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诚信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6:54

诚信文化论文

诚信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文化诚信德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总结日本管理经验和美国管理教训才提出来的,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又称公司文化、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国学者魏杰总结指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构建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归纳创造,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要素和精髓,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值得流传和发扬的精华,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这一企业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下的手工作坊文化,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完善;第二阶段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创新。

一、以德治企

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德。孔子认为,人要讲高尚的道德品格修养,守信于德,古代皇帝用“仁德”来教育他的臣民,陶冶修炼,塑造美德,以德服人,当今提倡“以德治国”,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职业道德,教师讲师德,医生讲医德,企业讲“企德”,就是以德治企,把德熔铸到企业管理中,并在企业行为中加以提倡和应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

德是商之本,无德不成商。创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四百多家药店,以其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自创办至今,同仁堂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秉诚“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条,历经风雨,阅尽沧桑,铸就了一块享誉中外的金字招牌。同仁堂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企业精神,以“德、诚、信”作为企业的职业道德,以堂训、古训为企业的基本内涵,以“诚信为本,药德为魂”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以“以义正,义利共存”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在同仁堂的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德治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企业在管理中要实行以“德”服人,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的氛围。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药作坊式加工厂,如今已是拥有资产上100亿元的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太极集团”、“桐君阁”和“西南药业”三家上市公司。靠的就是“忠诚、团结、努力、责任”的太极理念。太极集团实行以“德”服人,成功地开创了哑铃型发展格局下的“全员营销”模式。以“德”治企业,持续推动企业资本优势快速扩张。

二、重视人才

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拥有多少资产,而是拥有多少人才。人才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企业,得人才者得未来。企业家艾科卡说:“你可以取走我企业的所有存款,拆去我工厂里所有设备,但务必请你留下我们所有的员工,因为他们才是我们企业的真正财富”。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人的素质是海尔过去成功的根本,今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的素质问题,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聚合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有一句口头禅:“我宁可放弃可赚100万元利润的生意,也不放弃一个有能力的人才”。在美的海纳百川的胸襟下,美的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的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深远。重视人才表现在企业要用好人才,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企业给做出成就的员工给予奖励,给有才华的员工提供升迁的机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海尔集团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等竞争方式选拔人才,惟才是用,而不是讲资历,所以在海尔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太极集团的董事长白礼西说:“能够经营管理好人才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太极集团选拔人才从不论资排辈,而是采用“德才兼备为上用,先德后才为中用,先才后德为下用,无德无才为不用”的思想,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隋元柏常说:“我们对待员工要像五星级宾馆对待客人那样,特别是我们的科技人员”可见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方法争夺人才。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史上永远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博士想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去发展,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听到此消息后,认为他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就给他发去了任命书,并给他配置了专车和安排了一套住房,这位博士来到公司不到一年就主持开发了一套大型电子自动控制系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就是得人才者得企业的鲜活的例子。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不足百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拥有18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靠的就是人才的引进。

三、诚信经营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一个人讲究诚信,其它人才会相信他;一个企业讲究诚信,消费者才会信赖它,才会去购买它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利润,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作为道德化理,千百年一直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之中。伟志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民营企业,由一个由5000元贷款起家的服装作坊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400多家服装专卖店的集团公司,伟志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向炳伟先生在《我的财富——善诚智勤》一书说:“谁的资本和谁来经营资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经营,在经营的过程中我们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向炳伟先生制定了“善诚智勤”的企业理念,遵循“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承诺,推出“你穿衣我洗衣我烫衣”的服务理念。为顾客着想,有时公司遇到能赢利但对公司信誉有影响的业务,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和对顾客负责都给以拒绝。

诚信铸造信誉,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海尔集团认为公司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信誉。在海尔公司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司有一位销售员为潮州的一位用户送洗衣机,当车开到离潮州还有2公里地方时出现了故障。怎么办,是明天再送,还是再等车修好再送?为了公司的诚信,为了顾客,这位销售员背着75公斤重的洗衣机,走了2公里路把洗衣机送到用户家里,有如此员工维护企业形象,海尔“真诚到永远”的理念就能真正地实现。

诚和信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东西,国家提倡诚信,企业用诚信来铸造辉煌,用诚信来教育员工,用诚信和以义取利精神来善待顾客,企业只有在诚信中才能发展壮大。四、追求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任何企业要发展,都必须要不断创新,超越自己,追求卓越,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需要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需要以人力和物力为后盾,所以创新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企业学习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和技术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海尔集团,用了二十的时间,把一个亏损147万的小厂把它变成了中国的第一品牌,其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是什么原因使海尔获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创新是海尔公司的灵魂”。海尔公司所倡导的海尔文化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的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别人的精华,创造性的学习和借鉴。太极集团在准备销售“曲美”产品时,太极集团高层就决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创新,于是成立第一个产品经理组,对市场进行的调研和上市论证,制订营销模式。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就完成了从产品论证到上市,并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太极在业内首创中国第一个药品经销权拍卖会,第一次用法律程序来选择经销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效果出奇的好,也提高了太极集团的知名度。可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创新的成果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今天的成果到明天就不一定是成果,所以你这个成果在别人推倒你之前,自己要先否定自己,只有自己不断推倒自己,才能永远不被别人打倒。1995年,当海尔的研发部门对整个市场调研之后发现每年的6月~10月是销售洗衣机的淡季,其原因是整个洗衣机市场只有大洗衣机,人们无处买到洗少量的衣服能节约水和节约电的小洗衣机。海尔公司的员工经过200天的奋斗,终于生产出了这种小洗衣机——小小神童洗衣机,一个多月就销售了10多万台,小小神童问世后不久,海尔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到如今已开发了第八代小小神童洗衣机。此后,还成功地生产出能洗水果、削土豆皮等独具功能的洗衣机。可见,海尔集团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

中国的企业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优秀品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着企业向前展,但也应看到,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也有一些不足,如人情大于制度,“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使企业有小生产经济的印痕,不过,这些不足已得到了改善,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完善,从而形成灿烂的中国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2]王成荣:企业文化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俊心等:企业文化学—企业现代管理致胜宝典.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诚信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诚信文化,校园,重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同时也发现我们身边各种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坑蒙拐骗、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等现象大行其道。就连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片净土,背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中,也存在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弃诚信于不顾的现象,甚至蔓延到课堂、课本、老师和学校领导。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因此,建设高校诚信校园文化,是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如何理解“诚信”?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免费论文。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失去运行之规。

