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8篇

时间:2023-03-15 15:02:28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1

关键词:稻田除草;套养;泥鳅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最佳证明。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

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第1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市面较为广泛的除草剂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

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

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该除草剂的药效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丹除草剂

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除草剂,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噻酰·苄是混合型除草剂

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

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

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这种双向作用型生态养殖种植模式正被全球现代化农业所推广和应用。在稻田间套养泥鳅可以使养殖农户节省分别耗费在稻田种植空间以及泥鳅养殖空间上的资金,优化种养殖占用地。而形成的生物圈又可以节省耗用在水稻与泥鳅之间的部分肥料成本。同时将每样生物圈的构成元素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农户降低筹建空间费用,又可以节省肥料用资,为养殖种植用户创造经济效益。

2.2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实际推广试验

2.2.1 试验样本材料及试验环境

选择具有正规检疫的合格泥鳅种苗良种。试验选择在水源质量较好且有保障的易排灌地形平缓的稻田(数量为2700M2)进行。搭筑梯形田埂,上、下底及高的规格为50cm×110cm×70cm。做鱼沟规格为深宽60cm×60cm;两个角的田埂对角线处设置进、排水口以利于交换水位,注意进、排水上一定要做夯实处理;为保证各个鱼沟之间的相连性设鱼溜(即鱼坑),其位置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出规格是200cm×200cm的小坑;预埋防逃围网布(材质上一般多选用聚乙烯)在田埂基部,上部比最高水位线高出5cm,下部在埂基20cm深处,网布的网眼大小以泥鳅不能逃出为适宜密度。设置鱼沟和鱼溜可以很好地处理水稻田间施肥药、晒田和进行泥鳅养殖所产生的相互冲突,此外还可以为泥鳅的回捕提供便利条件。

2.2.2 试验原理及方法

向水稻田投放的泥鳅饵料种类很多,像昆虫、野生幼鱼、野生幼虾、豆渣、米糖、豆饼等都可作为饲料。但通过科学计算在水稻—泥鳅之间形成的生物共生关系的食物用量,对掌握泥鳅健康生长平衡有很大关系。为了可以繁殖饵料生物,选择667m2施300kg已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在放养前施放于鱼沟和鱼溜内。泥鳅种苗放养前细心进行消毒操作,避免种苗受伤。选择在水稻插秧10日后进行放养。放养密度通常控制在每667m2水稻田内放置均长4cm的泥鳅幼苗22000尾。注意控制稻田内的水温变化范围在15~25℃之间。投饵地点应尽量选择在鱼沟内进行,投饵频率保持在日投2次,投饵量控制在泥鳅总量的9~6%之间,可根据泥鳅进食多少进行增减调节。投喂饵料要注意泥鳅的营养均衡性,尽量选择价优物美且适口性好的全钾配合饲料。放养环境要少病菌,定期进行消毒保证清塘和调节水质的良好,减少和预防泥鳅的患病机会。加强巡逻管理,预防蛇鸟、水鼠等生物敌害,一旦发现及时驱赶或捕杀。加强稻田间泥鳅的观察一旦发现病害及早进行隔离治疗。对患病泥鳅要正确诊断,对症合理用药,防止药物错误施放造成经济损失。病害的防止原则是:有病早治、无病先放、全面预防以及积极治疗。泥鳅常见病害有水霉病、打印病、腐鳍病和车轮虫病4种。详细治疗见表1。

基本上水稻的后期生长过程,泥鳅的代谢物可以提供水稻土壤中的肥力,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施肥。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养分不均衡的现象需要适当施肥。这时应考虑肥效对泥鳅的影响,尽量选择生物肥或投放对泥鳅没有不良反应的安全肥进行施用。泥鳅收获方法比较灵活,有药物驱捕、干塘捕、网捕以及笼捕等。本试验采用最常使用的笼捕法。笼捕法是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将笼放于水稻田间环沟内,将蚕蛹或油炒米糖等泥鳅喜食的饵料放置在笼中进行诱捕。泥鳅抓捕用的编织笼多为芦苇材质,规格选用圆底直径10cm,高度40cm的桶,里面放置锥形漏斗。夜间进行收获,捕抓频率为3h/次,有效捕抓可达到八成左右。

2.2.3 稻田套养泥鳅试验的结果

稻田套养泥鳅后,泥鳅可在投放一年后收获。通过粗略计算试验稻田每667m2产水稻410kg,泥鳅约达1000kg,总计可产水稻、泥鳅共1410kg左右。目前泥鳅的国内市场价格大概在30~35元/kg,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以水稻和泥鳅二者分别在市场的收购价格计算,年产值共计可达30000元以上。试验证明稻田套养泥鳅的方案可行,结合国内外供求市场的饱和度看来,实行水稻和泥鳅的共同种养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收益和广阔的保增值前景,值得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结语

