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1:55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2

不同于物理学的其它部分,热学包括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两种理论。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三条基本定律,给出了热运动与其它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热力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其前提简单,应用范围却很广,被爱因斯坦称为是“具有普遍内容的唯一的物理理论”。热运动的微观理论(在大学物理中是气体动理论)则是从体系的微观模型出发,应用统计方法计算体系的宏观量(压强和内能等)。统计理论的结果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那些抽象的热力学概念的本质,它与热力学相辅相成,构成了有关热运动的完整理论。从研究方法看,热力学基本定律用否定语气表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用反证法导出,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物理学其它部分的思维论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热学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统计方法,在物理学中更是独树一帜,它完全不同于力学、电磁学乃至热力学的实验———理论———实验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假设———理论———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大学物理热学部分这两种理论的表述都没有系统化。有的教材中在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之后,导出了卡诺定理,并未进一步导出其数学表达式,而是由熵的玻尔兹曼关系给出了熵增加原理。这种讲法没有体现热力学理论本身的完整性。气体动理论的系统理论较为复杂,大学物理中的气体动理论只是初步理论,其中,作为中心内容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一般教材都不讲导出过程,而玻尔兹曼分布律仅仅是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推广而来,缺乏系统性,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热学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很好地组织、整合。

二、整合部分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在热力学部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导出过程,集中体现了热力学理论的完整性以及其特有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不应或缺的。在导出卡诺定理之后,接着导出克劳修斯表达式,再定义熵函数,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表达式)和熵增加原理,篇幅不长,难度不大,可以纳入必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时数确实有限,至少作为选学内容可以写入教材笔者认为,在不增加难度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地整合气体动理论内容,以增加其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建议将气体动理论部分的内容按以下方式整合:1)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分析气体分子热运动特征———提出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定义速率分布函数———导出用速率分布函数表达的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用简单方法导出平衡态速率分布函数的形式———代入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确定参量———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特征速率。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和热容量。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压强———气体动理论的物态方程———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的平均动能———温度的微观意义———推广得到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3)熵的玻尔兹曼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4)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迁移过程。

三、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笔者查阅了教学时数在108~126学时的数份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发现热学部分除了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应用这部分要求“掌握”外,对其他部分各大纲的要求多有不同。在热力学部分,对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其统计意义,一般要求是“理解”,但也有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多数大纲对有关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达式没有提出要求,只有一份大纲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在气体动理论部分,几份大纲中多数仅要求“理解”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和能量均分定理,对理想气体分子热运动图像和统计方法以及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等的要求都是“了解”,也有一份大纲对上述几部分内容都要求“掌握”。几份大纲的对热学部分的教学要求分歧很大,表明这个问题确有讨论的必要。我们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导出过程,集中体现了热力学特有的逻辑思维方法,从注重学习物理学方法的角度看,是不应或缺的。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的统计思想和方法,应当是气体动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是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重要统计规律,即使是通过不严格的粗浅的方式导出,也是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一规律的。能量均分定理对讨论理想气体热容量是有用的,但它并非气体动理论的基本定理,不宜过分强调。据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准静态过程、内能和热量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普遍性。2)掌握理想气体各种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的效率的计算。3)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定性表述的实质,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通过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定性表述导出卡诺定理和克劳修斯不等式,理解热力学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4)了解熵的宏观意义和熵增加原理。5)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速率分布函数的统计意义。通过推导气体压强公式,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到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的统计思想和方法。6)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其三种特征速率。7)通过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气体的物态方程和热容量,理解统计方法的系统性,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的微观本质。8)通过熵的玻耳兹曼关系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9)了解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和对迁移过程的应用。应当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看大纲仅按教材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教学内容的处理就把握不准,教学效果就难以提高。

