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8篇

时间:2023-03-14 15:04:19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1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

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2

一、 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 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 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 、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 -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转贴于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转贴于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 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 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 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3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

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4

[关键词] 发展壮大 农村 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12-02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和多种途径,坚定广大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兴起,专业合作经济方兴未艾,集体资产总额和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模糊,引导扶持不力;有的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途径,呈萎缩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管理不善,资产流失、债务沉重;有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费短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更新思路,创新举措,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状况

据2013年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县共辖14个乡镇142个村(居)民委员会1563村(居)民小组;拥有总农户约13.25万户;农业人口46.28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0049.79万元比上年增幅13.8%;集体经济总收入14376.29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9%;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居)90个,占全县总村数63.4%,其中:5万元以下的有40个、5-10万元的有13个、10-50万元的有22个、50-100万元的有4个、100以上的有11个;集体货币资金24240.90万元;资产总额85474.45万元。

2.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状况

全县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始于2005年,此项工作由于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水县委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中共红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红发[2005]9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定《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建发[2006]1号)文件下发各镇党委、政府,县委及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认真组织实施,而使我县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005至2013年间,全县先后按省级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要求申请立项的单位达22个村民委员会,争取省级扶持项目专项资金216万元,带动本地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402.92万元。目前承担项目实施能为集体增加经济经营收入的有18个村委会,吸纳解决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1768人。如2011年省级扶持的曲江镇贫困村他龙村委会,改建前,市场是在不足200平方米的境内过往公路上摆摊设点进行贸易,每逢赶集日市场拥挤,公路两旁尽是商家的贸易摊点,人来人往,就连一辆摩托车也难以通行,严重阻碍道路交通,同时市场交易秩序十分混乱,严重地影响我村的生产和生活,制约着我村经济的发展。改建后,拓宽市场面积,道路交通通畅,市场秩序变得有条不紊,有效地解决了已往为争占交易地点而吵架打人的局面,使市场环境焕然一新,通过改扩新建19间商铺出租,村委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仅年租房收入从原来的0.89万元增加到4万余元,年底市实现场经营收入6.5万元,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保证了广大村民生产生活及道路交通安全,本地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1.争取县委、政府有关领导重视与支持,及时依据上级政府文件精神要求出台《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建发[2006]1号)文件。

2.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来抓,认真解决好集体经济中的难点 、热点问题。

3.承担项目的乡镇人民政府与项目实施村委会签订了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目标责任书。

4.对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5]170号)文件执行,积极指导承担项目单位组织实施,先后下发了《建水县财政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的账务处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注意事项和要求》,并根据所承担村委会的项目实施方案和进程,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对所拨付资金进行审计,避免了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5.适时对所承担扶持项目的村委会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指导,并请科技人员对其有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6.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近年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县14个乡(镇)都已成立机构村组财务,代管村(居)委会142个,占村(居)民委员会总数的100%;代管村民小组1328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85%。共代管集体资金总额27140.56万元。

7.认真抓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每届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和承担建设项目资金专项审计。

2013年对实行农村财务委托的集体资金和账目进行审计,共审计1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和账目,资产总额达642.49万元;对第四届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进行专项审计,14个乡镇的138个村民委员会、1420个村民小组,共审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1558个单位,审计收支单据23.37万笔、金额144552.28万元,审计资金达9857.64万元;对下拨垫交税费债务化解补助资金的7个乡镇18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进行专项审计,审计债权债务资金总额134笔283.2万元,化解债务补助资金20笔141万元并对债务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化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增加了农村积累。

8.突出重点,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及时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物质载体。

9.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坚持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五、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底子薄,集体收入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大多数村依靠集体土地承包收取少量租金等。

2.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想模糊,对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部分村级班子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干部往往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资源优势求发展,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3.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技术含量高、产品上档次、竞争力强的村办企业较少。

4.个别村还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侵占营私的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5.从这些年我县承担项目实施情况反映出,从事种植业示范建设项目经济收益缓慢,经济增收不明显。

6.村级“两委”换届频繁,实行村民自治,新老班子交替无论在工作、思想、认识都很难达成一致,部分村出现新官不理旧事的局面,致使原来的建设项目得不到重视而后续工作无法实施。

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要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硬件任务,长期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工作职责,县委要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情况作为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对集体经济长期抓不上去,村级经济发展不起来的,乡镇党委书记不能提拨,乡镇党委和村党总支部不能评选先进,对发展村级经济作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选准带头人,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选准一个群众公认、带头致富能力强的党总支书记,对加强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至关重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问题,对促进农村党建工作、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千方百计增强党员的“双带”作用,对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至关重要。因此要能把一批年轻、文化素质高、观念新、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选拨到村支部的岗位上,切实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