进行模拟微型生态共生的水稻田和泥鳅实行套养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改善土壤。这样既可以降低水稻出现病虫害的概率,提高水稻的产、质量,又能在不额外占用养殖泥鳅用地的条件下进行种养殖。一石二鸟的经济效益自是不言而喻。绿色低化学污染的生态养殖可更加优化农户的资金和国家资源,同时也符合了世界节能减排的绿色号召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更好地去完善套养技术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稻田养殖一月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东波.张建峰.尚文成.旱直播水稻田除草剂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3).

[3]刘东.独创种养模式收益高[J].农村新技术,2011(5).

[4]李来全.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1,02(252)186-18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2

关键词 泥鳅;稻田;繁育;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3-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除西部高原外,泥鳅在国内自南至北均有分布。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堪比“水中人参”,是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也是出口韩国的淡水鱼之一。泥鳅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木箱养殖、稻田养殖、无土养殖等多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产者都需有一定的鳅苗或获得鳅苗的渠道。目前,宁国市方圆200 km内没有能批量供应泥鳅苗的鱼种场,一些养鳅的农户迫切需要解决鳅苗来源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宁国市霞西镇东湖村1块600 m2稻田开展养鳅试验,繁育鳅苗,养殖成鳅,探讨稻田养鳅可行性。试验结果较理想:该试验收获稻谷320 kg,收入640元。种稻成本合计260元,其中农药20元、种子款60元、机耕费150元、化肥款30元。养鳅收入合计17 000元,其中成鳅销售款15 200元,水产品(仔鳅)收入1 800元。养鳅成本合计10 550元,其中种鳅款450元、饲料款2 600元、肥料款700元、鱼药款200元、电费300元、低值易耗品折旧费300元、管理费6 000元。稻田养鳅总投入10 810元,总收入17 640元,总利润6 830元,投入产出比1∶1.63。现详细介绍泥鳅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试验稻田地处山区,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田埂坚实,黏性土壤,不漏水。水源来自东津河上游溪流,常年流水,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质符合GB11607—89标准。设置矩形稻田1块,东西长30 m,南北宽20 m,面积600 m2。

2 养殖准备

一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垄面距埂顶60 cm,埂顶宽50 cm,埂底宽80 cm。二是开挖鱼沟、鱼溜。距东侧田埂6 m,筑一子埂,挖出120 m2的鱼溜,铲除溜内50 cm厚田泥。在子堤西侧田块撒施牛粪500 kg后,机耕平田,再在田中央开挖“十”字鱼沟,沟宽150 cm、深40 cm。用廉价的毛竹内层篾片编制挡泥板,固定于鱼沟两侧。溜、沟面积180 m2,占稻田整体面积的30%[1-2]。可种稻面积约400 m2。沟、溜相连,结合部建闸门。三是安装防逃设施。田埂顶部用密眼聚乙烯网片做防逃墙,网脚入土20 cm,网布地上高40 cm。安装进、排水管[3]。管材为耐用的PP-R管,DN63型,管上装塑料球阀控制流量,管口扎牢双层密眼网防敌害、防逃逸。鱼溜、稻田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为皖稻119,其叶片挺立、株形紧凑、抗病、抗虫和抗倒伏。

3.2 育秧

软盘育秧,栽前施用防叶瘟药,带药移栽,减少田间施药次数。

3.3 栽秧

5月26日手工插秧,栽苗约0.9万株。插秧前用长手柄泥钯耙平、耙松田泥,兼顾除草。

3.4 水位管理

插秧后,烤田期除外,垄面以上水位保持5~20 cm。高温期加深水位。

3.5 追施化肥

栽秧5 d后,秧苗开始生根,追施尿素4 kg。

3.6 病虫防治

针对水稻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选用物理防治法和药物防治法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采摘虫卵,拔除枯心团,并在鱼溜中央安装、使用1只频振式杀虫灯。该灯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黄色外壳,引诱害虫,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扑灯后落水,大多被泥鳅摄食。杀虫灯于6月2日安装,9月底撤除。药物防治: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处于危害最大的四(2)代及五(3)代,施用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加三环唑组方药物,防治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兼治稻瘟病。仅施药2次达到防治效果。施药技术上做到足量对水,均匀喷雾。

