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英语研究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31

英语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中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获取、教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料丰富性,扩展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构建了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然而,在产生上述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异化也给研究生英语教育带来一系列危机,例如: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低下等等,影响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基于对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研究生英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快速增长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要注重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1984.63亿元,占GDP比首次达到4%。[2]同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3],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国家重视,2013年至今,我国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二)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面临转型

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采用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于1993年,该大纲为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指导意见[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学科研工作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水平上升,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都正在经历转型。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却与学生个体需求、专业倾向以及职业要求等方面有些脱节。鉴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性更加明晰,英语教育更应该服务于专业方向的科研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对学术用途英语有所侧重,这就需要增设利于专业研究及交流的课程,如:国际会议英语[5]等。同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也需要兼顾带有学科特定内容的英语,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等[6]。伴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型,一些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例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EPC(EnglishPractice Center),该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使用信息技术对语音语调方面进行辅助教学与基于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定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研究生改变英语学习习惯,提高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效率。[7]而更多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注重推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素材的多样化,高仿真交际训练语境的营造,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的改变。

(三)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对老师的基本定位,如《易经》第七卦“师卦”:“师: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其“师友”概念是老师与朋友之意,亦泛指可以请益的人。西方国家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不同主张:兹纳涅茨基(Florian WitoldZnaniecki,1882~1958)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表示,教师作为知识人,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是学者,但不从事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教师属于知识人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中的教育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机。因此,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该目标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8]。建构主义领军人物Jean Piaget(1896~1980)倡导人的知识是个人建构而不是传授的结果,教师的角色逐渐被学界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工具之一,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9]。随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影响的加深,研究生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助手、促进者以及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师友”。

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理念没有真正融入教学环节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在总数为431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的有337所,占78.2%。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拥有专用网络机房,这为实施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然而,调查表明不同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如下: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课堂面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但课堂面授仍然是主流教学形式。实际上,英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学生信息装备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经济条件都是影响研究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信息化消费能力和融入程度制约着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注重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却普遍忽视综合文化素养、英语语言习惯、英语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高校为促进教学科研国际化发展,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10],但是,在国际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与外国高校开展联合科研等实践环节,研究生英语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校不断加大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硬件投入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没有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革新,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位,教材开发速度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网络教学资源虽然数量丰富,质量却参差不齐。网络稳定性、多媒体设备运转性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控制、课外信息反馈、信息化环境下训练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仍然以硬件投入为主,信息化理念没融入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师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二)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由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部分高校对课件进行二次开发,其中使用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学校比例为:“985”工程学校(21.6%),“211”工程学校(18.5%),非“211”工程学校(5.9%)。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也反映出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个性及自主性的问题。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对高校英语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许多资源库都来自出版社,学校自主开发极其有限。“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11]。普通高校建立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的英文数据库等英语信息资源由于使用时空限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师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直接搜索、使用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从以前的英语学习网站、主流英语新闻媒体网站、国(境)外的综合性网站发展到现在国内博客(blog)、echat、QQ、Youtube、Facebook、Podcast。由于渠道多、层次复杂、缺乏监管,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质量差异大、重复率高,创新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及装备依赖成瘾

在过去10年间,网络、电脑和手机在中国逐渐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便携性良好,用户量巨大,应用程序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数为5.27亿。手机上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的个人电脑上网率[12]。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层主要分布于18~35岁之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技术和装备有很高接纳度和消费力,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多媒体教室和各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已经非常普遍,英语课板书基本由PPT代替,学生提交作业很大程度上使用电子邮件,甚至还有通过QQ和微信的“微教学”尝试。在全国或地区还有部分高校在出版社和高教协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微教学比赛”,这一切都在鼓励着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但不幸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新词或者新信息,学生习惯使用手机上网查询,甚至流出“不懂就问度娘(百度搜索)”的段子,越来越少学生去认真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手机阅读。“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部分学生待机时间长达7*24小时。经调查发现,对部分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手机和网络才会交流,交流话语带有“网络体”痕迹,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惯用语言符号,在没有手机,甚至短暂死机状态下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信息技术出现异化危机。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开放、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