四、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在力学部分,从基本的实验定律牛顿定律出发,每导出一个定理,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作业。如果说这种教学方法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应用时,效果还可以的话,在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时就很难有好的效果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应用的内容,但要求注意推理过程,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方法,而学生已有的习惯并不重视这一点。因此,需要采用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比较长篇大论的讲解,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问题的讲解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这种方法,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但不一定要学生回答。以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例,可设置如下问题:1)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的热力学过程都能实现吗?热现象是否还有其它规律?2)比如说,有没有可能制造一个效率为100%(仅从一个热源吸热做功,不放热)的热机呢?(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后)是否可以说,开尔文表述就是“热不能完全变成功”?3)再比如说,热量可能不可能由低温物体自发传到高温物体呢?(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后)是否可以说,克劳修斯表述就是“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4)两种表述似乎并不相关,为什么都是同一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吗的表述呢?5)我们知道,功可以全部自发转变为热,而开尔文表述说热不能全部自发转变为功。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同样,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自动传到低温物体,而克劳修斯表述说热量不可能由低温物体自动传到高温物体。这又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6)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本质有什么不同?用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语言,你能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分别说成什么?7)两种表述等价性的证明过程也表明不可逆过程是相互关联的,由此看来,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上说明了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还能不能用其它方式表述?8)热力学第二定律能不能有一个数学表达式?如果能,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式子?等式还是不等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用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五、改进练习和考核

为了达到教学要求,除了讲究教学方法外,还需要改进练习与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应用的内容,有价值的习题较少,应当特别注意思考题的应用。可以利用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将有些思考题作为习题布置下去。比如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下面几个题目作为习题可以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是:不可能制造出一个机器,它在循环过程中从单一热源吸热全部用于将一重物提高。证明普朗克表述与开尔文表述等价。2)证明,功变热的不可逆性与理想气体自由膨胀的不可逆性是相互关联的。3)证明,对于任何物质,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不能有两个交点。4)证明,对于任何物质,证明两绝热线不能相交。5)用熵增加原理证明理想气体的自由膨胀过程是不可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期末考试也是学习平时学习的指挥棒。除了习题之外,平时强调的思考、讨论的问题,也要在期末考试中体现出来。以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结束语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社会热点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力量来改造人的心灵,就必须让理论知识显示出对现实社会的强大解释力。而跟踪社会热点,在教学中运用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是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的意义

1 理论不解释现实,学生不相信,宣传就不能做到“进头脑”,实效性就不显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着眼于解决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从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来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中重大问题,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2 不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社会,学生没有思维判断力,即使有正确的价值观也不牢固

不含有能力教育的思想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基本的思维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别力、选择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那么,为实现这个目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采用什么视角,采取什么策略呢?

二、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与分工

1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择教学内容的视角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怎样选择?解析热点的角度与宣传灌输的角度是不同的。以往是通过从党的宣传需要灌输一些知识和理论给学生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的。现在是这样一种新视角,即从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出发,着眼于有针对性地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这是一个有探讨意义的新视角。

2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

在这种视角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照什么思路?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多广、覆盖面宽、教材内容多而且教学时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做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3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在“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中的分工

一门课程的知识理论不可能针对所有现实社会热点进行解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释疑、解惑作用也会受到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限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是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协同作用而又有不同侧重、不同分工的问题。《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应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困惑与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因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三、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施步骤

总体思想是:宣传灌输应与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相结合,从引导学生解析现实热点,培养思维判断力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而不仅仅从宣传灌输需要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

以上思想的落实,可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当前大学生的热点、社会热点有哪些?

第二,热点与教材知识理论的契合点在哪里?

