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移动互联网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43

移动互联网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1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师生间思想的互动和交流,更应该是情感的交融和契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但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沟通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师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有效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可以打消学生倾诉过程中存在的顾虑,他们可以针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一些困难和疑惑,也可以尽情倾诉,排解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扶,组织讨论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移动互联网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自由。但同时,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监管难度远远大于传统互联网,这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另外,作为一种便携式移动网络工具,移动互联网比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更加自由,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更强,网络安全不可控因素增多,加重了网络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网络化。

2.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首先,大学生难以辨别飞速增长的信息的真伪,容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减少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思想、政治观念激烈碰撞、交融,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日益便捷的网络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惰性,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纵容了大学生学习自控性差的弱点,部分学生上课只带一部手机,随时上网看小说、看视频等,影响学习效果;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造成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过度浪费;需要提交作业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上下载现成的资源,自己不思考、不动手,难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这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惰性,长此以往必将遏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垃圾污染大学生的心灵,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迷信等垃圾信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给大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影响,而大学生又处于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甚至形成扭曲性格。最后,过量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各种网络诈骗、手机短信诈骗更加猖狂,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回避现实的沟通而更倾向于虚拟沟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移动互联网使上网不受时空限制,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荒废了学业。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新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探索新的理论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提出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感、新鲜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即时互动,共同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课堂知识竞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创建思政课教学QQ群,进行课后互动,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实行新闻播报法,学生自己充当新闻播音员、解说员或记者,向大家播报新闻资讯、讲解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分析新闻现象等,学生播报并评论之后,教师给予客观、准确的点评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参与播报的学生,都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人员的联系、材料的传输等,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2.拓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活动,由单一课堂向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围绕鲜明主题或重要事件举行手机摄影大赛和作品展示活动;开辟网上旅游,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虚拟体验,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与现状。在学生进行虚拟体验后,组织学生集体或自主进行实地参观,这样可有效避免随意参观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3.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存在内容单调、实用性不强的弊端,造成网站鲜有问津、空壳运转的现象,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我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吸引力带来了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尽力迎合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用新颖的信息沟通方式吸引广大学生,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文化家园”和“心灵驿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借鉴商业网站的做法,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较强的板块;为广大学生提供时事信息、学习指导、成才咨询等服务;在网站上展览和评比优秀的学术报告、多彩的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成果等,使学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3G、4G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的关键趋势。技术仍在进步,移动互联网创新方兴未艾,正颠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更应该把握时机。一方面,“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方针目标要求教育机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国内教育体制专注死记硬背知识记忆等应试内容,导致教育机构普遍忽视创新资源,尽管学生个体愿意进行创新活动,但缺乏外部资源支持使创新实践往往难以实施。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技术和工具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思路。

2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界定,多数研究依据各自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人才的界定也不相同,如顾明远认为创新人才是运用已知求未知,去创新、开拓的人;纪宝成指出具有创新型思维的、能在任何岗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能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创新人格是人才创新性的两个先决条件。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设定七项评价创新人才的标准,如对新的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并利用与自我创造;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可应用于实践;善于时时学习,能适应科技的发展需求,人才个性的多样化。西方国家不仅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化能力发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不是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是指在某一领域能够运用理论去实践思想,既有创新精神也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或群体。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特征

3.1问题滞后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的第一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尤其严重的是,“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显现出来,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才明显暴露出来。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的好学生的心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前沿时,就暴露出很大问题”[1]。吴康宁认为,大学之所培养不出真正意义的创新人才或培养工作乏善可陈,重要原因在于大学自身尚不具备或十分欠缺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须的一系列精神品质。正如吴康宁教授提出大学应有“引领社会进步的魂灵”、“关注所有大学生创新潜能的眼光”“鼓励多元多样的开放胸怀”以及“拒绝依附的脊梁”,[2]才能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3.2信息即时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手机终端、各类技术迸发盛行的时代,创新人才除了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掌握即时信息的速度与质量的标准也有要求。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用于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3]信息的获取便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资源,打开网页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得信息,过程一般不超过十秒。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在获取理论知识和创新技能的途径上更为简便,即信息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传至手机或PC终端。

