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课德育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3:18

网课德育总结

网课德育总结篇1

今天,省教育厅在xx市召开“xx省中小学德育进网络工作现场会”,这个现场会既为我们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极好机会,又给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传经送宝。首先,我代表xx市教育局,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这次会议的领导和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德育进网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市的xx,学校德育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大力投资,大胆探索,更新观念,创新模式,积极推动德育进网络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大力投入,为德育进网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深刻地领会江总书记“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在教育网络建设方面舍得投入。目前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近4万台,计算机室630多间,共有464所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并建有自己的网站或主页,占xx市学校的71%,多媒体电教平台960个,设备总值超过4.5亿元。建有xx教育信息网、xx教育信息网和xx教育信息网等综合性教育信息公众网站。城区、xx区和xx市初步实现了网上教育行政和网上学校管理。xx教育信息网在2000年9月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整个项目被一致认为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用新的德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武装教师,解决德育进网络的关键问题。我们通过日常业务学习、继续教育课程、网上学习交流,更新教师德育观念。同时把现代教育技术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举办了三次全员培训,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课件制作、信息技术、网页制作等培训。在完成近2万多人次的培训后,教师基本具备课件制作、网上获取德育资源、网上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部分教师已成为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网上德育资源建设的能手。

三是建设综合性、多层次、全方位的网上德育基地,实施德育进网络工程。近年来,我们创办了“xx市中小学德育基地网站”、“xx市小记者协会网”、“xx教育信息网—德育天地”和“中小学德育资源网”等综合性德育网站,还有为数不少的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德育网站。其中“中小学德育资源网”创办于2000年9月,是立足xx,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德育网站,网站发起者及业务负责人为德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网站版式新颖,内容丰富,教育性、资源性、指导性、交互性等特点明显,点击率非常高。网上德育基地还包括学校网站的德育部分,各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列为学校网站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规模及网页容量直逼专业德育网站。例如下午大家要去参观的xx一中,除学校网站外,xx校长和多位老师都有个人网页,其中德育内容很丰富。

四是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制作德育课件,增强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制作课件,已成为xx教师热衷并且熟练的日常工作。xx教育信息网、xx教育信息网等网站建成了大容量的资源库供教师们免费使用。信息资源库不断征集教师们的优秀课件,课件已经广泛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社区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党团队活动、班会、家长会等活动,生动、直观、立体、多元、超文本的表现方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例如开辟网上心理园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xx的德育资源网以及一些学校网站均开设有“心理教育或心理辅导”专栏,这些网上资源有力地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加强网德建设,规范学生上网行为。上网是xx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控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强,特别需要我们加强网德教育,采取防护性措施,规范上网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及时教育引导,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我们把网德教育写进佛山市编写的《资讯科技》教材,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多元和个人独处时的社会责任感、道德选择力和自控力。另一方面从技术上实施防护,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以便防止黑客攻击,过滤一些不洁信息,并根据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平等性、时效性特点,充分利用网上论坛、聊天室、留言板等网上社区和电子信箱,展开广泛的网上德育活动。xx教育信息网、xx教育信息网、xx教育信息网等大型网站及内部办公网、xx一中、xx职中、xx中学、xx中学等学校网站均开设了大型模拟社区,师生们非常喜欢利用本地社区交流思想,释放压力,结交朋友,寻求帮助。xx一中、xx师范实验小学等学校尝试网上召开校会、家长会,效率高,效果好。

网课德育总结篇2

关键词:持续强化 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 课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木”指的是才能,“人”指的是品德,足见德育这项育人工程的宏大与重要。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为收到理想的教育成果,就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就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狭隘观念,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发掘和探寻德育的切入点,适时地进行融合,完成有效的德育渗透。虽然渗透反馈的效果不那么迅捷和凸显,但其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是不容小觑的。

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多年探索德育渗透的实践中发现,德育渗透工作还具有表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延续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德育渗透工作大有文章可做,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1.学校

