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2-04 03:55:36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2

[案例扫描]同课异构,结果迥异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一

(1)解题:“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2)出示生字词。①认读,指名拼读,要求读准音。②说出难记的字,说一说如何记住字形?③找出生字与书上组合起来的词。④描红。⑤听写。⑥订正。

(3)听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作业:抄写生字词。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二

(1)指名读课文,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正音强化。

(2)学生质疑生字词。

(3)学生试学难认和难记的字词。

(4)听写,二次巩固。

(5)生动范写,传授技巧。

(6)学生写重点字,自我评析,反思超越:谁的字比自己写得好看,自己该注意哪些细节,可以有所提高?

(7)再读课文。①从文中找出“揠苗助长”的解释。②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③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农夫?

生1:我看到一个很爱庄稼的农夫,因为他“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天天都去看禾苗。

生2 :我看到了一个焦急的农夫。“他天天到田边去看”,仿佛在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这么慢呀,我都快急死啦。你再不长,我可要采取措施啦。”

师:农夫急于求成,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怎么拔的呀?

生: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

……

师: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尽。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

故事学完了,可是像《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还时有发生,你能举出一两个来吗?

……

[案例反思]写好字,读好书

两个案例,不同教学,教后检测,案例一教后学生能写出文中的生字词的90%以上,寓言的道理能写出来的,全班一样的标准,不会的同学直接就是空白,能把复述课文出来的不到50% ;而案例二教学后检测,能写出生字词的达92%,而且大多数同学写的字很工整,所组出来的词五花八门,寓言的道理,说法不下10种,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每人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复述课文时,他们能跳出文章的框架,有的同学还会改变人称进行复述,如有的以《禾苗的哭诉》为题讲这个故事,有的《这样的勤劳要不得》讲农夫的动机与效果的分离,这类的复述既尊重原文的主旨,又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效果。这样的同案异构带来的差别,给我们高效课堂带来太多的启发:

1.写字指导,举足轻重

小学语文教学,写字教学很重要,写字的指导,要抓重点,抓关键,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新学的汉字,新学的和难写的笔画、部件要重点指导,熟悉的笔画和部件可以不指导。一定要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琐指导的弊端。要当着学生边示范边解说,让学生从老师的范写学会怎样起笔、运笔、收笔、提按、转折、回锋、呼应、逆入、起承等,让学生做到胸有成“字”,意在笔先。

2.课文解读,重在感悟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寓言故事 语言教学

寓言教学,就是要充分借助于寓言的这些特点,挖掘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促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会思考生活,进行自我教育。

一、紧扣语言,品味鲜明形象

寓言教学也和写人记事类文章一样,应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感悟语言中的形象。一是要有主线,围绕“文眼”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教学《揠苗助长》,可以以题目为“文眼”,紧扣“揠”字,引导学生读、思、议:农夫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他“揠苗”的结果呢?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揠苗”为线,形成三个块面来理解寓言。二是悟形象,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在抓词扣句感悟的过程中,还应将语言的训练有机融入进去。如“巴望”与“希望”的比较、造句;“焦急”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将焦急时的语言和动作、神情展现出来;“一棵一棵”可以让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拔”的动作、表情、语言。这样,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训练了学生语言,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结合生活,感悟深刻哲理

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所讽刺的对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我们教师往往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将寓意板书出来,学生抄、背、默了事。其实寓意的揭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充分感受寓言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讽刺了哪些人和事,社会上有哪些人和事也同样可笑,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交流后,老师才把寓意归纳板书出来。如《揠苗助长》,在紧扣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农夫傻在哪儿?使学生明白农夫傻在内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为上。这是学生容易理解认识到的表层,难的是认识农夫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寓意上。2.那你来帮帮他,农夫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成语”:施肥助长、除草助长等后。再追问:为什么你这样做就好,农夫“拔”就死呢?扣“枯死”一词理解,使得学生明白了禾苗有自己生长的规律。至此,学生对于寓意的认识还局限在故事本身,没有真正达到寓言讽刺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3.寓言中的农夫可笑,那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也这样可笑的人和事?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加深理解,领会寓言的讽喻作用。

三、激发想象,训练创编能力

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角色少,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说明道理,在结尾,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续编寓言故事。续编寓言,是学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对故事内容的了解,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续编寓言。续编故事的写作空间大,想象空间大,创造空间大,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蓝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例如《狐狸和乌鸦》在教学完后,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小故事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2.改编寓言故事。改编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寓体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一个人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当然,步入高年级,对于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寓言让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寓言原文让学生欣赏,开掘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语言根基。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4

