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52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1

1.1整理的含义

将实验室中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区分为要用的的与不要用的:把必要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与不必要的化学品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不必要的化学品要尽快处理掉,减少安全隐患。实施要领:自己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将不要物品清除出工作场所;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

1.2整顿的含义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地标识。放置场所:原则上物品的归放地点要完全规定好;要按点、按类、按量保管物品;只放真正需要的物品。标识方法:放置场所和物品原则上一对一标示。

1.3清扫的含义

是将工作环境打扫干净,使工作场所处于无杂物、无干扰的状态。通过清扫,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隐患。

1.4清洁的含义

是进一步的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一目了然;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3个S的工作彻底执行,进一步形成制度和标准。

1.5素养的含义

是指每天持续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从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强调的是持续保持良好的习惯。

2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特点

化学试验室水电气俱有、有大量的化学危险品、大量的昂贵仪器、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各位的切身利益,实验室的安全包括人、财、物的安全:包括财、物的防盗,物的损坏,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是人本身是否受到伤害。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分为4大类,191个小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其中管理因素尤为重要。根据美国海因里希(HeinrichWH)灾害理论模型。化学实验室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硬件处于不安全状态,包括物理环境因素(如机械设备、压力容器、水源、电源、热源、光源、辐射、振动、噪音等)、化学环境因素(如试剂、烟、火、爆炸、气体)等。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如思想上麻痹大意、生理上精神不佳、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化学实验室试剂种类繁多(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许多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实验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危险化学品包括:毒害品、易燃品、氧化剂、还原剂、腐蚀品、爆炸品、放射性等七大类。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中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至关重要,它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35S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推行5S,要重点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化学相关工作者(包括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师生以及在实验室场所的保洁人员)对5S管理的认识,通过培训让大家理解5S的具体含义,了解如何组织开展实施。通过定期培训,让大家了解并且自愿去执行,提高理论水品,最终接受并认可5S的管理理念。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整理。对药品库全面盘点,制定化学试剂清单,根据实验安排分为要用的和不用的,不用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快过期的化学试剂)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根据学校化学品回收的相关要求,统一进行报废处理。腾出储存空间,减小安全隐患。

(2)整顿。对留在药品库的化学品分门别类放置,100%做好标示,一一对应。主要是归类,但是由于化学品的特殊性,在存放时应结合其化学性质,对互为禁忌物的危险化学品隔开放置,如果空间允许可以存放在不同的房间。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实验室内存放;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自燃、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避光储存。

(3)清扫。将不需要的化学品清除掉,保持药品库和实验室内无杂物,无隐患状态。实验结束后将整个实验室打扫干净,不留死角,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残留的化学试剂要彻底清除,对于有毒的化学品和酸碱重金属的废液要及时处理。药品库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员,实验室的清扫主要有学生轮流值日,加强学生的整洁与安全意识。

(4)清洁。每日安排专人检查实验室与药品库的卫生情况,制定卫生检查标准,形成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当天实验结束后,由专人将化学品送回到准备室,不允许留在实验室内。收回的化学品归类摆放,排除安全隐患。

(5)素养。化学实验室尤其是部级化学基础教学示范中心,面对的学生众多,对于化学品的管理除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外,学生是学习以及做实验的主体。因此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品更有利于管理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只有全员参与并执行,形成习惯,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实施5S管理的意义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2

病理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一直受到多种化学品的影响,其中以甲醛、二甲苯和DAB影响最重,要想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就先要了解这些化学品对病理实验室环境危害的程度。

2化学品安全存放要求

化学品存放应以2011年国务院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依据,根据不同化学品的性质与特点建立相应的存放模式,同时对每种化学品建立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让操作者更容易、更直观的了解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安全防护、泄漏处理等情况。

2.1一般化学品存放要求

化学品区域要独立,不能和其他物品混放,其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在存放区域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志。化学品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日晒,还应隔绝火、热、电源,并注意防水。

2.2特殊化学品存放要求

2.2.1易燃易爆危险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易燃易爆危险品有乙醇、二甲苯、甲醛,该类化学品存放必须有独立的危险品仓库,坚决不能整箱堆置存放,必须拆箱分类存放于专用的化学品防爆柜中,并于防爆柜外部醒目位置张贴其相应的MSDS,并配备灭火装置。该类危险品的存储温度不能超过30℃,应在存储位置悬挂温度计由专人进行监控并记录。平时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存储量适量即可,不提倡过多储存。