为使德育渗透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专题教育的同时,应不断地强化和完善德育的教学渗透,努力使之常规化系统化;结合中职教育特点不断探索研究,出台总体方案和分支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阶段性检验及评估,使方案不断得到调整和更新。要注重总结成功经验,克服负面问题,积极进行成功案例的推广与交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总结会等形式让教师获取更多的经验,增强其自信和动力,进而提升德育渗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努力发掘教材内容中更多的德育渗透切入点。在做教学工作计划时,均辅以德育渗透主题及方案,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乃至细化到备课时把相关节点在教案上做“提示注”,并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更新方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效果。各科教师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形成既有主体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德育渗透格局。

比如德育课,其教材的属性就是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要运用“四结合”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打作用,即:结合教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学校等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化社会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免疫力;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评论,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公意识;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举止行为等,进行操守规范教育。

又如文化课中的语文课,教师可借助概述汉语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自信心。从语言本身就具有文明与不文明的道德属性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语文课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

再如专业课中的微机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还可结合网络、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状况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结合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培养学生自控自律的优秀品格。教师要在备课中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巧妙的渗透,使课堂教学形成了点连成线、线排成面、面叠成体的三维化、全方位的德育渗透立体空间。

三、德育渗透的成效

数年来,笔者学校持续强化德育渗透工作,所反馈出来的成果是显著的。一是活化了课堂教学。教学细节更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使教学与德育渗透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二是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表现出跨越式的提高。正能量占据主导地位,违纪率大幅度降低,家长更满意,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明显提升。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增强。笔者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各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均给予好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网课德育总结篇3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网络教育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为:“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扩张与发展,一方面,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结识新朋友和产生新创造的快乐源泉;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荒废工作与学习、逃避现实生活和沉溺虚拟空间的险恶陷阱,甚至成为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诱因。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网络道德教育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利用网络,确实发挥政治学科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探寻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提高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度。

二、教学案例

1.教学准备

以《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七年级上)为例来探讨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能通过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功能,合理安排使用网络的时间,积极主动去利用网络而不被网络所使用,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为今后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教学的思路:

(1)教师使青少年能全面获得关于网络使用方方面面的利与弊的知识和信息;

(2)教师和青少年一起探寻和澄清关于网络使用、网络过度使用的界限以及他们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

(3)练习做决定、设定生活目标、交流、拒绝、抵制压力的技能;

在课前我准备了有关网络成瘾的案例;建议学生上课前做“我们身边有哪些诱惑”的调查;搜集关于网络使用的利与弊的知识和信息。

2.课堂教学

我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网络连接你我他,激起学生的兴趣。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与交流一下因网络而引起的各种问题。下面的这个活动让我们思考网络对你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请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圈。我出示一团绒线球,介绍活动规则:教师摸住绒线球的一端,先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网络对自己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并说出自己希望能怎样使用网络。可以采用以下的句型:

我某某某,喜欢(不喜欢、讨厌)使用网络,因为网络让我(给我带来了)――,我希望我能――

当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张用绒线球织成的网络时,可以就这张“网”和学生进行以下的一些对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张网络中的一个端点,与我直接联系的虽然只有两个人,但通过网络,我们和所有人都有联系。网络使我们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那么,同学们认为:网络使用对青少年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从鲜活的情境转入问题探究中,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交流。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希望引导学生直面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有利和不利,自己来总结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能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学会使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使用。

师:据媒体报道,至少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专家指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电子游戏,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电子游戏是中小学生娱乐的一种方式,但沉迷于玩电子游戏有很多危害:对视力、神经等造成损害,使大脑的灵活性下降,影响学习成绩,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等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家庭、社会、学校、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对策。

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份“抗拒诱惑计划”(包括网络及其他的诱惑),并按计划实施,一个月后检查实施情况。除了学生自评之外,还要发挥他评的作用,让同学或家长作为此项计划的监督人,帮助自己实行计划。

