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献检索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21

文献检索论文

文献检索论文篇1

当代大学生是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的,但他们对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判断力以及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处理加工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处理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信息检索技能以及对信息道德等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提高。

2文献检索课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检索与利用信息技能的方法课。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应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文献信息意识;二是使学生具有检索文献的技能;三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4]。我国的信息素养概念是从文献检索开始的,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献检索课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通过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目前情况下,文献检索课通常是以“问题”“事件”等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解决某个问题或了解某个事件的思路来学习如何分析自身的信息需求,如何对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搜集,如何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站在讲台上传授信息检索技能,还在引导和协助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

2.2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文献检索课不仅仅是对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介绍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的上机实习通常要求学生就某种选题进行信息的查找和搜寻。从分析选题的信息需求,到确定检索策略,到资料的收集、阅读、分析判断,到最后完成一个选题报告,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通过对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在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学习不再只是抱着书本看,遇到问题也不再只会问百度了。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的提升,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2.3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在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讲授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做到不轻信流言、不传播谣言,做个有道德的信息民众。在论文写作的讲解中重点讲授在撰写论文时,如果引用他人观点等该如何添加注释、如何标注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并向学生介绍如何界定引用和剽窃行为等。通过这些学术规范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文献检索课还可以通过专利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通过具体案例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

3结语

文献检索论文篇2

是指记录有体育科学、技术、实践和成果等内容的各种体育知识的载体。它是人类体育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体育科学知识赖以记录、存储、交流和传播的工具。

信息

信息是物质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文献、资料、情报、知识、数据以及消息、新闻等的总称。

知识

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来源于信息,是深化了的信息。

情报

情报是具有传递意义并能解决特定问题的新的知识。

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指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手写、打字、印刷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文献,如图书、期刊等。它至今仍是体育文献的主要类型,方便阅读和传递,但信息存储密度低、体积大,收藏和管理较困难。

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缩微摄影技术,将印刷型文献的影像缩小记录下来的文献,如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它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便于保存,但必须借助专门的缩微阅读机才能阅读。

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或者感光材料为载体,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将文字图像和声音记录下来的文献,如幻灯片、唱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胶片等。它内容真切,形象逼真,在体育信息交流、情报传递、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必须配置特殊的设备才能利用。

机读型文献

机读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处理产生的文献。即把文献内容变成数字语言与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内,存贮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检索时,再由计算机将它输出。它能高密度、大容量存储信息,高效率、多功能地加工转换信息,高速度、远距离地传输信息,但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才能阅读。

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以作者的工作实践、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专着、科技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它的特点是所记录的知识较为详尽、系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是最基本的体育文献源,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

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系统化、条目化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它具有报道性、检索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是重要的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通过二次文献对有关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概括后编写的文献。它可分为综述研究和参考工具两类。综述研究是在大量原始文献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述的产物,如专题述评、动态综述、信息预测等。参考工具类文献是在大量原始文献反映的原理、方法、事实、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稳定、可靠而有用的知识,编写成供查阅参考的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全书等。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参考性等特点,可直接提供检索答案。

一般说来,一次文献是基础,是检索的对象;二次文献是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三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浓缩和延伸,是体育信息的重要来源。

图书

图书是指篇幅不少于49页,并且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它是一种比较系统完整、成熟定型的出版物。

体育图书具体包括科技着作。教科书、科普读物、各种政策、法令及其汇编、工具书等。

期刊

期刊是刊名和刊期相对固定的连续出版物。其特点是:内容新颖、情报密度大、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数量庞大、发行面广,能及时反映学术发展的水平和动向。据估计,从期刊获取的情报占整个情报源的60%~70%。它是最重要的情报源。

体育期刊按其内容性质和使用对象大致可分为综合性体育学术刊物、综合性运动技术刊物、体育基础学科理论刊物、专项运动技术刊物、体育教育类刊物、体育普及类刊物、体育动态性刊物和体育文献检索类刊物等。

文献检索论文篇3

1.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大多都开设了本课程,但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几乎都将其定位为选修课,课时数偏少,多为24-32个课时左右,使得老师讲授时无法向学生进行深入、详尽的讲解和演示,造成理论课讲不深,实践课又太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现在的学生往往很早就接触网络,对网络上的Google、百度等公共搜索引擎并不陌生,很多人认为现在查找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即可实现,没有必要专门安排这门课程来学习检索技巧和知识。

