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英语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9:14

英语职称论文

英语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现状剖析,改进策略,成人学习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作为国际的交际手段的英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论文,成人学习。为此,我国各企事业单位都强调了外语的重要性。在我国,除了全国人事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考试外,还有各行各业的职称外语考试。中石油职称英语是中石油系统内部组织的一种职称英语考试。本文将从培训现状和改进策略两个方面来对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进行阐述。

一、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现状剖析

(一)成人学员学习职称英语存在的问题

1.学员个体的差异造成英语学习基础的薄弱

首先是年龄结构分布的差异。石油职称培训对年龄没有作严格的限制,因此学员的年龄分布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根据我们在2009年对56名学员的问卷调查, 30岁以下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约18%;31—40岁的有32人,占57%;41—50岁的有11人,约占20%;50岁以上的有3人,占5%。可以说31—40岁的这部分人是培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学历结构分布的差异。从调查的结果(按第一学历)来看:具有中专学历的占9%,具有大专的占36%,具有本科的占55%。这就反映出他们受教育程度的悬殊性和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特别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学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小或者甚至没有使用到英语,原有的英语基础因毕业工作多年而淡忘了。最后是职称构成分布的差异。参加职称培训的学员中,已获得初级而报考中级的有25人;已获得中级,想晋升高级的有31人。由此看来,学员个体的差异造就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起点的不同。

2.成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

第一,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差。科技论文,成人学习。成人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中石油职称考试中心

所指定教材上的词汇和其他知识点,很难记住,出现了机械性的记忆减退。第二,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固定性。成人随着工作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已成定型了。科技论文,成人学习。在这个时期(平常很少使用英语,而现在要报考职称考试),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第三,学习压力大,畏难情绪严重。成人学员由于成家立业,既有工作又有家庭,扮演了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尤其是业余上课,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学习,感觉压力大。与此同时,毕业多年,对英语的生疏,面对学习方面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畏难情绪。

(二)培训教师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培训学员的教学形式分散、时间周期短

职称培训实行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原则的办学形式,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采取的是业余时间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我们安排每周一、三、五晚和周六全天。这样的安排既要考虑学员的工作时间,又要考虑绝大多数学员的培训时间,但还是不能保证每个学员都能来上课,因为有的要上夜班和周末班。学员如遇到缺课,就很难理解文章。

2.培训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职称英语培训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一句一句地指出每篇课文中的疑难单词和短语,并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如遇到学员难懂的语法现象,详细地讲解,并举出例子,阐明其用法,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然后把整句翻译出来,学员被动地接受译文。这样做,虽迎合了学员的要求,但缺乏语篇分析,加之,缺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学员与老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学员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手段上,课堂上仍然使用的是粉笔、教科书、备课本和黑板,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普及推广使用。课后,学员只靠教科书、笔记和字典,学习方法也单一。而且,各油田职称教学单位独自为阵,缺乏相互沟通和联系。这些都不利于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3.培训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成人学员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英语知识的参差不齐,语言能力和掌握程度不均衡,对培训教学的讲解和进度要求不同。这些学员被安排在同班上课,培训老师难以考虑到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只能采取折衷的方法。其次,摘要求老师划重点和押题。科技论文,成人学习。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都给培训老师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改进的几点策略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

积极地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进行教学,如幻灯,PowerPoint,CAT教学软件,建立网上学习讨论区,如BBS,把课文讲解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配有文字、声音、图片、动漫。允许学员下载课件,有助于解决缺课学员的学习。多媒体教学可使单调的传统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增强学员的记忆力。网络教学可解决部分学员工作繁忙与学习、培训之间的矛盾,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更加具有灵活性,满足不同背景的学员的学习需求,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 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1.课文教学与背景知识相结合

我们知道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率,可以说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理解文章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介绍背景知识除了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外,还有助于学员开阔视野,扩大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语篇分析教学。在课文教学前,培训教师要了解与教材的文章有关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作课文的讲解前,给学员提问,或使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网络等来介绍背景知识,渐渐地过渡到正式的课文教学。比如,2007年版的中石油职称英语《通用英语选读》第一课,文章关于的是胡主席在俄罗斯的彼得格勒的讲话,标题是: President Hu Urges Efforts to EnsureGlobal Energy Security.(胡锦涛主席敦促国际社会协同努力保障全球能源安全)。讲这一课时,先向学员提问:(1). 圣彼得堡在世界的具体位置在哪里?(2).文中提到的G8是指的哪些国家?(3).全球能源指哪些?随后,可请学员来作答,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科技论文,成人学习。