三、总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讲到底,采用“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教师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课堂、课本,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换取高分数,抑制了学生们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与发展。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自从尝试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后,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成了他们的心灵俱乐部,学生在课堂上,人格得到了尊重,情感得到了体验。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通过自由地讨论与辩论,使观念得到澄清。3.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宽松的气氛与环境便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主体性人格得到体现,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得到培养。4.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步增强。每节课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更有目的、更有思想地交流互动,体验情感。5.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有了明显改善。传统教学重“知”不重“思”,教学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方面,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明显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受到严重忽视。在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德育的知识侧面,更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学生更明显的感觉是这些道理不是教师说教来的,而是自身感悟到的,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网络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天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朱明光,蓝维等著.《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网课德育总结篇4

一、言传身教 以身立德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熏陶;一个乐观向上、敬业有为的教师,对学生怎能不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公正无私的人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总渴望得到效法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成为模范。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是非的辨别,也常常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态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时时、处处、事事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要自觉地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 育心育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挖掘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还可以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育心又育德。

三、尚德修身 励志育德

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信念。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很少。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缺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仍在加紧研究当中。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自已的责任,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收集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时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给学生播放或者宣读。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立足课堂 精心育德

网课德育总结篇5

当今的教育是重视德育的教育,更关注学生情感与智能的双向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数学课程也关注学生德育问题,透过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德育的教育。而网络平台是当前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追捧的对象,但是教师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学课堂德育工作时多显生硬和效能低下。因此,如何将网络平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效能,是很多教师关注的内容。

一、网络平台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优势

现代教学手段中,利用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在逐渐推广与应用,表现为学校网站、班级网站、德育学习平台、安全教育平台等多种形式。并且,网络平台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1.生动性

网络平台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它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多元性,通过各种模式对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如使用视频、音频、技术生成等多种方式讲解内容,使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简单的理解,可以更好的模仿。因此网络平台以其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复杂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w,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好的吸引,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而生动性也是当前教师课堂中最发愁的问题,因为对小学生而言,课堂的生动性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而网络教育平台却克服了这一问题,这也是当今教学积极引进网络教育平台的重要原因。

2.引起学生关注

网络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小学生愿意与电脑接触,愿意通过电脑进行学生,网络平台自身对小学生就充满着强大的吸引力。其次,网络平台教学形式多样,内容组织生动形象,能够比正常教学课堂更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达不到的。而学生在这样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学习到比传统课堂更多的内容。并且网络平台的内容容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更够深刻记忆,能够保持长期储存和有效使用到生活与实践之中。

二、通过网络平台,结合数学课程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网络平台有很对优势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并将其成功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提高,是当前教师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1.课程目标进行渗透

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关注德育教化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过程编排的时候就要注意网络平台的使用。教师的教学内容规定着整节课的教学步调和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因此只有教师有意识的使用网络平台和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帮助提高小学课堂的德育效能。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学科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关联度与关联度,思考如何使用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例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细化教学目标,寻找与德育的契合点。在对每一目标的落实措施中,考虑是否使用网络平台更为合适。通过这样对目标的处理,积极使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进行,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2.课程内容进行渗透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科内容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中选取适合进行德育的内容。毕竟小学数学课程是理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强行将它和德育内容进行生拉硬套,就会变的不伦不类,失去数学的特点,也丧失德育的价值,反而使学生对这两门课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德育的培养。因此进行好课程选择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德育效能的前提。小学数学老师在选择好合适的主题之后,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网络平台教学。例如在节约用水的主题中,通过网络平台链接缺水地区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做好一个省缺水省的全省用水总量和一个水资源丰富的省的用水总量进行比较,在进行一级运算学习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的水对于缺水地区的宝贵,产生内心的共鸣,树立节水意识,提升德育教化。通过这样选择性将德育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既完成知识的教授内容,同时又提升德育的效率,更多的挖掘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延伸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将数学内容与网络平台进行结合,完成德育效率的提升。