3.3学习移动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颠覆性变化。由于信息获取接口有多个终端,因此电视媒体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逐渐被网络端口所取代,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PC段网站的日军覆盖人数基本保持在2.3亿仁慈上下并趋于停滞,而移动端APP的日军覆盖人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接近2亿,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超过互联网成为必然。[4]教育领域中像Coursera、Udacity、edX等一些知名的MOOC课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随地随地能够学习。

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工程,包括理念、目标、内容、制度等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左着手,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4.1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宏观目的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是人才培养。特里林和菲尔德认为人才应学会运用21世纪技能法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首先提及学习与创新技能,即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5]。采取行动前,首先在理念上有所转变。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成员,应明确“创新”植根于自身,尽管因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而被压抑,但创新作为与生俱来的天性并未泯灭,只不过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每个人生来就有创新性,都有机会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创新人才是不能培养的,而只能激发、发现潜藏的创新天性,予以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以及相应资源去培养创新人才。

4.2目标时代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变化速度快,教育领域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紧随时代变化,以变应变,以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之处在于各类IT技术的应用,这要求创新人才必须追踪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必然是掌握各类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机构应通力合作。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善,这一阶段谈论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切实际,但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创新精神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如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儿童善于提出新问题,让儿童适度接触电脑、ipad等设备引发好奇心;在中小学阶段,各类课程学习占据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利用课堂随机化教学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教育重点,如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计算机“0-1”算法;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的实践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如鼓励大学生参与机械模型创新设计大赛。

4.3制度保障化:创新人才除了技术等物质资源支持,还有培养制度支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教育事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针对学生群体,也包括教师以及创新实践中的相关人员,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他们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首先,建立教师创新理论水平提升制度,鼓励和完善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并将其与教学考核相联系,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创新理论水平;其次,建立师生合作的创新活动制度,一方面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另一方面在紧跟科技脚步上学生更胜一筹,理论与新型技术的结合必然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增加。就各教育阶段而言,学前阶段的创新活动是以教师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为主,这一过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学阶段试行科学或技术知识的讲授制;高校应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导师对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进行指导。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对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成绩加分[6]。

4.4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因此,保证培养评价的规范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限定,创新人才多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进行多方面评价。培养是否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细化的培养目标与宏观的总目标间有哪些不同等问题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应从由多方进行。评价主体不仅限于学校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人员,评价内容既有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要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评价,在测量创新能力方面要书面汇报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等。总之,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技术的重大进展,信息化工具的大量普及,ipad的广泛使用,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正在我们面前。在机遇面前,势必要做出选择而非逃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让我们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给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启迪。移动大数据的产生将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与技术的深入融合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的创新人才能迎合社会期望,最终立足于社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者:包钰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饶毅.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1999-04-17(06).

[2]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1-15,50.

[3]吴吉义,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2015(01):47.

[4]杨崑.2013年移动互联网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14(01):7-9.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3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4

在人机交互系统中,人通过感受器和显示器来获取机器的状态,通过效应器和控制器来进行机器操作,人与机器通过界面来进行交互。人类行为可简化为三个部分:感受器、大脑和效应器。因此,根据人机交互模型以及人类不同行为的费力度可将交互成本划分为感觉成本、认知成本和操作成本。

1.感觉成本

视觉是人接收外部环境信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人获得的80%的信息都来自光线。听觉是人类对声音检测的结果,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我们通过响度、音调和音色来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区分,不同的声音会给带来愉悦、欢快、紧张、焦急等感觉。触觉是体表机械接触(接触刺激)的感觉,由压力与牵引力作用于感受器而引起。从信息量的大小来看,视觉、听觉、触觉依次减小。我们通常使用听觉和触觉来辅助视觉上的设计,比如提示音和手机的震动。

2.认知成本

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把认知分成两个系统:推理和直觉。推理系统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资源,认知成本较高但结果精确;而直觉系统则主要依赖情感、记忆、经验和直觉迅速做出判断,认知成本较低但是结果相对粗略。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习惯进行费力的思考,而是满足于相信一个可以快速进入其脑海的似是而非的判断。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激活大脑皮层的大量区域,比如语言、决策、学习、抽象思维、情感、自主运动等区域,认知成本较高,而在执行一个熟悉的、习得行为时,大脑的认知更像是骑自行车滑行下坡,认知成本较低。