1.2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各高校选用的教材尽管版本繁多,但编排内容却基本雷同,多为通识性内容,缺乏明确专业属性。如数据库部分,主要介绍国内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和国外的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等通用数据库,缺乏专业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和检索方法,专业性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吸引力不够。

1.3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

由于各院校条件不同,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图书馆是本门课程必须的实习场所,但部分院校目前往往缺乏专用于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的实习室,检索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开放阅览室进行,因此,为不影响其他正在查阅资料和学习的老师或学生,授课老师往往无法随时向学生进行讲解;其次,由于数据库版权费用高昂,部分院校受经费所限往往只能购买较少的检索资源,无法有效地支撑课程的学习及实践,老师只能是纸上谈兵;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尽管购买了为数不少的数据库资源,但校园网却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即使自备电脑也无法连接校内网,更不能有效利用校内数据库资源。

1.4实践课时占比过低

目前各院校在实践课的安排上普遍存在着课时数少、占总课时比较低等现象,洛阳理工学院目前开设的该门课程总课时数仅有2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8个,占比不足40%,这样的课时分配既难以让学生通过上机消化理解所学的大量理论知识并掌握检索技能,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强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明显脱节。

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建议

2.1提高重视程度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院校在本科阶段对本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学生也对课程在毕业学位论文撰写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对本课程重要性的宣传普及,以引起学校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重视,使学生了解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每个人的工作就业及成才发挥长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总结多年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2.2.1教材及授课内容的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实用”原则,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实际需求,选择难易程度相当、专业特色鲜明、内容新颖、能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或专题,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必要时,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特色自行组织力量编写相应的教材和配套习题集、实习指导书等资料,实现本门课程与专业课的紧密结合。此外,在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问题,而学生们往往对该领域不甚了了,因此,授课时应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做到既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又具备必要的维权意识。

2.2.2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本门课程以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为主要形式。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安排授课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形式多样、快捷、直观的优势,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还要注意利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3加强实践部分的教学

科技文献检索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完成一个专题的理论授课后,应及时和图书馆或计算中心提前约好实习实践的时间、地点,并编写内容相适应的上机实习(践)指导书,让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上机实践练习,锻炼学生检索能力,熟练掌握相关检索方法与技巧。在条件适宜时,可向学校建议调整该课程的实践学时数及校园网开放,增加学生上机实践和使用校内资源的机会。

2.4完善考核方式

文献检索论文篇4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 文献信息检

索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31-02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从最初的手工检索到现在的数据库检索,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改革投入了很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成果颇丰,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改革案例。目前学界从微观层面对校内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信息检索的分阶段教学已成为趋势,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普遍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普遍采用阶段式教学模式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将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推进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基本属于全校必修,大多由图书馆负责其教学,使用自编教材授课,大班教学。部分高校配有专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负责教学实践工作,实行分阶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深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前期文献研究阶段收集到的关于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高校之间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程度不同,重视程度各异。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班教学。目前高校对于全校必修课一般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一个老师教授在同一大班上往往几百个学生,但文献信息检索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通过教授信息检索知识与介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来提升学生的检索技巧,从而辅助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基于该教学目的,尽管课上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提供网络现场实践操作,但要同时保证几百个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吸收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课后信息反馈,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觉得文献信息检索课难度很大,老师的操作太快,对课上介绍的数据库无法形成直观的理解,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等。由此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已经限制了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践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课时偏少。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总的课时为30-50个学时”。根据笔者前期的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虽然普遍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但课程设计基本集中于一个学期内,总课时同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相关文件是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计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30~50个课时的要求是针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而言的,面对目前浩如烟海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仅仅依靠30~5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就要达到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不太现实。即使是使用了分阶段式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拓展性的知识点老师还是无法深入展开。过少的课时已经开始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偏重检索技能的教授。作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根本,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检索知识、介绍常用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是有必要的,但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面对的一大现实就是课时偏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仅靠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诸多数据库的使用是不现实的,而大量传授机械性的数据库操作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质与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仅仅依靠掌握几个数据库的使用就可以达到的。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辅助完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才能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迎来更多的支持与重视。

二、元认知理论下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而宏观性的理论指导是文献信息检索课继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1976年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描述的是自我意识在认知和调节上的一种功能。可以说,元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知者对自身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一种监控与管理,是一种反省性认识的过程。

