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移动信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20

移动信息论文

移动信息论文篇1

1.1移动通信技术特征和优势

第一,移动网络覆盖面广,使用方式灵活,扩展性比较好,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连接到移动网络中去,没有其它硬件软件设备需求,方便快捷地让用户实现网络扩容;第二,移动网络的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便宜的,移动网络在建设、维护、扩容等方面都是公开透明的,是值得信赖的网络;第三,移动网络在使用上更为方便。移动网络通过终端提供给用户丰富多彩的软件设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新的移动智能通信终端更是不仅仅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使用,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

1.2移动通信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政府也积极地推动电子政务,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高新的电子政务结合起来,不但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检察机关也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出办案时,一些办案场所比如说看守所之类的对嫌疑人进行询问时,移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对现场进行监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二是在侦查指挥方面,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任务分派、指挥、询问等等,可以将现场情况直接转达到指挥中心,方便了集中的部署和指挥。三是在远程协助方面,专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相关的操作进行远程协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审讯现场等场合,专家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四是在视频会议方面,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视频方式进行提审、工作汇报、在线学习等等,不同地区的人员也可以实现共同会议。五是在无线监控方面,对于那些不方便铺设有线网络的地区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覆盖,通过无线网络对这些地方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移动通信技术在检察信息化应用中的发展

2.1更新思维方式,突破观念壁垒

当前我国政府和许多机构虽然开始实施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普及率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机构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鼓励相关人员学习新技术、开拓新思潮、转变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作生活的利用率。

2.2完善制度机制,统一标准规范

如今,移动通信技术并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兼容使用,带来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政府采购限制、入网许可限制、安全保密限制、技术壁垒、标准真空、标准重叠等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在政府机关移动通信应用上,我国政府进行了各种限制,没有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另一方面,如今我国各通信运营商采用了完全自由的3G技术路线,如TD-SCDMA、CDMA2000、WCDMA等。

2.3加强技术研究,注重信息安全

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将会和公民的隐私、社会公平和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移动应用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对提升检察机关移动应用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检察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检察机关中,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根本,利用当前越来越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检察机关的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我国检察机关的管理与技术能力,保障我国的检察工作更为顺利的展开。

3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经营策略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3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第二,有利于合理调动和使用人力资源,为主业减轻人事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移动信息论文篇3

关键词:移动通信经营策略

一、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二、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三、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第二,有利于合理调动和使用人力资源,为主业减轻人事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移动信息论文篇4

(1)客户基本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集团客户资料、个人客户资料、渠道及合作伙伴资料、精确营销目标客户群数据和各类特殊名单。

(2)客户身份鉴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的服务密码和客户登录各种业务系统的密码。

(3)客户通信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详单、原始话单、账单、客户位置信息、客户消费信息、基本业务订购关系、增值业务(含数据业务)订购关系、增值业务信息、客户通信行为信息和客户通信录等。

(4)客户通信内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通信内容记录、客户上网内容及记录和行业应用平台上交互的信息内容。客户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威胁主要包括因为权限管理与控制不当,导致客户信息被随意处置;因为流程设计与管理不当,导致客户信息被不当获取;因为安全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客户信息被窃取等。

2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的目标

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的目标如下。

(1)利用安全保护手段和审计系统对业务支撑网客户信息的数据泄漏及篡改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计。

(2)通过管理制度及细化管理流程强化客户信息安全的日常管理和审核,及时处理客户信息泄密事件的处理,落实信息泄露的惩罚措施。

3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的要求

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的总体要求如下。

(1)对业务支撑网客户信息按数据价值、数据安全需求两方面进行分级管理。

(2)对业务支撑网客户信息的所有存储方式及获取途径应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并弥补业务层面和系统层面中可能导致客户信息被篡改和泄漏的漏洞。

(3)利用安全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客户信息管控,避免数据泄露和非法篡改。

4总体设计

结合业务支撑网客户信息安全保护要求给出安全保护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主要从客户信息授权鉴权、电子审批、数据提取控制、维护工具管理、数字水印、文档管控、操作行为审计等方面加强客户信息安全控制,提高业务支撑系统的客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4.1体系架构

整个体系由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构成,每个层次分别对应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的主要功能模块。