3.操作成本

在人机交互系统中,人用手指、手掌敲击键盘,滑动鼠标,按下按钮,在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表面触摸和滑动,在显示器前挥动游戏控制手柄。除了通过动作与机器进行交互之外,声音也是一种重要的交互形式,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交互作为一种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迅速普及。用户可以通过声音来与移动智能设备上的语音助手进行交互,除了语音输入短信和邮件,还可以实现查询餐厅,询问天气,语音设置闹钟等操作。眼睛除了作为感受器之外还承担着效应器的职责,眼控技术可以通过眼睛发出一系列连续型的操作命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眨眼来控制GoogleGlass拍照收发短信和查询天气、路况。

二、基于交互成本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原则

1.移动应用设计中降低交互成本

不同的交互成本需要耗费不同的脑力资源。从人机工程学视角来看,不同种类的交互成本耗费的资源从多到少为:认知成本、感觉成本、操作成本。在移动应用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费力度较低的操作成本来代替费力度较高的认知成本。降低用户行为的交互成本可从降低感觉成本,降低认知成本和降低操作成本三方面进行。

(1)降低感觉成本

首先,根据格式塔原理来优化我们的视觉,通过视觉上的编组将功能相近的对象归为一类,划分功能组、逻辑层次以及从属关系。其次,降低视觉噪声,专注目标信息,通过删除,组织,隐藏,转移来保留界面的核心元素,以保证其被快速浏览。再次,使用低频用色保证信息易识别,利用视觉对比度来突出重要信息。

(2)降低认知成本

首先,保持界面、交互、操作的一致性,简化用户心理模型;其次,依靠识别而非记忆,通过信息的适时呈现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引导,确保交互行为的顺利进行;再次,使用图形表达功能,抽象的图形可以比文字表达更多的内涵,更具趣味性和识别性。

(3)降低操作成本

首先,增加手势操作的流畅性,注视焦点转移的流畅性以及界面转场过渡的流畅性。其次,转换输入方式,自动保存用户的操作结果,让用户选择而非输入。再次,充分利用移动智能设备的传感器,使用语音、扫描识别(二维码、条形码、文字等)、LBS技术来降低操作成本,增加用户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2.游戏设计中提高交互成本

与移动应用的设计相反,游戏设计往往通过提高交互成本提升挑战难度。游戏需要玩家仔细思考,在屏幕上四处搜寻,用键盘或其他设备瞄准并射击敌人。为了达到游戏时的心流状态,许多游戏增加了不止一种交互成本,例如有的游戏同时具有感觉和操作的挑战难度。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5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6

作为语言文学学科的语文,在其教学中需要遵循它的内在规律,而大量阅读则是适应这种规律的具体表现。一个人若是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太少,阅读贫乏者,一定是语言贫乏和思想贫乏之人。承载阅读内容的媒介对阅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手机阅读步入“”时代,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电子书已深深植根大学生活,大学生传统的纸媒阅读习惯逐渐被移动化、数字化的手机阅读取代。当大学生徜徉于移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发生着随时随地的阅读行为,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关系不断承受冲击之时,肩负人文素质培养及母语能力提升重任的大学语文必须思变。

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1.网络的及时便捷冲击了传统教学形式。

20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师生拘泥于课堂的传统教学形式就开始经受冲击,移动互联网的诞生,让这一矛盾格外尖锐。移动互联时代,信息随身携带,无处不在,轻触屏幕,世界尽在眼前。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必将也正在颠覆传统教育,这对凭借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活动的传统语文教育构成了巨大冲击。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们喜欢埋头玩弄手机,大多数是利用手机在进行阅读,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也是对传统课堂的无声反抗。但在我国,大多高校的语文课依旧采取传统授课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讲者声嘶力竭,听者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也就饱受诟病。是学生群体性地不爱学习?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偏离了学生的期待视野,没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碎片化阅读造成学生学习浅思考。