第三,怎么在解析热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1 实施步骤一:罗列

找出2010年、2011年的社会和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事件并罗列出来。

2 实施步骤二:寻求契合

找出罗列出的问题、事件中,哪些与教材的知识理论可以契合(在哪一章哪一节?哪一点可以契合)作为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何谓“契合”?①可证实教材理论科学性的热点事件。②能被教材理论所解释的热点问题或事件。

有些热点与教材理论能契合,有些不能契合。不能契合的,讲不清的,不作为教学重点。把热点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契合,具体化到:章、节、目、点。

3 实施步骤三:培养思维能力

节省时间的做法:以课堂提问与教师分析讲解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高职高专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9-02

热工学理论基础是供热与通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学科。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专业领域应用中比较广泛,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而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等特点,因此理论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结合目前热工学教学方法研究[1-2],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就如何让学生学好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较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谈一些教学经验和结果。

1 合理提炼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他们今后接触更多的是工程技术中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和问题,理论研究很少。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分清主次、合理提炼、适当取舍。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专业基础课的重点放在应用性强的内容上进行讲授,适当降低理论基础的深度,大胆舍去理论性强而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的内容,如克劳修斯积分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等。

热力学第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是高职高专学生在将来学习、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应用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2 联系实际的教学引导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更是达到成功教学目的的关键。如何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恰当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是每次课成功讲述的前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将理论讲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出学习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之前提出几个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联系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解前,提出问题,如:水是否可以自发地由低处流向高处?热量是否可以自发地由低温传向高温?答案很简单,问题继续引出:如果想要实现它们的逆过程应该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逆过程的应用。学生非常积极地回答,说出很多应用实例,如:从水井中用水泵抽水;夏季空调房间的温度低于室外环境的温度;冰箱内的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等等。学生的充分参与和思考,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3 服务专业的教学理念

专业基础课是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高深的逻辑理论推导并不会直接服务于专业,所以教学过程中联系好专业课讲解,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具体的认识,也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后续专业课学习联系密切,授课过程中,先用图示法(图1、图2)为学生讲解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相当多的热量要在凝汽器中散给冷却水?全部用来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可不可以?”“要想实现从低温的冷藏室中把热量不断地取出释放给高温的冷却水,自发过程不能实现,想要实现怎么办?”学生结合原理和问题,很容易得出冷藏室温度低于冷却水的温度,热量不能自发地由低温冷藏室传向高温冷却水,要想实现这个非自发过程必须有一个补偿条件,即压缩机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自发过程。热能不能无条件地全部转化为机械能,锅炉中水获得热量变成蒸汽,蒸汽不可能把获得热量全部转化成汽轮机旋转的机械能,必须伴有一个补偿过程,即凝汽器内高温乏汽向低温冷却水的自发散热过程。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得出:自发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但并不是意味着自发过程的逆过程不能实现,这种自发过程的逆过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它的进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必须有另外的补偿过程同时发生。例如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非自发过程,可以通过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自发条件补偿来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也是一个非自发过程,但是可以通过使一部分热量自发的从热源流向冷源这一自发过程的补偿,热能就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可以得出:非自发过程进行的条件是有一个自发过程与之同时进行,如图3所示。

4 结合专业回归理论

根据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回归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经典描述:1)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在1865年提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不可能制造只从一个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机械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循环发动机”[3]。根据两种描述可以看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很直接,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具有抽象性强、记忆困难的特点。

对这两种描述进行简单变形,克劳修斯描述可以变化为“要想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必然引起其他变化”;开尔文描述可以变化为“要想制造出只从一个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发动机必然引起其他变化”。简单变化之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难点落在到底引起什么样的变化,结合刚刚讲过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学生很容易提炼得出结论,即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引起的变化是增加了压缩机对系统的做功,火力发电系统引起的变化是系统部分热量散给外界环境。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解经验,可以得出高职高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应不断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知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凯旋,刘建华.《热工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5

【摘要】

一般而言,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的法律体系,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所构成。为深入剖析国际法的内涵、外延及其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对国际法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作出了必要而又扼要的梳理,然后详细介绍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基本原则、调整对象和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与确定了其间的法律效力位阶关系;最后,列举了目前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基本热点问题,并一一做出简要的法律评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结合着国际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导师的启示,本文独辟奇径地提出了对于国际法及其构成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之间法律效力位阶高低关系的全新见解,并且深入具体地探讨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及其内涵、探讨了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其它三大分支之间的上位与下位位阶关系,并且还得出了“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相互并列但却相辅相成地隶属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位阶关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的结论。