构建开放、系统、高效的大学英语信息资源体系,可以实现国内外英语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多媒体英语语言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着力提高这些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价值。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激励高校英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着实提高使用这些现有设备设施和教学环境的能力。通过加强英语教学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使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和自主语言学习中心保持较高频率的更新和可靠的运行,尽可能满足个性化英语教学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适应英语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营造真实的与网络虚拟的双重英语学习环境。尽量突破校园网与外网之间阻断的瓶颈,搭建校际间网络学习平台,努力实现校园网、电子图书馆与现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有效衔接。2.合理利用“慕课”,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数量、学分学费、选课权限、教学时间等会不同程度受时间、空间限制或制约,而这些问题在“慕课”模式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慕课”平台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影响力最大的Coursera“慕课联盟”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 and Daphne Kolle创建,其合作伙伴包括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121多所知名高校或机构,提供1041门课程,拥有1300多万在线学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的EDX影响力也很大,截至2014年10月已经有超过60个合作院校提供超过300门在线免费公开课程,在线学生人数超过300万。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家还在EDX平台下衍生出了新的慕课平台,如包括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十二所名校组建的“学堂在线”XUTANGX,法国120所高校在其境内提供在线课程等,所有这些都可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朝着学术英语方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提出的是,“慕课”作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强信息源,或许会更加严重地导致学生的信息化成瘾,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一个危机来自于“慕课”教学内容和学校常规英语教学的比较,学生或许会产生“慕课”崇拜,有“慕课”成瘾的可能,必须注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与专注力。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借鉴“慕课”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以及知名“慕课”资源推动符合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多媒体学习系统和远程教学的交互性,防止单导向性和孤立性,教学形式尽量用多样化代替单一化。

(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给出简单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目前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13]。对研究生英语教育而言,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使用信息装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甄别、收集、整理和使用英语学习资料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此外还有将教学内容用于现实或者虚拟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信息素养缺乏会导致许多困境:信息检索效果低下;出现“信息选择恐惧症”,在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面前失去判断力、信心和耐心,最终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中迷失方向;对转载率和误差率高的信息鉴别能力低;易受病毒式快速传播的低俗英语语言元素影响等等,从而导致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效果与目标背离。英国学者E R•利维斯(ER.Le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is-Thompson)1933年在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判、创造以及思辨等能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们在面对手机媒体信息时,应当具有的认识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制作信息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14]。当研究生的媒体素养不高的时候,研究生就成为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奴隶,被手机控制和限制,离开了网络、电脑、手机,就不能独立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恰当地使用英语语言,如此一来,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犹如双刃剑。而太多的学生对信息化产生了依赖和成瘾。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影响越来越深广,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相关联。基于信息化环境建构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师生身份特征,提高师生双方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对治理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危机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定义,信息素养的要求可进一步细化:首先是提升英语老师的信息及媒体素养,第一,提高使用信息的时间把握能力:备课阶段的信息采集时间控制;在授课阶段,提取恰当语言资料信息进入教学内容的时间控制;教学评价环节提取学生学习信息和给予信息评价反馈的时间把握。第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检索的能力,自建教学资源信息库的能力,以及对新兴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第三,提高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平:确保网络获取资源的学术规范,对网络资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研究生信息及媒体素养提升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一,提高信息使用积极性及敏锐性:课前获取课程相关信息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的时机把握能力,通过网络手段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的时效性。第二,提升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课前、课后根据教学任务及自身专业领域进行扩展式检索、整理加工信息。第三,提高信息化装备使•59•尹松涛,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用效率:鉴于信息化装备如智能手机对英语学习注意力产生了严重消解的现实,学生必须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根据需求提高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

(三)增强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意向模型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等相关主题,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学习的习惯方式,内容、频率、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学图书馆如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配合学生手机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诉求,但是,通过理性观察,会隐隐发现教学科研忽视了过度使用手机对于身心健康危害的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生存在有被信息技术“绑架”的危机。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大学生对手机有依赖,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或者游戏后超过60%的人感到紧张和心跳加速,80%以上的人觉得头昏脑涨,而使用手机玩游戏超过一小时,只有6.1%的人没有什么异常,57.6%受试者觉得模糊,24.2%的受试者眼睛干涩,12.1%受试者眼球胀痛。[1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神经、脊椎的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是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制度上、教学模式上以及健康理念的灌输引导等方面做出努力。避免学生在信息查询、检索、采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防范手机成瘾。

作者:尹松涛 黄雪飞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清新,周英峰.今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05/c_111602611.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

[4]于振中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09).

[5],吝美丽.基于学科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31-34.

[6]蔡基刚.ESP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7]孙蓝,陈纪梁,邢鸿飞,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17-21.

[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167.

[9]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59-65.

[10]赵滨丽.探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0-142.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4-11,17.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1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4.

篇2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学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49—02

在我国,随着硕士点不断增多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也在不断增多,如何提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了许多高校面临的课题。本文将就我国目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蔡元培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著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简言之,培养和保护研究生的研究个性,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激扬个性风采的效果。

综上,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样,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基础抓起,注重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协同式创新的培养模式和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提倡引导研究生向个性化学术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

[2]徐烈炯.外文系怎么办[J].外国语,2004(01).