碎片化阅读的主要表现就是,阅读的时间不具有连续性,而这种阅读模式往往存在于手机和电脑阅读之中,以及或是长的内容被拆散后,通过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手持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或是课后休息时间来进行不间断阅读,以及习惯性的刷新微博已是一种风尚。根据大学生的上述阅读偏好,目前出版界也在探索“微博图书”的构建了。碎片化阅读虽有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等优点,但大量挤占了大学生深度阅读的时间,使之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形成对碎片化知识的习得,而逐渐丧失了阅读经典和具有哲理性文字的耐心,这种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也就难以建构起他们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将阻碍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形成。正如研究阅读的权威专家、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她认为,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

3.多元文化语境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也相互碰撞,几乎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对此,中国也同样存在。特别是在当前的诸多文化撞击中,各类型的流行文化又不断侵蚀着传统的价值观和人格精神,这是当下中国特有的文化镜像。作为全球性的传播媒介,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传播的场所与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交锋与交融,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多向度的价值选择空间,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促使他们形成开放包容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但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增加了他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难度,影响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他们疏离传统文化,无异于在割舍其生存的根基与灵魂。

三、大学语文教学积极应对挑战的策略探究

对教育而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是灾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语文教育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则是福音,否则将是灾难。

1.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走向开放是大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放眼世界,适应这一趋势的新型网络公开课大放异彩。自2001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网络课件开放工程,逐步将该校全部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任一角落里的任一网络使用者都可免费取用,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众多名校纷纷跟进。2011年国内知名网站上,一批由耶鲁、哈佛、牛津等名校名师讲授的视频课引起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热捧。建设开放课程在全球已呈燎原之势。在语文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构建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013年6月,首批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就有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笔者认为,尽管这是一门建设得非常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站不仅有全程教学录像,而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未必适合全国2000多万大学生学习使用,尤其是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的大学生。《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受众面广,且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各高校一方面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要开发各具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真正的精品资源呈现给学习者,而绝不能提供次品、残品或废品。

2.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阅读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一符合语言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意味着,需要增强大学生文本阅读的深度,唯有这样才能在“干中学”的学习效应下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反观当前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所谓的互动性、趣味性阅读已导致他们在文章写作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火星文”。众所周知,浅文本往往导致浅阅读,有张力的文本才可能带来深度阅读。在异彩纷呈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遴选高质量、有深度的阅读文本,选择严谨而深刻的文本信息。再者,在进行深度阅读时还需要激发起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大学生需要在文本的语言、内涵、审美张力产生相应的应力。可以这样说,“潜心会文本”和“多维度交流”是深度阅读最突出的特征;另外,随着阅读活动的展开所发生的理解、迁移、创造等主观能动性活动又是深度阅读的功能定位。为此,教师在其中应扮演着引导、组织、互动的角色。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扮演,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信息的思考中来,并组织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的碰撞,并最终在相互互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学感悟和应用能力。再者,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切实可行的教学形式,利用原始文本材料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思辨力等,以及借助类比和对比性分析与鉴赏等作业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和转化应用。

3.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7

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管理模型建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5方面的因素:第一,技术层面要考虑到TCP/IP、3GPP等领域的规范;第二,管理层面要依托CEM(客户体验管理)的规范框架,构建CEI-QoEScore-KQI-KPI的4层指标架构体系;第三,数据结构层面需要采用PSPU(PerServicePerUser),即每用户每业务的颗粒度;第四,指标体系层面需要把传统的以网元为统计单元的KPI与以用户为统计单元的上层指标进行关联汇聚和分析,并做到“四可”,即可评、可视、可管控、可闭环;第五,客户体验层面需要考虑到影响用户感知的“端-管-云”三段关键路径。移动互联网分层管理模型根据建模背景中的5方面因素,在参考TMF的CEM指标体系架构、UMTS承载分层结构、TCP/IP架构等成熟模型的基础之上。

2.移动互联网分层管理模

2.1设计说明图1所示的横向三层结构的关系是:管道性能是业务质量的基础,业务质量是客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客户体验衡量管道性能和业务质量的最终表现。图1所示的纵向三段,涵盖了影响用户感知的“端”(终端)、“管”(网络)、“云”(应用SP)三个关键要素。

2.2管道性能层管道性能层包括以下三个子层级。

(1)资源层

网络是由网元相互连接而成,网络性能是建立在网元健康、可用的基础上。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讲,除了物理网元,空中接口也是性能的重要基础,重点关注覆盖、干扰、容量、组网结构等指标。模型将网元与空中接口放在一起,称为资源层。