3.教学过程进行渗透

网络平台在教师教学中最好应用与契合的内容就是在教学的方式上。网络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而现在的学校普遍配有电脑设备,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网络平台自身具有极强的生动性,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应用于教学会成功的引起学生兴趣,在实现优化教学的同时融于不易查觉的到的道德教化。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对一些晦涩难度的或是与生活过远的内容进行运用。例如在学习事物的尺度单位时,对于光年这样的单位的介绍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链接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比教师口干舌燥的生讲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价值,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使学生最大程度的记住了相关知识。而对宇宙知识的渗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的神秘而危险,因而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以及宇航员的英勇行为产生极大的敬佩与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网络平台是多元的、丰富的教学平台,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德育效率的提升使,要注意对它呈现形式的选择,选用最恰当的方式实现网络平台与教学内容和德育教化相一致的内容,这样的形式才能降低突兀性,实现三者无痕迹的有效链接,促进德育效率的提升。

网课德育总结篇6

关键词: 初中社会与思想品德课 自我发展 素质能力

在新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浪潮下,如何增强初中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使初中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广大社会和思品课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新课改精神,探索总结出社会和思品课教学要与时俱进,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抓好实践活动,利用现代技术,注重能力培养诸方面,从而整体提高初中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使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社会和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置上。因为上课中无论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美,如果不落实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心灵的感悟,那么德育的实效性将会事倍功半、收获甚微。因此,加强学生的社会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键是要分清谁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同时要加强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因为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抽象,一定要注意避免干巴巴地说教或板着面孔训人。如果思品教学一味地、呆板地说教,则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古人说得好:“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做学习的最好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在兴趣。

社会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快乐、欢喜和满意的兴趣,从而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历史、人物、事件,了解和认识动物、植物及各种自然常识和现象,增长知识和见闻。如果缺少或没有这种兴趣,学生就不会真正深入教材的学习中。可见新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消除思品课的说教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情感交流,善于开展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有一位伟人说得好:激情是人的指向着自己的对象努力追求的性能。试想,连教师自己都不能真心感动的东西,平平淡淡地讲出来,又怎么能感染和打动学生呢?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理论观念的直接灌输,而忽视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情境教育,这就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感染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绪情境。这种情绪往往影响和调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积极性,尤其是一些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以对老师的好恶决定学习态度的学生来说,更会出现这种状况。老师只有在教学中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他们将这种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学习内容上,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这启示我们,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师生之间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进行社会与思品课教学,必须富有激情,它是这门课程主讲教师特有的一种感染力,也是教师教学魅力的集中和最佳体现。只有以激情叩击和拨动学生心弦,才能闪烁出美丽的火花,形成师生情感交融和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良好效应。

三、借助网络,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

网络化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体现,在思想和社会品德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取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资源,以表现教学内容的一种多媒体软件,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情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由于网络和多媒体的信息量大,时空距离大为缩短,既节省授课时间,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和思想品德课教学,除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加强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主体的信息网络素质。在网络环境下,思品课教师要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以及时、准确地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其次,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当前的思品课教育如果忽视高科技和计算机信息手段的应用,则必将会落后于时代,阵地会日益狭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思想道德信息网,建立网上新阵地,制作生动直观、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育软件,直接上网吸引他们。再次,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识别能力。由于初中生还是尚未成年的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应以灌输正面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教育对象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信息并重,增强他们的网络法治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最后,要重视审查网上信息特别是政治类信息,及时清除有害信息,或采取其他相关举措,防止触犯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

四、搞好关联,重视与各科教学的相互结合

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潮流表明,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产生高度综合,交叉学科、横向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群不断涌现。综合性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和必然趋势。社会与思想品德得教学理所应当地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课程操作模式可采用“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形式,从而改变传统各学科互不关联、相互不搭界和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比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语文知识、数学计算、物理化学和环境保护知识等都可以在社会与思品课教学中广泛灵活地运用,以形成相互印证、各取其长、生发联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此目的,关键是要经过反复的教学研究、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社会和古今人们思想品德修养的一些知识、规律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切中他们的脉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情境体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最能锻炼人。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永恒的主题和灵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鲜活的人生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禁锢学生思想,对于学生提出的触及社会生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除课堂与教育外,还必须依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比较和启发他们的主动思维,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体现社会和思品课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促进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学打破传统模式即理论灌输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充分发挥该课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通过诸如参观访问、社区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布置学生的行为作业、实践作业,在教学中坚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课程实际、环境实际、地方实际、人际实际及文化、时政、心理实际进行教学。因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仅凭教师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必须创设一定的育德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认知,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还可结合一些重大节日活动和到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博物馆、科技馆实地感悟社会这个大世界的精深博大,感悟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感悟学习革命前辈当好接班人是自己应该担负的重要使命。在社会和思品课当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演好“演员”角色,又要让学生当好“导演”角色,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可根据思品教育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定出主题,然后再由学生编排、组织、主持和总结。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思想,反映学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观众们在欣赏活动表演时,不仅身体置身此中,脑子里的思维也在参与,理性认识随之升华。而此时教师的行动:一方面协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发现新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得德育活动课实效真正得到提高。比如寒暑假布置给学生一两项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的作业,也是与教学搞好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学用并举,抓好学生能力培养和自我发展