3.7 收割稻谷

9月8日,手工收谷320 kg。

4 泥鳅繁育

4.1 产卵池设置

将鱼溜用作产卵池。2011年3月2日,用彩条塑料布将鱼溜一分为二,塑料布下脚入泥25 cm,用脚踩实。溜内注水70 cm深,投施经发酵的牛粪270 kg。检查、修理鱼溜防逃系统。关闭溜、沟结合部的闸门,不让种鳅进入鱼沟。

4.2 种鳅选择

用地笼捕获当地野生黄板鳅作为种鳅。鳅胸鳍末端呈圆钝形,鳅胸鳍末端呈尖状,以此特征对、鳅加以区分和分拣。

4.3 泥鳅亲鱼培育

3月7—10日投放种鳅4次,共12.1 kg、1 060尾。其中,鳅5.5 kg、370尾,平均规格14.9 g/尾;鳅6.6 kg、690尾,平均规格9.5 g/尾。雌雄重量比1∶1.2;雌雄数量比1∶1.86。雌、雄种鳅被塑料布隔开,以防早产。3月12日开始,每日17:00撒喂用蚕蛹粉、米糠、四号粉配制的粉状饲料0.8 kg,其成分配比4∶3∶3。以后随水温回升适当加大投饲量,日饵率4%~10%,阴雨天减少投饲量。每隔3 d用微型水泵在溜内就地持续冲水40 min,刺激泥鳅性腺发育。冲水时,用网布裹住莲蓬头,并使其离底泥25 cm以上,防止冲混水体。

4.4 泥鳅产卵

5月8日,拆除隔离雌、雄种鳅的彩条塑料布,向鱼涵移植水葫芦50 kg,作为产卵巢。次日开始至6月底,每日早晨检查种鳅产卵情况,鳅卵一般粘在水葫芦须根上。及时将粘有卵粒的水葫芦移入鱼沟。产卵期间,虽然泥鳅食欲降低,也要增加投饲次数,09:00、17:00各1次,以下午投饲为主,日投率4%~6%,饲料中添加一些剁碎的蚯蚓,尽量不让种鳅吞食鳅卵。加大冲水频率,每日中午冲水1次,并根据被移出水葫芦的多少,适时补植,使其覆盖鱼溜40%水面[4]。

4.5 鳅卵自然孵化

将带卵水葫芦移入鱼沟前,检查检修防逃系统,清理鱼沟,使沟内水深≥45 cm。用草绳等物将水葫芦固定于鱼沟中线,防止鳅卵粘上田泥而窒息。5月9日至6月28日,分批从产卵池移入约300株带卵水葫芦,平均每株水葫芦带卵1 500粒左右。6月28日后所产鳅卵在溜内就地孵化。

4.6 鳅苗培育

6月中旬开始,每隔7 d在鱼沟、鱼溜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制剂用量根据水质肥瘦灵活掌握,光合细菌与芽胞杆菌交替使用,使水色呈黄绿色,水体透明度20 cm左右,培育出藻相良好的浮游生物。阴雨天停用制剂。每日下午投喂1次稚鳖粉状料,共用料80 kg[5-6]。

4.7 泥鳅成鱼养殖

4.7.1 日常管理。7月21日,打开鱼沟与鱼溜结合处的闸门,进入成鳅养殖阶段。7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隔10 d向鱼沟、鱼溜追施1次经发酵的牛粪80 kg。投喂蚕蛹粉、米糠、四号粉混合料,日饵率4%~8%,上午及傍晚各喂1次,以傍晚为主。水温低于15 ℃后停喂。2012年3月初至4月底,根据水温情况,适量投喂。

4.7.2 巡池。投饲季节,每日早、中、晚巡池3次以上,适时控制水位。割谷前,水位高低以满足种稻需求为准。割谷后,加水使垄上水位≥35 cm。发现水葫芦繁殖过量,及时捞出。入冬前,于稻田避风向阳处,用农膜小拱棚对水葫芦进行保种。冬季若水面结冰,及时打破防止泥鳅缺氧。

4.8 泥鳅病虫害防治

4.8.1 疾病防治。建成鱼沟、鱼溜后,用生石灰80 kg制成石灰乳遍洒稻田、鱼沟、鱼溜及堤埂。种鳅投放前,以4%食盐水浸泡处理10 min。用于集卵、孵化的水葫芦经0.3 mg/kg亚甲基蓝粉水溶液消毒后再用,并于产卵、孵化期间,每隔5 d,施用0.1 mg/kg亚甲基蓝粉,防止鳅卵滋生水霉。

