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过程教学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7:08

过程教学法论文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性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5]田学军.外国语学院(系)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育 研究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8-02

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育理论不断的更新,向着方法论的方向演变,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推进过程,就是语文教育理论向方法论转化的过程。本文首先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体任务,并提出研究方法论的意义所在。

一、语文教育方法论概述

顾名思义,方法论就是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感知并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教育方法论是在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在教育中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语文教育理论实践运用问题的研究,探讨如何将语文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方法。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应该知道如何进行具体的培养。总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教育理论的总结,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方法观点等。

二、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任务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语文教育提供充足的研究依据。具体来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1.历史研究

从语文教育理论演变过程,分析语文教育研究中方法和对象之间关系。沿着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过程,对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几个阶段中的特点、矛盾进行分析,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发展意义等进行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侧重于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通过历史过程揭示方法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将研究方法论放在科学发展的观点下,找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可以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并对语文教育中的教材、代表性文献、专著等进行研究,深入的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过程。

2.结构研究

通过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构建体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语文教育方法论构建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入手,对方法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各学科之间、和各个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一般是对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研究语文教育理论在这些学科中的运用,并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中人文性特点。也可以说横向研究是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本体构成的分析。从纵向上,主要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人文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科群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这些研究理论能够为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充足的动力,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方法论走向成熟具有特殊的作用。

3.理论核心研究

在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过程中,可以对其核心、结构、特点、理论基础等进行逐一研究,并形成一种研究体系。包括文艺学方法论重点在于批评、鉴赏;而语言学方法论主要是语用学基础等。以这些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对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发展动力、方法和对象之间矛盾等进行研究,揭示语文教育研究的必然性,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与依据。

历史研究、结构研究以及理论核心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其中,历史研究为方法论提供事实依据,通过对发展历史的思考,促进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化问题以及结构关系;理论核心研究集合了前两个部分的基础,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尽管这三项任务不是并列的,但其相对集中,相互渗透,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三、研究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课题,在教育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研究的方向不够集中,很多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其中,董菊初老师对论方法和方法论进行区分,并在其著作中申明了其研究属于论方法范畴。随后,陈菊先等学者,相继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通过方法论研究,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出有效的实践方法,帮助语文教育学突破发展瓶颈,消化研究对象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保证研究方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对象需求。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文教育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十足的进不,也尽力了多个发展时期,加强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能够分清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结构,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加以研究,逐渐形成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文学概论;开放;互动;教学经验

一、引言

文学概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并运用其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作为人文学科,文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人文思想、美学思想对学生个体人格、审美心理的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学概论课程,理论性强,其理论思想又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对于没有相关理论积淀的学生来说,接受颇为不易。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文学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多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在概念界定,理论阐释方面自有其优势,但是讲授法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课程的理论性强,术语众多,若没有教师生动的案例分析,精彩的讲解能力,课程就会显得呆板,毫无生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涉及到理论原理介绍,概念界定等基础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选择讲授法,讲授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例如“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等内容。而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相关内容的教学则不妨考虑情境教学法。例如在“文学创作论”的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学生现场或者课前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真实的创作经验来理解“文学创作论”中的“创作动机”、“灵感”、“艺术想象”等文学现象。这种方法的运用相比讲授法,教学效果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积极高涨,另一方面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也很好的融化到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之中。而像“文学的审美性”、“文学作品论”等内容的教学更需要情境教学法来实现,文学本身是审美的,与其一味依靠教师去讲解文学作品美在何处不如给出学生文本,让他自己去探究美、享受美、分析美。例如,“文学作品论”中“意境”理论的教学,笔者就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授课。课前布置学生为自己认为有意境的作品配乐朗诵,课堂上鼓励大家积极朗诵自己的配乐作品,最后让学生总结这些朗诵作品共同的特征,整堂课学生积极活泼,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效果惊人。除了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笔者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还经常用到讨论法、辩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实践调查法等,而这些方法往往在教学中是综合而用的。在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演示法、问答法常常做为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方法的运用保证了课程的凝练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程并不沉闷。而在以情境教学为主的课堂,又穿插讨论法、讲授法,这样能保证了课堂的完整与严谨性。辩论法与实践调查法针对特定章节的教学内容,如“文学活动的当展”的章节,由于学生都有阅读当代文学参与当下文学活动的经验,所以针对教学重点“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组织学生从现代传媒是否利于文学发展的角度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准备中查阅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信息又带出当代文学发展的更多问题,围绕着这些学生积极展开辩论、讨论,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超过了预期的设想。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激活理论