用元认知理论指导目前的文献信息检索分阶段式教学,能在课堂教学与教师传授之外,更好地将工作重心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更多地关注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关注伴随课程学习这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注重反思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这与我们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元认知对学习活动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控,从而间接地使学习活动有所进展,因此不能过分偏重。在现有的课堂教学程序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教师交流,关注学生体验。文献信息检索课应该是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往往无法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专业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乃至一些老师都不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学生兴趣不高,期终考核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现阶段,应寻求与校内其他的专业教研室展开合作,将教研活动扩大化,紧密联系各年级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安排联合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献信息检索课辅助专业学习的作用,在克服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自身的专业局限性的同时,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实践,及时了解自身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增强学生在检索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检索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小班教学,综合考核模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文献信息检索课势在必行,进行分阶段教学的同时,在课堂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选题,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与分析,如何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完成检索,比单纯地教授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更有意义。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教学的成功经验,同为全校必修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大”改“小”也是有理可循的,将学生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小班,相似或相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行小班教学有利于“以学生为主导的自我学习模式”的形成,能够有效消除拘束感,打破思维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文献信息检索课应用实践时,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时调整教学方式。

此外,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考核主要有开卷、闭卷、撰写综述、课堂提问、上机实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多元化考核已成为主流。但一般情况下,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考核方式一般只采用上述的一种或几种,并不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根据元认知理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提高学习的效率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考核,可借鉴“多站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方式,将课题分析,数据库使用与基本检索知识结合起来,采取笔试、上机操作、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质以及运用检索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图书馆服务,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高校会在大一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参观、开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个初步的认识,但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将图书馆视为上自习的专用“教室”,用图书馆的地而不用图书馆的服务、占座现象此起彼伏。文献信息检索课作为图书馆与新生建立“联系”的桥梁,应该更多地向新生推荐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知识服务等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加大对专业数据库的推介力度,特别是免费期间的试用数据库,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定期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进馆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其中,使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图书馆的浅层次的认识。

此外,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也可以担任学校专业社团(如生物社、未来化学人等)的指导教师,指导查新与信息检索,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从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与元认知理论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的检索案例也可以拿到具体教学中作为例子来使用,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有兴趣听教师讲解与分析实例,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丹红,苏晓宇,林晓华.中医高等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历程与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4)

[3]乔颖.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在PBL教学模式中的实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孟桂荣.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

2009(5)

[5]刘海霞,罗爱静,胡德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为例[J].情报探索,2011(6)

[6]王玉香.文献信息检索课多元化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6)

[7]王玉香,宫庆艳.文献信息检索课程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6)

[8]杨杞.加强读者信息素质培养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利用[J].当代图书馆, 2009(12)

[9]田芳.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

[10]肖亚明.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2)

[11]缑广则.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合作的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1(4)

[12]王小惠.对改革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现有教学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7)

文献检索论文篇5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文献检索

1.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就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针对一门课程来说,它不会完全按照产品的市场寿命理论来运行的,我们可以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营销策略,使《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稳定在“成熟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教学的启示

2.1《文献检索》课的认知阶段(1981-1992)

1984年教育部教高【84】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颁发,为《文献检索》课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时期我国有半数以上的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文献检索》课,主要以“文献检索教学”为主,并不断发展和扩大。教学内容围绕“文献”、“检索”和“利用”三方面知识,面向大学生主要讲授文献的类型与特点、检索原理与检索工具、综述与论文的写作。由于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手工检索为主。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的提高。

2.2《文献检索》课的成长阶段 (1992-2002)

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首次推出的中文只读光盘“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成为大学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文献检索课实质性进入了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各高校在压缩手工检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份量,拓展了网络信息检索的内容,各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把计算机检索作为文献检索授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也更灵活。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2.3《文献检索》课的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首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信息素质教育”将是《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质所在,它将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对《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文献检索课的生命周期稳定在成熟期。

2.31明确教学目标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目标,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信息语言、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目标,包括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鉴别、信息写作与科研设计、信息管理与决策等。

2.32壮大教学队伍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需要随之壮大和提升。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专职与兼职、教学与辅导、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相补充,以缓解检索课教学任务量压力。(2)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可将教学内容分成检索理论部分、检索工具部分、数据库部分、上机操作部分等,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3研究教学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1)案例教学法可以选用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跟学生一起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分析检索结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2)互动法强调师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2.34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 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应用使文献检索课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SNS、Tag等在文献检索课的应用中日益增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