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一个人将很难塑造出表里一致的完美自我,就更难以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那么他通往成功的道路将是充满曲折的。程颢程颐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免费论文。“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内心有诚意,说出来的话则必定可信,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就值得信任。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不讲诚信,不仅会使自己遭遇难堪,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也难以做出肯定的判断和评价。其结果,不仅是自己欺骗自己,也必然欺骗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塑造健全的自我,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共同认可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依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其直接后果便是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无视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规则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和尔虞我诈的恶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蔓延。诚信,取其义即“不欺心,不欺人”。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应对社会规则无序和群体失范的利器。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二、校园诚信文化严重缺失

诚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的运行之规,在高校中却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和有效的规范与传播。造成了校园诚信文化的严重缺失。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校园中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老师一做秀,学生便说慌,作文时,将校舍的破危房,写成县政府的办公楼一样,宽敞明亮,威武堂堂……老师一做秀,全中国人都成演员了,活的不是自已的人生,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为头衔摇尾乞怜,在权利面前,男人做女人状,女人做风尘状……干实事,做真人,这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还真难……都是不良家教的罪过,都是老师做秀惹的祸……”这是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部分教师的不诚信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以前的一个同学,现在在一家中学教书,为了教育局领导亲临的的一次公开课,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试教是无数,光上课的准备材料就差不多两麻袋。提前四五天就和所选的班级进行了预演。上课时犹如放电影,多媒体、小组讨论、上台汇报、充足的表扬和鼓励、灿烂的笑脸、化解难点、重点突出,一切显得那样的完美无暇,无可挑剔。

近年来,学生作弊似乎已经被人们司空见惯,尽管也经常有人大声呼吁要改变现状,可现实中却也没有多大的改观,同时伴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全面落实,又一个新的现象几乎成为了大学生诚信问题主流和焦点,那就是守约还贷的问题。据了解,最近几年,全国各省高校贷款学生按期还款或提前还款情况较之往年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地区还款率仍不过半数。

以上只是列举当前校园诚信文化缺失的两个方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客观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教育形式的表面化;教育效果的互斥性;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局限性。

三、重塑校园诚信文化

(一)建章立制,规范诚信行为。免费论文。

一是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将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不仅予以道德的谴责,同时在行为上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

(二)德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注重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而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形式教育”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理念,就必须打破常规,把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让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

(三)广泛开展诚信文化相关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诚信专题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娱晚会、团会、讲座等等,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努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利用良好的师德影响力。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因此,教师要有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诚实守信的典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人一定要诚实”,用自己的为人师的模范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参考文献:

[1]金炳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高校诚信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陈大伙,张洪.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高校诚信教育创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4)

[3] 王伦光.高校诚信教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4] 吕伟珊.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06(16)

诚信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诚信文化,校园,重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同时也发现我们身边各种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坑蒙拐骗、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等现象大行其道。就连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片净土,背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中,也存在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弃诚信于不顾的现象,甚至蔓延到课堂、课本、老师和学校领导。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因此,建设高校诚信校园文化,是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如何理解“诚信”?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免费论文。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失去运行之规。

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一个人将很难塑造出表里一致的完美自我,就更难以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那么他通往成功的道路将是充满曲折的。程颢程颐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免费论文。“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内心有诚意,说出来的话则必定可信,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就值得信任。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不讲诚信,不仅会使自己遭遇难堪,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也难以做出肯定的判断和评价。其结果,不仅是自己欺骗自己,也必然欺骗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塑造健全的自我,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共同认可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依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其直接后果便是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无视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规则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和尔虞我诈的恶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蔓延。诚信,取其义即“不欺心,不欺人”。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应对社会规则无序和群体失范的利器。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二、校园诚信文化严重缺失

诚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的运行之规,在高校中却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和有效的规范与传播。造成了校园诚信文化的严重缺失。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校园中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老师一做秀,学生便说慌,作文时,将校舍的破危房,写成县政府的办公楼一样,宽敞明亮,威武堂堂……老师一做秀,全中国人都成演员了,活的不是自已的人生,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为头衔摇尾乞怜,在权利面前,男人做女人状,女人做风尘状……干实事,做真人,这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还真难……都是不良家教的罪过,都是老师做秀惹的祸……”这是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部分教师的不诚信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以前的一个同学,现在在一家中学教书,为了教育局领导亲临的的一次公开课,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试教是无数,光上课的准备材料就差不多两麻袋。提前四五天就和所选的班级进行了预演。上课时犹如放电影,多媒体、小组讨论、上台汇报、充足的表扬和鼓励、灿烂的笑脸、化解难点、重点突出,一切显得那样的完美无暇,无可挑剔。

近年来,学生作弊似乎已经被人们司空见惯,尽管也经常有人大声呼吁要改变现状,可现实中却也没有多大的改观,同时伴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全面落实,又一个新的现象几乎成为了大学生诚信问题主流和焦点,那就是守约还贷的问题。据了解,最近几年,全国各省高校贷款学生按期还款或提前还款情况较之往年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地区还款率仍不过半数。

以上只是列举当前校园诚信文化缺失的两个方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客观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教育形式的表面化;教育效果的互斥性;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局限性。

三、重塑校园诚信文化

(一)建章立制,规范诚信行为。免费论文。

一是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将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不仅予以道德的谴责,同时在行为上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

(二)德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注重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而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形式教育”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理念,就必须打破常规,把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让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

(三)广泛开展诚信文化相关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诚信专题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娱晚会、团会、讲座等等,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努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利用良好的师德影响力。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因此,教师要有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诚实守信的典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人一定要诚实”,用自己的为人师的模范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参考文献:

[1]金炳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高校诚信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陈大伙,张洪.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高校诚信教育创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4)

[3] 王伦光.高校诚信教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4] 吕伟珊.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06(16)

诚信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诚信;西方文化;德育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然而2001年,一个诚信问题,却令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大伤脑筋。向来不题字的朱总理,先后为上海国际会计学院和国家会计学院两所高校立下校训“不做假账”。这确实是针对当时社会广泛而严重的失信而提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中国诚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积累,加上解放后40多年的德育为首,为什么偏偏今天出现大面积的社会诚信危机?为什么30年的计划经济我们感受不到诚信危机?下面,我们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比较的层面加以分析。

一、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

1.诚信研究受到多学科的关注

首先诚信应该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其次,它还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因为诚信属于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三,由于诚信与经济交往及其个人利益关系密切,所以诚信还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其四,诚信作为一种个人和群体的道德品质,当然是教育学或者德育关注的重大内涵。下面分别讨论叙述。

(1)社会学的信任研究。社会学的信任研究发生在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前,关注诚信的是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德国社会学家于1979年出版《信任与权力》,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诚信是社会和谐的软环境。