4.2功能模块设计

整个客户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功能模块设计和系统交互。下面针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功能设计。

4.2.1授权与访问控制

通过4A管理平台实现维护终端集中化授权与访问控制。4A管理平台上采用堡垒主机的技术,基于用户的权限,进行统一的资源层和应用层访问控制,避免维护人员使用不安全的终端直接访问客户信息。4A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审计操作,原有系统功能和性能不会受到影响,在减轻管理员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账号控制和操作审计。

4.2.2客户信息鉴权控制

客户信息鉴权控制首先对业务支撑网中所存储的数据进行梳理调研,根据数据机密性把数据分为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两大类,并对敏感数据按机密程度级别进行分类。鉴权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属性综合分析、实体敏感度定义、内容敏感度定义、属性敏感度定义、敏感度分级、敏感度分级核查和数据安全鉴权控制调度等7部分;本文工程数据安全鉴权控制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数据属性综合分析:制定敏感数据定义原则,并对全网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析出当前业务支撑网中的所有敏感数据的存储位置和访问方式。

(2)实体敏感度:实体敏感度是根据实体的保密程度来划分的敏感度。数据库表实体根据业务内容和行业背景等视角的不同,其敏感级别也有所不同。

(3)内容敏感度:根据实体内容的保密程度来设定的敏感度。根据数据库实体关键属性值的不同,其相对的保密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按月周期(或其它周期)属性来划分,将数据分为当月、3个月内、6个月内,并分别设置不同的敏感级别,拥有不同级别的用户所能查看的KPI周期范围就会不同。内容敏感度的优先级低于实体敏感度。

(4)属性敏感度:属性敏感度是根据实体属性(如字段)的保密程度来划分的敏感度。梳理系统的所有数据库表及其字段信息,运用这些集中管理的实体属性内容,给每个属性设置相应的敏感级别。在数据敏感度控制方面,属性敏感度的优先级仅次于实体敏感度。用户首先要有实体的浏览权限,才进一步考虑属性敏感度。

(5)敏感度分级:根据敏感数据的实体敏感度、内容敏感度、属性敏感度来计算出数据的敏感度级别。

(6)敏感度分级核查:根据预订的检查策略和规则对敏感数据的分级进行核查。

(7)数据安全鉴权控制调度:实现对数据安全鉴权控制的整体调度管理,负责对敏感数据模块的整体控制。

4.2.3电子审批管理

电子审批模块包括自管理模块、审批内容管理、审批时间管理、电子审批引擎、电子审批服务支撑、审批赋权管理、电子验证码管理、临时访问审批管理、永久赋权审批管理和审批任务管理等。用户访问业务支撑网时,如需要临时性获得直接上级某个功能点的用户权限,访问用户需进行权限升级的电子审批,将电子验证码传给业务支撑门户,由业务支撑应用门户向访问用户的直接上级发送。直接上级如同意该申请则转发电子验证码到访问用户,访问用户输入该电子验证码通过审批,用户通过审批后在限定时间内获得查看权限;如直接上级不同意该申请则不进行转发。

4.2.4数字水印管理

数字水印模块包括自管理模块、敏感度内容配置、数字水印生成引擎、数字水印调用管理、用户数据采集、数字水印配置服务、条形码规则管理、水印校验服务和流程管理接口等。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自管理模块:负责数字水印服务自身的配置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敏感数据内容控制等功能。(2)敏感度内容配置:负责数字水印服务自身的配置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敏感数据内容控制等功能。(3)数字水印生成引擎:水印生成引擎给请求的应用返回数字水印图片文件,数字水印图片文件由用户的条码图多次重复出现形成,用户条码图用请求应用的用户ID计算得出的,不同的用户ID生成不同的条码图。(4)数字水印调用管理:负责对业务支撑系统提供数字水印服务的整套调度和支撑管理。(5)用户数据采集:根据数字水印的生成需要,采集业务支撑系统的访问员工ID、时间日期、登录IP及菜单ID等信息。(6)数字水印配置服务:负责用户访问页面时调用数字水印服务的配置管理,通过配置来定义哪些业务支撑网内容需要提供数字水印服务。(7)条形码规则管理:定义数字水印的条形码规则,根据规则实现计算、加密、编码并进一步生成用户条码。(8)水印校验服务:提供后台服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功能解读条形码并找出真正的用户姓名。用户访问页面时可以根据访问员工ID、时间日期、登录IP及菜单ID生成数字水印信息内容,将数字水印信息内容传送给业务支撑系统,由业务支撑系统门户进行水印展现。