2.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学员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语篇分析,就是要以语篇为起点来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结合职称英语的课文,我们按照语篇—-段落—-词语的模式来进行语篇分析。首先,在学员读完文章的标题后,让他们预测出语篇的主要讲什么内容(即文章的大意)和文体特点,是记叙、议论、说明、还是新闻、或评论。然后让学员通读全文,发现文章的语篇布局的结构框架,文章的主位---述位组织发展的形式。紧接着老师分析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连接、替代等。最后,通过语篇语景,分析重点词、难词和短语的语义,感情色彩,句子中是否有语法隐喻等。语篇分析是按照语义从上到下,由宏观结构分析到微观结构分析,有助于学员把握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3.指导并讲解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

在职称英语的培训过程中,给学员讲解一些阅读方法,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正确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语篇含义、要点,写作者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可从三方面来进行指导:(1)运用速读,寻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了解文章关键词,及一个意群,这非常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如:/The book stolen yesterday /was given back to thestudent, Wei Fang, /by the teacher, Miss Wang.

(三)强化学员的翻译能力方面的培训

中石油职称英语与全国人事部的职称英语相比,在试题中多了一道翻译题,占全卷的20%。这20分,能反映出学员的英语基础和翻译能力,也就决定了得分的高低。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我们可以按照翻译的三步曲来进行:首先是理解,理解是基础,是正确翻译表达的前提。科技论文,成人学习。培训学员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句子和篇章。其次是表达,要注意正确地选择汉语的词汇、感情色彩、所指含义等,根据原文(英语)的内容,特点,忠实地再现出来。比如:Many people think he is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politicians of our times.(很多人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野心的政治家之一。)在此,ambitious翻译成“有野心的”,能符合原文所表达的褒贬色彩。最后是校核,看译文是否恰当地反映出原文的意思,作者的立场等。如有错误,应当改正。需要说明的是中石油职称英语试卷中的翻译部分来源于所指定的教材,但试卷上的英文,有几处改动,更要注意理解和翻译。

(四)提倡分类编班培训教学

几十名学员在同一班上课,培训教师很难把握住每个学员的需求。要满足每个人的学习要求,就需要根据学员的英语基础,进度快慢要求,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分类编班,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培训,满足他们个体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减轻培训教师教学的心理压力。

(五)加强各大油田教学单位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各大油田的职称英语培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当然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更应加强各大油田教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联网,把培训课老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讲稿,制作精品的教学课件,扩大教学手段,实行资源共享,相互给跨油田的学员进行辅导和答疑,也允许学员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与交流。实行跨油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学员之间的感情共鸣,有助于减少培训教师和学员的心里压力,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从职称英语培训教学现状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中所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问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思考并探讨出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改进策略,建立起一套更适合于成人石油职称英语教学体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让学员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又能在职称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宇宏.谈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40—141.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全国外语高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全国外语高校成人教育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7--29;60—63;139—141.

〔4〕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研究和继续学院组编.新世纪成人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86—195;247—248;277—279.

〔5〕魏星等.军医大学任职教育现代化于需求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2008(6):25—26.

〔6〕张朝宜.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C】. 余谓深等主编《语言的功能》.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468—475

〔7〕曾灃生.试论成人函授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考试中心组编.通用英语选读【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英语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英汉 职业职务称谓语 对比

根据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使用职业职务称谓词语时,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在这里,以言表意行为就是用职务职位来称呼他人,这一行为简单清楚明了,不用过多叙述。“以言取效行为”是指称谓人在用职业职务称呼对方之后通常还可能对被称谓者、自己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言取效行为”是一种言后行为,它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而语境的构成包括该民族的生理心理机制、伦理道德观念、社会制度规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职务职位称谓的“以言取效行为”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下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以言施事行为”与职业职务称谓词语。

1、“以言施事行为”下汉英职业职务称谓类别及语用对比

汉语社会中几乎所有职务和部分职业(表示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做社交称谓。而且同种职业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正式语境中,我们称呼餐厅的工作人员为“服务员”,而在有些非正式的语境中,我们也可戏称他们为“小二”。

英语中能用做称谓语的职务不多,一般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Obama, (奥巴马总统),Judge Smith(史密斯法官)。有的职务称谓还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主席”、“大学校长”和可用于“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在英语中可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很少,常用的主要有doctor(医生)、nurse(护士)、waiter/waitress(饭店服务员)等。

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地看到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远远多于英语。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丰富性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示出对个体的社会地位的确立,以权势或地位差别的显现来表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在汉语中,职务称谓注重突出双方的权势差别,并以说话者个体身份的自我压缩、贬低、隐藏来表示自己的谦让习俗礼节以及对被称谓者的尊重。职业职务称谓是在社会中的言语行为,它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权势(power)和同等性(solidarity)。在西方社会,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从政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张扬和体现。同时,为保证行政权的高效行使和体现行政权的领导服从关系,因此公共权力机关在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称呼通常也以职务相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职务来称呼他人而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以对等式称谓来追求说话者与受话者双方地位平等的关系。