揠(拔)苗助长,汉语成语,拼音是yà miáo zhùzhǎng,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关于成语拔苗助长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拔苗助长的近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二、成语近义词急功近利 [ jí gōng jìn lì ]

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适得其反 [ shì dé qí fǎn ]

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揠苗助长 [ yà miáo zhù zhǎng ]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欲速不达 [ yù sù bù dá ]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三、成语造句1、拔苗助长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把事情搞坏。

2、拔苗助长的方式对学习没有任何好处。

3、培养教育儿童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4、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5、拔苗助长从前,有一个农民总是担心自己种的秧苗长得太慢。

6、让他有时间和空间自己成长。

言外之意好像是说不应该拔苗助长。

7、欲速不达!培养人、培养队伍也不能拔苗助长,压力必须一点一点地加上去。

8、四季无法人为的加以改变,就如一个人无法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急令春天的到来。

9、有时候,我竟等不到花开,便拔苗助长地把花萼的绿瓣一瓣瓣的分开。

10、急于求成,往往失败我们不能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11、为了防止复发,拔苗助长是绝对不可以的。

12、好高骛远只能眼高手低,拔苗助长终究欲速不达。

13、家长让孩子们上太多补习班,这是在拔苗助长,结果就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14、如果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严厉或者过于超前,反而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15、此外禅师还表示他会谨慎的使用孙悦,而不是拔苗助长。

16、四季无法人为地加以改变,就如一个人无法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强令春天到来一样。

17、草会自己生长,如果拔苗助长,它便会死去。

18、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19、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才是最明智的教育,否则只能拔苗助长。

20、我们许多老板,只想往上长,不想往下扎根!我们天天在拔苗助长!

21、我们在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22、如果需要的话,现在有很多书已用简单的语言改写和缩编,不要妄图拔苗助长。

23、现在是故事时间。

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喜欢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拔苗助长”。

24、什么事成熟?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拔苗助长。

25、如果过分追求成长速度,无异拔苗助长。

26、拔苗助长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27、我们发现过火的举高本身的身价只会拔苗助长。

28、这便是龟兔赛跑守株待兔和拔苗助长。

29、力道不要太粗暴,否则是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得到反效果。

30、让你的好主意在月萌芽,不要施加压力拔苗助长。

31、拔苗助长不是对员工的爱护,而是对员工的摧残。

32、学生的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反而应该让他们自然地发展。

33、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应该防范拔苗助长的趋势。

34、感觉现在的教育是拔苗助长,作文都是小孩子说大人话。

35、孩子还小,别拔苗助长。

36、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像拔苗助长一样,欲速则不达。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5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

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

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包括《伊索寓言》,也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寓言故事是虚构的,非常短小,有的甚至短短几句话。故事短小便于在民间流传。

2.叙述简洁。寓言在叙述上非常简单,一般没有起承转合,更没有什么铺垫,常常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讲完了。当然,简单的叙述中往往有一到两处精妙的地方,为了突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或者荒谬之处。

3.道理深刻。人们常常用“小故事大道理”来概括寓言的特点。寓言之所以流传久远,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值得咀嚼,振聋发聩,启人深思,反映了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

二、寓言的教学价值

文体不同,教学的价值也不同。作为“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来说,教学的价值在哪里?

1.讲述的能力。故事是用来讲的。讲述是把握故事的基本方式,短小简洁的故事更适合用来锻炼学生的讲述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苏教版教材寓言的课后练习也有这样一个要求。所以,寓言的第一个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讲述能力的培养。

2.理解的能力。寓言中的寓意对于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学生比较感性,他们缺少生活经历,还受到思维水平的局限,往往不容易从具体情节和形象中去准确理解和概括寓意。因此,将人物的形象与其中的道理关联起来,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寓言的第二个教学价值。

3.运用的能力。学生从寓言中明白道理,并能用三言两语来表达,还能联系生活来谈体会,把懂得的道理与生活产生关联,变成人生的智慧,最终提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寓言的第三个教学价值。

三、寓言的语文教学策略

1.抓内容,发展讲述能力

寓言故事本身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从文本内容入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知道故事的内容,这是学习寓言的第一步,符合学习的规律。在知道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讲故事,方式有很多。

(1)名称激励法。薛法根老师在上《揠苗助长》的时候,运用了有趣的名称激励法,从“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学生的兴趣一步步被激发,讲故事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老师只是在一边点拨、提醒、鼓励,学生们就乐此不彼,情不自禁地边表演边讲,令人捧腹。