2.2.2腐蚀化学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腐蚀化学品有盐酸、硝酸,对于该类物质的存放应放置于专门的强酸、强碱储存柜中,并于箱体外侧张贴MSDS。该类储存柜采用进口的聚丙烯(PP)材料,耐酸碱强度高,也易于清洗,很多从事实验室防护设备的公司均有出售。该类物质必须与碱类物质、易燃易爆物品分开存放,不能混存,因该类腐蚀性化学品易挥发,以免发生反应造成危险。

2.2.3剧毒或致毒化学品

对于该类物质病理实验室比较少见,如氧化汞等。该类物质从安全角度考虑作者不建议病理实验室存放,本院是由药剂科联系专门机构进行存放,使用时由专人送至病理实验室,用多少取多少,用完后送回专门存放点存放。

3化学品的使用

化学品在使用时根据需要量领用,不能随意领用。在领用时要严格遵守双签名的原则,由科室负责人和化学品管理员审核签名后领用,并将使用情况详细记录于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使用过程中未使用完的试剂放置于托盘中,同时根据试剂在MSDS中的理化特性贴上相应的化学品标示。对于配制的试剂要配备相应的存放容器,并在容器醒目位置贴上标示注明其试剂名称,配制日期和有效期。对于过期试剂或失效试剂按照废弃液体处理流程处置。

4化学品防护原则及措施

4.1防护原则

病理实验室针对化学品防护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还是个人防护物品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考虑,因为这关系到工作场所的环境保护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可忽视。

4.2防护措施

病理实验室的防护措施要从两方面来阐述:病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设计和个人防护措施。

4.2.1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

病理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要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并建立相应的缓冲带,同时要制定标本接受流程、取材工作流程和制片工作流程,将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对于污染较大的区域要适当的增加空间,这样有利于稀释空气中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于空气污染区域要配置相应的空气净化系统,以降低空气中毒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如在取材室要安装配有标准排风系统的取材台,而制片技术室要安装通风柜,使包埋、染色等易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操作能在通风柜中进行。对于易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要密封保存并加强相关区域的通风,一般要求室内与外界空气的更换次数不少于2次/h,某些特殊的室内(如取材室、标本储存室)通风至少要换进空气6次/h,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环保试剂替代,不过相对成本会提高。取材后的标本应储存于独立的标本存放室内并配备冰柜,可有效的降低取材室的甲醛浓度。工作区的温度控制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根据P2实验室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18~27℃,温度过高,会加剧挥发性化学品的挥发。

4.2.2个人防护

(1)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对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危险意识不能松动。

(2)在防护物品配备方面要齐全。在接触化学品的过程中,口罩、帽子、手套、防护衣是必备品,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配备防护眼镜、活性炭口罩、防酸手套以及独立洗眼台。

(3)员工必须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要加强监督,由病理科负责人组建监督小组,针对科室内部人员工作中的防护问题进行自我内部监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组建的病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对于很多单位工作环境中甲醛、二甲苯严重超标等不符合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效果往往要好于科室内部的自我监督,南京的组建经验值得在很多地方推广。

5化学品泄漏处置

病理实验室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化学品倾覆的事情发生,导致化学品暴露在外部。当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穿好防护物品,并用干布或吸水纸吸干已暴露的化学品后置于黄色垃圾袋中,交废物运送处由专门机构集中处理。泄漏物较多时,要根据化学品处置流程与原则将泄漏处置分为初期应对、抢险救援和后期处理三个阶段,并根据这三个阶段建立规范化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本院目前使用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见图7。

6化学品废弃处置

病理实验室的化学性废弃物比较多,这些废弃物如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直接通过下水道进行排放。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医院的相关责任部门不具备该类废弃化学品的处理资质和能力,这就带来了如何处理这些废弃化学品的问题。目前,病理实验室产生的化学性废弃物主要来自组织固定、组织脱水、制片染色这三个环节,由于接触环节人员较多,作者建议指定专人负责病理实验室化学性废弃物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废弃液体放置于专门的密闭有盖的化学桶中,且最大存放量不能超过该桶的2/3。在化学桶外侧要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和试剂成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化学废弃品不能混合放在同一个桶中,因为目前很多处理机构只能处理单一类型的化学品。当化学桶达到最高存储容量时,由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从病理实验室将其收集,用专用收集车送至专门机构作无害化处理。