学生在学校里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本领。社会与思品课教学应树立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能力重于知识的观念。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的学生包括思想品德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前者包括思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品德实行能力;后者包括观察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宗旨,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意识;同时增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职能,强化学科育德、家庭育德、拓宽育德渠道,做到育德教育与法纪教育、安全教育、礼仪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力争做到以积极、正面教育为主,结合国内外时事、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体验,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等等,最终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打破传统教学单纯塑造知识型、应试型人才的模式,才能与时俱进,促进学生个性特征和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才能担当起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雷克啸,夏传礼.中外著名教育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

[2]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度转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海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崔耀中.理论传播要站在网络文化的前沿[N].北京时论周刊,2010-03-08.

网课德育总结篇7

1.1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S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10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占45.6%,女生占54.4%;一年级学生占15.4%,二年级学生占17.3%,三年级学生占17.7%,四年级学生占18.4%,五年级学生占31.2%(由于五年级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所以相应的比例较大)。调查对象的专业选取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占43.6%)、麻醉学专业(占23.7%)和医学影像专业(占18.6%)。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对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占14.1%)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能集中有效地体现出样本的医学特性,同时,调查样本数量占总体数量的50.0%以上,能有效代表S医科大学的总体情况。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网络影响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状况分成30个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学生的上网情况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和医德教育现状;校园网络建设对医德教育的影响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与分析

2.1当前医学生的上网情况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上网条件日益便利,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网页,并将其作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务。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占58.9%,42.6%的学生全天合计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利用上课时间上网和全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学生分别占17.49%和2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合理地掌握上网时间,但是仍有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上课和自习时间上网,影响上课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的现象。第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普遍持相信态度,而且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学生对网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考虑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上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见表2。第三,大多数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自觉回避,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甚至有些学生上传过不良信息,见表3。

2.2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第一,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什么是医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另外,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德教育的意义所在,见表4、表5。第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医患矛盾突出与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引导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德医风总体较好,但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仍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医德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见表6。第三,当前医学生课程中都设有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见表7。

2.3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情况与网络医德教育现状

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见表8),校园网的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校园网站中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更缺乏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专题(见表9)。学生们对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见表10),但网络上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医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较差。

3对策建议

3.1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1]。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较弱,学校又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对当前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医生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等现象比较关注,并能由此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医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入;第三,学生对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医德教育表现得较为期待,但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医德教育向着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3.2对策及建议

网课德育总结篇8

【关键词】德育智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逐步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的增长率不断加快,“信息化”同样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保证。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还是难以适应创新时代的竞争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依赖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志的激励,并且以创新能力为依托。各行各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与发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智育教育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等方面着力寻找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的内涵

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向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后来被誉为“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问题出现在教育背后,我们欠缺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自熊彼特教授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对于什么是创新的研究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经济角度熊彼特教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来未有过的组合。从管理角度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2]。创新不是一次性的,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和观察力的结合,是一个创意转变成社会价值的过程。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各方面: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学习基础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水平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意识不觉醒就谈不上创新思维。

二、德育的内涵和德育教学方法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主体是人的发展,德育的活动是实践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教育者早已把教书育人相结合。 “传道”,即是德育;“授业”,即是教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德才兼备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是基本任务。而育人、塑造健康人格,则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德育教学方法