(2)示范引领法。戴建荣老师上《揠苗助长》教学生讲故事时,主要采用示范法,他先绘声绘色讲好课文题目,幽默的动作、夸张的表情深深吸引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讲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体会农夫的性子急,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示范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讲故事。最后四个学生合作讲全文,讲得有声有色,可谓水到渠成。

(3)重点突破法。要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关键把握寓言故事中的重点句子,把这些句子讲好了,也就成功了。譬如《狼来了》,很明显就是要讲好两处“喊”的不同。第一处是说好几次他大叫,因为根本没有狼,他是开玩笑的,所以虽然声音很响,但是一点都不着急,可能会拖着调子喊:“狼――来――啦!狼――来――啦!”第二次是因为狼真的来了,他很慌张的,是急忙喊,可能还带着哭腔。喊得很急促:“狼……来了……狼来……”

当然,年级不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可采用图片想象法、关键词提示法、师生竞赛法来提高学生讲的积极性。中高年级可用添油加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加上表情和动作,甚至改变人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课文的结构也自然得到把握,生字新词也顺利地消化吸收。

2.扣焦点,提升理解能力

寓言故事中必然有一个点和正常情况不同,这个点凸显了荒谬之处、反常之处。找准这个点并把这个点突破,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譬如,《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的反“常”之处就在于农夫违背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了一截。如何才能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事情中明白道理,最后从心底说出寓意?

(1)在角色扮演中顿悟。

可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都是一株株小禾苗,老师就是那个农夫。通过扮演,学生能很快顿悟“拔”的荒谬,明白其中的道理。薛法根老师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的。

师:我现在是农夫,你们想不想长得再高一些,我来帮你们拔拔。谁愿意老师的帮助?

生1:我愿意。

生2:(急切地)来拔我。

(学生们开心地与老师对话,一个一个站起来,表示被拔过了。这时有几个学生似乎醒悟过来了,不愿意老师帮忙拔。)

师:你为什么不愿意我来拔你?这样长得快些。

生1:你不安好心,我们现在长高了,等会儿就死了。

生2:我们的生长规律被破坏了,禾苗的生长要循序渐进,你的方法不对。

师:是啊 ,所以农夫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对。这就叫做――事与愿违。恰恰与想的相反,这就叫做――适得其反。

师:这农夫啊就是太着急了,太着急了会――

生:好心办坏事,不仅会伤害别人,自己也会有损失,办出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

(2)在品词析句中体会。

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整节课品出一个“急”字。他抓住农夫“性急”这一特点引领细细品读课文,从焦急、急忙、急迫三个层面体会农夫“急”得离谱,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标点符号,知道表情达意不仅仅靠语言文字,还可以是标点符号。在感悟道理环节,让学生把“欲速则……”说完整、说丰富,体会急的后果,急的坏处。学生张嘴就来,说得非常在理。

3.巧拓展,增强运用能力

(1)对比阅读,走向深刻。

学习了《狐狸和蝉》以后,引导学生和低年级学过的《狐狸和乌鸦》作对比,为什么一样的奉承话,乌鸦受骗,蝉却能没有上当?经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因为蝉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警惕性强,善于观察,善于吸取教训,所以没有上当,免去了一场灾难。弄清蝉没有上当的原因,乌鸦之所以上当受骗也迎刃而解了。

(2)整本阅读,走向丰富。

通过学习整本的《伊索寓言》,学生们发现,狐狸不全是狡猾的,在《狐狸和鳄鱼》《狐狸和豹》这些寓言中狐狸是聪灵的,智慧的。这让学生懂得寓言中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体现了寓言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孟子 儒家 教育思想 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4-01

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因其一生从事教育40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得,在孔子教育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广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中一些教育主张对现今中职教育的影响极大。

一、“求己”思想

孟子继承孔子内省的教育方法,强调在教学中一切从自身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认为教学中应以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来时刻警醒自己,同时他也认为教师应凡事反躬自问才能不断进步,“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而已。”而且孟子还强调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也应严格要求自己,多去寻找探求以丰富自己,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只有自身知识丰富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才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此外,孟子也特别注重“求己”的方法,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他认为只要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使知识融会贯通于心才能游刃有余地概括大义,并总结出如何作为一名称职好教师的标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与技术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更应加强自身知识和道德体系的建设,学习孟子思想,多求诸己,少求诸人,使教师教学日进,学生学习日精。