7总结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3

药物化学实验室由于实验的需要,存在高温、高压、低温、连续长时间反应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同时需要存放一定量的易燃易爆化学试剂、剧毒的药品和试剂,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4]。安全管理员制度:每一个实验室都由一个固定的研究人员作为安全员,负责该区域全部的安全问题。同样每一个特殊的仪器设备也有专一的安全管理员负责,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消防管理:实验室是消防安全的重点区域,我们每年都统一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观看消防相关视频,熟悉实验室周围灭火器、灭火沙桶、灭火布、消防水管等消防设施的具置及正确使用方法,利用旧的灭火器进行现场灭火演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体验的结合,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具备及时处理实验室意外情况的能力。人身安全制度: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人身安全第一”放在工作中的首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做好易燃、易爆及有毒试剂的安全使用,同时也注意做好容易被忽视的废气的处理及防护,从各方面确保研究人员的人身安全。

2实验记录本及样品的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实验记录的管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统一印制带有页码实验记录本,避免实验记录的修改。在研究生毕业以后,把该生相关的实验记录全部装订并且封存在专用的档案柜中,制定了毕业生实验记录本的借阅及归还程序,确保实验记录本的安全存放。药物化学实验室比较独特的一个特点是拥有大量新结构化学物,并且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是随着生物活性测试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来的,因此做好样品的管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研究生毕业前,按照统一的标准做好样品的管理工作,这些标准的信息包括化合物的名称、结构证明数据、纯度、已做的活性数据等已知的相关信息。所有的这些样品都保存在专用的4度药品展示柜内,借用归还的情况也登记在册。针对在读学生,我们在一个课题结束以后,同样实行类似的样品管理。近年来通过规范的样品管理工作,极大方便了课题组内部活性筛选工作的开展,扩大了化合物的利用范围,提高了获取高药物活性的新结构的可能性。

3仪器管理

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Bruker400兆核磁、Q-Tof高分辨质谱、BD流式细胞仪等药学相关系列高端精密仪器。这些仪器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室聘用了专门的实验员负责此类仪器的日常使用和维护,避免了操作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实验室常规仪器具有使用频率高、价值相对较低、对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等特点,我们则根据仪器的种类,安排了所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作为常规仪器的负责人。该类仪器的负责人,负责制定仪器规范的操作规程,协助研究人员对新进实验室人员进行仪器操作的培训,仪器的常规定期保养及损坏的维修协调工作等。

4项目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室是各类科研项目具体实施的场所,只有项目顺利实施才能保障实验室能够持续良好的运转。本实验室实行逐级负责制度,研究人员定期开会讨论确定研究思路及方向,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研究人员再与具体的研究生定期讨论试验进度,并及时修改科研工作的方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试剂管理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产权理论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学科专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大量的实验基地与实践基地的产生。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的子系统,其实验室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整体发展。但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不合理,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实验室利用率低,而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应的使用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验室专用经费紧张,但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等。笔者以高校实验室管理为研究对象,试着比较国外先进的经验,从实验室的性质、管理体制、运作方式和实验室的特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产权理论下提升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质量的对策。

1.美、日、中实验室管理方式比较

高校实验管理是指导人们管理实验室和规范进行试验活动的一门学科,它从管理学原理出发,研究实验室和人员活动运作的基本规律,是对构成实验室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监督),合理地配置实验室资源,高效率地完成实验室工作任务的过程。以下主要从管理地位、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方面比较下美国、日本、中国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1.1管理地位

在美国,国家、社会对高校实验室部十分的关注,为高校实验室提供最优化的物力、财力、人力支持。在管理方面更是给予高校实验室极高的管理自,让其充分结合自身的需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在日本,高校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其实验室管理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学校相对都很重视实验室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室为良好的教学发挥作用。在中国,高校实验室起步晚于其他两个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高校实验室对基础科研研究以及专业科研人员培养的重要,逐步的加强和完善实验室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1.2管理体制