【关键字】 国际法 概念 体系构成

目录

引言 1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1

(一)国际法的概念 1

(二)国际法的内涵 1

(三)国际法的外延 1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2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位阶划分的现有理论 2

1.国内法优先说 2

2.国际法优先说 2

3.国际法国内法平行说 2

4.我国学界通说 3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再梳理 3

1.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法律体系 3

2.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效力位阶 3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4

1.对于国际义务的履行和遵守 4

2.国际法的国内效力 4

三、国际法的体系构成 4

(一)国际强行法概述 5

1.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和特征 5

2.国际强行法的调整对象 5

3.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和组成部分 6

(二)传统的国际法三大分支 7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7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7

3.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9

4.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10

四、国际法各大分支间的关系 11

(一)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1

1.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1

2.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位阶关系 12

(二)国际法三大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2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之间的位阶关系 14

结论 14

附:国际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5

(一)国际公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5

1.中国民间对日索赔问题 15

2.保护在外本国国民的国际法制度及我国的对策 15

3.反对恐怖主义与国际人权保护 16

4.引渡制度中的主权和人权 16

5.钓鱼列屿主权归属问题 16

6.日本“入常”的国际法问题 17

7.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 17

8.国际犯罪及其责任 17

(二)国际私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7

1.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典化问题 17

2.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18

3.欧盟国际私法问题。 18

4.根据《纽约公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最新发展 18

(三)国际经济法的重要争议问题及其评述 18

1.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法律问题 18

2.信息时代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发展与调整 19

3.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 19

4.国际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 19

5.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与WTO多哈回合谈判 19

6.从欧盟竞争法看中国的反垄断法 19

7.国际税收公约 19

8.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19

引言

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厘清这个概念组中每一基本概念的明确内涵、外延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学习国际法学的必经之路和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国际法学理论界长期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国际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成作为切入点,尝试对于上述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着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评析,去为理论寻找到现实支撑、去体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意义。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一)国际法的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际法

广义的国际法乃是指一切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活动和现象的原则、习惯、规则等法律规范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包括众多的国际法部门。

2.狭义的国际法

狭义的国际法则仅指国际公法,这是国际法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分支,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关系。关于其具体的概念,

本文中的国际法皆取其广义概念;当着论及狭义国际法时,则均以国际公法称之,以示区别。

(二)国际法的内涵

要把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一个完整而简明的定义里,是不易做到的(参见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但可以认为所谓国际法的内涵,就是指调整各种国际的、区际的、国家之间的或一国涉外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些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际法的外延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的外延包括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但随着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外延的概括逐渐显现出其局限:它越发不能囊括一些特别的国际法规范和解释一些特别的国际法实践。于是,国际强行法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法律规范体系,逐渐从传统分类下的模糊而尴尬的定位中解脱出来,成为国际法外延的又一重要的独立组成部分。

故可言,当今的国际法已不限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效力高于此三者之上,统领着整个国际法部门的国际强行法成为了国际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6

关键词: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石化特色

作者简介:马利敏(1978-),女,辽宁西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讲师;姬忠礼(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及“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教师专项培养基金”(项目编号:KYJJ201204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06-02