职务称谓还包括职衔、学衔和军衔称谓,汉英职衔和学衔称谓在用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汉语一般只说“王教授”,而不说“王讲师”或者是“王助教”;只说“孙博士”,而不说“孙硕士”或者是“孙学士”。英语也只说“Professor Harry”,而不说“Lecturer Harry”或者是“Assistant Harry”;只说“Doctor Brian”,而不说“Master Brian”或者是“Bachelor Brian”。英汉语言中都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用做称谓,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英汉社会都是通过高级职称和学位头衔称谓来表示对高学历和高学位称谓对象的尊重,体现了彼此双方都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另外在军队里,汉语习惯用“首长”来称呼上级,英语中,也习惯用sir(与“首长”同义)来称呼上级。这种类似的称谓体现了相似的言语行为。其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称谓意图和动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共同三点:

第一,军队称谓讲究简洁,体现出军人语言的干练;第二,体现部队等级的森严,不论称谓对象官大官小,只要高于自己,一律都是“首长”;第三,军队语言的保密性,不随便泄露长官的身份,尤其是重要长官的身份。所以尽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人类社会相同的认知结构使我们在使用职务职业称谓时有相同的言语行为动机,因此带来了相似的职务职业称谓内容。

2、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职业称谓方式及语用对比

汉语的职务职业称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只有职业职务称谓,用于较随便的场合;二是在前面加姓氏或名字,加姓氏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加名字的方式一般用在非正式场合;三是在前面加上全名,这是最为正式的用法。四是在职业职务称谓前加通用社交称谓,例如“经理先生”,“门卫师傅”等,这种方式也比较正式;五是少数职务称谓前还可加上表尊敬和亲切的“老”字。例如,“老领导”、“老首长”。有时候,姓氏加职务/职业的称谓方式还有缩略形式。例如:“王队”,“张局”,“张工”等。“王队长”缩略为“王队”其概念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语音形式和书写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其表达的以言施事行为往往隐含着与原式不同的超语言的表达含义。

例如:陈校(陈校长),这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怎么处理?

此例子中的职务称谓缩略形式表达的言语行为含义是:

a. 我在对你说话

b. 我们彼此都很熟悉

c. 我很尊重你

d. 我们彼此都认为我们的对话不必拘束,不必拘泥于级别差异

e. 我认为我和你的关系比较亲近,是老交情了

汉语职务称谓缩略形式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比较流行的。这一称谓形式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语言表达上的(受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影响),语言交流追求经济和实效以及语言表达的创新心理(尹晓薇,2008)。除了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职务缩略称谓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职务职业称谓语表达的主要是单一的权势关系而缺乏同等关系。使用缩略称谓的话,既能充分表现出对被称谓人的尊敬,又包含了亲近的语义关系,以此缓解权势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表现出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变化,为成功的交际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也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单独使用;二是加姓氏或教名,不过英语中的姓氏是加在职业职务称谓后面。姓氏加职务的称谓方式在英语中是没有缩略形式的;三是Mr.或Madam等通用社交称谓加职业职务称谓。

汉英称谓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形式比英语要多,例如,汉语职务称谓前加“老”字,这在英语中是绝对没有的现象。究其以言施事行为来看,那是因为中国人尊重年龄大、资历高的人,认为长者代表声望和权利,同时,“老”字又有拉近彼此亲近关系的含义,所以职务前加上“老”字的称呼既表示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又体现出两人关系亲近。英语里,个人成就重于年龄,而且西方人忌讳别人称谓自己为“elder person(老人)”他们认为老就代表无用;第二,汉语有职务称谓缩率词,而英语没有。英语中表达权势的职务称谓词原本就不多,而且其使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不需要在表达权势关系的同时追求同等;第三,在现代汉语中,人们表示职务中的副职,基本上都是使用“副”字来表示。如,“副校长”、“副经理”、“副主任”。在英语中,用于表示副职的词汇和词缀数量却相当可观,最常用的有“vice”、“associate”、“deputy”以及“assistant”。如“vice-principle”(副校长),“associate editor”(副主任),“deputy chairman”(副主席/主席),“assistant director”(副导演/助理导演)等。由此可见,汉语对副职的称谓方式比英语要简单。还有就是汉语职务称谓中表副职的“副”在实际称谓中往往都省掉了,这样的用法一方面是说话人希望抬高对方的社会地位从而博得对方的好感,另一方面称呼中多了个“副”字,感觉拗口,去掉也丝毫不影响称谓对方。而在英文中,这种对副职省略掉“副”的称谓现象是没有的。其原因也是因为英语职务称谓的场合比较正式,要求称谓要准确无误,不能在称呼时随意更改其职务,否则,就是错误的言语行为表现。