美国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实行的是独立自治的体制,实验室在外部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不干涉;在内部,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又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不影响各自的工作。日本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实行统一的2级3个层次的体制。学部和学校两级分别管理不同层次的实验室,这样保证了实验室最大化的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服务,使实验室在使用利用率上大大提高。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实行上下级直属关系的直线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体制直截了当,相对权利责任比较集中。

1.3运作方式

美国高校实验室是一种涉及多课题的开放式、自助式、专业职能化的“非营利机构”,主要由自政府、基金和产业承担其科研经费。在其运作上非常注重项目的经费运算,所以美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在运作过程中,采用一种全开放式管理运作模式。而日本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中实行的PI(PrincipleInvestigator)制,则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我国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运作上小的院校则多数建立了二级管理运作模式,大的院校有些采用了三级管理运作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将实验室的管理与学校,所在的院、系相挂钩。

2.产权理论下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

产权是出资者依法对其投入资本金的企业的各种财产享有的占有、处置、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排他性权利,其实质是界定人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相互利益关系。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无效的社会。清晰的产权可以很好的解决外部经济问题,以产权理论为基石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剖析实验室的经济效益价值和学术应用研究价值,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依据。

2.1培养专业的实验室师资建设。在现代产权理论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者与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高校实验室管理同样需要专业的师资进行管理,这类师资不仅仅懂的相关的设配使用知识,而且是学科领域中的顶尖人物,能保障实验室应用的专业化,实验室人员配置的专业化,以专业的态度来开展科研工作。

2.2多渠道沟通,保障经费充裕。产权理论中蕴含着“杜绝浪费”的文化,让人们充分懂得利用资源实现产出最优化。借鉴美、日两国经验,学校相关负责人应当争取向上级部门反映当前是实验研究所需的经费和预算,制定台理的预算方案和成果预期情况,对于重大和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应当辅之政策倾向,以保障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获得资金的支持。我们在进行多渠道沟通,保障经费充裕时,从产权理论的切入口就是要是“杜绝浪费”,通过杜绝浪费来实现人员与生产要素产出的最大化。

2.3从封闭走向开放。产权理论中强调产和权的相对对立,又相对促进。原有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封闭的,由高校独自享有所有权,管理权,收益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在产权理论的要求下,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要向社会开放,向企业开放。建立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相关教师研究方向,议题的阶段性成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查找。

2.4完善管理体系,创建管理组织机构。不能清晰界定各个相关部门,责任人的权和责,那么大家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实验室可以算是一个组织机构,组织是由人构成的,在这个组织机构当中人们通过相互合作,获得更多的产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产权理论的指导下,借鉴日本的做法,可以组成高校实验室管理联盟,甚至创办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协会和期刊,以利于内部交流活动的开展,教授治学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学校这个宏观方面,更应该渗透到其他方面,使实验室管理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前瞻性。

3.结语

总之,科学技术的突飞筛进,对高校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亟待探索和改进,新的管理体制需要我们进一步磨合与完善。我们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将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上升到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谢传钢、桂玉清.论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4):218-220

[2]彭龙生、蓝军.高校实验室开放的问题[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98-100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5

摘要: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必须推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因为它是衡量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标尺.实验教学中心要围绕这一主题,以经济、实用、简便、安全为原则,优化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达到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学生学习效率,资源共享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网络管理

随着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也在进一步规范化、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为使实验中心能够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成为师生教学、科研的平台,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合于大学实验室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实验用房、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耗材、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验中心经费等一系列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健全并优化完善一套以人为本、上下认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主导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1].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包括实验室的计划管理、制度管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药品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一文[2]中已经论述,下面着重介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2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