一、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强调节能、注重环保的今天,使从事与能源开发、利用与转化紧密相关工作的学生掌握系统节能原理的精髓并能够学以致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系统节能原理是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32学时。其基础理论部分,以工程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工程热力学重点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分析法,引入分析法。在本课程中,上述内容仍是重点,需重复介绍。基础理论是晦涩与枯燥的,如只是重复介绍,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如何组织教学工作,使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做好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课程还缺乏适合的教材,需要编写课程讲义。目前,缺乏能够同时将经典及新兴能量分析法进行全面介绍的教材,而在能量分析法的应用部分,也需要结合我校行业特点、毕业生就业去向,针对石油石化领域工程应用背景设置教学案例。我校于2010年批准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教改计划已经初步完成。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和分析、新的能量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介绍组成。其中,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要与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知识点的学习有机结合,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两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熟练进行能量系统分析与评价、以及高效学习和应用新的分析、评价与优化方法。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讲授闭口系统与稳流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的表达式及应用。在本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能量-离开系统的能量=系统总储存能的变化”的正确灵活应用,重点介绍如何分析、列出非稳态充、放气热力过程的能量方程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利用第一定律进行能量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热力过程分析来帮助同学们对第一定律的局限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具体包括:卡诺循环+卡诺定理、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闭口系及开口系统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在本课程中,考虑到判断一个热力循环是否可行、可逆的数学判据容易理解而且是热力过程的特例,故重点讲述闭口系及开口系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在该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状态参数熵的辨析:辨析熵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强调判断一个热力过程能否进行、可逆的参量不是过程熵变而是过程熵产,引出后面由熵方程及孤立系统熵增原理计算过程熵产的知识点;重点讲授熵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熵-离开系统的熵+过程熵产=系统熵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熵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熵方程,并求取过程熵产;重点解析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实质及解题特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孤立系统熵增原理与熵方程的一致性:孤立系统熵增即熵方程中的熵产;作功能力损失方面除了介绍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热力过程熵产及作功能力损失,还着重结合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具体热力过程分析让学生体会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之间的联系及第二定律的独有贡献。

3.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法

由于学时有限并且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分析法在工程热力学中属于选讲内容,即便讲授,也多是简要介绍。本课程中,分析法是授课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授:第一,概念及计算公式,包括机械、热量(冷量)、内能、焓和化学。第二,重点讲授方程的一般表达式“进入系统的-离开系统的-过程损=系统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方程,并求取过程损。同时,在分析典型例题时,引导学生同时用熵分析法来计算过程的作功能力损失,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分析法中所得到的损失即熵分析法中计算的作功能力损失、体会两种分析法的一致性及分析法的优势。第三,效率、损系数的概念及公式,以及在典型热力设备、过程及热力循环中的计算。第四,针对本学科领域典型的火力发电装置、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和低温制冷装置、LNG液化装置、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等,设置工程背景很强的案例,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循环装置及各组成设备的效率、损失及损系数等,让同学们认识到分析法在进行系统能量分析时的重要性及提高利用该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

介绍能级分析法、经济学、夹点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法、能值理论等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多知识。这部分内容与留给学生的学习报告紧密相关,将在下文介绍。

目前还没有适合于本专业本科教学的系统节能方面的教材,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参考自沈维道等[1]主编《工程热力学》、朱明善等[2]编著《工程热力学》、傅秦生[3]编著《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和冯霄[4]编著《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何雅玲[5]主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典型题解》等教材及专著,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工程案例编写成讲义供教师及学生使用。

三、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学生们对于国际上最新的、与未来工作紧密相关及实用性强的知识以及确实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教学环节更感兴趣。

1.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结合传统板书讲解复杂推导更容易被学生掌握的优点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增大授课信息量、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又能使学生通过与老师一起板书推导对所学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2.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通过针对每一个重要概念及知识点设计的系列典型例题、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收集并提炼出与石化工程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布置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以读书笔记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涉及众多抽象概念和公式,追溯热量、温度、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基本概念的由来、发展历程,可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本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组成2~3人的学习小组,除常规课下作业外,课上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上作业为教师针对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的多为填空、选择和问答形式的练习题,课前打印好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在讲课过程中,留出适合时间让学生及时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课上作业非常利于学生把握住和消化吸收重难点知识,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学习报告的形式。在闭卷考试中,只有一种类型题,即计算题。本课程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应用第一、第二定律尤其是分析法分析实际装置的用能情况,所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型计算题是较为合适的。

学习报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2~3人组成)围绕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实际装置进行国内外能量分析与优化方面的调研,提交1份不少于4000字、有5篇以上参考文献的学习报告,并根据报告内容制作ppt,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报告,汇报10分钟,讨论5分钟。报告题目凭学生兴趣自选。学习报告这种考核形式不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加深认知,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们自选的题目有:超临界及超超临界蒸汽动力装置;燃气轮机装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地源热泵装置;低温磁制冷装置;煤制油装置;燃料电池;低温地热发电装置;天然气压气站燃气轮机余热利用;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等等。