(2)心理学的诚信研究。M.Deutsch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信任,他认为信任属于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且属于“心理期望”性质的预前支付,这就是说,信任要前于行动。诚信是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剂。

(3)经济学的诚信研究。1984年,以色列学者爱森斯塔出版专著《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提出“信任结构”概念。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将信任研究推向最高潮。其结论是,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4)教育学的道德研究。研究者认为,信任的目的,除开其功利主义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功利的一面——即追求快乐,比如帮助别人。从宗教的角度看,作为道德的善良一面,诚实信任符合道德原则。作为一种社会品德,信任促进了社会交往和团体的凝聚力。

2.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与核心

(1)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

其一,诚信来自一种社会契约。市场经济里人际关系遵循平等关系,彼此来往由遵守契约上面的承诺、执行承诺而行动。可是,根据经济学家魏杰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40亿份,涉及金额140亿元,但是履行合同的不足50%,这种状况不制止,从反面纵容了不守法的狂妄行为,因为若不守信者得利,诚信将越来越遭受践踏。

其二,诚信来自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理性精神,即求实精神。以患者和医生这一对为例,二者信息不对称,医生就很容易骗人,哪种药最贵哪种药最便宜,医生最清楚。如果医生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扣,而不是以治好病为目的,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让患者上当,事后你还没法说他错误。

其三,诚信来自一种尊重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诚信属于高级诚信。例如在交易活动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考虑兼顾对方利益。

其四,诚信来自对神文化的信仰。这种宗教的解释,令信任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祷告或坦诚地请求神助,或神的原谅,其背景上,还是屈服于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不仅是基督教文化,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都主张诚实和信任,以至后来构成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促进和维护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繁荣。

(2)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

其一,社会人际关系——从依附关系走向契约关系。西方诚信的基础是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的根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而上帝这个抽象的神,既没有现实的欲望,也不存在物质的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确立了“人一人”的契约关系,这也是基督教精神对世界的一个极其伟大的贡献。中国虽然也有一个帝,那就是皇帝,不过,这个“帝”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是一个有欲望、有“食、色、性”需求的人。为此,他需要享有特权。如果人人平等,那他的那些欲望和需求都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必然要建立一套规范,即金字塔的等级制,他就在金字塔的顶端,然后层层控制。这种层层控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最先是通过“血缘”形态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后则扩大到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及至普遍的下级对上级的“效忠”,即诚实守信。相反则不具约束——上级可以欺骗下级。这种森严的层级人际关系,一直维持着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社会,仍然是这种层级结构社会。

同时,要走进市场经济,在社会伦理机制上又出现了巨大的新的冲突,即市场经济的人际契约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当前,我们就处于这个传统的不平等的层级关系走向平等的契约关系的过程中。契约,不仅指平行的人际之间,还指公民与政府之间。因为市场经济的政府权力的来源,或者说权力的法理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根植于选民(纳税人)投票,而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暴力(“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为什么靠投票呢?因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和官员,是靠公民纳税养活的,有纳税的义务就有投票的权利,权利和义务一致才是最公平的。

其二,人性假设——法律的尊严。上述讨论突出的是公民个人,深层地讲它涉及到对公民个人的尊重。人际之间彼此讲究诚信,从本质上看,就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彼此尊重。西方文化里,对个人的尊重最鲜明地表现在人的自由上。不过,这个自由分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之间,二是个人与政府之间。前者的自由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自由则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对于政府和官员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只要没有行动,就没有。例如美国每隔四年一次的大选中,民众公开地反政府,包括举行游行示威或罢工,历数政府领导人的缺点或错误。第二种形态是法无禁止则自由,与官员的守则刚好相反,官员的守则是法无规定则禁止。

西方三百年的资本主义繁荣有三块基石,一是私有制,二是个人主义,三是宗教。其中的个人主义就包含着人性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由此,这种自利不能无限扩展,所以要靠法律制度约束,其中包括“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总统也是人,总统也是自利的。当然西方文化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刚好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为之提供了实在的基础,无需另外重建。而中国历史的几千年都是基于等级制及其相应的层级文化。只有层级文化才天然地赋予了统治者以特权。所谓腐败,没有特权哪里来的腐败!而其追索特权的手段,仍然是暴力,即武装夺取政权。

市场经济,也就是纳税人经济,令这种暴力文化的延续遭遇到困境,今天正是处在这种困境之中。那么,如何走进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们把人的自利性无限夸大并歪曲为“丑恶的极端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实,自利与自私是有严格区别的。尤其是,不能把自利或自私与制度分割开来。其实惩治腐败,制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制度经济学通过严格的研究,充分证明: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西方制度经济学认为:“无所谓‘好人’或‘坏人’,主要看你制定的制度。”今天的腐败如果不从制度上面改革——让官员认识权力来源,让民众投票变清晰,那么,腐败只可能愈演愈烈,因为腐败最怕民众和老百姓。

二、诚信文化——中西价值座标的不同指向

诚信于个人乃立身之本,于国家乃立国之基。个人失去信用,人际关系丧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失去信用,尔欺我诈成为一盘散沙。政府失去信用,权威扫地政令瘫痪,国家失去信用,将被世界抛弃。所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里,个人、政府、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粘合剂。对此,在今天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在今天饱受各方失信的种种痛苦之后,我们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

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述。孔子《论语》中,关于“信”字,据人统计,出现过38次,高于“善”、“义”、“勇”等。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文化里对“信”还是很看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2001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严重缺乏诚信呢?原来,2001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普及年,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过渡期里的一个关键年,正是这种从西方文化引进的经济类型,暴露了中西两种文化在诚信的价值指向上的严重背离。

此事得从经济学谈起。日裔美籍学者弗·福山出版了一本名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福山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三种形态的资本:经济资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则属于信任范畴,是信任里产生的能力。他认为,信任就是一个规范的、诚实的、合作的行为组织中的一种期待。其次,信任来自宗教、传统和习俗。高信任以及自发性的社会交往,造就出教会、商会、工会、俱乐部、民间慈善团体及民间教育机构。这些社会中间组织是市民社会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说,诚信是整个资本主义契约社会的基础,也是基督教“善”文化的体现。

福山认为,如果缺乏这类以诚信为责任的社会中间组织,一边是强大的政府,另一边是原子化的个人,这种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私营企业内部那种靠血缘凝聚的信任,已经不够用了,当私营企业超越家族性的血缘关系的桎梏,走向非血缘关系的广阔天地时候,信任就是其中的粘合剂。没有信任,经济繁荣就是一句空话。我国一方面处于经济繁荣初期,其中日益强大的私营企业正在走向“非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福山说的“社会资本”所造就的“中间组织”。至少是发育很不完善。