3、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称谓称谓感彩表达对比

以言施事行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也称言外之力,即通过用职务或者是头衔来称谓对方表达称谓人对被称谓者的感彩。在汉语中,职务和职业称谓有时表达的是尊敬之意,如“郭老师”、 “王医生”,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使用抬高对方身份的职业称谓来表达尊敬。例如,我们对在学校里工作的非任课教师或者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师也称呼“老师”,再比如我们对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和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都称呼为“医生”;有时表达的是赞美和戏谑,如我们称呼护士为“白衣天使”、称呼媒人为“红娘”,有时表达的是亲切和随意,如“林工”,“张队”,有时表达的是倨傲和轻视,如“剃头匠”、“杀猪匠”。 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感彩的丰富和细致还表现在对同一职业职务称谓不同的称谓语变体之间感彩的差别。如同样是对教师,就有下列的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老师”、“教书匠”、“孩子王”、“臭老九”等。这一系列称谓表达了各种感彩。第一个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最后一个称谓语“臭老九”,在感彩上的反差是很大的。

而在英语中,职务职业称谓基本上都是表达尊敬和严肃之意,很少有感性的职业职务称谓词语。因为英语中的职务称谓多半是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正式场合对称谓语的要求理所当然要严肃庄重,因此必然缺乏丰富的感彩。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出来的感彩远比英语要丰富多彩得多,这一语用差异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在数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基础上,伦理道德观念极其浓厚,社会阶层等级森严。儒家文化中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封建帝王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导致汉语中名目繁多,十分具体的职业职务称谓。而复杂繁多的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丰富多彩。

职位的形成及使用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职业职务的称谓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表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职业职务称谓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汉英职业职务称谓语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的职业职务称谓语更为丰富、具体,且表达的感彩丰富浓烈。而英语中的职业职务称谓语要简单得多,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也比较平和。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称谓系统都受“权势”和“等同”语义关系的制约,但毕竟两者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来看,汉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强烈地折射着一种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即受“权势”语义关系制约要重,而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更多反映的是“等同”语义关系。

参考文献: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现象J.宁波大学学报学报,2005

6.马宏基.称谓语的感彩J.淄博师专学报,1996

7.马宏基.动机与称谓语J.淄博师专学报,1996

8.易嵘.缩略称呼语的语义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9.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含义J.宁波大学学报,2005

10.秦旭.英汉社会称谓的对比研究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英语职称论文篇3

的关键因素。本文解析了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教师专业背景、兼职教师以及双师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 双师型教师 专业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此类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探讨,缺乏详实的佐证资料。由此,本论文在解析商务英语专业和教师素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搜集法,依据自2003年以来提交申报的各级别高职商务英语类精品课程资料,剖析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同类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数据资料。

1 高职商务英语及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

1.1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现代商务和应用语言的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行业英语,其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为复合型学科。近年来,高职商英专业一直承担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任务,培养在各种涉外商务活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此,其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1.2 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类

高职商英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必然要求商英教师的知识和素质能力结构具备复合性特征[1],这

样才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按目前国内学者的理解,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类:传统的纯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的教师。此类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商务知识并无任何关联,而且大多缺乏相应的商务实践活动。二类:接受过正规学科教育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如英语本科+经济学或商科类硕士(英+经、商);本科是英语专业但为商务方向。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这一类教师的构成比较复杂。英语本科+经济、管理类职业或执业中级以上证书;其中部分教师通过参与商务实践或自学考证等方式成为复合型商英教师。四类:分为:本科或硕士阶段均为商务相关专业。五类:其他。

1.3 “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

2 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的职业资格证应该是指参加并通过了由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考试,从而获得的(执)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此类资格证为:经济师、国际商务师、中级以上翻译资格证以及律师等。

本文是基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高职院校对外公布的院校级别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资料,分析并获取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手资料。

2.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兼职教师情况、专任教师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双师型教师现状等。

2.2 调查对象

为客观了解近年来高职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整体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全国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59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410人,及95名兼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广东、浙江、湖南、山东、辽宁等省被抽样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多达5个以上。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队伍情况如下:

2.3.1 职称情况

调查表明:156名商务英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等),占38%;中级职称为153名,占37.3%;初级职称教师只占24.6%。表面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配较合理,然而在高级职称教师中,专业背景涉及商科、经管、经贸类专业、企业实践经历以及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仅有76人。