2.1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系统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越来越细化、规范化,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内部网络系统,既节省了人力又第一时间了解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共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仪器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但此系统仅仅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没有涉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其他内容[3].由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开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做得比较好,将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智能化模块形式设计出来,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的各个方面,由实验室管理、实验室队伍、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评估、系统维护和数据报表等十大模块组成[4].在这十大模块中还可进一步细化,具体模块按实际需要随时增减信息内容.我们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4]的基础上,优化每个模块,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如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在玻璃仪器、试剂、药品的入库、领用的常规管理中,设定库存的最低警戒线,当某种库存低于警戒数量时,管理系统会通过系统内消息或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应实验室管理员,以便及时补充.系统具有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当有老师需要的信息时,系统会自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老师,使老师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所需信息.实验教学模块设置实验课进度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实验项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分类.实验室建设模块增加化工工艺实验室、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炼制工程仿真实验室(增设相关仿真软件),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就能演练工厂生产流程,有问题随时在内部网上向老师请教,既方便了学生又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按一定序列编号,教师、学生随时都能查到相关信息,最大化的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大仪器设备还可提供社会服务,如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的污染检测等;石油化工实验室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短期培训,承办职业院校和企业技能大赛;企业和教师可利用该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合作,作为新项目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的试验场所,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系统维护模块负责全院基础数据及用户管理,即学院数据、专业数据、学生数据、课程数据、用户角色和使用权限的分配等.这样学校、学院能够随时监控实验中心信息情况.

2.2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实验教学网络管理

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是指实验教学人员依托计算机网络及配套软件实时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5].该系统具体包括:

(1)学生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申请报名,对学生身份进行鉴别(系统显示学生注册照片).

(2)对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网络预约或学生电子签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

(3)通过网上安排开放实验项目.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外,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院都必须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在网上预约.预约的一般流程:实验项目经教务处批准后,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实验室,实验员负责审批并检查教师预约的时间与常规实验教学安排是否有冲突,通过审批后开放实验就加入总实验课表中,不同实验课程可用不同颜色区分开,实验总课表就能实时反映各个实验室的信息,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对各个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地点、批次之后,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开放实验.

(4)已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并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评定.开放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该系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学生开放实验的综合成绩包括四部分:①学生的出勤率;②动手操作能力;③做实验时纪律表现;④实验报告成绩等.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智能化网络管理,增强了实验室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2.3建立毕业论文创作智能化网络管理

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首先学生通过内部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研究课题及实验室里所拥有的设备,然后指导教师通过学生所报的人数与所学的专业再进行调整.

(1)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内部网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论文题目、选材及论文或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实验或写论文时遇到问题可以在内部网上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再适时予以解答.

(2)利用仿真软件做毕业论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内部网与指导教师联系在仿真软件上做预实验,如果方法可行,再投入试剂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化工类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作为依托,更加直观地设计自己需要的工艺和产品,从仿真软件上直接观察自己的工艺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可利用软件直接修改,直到合理完美,再转入到化工设备中做实验.化工设备工艺流程一旦开启,所需试剂、材料用量都很大,利用仿真软件可以节约时间,节约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保护了环境.

(3)学生在做实验和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可以在内部网上统一回复解决,也可以单独个别讨论.老师在统一回复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扬长避短修改自己的论文,使自己的论文日趋完善.

3结束语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的研究,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所有资源建立一套内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学院所有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开放实验、教师的科研方向或适合自己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使整个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方便了学生又为学生节约时间,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规范化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它有利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层次和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试剂、药品的浪费,有效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文博.新编市场营销规范化管理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徐飞,白林,赵国虎,等.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7):185,201.

[3]何邦平,陈杰,钟如意,等.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13-114.

[4]陈浪城,鲍鸿.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51(1):156-158.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54-01

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不但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而且也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1]。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结合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高校实验室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硬、软件建设陈旧落后;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2]。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中就如何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国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关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以及高校教学管理者分别就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赵永俭[3]等在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着重探讨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方法,提出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的四个模式以及关于重点实验室的激励机制。李萍等[4]在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中,分析了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建设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特色实验室,基本形成以人才培养兼顾教学、科研以及对外技术服务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邬锡琴[5]等在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中,探讨了现行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强化实验室建设的主体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强化特色实验室建设等措施。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搜集调阅文献资料,结合自身院校实验室建设情况,发现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具体如综述如下:(1)实验教学主体地位不明确,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和“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针,致使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②资金缺乏,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无法有效发挥其综合效能。③实验室现有管理体制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尚未制定科学的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④实验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验专职教师,无法形成有效的实验技术队伍梯队。⑤实验室管理分散,实验教学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实验设备资源浪费,导致实验室利用率偏低[6]。