福山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血缘”途径认识信任,一旦超出血缘范围,社会信任立即进入整个经济运转的链条,否则将极大增加经济运转环节事务性成本,极大地降低经济效益。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考察中国的诚信文化了。

当我们回到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血缘”关系就应该是打开儒家文化仓库的一把钥匙,最早的“诚”来自宗教意识。尽管中国宗教并不发达,但不能排除这种依附性图腾的存在。当时的“诚”表达的是人对“神”的诚实或虔诚,否则在“宿命”里或迟或早都会受到“神”的惩罚。后来,“天人合一”观受到统治者宣扬,在意识形态里,皇帝充当了“天子”,则所谓“神”落到人间烟火之中,“神”被具象化。由此从对“神”的诚,转化到对“帝”的诚,或者说转化为奴才对主子的“诚”。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福山的“血缘”观。所谓信或诚信,更多地反映在儒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忠”和“孝”中。“孝”很明显属于血缘范畴,其指向是自下而上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在中国所谓“国”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所谓“忠”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血缘”范畴,其指向也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我们讨论诚信,其总的价值指向的是社会阶层的纵向座标,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直至对皇上或最高权力者的忠诚。离开了这两类血缘关系或血缘范畴,“信任”在中国社会很难存活。

从现实看,信任的这种纵向座标,给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例如我们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标语口号,有“对党交忠心”的行为准则,更有中大肆泛滥的“忠字舞”。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局限在血缘环境,那些凭各种票卷购买物品的相互通融,也仅仅发生在家族或血缘关系内部,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国营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或“五角债”,因为当时的理解是,大家都是国家的“子女”,属于血缘内部的事务。不过,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遗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亲兄弟明算帐”),要求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独立核算了,当然就出现了信任危机。总之,中西两种诚信文化价值是错位的。二者之间主要有三大差异:

其一,中国传统诚信是适应专制等级社会的纵向价值指向,现代西方的诚信是横向价值指向的;

其二,中国的诚信指向是自下而上的单向指向,西方的指向是人际之间的双向指向;

其三,西方的诚信成为当官的首要制约条件,一旦违背诚信立即下台;而中国诚信对下级或平级之间不存在制约问题。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先天性缺失。

笔者强调,在中国建立诚信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大的文化“基因”补救工程。不能光靠银行系统简单的“信用评估”,仅仅局限在贷款企业的信资或信托。这样做只能浅表层地局部地治疗失信。

原来,是因为中西两种价值座标的错位,才导致了今天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诚信的缺失。当然,这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缺失。例如,作家田中禾先生查阅发现,解放47年后,才在中国字典上找到“诚信”词条。

三、高校德育重建

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从哪里开始?笔者建议遵循以下三个层次:政府的政务诚信一经济的市场诚信一高校的德育诚信。这是我们考察西方诚信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的结果。

1.加强信用建设。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诚信的政府才能够培育出一个诚信社会。那么,今天如何消除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可以有几种办法,如推行公示制度,首长问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机关作风评议制度等。

2.经济的市场诚信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要组织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制定“信用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信用承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和完善企业纳税信誉的等级平顶制度、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在商品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商品在流通中所携带的价值观,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重炮”那样,可以摧毁一切闭锁心理和传统习俗,“推行文明制度”,以至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此而引发两种情况:一是商品的大面积流通促使败坏道德带来的破坏面积大;二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提供道德选择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包括其广告的广泛传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将远远超出学校范畴,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社会化和人的行为,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道德多重氛围。

面对这种污染的社会氛围,要求学校教育具备足以抵挡社会大空间的多元道德观念的力量,可能不太现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具备相通之处,本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生产的自然经济形态,产品流通中的商品性成分很少。社会控制论研究的新成果认为,社会稳定类似于一种力的效应,在社会控制力的三大因素即暴力、经济力和文化力中,自然经济社会的暴力(如监狱)还是占主导地位,经济力和文化力均占次要地位。即使不道德,在暴力的威摄面前,人们的反抗程度也是有限的。

3.高校诚信文化的重建

要开展群众性的社会诚信大讨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加强学校里的诚信教育。尤其要注意的是开展家庭和社区诚信教育工作。

诚信,作为德育的根基,应该按照德育的规律,进行重建。

(1)养成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即道德规范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是最初形成于人际交往中,为维持交往的秩序而逐步约定的彼此认同的规则。它是从一些最起码的原则演绎而成的。基本规范至少有三条:一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二是不妨碍他人,不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或给他人带来不便;三是不损害甚至侵犯他人,更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使他人感到痛苦的事。如自己为自己服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又如有他人在场不高声谈笑;再如不经他人许可不拿别人的东西等。习惯靠养成,习惯成自然。也许小学教育可以以此为最基本的规范,如果这几条养成习惯,一生受用无穷,将免去往后许许多多烦恼。因此,从年龄段来说,家庭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佳场所,父母的行为是子女道德养成的最好示范。

(2)认知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文明者,有文则明;道德者,有道行德。影响中国深重的儒学文化所讲究的“修身”,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延续了数千年,可历史的观照并不那么纯洁无瑕,鲁迅揭露过正人君子们那些漂亮的语句编织的外衣里,也藏着苍蝇成堆的骨肉!更何况进入市场经济,现实的利益驱动完全表面化。在青年中讲解道德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从原理上认识道德是个体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义务,是个人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当个体不道德的欲望产生时,由认知层次派生出的力量会变成意志,强迫个体收敛,在行为上反映出自律。认知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中学阶段。通过以上道德实践后,进入以下高级阶段。

(3)情感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把诚信建设理解为一种知识传输,以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通过灌输习得,而忽略诚信道德是一种精神体验。从精神美学角度看,个体的社会经验和文化传统影响,给每个人都带来一定的社会情感,道德的“善”是一种精神文明美,美是人的心理情感。几乎可以说,任何强烈的情感都不是通过意志的努力获得的。意志可以实现自觉,通过自觉走上自律。而情感是自发的,谓之“心不可求,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也”。欲体察情感,常常象开亮电灯看黑暗是什么一样。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个体身上内化为其特殊的主体内在体验,对客观事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我的道德判断,从心理上反映个体的某种情感,如快乐、焦虑、不安、紧张、厌恶、爱憎。由此可见,助人为乐这种高尚情感的建立,企图通过某种形式如每年几月几号“助人为乐”一次,当做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的手段,其动机与效果不一定能统一。一则是个人情感的建立从来不来自外界的形式命令,二则据阿诺德——拉扎鲁斯理论,情感的建立需要有认知的支持,小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认识水平,怎么能“乐”得起来。