3.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力度,严格规范集体经济管理使用,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全面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认真搞好农村审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检查、监督各乡镇村级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严肃查处村干部各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5

关键词:农村;项目管理;应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村区域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引入了项目管理,使农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农村区域发展效率更高。

1项目管理的发展背景

中国农村地区项目管理的实施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主要是在设备维修中采用了项目管理办法,不仅实现了管理专业化、技术化,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不再局限于技术领域,很多与投资相关的活动都被列入到项目管理范畴,而且对项目质量和项目管理的预期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项目管理理论逐渐形成,并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中,主要的运作宗旨是运用管理的思维对项目进行运作,将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使项目管理效率有所提高。2002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项目管理研讨会,将项目管理纳入到学术层面进行研究。在研讨会中,对项目管理进一步强调,要求将项目管理纳入到行业领域中,特别需要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促使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项目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引进资金,采用合资或者合作的形式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生产。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农业产业就会逐渐国际化方向发展,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农村经济发展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将项目管理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就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探索创新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资金运行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发挥项目管理功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从现行的农村项目管理情况来看,正在由原有的单一管理向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将项目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经济运行中,就要在管理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向上有所转变,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平稳推进。

2.1根据农村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是系统化工程,运行复杂,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农村发展实际。在统一规划的同时,还要科学谋划,这就需要对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逐步完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对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项目前期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很多,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评估和审批等等。当项目管理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就需要对项目法责任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项目完成后进入到验收阶段,就需要执行验收检查,过程中,还会涉及到项目验收制度、固定资产移交管理制度等等。

2.1.2专项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农业发展具有专业性特点,在项目管理中要将专业特点体现出来。将农业相关的专门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就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项目制定管理办法,诸如农村的优粮工程项目、农村沼气项目等等,都要将相应的管理办法制定出来。

2.2注重项目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村经济区域发展是动态化的发展,在按照国家宏观政策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的同时,还应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项目不断地调整。因此,农村项目管理上要相应地对管理体制予以创新。其一,从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要做到项目公开化,包括农村经济项目的申报、立项等等,都要做到公开、透明,采用竞标的方式选择资质深、行业信誉度好的单位承担责任。特别是项目投资方面要做到公开化,包括投资的范围、项目运行中所获得的预期效益,以及投资的额度,所获得的成效等等,都要予以公开。其二,从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要做到项目社会化。农村经济区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农业的生产、各种惠农补贴以及招投标等等,都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并扩大社会覆盖面。如果部分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为农户可以直接受益的项目,就可以通过实施“奖建制”的项目形式或者“代建制”的项目形式,对区域范围内的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并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贷款方面予以优惠,以鼓励农户更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建设中。其三,从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要做到项目市场化。农业项目管理具有服务性特点,属于是公益性的项目。所以,项目的运行资金普遍由政府划拨,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确定管理单位,以使得项目运营成本降低。对于农业生产性项目或者所运行的项目具有补贴性质,就可以采用多种运行方式,以将投资在短期内回收,诸如股份制运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者将有偿资产转让获得收益,加速资金运转。其四,从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管理体制要发挥监督的作用。所有的项目信息都要定期地公布,包括项目的名称、投资情况、所发挥的功能以及承担项目运行的单位、项目运行的地点,都要向社会详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项目管理单位还要将举报平台设立起来,群众可以电话举报,也可以邮箱举报。对于举报信息,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反馈,并对项目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接受舆论监督,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提高项目管理的公信力。

2.3项目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强化

2.3.1建立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为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发展,就需要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队伍。农业经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学科比较多,而且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为了促使项目管理发挥时效性,就需要将致力于农业发展的专家队伍建立起来,包括农业技术领域、农业项目工程建设领域、农业财务管理领域等等,都要由专家级的管理人员构成,以促使农业项目更好地发展。

2.3.2引入管理中介机构。农业经济项目管理要实现专业化,就要从农业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入管理中介机构,并将项目论证体系构建起来,以对农业项目建设投资合理规划。引进项目监理机构对农业项目实施监督管理,通过管理的权威性对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特别是监理部门对项目管理质量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就促使建立机构对项目运行情况严格要求,以保证项目运行符合有关规定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孙富江.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中的利益互动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胡云香.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丁越峰.民间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经济项目营销;问题与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是我国一直着力解决和改善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虽然农村人口有所下降,但我国还是以农村人员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项目的前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生活水平,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营销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特征