2.3.2 专兼教师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指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为优秀,10%为合格。调查中发现,33个学院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拥有兼职教师,无兼职教师的为26个;专兼教师比例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优秀标准的仅有23所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

2.3.3 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本、硕专业)纯英语背景的教师为321,高达78.3%;第二类有商务英语背景的教师为47人,12.2%;第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为9人,占2.2%;第四类商科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等背景教师是28人,占6.8%;其他为5人,仅占1.2%。

2.3.4 双师型教师

196人拥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7.8%。其中,104人持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37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有55人达到双师素质。但是仅有24人拥有符合教育部的双师型职业资格证,占持有证书教师的比例仅为2.4%,其余97.6%为行业协会、认证机构或国外认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专门开展的短期培训资格证,而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只有37人,占19%。

3 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职称评审与师资建设相背离

高级职称的商务英语教师往往是该专业的负责人、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但是,其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的不足、企业实践履历的缺乏,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结构矛盾,结果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专业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很难开展[2],制约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各类高职院的教师职称评定,基本与普通本科高校扭在一起,没有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2 专业知识短板的制约作用

目前除了少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比较符合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学条件外,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并无相关专业背景,尽管其深厚的外语教学功底和扎实的英语能力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其先天商务知识的欠缺势必将商务英语课变成机械的英汉翻译课,背离了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的特点。

3.3 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缺乏

首先,双师型教师不到所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真正拥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持证双师的数量极少。

其次,许多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标准低、认证混乱,以及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等问题。另外,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各类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的眼光,既不重视在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又不愿意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投入,结果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学院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3.4 兼职师资建设困难重重

在专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或在多数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下,具有扎实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是弥补这一缺口的有效师资力量。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兼职教师严重数量不足,势必导致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4 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4.1 职业教育特色的职称制度亟待建立

从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来看,其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门应出台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将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建立一套有别于高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人员系列,又有别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其中,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应当纳入重要的评审体系之一,这将有利于复合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4.2 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趋势

4.2.1 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一些院校出台政策选派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外经贸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借鉴、推广。

4.2.2 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教师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类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培养问题。

4.2.3 “三能”教师替代“双师型”教师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双师素质”的教师过渡到体现高职特点的“三能”教师,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3]。

4.3 多方协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兼职队伍

商务英语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是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从政府、社会、院校多个层面系统解决。教育部门应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兼职教师的机制,切实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环节。同时,各类院校应将商务英语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高度。包括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提升其在校的地位,为教学工作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

5 结语

商务英语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光要具备扎实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必备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坚实的商务背景知识[4]。因此,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梅.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何建菊.对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报,2011(2).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万连增,李海川.双证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英语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师;素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困境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5日

高职英语是目前在各大高职专业广泛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英语教师也是公共课教师中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全面提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每个学院都对高职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如何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了目前摆在各大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高职教师素质发展的原因

(一)高职教师素质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以人为本,这里提倡的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样也是针对教师,教师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角色扮演者,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将真才实学传递给学生。目前的社会变革比较快,主要表现在以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以及现在的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职英语教师要跟紧时代的要求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素质。

(二)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是所在学校的要求。目前,高职学校众多,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增加学校美誉度是各大高校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在生源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社会的口碑成了高职学院立足的根本。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内涵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新进的英语教师的学历、学位和工作经历进一步要求增高,其二对在职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是教学对象变化的要求。目前,高职学院的新生基本都集中在“95后”,这一批学生和传统的学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独生子女的增加、网络的普及都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高职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教学本身,还要不断学习心理学、掌握目前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发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等等。高职英语教师只有通过以上的学习才能控制目前的课堂,达到预先制定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困境表现

(一)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错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都是从其他本科以上的院校直接引进,大多数没有教学的经历,更谈不上对高职理论的学习。这样的高职英语教师即使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在没有足够教学理念的学习下,在高职的课堂很难有效果,很多教师继续采取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较少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到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加之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普遍较差。最后的结果就是英语教学没有效果,培养的学生都是“哑巴英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较低。教育部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素质,具体讲就是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相关经历或者是获得除教师职称以外的职称,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在各地高职学院中,其他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高,很多都具有经济师、工程师等职称。在英语教师这个群体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特别低。很多教师就是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的转换,没有其他工作经历。高职英语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比例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英语教学发展和师资团队建设。

(三)高职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较弱。随着各大高职建设内涵的战略,很多学院开始把科研成果作为高职教师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目前,各大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其他专业比较弱。由于前些年,各大高职对教师科研重视不足,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没有努力做科研的想法。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课时负担比较重,除了上课以外还要参与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高职英语教师的很多经历。高职英语教师的数量也比较庞大,在申请各类课题的时候面对同行的竞争也较大。