近4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们非常接受和欢迎这种考核形式,并且每一年都会有让教师感到惊喜的学习报告,这也说明要想学生切实提高学习能力、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确实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机会及科学引导。

五、教学效果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团队通过对历年学生评教、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以及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及成为本校研究生后所选与系统节能原理相关方向课题的表现等进行了调研,证明该课程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对工程热力学及系统节能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灵活适宜的授课方式、作业形式以及考试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总之,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维道,童钧耕. 工程热力学[M]. 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M]. 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傅秦生. 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7

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长期以来,在话语权问题上,我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喜欢用预设立场和“标签式语言”描述中国。有个别西方媒体甚至歪曲事实真相,用诬蔑不实之词误导公众。而中国媒体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话语权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出去,有时即使报道出去了声音也很弱小,无法影响西方公众。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与西方媒体争夺网上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体把中国的声音及时发出去。今年以来,从“3・14”暴力事件、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风波,再到这次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国网络媒体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力量。网络对这些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度参与,网民的意见汇聚与表达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这些事件的进程。西方媒体从此不得不正视和面对中国的一股新兴力量――网民。

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主席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时说:“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说明网络舆论正在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具有交互功能的论坛,是包括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关注的焦点。网上论坛在营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在虚拟空间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正面“舆论场”,并在一定时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主导了现实社会舆论,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上的媒体言论、论坛及新闻跟帖所形成。这种特性,使互联网上既有正面声音,也有负面消息,甚至还有造谣污蔑、混淆视听的各利,杂音、噪音等有害信息。但是,在“拉萨暴力事件”、“‘’分裂势力干扰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大地震”突发事件报道中,中国网络媒体充分显示出“网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以“真实、客观、公正”的强大舆论,捍卫了祖国的神圣利益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尊严。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虚拟网络空间营造强大的网上正面“舆论场”。

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网络言论是对网上新闻的深入解读,它可以帮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进而起到引导网上舆论的作用。在抗震救灾中,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国军网的“观点言论”,都依托其母媒体的言论优势,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针对性很强、有真知灼见的网络言论。实践证明,以主流媒体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网络言论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担负起为正义鼓与呼的使命,以深邃的思想和一定的规模,为形成网上正确舆论导向起到了先锋作用。但在平时,网上言论的数量较少,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的声音比较弱小,在许多需要引导的问题上还存在“盲区”。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注意整合传统媒体的言论资源,并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传统媒体言论作者队伍的资源和作用,在重大问题上灵活机动地发表自主言论。通过多种措施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引导的强势言论,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

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跨越了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地域限制,实现了公众话语权演绎史上的历史性革命。网站论坛因此成为网络评论的主阵地,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的主要辐射源。

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国内外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几乎都会在论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于重大、敏感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和社会突发事件等在论坛上的讨论应该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应该做大做活做强重点媒体网站论坛。建设好令网民信赖的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主阵地,最大程度地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培养和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各重点网络论坛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意见领袖”队伍,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通过网站和网民的努力,使热点和敏感问题在论坛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引导论坛讨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使重点媒体网站论坛成为公正舆论的辐射源。

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近真实。网络传播对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解放,激发了人们想说敢说的欲望,网民对感兴趣的新闻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站也因此开发应用了新闻评论系统,为网民提供即时评说新闻的技术平台。面对汶川大地震中的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大网站都有大量的新闻跟帖,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和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各种观念在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观点上集合、碰撞和交汇,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因此,对于论坛上偏离基本新闻事实和主流舆论的跟帖应及时进行评论和反评论;对极端错误的跟帖应及时删除,使新闻跟帖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元碰撞中走近真实。