(2)接入层

提供把网元接入到网络的承载服务,包括以下指标:接入性:接入时延、接入成功率等;保持性:链路中断概率等;完整性:误块率、误帧率、吞吐率、重传率等;移动性:同频切换成功率、异频切换成功率等;状态迁移性能:终端在各种状态间迁移的成功率等。(3)互联层:在相互连接的网络基础上,提供从终端到终端或终端到应用服务器的端到端承载。互联层是将影响用户感知的问题评估和分析的对象缩小到管道承载的那一段,也称为端到端承载,包括以下关注指标:接入性:接入成功率、寻呼成功率、接入时延等;保持性:中断概率;完整性:重传率、吞吐率、语音质量等。

2.3业务质量层业务质量层包括以下两个子层级。

(1)业务层

KQI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业务接入:语音业务接入成功率、视频播放启动时延大于XXs的比例等。业务使用:网页完整加载成功率、网页下载速率、视频质差出现频度等。业务释放:语音业务挂断成功率。上述分类参考TMFGB923a的建议。业务KQI对应的应该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质量要素,并使用用户可以理解的非技术性用语定义。有些业务的释放过程对用户不可见,如网页浏览,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计这个类别的KQI。

(2)应用层

在业务质量层基础上对各类APP进行专项建模分析,相关KQI指标参考应用层具体内容。

2.4客户体验层

用户层的指标来自用户调查或行为统计,与直接来自网络的KPI/KQI有本质差异。这些指标是综合性的外部因素,作用于复杂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这使得面向用户层指标的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典型的用户层指标优化服务包含建模过程,将这些主观指标和可优化的KQI/KPI建立起关联。识别出影响这些主观指标的KQI/KPI后,并通过主观指标的监测通过学习方式来识别出相关性。客户体验层的相关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投诉率、离网率、净推荐值NPS、CEI、QoEScore。

2.5“端-管-云”

对于影响用户感知的“端”和“云”的问题,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基于业务层KQI的定界错误码进行识别;第二,通过三比法则(同比、环比、周边对比)根据数据特征进行问题粗定界。依托华为SmartCare解决方案,当前上海联通已具备自动粗定界的能力,自动粗定界能力的关键要素是对KQI数学特征的学习并固化到故障树中,形成机器自动判决机制。模型的应用上海联通从2013年9月开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并将KQI指标纳入2014年考核指标中。基于对该模型的实施管控,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发现476次影响用户感知的网络事件、网络隐性故障或性能类问题,通过网管中心管控流程,共计关闭其中454单问题,关单率为95.3%。绝大部分的网络事件,通常没有网管告警,且用户投诉还没有升级到网管中心。通过对该模型近一年的应用,2014年上半年每万用户移网本地投诉率从2013年同期的10.99降为6.80,降幅为38.2%。

3.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论文篇8

(一)人工智能成为中国重要发展战略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成为全球热点,各国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战略。近5年来,各国纷纷出台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如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与《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英国《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报告等。在世界各国纷纷规划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也加紧人工智能顶层设计。

“人工智能”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1]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人工智能,体现出国家最高领导层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推动顶层设计迭代升级,加快细化人工智能发展战略。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4部委联合《“互联网+”人工智能3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加紧细化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规划,其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2]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宣布国家15个部门联合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再次彰显政府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环境利好。

(二)人工智能投融资金额呈增长趋势,资本驱动市场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带给产业市场新发展机遇,吸引互联网企业与创业公司纷纷进入。近年来,资本市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市场投融资不断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金额呈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融资额创历史新高,达435.2亿元(见图1)。其中,2017年旷视科技C轮融资达4.6亿美元,单轮融资金额创新高。同时,短短几年内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出现独角兽企业,2017年国内寒武纪、旷视科技、出门问问、商汤科技企业估值已超10亿美金[3]

图1 2012-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

中美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应用发展迅速。美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较早,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中国市场紧随其后,数据显示(见图2),亚欧及北美地区人工智能创新技术企业较多,其中,美国和中国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同时,相比欧美国家市场,中国市场拥有更加庞大的用户规模及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广泛。

图2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创新技术企业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