(4)情操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情操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道德与美感的高度统一,是道德与智慧的高度统一。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是围绕某一事物或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多种感情的复合体,故又称高级情感。情操一般不表现为一时冲动,也不随短暂的刺激产生或消失,而表现为理智和持久的情感。

在情操层次,最突出的部分是以高度的文化修养为背景的审美感、同情感、幽默感及其他个体体验。例如宗教的善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义务感。又如对职业的责任感,对坏事的疾恶如仇的情感等等。那种刻意设计的道德说教,很容易带来某种“故意性”和“面具”效果。与自然的情操相比,说教不免使对方产生一种反感,失去了道德自然美感的真缔。情操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大学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操体验属人格的重要成分即个人素质的成分。

4.诚信的评价体系与失信惩罚机制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最先遇到的诚信问题是从“信用卡”开始,但是,中国的“信用卡”尚不成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借记卡或贷记卡,这是因为中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制度,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并且社会的经济来往如本文开头所说,到处是失信,其中最典型的失信情况大概集中在股市上,股市的失信现象极其严重导致了大量中小股民的血汗钱被掠夺。怎么办?

诚信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诚信;西方文化;德育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然而2001年,一个诚信问题,却令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大伤脑筋。向来不题字的朱总理,先后为上海国际会计学院和国家会计学院两所高校立下校训“不做假账”。这确实是针对当时社会广泛而严重的失信而提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中国诚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积累,加上解放后40多年的德育为首,为什么偏偏今天出现大面积的社会诚信危机?为什么30年的计划经济我们感受不到诚信危机?下面,我们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比较的层面加以分析。

一、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

1.诚信研究受到多学科的关注

首先诚信应该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其次,它还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因为诚信属于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三,由于诚信与经济交往及其个人利益关系密切,所以诚信还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其四,诚信作为一种个人和群体的道德品质,当然是教育学或者德育关注的重大内涵。下面分别讨论叙述。

(1)社会学的信任研究。社会学的信任研究发生在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前,关注诚信的是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德国社会学家于1979年出版《信任与权力》,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诚信是社会和谐的软环境。

(2)心理学的诚信研究。M.Deutsch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信任,他认为信任属于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且属于“心理期望”性质的预前支付,这就是说,信任要前于行动。诚信是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剂。

(3)经济学的诚信研究。1984年,以色列学者爱森斯塔出版专著《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提出“信任结构”概念。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将信任研究推向最高潮。其结论是,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4)教育学的道德研究。研究者认为,信任的目的,除开其功利主义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功利的一面——即追求快乐,比如帮助别人。从宗教的角度看,作为道德的善良一面,诚实信任符合道德原则。作为一种社会品德,信任促进了社会交往和团体的凝聚力。

2.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与核心

(1)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

其一,诚信来自一种社会契约。市场经济里人际关系遵循平等关系,彼此来往由遵守契约上面的承诺、执行承诺而行动。可是,根据经济学家魏杰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40亿份,涉及金额140亿元,但是履行合同的不足50%,这种状况不制止,从反面纵容了不守法的狂妄行为,因为若不守信者得利,诚信将越来越遭受践踏。

其二,诚信来自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理性精神,即求实精神。以患者和医生这一对为例,二者信息不对称,医生就很容易骗人,哪种药最贵哪种药最便宜,医生最清楚。如果医生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扣,而不是以治好病为目的,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让患者上当,事后你还没法说他错误。

其三,诚信来自一种尊重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诚信属于高级诚信。例如在交易活动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考虑兼顾对方利益。

其四,诚信来自对神文化的信仰。这种宗教的解释,令信任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祷告或坦诚地请求神助,或神的原谅,其背景上,还是屈服于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不仅是基督教文化,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都主张诚实和信任,以至后来构成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促进和维护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繁荣。

(2)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

其一,社会人际关系——从依附关系走向契约关系。西方诚信的基础是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的根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而上帝这个抽象的神,既没有现实的欲望,也不存在物质的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确立了“人一人”的契约关系,这也是基督教精神对世界的一个极其伟大的贡献。中国虽然也有一个帝,那就是皇帝,不过,这个“帝”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是一个有欲望、有“食、色、性”需求的人。为此,他需要享有特权。如果人人平等,那他的那些欲望和需求都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必然要建立一套规范,即金字塔的等级制,他就在金字塔的顶端,然后层层控制。这种层层控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最先是通过“血缘”形态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后则扩大到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及至普遍的下级对上级的“效忠”,即诚实守信。相反则不具约束——上级可以欺骗下级。这种森严的层级人际关系,一直维持着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社会,仍然是这种层级结构社会。

同时,要走进市场经济,在社会伦理机制上又出现了巨大的新的冲突,即市场经济的人际契约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当前,我们就处于这个传统的不平等的层级关系走向平等的契约关系的过程中。契约,不仅指平行的人际之间,还指公民与政府之间。因为市场经济的政府权力的来源,或者说权力的法理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根植于选民(纳税人)投票,而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暴力(“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为什么靠投票呢?因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和官员,是靠公民纳税养活的,有纳税的义务就有投票的权利,权利和义务一致才是最公平的。

其二,人性假设——法律的尊严。上述讨论突出的是公民个人,深层地讲它涉及到对公民个人的尊重。人际之间彼此讲究诚信,从本质上看,就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彼此尊重。西方文化里,对个人的尊重最鲜明地表现在人的自由上。不过,这个自由分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之间,二是个人与政府之间。前者的自由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自由则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对于政府和官员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只要没有行动,就没有。例如美国每隔四年一次的大选中,民众公开地反政府,包括举行游行示威或罢工,历数政府领导人的缺点或错误。第二种形态是法无禁止则自由,与官员的守则刚好相反,官员的守则是法无规定则禁止。

西方三百年的资本主义繁荣有三块基石,一是私有制,二是个人主义,三是宗教。其中的个人主义就包含着人性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由此,这种自利不能无限扩展,所以要靠法律制度约束,其中包括“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总统也是人,总统也是自利的。当然西方文化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刚好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为之提供了实在的基础,无需另外重建。而中国历史的几千年都是基于等级制及其相应的层级文化。只有层级文化才天然地赋予了统治者以特权。所谓腐败,没有特权哪里来的腐败!而其追索特权的手段,仍然是暴力,即武装夺取政权。

