02年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与技术部和教师培训司共同签署颁布的职前教师教育纲领性文件——《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职前教师教育要求》的前言部分就对职前教师教育做出了清晰的定位:“职前教师教育是长期的专业发展进程的开端”。苏格兰教育部制定的《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指导性文件》也明确指出:“职前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认识到职前教师教育的这种特点.避免重蹈终结性教师培养的覆辙。即不要对培养的未来教师寄予过高的要求——既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深厚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又有熟练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创新、研究能力,而应着重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关注、借鉴他人发展的能力。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重新塑造。原先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阶段是以培养合格的农村初中教师为己任。但现在我国的小学教师学历正逐步走向了本科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师范类毕业生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将成为小学教师.因而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的特点。不能沿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小学、中学教师培养的不同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科教育+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从而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二)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职前培养质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于集中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向未来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教育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构建实际已成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前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所以要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来说,要确立两种“导向”,即“以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导向”和“以适应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导向”,来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此。一是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如开设哲学、历史、艺术、政治、经济、社会、数学、理化、生物等选修课程,并规定文科学生要任学两门课程.理科学生任选四门文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二是要减少学科专业课程课时比例.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要大力加强教育专业课程,使其学时在总学时中要达到20%-30%。此类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教育理论课程,如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能从较高的角度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第二,有针对性开设教育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高教师工作的专门化、现代化水平。如学校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第三,从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出发,开设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咨询等课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四是在教学形式上。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开展行动研究、案例教学、微型教学等新颖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五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使教育实习的时间达到一学期.而且要将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以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效果和功能。

(三)凸显师范特色。建构区域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

所谓一体化教师教育.是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培养培训、开通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的上下贯通的渠道,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实现了教师教育过程的连续、形式的统一、阶段的衔接、内涵的扩大和功能的完整这有利于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时问,保证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从而保证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着力构建区域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一是要做到教师培养的一体化。首先要使职前教育、人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体化,职前教育侧重于对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知识的学习,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入职教育侧重于将职前教育期间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职教育侧重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性总结,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其次是课程一体化,包括课程设置一体化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再次是过程一体化.即将新人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视为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沟通职前师范教育、入职资格教育和在职发展教育三个阶段的联系。二是要做好区域教师的培训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承担起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区域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任务,提倡参与式培训.积极采取现代化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三是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即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模式.他在美国被称为“专业发展学校”在英国称为“伙伴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习、观摩、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在培养层面较好地实现二者的统一。:

职前教育论文篇6

1、学生数学基础差,教材知识起点高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同时因为高等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不够,使得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所需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只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难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无足轻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有效性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大原因,既与学生的自身状况有关,又与教师、环境等方面有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上很少联系实际情况举例,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枯燥,使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教师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改变这种观念,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较差,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听课抓不住重点知识,学习数学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大脑里就像一盘散沙,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吃力,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4、教学方案设计不合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第一保障。但是目前数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导致了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依据教材、大纲及计划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将大量内容压缩、合并在较少的时间内集中向学生讲解,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严重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心情,导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爱上数学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们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在愉快的情绪中快乐的学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枯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度,或者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材中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变得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有教会学生会学和乐学。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主。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都要获取知识的潜能,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个人习惯,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还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习被动的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包括普遍性的素质和专业性的素质。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何种科目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技巧,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数学技能经验交流会,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接受最前沿和最有效的数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才能对学生有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4、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相关的因素,选择适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其教学方法有:第一,启发式教授法。是在启发思想的指导下,以语言为主,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为辅,使学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好各组的任务,让学生查资料和进行小组探讨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样就为每一位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合作精神。第三,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完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色,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

三、总结

职前教育论文篇7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培训应当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新课程改革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造就一支师德好、观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一)集中培训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期初和学期末开辟专门数天时间全校教师集中;集中培训的内容包括名家讲坛、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新教学观、教学法培训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培训等。自2011年开始,学校集中培训的天数已达31天,集中而有效地对教师某一方面的观念和技能进行突破和提高。阶段性培训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在学期中按照既定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论坛、学习体会交流、青年读书会、研究课等。每学期,青岛幼师每学期都有10人次以上的教师开设校级研究课、教改实验课和高讲示范课,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课后举行全校范围的评课。通过这种集中与阶段的结合,可以激发教师的兴趣,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除了在校内组织集中和阶段性培训外,学校有计划有选择地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和培训,博采众长,弥补校本培训的不足。近两年来青岛幼师先后多次派出217人次的教师赴各大城市参加学前教育及有关学科研讨活动.组织全体班主任教师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班主任培训;组织校本部和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到北京参加“十二五”规划课题培训会;组织各学科教研主任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学前教育相关培训青等等。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青岛市、山东省、部级各级各类的学科培训,受益面达到90%。