3、结论:科学无国界,同样,理论也不会受学科的束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课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观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手段等,使《文献检索》课稳定在它的“成熟期”,使《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选修课中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张怀涛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

[2]李国新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文献检索论文篇6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文献检索

1.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就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针对一门课程来说,它不会完全按照产品的市场寿命理论来运行的,我们可以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营销策略,使《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稳定在“成熟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教学的启示

2.1《文献检索》课的认知阶段(1981-1992)

1984年教育部教高【84】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颁发,为《文献检索》课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时期我国有半数以上的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文献检索》课,主要以“文献检索教学”为主,并不断发展和扩大。教学内容围绕“文献”、“检索”和“利用”三方面知识,面向大学生主要讲授文献的类型与特点、检索原理与检索工具、综述与论文的写作。由于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手工检索为主。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的提高。

2.2《文献检索》课的成长阶段 (1992-2002)

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首次推出的中文只读光盘“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成为大学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文献检索课实质性进入了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各高校在压缩手工检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份量,拓展了网络信息检索的内容,各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把计算机检索作为文献检索授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也更灵活。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2.3《文献检索》课的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首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信息素质教育”将是《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质所在,它将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对《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文献检索课的生命周期稳定在成熟期。

2.31明确教学目标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目标,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信息语言、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目标,包括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鉴别、信息写作与科研设计、信息管理与决策等。

2.32壮大教学队伍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需要随之壮大和提升。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专职与兼职、教学与辅导、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相补充,以缓解检索课教学任务量压力。(2)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可将教学内容分成检索理论部分、检索工具部分、数据库部分、上机操作部分等,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3研究教学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1)案例教学法可以选用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跟学生一起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分析检索结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2)互动法强调师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原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2.34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 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应用使文献检索课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sns、tag等在文献检索课的应用中日益增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

3、结论:科学无国界,同样,理论也不会受学科的束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课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观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手段等,使《文献检索》课稳定在它的“成熟期”,使《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选修课中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张怀涛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

[2]李国新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文献检索论文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它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教育理念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实践着,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强涮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于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利的引导作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学习者不仅需要从头脑巾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知识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还要关注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汉之问的冲突,升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I]。此外,学习还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以及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同时它主张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为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可以在这种环境巾通过实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认识,完善片面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文献检索课教学

文献检索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献检索课的本质是一门科学方法课,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灵活运用文献检索技巧。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好与文献检索课的本质不谋而合。

2.2有利于构建自主开放的文献检索教学环境

文献检索课也是一门技能实践课。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传统图书馆藏、因特网联机检索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及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学会准确掌握、及时识别并获取所需的高质量、高效牢的信息资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利川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它不局限于某个课堂的空间,也不局限于课内或课外的时间。

2_3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文献检索课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的发展,信息检索已成为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需要学到的检索技能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业务素质,还要具备不同业领域巾的一些基本素质和什会信息观察的敏锐洞察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轻松自如地驾驭这一门课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策赂

3.1师生互动

互动教学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巾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在以往传统的文献教学课中,尽管教师讲课时十分投入。备课时十分认真,但是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较少所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倡导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教学关系。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到检索专题人门时.可以先让每位学生联系实际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巾心,教授学生相应的检索方法。有的同学提出“大学生是否必须考研?”的问题,教师针对这类问题请一些同学谈谈如何快速地检索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大学生考研”,有的同学说是到图书馆查找考研方面的心得书籍等等。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踊跃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分类、补充,最后上升为理论。最终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检索或查找一个课题,首先要找出文献的外部特征(题名、著者等)和文献的内部特征(分类、主题词、关键同等),然后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资料馆等搜索纸质资料或者通过网络利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等检索到相天的文章或相关的题录。最后,要梳理纷杂的资料,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自己所需的东西。

这种方式,极大凋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乐于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乐于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找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检索的重要性和快乐性,激发了其不断深入研究学习的动力.为整个专题的教授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

