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林业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21

林业专业论文

林业专业论文篇1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林业专业论文篇2

第一,高职园林专业在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还比较多样,所以要进行详细分析,这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设置没有得到合理化的呈现,当前还有诸多的高校在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采取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基础课等层面都是自成体系,没有将重点得到突出,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复的现象,由于内容的分工没有明确化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为主要的是不能有效达到实际教学效果。第二,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从当前的培养计划来看是培养从事园林植物以及规划设计和施工的中等技术科员,但在实际中比较需要的还是能够在基础生产服务以及技术管理的工作者。所以这就会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生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的难题。第三,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是很好,首先在实际教学的方式上比较单一化,对知识只是强化某一方面,这样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显著,但也比较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不能灵活的展现。再有是在科学的考核方式上以及标准层面较为缺乏,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目标并不是很明确,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相对较差,敷衍态度比较严重。在职业的素养和个人的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匹配,当前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竞争压力都相对比较大,园林设计过程中通常是对实践操作比较重视,但在学生的个人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综合素质中的个人修养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施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比较重要,所以要在这一层面得以重视。

二、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能够对教师的资源能够充分保障,这是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对园林专业教师的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得以有效结合,尽快将现任的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充分将校内的现有师资得以充分利用,对其实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以派专业的园林专业的教师在园林企业当中进行锻炼,或者是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园林专家进行到校开展讲座。第二,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目标设计要能够优化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的目标要能够确定,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职业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能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以及咨询洽谈等方面加以制定。而在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目标方面要以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同时进一步的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第三,高职园林专业的老师要和园林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施工实习前可与园林施工单位提前联系并选择较为合适的施工场地,对相关的施工资料尽可能的借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来选取具体的施工项目。从具体的施工步骤来说,主要是要能够先进行现场的参观,通过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对学生讲解园林施工现场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施工条件等要能够有相应的了解。然后就是进行课堂讨论再接着进行具体的讲授,主要是讲述园林种植工程的意义和特征。接着是实施现场实习,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的实施,将施工的程序以及操作的方法等都要能合理化的实施。第四,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构建以个人实践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当前的考核是以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没有重视,所以要能够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实践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性的教学课程通过单位为考核方式,将平时的表现以及理论和实践等得到有机结合,这样在考核的效果上将会有突出的体现。另外可举办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对散式实习和聚式实习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上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对高职园林专业极爱哦学的改革还要能够将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得到融合,通过对典型的园林建设项目的解剖,来引导学生对招投标以及设计等过程加以了解。另外在现场教学方面要能够将课堂放置在具体的施工现场当中对于园林树木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等都可实施现场教学。

三、结语

林业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林业专业论文篇4

园林Photoshop教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法,至今仍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教授大量的知识内容,并且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但在园林Photoshop教学实践中其缺点也较突出,容易导致“灌输式”教学,学生听课时会较快产生疲劳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使用讲授法时要适时使用谈话法和讨论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交谈传播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如讲授规则选择工具和套索选择工具时可以使用谈话法,逐步设问,先向学生提问规则工具的特点,再让学生总结两个选择工具的区别,步步为营,事半功倍。讨论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法。但使用此方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秩序和节奏,既要有热烈的讨论场面,又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和主题,避免跑题,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由于园林Photoshop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因此该方法的使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二、直观演示法

Photoshop是一款偏重实践操作的功能性软件,以语言为主的教学通常会与直观演示法整合使用在理论教学中,以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清晰地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园林Photoshop课程中的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部分理论知识应用于某个园林具体案例,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法。如讲解Photo-shop软件中路径工具和画笔工具时,以绘制某小区园林总平面分析图为例,逐步演示如何使用钢笔工具、选择工具和画笔工具绘制分析符号,使其直观地获取操作经验,完成后续的图纸绘制。同时,通过这类教法不仅巩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较好的审美标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程教学在经历了讲授与演示之后,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教学即实训、技能教学,这个阶段主要适用的教学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园林Photoshop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灵活使用Photo-shop知识绘制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园林图像的能力。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制定任务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任务的设置应囊括所学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选区工具和图层工具后可以布置为校园某处设计植物配置效果图的任务,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充分利用素材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机制,目的是加强信息反馈,不仅分析和总结学生作品的水平,而且对学生设计思想、制作技巧和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促进他们改正方法,完善自我。其评价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学生的自我总结,又可以是同学、老师等他评机制,多角度比较、互评,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总结

林业专业论文篇5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林业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林业专业论文篇7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菊花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菊花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菊花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林业专业论文篇8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3小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