(三)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采取的策略

1.更新建设理念,加强实验室主体地位

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人才培养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提高认知能力,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建立融知识传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深刻认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2.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

在实验室建设中,高校可以采取“立项审批、集中投资、重点建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方针,建立长久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针对特色专业,要提高层次,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对于基础专业,要强化基础实验室建设,拓宽职业口径,突出重点,以确保资金得到有效配置。

3.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就完善实验室管理方面,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推进改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就总体而言,在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另外,要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确保实验室能够高效运行。

4.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鉴于互联网在实验室管理系统方面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为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高校首先要搭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性能优越且能与实验室相融合的信息网络平台。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情况,重点引进或自主开发适合适应性强、功能完备以及性能优越的管理软件。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工作,学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化管理的长效培训机制。

5.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为打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实验教师队伍,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②通过定编、设岗、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举措,改善实验教师结构,形成合理梯队;③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④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使专业技术评审工作常态化。

6.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实验室资源整合与共享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管理分散、职责范围不明、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等不良现象。为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高校要理顺实验建制,调整实验结构;强化基础,提升层次,增强实验室建设整体实力;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合理设置;要勇于打破条块分割和资源垄断格局,加强跨学科教研室沟通,实行开放性、协作性管理模式。

(四)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与实践,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4-206.

[2] 苏继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3] 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05-106.

[4] 李萍,胡文胜.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125-126.

[5] 邬锡琴,胡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54-156.

[6] 白志学,刘淑云,马滨基,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95-97.

[7] 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主创新 综述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政产学研界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十分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 上共有409篇相关文献,其中科学管理类占156篇,工业经济类占92篇,企业经济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业类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相关研究涉及的最为广泛、活跃的研究领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绩效创新、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等。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献,总结归纳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并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创新以及实证案例五个方面对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最先是由我国提出的。国外有关创新的理论虽然较为成熟,但是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自主创新研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孙爱英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获得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并以此生产新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 。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直接文献较少。张琦、万君康(2005)等人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定义为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过程等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涵纳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创新 。唐东、曲用心(2012)认为应该将自主知识产权与外部资源整合协调,适应国家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价值 。

三、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基于本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的定义,以及对近几年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李茂萍(2009)将创新管理解析为六要素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网络、创新人才、创新风险和知识创新,并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对策 。龙玲(2005)则认为管理的创新归为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创新 。陈柯羽(2009)以国家实验室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出发展建议及战略对策 。雷东(2009)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经费管理体系、人员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出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应该从完善主管部门、扩大资金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和建立实验室考核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 。杨艳(2006)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科研项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后,提出应从合理定位实验室功能、多渠道筹资、优化管理队伍、完善评估工作、推进网络化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

2、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创新。杨艳(2006)对比美英实验室管理机制提出应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全员聘用机制 、学科互动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 。朱映雪等(2009)认为应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危怀安(2005)等认为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革新劳动用工、推进学术联合和健全竞争机制 。易高峰(2008)等认为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宏观管理体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门、依托单位等组成,内部管理体制由理事会、室主任、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其运行机制主要由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公共研究平台支撑和评估机制组成 。任丹、魏鹏(2008)以微观视角,强调作为实验室创新重要部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首次将培养路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统一考虑 。曾卫明、吴雷(2008)从“两会一主任”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机制,资产和信息共享机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组织和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等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使国家实验室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利的研究实体为目标 。

3、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李茂萍(2009)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应该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并且通过提高知识利用率和扩大知识量两种途径创造新知识 。吕萍、刘卸林(2011)则通过并且通过调查结论证明,国际合作与科学论文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的合作、流动人员比例与科学论文产出均呈现正U型关系。以国际合作和流动人员比例衡量的开放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合作与发明专利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而流动人员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刘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术创新,必须发展特色优势,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范围,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联合创新 。甄树宁(2009)认为创新研究群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且佐以清华的三大梯队为例,即以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为第一梯队,以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员为第二梯队,以及青年创新团队为主的第三团队,分层进行技术创新 。