(四)高职英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存在满堂灌的情况,基本是教师在课堂起到主题作用,上课的教学方法也基本是采用最传统的讲授形式。尤其是在上高职英语的课程中,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的上课流程是:新词介绍、课文解释和课后练习。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如果单一的讲授方法只能提高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与高职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五)高职英语教师结构不合理。高职学院的历史溯源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原来的中专合并升格成立的高职学院;另一种是新组建的高职学院。在这两种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师,结构非常的极端,并且存在不合理。第一种高职学院的教师结构年纪普遍偏大,学历基本是本科或者自考本科学历,但是职称较高,一般具有中级或者高级讲师职称;第二种高职学院恰好相反,整体年龄偏轻,大约在30岁左右,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具有硕士学位,整体职称偏低,大部分是助教职称,但是工作和学习具有朝气。以上两种高职英语教师团队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上述教师团队的构成显然是与当时高职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三、提高高职教师素质的建议

(一)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论。高职英语教师也要像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把高职教育理论作为自己上课的基本理论基础,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带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去。在高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高职理论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模块的设计,重视课内的实践环节,课堂中要做到与学生良好的积极互动,等等。

(二)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为了解决高职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双师素质过低的问题,学校层面和高职英语教师本身要共同努力,解决问题。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与所带专业的专业教师教师进行交流,知晓专业基本的一些尝试和理论,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进行一定的指导,尤其是一些比较常见的专业词汇和日常的会话。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高职英语教师的“双师化”。假期可以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来锻炼高职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英语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职业知识,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证书,等等。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积极交流是一个途径。教师工作是一个集体工作模式,年轻教师要积极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其他教师交流,学会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的基本技巧。在科研创作的前阶段可以参与部分课题的调研、问卷调查等。通过前期的积累,高职教师最终能够自己撰写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和单独作为课题主持人申报课题。

(四)学习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与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良好的互动,把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成多元的互动模式,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学习很多新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高职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等等。高职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课程内容的实际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整理,提出较好的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际的实施方案。如在口语课程中,高职教师可以创造很多实用的情景,如机场问询情景、酒店入住情景、面试情景,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情景中编写对话和实际的表演,效果会更好。

(五)打造专兼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中国教育部在2006年指导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院校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也要积极学习教育部2006的第16号文件,打造一个合理的教学团队。一般说来,高职学院英语教学团队,首先要保证自有师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高职英语教师的年龄要年轻化,学历要做到全部硕士化和职称结构合理化,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合理分布。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外聘教师,如其他高校的退休教授、优秀的外教、企业专家,等等。通过内外打造,组建合理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团队。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将会更加的得到重视,高职作为培养应用人才的基地,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责无旁贷。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自我总结和学习,发现自身不足,在学校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继续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英语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clan and non—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 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 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 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 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 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 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 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 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 “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 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 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 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

1.1 血亲 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 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1.2 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 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 ,“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1.3 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 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t分强调人与a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 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 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 方。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1 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 “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 “ij',/老 +姓”或“姓 +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 “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 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 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 “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

2.2 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 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 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 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 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 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 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

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汉语中的通 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 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 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 敬识 0 漾语形式 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 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 ,现代英语里已没 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 的。

3 英汉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j。因此,英汉称谓系统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3.1 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 、表现亲密的心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3.2 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 :“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问,臣民之问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而西方社会由于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汉族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3.3 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 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 ;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 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却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 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少有谦语,敬语电较汉语少。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31.

英语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 :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clan and non—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 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 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 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 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 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 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 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 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 “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 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 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 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

    1.1 血亲 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 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1.2 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 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 ,“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1.3 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  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t分强调人与A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 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 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 方。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1 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 “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 “iJ',/老 +姓”或“姓 +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 “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 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 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 “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

    2.2 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 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 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 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 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 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 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

    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汉语中的通 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 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 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 敬识 0 漾语形式 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 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  ,现代英语里已没 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 的。

    3 英汉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J。因此,英汉称谓系统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3.1  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 、表现亲密的心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3.2 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 :“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问,臣民之问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色色。而西方社会由于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汉族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3.3 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 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 ;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 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却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 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少有谦语,敬语电较汉语少。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31.