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不仅成为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而且出现了自中国有互联网以来前所未有的健康、有序、和谐的网上氛围。在网上互动空前活跃的情况下,网络秩序良好,网络环境洁净,网络民意一致。登录中国互联网各网站,以往低俗平庸的炒作被健康文明所主导,以往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被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激情所感染,恶意攻击的谩骂失去了生存空间,相互理解和包容成为网民处事的主要基调,即使出现一些偏激甚至极端的言论,网民的容忍度也大大提高,并立即会有大量跟帖进行劝阻和制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造谣和散布虚假信息扰乱人心,以抗震救灾为幌子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也大大减少。而且一旦

出现此类事件立刻遭到有关部门的查处和严厉打击。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网络在自律与他律的互动中达到了文明和谐。这些喜人的变化昭示我们,只要把网络的自我约束与社会的外部法制结合起来,网络一定会走上健康、文明、理性的发展轨道,也一定会形成中国互联网良性有序的生态环境。

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干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应该有较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抗震救灾中网络社会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体系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地震,我承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网民自律公约》的帖文,曾被各网站论坛竞相转载。帖子中网友自订的“十不”自律公约的出炉,树立了中国网民自律标准体系的一块里程碑,也表明了中国网民正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智。

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使部分网民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束缚和法律制约,倾向于极端、暴力和不负责任。严酷的地震灾害,唤醒了网民心底的人间大爱;紧张的抗震救灾,涤荡出网民内心深处的热血激情。在灾难面前,网民实现了一次自我“救赎”。面对地震灾害时的情绪求同、网下舆论与网上言论的高度统一、救灾行动与网上呼吁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网民的身份认同、集体认同和秩序认同。网民在从虚拟向现实自我的回归中做到了严格的网上自律。今后,我们应该把这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自律引入网络自律常态化。

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和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共同倡议发起了“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杜绝虚假信息,共建诚信网络’”诚信自律行动,活动上线第一天,响应网站就超过了200家。各网站都严格自律,认真履行了网站应尽的引导、提醒网民的职责。此前,互联网行业和各网站都曾签署过多个文明办网的倡议,这些倡议终于在长期的努力和这次抗震救灾中产生了良好的累加效应,这些都为我们通过自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用他律廓清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底线。网络虚拟社会应该纳入法制监管的视野和轨道,并且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法规,建立更加专业的执法与监管力量体系。

互联网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没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真空”。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监控,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网络媒体属于高科技产品,首先应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把不健康、不和谐的内容第一时间清除出网。此外,应该高度重视以法律法规强制性手段规范网络行为。应该不断加大我国网络立法的力度,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就可以构建科学的网络他律防线,从各个环节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需要干净、文明、理性。我们在互联网上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并用他律廓清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底线,我们就将在互联网上收获自由的文明和文明的自由。自律,将使网络更有力量;他律,将使网络更有秩序。自律是根本,是核心;他律是保障,是重点。让我们在自律与他律的互动中努力构建网上和谐。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网络媒体,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熟和理智的道路上,时时处处都呈现出“双刃剑”的两面性。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曾在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错误消极的网上舆论也曾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网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中国网络媒体在自我净化和完善发展上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传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9-02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该计划旨在高校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传热学课程着重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和方法。[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专业下属学科专业,主要包含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几个方向,涉及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暖通空调、制冷技术、流体输配管网系统、锅炉设备、热质交换等。从这些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看,传热学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重基础、宽口径” 的指导方针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热学的课时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如何在较少课时内培养学生用传热学的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2]

下面结合笔者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传热学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推进“热传学”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传热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结构