二、硬件升级与平台开放驱动人工智能加速前进

(一)芯片、算法等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2017年人工智能芯片化进程加快,更多符合人工智能设计的芯片出现在市场中。芯片是人工智能应用的硬件基础,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原有CPU的运算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计算的需要,比如谷歌的GoogleBrain项目,为训练超过10亿个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使用包含16000个CPU核的并行计算平台。近年来,人工智能计算芯片正在从以传统CPU为主转变为通用及专用人工智能芯片,越来越多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芯片技术应用在市场中。与CPU相比,GPU在浮点运算、并行计算等方面能够提供数十倍的CPU性能,FPGA处理特定数据更有优势,矩阵运算等灵活性、适用性更强。2017年5月,谷歌正式推出人工智能芯片第二代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张量处理单元);9月华为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 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专用硬件处理单元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11月,寒武纪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1H8、1H16、1M。从CPU到GPU、FPGA,再到TPU、概率芯片等,人工智能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硬件市场从计算通用设施向满足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新一代硬件设施发展。

人工智能算法与研究模型不断完善,加速人工智能市场应用。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从AlphaGo到AlphaZero,算法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高,其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有回归、贝叶斯、正则化、降维、决策树、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现有算法技术不断优化,如标准人脸识别数据集LFW(自然场景下标注的人脸数据库)上,现有算法的识别准确率已高达99.8%,超过人类的识别精度。而且,在天池AI医疗大赛中,机器对肺部结节图像的智能诊断达到专业医生级的水准,3毫米及以上的微小结节的检测准确率超过95%。

随着人工智能市场兴起,中国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与高校纷纷投入对人工智能研究分析,其中百度、腾讯、阿里、360等企业及清华、北大、同济、西安科技等高校陆续建立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或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相关文献及期刊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国内知网数据显示,2017年相关文献和期刊数量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62.5%、64.8%(见图3)。

图3 2012-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文献与期刊数量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二)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开源与开放平台平台开源与开放能够加速人工智能市场化发展,是现阶段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平台开源、开放能够快速积累数据资源,不断检验算法模型,在实践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人工智能平台应用能力。同时开源、开放的思维能够降低算法与数据的技术门槛,推广通用技术应用,降低市场开发成本,并促使社会各界协同运作,提升企业内部与外部专业人才协作能力。

为加速市场应用,国内外企业加快布局开源、开放。此前,国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开源深度学习等项目,如谷歌开源TensorFlow,脸谱开源Torch,微软开源CNTK,IBM开源SystemML,亚马逊开源MXnet。2017年,中国企业加速布局开源、开放平台,如百度开源自动驾驶系统Apollo,DuerOS开放平台。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放平台的发展,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包括百度(自动驾驶)、阿里云(城市大脑)、腾讯(医疗影像)、科大讯飞(智能语音)。

三、移动互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加深应用

(一)移动互联网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丰富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互联网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智能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波浪潮,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突破点。通过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能替代重复性劳动工作,并提供智能语音、智能检索、图片识别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服务,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

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巨大,领先技术试水应用,其中移动互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移动网民规模庞大,用户触网移动化趋势加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4]。庞大的用户规模带动网络数据规模增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同时,在人工智能真正走向产业、市场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涵盖通信、新闻、音乐、视频、游戏、购物、银行支付等多个领域。现阶段在生活中,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在图片美化、会议翻译、防盗预警、语音助手等方面已经发挥作用。

(二)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加深应用人工智能

从被广泛认知到应用于各个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2016年,AlphaGo与世界围棋大师的比赛引发热议,人工智能的认知度明显提高。2017年,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从底层推动服务升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其广泛应用将改变生活。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成为中国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的六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结合移动互联网市场特点,以下我们将从交通、医疗、教育、电商零售、生活娱乐五个场景中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

1.交通:人工智能深入交通管理体系,升级出行应用服务。

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改善城市交通管理及升级交通出行方式,其中,在交通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城市交通实时状况,立体化监管交通安全,合理调度出行资源,提升交通运营效率。2017年杭州市上线“城市数据大脑”,它能够判断路况,实时提出信号灯调整建议,提前干预、防控拥堵,监控交通乱象并报警,在试点区域高峰期间使平均行车速度提升15%,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5]。在出行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自主无人系统,而基于人工智能的类脑操作能够变革汽车等交通出行方式。中国已开始试水自动驾驶,如2017年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直播驾驶无人车参会。同时,随着福特、大众等传统汽车厂商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加速布局,移动出行也被看做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战场。