4.2.5客户信息取数控制

4A管理平台针对客户信息访问提供了图形化工具与审计相结合的集中管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用户管理、用户鉴权、操作审计和访问控制的体系。不再允许用户对数据库后台资源的直接访问;需要将通过数据库的堡垒取数控制主机来访问,由堡垒主机预装的图形化工具访问数据库的后台资源。

4.2.6维护工具集中管理

客户信息的维护工具通过4A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Web,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所涉及的应用软件或工具集中部署在4A管理平台服务器上。通过Web方式来向不同用户或用户群并仅其所需应用;用户在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访问权限访问内的客户信息。

4.2.7客户信息文档管控

针对业务支撑网中涉及客户信息访问的维护人员都建立一个个人文件夹,个人文件夹的文件存放在4A文档服务器上,通过4A管理平台访问每个账号的文件夹。文件夹设置权限为只能某个主账号访问。管理中心通过FTP协议访问文档服务器的目录,客户端通过HTTP协议管理文件夹,上传下载通过HTTP/FTP协议。实现客户信息批量文档下载操作行为的可控化,如果维护人员的确因业务需要下载用户数据,则需要根据事先约定的申请、审批等环节,同时通过短信通知上级主管,形成基于信息安全监察机制的闭环控制体系。

4.2.8客户信息访问审计

通过4A管理平台任何用户使用和应用的过程可以被全程监控,其审计的内容包括录像审计、SecurerCRT审计、Sql访问审计、客户信息批量下载审计等。任何用户使用维护功能的过程将被全程监控:用户的操作行为及显示器上的内容变化可以存放到集中存储上,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像看电影一样回放。为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隐私,客户信息访问审计允许灵活定制以时间、角色、应用名称、位置为参数的录像策略来控制录像的开始和停止。业务支撑系统从各环节层次抽取的审计日志信息,按照4A管理平台的要求对其进行重新过滤和格式化整理,并最终进行日志信息入库。整个过程需实现处理的流程化及自动调度机制,以保证4A管理平台能够及时地获取日志数据。4A管理平台提供统一日志采集接口(API或WebServices),所有应用系统都可以调用该接口,记录日志信息。

5意义

客户信息保护体系的建设是以强化业务支撑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安全审计、数据安全保护为最终目的。通过对系统权限、操作日志、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满足中国移动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需求,提升业务支撑系统抗客户信息安全风险能力,更进一步推动业务支撑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6结束语

移动信息论文篇5

目前信息安全是一个所有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唯一一个对用户的移动业务体现形式的移动终端,同时作为载体存储用户个人的信息,是要与移动网络配合以保证安全的移动业务,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之间可靠安全的通信通道,同时还要使具有机密性、完整性的用户个人信息得以保证。不断强大的和逐渐普及的移动终端功能,不可或缺的用品逐渐成为移动终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同时在带给用户便利的这些具有强大功能的智能终端,也导致了一系列日益突显的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在智能终端中;而另一方面,信息的泄露与病毒的传播也会为数据交换功能和丰富的通信所引起。在管理进网检测中,分析现有的信息安全威胁,并对移动智能终端通过专业的安全检测工具检测操作系统,让终端自身的防护能力被移动智能终端的制造商所提高,以保护原本没有防护能力的智能终端。使用户在使用通过行业标准规范的应用程序时可知、可控。但是,目前仍有水平不足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的信息安全的一部分用户,同样会导致暴露部分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个人信息。

二、分析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新业务集成在移动终端之上,对信息安全来说,部分的新业务是有其特殊的要求的,新的安全隐患可能伴随着用户的部分新的业务。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定位业务,其自身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的,而个人用户的私密信息也是包含位置信息的;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生物识别的技术,则可以记性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但是在终端设备上同样会缓存生物识别的信息的,所以移动终端具备定位业务是有特殊的要求的,尤其是在对于信息安全方面。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软件系统,应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规避不同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防范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1)应用程序的权限进行限制。