3.2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主要还是以教师为巾心的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给教师的教学T作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学的系统性较好。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学过文检课以后却不能独立熟练地运用检索工具,虽然花费了学时.但学生真正学到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不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巾,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彼此质疑和答疑,最后以小组的形式上交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协作环境,小组巾每位成员的思维与智慧都可以被共享,从而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同时.整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课题,让他们带着课题通过手工或网络的各种途径使用所学的检索文献方法,嗣绕选题收集资料,完成对该课题的系统检索。检索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他们检索的过程、结果,以及检索巾遇到的问题,并请其他组成员参与并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形式,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平等参与、乐于学习、积极讨论的氛围。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从理论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个交互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意义学习的构建。而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加快了现代教育的进程,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以其汇集视听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优势带来了新的教育革命㈨。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为建构新的文献检索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声、像、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讲解界面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功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同时。建立文献检索课教学网站。网站上一般链接课程公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课件),方便学生在“学习讨论区”上交流发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课后作业。实现讲课、作业、复习、讨论等功能一体化。学习资源共享。

(2)在检索实习过程巾,使学生认识到汁算机检索是未来主要的检索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到社会信息资源中去:哪里查找文献信息、怎么查找文献信息、如何利用文献信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辨别文献信息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

文献检索论文篇8

关键字:文献检索;文献信息检索课;改革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是高等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主要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和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日益成为大学生信息检索的重要内容。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门理论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1984年教育部发文推广文献检索课程时建议,文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至2:1。可见,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更重要一些,它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检索与利用文献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文检课教学任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现状

(一)地位不高,课时压缩

因为不是专业课,一般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开设学时都不多,而且近年都有大幅缩减的趋势。虽然学时整体缩减,可是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并未改变,老师该讲的理论知识不能不讲,学生该会的检索技能不能不会,这样,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因承载的教学任务较重而压力陡增因此,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这种文检课学时日渐缩短的现状,很有必要加强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借以缓解文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努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科研素养,并以此提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有限

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发展往往受到图书馆本身发展的限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图书馆,文献检索教学资源备受限制,比如外文数据库的引进是典型例子,外文数据库费用昂贵,是很多图书馆购买数据库时的难题,所以当文献检索课教学提及外文数据库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时,只能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基本思路是:基础理论知识、检索原理、检索工具、检索途径、检索报告这种讲授方法以基础理论和检索工具详细介绍为主,不能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到乏味,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从事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教师日常工作在图书馆各部门,开课时集中授课,没有闲暇时间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些教师多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方面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教材内容理解、教学艺术把握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文献检索课提升其课程魅力的重要环节。

二、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改革措施

(一)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实践化

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要从基础知识的传授开始就采用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1.浅化理论知识: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PPT或场景编辑,将复杂难记的专业知识浅化、趣味化,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互动促学作用,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2.简化理论知识:以直观的实践过程来一步步演示深奥抽象的原理、名词概念及检索步骤,一些相对复杂易错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略过。比如讲解基础知识及图书馆资源利用,就安排学生参观图书馆书库和报刊阅览室,以及到电子阅览室上课;讲解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要让学生从图书馆各类图书和报刊中找到与自己专业及就业方向相关的纸质资源,和各类电子资源,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概念,又可增强他们对本校图书馆相关文献的利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大多数高校文献检索课使用的教材不分文理,所有的学生学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没有和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是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基础和准备,同时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又能够促进,带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其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紧密联系,做到因专业而异。

(三)强调分类检索方法的灵活应用

学生往往忽略对分类检索方法的应用,由于各专业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一样,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分类检索尤为重要,学生要学习在网络上查询中图法分类表,利用对应的分类号到各数据库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强调使用分类检索结合主题检索,并正确使用逻辑运算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可让学生对比单独使用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及综合使用两种检索途径的效果,以突显综合检索的优势,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分类检索方法。

(四)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一边上机操作,一边利用幻灯片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步进行。这既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

(五)探索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是今后图书馆开展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趋势,它可以拓展教学空间,补充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文献检索课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该课程的网络课件,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立文献检索课教学栏目,让学生可随时调出该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内容、习题和教学视频,遇有疑难问题亦可通过网络向老师咨询。

(六)改进授课的方式方法

加入课堂趣味互动环节,如实践教学“关键词提炼”,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创新题目为例,做“砸金蛋”游戏,提炼对一个关键词,就有一个金蛋开花学生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踊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文献信息检索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只有探索发现新的好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学校教学改革为契机,开拓创新,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推动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宏宇,冯晓丽.高校短学时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兰台世界[J]2012,(12).

[2]杨晶石,杨杰.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2012,(12).

[3]史素梅,孙会清.论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农业网络信息[j]2013,(3)

推荐期刊
  • 文献
    刊号:11-1588/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
  • 美术文献
    刊号:42-1756/J
    级别:省级期刊
  • 党的文献
    刊号:11-1359/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