农村集体组织,是以村民作为核心,由农民自愿按一定的组织程序,形成的团体机构,以选举村干部和村委会成员来参与政治民主生活的组织。现时,农村集体组织是集体经济的实现监督管理人。农村集体经济是由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和相关的扶持的方式,由村民以村或组的结构形式,组成经营实体,发展当地的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种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行的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第一,通过对村所有的闲置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做具有特色的产业项目;第二,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盘活;第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第四,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人力优势、土地优势进行招商引资,集资参股,引进技术管理和资金,发展工业生产,以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第五,开发拓展服务;第六,开发旅游业,如观光农业、生态休闲等,提供旅游资源和产品,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拓宽收入来源,并结合电子商务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面;第七,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受众面和影响面,以此带来项目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分析

(一)整体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距离城区较近或者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的村组,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旅游等经济项目,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较快。而资源较少、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庄,资金来源相对更困难,项目的途径相对较少,发展较慢。随着不断发展,这种状况区别越来越明显,差距越来越大。

(二)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不明确,监督和保护机制缺失,造成了权责不明;其次,管理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是由村委会管理的,他们控制着集体经济的产权,在管理和监督制度缺失下,大量资产闲置,低价出让、变卖,人为侵占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集体资产的浪费和损失。最后,村委会的变动,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政策规划的短期变动,集体资产的经营效益非常差。

(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现有的大部分农村集体普遍缺乏资金。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经济项目的前期投资,资金上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再者,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提供准确的发展数据,这为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扶持政策和进行总体的经济规划带来困难,在政策、财政和法规上难以给予有效支持。

三、影响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因素

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管理简单粗放,项目效益低,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集体经济项目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虽然集体经济项目在政策、经济环境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大量的年轻人和知识人才脱离了农村,造成了农村人才的缺失,使得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持续发展很难得到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二)集体产权关系不明确农村集体经济中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但在产权主体上,虽然农民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还是由集体共同所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带头人”本身的能力和思想问题现有农村干部知识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老化,创新进取精神缺乏,眼界局限于眼前、个人、现在,对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展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

(四)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说,集体经济项目缺乏从总体上的规划,在发展的基础数据上也比较模糊,相关的政策制定难度较大,管理水平较低。

(五)整体管理制度不规范在对集体经济项目的合同、收入、费用的相关制度的制定执行不规范,个人因素决定集体利益,不从长远考虑,造成了集体经济项目的收益低下,后续发展无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营销模式1.开发资源达到增收这种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一切经济资源作为开发对象,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2.现有资产盘活增收通过对自有家底进行清查,摸清家底,充分掌握集体资产数据,将闲置的可利用资源如仓库等,通过土地整理复垦、流转等手段,充分利用,针对闲置的物业资产,通过出租等方式获利,找到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3.资金融合增收通过对分散的资金进行融合,加上各项扶持资金,提高资金规模,规范利用资本运作方式,对盘活的集体资产进行投资,提高集体资产的运营规模,促进集体资产的收益回报,也是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途径。4.服务内容的拓展增收通过由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一系列的服务主体,针对农业生产、经济实体、居民生活等方面,提供相关的经济服务,促进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这些服务的类型多种多样,操作灵活,如针对农业生产提供农资生产资料、针对居民生活提供生活资料等。

(二)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营销问题建议1.产权制度改革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进行明晰,对集体资产规模进行盘点摸底,确认集体资产权责相关主体,确立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方案、分配方式和分配实施细则。针对集体资产,组织建立专门的人员,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分门别类的全面清点。包括集体经营性资产、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等,集体资产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规模,经集体成员的审议通过并进行公示。但要注意的是,集体土地是不能计入股份资产的。确定股东身份,经过村民共同的决议,依据明确的确定原则来确定股东的份额,并针对不同的时间人员、有违法违纪的人员区别对待。股权分配方案,要有非常明确的分配原则、分配方式和实施方式。针对集体和个人,针对不同时限的村民区别对待。既要保证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和村组织的正常运作,保证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落地户和外来户的区别利益。进行股权量化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公益资产是不能计入的,土地只能是在被征用后才能追加入总额中,个人股量化依据净资产作为基数,根据股东人数和分配系数,对每个人进行分配。最后依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进行方案实施,发放股权证书,招开股东大会,选举公司组织结构,成立公司。2.制度健全和人才培养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监督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虽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使集体经济资源变为集体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村民变为公司股东,但这种单方面的改变是不够的,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也要建立建全起来。针对集体经济,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完善报酬体系,健全奖励机制,有效控制集体资产的资产负债,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和分配的规范化,资金使用透明度的提高,资产流失和浪费的有效避免,保证全体股东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这些工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农村集体经济要较好发展,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有的农村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思意相对保守,进取心相对不足。针对性的引进优秀的、具有现代管理科技知识水平的年轻人才,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现有的人员组织学习培训,使其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此提升整个队伍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推动人才升级,改进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并将激励和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与个人利益挂靠,提升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政策和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策的不明确,造成农村集体经济束手束脚,而资金是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缺乏的。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来说,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体经济资产的开发利用,往往没有起始的发展资金。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对于这些农村集体进行扶持,推动其起步,以使其加快发展。政府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项目信息,成立专项基金,有针对性的进行扶持;金融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提供优先贷款;放宽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金筹集,以使其能加快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展。针对集体经济的特定项目,如种植、畜牧等适应减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的负担。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7