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该应用程序的最小权限必须得以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最小权限的原则,将大大降低受到恶意软件攻击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不一定懂得如何验证是否合理权限要求的应用程序的广大普通用户,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系统所要求的权限会直接授予。所以则需要在设定权限或申请权限时的开发者,使最小权限的原则严格的执行。

(2)认证程序应用。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认证并防范恶意的程序。审查相关的代码经过应用程序以及完整的测试,可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并确认其合理的使用权限,这力的防范了恶意程序。

(3)设置数据信息的加密功能。

用户在使用浏览具有个人隐私性质的信息或是应用时,硬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登录用户口令来使某些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解锁,以减少威胁安全的情况发生。

(4)备份私有数据以及做好防护措施。

用户在使用私有数据时,应提早及时的做好数据的备份以及防护措施能,以免在数据发生损毁或是泄漏时能够有效的找回,而且做好数据的防护措施例如密码找回。则可防止信息的二次泄露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篇6

1.1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1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源于提供商和个人用户。这里提供商又分为服务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即通常是指在移动网内运营增值业务的社会合作单位。它们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信息服务,如娱乐、游戏、短信、彩信、WAP、彩铃、铃声下载、定位等。内容提供商通常是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会合作单位。信息内容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本单位自行开发制作的,另一类是依法或依约定从某些版权拥有者获得授权或邻接权,比如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等。而个人用户由于移动互联网交互式服务以及用户参与水平较低,目前来自个人用户的信息相对于Web2.0互联网网站来说少得太多。

1.1.2信息资源类型

按照资源属性进行划分,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公共信息、商业信息、交互信息和个人信息。时事新闻即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重在描述事件发生的事实,时间性和空间性很强。公共信息是指大家都能自由获得的信息,比如12580和12114等声讯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商业信息是指比如移动商城、手机证券等移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关于商业方面的信息。交互信息就是常见的手机QQ、微博以及短信等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信息、电子邮箱、个人账户信息、位置信息等隶属于信息用户个人的一切信息。按照信息种类进行划分的话,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等。由于终端设备的特殊性和显示屏的局限,目前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种类还是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但是与互联网相比,这些类型的信息由于需要较高的设备性能作为支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量和比例都相对较少。

1.2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1.2.1增值信息服务

随着3G信息时代到来,传统的通话服务进一步减少,移动网游、移动动漫、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产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其商业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并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更多的盈利模式。

(1)一般增值信息服务。一般的增值信息服务有手机网游、移动动漫、移动商务等。手机网游的优点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但在网络条件、平台建设、付费渠道、盈利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同样,目前我国手机动漫也存在内容稀缺、产品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等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服务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把WEB、WAP和SMS三者结合起来,既能继续使用2G时代原有资源,又能把现有资源延伸。但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大多体现的是“便民”性,而对于用户来说,“利民”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农业信息增值服务。面向农村的信息增值服务在各大运营商的服务版图上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分量。比如,中国移动与农业部在三农信息服务、农机调度信息服务、农商对接平台等项目开展了重点合作。其中,“12316三农信息服务”由农业部门提供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由中国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呼叫中心,通过语音热线、短信咨询等方式为全国农民提供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专家咨询服务。比如在广西已有近两千名专家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金融信息服务有望实现用户、ARPU双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网络炒股用户规模为7088万人,同比增长24.8%,而随着国内3G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信息服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4)位置信息服务。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服务是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应位置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加入了LBS的行列。LBS是一个位置服务协作平台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具备可以随时、随地、为任何人、任何事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如个人位置信息搜索、推荐服务和个性化地图构造等;任何人通过平台可以方便、多向互动地为虚拟组织中的其他人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终端用户的功能包括: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位置感知的信息查询、系统消息推送、黄页查询、群组协作、传统通信、用户管理等。由于位置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因此目前各方面都不成熟。