文学概论课程属理论性课程,教授方法不当的话理论流于表面,很难深入人心,如果在教学中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其兴趣可想而知。所以,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时时做到与文学实践相关联。文学概论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章节可设置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来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文学概论课程无论教材版本,基本都可分为五大版块:文学性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针对这五大版块,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每一版块都设置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文学性质论”版块,布置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的方式去了解古今中外对文学的基本观点,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结合教材来对文学性质做出分类性梳理,指导学生结合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上世纪二三十年中国文坛现状及当时主要的文学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建立正确的文学观念。这样,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好的融汇到了文学理论的学习之中,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做到了很好的互动,学生在这一互动中,又培养了良好的人格精神,对文学的时代意义、人文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文学发展论”,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中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及相关学说,同时引导学生以问卷形式、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并对这种状况作出讨论。“文学的发展”理论性较强,学生运用文学发展相关的理论来看待当今文学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介入了文学活动,这些理论的生命力一下子彰显出来,学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三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基本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展开的,“创作论”“作品论”前文已经涉及,不再赘述。“文学接受论”,提前布置学生阅读当下较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小说作品,找出优美句段进行品析,再就整部作品结合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做出分析评价。课堂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共同的分析语段,与形成共识和分歧较大的观点做出讨论与分析。学生在对作品分析、评论过程中一方面相关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运用,另一方面在讨论分析中很地培养锻炼了理性分析能力,审美鉴赏与判断分析能力得以提升。

四、利用新媒体优势,变课堂封闭性学习为浸入开放式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的存在样貌也更加多样化,文学活动更加频繁。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现代教学日益走出封闭的模式,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文学概论课程在这强大的新媒体之势下,也须乘势发展,走出传统教学的短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红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涉及到作家、作品都会利用幻灯片将其资料、信息感性地显现,克服了传统讲授法中语言的流失性,保证学生最大化、准确地汲取信息。特别是涉及到审美鉴赏相关理论时,辅以音乐、图片、视频短片,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同时,基于网络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盛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越来越趋于日常化。文学概论课程上课前的课前任务设置可以依靠网络完成,例如,文学作品鉴赏分析,作家、作品信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做到与学生共享,而不必在课堂时间展开赘述。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微信群或个人微信信息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文化热点,指出与文学概论课程想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一方面避免无用信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保证了讨论的民主性,微信讨论更具有随意性,也更能见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更好了解学生对理论掌握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2]。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参与慕课、微课教学。笔者在文学概论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网上收听文学理论、美学、文艺美学方面的慕课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能够达到对文学概论课程整体认知的提升。除了强调对与文学概论课程相关的问题思考、讨论或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特定的视频短片、电影、综艺节目,抛出特定问题,让起在娱乐过程中做出理性思考,在日常生活、日常行文中培养其理想分析能力。总之,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教师应改变观念,根据课程的性质,针对自己施教对象的特点,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4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

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各科教授法”伊始,语文学科教学法历经多个阶段,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没有摆脱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科教学法是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统摄与整合作用,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和提升。笔者依据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实习指导经历,认为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师范教育课程。目前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矛盾。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教育实习。有教育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很少设置二级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关系不密切;教学法课程关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但又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脱节,甚至有些内容相矛盾。多数高校沿用一贯的老三门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三门,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严重背离,很难起到促进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纵观国外师范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得到了强化;而我们的师范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恰恰相反,学术性没有增强多少,师范性却被弱化了。二是教学法课程和教师被处于边缘地位,课程比例过低。我国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可概括为:比重小、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时量仅及1/4。这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师范生教学常规和基本功不过关,导致师范生难以被接受单位接纳。根据多年的实习带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有以下问题: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口语颠三倒四,教学板书杂乱无章;课堂教学目中无人,教学过程机械死板,缺少灵活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应了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常规不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要强化学生教学职业技能,光靠72课时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活动课(每周两节)。活动课上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综合化,突出师范性、实践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识,将技能训练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单项训练内容主要有教案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件制作等等。综合训练主要有整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和写作教学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观摩评议法、模拟训练法、自主操作法。每次活动课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安排,开始先模拟教学片段,进行单项训练,继而模拟整堂教学进行综合训练,每次训练留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单项训练阶段侧重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而综合训练阶段则要求在单项训练基础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促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整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在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第三,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育见习。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去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时间最好能够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分配在定点学校并固定班级,每班二人,为期一个学期。本人认为这样的见习时间,肯定比“走马观花式”的一星期见习效果要好。教育见习内容是观摩中学教师的现场教学,看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活动,旁听乃至参与语文教研组说课和教学评议等。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与中学语文教育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教育实习。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技能训练的一种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应做好以下下作:1)备课;2)听课;3)上课;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5)试题编写与评改;6)班主任下作。其中上课是最关键的,如条件允许,高师生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上课实践活动。不过,课后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教师应加强督促检查,把各项实习指标落到实处。实习告一阶段后要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教育调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之处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通过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5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材料学院开设的《科研导论》是自主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会献检索方法和归纳总结方法,掌握科研成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并能撰写论文,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思维