1.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特性分析

从自身国情出发,我们国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公路建设项目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区的特殊性,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关注、多深入、多参与,将这些农村公路事业作为一个主要关注点,加强农村地区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着力促进我国农村公路项目事业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并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公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是基础设施之一,它属于公路网中第三层次,前两个层次分别是:国家主干线层次及区域经济干线层次。这两个层次是我国公路网的大动脉,而农村公路相对于来说,是整个公路网部分的枝节末梢,两者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农村公路是整个区域之间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各个村子、乡镇间之间最低级的公路交通,同时也是连接一些偏远地区的主要干道。

2.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

为了合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匮乏等现实问题,我们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是为了让更多农村地区的人们享受更为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务,努力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别缩小,同时将农民物质经济及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引出去,带回来”这一思想的发展,将城市新的理念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中,让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文化和经济支持,努力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农村可以自发形成一定的旅游、采摘等新型城市不具备的产业基地,为建设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完整的交通基础条件,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

因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前期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建设成本过高,所以,当时应从当地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作为着眼点,将审批等一系列手续做到简化,提升办事效率,努力做到让整个建设项目快速、稳定的发展。

3.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目的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主要是为了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系统、有效、合理的根据现有的施工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评价,从而判断农村公路项目是否合理,整合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所出现的经验教训,解决这些已经预知的问题,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得以提升,同时,积极创造适合农村道路的管理体系,用科学的、系统的的方式方法做出全面的评价结论,制定更加适宜当地地区内部农村公路建设的完整体系和科学依据,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公路项目。

4.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新要求稳步落实下来,合理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的落实促进城乡进程之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将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作为核心出发点;准确落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新高度,提升公共服务的新要求;落实建立完善创新型交通行业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理念生成以及政策上面的创新,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推动当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科学、稳定的积极发展。

首先,在对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事,应将特定区域及特定时期建设的一些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各类小的项目综合起来一起进行评价。

其次,从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公路项目,分析的过程乃至结论都不应有所偏私,杜绝受到前人的干扰,做到公正、公平,避免出现有失真实的评价。

第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应真实反映出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到的成功之处,客观分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际情况。

5.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是现在评论一个项目科学、客观、真实、循序渐进的基本标准模式,这个过程一般有六个方面:提出需要评价的基本问题、收集整合其相关问题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具体分析研究、将研究成果编织成文字性及图标性的报告、将所生成的成果进行评审等。通过这六个程序完成整个项目评价的准确评价,六个程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要联系,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前一步的基础。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常常采用的基本方法有:有无对比、前后对比、层次分析等方面,他们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指标体系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是两种研究的互相作用,其一,定性分析,他是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等一些特别属性的协调性因素,从其根源和原因出发;其二,定量研究,他是通过很多检测,将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的过程。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有其特定的产品意义,不同于传统经济知识下的认知,当他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其自身意义时,他就成为为整个区域提供公益性质的设施物品。农村公路对于项目地区带来最明显、最有标识意义的影响都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地人们的就业、孩子的教育基础设施、看病就医等医疗设施、农业生产转型、城市与乡镇人民的互相交往等诸多方面,这些意义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因为他早已超越传统经济的范畴。因此,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深远意义不仅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更多的是那种无形的意义,很难衡量。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篇8

[关键词]农经本科 社会实践 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31-04

一、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农、经、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类,存在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够、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促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开始更多的关注农商(Agribusiness)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然而各相关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如:农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对农经专业认同感不高;农经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等。[1]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经人才需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高校专门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但不同高校其组织方式和实践效果有很大差异[4],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实现农经专业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基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长期的工业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失,广大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凸显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涉农就业、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重要举措。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主体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是以农商管理知识为基础,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涉农就业、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基于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的目标