(5)面向教育的增值信息服务。面向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有移动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等,如手机一卡通之类,将校园卡和手机绑定,便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服务进行电费网费的缴纳等活动。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还有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信息服务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2.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8月,我国移动电话的用户数达到11.96亿,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切实推进3G网络建设和推广,调整手机上网资费,引入明星终端,极大刺激了市场需求和用户购买及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手机应用商业模式成功整合大量个人开发者和团队,使得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机应用数量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黏性和体验度。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移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所在。任何一个手机号码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用户,用户的行为和消费习惯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个终端“暴露”出来。但是实际上,许多用户是在自动开通GPRS情况下被动上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网民。而且由于手机键盘小,输入存在障碍,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手机上网。

1.3信息人才现状

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可以促使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现在的信息社会由于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谋求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当前信息人才的现状是: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运营人才稀缺;网络型和技术型人才比重偏高,业务型和经营型人才比重偏低;执行型人才比重偏高,战略型与规划型人才比重偏低;专家型人才比重偏高,复合型人才比重偏低。而四类短缺的人才正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实施战略转型所必须具备的,因此信息人员的这些现状不容乐观。

1.4信息技术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技术除了基本的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新技术需要特别引起关注。①Web2.0技术:Web2.0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标准互联网运用模式。以博客、内容聚合、百科全书、社会网络和对等网络为代表的Web2.0应用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和使用。伴随手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该类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②云计算: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服务,并且能够实现按需支付的需求。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Web2.0提供了云计算的接入模式,也为云计算培养了用户习惯。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建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和运营成本会大大的降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生命力,运营商需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才能创造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价值。

1.5信息安全与保障现状

移动互联网来自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谓是取之于传统技术,而超脱于传统技术。但是不可避免地,移动互联网也继承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漏洞。此外,移动互联网由于本身的特点,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移动通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扁平网络、丰富业务和智能终端。不同于全部由运营商管理的单一业务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多种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移动数据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但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移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用户信息(如位置信息、消费信息、通信信息、计费信息、支付信息等)交换,如果缺乏有效管控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用户信息滥用,使用户隐私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垃圾信息的传播空间将大大增加,垃圾信息的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捷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

2.1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欠缺规范

服务市场欠缺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很多移动服务现在还处在开创阶段。业务种类从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无线音讯互动服务到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移动即时通讯、移动电邮、位置服务、二维码等,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进入的SP企业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数量为21291家。随着进入门槛降低,经营企业良莠不齐的情况非常明显。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业务,追求短期效益,采取很多违规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权益。②具体表现在服务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消费陷阱。

2.2用户信任问题

有些移动运营商只在乎自己是否盈利,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使得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另外移动运营商还存在欺骗顾客的现象,使得顾客在制定了信息服务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就使用户对其的信任大大下降,妨碍了移动互联网健康快速的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定位于一个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质疑。首先,智能手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移动终端在向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书等便携式终端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使移动互联网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其表现为智能终端病毒及木马病毒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出现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其次,来自传统互联网的恶意代码、僵尸网络、垃圾信息等问题,以及来自新业务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诈骗、隐私泄露等问题将越发严重。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大,节点自组织能力强,同时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此外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恶意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即时性、群组的精确性等特点。

2.4信息资源质量问题

“信息爆炸”现象严重,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大量无用信息所淹没,因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洪水”中搜寻有用的信息,搜索过程难免造成大量信息流失,从而造成信息的极大浪费。另外,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着移动互联网,如果等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治理,难度更大,代价也更高。

2.5移动通讯行业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还比较薄弱。我国监管机构缺乏法律的充分授权,由于立法相对滞后,监管部门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综合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其次,技术上防范难度也比较大,移动互联网违规发送内容和频次的多变性、隐蔽性以及跨地域的传播使得调查取证困难。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公民权利、社会价值的判定等诸多领域,需要公安、工商、新闻、文化、电信等在内的多个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力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3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对于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制定出一些对策来改善这些问题,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信息服务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应该加强政府监管。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准入对经营者提出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承诺;服务质量通告,定期通报违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通过年检手段,清理不规范的经营企业;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电信服务质量;还要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评测机制、信誉机制以及退出机制。②基础运营商在提高改善电信服务质量中应承当相应责任。基础运营商给信息服务经营者提供了业务接入网络平台,如果信息服务经营者内容上有问题,从法律责任上讲应该由经营者自己承担,但实际上这些消费者都是基础运营商的客户,基础运营商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因此对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监管是基础运营商无法推卸的义务,基础运营商应从制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和审核流程,理顺信息服务经营者准入及退出机制,严抓信息服务经营者服务质量问题,这将有助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经营行为。③还有加强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经营者也应自身提高服务质量。④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监督作用,尤其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移动信息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维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3.010