4.8.2 鸟害预防。准备泥团,用以驱赶前来捕食泥鳅的鸟类[7]。

4.9 捕捞

2012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泥鳅,捕大留小。将网片铺在进水口附近的鱼沟,注入新水,诱集鱼群。也可在鱼溜底部铺设网片,将剁碎的蚯蚓投在网片中央,待泥鳅集群摄食时起网捕鱼。以上2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好。至4月30日,共捕尾重10 g以上成鳅380 kg,田内仔鳅约2万尾转入下个养殖季节。

5 结论与讨论

试验田往年种稻收入约950元,年均利润450元。该试验所产稻物虽较往年略少,但增加了泥鳅养殖收入,鳅稻综合创收共17 640元,获利6 830元。是单纯种稻收入的18.6倍、利润的15.2倍,折合收入29.4万元/hm2、利润11.38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泥鳅属小型鱼类,适宜在水浅的稻田自繁自养。只要稻田所在地无工业污染,水源、水质有保障,解决好鳅、稻用水矛盾及泥鳅防逃、防病问题,搞好泥鳅繁育和成鳅生产,加之科学的经营管理,一定能取得生产成功,还可避免遭受买到假鳅苗的风险。因此,在稻田开展泥鳅养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项目,可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不出村、组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市场供应量,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份额,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试验稻田插秧前进行了手工耙草,后期因泥鳅在田间的翻动,抑制了杂草生长,因而免除了稻田化学除草环节。泥鳅能取食稻脚及落入水中的农田害虫,加之灯光诱虫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鳅粪对土壤肥力具正向的影响,可替代部分农田化肥,减少了化肥用量。而且稻田养殖泥鳅的田间工程对地貌影响不大,利于土地复垦。与原稻田生态系统比,鳅、稻共生系统更复杂、更完善、更稳定,更利于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立体利用光热资源,是人工控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属于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之一。

种鳅与卵粒被隔开,基本解决了种鳅吞食鳅卵问题,共采卵50万粒左右。但受分批产卵、集卵、孵化的局限性,饵肥管理往往顾此失彼,未能很好地解决孵化、育苗问题,估计鳅卵孵化率为40%,“寸片”以下鳅苗的成活率为30%,而且养出的泥鳅规格不太整齐。试验中某些鸟类能夜间捕食泥鳅,未能很好地解决该类问题,也造成一定损失。以上问题有待在复试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6 致谢

该试验得到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水产站赵军老师、宣城市宁国市种植业管理局曾宪寿老师的热心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7 参考文献

[1] 青先国.湖南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7-9.

[2] 康洪灿.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13(1):81-82.

[3] 葛宏波.水稻选种与育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26.

[4] 裴启文,张全.秋兴泥鳅繁育和成鳅养殖关键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0):35-38.

[5] 吴必全.高产无公害泥鳅繁育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1(9):5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3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4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333.33m2、稻田4666.67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250、3750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cm、宽90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cm、体重达到15~20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5

“我在稻田里混养黄鳝和泥鳅,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一举多得。”站在自家稻田边,湖北省宜宾县李场镇全意村村民罗光明一边往稻田里放B泥鳅和黄鳝幼苗,一边介绍到。

不起眼的泥鳅,近几年身价倍增,而黄鳝,更因其独特的保健价值而备受瞩目。通常,这两种养殖都是单独饲养,而罗光明却能独辟蹊径,实行混养,他算了一笔账:在稻田里养殖黄鳝、泥鳅,稻谷亩产能达到1000斤,按市场价1.05元/斤计算,每亩收入1050元。每亩稻田可投放 800斤黄鳝、泥鳅幼苗,6个月可收获4800斤黄鳝、泥鳅,每年可投放两次,按目前市场价格16元每斤算,年亩产值将达15万余元,纯利润达5万余元。

亩利润5万多元,罗光明是怎么想到这一致富妙招的呢?