(三)校内一线教师与名师专家相结合青岛幼师形成了以学校自主培训为主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培训和校际交流培训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培训体系。例如教师在参加了青岛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德国教学法的培训之后,参训教师将培训的心得与全体教师进行了分享,让全体教师感受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还还聘请了其它著名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方面的专家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讲学,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参与教师培训,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今年,学校就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学博士、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刘占兰在学校学前教育“名家季讲堂”中为老师们解读了幼儿教师的新标准;陈鹤琴的外孙、教育名家柯小卫做了《陈鹤琴与中国现代幼儿园》的讲座。

(四)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岛幼师以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把培训中获得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于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交流,多下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学实际接轨,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用于实际班主任工作中,促进教师提升育人水平。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深入到校附属幼儿园、市实验幼儿园、市府机关幼儿园、广和幼儿园等岛城知名幼儿园开展调研活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幼儿园的实践相结合,让校本培训延伸到幼儿园。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培训效果研究

仍以青岛幼师为例,经过全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工作突破了旧观念的束缚,其效果经过几年的积累,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一)教师理念逐步升华首先就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体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新理念在广大教师心中已经内化、扎根,有效的提升了教师理论素养。近2年,教师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93%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30多人次参加教材编写。

(二)课堂改革生机勃勃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走进幼师,你可以看到“亦师亦生,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渗透,许多可喜的变化,新颖的教学方法,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环境,张扬起生命的活力。近两年,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7节次,优质课评比,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获市级2等奖以上的8人。

(三)科研成果丰硕喜人教育科研既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校本培训成果的检验和升华。迄今为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已拥有部级重点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5项,教改实验项目10项,精品课程5门;近两年来,青岛幼师有45人在省论文评选中获奖,有30余篇文章发表。

三、结语

职前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培育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过程中,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制定既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又从现实层面关注中国老龄化问题和家庭养老问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学前儿童量虽然不会出现量上的激增,但较比2015年以前将会有数量上的递增,所以,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关注学前儿童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入园的适龄儿童他们的成长又将成为离开父母襁褓必经的过程。此时,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能否从心灵上感悟幼师基本职业道德并化成点滴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一定工作岗位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内容中最基本的素养,但当幼师把爱岗敬业化成无私奉献的精神时,这一职业操守在平凡中将寓意着伟大。2012年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代课老师张丽莉就是最好的爱岗敬业的典范。张丽莉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可是她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并由衷的敬重它。当她护送孩子过马路时,两辆大客车相继碾压过来,此时,她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灾难留给自己。张丽莉老师尽管失去了双腿,却给孩子们插上了最美的翅膀,尽管她没有给我们上过一次课,她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诠释了爱岗敬业的奉献价值。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从业人员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中忠诚于自己的想法,信守诺言讲信誉。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教师将是继父母之后新出现的启蒙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言和行将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和行为发展。此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用自己良好的诚信人格引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中,无论对谁都按一个标准来执行。学前儿童也会像成年人那样渴望被得到认可,甚至他们被认可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所以,幼儿教师要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个孩子,不徇私情。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指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服务群众有利于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有着相对的特殊性,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身心行为发展都不成熟的学前儿童,他们在离开父母百般依顺的温室环境后,进入幼儿园后在短时期内很难形成良好的身心行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强化这种服务儿童身心和行为发展的意识,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幼儿园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指从业人员将自己个人的全部哪怕生命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既然讲奉献,那就是不计报酬不计回报,哪怕奉献自己的生命都是义无反顾的。在这个戾气深重的复杂社会里,我们特别愿意把幼小的儿童交托给张丽莉这样的老师,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甚至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载体

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有意识的自觉地行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幼儿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例如,有一个幼儿教师要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可是她却穿着露脐装,夹板拖鞋来到学生家。等这位幼师家访完后,学生的家长无论如何都要自己的孩子转学,幼儿园园长非常不解,认为别的小孩想进都进不来,而他们为什么非要转学?待园长知道真相后,才知道正是这位幼儿教师的穿着和打扮这样的生活细节带来了问题,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育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学习中的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道德形成的根本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学习中强化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每一个行业都有行业规范,幼儿教师岗位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他们的职业规范最基本的就是爱学生,奉献他们的爱心、耐心和诚心。专业学习是为了培养学前专业学生对待学前儿童的基本素养,基本素养的养成为进一步认识幼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强化这种意识做下了铺垫。同时,学生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时还要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技能训练。例如通过考取《育婴师》证,培养能够照料、护理和教育学前儿童的工作。

(三)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落脚点

每一行业都有每一行业的职业情感,大学生在没有正式进入到某一岗位时,职业情感是很难在心里生根发芽的,因此,大学生在投入到工作岗位之前,进行相应的社会生活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定期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孤儿院进行慰问演出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传递学生们的爱,同时又让孤儿院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爱,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实时的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和责任感。总之,职业认同感是职业情感的晴雨表,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必然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每个幼师的职业主人翁角色的提升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作者:姬莹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