〔中图分类号〕C9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3-0052-05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mobile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the results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universit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obile learning services.This article use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studied the academic user mobile learning information inquiry behavior of the subject,age,title of the three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disciplines we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rs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The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formation evaluation dimensions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information utilization.Associate professor in information awareness,information access,information evaluation,information utiliz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significant advantages,only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other dimensions were higher than the lecturer and professor.35-50 years old user information query behavior of multiple dimensions was higher than other age groups of users.

〔Key words〕university;academic user;mobile learning;information inquiry behavior;influnce factor;dimension

S着移动技术和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术用户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或M-Learning)正日益受到高校学术用户的青睐。移动学习是指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1]。众多高校适时整合线上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推出了大量互动在线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边走边学、交互学习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环境为高校学术用户创造了“无缝学习环境”。

然而,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移动技术的更新、手持设备的多样化,移动学习将面临更多挑战。移动学习方式的不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得学习效率和效果很难追踪。对于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的查询行为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其信息查询的影响因素很有意义。

1相关研究

移动学习是继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之后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数字化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根本特征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目前,移动学习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等[2]。如叶林成、徐福萌提出非正式学习、情境认知学习、活动学习以及经验学习是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3]。移动学习在欧洲和北美经济发达国家研究较早,研究范围广泛、内容比较深入,如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技术研究小组认为,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Keskin和Metcalf从理论视角出发,对企业、高校、军队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列举了与移动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傅钢善等针对MANET的特点及其应用,探讨了基于MANET的移动学习及其系统构建,并通过JIST/SWANS平台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证明MANET具有良好的通信性能[4]。黄建军、张璐在提出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整体构建框架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构建移动学习环境的移动学习网络接入技术、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资源制作和移动学习终端设备[5]。

学者们对信息查询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查询的理论、信息查询的模型和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信息查询是信息行为的一部分,Wilson,TD是较早研究信息行为的学者,他分别于1981年、1996年、1999年三度改善自己所提出的信息行为模型。他的理论基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信息需求是心理、认知、感情三方面的基础性需求;二是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会遭遇环境中个人、人际、环境的障碍[6]。Wilson,TD认为信息查询行为是用户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查找信息的行为[7]。行为主义创始人JohnBWatson认为,影响信息查询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个性(心理、情感、认知)、人际关系(工作角色、工作参与程度)和环境(工作、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物质环境),同时,用户对信息价值的认同、获取信息的成本、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人动机都会直接影响信息查询行为[8]。查先进等认为个人对行为态度的改变主要受到中枢神经和边缘路径的影响,运用双路径模型研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息可信度都显著正向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9]。薛杨、许正良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分析微信营销环境下,用户在沉浸状态下产生的阅读、点赞、评论的信息关注行为,以及转发、评论、创建信息分享行为的关系[10]。胡德华、王蕊从社会学视角下构建了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模型[11]。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们分别对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从理论、方法、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较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关注移动学习的信息查询行为,尚未对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的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对学科、年龄、职称3个影响用户移动学习查询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2研究工具

21信息查询行为量表的开发

比较成熟的信息查询行为量表有CFTimmers等人编制的量表“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Scale”,该量表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信息查询能力进行比较、监控、解析,旨在评估高校学生的信息查询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12]。国内学者引进该量表,验证其在中国大学生应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息和效度[13]。

本文根据国内外信息查询行为量表的研究,结合高校学术用户的自身特征,开发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量表,该量表由“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4个维度共20个条目组成。