英语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成因;分析

一、英汉称呼语及其差异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1]。称呼是是指在直接的言语活动中发话者为实施引起或维持对方注意、指定受话对象、表示彼此关系等功能的呼喊对方的言语行为。由于称呼语反映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人士对称呼语从不同的方面做了相关研究。本文将从亲属称谓、姓名称呼语、头衔称呼及零称呼语这四个方面研究。

(一)亲属称谓及其差异

“亲属称谓与是指具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呼。”

1、汉语亲属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主要从性别、直系关系、辈分三个方面来分类,如:母亲、姑姑、父亲、叔叔等。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最复杂、最精确的亲属称谓结构,也是人类社会中亲属称谓结构极少见的一种,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各种亲属关系表达得很具体、很明确,父系和母系分明,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分明。

2、英语亲属称谓

英语亲属的称呼语具有语义模糊性,分不清到底指哪一个。如:sister是姐姐还是妹妹,都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翻译。而且在英语中没有小舅子,嫂子,表嫂之说,出现了词义空缺的现象。

3、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复杂多样,且近亲与远亲、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区别严谨。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简单模糊,分类简单、含糊、数量较少,没有长幼尊卑的界限,大多数都是直呼其名,这主要受英美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姓名称呼语及其差异

名字代表一个人或一种事物,用于区别于别人或别种事物。因此,姓名称呼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称呼语。

1、汉语姓名称呼

在中国,对自己熟悉的人经常用小名或者是外号,如:红红、小猴子、猫咪等。对不熟悉的人一般用全民或者姓名称呼语与其他形式的称呼语构成复合形式,如、、刘敏同志等。

2、英语姓名称呼

英语中,通常都直呼其名,如:First Name、Given Name,在年长对年幼同事、同学、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直呼其名或昵称等,显得亲切和友爱,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这一点有悖于我国的习俗。

3、英汉姓名称呼的差异

汉语中,由于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姓名称呼语的使用出现不对称现象,如:在亲属关系中,长辈对晚辈、同辈中年长者对年幼者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只称名不称姓。

(三)头衔称呼及其差异

头衔称呼包括职业、职务、职衔等称呼。

1、汉语头衔称呼

在中国,每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一套称谓系统,这些称呼语以称呼对象的职业、职务和头衔为标志。汉语中的头衔称呼中职务称呼最发达,使用最广泛。汉语中有些头衔称呼语应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的对象,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如:同志、先生、小姐。

2、英语头衔称呼

英语中,人与人之间喜欢用名字相称,以表示亲切和平等,一般不用头衔称呼与。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只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以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

3、英汉头衔称呼的差异

中国人谈话时总会根据对方的头衔来进行交谈,这是受封建社会等级思想的影响。在交际中往往抬高别人,压低自己。

(四)零称呼语及其差异

零称呼是指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或者一方找不到合适的称谓与称呼对方时所使用的称呼语。

1、汉语的零称呼语

汉语里的零称呼语有“喂”、“嗨”、“那个谁”“早上好”“早”“晚上好”等。

在汉语中,零称呼语的使用不是很频繁,只有当交际双方或者一方找不到合适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时才使用零称呼语。

2、英语的零称呼语

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good morning”、“Goog night”“yes”、“no”、“pardon me”、“thank you”等词汇形式也算作零称呼。

在英美文化中,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也不管身份、职业、阶级都可使用零称呼。格式化强,信息量少,重格式,少感情。

3、英汉零称呼语差异

汉语零称呼语注重关心和尊重,而英语零称呼语则注重在一般的礼貌性问候。

二、英汉称呼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既有生产方式上的因素,也有价值观念上的因素。

(一)英汉生产方式的不同

汉民族家族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方式对称呼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于是汉语称呼语就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西方,由于集体协作生产方式的消失,新的个体生产方式的产生,使得人们不强调家族观念和等级思想。

(二)英汉价值观念的不同

英汉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会引起其称呼的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以人为本,以集体利益为重,轻个人利益的特点,这使得汉语称呼语系统复杂严谨。

但由于西方强调自我和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导致英国的称呼语简单模糊,系统简单,还出现很多称呼语空缺的现象。为了呈现出人们追求平等,他们通常都直呼对方的名字,除了个别值得尊敬的职业用尊称外。

三、结语

从以上英汉称呼语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国家的称呼语简单模糊,分类简单、含糊,数量较少,而汉语的称呼语复杂、精确。主要是由于英汉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价值观念不同。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汉称呼语的差异,不仅可以透视英汉的生产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更可以体察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的文化传承的功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剑波.冒犯称呼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63.

[2]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职教论坛[J].1999,21(3):83.