市场经济,也就是纳税人经济,令这种暴力文化的延续遭遇到困境,今天正是处在这种困境之中。那么,如何走进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们把人的自利性无限夸大并歪曲为“丑恶的极端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实,自利与自私是有严格区别的。尤其是,不能把自利或自私与制度分割开来。其实惩治腐败,制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制度经济学通过严格的研究,充分证明: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西方制度经济学认为:“无所谓‘好人’或‘坏人’,主要看你制定的制度。”今天的腐败如果不从制度上面改革——让官员认识权力来源,让民众投票变清晰,那么,腐败只可能愈演愈烈,因为腐败最怕民众和老百姓。

二、诚信文化——中西价值座标的不同指向

诚信于个人乃立身之本,于国家乃立国之基。个人失去信用,人际关系丧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失去信用,尔欺我诈成为一盘散沙。政府失去信用,权威扫地政令瘫痪,国家失去信用,将被世界抛弃。所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里,个人、政府、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粘合剂。对此,在今天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在今天饱受各方失信的种种痛苦之后,我们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

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述。孔子《论语》中,关于“信”字,据人统计,出现过38次,高于“善”、“义”、“勇”等。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文化里对“信”还是很看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2001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严重缺乏诚信呢?原来,2001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普及年,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过渡期里的一个关键年,正是这种从西方文化引进的经济类型,暴露了中西两种文化在诚信的价值指向上的严重背离。

此事得从经济学谈起。日裔美籍学者弗·福山出版了一本名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福山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三种形态的资本:经济资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则属于信任范畴,是信任里产生的能力。他认为,信任就是一个规范的、诚实的、合作的行为组织中的一种期待。其次,信任来自宗教、传统和习俗。高信任以及自发性的社会交往,造就出教会、商会、工会、俱乐部、民间慈善团体及民间教育机构。这些社会中间组织是市民社会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说,诚信是整个资本主义契约社会的基础,也是基督教“善”文化的体现。

福山认为,如果缺乏这类以诚信为责任的社会中间组织,一边是强大的政府,另一边是原子化的个人,这种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私营企业内部那种靠血缘凝聚的信任,已经不够用了,当私营企业超越家族性的血缘关系的桎梏,走向非血缘关系的广阔天地时候,信任就是其中的粘合剂。没有信任,经济繁荣就是一句空话。我国一方面处于经济繁荣初期,其中日益强大的私营企业正在走向“非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福山说的“社会资本”所造就的“中间组织”。至少是发育很不完善。

福山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血缘”途径认识信任,一旦超出血缘范围,社会信任立即进入整个经济运转的链条,否则将极大增加经济运转环节事务性成本,极大地降低经济效益。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考察中国的诚信文化了。

当我们回到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血缘”关系就应该是打开儒家文化仓库的一把钥匙,最早的“诚”来自宗教意识。尽管中国宗教并不发达,但不能排除这种依附性图腾的存在。当时的“诚”表达的是人对“神”的诚实或虔诚,否则在“宿命”里或迟或早都会受到“神”的惩罚。后来,“天人合一”观受到统治者宣扬,在意识形态里,皇帝充当了“天子”,则所谓“神”落到人间烟火之中,“神”被具象化。由此从对“神”的诚,转化到对“帝”的诚,或者说转化为奴才对主子的“诚”。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福山的“血缘”观。所谓信或诚信,更多地反映在儒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忠”和“孝”中。“孝”很明显属于血缘范畴,其指向是自下而上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在中国所谓“国”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所谓“忠”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血缘”范畴,其指向也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我们讨论诚信,其总的价值指向的是社会阶层的纵向座标,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直至对皇上或最高权力者的忠诚。离开了这两类血缘关系或血缘范畴,“信任”在中国社会很难存活。

从现实看,信任的这种纵向座标,给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例如我们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标语口号,有“对党交忠心”的行为准则,更有中大肆泛滥的“忠字舞”。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局限在血缘环境,那些凭各种票卷购买物品的相互通融,也仅仅发生在家族或血缘关系内部,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国营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或“五角债”,因为当时的理解是,大家都是国家的“子女”,属于血缘内部的事务。不过,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遗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亲兄弟明算帐”),要求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独立核算了,当然就出现了信任危机。总之,中西两种诚信文化价值是错位的。二者之间主要有三大差异:

其一,中国传统诚信是适应专制等级社会的纵向价值指向,现代西方的诚信是横向价值指向的;

其二,中国的诚信指向是自下而上的单向指向,西方的指向是人际之间的双向指向;

其三,西方的诚信成为当官的首要制约条件,一旦违背诚信立即下台;而中国诚信对下级或平级之间不存在制约问题。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先天性缺失。

笔者强调,在中国建立诚信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大的文化“基因”补救工程。不能光靠银行系统简单的“信用评估”,仅仅局限在贷款企业的信资或信托。这样做只能浅表层地局部地治疗失信。

原来,是因为中西两种价值座标的错位,才导致了今天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诚信的缺失。当然,这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缺失。例如,作家田中禾先生查阅发现,解放47年后,才在中国字典上找到“诚信”词条。

三、高校德育重建

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从哪里开始?笔者建议遵循以下三个层次:政府的政务诚信一经济的市场诚信一高校的德育诚信。这是我们考察西方诚信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的结果。

1.加强信用建设。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诚信的政府才能够培育出一个诚信社会。那么,今天如何消除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可以有几种办法,如推行公示制度,首长问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机关作风评议制度等。

2.经济的市场诚信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要组织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制定“信用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信用承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和完善企业纳税信誉的等级平顶制度、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在商品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商品在流通中所携带的价值观,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重炮”那样,可以摧毁一切闭锁心理和传统习俗,“推行文明制度”,以至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此而引发两种情况:一是商品的大面积流通促使败坏道德带来的破坏面积大;二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提供道德选择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包括其广告的广泛传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将远远超出学校范畴,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社会化和人的行为,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道德多重氛围。

面对这种污染的社会氛围,要求学校教育具备足以抵挡社会大空间的多元道德观念的力量,可能不太现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具备相通之处,本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生产的自然经济形态,产品流通中的商品性成分很少。社会控制论研究的新成果认为,社会稳定类似于一种力的效应,在社会控制力的三大因素即暴力、经济力和文化力中,自然经济社会的暴力(如监狱)还是占主导地位,经济力和文化力均占次要地位。即使不道德,在暴力的威摄面前,人们的反抗程度也是有限的。

3.高校诚信文化的重建

要开展群众性的社会诚信大讨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加强学校里的诚信教育。尤其要注意的是开展家庭和社区诚信教育工作。