信息意识是指对移动学习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选择及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本研究中信息意识包括五个维度:我对新的学术信息很敏锐;我持久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我进行信息查询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动;我进行信息查询是一种有目的、目标的行动;我具有获取、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获取技能,用户在信息获取时会受到用户偏好的影响,用户偏好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历史倾向和行为等,用户在考虑信息服务时会表现出倾向性的选择,是用户认知、心理感受权衡的综合结果。本研究中信息获取包括五个维度:我熟悉自己专业的信息资源分布情况;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移动学习;我能熟练应用各种检索工具和专业数据库;我愿意和同行交流或向老师请教;当检索结果不满意时,我能构建合理的检索策略。

信息评价是指对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有效性以及相关性等进行判断和分析。本研究中信息评价包括5个维度:我会考虑数据库的学科覆盖范围;我会考虑期刊的权威性;我会根据作者知名度、作者所在单位影响力考虑文献质量;我会重点考虑近5年之内的文献;我会考虑文献全文的可获得性。

信息利用是指利用已有的信息学习、阅读、传播、交流、增殖的过程。本研究中信息利用包括5个维度:我能综合各方观点提炼新的观点;我能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找到新的创新点;我能根据查询到的文献资源及时修改我的研究计划;我会比较文献知识的优劣、判断其价值;我能在研究中引用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成果。

学术用户移动学习的信息查询行为的4个维度的提项都采用5点式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在数据处理中,对完全赞同、比较赞同、基本赞同、不太赞同、不赞同分别赋值5、4、3、2、1。

22信息查询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21信度检验

信度用来衡量问卷的可信程度,主要检验问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系数是衡量问卷结果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在Likert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系数。本文采用Cronbach α值来测量问卷的信度,Ω鞲霰淞拷行α信度检验。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9以上,表示信度极佳;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信度高;如果在07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低于07,问卷就要重新设计了[14]。表1显示了本文的Cronbach α值都在07以上,问卷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2效度检验

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主要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进行Kaiser-Meyer-Olkin(KMO)测度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Bartlett球形检验),KMO给出抽样充足量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Bartlett球形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是单位阵,则表明不适合采用因子模型。一般来说,当KMO的值大于05时,则适合做因子分析,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KMO的值为072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近似卡方为684538,自由度为289,量表总体上有效,变量对应的问项不做调整。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问项做因子分析,每个变量的荷载系数都大于06,问卷具有效度,适合进行模型分析。

3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整体分析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地区8所不同高校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9267%。调查对象中,男性122名,女性156名,涉及管理学、教育学等15个专业和5个不同的学科。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以及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高校学术用户在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

31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评价不存在学科差异

分别对不同学科的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分析来看,信息查询行为中,信息获取行为最优,达到M=3614。这说明高校学术用户都是有能力进行移动学习的,而且也愿意进行移动学习,表明在高校进行移动学习的建设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意识最好的是管理学(M=364),其次是工学,信息意识最差的是文学;信息获取最好的工学(M=382),最差的还是文学;信息评价最好的是管理学(M=373),最差的是理学;信息利用最好的是教育学(M=392),最差的是理学。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信息查询行为总量表及各个维度进行学科差异比较,表3清楚地表明不同学科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评价方面没有差异(P>005),而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方面是有差异的(P

32副教授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最活跃

分析不同职称对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将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它系列职称参照进行分类,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从不同职称的4个维度来看,其得到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不同职称的学术用户,其信息查询行为各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职称高低会影响信息查询行为的各个维度,值得关注的是,职称并不是越高越好,副教授在每个维度上的指标较好,有些指标明显超过教授,表明副教授学习能力强,是科研中坚力量。这可能与许多学术用户科研动机有关,教授不存在评职称压力,科研动力不足;副教授大多已完成学业,专业基础好,是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需要晋升职称,相反科研需求强烈,科研活跃,这也带给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启示和思考,制定切合实际的科研考核评价政策和激励政策十分必要。

3335~50岁的用户信息查询行为能力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用户分析不同年龄对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的差异,考虑到大多数用户博士学位是在35岁之前取得,教授职称一般是在50岁之前评上,所以将年龄分为25岁以下,25~35岁、35~50岁、50岁以上几个阶段,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分析显示,用户年龄影响信息查询行为,各个纬度存在显著差异,P值都小于005。整体来说,35~50岁的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用户。