在移动互联网中,人工智能还能升级地图、打车等出行服务。地图导航等应用集合POI[6]、路况、卫星影像、街景等多种复杂数据信息,而人工智能提升应用平台数据信息处理效率,提升躲避拥堵、路径规划的能力,其中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预计到达时间)误差率已降低到15.13%[7]。同时,在打车场景中,估价、拼车及订单分配、运力调度的背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2.医疗:从辅助诊疗到疾病检测,人工智能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准确率。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资本市场十分活跃。近年来,全球医疗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呈增长趋势,根据IDC数据显示,2016年总交易额就已达7.48亿美元,交易数量达90个(见图4)。

图4 2012-2016年全球医疗人工智能投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IDC

基于医疗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与判断,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基因测序等多个方面。在辅助诊疗方面,人工智能在医疗图像诊断中应用较多,即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X光、超声、CT等医疗图像分析,判别肺结核、甲亢、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精准定位病灶。在移动医疗服务中,智能语音助手还能够辅助医生在问询过程中记录病历,其医学术语识别准确率高于98%,而且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增强远程采集医疗数据的准确性,实时管理健康数据,提供用药提醒、辅助诊疗等服务。人工智能还可结合患者病史、相关案例用药记录等数据,整理临床治疗经验,为不同患者治疗提供合理建议。在药物研发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整合药物实验数据,模拟药物发现过程中的HTS(高通量筛选)过程,缩短药物发现及实验的时间,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在医疗机器人方面,手术机器人带有机器人视觉、智能控制系统,现阶段主要应用在外科手术中,具有创伤小、手术精准度高、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基因测序方面,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约有20000到250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人工智能技术依靠智能运算和分析能力,通过模型训练,能够提升基因测序水平。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够覆盖“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及康复”的全过程,有望降低误诊率漏诊率,提升诊疗效率,解决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教育:人工智能带动个性化教育,促进教育体系智能化。

对于教师及学校而言,人工智能能够解放教师在重复性工作中的时间,提升学校运营效率。近年来,运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智能教学系统(ITS)、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迅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结合电子校务应用、辅助教学课件、辅助学习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学校教育体系趋于智能化。其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老师完成作业批改、成绩测评等部分工作,还可以辅助教育工作者管理校车、辅助备课等教育研发及学校的管理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应用于题目搜寻、制定学习计划中,或以虚拟助手的形式辅助完成学习等,推动教育更具针对性、更个性化。现今市场中题库等学习应用辅助教学,可实现拍照答题、语音找题、对话与听力练习等,能够针对经常出现的错题多次投放相似题型,基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与建议等。传统教育中强调“因材施教”,人工智能能够带动个性化教育,在机器系统与用户不断一对一练习的过程中,产品应用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辅助学习。

4.电商零售:从供应体系到营销、客服,人工智能深入电商零售服务。

在电商零售中,人工智能助力精准营销,颠覆交易方式。基于应用使用行为及消费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分析用户对产品颜色、品牌、类型等喜好状况,并推荐给用户优选方案,助力电商营销。此外,2017年“淘咖啡”“缤果盒子”等无人便利店在中国首次崭露头角,人误识别率0.02%, 商品误识别率0.1%,其中计算机视觉、生物识别、传感是核心应用技术,它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零售方式。

人工智能升级物流运送模式,提高供应体系运营效率。产品供应与物流体系智能化是大势所趋,2017年亚马逊启用“无人驾驶”智能供应链,基于云技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智能系统等,可以自动预测、自动采购、自动补货、自动分仓,精准发货,库存自动化管理,过程中零人工干预,同时中国京东建成无人仓,实现收货、存储、订单拣选、包装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此外,2017年结合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无人车不断试水配送服务。