诚信,作为德育的根基,应该按照德育的规律,进行重建。

(1)养成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即道德规范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是最初形成于人际交往中,为维持交往的秩序而逐步约定的彼此认同的规则。它是从一些最起码的原则演绎而成的。基本规范至少有三条:一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二是不妨碍他人,不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或给他人带来不便;三是不损害甚至侵犯他人,更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使他人感到痛苦的事。如自己为自己服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又如有他人在场不高声谈笑;再如不经他人许可不拿别人的东西等。习惯靠养成,习惯成自然。也许小学教育可以以此为最基本的规范,如果这几条养成习惯,一生受用无穷,将免去往后许许多多烦恼。因此,从年龄段来说,家庭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佳场所,父母的行为是子女道德养成的最好示范。

(2)认知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文明者,有文则明;道德者,有道行德。影响中国深重的儒学文化所讲究的“修身”,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延续了数千年,可历史的观照并不那么纯洁无瑕,鲁迅揭露过正人君子们那些漂亮的语句编织的外衣里,也藏着苍蝇成堆的骨肉!更何况进入市场经济,现实的利益驱动完全表面化。在青年中讲解道德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从原理上认识道德是个体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义务,是个人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当个体不道德的欲望产生时,由认知层次派生出的力量会变成意志,强迫个体收敛,在行为上反映出自律。认知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中学阶段。通过以上道德实践后,进入以下高级阶段。

(3)情感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把诚信建设理解为一种知识传输,以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通过灌输习得,而忽略诚信道德是一种精神体验。从精神美学角度看,个体的社会经验和文化传统影响,给每个人都带来一定的社会情感,道德的“善”是一种精神文明美,美是人的心理情感。几乎可以说,任何强烈的情感都不是通过意志的努力获得的。意志可以实现自觉,通过自觉走上自律。而情感是自发的,谓之“心不可求,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也”。欲体察情感,常常象开亮电灯看黑暗是什么一样。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个体身上内化为其特殊的主体内在体验,对客观事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我的道德判断,从心理上反映个体的某种情感,如快乐、焦虑、不安、紧张、厌恶、爱憎。由此可见,助人为乐这种高尚情感的建立,企图通过某种形式如每年几月几号“助人为乐”一次,当做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的手段,其动机与效果不一定能统一。一则是个人情感的建立从来不来自外界的形式命令,二则据阿诺德——拉扎鲁斯理论,情感的建立需要有认知的支持,小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认识水平,怎么能“乐”得起来。

(4)情操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情操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道德与美感的高度统一,是道德与智慧的高度统一。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是围绕某一事物或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多种感情的复合体,故又称高级情感。情操一般不表现为一时冲动,也不随短暂的刺激产生或消失,而表现为理智和持久的情感。

在情操层次,最突出的部分是以高度的文化修养为背景的审美感、同情感、幽默感及其他个体体验。例如宗教的善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义务感。又如对职业的责任感,对坏事的疾恶如仇的情感等等。那种刻意设计的道德说教,很容易带来某种“故意性”和“面具”效果。与自然的情操相比,说教不免使对方产生一种反感,失去了道德自然美感的真缔。情操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大学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操体验属人格的重要成分即个人素质的成分。

4.诚信的评价体系与失信惩罚机制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最先遇到的诚信问题是从“信用卡”开始,但是,中国的“信用卡”尚不成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借记卡或贷记卡,这是因为中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制度,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并且社会的经济来往如本文开头所说,到处是失信,其中最典型的失信情况大概集中在股市上,股市的失信现象极其严重导致了大量中小股民的血汗钱被掠夺。怎么办?

诚信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诚信文化/信用体系/德治与法治/治国方略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安晚报》2002年11月18日。)

诚信文化正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推进诚信文化必须要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诚信文化的建设不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从多方面体现了同志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诚信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1.诚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诚实信用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也有出现。据《商君书·靳令》记载,“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另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闽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谐满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这里两处出现的“诚信”即诚实信用,均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正如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注:,2002年10月25日。)我国社会数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上是非常注重讲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人们所崇尚,诚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人们言必行,行必果,视诚信为生命。孔子主张,讲究信用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风俗,使国家强盛。

2.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伟大的理论创新》,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而在允许一定的多样化方面,法治是各种多样化所要严守的底线。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进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维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为法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规范,因此,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实为治国之良策。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必须相互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必须要进行信用建设。

可见,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二、诚信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注:《伟大的理论创新》,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9页。)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市场参加者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每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来实现的,是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1.诚信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民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参与竞争,因市场主体不同,必须要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念才能公平竞争,才能共同致富,才能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诚信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善良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坚持诚实信用,就是要求市场参加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保持对一定道德承诺的敬重。这种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意味着市场主体在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利益,意识到并且能够履行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用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因此,要引导主体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益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兼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和欺诈行为,形成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人格,以利于增进主体义务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从而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平衡有序的社会利益系统。

2.诚信文化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信用体系建设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都面临信用重建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易,由事物交易发展到货币交易,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正如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所讲,信用是入世第一通行证。经过20多年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不仅银行信用关系日益广泛,而且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也不断扩大。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紧密相联的社会信用的作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为重要。信用环境不良,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低,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而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三、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同志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注:,2002年8月25日。)

1.诚信文化是道德的法律体现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所动用的法治手段里也充满了伦理道德内涵。这种伦理道德内涵和法律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伦理法。伦理法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宗信,“信”甚至被作为“五常”中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但儒家的“信”更多是在“诚信”意义上提出的,在儒家诚信伦理中,违反信诺主要是受到良心的自责。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契约”,契约的存在必须是两方以上主体的共在,否则达不成共同的约定;而诚信则完全可以是对每个单一主体提出。(注: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页。)诚信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而契约则更多地诉诸外在制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信用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始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是我国现代法律化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注: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16页。)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注:马原主编:《中国民法讲义》,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教材,第21页。)这标志着诚实信用原则立法的现代化的完成。中国传统法治比较注重法律制定的道德评价,讲究法制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互协调的配合,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这里诚信原则又是以德治国中的司法规范。

2.建设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同志提出,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分子,对其他人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诚信是道德的法律体现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法律规范,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两者互相辅助,也互相制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由于被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它就不仅仅只具有伦理的意义;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由于具有严重的道德色彩,它不仅像一般的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可以直接用来裁判案件。

同时,法治离不开德治,只有它们相结合,才能推进诚信文化的发展。法治的源头、基础是德治,人类绝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良好的法律源自良好的美德。法治的奏效说到底根源于人们的内心认同。法律不被信仰,那就徒具形式。此外,法治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的部分行为,而非全部行为;三是法律评价的标准是按一般法律标准设定的,它不能强迫多数人去达到少数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圣人境界。

3.诚信文化促进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一个社会要讲诚信才能团结和谐,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经济生活中,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必备因素,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讲究诚信才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诚信也是建设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因为一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是关键。加入WTO以后,政府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和民主化,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不再直接控制,而在于法律框架内进行协调和服务。政府不仅要处处作出表率,还应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规范征信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政治秩序,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文化氛围,保障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走向成功。