篇3

一、开题报告

1、总述

2、提纲

3、要求

4、范例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1) 引论

2) 理论概述

3) 研究方法

4) 个案研究

5) 分析讨论

6) 结论

2、论文形式

1) 语言

2) 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 引文形式

4) 字数要求

5) 定义

6) 图表

3、排版格式

1) 封面

2) 格式

三、附录

附录1- 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 引文范例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 封面范例

前 言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笔者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meguess.”或“Follow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Doyoulikebaozi?”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操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the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4)融洽的师生关系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篇5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CONTINENTSANDO-CEANS》一课时,我课前在小黑板上画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第一步,先请一名差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第二步,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第三步,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能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让学生悲观失望。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如《ALBERTEINSTEIN》这一课,有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我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人。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起到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因素;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国际化趋势,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涉外就业创造了愈来愈多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毕业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却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与外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的口语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如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不强,不能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法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在职进修培训较少,口语水平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仍然把学生能否通过有关考试看成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语言交际的机会。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点的教学,不重视口语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性,除基本的课堂用语外,教师使用口语交际的空间范围不大,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讲英语的氛围。

学生的口语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出现了群体差异。比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好,语法知识、读写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习惯了以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更为灵活的以开口说为主的方式;对口升学的学生学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但基础不太牢固,更不用说口头表达能力了。总之,学生是为通过中考、高考而学英语,注重的是笔头训练,缺乏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忽视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相当多的学生仍旧遵循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死啃语法,没有对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口语的主动性、交际性、公开性、灵活性给学生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害怕讲得不好有损面子而不敢开口。在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经过鼓励,学生才慢慢思考,小心谨慎地讲出一个句子。这样一来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鼓励训练。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开口讲就越不会讲,越不会讲就越怕开口讲,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培养出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致许多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就很少有进行口语练习的实践机会,自然也难以培养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往往是学习的指挥棒。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笔试(含部分听力),而口语考试一直没有组织。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口语训练上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口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只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其口语交际能力各高职院校领导要把教师的在职教育提到一个新高度来认识,大力支持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制定英语教师进修、轮修计划,确保教师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研室可以定期组织“英语沙龙”,加强全校英语教师的口语训练,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外教对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口语培训,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增强,适应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师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口语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确保全英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专业水平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增强了,这一切都有助于他们全面进行课堂英语的口语训练。全英教学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是在上英语课,不要说汉语。教师在讲授时说到学生听不懂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写在黑板上,用简单的英语来释义,但不要说出汉语意思,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逼”着他们开口说英语。同时,教师要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教师的“教”成为一种引导,而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运用口语交流的活跃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言的运用过程。在词汇、语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造句的方式进行训练和检验;在对话学习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课文学习中,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复述的办法。教师也可就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开展讨论练习初期,教师不必苛求学生语句表达得准确无误,关键是让学生张口讲英语,鼓起用英语发言的勇气,并养成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英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工具,学英语不是单纯学语法而是要使用它来进行交流。要学会说,不要顾及语法是否正确,只要让别人听懂就行,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比如,上课时可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班级报告,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对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平等对待,特别对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予鼓励和关心,使其克服紧张、羞怯的心理障碍及对母语的依赖性。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请外教给学生上口语课,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信心大增,兴趣大大提高,这样其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水到渠成地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教师、学生齐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除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外,还应大力改善课外的语言学习环境。电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开设是外语教学的两大辅助手段。电教中心可以提供内容丰富、语音纯正的英语磁带、光盘、录像带等音像材料;计算机中心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英语。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英语,而且也是用于交际和工作的英语,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另外,高职院校还可开通英语调频广播,在规定的时段播放外语节目,开播闭路电视,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改善高职院校整体外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成立英语角,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每次都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活动可由口语较好的学生组织,也可有2~3名英语教师参加辅导。还可由学校组织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大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己也可发起“宿舍英语日”活动,舍友之间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掀起说英语的热潮。

改革测试手段,强化口语培养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对全国或者省、市组织的统一考试都十分重视。可能是限于条件,口语测试一直没有。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组织研究,就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能力测试的标准、方式及内容等有关事项制定方案并尽快落实。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也应在这一教学目的指导下,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illianBrown,GeorgeYule.Teachingthespoken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王艳.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J].外语界,2001,(3).

[3]舒丹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篇7

关键词 招呼语 语用 调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3.5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篇8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