5.生活娱乐:人工智能引领社交升级,创新服务生活

人工智能创新交互方式,引领社交升级。2017年,以语音语义识别、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的语音助手不断完善,苹果Siri、微软小娜、亚马逊Alexa及百度度、搜狗语音助手、科大讯飞灵犀语音等不断升级服务能力,这种语音助手已经成为移动搜索和多种服务的入口,其便利性、趣味性丰富大众生活。

同时,人工智能服务还可以助力媒体、娱乐。在冗杂的信息内容中,人工智能通过文本分析及计算机视觉等筛查涉黄、暴力、等违法及不良信息,构建舆情分析等信息监测系统,维护健康的媒体环境,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还可以从事部分新闻编辑工作。在娱乐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创作虚拟人物,如结合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提升游戏人物的真实性等。

四、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一)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1.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稀缺。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技术人才缺失成为发展掣肘。人工智能市场发展迅速,专业人才需求增长迅速,现阶段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较大,国内人才市场面临专业对口人才数量少、相关技术人才技能水平较低、经验丰富人才稀缺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企业增多,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战场,中国需要加速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运作。政府加强人工智能人才战略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应用数学、计算机网络、生物科技等相关学科人才或程序员等相关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吸纳海外专家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储备;学校在基础教育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知识,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扶持人工智能科研工作,同时校企合作,提升储备人才的实战能力;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加深与国际顶尖行业专家的交流,或通过融资并购等吸纳更多专业人才。

2.底层及核心技术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尚需完善。

人工智能产业尚不成熟,计算芯片、算法等技术亟需突破。现阶段,人工智能底层及核心技术应用以“弱人工智能”为主,无监督学习模型算法、语音语义识别技术等存在缺陷,情感表现等尚未突破,如当前的智能语音助手并不能完全理解复杂的人类语言,图像识别技术不能完全理解图片图像中的元素,核心技术的不成熟是人工智能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复杂的人工智能相关软件在应用初期会存在多种可攻击途径。在这样的局势下,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仍十分巨大。

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化应用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行业参与者应更加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多个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创新核心传感器、高速计算芯片、计算平台等关键技术,提升机器的感知与计算能力;在算法模型方面,要完善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计算视觉等算法程序和框架模型,提升机器感知理解能力与分析决策水平,增强机器自主学习能力。在产业技术解决方案方面,在生物识别、人机接口、数据库系统等方面寻求更智能的识别、分析及决策的应对方案。同时,在开源开放环境下,需多方加强技术合作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智能生态。

(二)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1.数据存储、计算市场迅速发展,但数据安全面临新挑战。

现阶段数据规模不能满足人工智能市场化应用的需要,数据存储、计算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开放环境下的数据隐私安全面临新挑战。人工智能所需数据需经过筛选,数据的标注和采集成本较高,同时,不同场景中的数据维度多样,数据标准不一,如何将现有数据维度转变为人工智能所需成为发展难题。现阶段人工智能对数据规模要求较高,但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计算机或机器等能够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避免过度依赖数据。此外,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数据能否规范使用、用户隐私能不能得到保障也将成为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推动数据使用规范化,政府与企业需要协同运作,建立合理的数据管理机制。如,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改善数据测量方法,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在不同行业逐渐完善数据采集标准,高效地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机器识别所需数据。同时在数据管理时,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的规范,设置权限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政策法规,加强行业自律。

2.市场应用刚刚起步,基础服务能力尚不足。

人工智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品有待市场检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门槛较高,同时公共数据资源分散,人工智能基础服务设施难以集中使用与管理,人才及技术成本较大,企业进入及发展难度较大。尽管语音助手等产品已开始应用,但服务水平高低不同,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生活等领域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诸多应用场景尚未挖掘。

市场发展需要增强企业协同能力,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市场通过打造资金、技术、数据资源整合的公众服务平台,可以加速孵化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培养专业人才,多方联合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拓展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预测

(一)技术:技术赋能全领域,网络服务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将不断创新升级,推动智能化服务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变革源于传感、算法、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未来传感技术精准化、集成化、自动化、微型化,算法模型不断创新、迭代、整合,计算芯片趋于专业化、定制化、移动化,机器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情感表现等“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将实现突破。同时,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教育培训体系逐渐改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化体系将成型,包括跨平台的数据、算法框架标准的统一等。此外,中国将寻求关键技术突破与独立,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软硬件设施,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作、生活关系更加紧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