4、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创新。刘大为(2004)利用数据包网络分析方法对山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在结构性评价中用到并且利用聚类分析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评价,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确定权重和指标体系降维研究 。危怀安、王炎坤指出我国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获得的国外专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国防项目上仍有不足 。袁润松(2010)将重点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内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形象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质量、人员和科研经费结构、管理水平以及开放交流程度等是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

5、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实证研究。俞前等(2007)总结了浙江大学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科研自主创新以创建能源清洁的成功经验 。汪艳霞(2008)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装备与技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总结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逻辑 。李华威等(2005)分学科对湖北省内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总结双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经验,发扬本省的自身优势,从而提升省内实验室的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

四、结论与展望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体系构建值得探讨。谢桂红(2000)将创新的特征归纳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预期成果的新 。张琪(2005)等认为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管理创新 。但这一系列的文献都只指出了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创新特征,为构建创新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并没给出构建的对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阶段。因此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怎么样去构建创新体系。

2、 文化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容小亏。实验室的创新文化是在在实验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积累形成的可通过教学、知识、科研等来激发创新行为的文化氛围。它体现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为实验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助于实验室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加其创新行为。现阶段直接研究实验室创新文化的文献几乎没有,仅仅只在实验室创新的大范围下有所涉及。在国家重点强调文化的今天,对于重点实验室创新文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大扩展。

3、 创新绩效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现阶段国内关于实验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具体。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国现阶段实验室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类。对于评估体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将运行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状况、资源配置。李晓轩将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估方法总结为计量评价方法、专家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创新任务书的评价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将评价方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没有形成实际性的具体指导。而且很多评价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积分卡衡量指标,以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顾客和财务为四个指标。

4、构建由政府引领的产学研政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当前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专业面较窄,研究内容单一,资金来源少,经济效益低,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与产业园合作,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虽然创新技术的方向可以由市场指引,但推动创新的动力机制存在市场失灵,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调节,就是要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实验室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产学研政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而这恰恰是现阶段研究缺乏的。

虽然现阶段对我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不容忽视。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能力研究的越来越重视,笔者相信在将来相关研究一定会更加全面细致。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国家统计局软科学课题(2011LY07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吴松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肖潇,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仲盛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书记,主要从事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人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

注释: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2006,2.

张琦,万君康,庄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1).

唐东,曲用心.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2012.

李茂萍.“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研究[D],2009.

龙玲.面向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20-122.

陈柯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2009.

雷东.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

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伟武.论建立高校自主创新体制与机制[J].理论观察,2009(4).

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赵文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85-87.

曾卫明,吴雷.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14-116.

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6):185-192.

刘桂云.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树宁.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N].改革开放,1994―2-13:28-29.

刘大为.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2004.

袁润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强科研自主创新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汪艳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5).

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篇8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experiment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reform strategy. Th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used, and with of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concrete reform effect is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s that to apply valu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experimental ability and reduce the investment.

关键词:价值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Key words: value manage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210-03

0 引言

实验室教学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教学过程实行科学管理、价值管理是促使实验设备充分合理利用,实验设备投资效益最大化最佳管理办法。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在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推行价值管理办法,并结合其它现代管理技术,发挥各自优势,以提高实验室教学效果,使高校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利用。将价值管理从企业走向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是市场经济化背景下高校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高校实验教学管理过程中,遵循价值的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来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从而建立起连接实验教学管理的战略化长效机制,并应用于所有对实验教学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决策和控制体系,以帮助高校实验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1 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是各大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深入,高校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部门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不断增长,专业课实验教学课程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实验室在运行管理期间,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实验设备经费紧张、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实验室开放性较差等等问题日益显露,实验室教学并未达到高校开设实验室教学的主要目的。文章将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现状表述如表1所示。

2 推进实验教学价值管理 创新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采用价值管理理论进行分析,高校开设实验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而价值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手段,它包含管理目标、管理结构和体系、管理战略和经营程序以及修补后的人力资源实践。推进高校实验教学价值管理,可以提高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效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率,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实验人才。价值管理理论的应用应强化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同时应努力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力求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也必须跟得上高等教学的改革形势。价值管理主要是将教学成果在实验设备生命周期内得到最大化成效,将实验教学过程管理用价值管理公式进行表达如下:

价值管理的公式为:V=F/C

在本文中,实验教学的效果、科研成果就是实验教学的效益,价值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实行价值管理主体的效益最大化,那么本文中的V就是教学、科研成果;实验室的规章管理制度、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师资配置就是实验室的主体行为功能;而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周期就是学校投入的成本。我们根据提升主体行为功能、降低成本来最终实现实验教学的利益最大化效果。

那么推进实验教学价值管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本文总结如下:

2.1 引入价值管理更新实验室管理理念

由于大学中的学科较多,因此,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实验室,并且对于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每个学期都会安排相应的课时,并且实验课一般在院系指定的实验室中完成,但是这些课时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因此可以通过价值管理理论,更新实验室管理理念,要求研究生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本科实验进行指导。这样的实验室管理理念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也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指导人员和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体验式教学,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安全,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条件,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动手的机会增加了,也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着重体现以围绕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并配备实验室专业技术教学人员。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要在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配备实验室专业技术教学人员,在系列上区别于教师系列、行政管理系列,从属于技术服务系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以实验初级阶段的准备调试工作和实验收尾阶段的整理工作为主,继续执行主讲教师必须指导一个批次的教学实验的制度。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仪器设备的整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等都是由实验人员负责的,这样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2.2 科学全面建设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增设安全管理制度,延长实验室的使用寿命。高校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和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学期入学后,必须尽快完成一次实验室安全指导课程,实验室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介绍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理论,学生必须通过书面的安全测试来掌握一定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参与者必须熟悉《实验室紧急情况程序手册》,实验室的楼层管理员必须负责。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体制上,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灵活性。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实现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

2.3 将价值管理融入实验教学过程,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实施价值管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标准,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方法上实现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等措施以巩固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材和指导书定期修改实验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对修改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制定与实验项目相配套的实验计划书、项目书。每两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确保实验内容的更新率在5%~10%;努力减少传统实验内容,增加现代实验方法;融入学科前沿知识,不断增大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比重;大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努力改进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达到实验的最大效果,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

2.4 增加实验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比例,颠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适量的选作实验,以供优秀学生和有兴趣的学生独立选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设实验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在每位学生入学时发送一张可以随时查询自己实验评价信息的磁卡(该生的历次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出勤状况等信息)。实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磁卡查询该生的各项实验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校实验中心每年、院中心实验室每两年至少在省及省以上部门组织的实验教学、教改、课程建设、技能竞赛和自制实验仪器等活动中获一项以上课题或奖项。

2.5 全面开放实验室进行体验式教学

学校内部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施实验预约开放体系,保证课内课外实验的正常有序的开展。实验室开放措施:为适应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学分制的要求,2014年底前,各级实验室首先实现时间上的全天候开放。在实验教学内容上,2014年底前各实验室下属的每一实验模块至少开设一项开放性实验项目,2016年底前每一实验课程至少开设一项开放性项目。在实验对象上,各实验室对博士生要完全开放,对硕士生要大部分开放,对本科生要尽力开放。2015年底各实验室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制度,实现对校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

3 某校实验教学过程价值管理案例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某大学2014年9月份-2015年1月份实施价值管理之后,学生各项试验能力的提升及试验教学所花费的成本、学生的实验课满意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此处调查对该学校理学院、动物科学院及生命科学学院的250名学生、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50分,回收试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本研究利用价值管理系数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价值系数越高说明高校实验教学培养方式的效率较高,培养价值系数越低说明高校的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对培养方式进行探讨,改变培养方案。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往的调查经验,以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为指导,将评价指标分为3部分,一是,学校教学实验成本的降低,二是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及实验能力的提升,三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差的满意度。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分、4分、3分、2分、1分,根据调查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各项指标价值指数分析见表3。

3.3 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在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实施价值管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及学校实验经费的降低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学生的缺勤率降低了65.75%说明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是实验课时数的提升仅为29.13%,说明学生的学习课时较多,实验课的课时数增加有限,在今后的实验管理中还要对这一问题继续深化。

4 总结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价值管理理论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并采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制定和实施教学过程价值管理方案,优化了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了更切实的保证,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0.

[2]朱妥红,贾昌萍,郭如良.新形势下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56-161.

[3]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