自2014年,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开设了自主学习的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对科研感兴趣的材料类学生。本课程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从科研实际出发,结合科研特点,着重论述典型的科研方法与基本规范,举实例论述科学研究的战略战术与机智运筹,详细论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专利申请、参加学术会议要求以及经典科研案例。课程将按照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由浅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实践与思维技巧,为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做好本科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科研导论》作为本科生开设自主性课程的实验课程,通过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科研的意义、方法、步骤、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达到提高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拓展知识的目的,为材料专业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科研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和科技论文撰写的一般方法,并以“自主学习”为主。科研过程是参与人员自主创新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设计建立完整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案、电子教案和教学实施方案,并将教学团队的相关科研项目作为具体科研实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性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并建立网站实现与学生互动。教案内容包括:讲授内容、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和典型例题等;全部课程资源上网,基本实现网上教学与互动。

根据课程的任务和培养方案,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概述[2],重点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涵义、性质和任务,难点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重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一般原则,难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开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3)科学研究的方法,重点是科学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和作用,科学抽象的一般步骤,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

4)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重点是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方法。

5)科技论文的撰写,重点是课题和学位论文的综述的写法。

6)研究性学习科研,重点是研究性学习作用、本科生科研方略和具体学科的经典科研示例。

在本课程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建立一个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由学术造诣高、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教师团队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的原则,体系学生学习的“讲、练”合一,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完善和维护、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学生学习的“教、学、做”合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总结和提高,确保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3]。利用视频媒体,将抽象内容,用录像、影片等形式进行演绎。最后,认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术氛围,鼓励师生积极创作,提高作品质量。

3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本课程评价很高,认为本课程非常重要,为他们后期专业课程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能积极查阅文献并整理信息资料,比较熟练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并能有效获取各种数据库所提供的科研和文献信息,为科研活动开展提供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明确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职称、学历、进修访学等;组织教学活动,广纳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本课程具备持续、稳步发展的潜力、为本课程的高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科研问题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掌握快速学习能力,学会分类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过程的训练和科学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思维分析、总结、归纳、推论。有效的处理实验数据并撰写科研论文,在巩固科学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步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4]。

4结语

在《科研导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科研工作就是从不断失败中前进,在教师和学生的勤恳踏实的努力工作下,科学研究才会有所成功。科学研究讲究一点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会让科学研究事半功倍。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杨军,石海洋.浅谈《科研导论课》教学内容创新及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4-75.

[3]李淑英.兴趣教学法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5:89-90.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7

文言文议论文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议论文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议论文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课程改革下地方教育课程中对此种文体教学的要求以及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具体。提升了语文教学文言文中议论文体的地位及重要性,并做了更加详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其次,各地方中考要求语文教学科目中文言文之议论文体知识的掌握更加严谨,并严格要求按照文体知识来明确采分点。

由此看出,议论文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结果的影响。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教学解决建议

1.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掌握和知识理解;第二,教学过程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具体表现在:

(1)学生对文言文文体辨别的困惑。在进行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让学生辨别一下此文章是何种文体时,学生有的说是记叙文,还有学生回答是说明文。可见,针对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就会出现对文体辨别不清的问题。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困惑,我认为作为教师解决此问题的建议是: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就《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而言,当学生知道了议论文的概念后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接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在《鱼我所欲也》作者摆出了这样的事实:“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其次,作者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述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命的道理。以此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在《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论点与论据的关联性。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明确解决论点与论据两者概念的界定和辨析。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或事件的见解、看法、主张,论点主要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依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主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在《鱼我所欲也》中开篇作者提出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作者以鱼和熊掌做比,并以鱼喻“生”,以熊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在引用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掌握论点的知识,就要让学生在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看,如此也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放到《告子上》文章里面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但是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实则,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所选取的文章的主旨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在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在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既是本心。文章第二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述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人都不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说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论文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2.让学生进行相关文体知识的练习,以此来进一步掌握知识。例如,让学生在学习了《鱼我所欲也》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

3.学生对文言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作为教师,讲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并且要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解决。在《鱼我所欲也》中为增强文中说服力,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服方法。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来设喻,得出的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显得通俗形象。举例论证,作者举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典型例证,有力正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对比论证,这篇选文第一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第二段中把“向”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

4.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和掌握,教师要对本文进行整体的知识梳理。在本文所选取的文章中作者用了讲道理和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讲道理中作者提出论点即舍生取义,并且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在摆事实中作者正面举例论证“义”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并且还从反面说明“万钟”也不应该接受。

通过对具体文章的讲解,来使得学生充分掌握文言文中的议论文体知识,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5.通过引领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学习,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文言文中议论文体的运用,还要让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本选文中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和学生由官能感觉上升到审美认识的审美历程。

过程教学法论文篇8

在第1次讨论结束后19个小组都发现自己小组在讨论对什么题目感兴趣时,学生都反映不知道怎样选题,不明确选题的方向。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在确立论文题目后,大多数小组都开始查阅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发现自己在查阅文献方面的知识缺乏,针对这点行动指导教师让其他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知识的培训。在这个模拟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很明确地发现自己在论文选题方面问题,从这方面来讲,老师应用行动研究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自己的论文撰写时有足够的知识去应对。这也充分证明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的必要性。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课程行动研究法最直接的表达,这种方法在指导学生论文选题是有可行性的。

2教师对小组讨论记录评价的分析

课程行动研究从实践上验证了反思教学的循环反复过程。Wallace将教师工作的过程表示为一个教学实践与反思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4]。反思教学采用循环和螺旋上升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节、评价和改进自己的教学[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去探索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对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每个小组的论文讨论记录教师都会仔细阅读,教师在阅读讨论记录中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阅读小组讨论自我反思时,会发现学生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欠缺,然后及时给学生补充。就小组讨论所出现的问题,教师会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指导小组继续进行讨论。

3课程行动研究法对毕业生论文选题的影响

论文的选题和确立课题是论文撰写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最后撰写论文的水平,所以好的选题是优秀论文的基础[6]。选题思路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模拟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各自收集资料确立选题,并把自己的选题思路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对讨论记录的阅读,整理学生选题的思路,对学生选题的思路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一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促进学生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论文选题的思路。在模拟护理科研选题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了完成本组的论文选题以及开题报告,积极地进行资料查阅,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选题思路。在小组的讨论记录中,就第1次论文选题的讨论,每个小组的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论文题目,并提出了自己的选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讨论是激烈的,因为学生们都想自己所选的题目成为小组的最终论文题目,这就激发了学生们的论文选题的积极性。论文的选题离不开网络,在确定论文选题之前学生必须通过资料的查阅才能准确认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确立论文题目。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文献的查阅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运用课程行动研究法指导学生论文选题时,对学生如何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如何筛选文献进行了仔细的讲解。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真正进行论文选题时不至于因为不会合理利用网络知识而耽误论文的选题。对于从没接触过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论文的选题是非常困难的。课程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论文选题的模拟训练,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论文选题要求进行选题。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完成论文选题会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为学生积累了论文选题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选题的时候不会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而盲目选题。课程行动研究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有意去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7]。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要求学生在毕业那年完成,很多学生认为撰写论文有必要,但多数学生主动投入精力少,实际行为松散、拖拉[8]。通过课程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护理本科生下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模拟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明确了论文撰写的目的。为了高质量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这个模拟课堂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论文选题,更加主动学习论文撰写的相关知识,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课程行动研究法不仅对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有较多的影响,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论文选题的完成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最终完成论文的选题。在最后1次的论文开题报告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合作的精神。课程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论文选题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小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