4影响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的因素分析

41学科因素的影响

从结果分析来看,不同学科是影响用户信息查询行为差异最小的因素,信息意识和信息评价维度几乎没有影响,仅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方面有较小的影响。这可能与高校科研考核与评价政策有关,高校一般对待不同学科很少有差异化的科研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科研考核和评价政策相同对待所有院系的不同专业人员,教师和科研人员都会自觉、自发地进行信息查询,对新的学术信息敏感。查询目的和目标都比较明确,为了完成论文和专著、或者是进行课题申报,会持久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具有关注、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这些学术人员在进行信息查询时,一般会考虑数据库的学科覆盖范围和期刊的权威性,选择本学科核心期刊,利用篇名或关键字进行查询,并且会根据作者知名度、作者所在单位影响力考虑文献质量。在文献时间范围选择上,会重点考虑近5年之内的文献。在进行文献下载时,会考虑文献全文的可获得性。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学科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评价维度没有太大差异。

42职称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副教授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4个维度优势都非常显著,仅在信息评价方面逊色教授,其它维度数据均高于讲师和教授。分析其原因,副教授一般科研基础都比较好,熟悉自己专业资源的分布情况,能熟练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专业数据库。在评职称的压力下,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进行移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愿意与同行交流,或者向专家权威请教,能认真思索专业前沿,迫切希望写出高质量论文在权威期刊发表,更希望获得部级课题的资助。在论文创新方面,副教授可能稍微差于教授,为了论文有所创新,副教授在对信息进行利用时,会综合查阅各方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研究的主题提炼新的观点,或者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到创新点,并能根据查询到的文献资源及时修改科研计划。通过比较发现,在引用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成果时,副教授会优于教授,更主动去查阅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我所用。教授在信息查询多个维度相反不及副教授。高校一般对助教没有科研要求,对讲师的科研要求很低,他们在信息意识等4个维度的劣势明显。

43年龄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年龄因素对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的差异影响很明显,具体分析发现,35~50岁的用户各个维度处于优势。这说明25岁以下的年轻人虽然有许多低头族,时间花在移动设备上比较多,但使用移动设备比较感性,许多时间可能是在阅读娱乐、游戏、休闲等信息,阅读科学研究等学术信息的时间不如其它年龄段用户多。25~35岁的用户大多还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工作单位还不明朗,家庭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分散了学术信息的需求,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50岁以上的学术用户可能有行政职务,社会兼职颇多,约束了用在信息查询上的时间和精力。而35~50岁的用户家庭稳定、研究方向明确、科研基础成熟,是一个学术用户科研周期的黄金时期,对于一所高校来说,科研领军人物大多是50岁以上的学术用户,但35~50岁学术用户的科研力量决定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35岁以下的用户是高校的科研新生力量,学校的科研环境、科研政策对于他们的引领作用很重要。

5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的学科、职称、年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行为的特征、探究高校学术用户移动学习信息查询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将为高校提高移动学习服务效率和质量提供依据。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选择量本较小、范围较窄,仅对武汉地区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3个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还有待拓宽、细化,对于这些不足,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改进。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2]王作伟.移动学习对大学生学习表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D].上海:东华大学,2016.

[3]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4]傅钢善,李婷,马少星.基于MANET的移动学习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3):42-48.

[5]黄建军,张璐.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7):59-63.

[6]Wilson,T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55(2):249-270.

[7]Wilson,T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ing Science,2000,3(2):49-55.

[8]周佩.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9] 查先进,张晋朝,严亚兰.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71-86.

[10]薛杨,许正良.微信营销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6):104-109.

[11]胡德华,王蕊.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8):56-61.

[12]Timmers C F,Glas C A W.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0,66(1):46-69.

[13]㈠,邬男男,程文英,等.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99-102,42.

[14]吕振通,张凌云.SPSS统计分析与运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5]田春虎.信息生态问题初探[J].情报杂志,2005,(2):90-92.

[16]Fred DDavis,Richard PBagozzi,Paul R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4.

[17]范晓春.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4):85-93.

[18]Lorraine Paterson,Boon Low.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for Smartphones[J].Library Hi Tech,2011,29(3):412-423.

移动信息论文篇8

摘要:通过网站访问方式调研了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就移动图书馆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对今后的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46-03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3]Lisa Carlucci Thomas.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OL].http:///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