随着国民养生意识的浓厚,近年来,天然野生黄鳝、泥鳅资源减少,市场供不应求,黄鳝、泥鳅的价格不断攀升。脑袋灵活的罗光明看到了这一市场前景,早在2009年,他就专门到内江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并在自家的2亩田里小打小闹了起来,先是投放泥鳅,后来又尝试混养黄鳝,饲料用自繁自养的蚯蚓并辅以部分专用饲料,一年下来,他收获了稻田黄鳝泥鳅混养的第一桶金――10万余元。

牛刀小试成功,后来,罗光明又成片租用30余亩田地,专门发展稻田泥鳅黄鳝混养。罗光明介绍,为带动本地村民创业致富,他正着手在镇上部分村搞养殖示范,为村民优惠提供种苗和饲料,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并包销售。让大家都走上致富路,是他的心愿。

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既可以在省工、省力、省饵料的条件下收获相当数量的水产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稻田养殖虽然投入少,效益高,简单易行,但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还须掌握以下三项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以利用低洼地、熟田为主,充分利用田头沟、排水河,不挖或少挖农田;坚持集中连片发展为主,以村组为单位,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建设一批稻田养殖专业村;同时,要把稻田养殖田间工程建设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做到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6

关键词:晚稻;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耦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S511.+3;S966.12;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2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51

利用中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较为普遍,且技术较为成熟。舒新亚等[1]研究报道了虾稻轮作技术,刘维森[2]报道了低洼田虾稻轮作技术,陶忠虎等[3]研究报道了稻田高效养虾技术,并提出了稻田开宽沟模式;雷晓中等[4]报道了稻-虾耦合养殖技术研究,实现了稻、虾同田耦合养殖。有关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殖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印杰等[5]、李玉芳[6]、储松元等[7]、易亮[8]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以及稻田养殖技术试验,2005年宋长太[9]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10]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但有关晚稻-虾-鳅耦合种养技术研究鲜见报道。利用晚稻田养殖虾、鳅,可延长虾、鳅生长期,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对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农场四分场七岭村洪湖市富源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4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①环形沟。在稻田内侧四周开挖使之连成环形,沟宽4.5~6.0 m、深1.5~2.0 m,坡比1∶0.75,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环形沟总面积0.48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2%,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②机耕通道。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侧预埋直径0.5 m的水泥函管,呈品字形叠放,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拦鱼栅与防逃拦网 进水口位于稻田西面,机提引水。引水泵口处先用20目网片围隔一个面积为10 m2的杂物过滤区,再在杂物过滤区内用40目筛绢网围隔一个面积5 m2的小网箱,引水泵置于小网箱中,防止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稻田,进水管口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稻田进水口对面田角,并用砖石水泥砌成函道,在函道设置有双层拦鱼栅。沿稻田田埂四周安装防逃拦网,防止克氏原螯虾和泥鳅外逃。

1.2.3 清除野杂鱼 2014年12月22日,将稻田水位缓缓排干,露出田面及环形沟底,人工清除稻田中的野杂鱼;然后保持环形沟无积水5~7 d,再过滤加注新水,使水位淹没田面30~40 cm。

1.2.4 水草移栽 2014年12月25日,结合稻田清除野杂鱼,向稻田田面和环形沟中成行移栽伊乐藻,与稻田长边平行,便于克氏原螯虾、泥鳅捕捞时地笼设置及进、排水时水流畅通。

1.3 苗种投放

1.3.1 克氏原螯虾苗种投放 未专门投放克氏原螯虾苗种,其苗种由该稻田中亲本繁育的苗种组成。亲本中有320 kg苗种来源于作为亲本交换的其他稻田,规格为30~35 g/尾,雌雄比例近似2∶1。

1.3.2 泥鳅苗种投放 泥鳅投放时间为2014年10月12日,品种为大鳞副泥鳅,在洪湖市恒昌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泥鳅繁殖场一次性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570 kg,平均9.5 kg/km2。泥鳅苗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0 min,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

1.4 稻谷栽插

稻谷品种为黄华占单季常规晚灿稻,该品种抗倒性和分蘖力较强,茎秆较坚韧,熟期较早,米质优良。稻谷采用直播旱育秧苗。2015年6月19日整田,20日采用饶式直播机进行稻种机械直播。稻谷直播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克氏原螯虾、泥鳅进入环形沟,露出田面,并将田面移栽的伊乐藻拔起投入环形沟中,再将田面与环形沟相连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

1.5 日常管理

1.5.1 田间管理 ①施肥。稻田在机耕和稻种直播前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法进行。②管水。在秧苗长到12 cm后,及r铲平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克氏原螯虾和泥鳅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③施药。稻谷喷施药物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晚稻管理相同。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7

1、稻田的选择。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2、防逃设施。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

3、开挖鱼沟。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水口处畅通。

4、稻田施肥。养殖泥鳅的稻田在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公斤,如猪羊粪、栏肥、人粪即可,主要施入沟内。以后根据稻、鳅生长情况补施些速效化肥,以667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为宜。

5、放养时间和密度。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天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到4厘米为好,每667平方米放养2.5万尾左右。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8

一、池塘精养

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二、稻田养殖

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放养与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