英语职称论文篇8

1.从商贸英语的特点谈商贸汉英翻译 

2.支架式商贸英语语块教学的探索

3.文化差异角度的商贸英语翻译探究 

4.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

5.商贸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6.论文化差异与商贸英语翻译 

7.关联理论在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8.再议经济全球化下复合型商贸英语人才的培养 

9.浅析国际商贸英语的语言特点

10.商贸英语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11.商贸英语中定语及句的汉译理解与技巧 

12.国际商贸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之我见 

13.商贸英语翻译专业办学思考

14.优化商贸英语教学 培养商贸英语人才

15.商贸英语翻译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及其培养 

16.浅析纺织商贸英语翻译问题及翻译策略 

17.UCP600商贸英语翻译研究 

18.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商贸英语辅修专业的实践研究报告

19.“信息保真”维度下商贸英语译语模式研究

20.商贸英语基础阶段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21.商贸英语长句的分类、理解与翻译

22.表音密码对商贸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处理能力的影响 

23.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商贸英语翻译研究 

24.高校商贸英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25.商贸英语写作的语言特征简要比较 

26.交际法在商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7.关联理论在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8.关于地方外语院校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29.商贸英语教材的评估与建议——以《外经贸英语函电(英语读本)》为例

30.浅析对外商贸英语中的委婉表达法

31.论高职商贸英语教学和企业人才的培养 

32.商贸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优势探讨

33.用任务型教学提炼高等职业院校商贸英语课 

34.中职学校商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

35.改进“商贸英语”教学的思考

36.科技商贸英语的翻译方法浅析 

37.英语语言多元化和商贸英语听力技能探讨 

38.商贸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39.商贸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40.提高商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4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引入ESP理念的改革与实践——以《药品商贸英语》为例

42.商贸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43.发制品商贸英语模块化教学策略研究 

44.“高职”教育商贸英语办学思路

45.论商贸英语的限定修饰成分 

46.在实践中把握商贸英语教学特点 

47.关于商贸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48.中专商贸英语教学规律探索 

49.交际法在我校商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0.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蒙古族班商贸英语课程设计  

51.商贸英语的学习现状与对策 

52.略谈商贸英语教学  

53.浅谈商贸英语中的分词  

54.商贸英语及其研究和教学 

55.RICH商贸英语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优化研究 

56.商贸英语的语用语篇分析 

57.商贸英语中颜色词的结构初探 

58.商贸英语信函行文规范刍议 

59.中英课堂教学模式差异探析——以商贸英语专业为例

60.商贸英语阅读中的猜词策略浅析

61.商贸英语翻译中常见错误解析

62.国际商贸英语询盘函的体裁分析 

63.网络环境下模拟体验式教学在商贸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

64.商贸英语研究的新方向 

65.浅谈商贸英语中英语商标的翻译方法 

66.从“商贸英语”看理工科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 

67.WTO与高校商贸英语人才培养

68.保函在国际承包工程中的运作方式——商贸英语教学中应介绍的一课 

69.浅谈商贸英语翻译教学  

70.浅析专业商贸英译与普通英译的差异 

71.关键词递进法在商贸英语口语练习中的使用 

72.英语语言多元化与商贸英语听力技能研究

73.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之管见

74.论如何培养企业实用型商贸英语人才

75.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以机电商贸英语为例

76.商贸类英语教材编写构想 

77.论辽宁商贸职业学院英语教师走ESP之路 

78.职业院校商贸英语教学初探 

79.区域商贸发展与属地高校商贸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 

80.关于商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思考 

81.“任务型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活动

82.商贸英语教材与其教学模式探析

83.培养商贸英语人才 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84.浅析国际商贸信函中的商务英语运用(英文)

85.商贸英语听力口语培训

86.涉外商贸英语知识简介(二)

87.职场英语融入高职商贸类公共英语教学的构想

88.大学商贸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89.透过考试观《商贸英语口语》教学 

90.《商贸英语学习词典》评介

91.国际商务中称谓的文化差异——以汉语尊称谦称为例

92.试论导学式英语教学

93.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我校商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94.浅议商贸活动中商务英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95.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启示——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

96.专门用途商务教材评估——以《商贸法规英语》为例

97.基于语用因素分析的商贸汉英翻译的研究

98.基于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商贸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99.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非商贸类高职院校为例

100.商贸类专门用途英语与大学英语结合的关联性  

101.浅论DV拍摄情景教学法在商贸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02.论商贸及财经英语中的隐喻现象

10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 

104.浅谈北部湾经济区“英语+商贸”复合型人才之培养 

105.英语商贸信函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06.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分析

107.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毕业设计改革尝试——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08.分析商贸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109.论高职专院校英语试题题库的建设——以辽宁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110.高职商贸类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111.商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表达沟通策略

112.商务英语词汇在商贸环境中的应用浅谈

113.廊坊市商贸企业英语培训调查报告

114.英语专业(商贸方向)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浅析——以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为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