四、建设诚信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先是从经济领域蔓延和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我们必须以此着手来建设诚信文化,发展现代市场经济。1.我国信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在建立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系统工程中企业信用问题最突出,企业信用失缺,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现象屡见不鲜,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违约合同资金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要解决好这个矛盾、规范市场秩序不能简单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而必须要靠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从招商引资来看,我国在某些方面不是资金短缺,而是金融信用短缺,许多企业对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所以赖帐、逃废债务和三角债拖欠成为不少企业行为,金融信用的失衡,金融和投资者放贷投资信心不足,甚至如履薄冰、谈贷色变。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门部门和制度,企业内部办公室、人事部、销售部门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不少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包括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

从信用管理来说,我国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省也有一些企业有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不仅市场规模少,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对企业没有完备的信用考评和完备的信用记录,担保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对银行也没有信用考评体系,对政府失信惩罚规范也不完备,所以资本运营、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十分缓慢。

从政府对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我国信用体系也不健全。一是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影响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很多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服务企业无法得到,从而无法依靠具有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的调查、征信、资信评估和信用专业服务等方式,提高社会信用的对称程度,客观上导致失信现象。二是缺乏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滞后,执法不严。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对失信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影响体制创新。三是对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和打击力度不强,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和不讲信用的企业法人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惩戒。同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影响了信用中介机制作用的发挥。

2.建设信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现代信用体系的建设包括信用的确立、信用管理、信用监督三个重要方面,但首先要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1)加强我国市场主体和公民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信用素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这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关键所在。西方一些国家不仅把诚信当作合同法的规则,也做为统率民法典的“帝王条款”。2000年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国家已把加快全社会信用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全社会对此也已形成了共识,许多省市都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政务、法制、市场、人文和生活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受“远华走私案”影响的福建厦门市在2001年3月就开始了在全市开展“诚实守信”的竞赛活动,浙江的温州也从抓诚信着手改变形象。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3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我省信用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信用浙江”的口号,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最有信用的地区之一,把此作为浙江在高度开放、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实现更大发展的突破口。

要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首先要从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入手,因为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保证,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序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成为全国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树立典型,倡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特别是企业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投资环境,信用就是财富。”在全社会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信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这就要通过全省的各种媒体、宣传教育部门定期开展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来实现。

(2)诚信文化要体现在加强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促进向市场化发展上。2002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朱róng@①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监管手段,综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要加强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信用中介的建设,加大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的市场化程度,要加快信用信息和开放的管理。

在征信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市场运作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对信用数据的开放作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征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我们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法律规定不完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企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征信和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有些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建有数据库的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对企业的信用作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推进我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为了配合WTO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促进信用管理行业的更快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即使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和获得信息的规范有效的渠道。我们对信息数据开放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明确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很多可以公开开放,以及能够通过一定正规的方式和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尽快开放,增强社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当然要注意在涉及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应有相关的法律约束。由于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一方面在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的部门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

(3)加强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建设信用体系中发展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信用原则的普遍履行要靠法律来保障,信用不仅包含着道德、精神、素质,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法律原则,科学完备的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功能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发达国家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尽量完善信用规则的建设。如美国是世界上信用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一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了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较健全的信用机构保障了信用体系的科学运用。同时信用监督的执行机构也较发达。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但因信用法律建设的滞后,信用中介、信用管理和监督的有限,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如上海市自2000年起建立个人联合征信体系,该体系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做了有益尝试。北京市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试点,建立了中关村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和信用服务中介。深圳市公布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建立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机制,是信用体生活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北京、上海、浙江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大力表彰、设立“红名单”的同时,加大了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设立了“黑名单”制度,让失信企业无藏身之地。上海10家企业因涉嫌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假出资等违法行为被工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北京中关村2001年12月1日开始,对不讲商业信誉、搞技术欺骗、合同欺诈、破坏中关村信用形象的企业将记上“黑名单”。浙江施行信用一票否决机制,凡上信用“黑名单”的企业在企业考核和调整重要指标中,都要淘汰出局。继浙江、北京、上海之后,青岛也规定列入信用黑名单的企业负责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不允许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任职。这些都是在建设现代经济中对诚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3.政府的诚信文化建设要从营造诚信政府的形象着手

在建设现代信用体系中,无论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都是关键。政府应发挥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政府不参与主办征信机构,但政府在促进征信行业发展中应发挥以下职能:依法向社会开放所拥有的企业信用数据、对企业征信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我国目前没有设置信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成立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协会显得特别迫切。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进行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造就信用机构的专门人才,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有条件的还可以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付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

政府要帮助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从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而且,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信用调查咨询和评估产品的需求,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政府要致力于信用网络的建设。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搜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构,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企业可以自愿将自己的信用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政府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收集到的企业失信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使失信者接受社会惩罚。

诚信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2〕徐志刚.《论语·子路》,《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诚信文化论文篇8

【关  键  词】诚信文化/信用体系/德治与法治/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安晚报》2002年11月18日。)

诚信文化正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推进诚信文化必须要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诚信文化的建设不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从多方面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诚信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1.诚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诚实信用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也有出现。据《商君书·靳令》记载,“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另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闽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谐满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这里两处出现的“诚信”即诚实信用,均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正如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注:sina.com.cn,2002年10月25日。)我国社会数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上是非常注重讲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人们所崇尚,诚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人们言必行,行必果,视诚信为生命。孔子主张,讲究信用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风俗,使国家强盛。

2.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伟大的理论创新》,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而在允许一定的多样化方面,法治是各种多样化所要严守的底线。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进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维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为法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规范,因此,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实为治国之良策。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必须相互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必须要进行信用建设。

可见,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二、诚信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注:《伟大的理论创新》,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9页。)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市场参加者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每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来实现的,是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1.诚信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民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参与竞争,因市场主体不同,必须要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念才能公平竞争,才能共同致富,才能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诚信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善良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坚持诚实信用,就是要求市场参加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保持对一定道德承诺的敬重。这种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意味着市场主体在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利益,意识到并且能够履行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用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因此,要引导主体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益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兼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和欺诈行为,形成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人格,以利于增进主体义务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从而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平衡有序的社会利益系统。

2.诚信文化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信用体系建设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都面临信用重建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易,由事物交易发展到货币交易,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正如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所讲,信用是入世第一通行证。经过20多年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不仅银行信用关系日益广泛,而且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也不断扩大。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紧密相联的社会信用的作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为重要。信用环境不良,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低,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而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