就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特点分析,应积极倡Р⒃擞谩耙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在智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法”其本意是教育者通过借助载体,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育与生活中,引导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自学形成或不自觉地领悟和体会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最大特点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环境教育法”是指通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创生的一种良好德育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意识和能力的方法。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个性化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体验教育法”中的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象化活动或是交往情境中,对自己或其他存在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领悟基础上而产生情感及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教育法是要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局中”的情感体验,激发精神感受[3]。

以上四种德育教育方法既具有一般智育教学方法的共性,也有符合德育本身特征和规律的个性。我们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各种单个教学方法自身特点和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方法的优化和组合运用,发挥不同教育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功效,实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实现方法运用的最优化。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德育具有渗透的特点,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常规专业知识即智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方法具有多样性,即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榜样示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锻炼。应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成为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个有德育思想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德国的教育家茅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具有深刻的教育力量。外国教育者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而我们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结合现实将德育教育的精神实质加以升华和提高。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主要任务与措施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比较完善,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快速发展的微课资源,将实际专业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

以《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简析“互联网+”课堂模式下结合了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实例改革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德育教学方法,并尝试通过“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教学。

(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成课前课上课后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课前学习保障、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前提和保障。

《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选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本单元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情境3中的一个教学任务(如图1),教学时长为2学时。集成网络现有教学平台将《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院级优质核心课和资源库作为课程资源共享。遵循知识碎片化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细分为2个知识重点2个知识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物、内部构造进行视频和图片的收集,制作互动小游戏、录制微课,创建微信订阅号将所有相关网络资源资料进行整合,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并完成学习测评。(如图2)。

(二)探索德育智育教学法融合的教学形式

设计和组织三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学习、课中练习和答疑解惑、课后复习巩固。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结合使用德育教育中“隐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育人同时实现。

1.教学基本情况

研究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本任务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传动比的计算、作用及应用。明确教学难点为传动比计算及其改变对应用的影响。如表1。

2.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本单元公式抽象难理解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依托自主开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我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测试题库等资源集成,利用仿真学习软件、订阅号微课堂、网络测试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多维度学习环境。

3.教学过程组织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学习、课上导学和课后强化三个环节。确定教学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课堂规模25人。

课前,学生通过关注教师本人的微信订阅号,进入微课堂。接受课前任务单,见表2:在课前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均上传到微信群进行讨论,问题及发帖数算课前学习成绩。

课上,导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任务的2学时划分为五个环节。不同环节使用对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首先情境导入“某企业征集小风机设计方案”,播放网络教学平台的变速箱视频结合课前学习知识,师生共同探讨任务实施的思路和步骤。根据本任务特点,设置了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解决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结合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课上导学 任务

情境导入:某企业向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者,征集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效率的方案。

(1)针对学生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布置子任务前先利用仿真互动学习平台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齿轮的外形和功能。通过互动平台中的实验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到传动比变化引发叶片转速和灯泡亮度的变化,加深对传动作用的理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传动比公式和计算。我设计了实操环节,学生首先观看齿轮模型搭建视频,之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分析给出齿轮比运算公式。通过实物图对比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传动比公式计算,从而轻松化解此教学难点。

(3)进行减速齿轮箱设计,学习公式计算。教师讲解后学生使用手机扫教具上的二微码边观看制作视频,边动手操作。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完成后教师引导进行计算得出减速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对比,W生很容易理解减速齿轮应用到小风机中的作用,从而化解了齿轮传动比应用这一教学难点。

(4)子任务3为拓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加速齿轮箱设计。

(5)任务完成后,将小组设计方案、计算依据、操作视频上传至分享中心。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演示。小组协同完成网络测试,同时,网络评价中心还可自动地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测评。学生们实践之后对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内化知识。观察小风机模型中简易齿轮箱构造,确定增速齿轮箱传动比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课后,强化。在订阅号微课堂,完成课后测试。通过回放网络课堂内容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再现。在课余时间学生可通过微信群进行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设计探索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可以得到稳步提升。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互联网+课堂”的应用模式,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疏为导,提升兴趣。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在理解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进行探索,并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举一反三、尝试创新,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4(12):52-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