农商(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伴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商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的商事活动,是农产品生产、营销及相关活动的总称。[5]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商(Agribusiness)本科层次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各大学农业经济系最重要的专业方向。[7]一直以来,受我国农村细碎的小规模农业的影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和研究还很少从农业的全产业链考虑。而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均需要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场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向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应建立基于农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增加农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和研究,开展专业和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以农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载体

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培育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4年12月,目前符合统计标准的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10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8万户,农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习岗位,也向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渴望。因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较好的实现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完成农商人才培养和实现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疑存在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需要开展研究。转型期的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使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而农业经营主体短时期内还不具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条件,急需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所来实现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即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展开农业研究,实现合作收益。基于此,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小微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也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需要。

(四)以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较好的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执行单位的经济效益。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计划,学校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或产学研项目,拟开展实践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向学校和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双向选择,实现项目和团队的构建。项目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素质等进行综合搭配,力争让项目团队都能发挥其所长并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提供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和资金支持,在实践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项目完成的效果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经济奖励。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企业经营任务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具备企业的性质,通过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服务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三、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农商(Agribusiness)人才需求,急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实现面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输出。通过设计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人才需求中提炼实践项目,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实施专业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要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逻辑图

(一)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村庄、乡镇一级政府一直就是影响农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制度实行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以期达到向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人才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农村社会逻辑的存在,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专业技能,甚至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使得他们不能真正地在农村社会发挥作用。[8]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从村庄治理、乡镇经济发展领域中提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以专业教师带动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可以较好的缓解大学生到村镇任职时的茫然,提升农经类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乡镇政府的能力。

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是指通过选派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到村镇一级的农村基层政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对当地的主要农村经济问题、村镇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攻关,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镇政府的能力,为推动大学生村官、选派选调生等中央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前期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根据区位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差异,通过与基层乡镇政府或县域政府部门的合作,面向村庄和乡镇征集社会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农业技术专家和学生参加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攻关实施;另外也可以通过选派学生到村镇及村镇主要职能部门挂职,担任村长助理、镇长助理等方式,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探索,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扶持政策,探索大学生支持、服务农村的实践与就业通道。

(二)建立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各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因农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工作。而一直以来农业企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一些在边远农村的农业企业更是缺乏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为了扭转农业企业人才缺乏,调整农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重构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的形式提炼社会实践课题和产学研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派遣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担任实际职务,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销项目。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对实践项目进行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企业第二课堂中的生产、教学、研究、就业的一条龙实践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能运营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部分学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另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师从企业发现创新的能力,为提升并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和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增加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提炼科学问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9]合作社是否具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到农村合作社创业、立业将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从事种植、养殖、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从合作社人才需求的角度提炼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财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实践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每年不定期的向农民合作组织征集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根据各合作组织的运行现状,以项目工作组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实力。另外,也可以直接派遣学生和学生团队到合作社担任职业经理人,或者担任理事长助理,深入合作组织开展实践实习,在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四)建立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以家庭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物。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均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快速成长,实现实践教学和家庭农场成长的共赢。

通过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合作,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以家庭农场的农场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提炼能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完善家庭农场管理的项目课题,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根据各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实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实践活动,为家庭农场直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家庭农场的生产项目相对单一,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农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微平台。

四、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措施

(一)适当增加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

农商(Agribusiness)课程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具备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可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引进部分国际上的农商课程,并渐进开发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商课程体系,以增加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给予相应学分

学分制的大学培养管理方式是当前各大高校的普遍教学管理模式。为了让实践教学能更加深入,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并适当调高参与农村社会实践项目的学分权重,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具体任务量设置不同的学分级,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成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配套经费支持

以服务乡镇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主体内容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社会实践项目是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炼出的产学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被服务单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实习经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来对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基层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农商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良的农商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培养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可以快速补充教师的农商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炼产学研项目,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搭建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农业企业家论坛、村官论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家庭农场主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农商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探讨现代农商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社会实践体系完善与服务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优化实践项目管理的考评体系

实施新的社会实践体系后,通过知识考查、实践报告、项目验收的方法评价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的成效,听取学生、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层政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优化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 注 释 ]

[1]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1.

[2]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3] 胡宜挺,祝宏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2-74.

[4] 牟格格,任艳梅,周悦,徐凯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4):5-9.

[5]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6] King R P.Agri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554-570.

[7] Heiman A.The increasing role of agribusines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Agribusiness,2002(1):1-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