杨世铭等主编的《传热学》为比较经典的教材,该教材总体上体现了传热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的特点。教材主要包含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热传导部分相对简单,通过简化实际物理模型,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能够得到一般问题的分析解。而对流换热过程则相对复杂,该部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大量的图表和经验、半经验公式,运用时需区别不同情况带入不同的计算公式。对于此部分的学习学生感觉公式繁多、复杂,需强化记忆,且应用时经常选择错误的经验公式。辐射传热部分由于理论的抽象性以及辐射换热方程次数较高的问题,学生不仅对概念的掌握困难,辐射换热问题的求解亦有比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传热学学科的发展中对于三种传热方式分析方法差别较大,连贯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些被动。且由于学时的减少,课上主要介绍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训练环节必然相应减少,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传热学的教学中,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方式相对于以前的板书授课方式虽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图、文、声、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但也存在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对于重点公式的推导不够细致,通常忽略或者先于学生的反应便给出答案,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推导过程;课上信息量大,只注重讲课进度,忽视学生接受程度,到头来学生收效甚微;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因为内容多,上课过程多是教师一人在上边喋喋不休,学生却在下面精神恍惚,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章节,学生因为理解不了干脆放弃听讲,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

根据传热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下内容分别为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的一些思考及尝试。

二、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正如教材中所述,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热学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并无变化,但是研究手段的发展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传热学的内涵。为了适应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要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笔者适当删减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的推导过程课堂上不再推导,直接给出最后解的表达形式,要求同学了解其物理意义即可;对于传统传热学中相对陈旧的内容也可根据情况做一些删减,例如管内湍流传热的齐德-泰特公式、米海耶夫公式、流体横掠管束的格里森公式等;此外,根据情况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传热学新技术的内容,如微尺度传热内容、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纵向涡方法等,通过这些前言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目前传热学应用的热点技术,增加学习兴趣。

2.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需加强基于工程应用的教学方法。传热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与传热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教材中分析的主要问题都能够在工程实际中找到原型。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是两个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分别发生的是制冷工质的沸腾吸热以及凝结放热过程,这两部分换热的理论基础分别来自于传热学课本中沸腾和凝结换热一章。为了增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肋片的应用则增加了同学们对换热器表面不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空调中冷量的载体―制冷剂在管路中的输送过程需要保温,经济保温层厚度的确定也离不开利用传热学知识的计算。此外,空调系统设计初期,计算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时,建筑维护结构的热传导环节则多可简化为无限大平壁的稳态导热问题,与课本中重点分析无限大平壁的导热问题相对应,等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首先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理解、去学习。此外,融入大量实际案例也可以使同学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了单纯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抽象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形象和具体,但讲解基础理论时,以板书为主的方式效果较好。

摒弃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动设置讨论环节。目前传热学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之一,许多时候专业课的复试是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来考查学生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就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十分必要。例如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挑选某一综合的传热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和制订求解方案,最后以报告或论文形式提交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最终获得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案。期间避免教师完全控制讨论,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引导,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过这个过程。这样,让学生对传热学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深切体会运用所学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并能培养部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CFD教学方法的应用

CFD(Computer Fluid Dynamics)是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来解决流动与传热问题的重要方法。对于典型情况下的传热问题,传热学课本中能够推导并以公式的形式给出某一特定物体的温度场,但对于几何形状或者边界条件复杂的传热问题,运用CFD技术获得其内部的温度场之后,再对其传热量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已经必不可少。因此,结合CFD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特定复杂场景下的传热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巧妙的模拟方法又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传热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3]

5.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传热学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课程,目前传统的授课却往往偏重理论。为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分析能力,应增加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例如:建立教学和实习示范基地,在学习过程中带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例如到散热器或空调厂家,通过让学生参观各种形式的换热器,让学生感受到传热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利用假期可以鼓励学生到这些示范基地进行短期实习,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加强了锻炼。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大金、开利等空调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出路。此外,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开设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制订实验方案、获得并整理实验数据,最后运用理论方法获得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规律等等。这样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6.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又会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曾经对传热学的考核方式尝试多次改革。目前,期末考试环节分成开卷加闭卷两个部分,其中开卷部分针对综合传热问题进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闭卷部分则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解。此外,课程过程中穿插的小论文完成情况也会在平时成绩中体现。这样避免了单一环节失误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也能够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长加以针对性培养。

三、结论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CFD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考核方式等传热学教学改革之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并培养学生在较少课时内用传热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