二、“守恒”思想

孟子还强调学习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他曾举学下围棋的例子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今夫奕之为教,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进而孟子还认为学习时不仅要集中精力,更应不断坚持,他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同时孟子还举出挖井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借以反对学习中的半途而废。此外,他还援引“一曝十寒”的例子再次说明学习不守恒的严重性:“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中职教育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持之以恒是尤为重要的,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的学习态度肯定不利于学习的积累和巩固。孟子的“守恒”思想是中职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学生学习的持之以恒加上教师教学的不离不弃才是中职教育的宗旨所在。

三、“适教”思想

孟子也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他将可以教导的学生分为五类:“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认为学生无所谓好坏,只要肯受教,皆可进行教育。甚至孟子还通过一些消极的方式间接地教育学生,如他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此外,孟子还强调在教学中采用“启发”的方式使学生适于受教,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绳,弈不为拙射变其A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他进而主张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以怀疑一切的态度进行学习,所以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在教学中同样要求教师语言能深入浅出,适于教学,他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又说:“君子之言,不下带而道厚焉。”这种鼓励教师的启发性和示范性、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对中职教育影响极大,因中职教育是知识与技术的结合传授,推陈出新、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渐进”思想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7

一、系统学习网络大集体备课,促进教研网络化、现代代。

县教研室朱老师教我们如何加入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等,让我们学到了一手好活,并对集体备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网络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必然要与网络进行亲密接触。而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参加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网络能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是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把备课的方式由机械重复备课向积累优化式备课转变,个人封闭式备课向合作开放式备课转变,文本式向电子式备课转变,为教师减负增效。

二、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篇8

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就要用语文本质的力量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和发展助力。始终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之于儿童的言语生长就如同一层厚厚的“植被”。于是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展开愉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一则寓言走进一片语言丛林,由一则寓言追寻一段生长历程,用一则寓言留下一个语文印记,去积累更为丰富、饱满的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关键笔画,能正确、规范书写。

2.读懂故事梗概;学会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并尝试在关键处逗留,丰富故事内容。

3.在讲故事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纳闷”等词,并体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为和情感。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活动:猜图导入

1.老师带来了几幅好玩的画,想看吗?

2.学生根据图画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着儿童原有的阅读经历,用“寓言故事”之门把他们引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唤起儿童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经验,如藏有《亡羊补牢》等故事的图片,对故事里农夫“傻”样的呈现,本身就有一种漫画式讽刺的效果。课开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贴近儿童经验的起点,为课堂的整体立意进行了悄然铺设。】

一、揭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寓”是个生字,这个字,最关键的是竖(红笔描),要一直写到底。伸出手指写一写。

2.一起来学习第一则。这个字读“yà”,题目连起来,读――揠苗助长。

3.“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5.题目再一起读。

【课的导入要“轻”,意味着要简明而不烦琐,抓住一字的“一笔”“一音”,扣住一字一词之义,简洁明快;课的起步要“浅”,意味要简单而不繁难,无非是写写、读读、说说。然而,“轻”和“浅”,却蕴含着“准”和“要”。推敲“寓”最为关键的笔画当属“竖”,明白这一关键处,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笔都不会写错,此“竖”牵“寓”字全局。课题揪住“揠”字的读音和含义,其含义则来自学生对“揠苗助长”故事含义的原有经验。】

二、读懂梗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这个故事,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都能读准了吗?好,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巴望”,学生在书上圈出。)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拔苗”,学生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结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师板书“枯死”,学生圈出。)

3.来,看黑板,谁能把这3个词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第一步为“读懂”。“读懂”有两个要素,一为内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线索,线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为方法:根据线索简单说说大意,这是语文方法或能力,本课授予学生的是“关键词”串联法。找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聚焦在农夫“想”――巴望,农夫“做”――拔苗,结果――枯死。找出关键词,串联概述,读懂故事,读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讲,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怎样才能讲好呢?

哦,一讲清楚,二讲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读讲“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词变红,读这个词,“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2.师生对话交流。

引导抓住“天天”一词进行体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农夫什么样子?

(2)读好这句话。

引导抓住“焦急”一词进行体味。

(1)十分焦急,他会怎么想?

(2)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故事情境:你就是农夫,注意下语气,再来说一说。

(3)出示图片:“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小结:哦,汉字带给你们这么丰富的联想!古时候它是这么写的,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有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可真够急的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3.谁来讲讲故事的起因?

关注三个坡度,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更上一层楼:(1)短短几分钟,就把起因讲出来;(2)能注意讲的语气,有讲的味道;(3)能把十分焦急会怎么想也讲出来。

【讲故事的起因,在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大体表现为三种坡度:照“文”背;照“文”讲;讲丰富。从“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导学生做停留,去想象样子,揣测心理活动,可以说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情感等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起因讲好做铺垫。而当学生无法领会这种铺垫时,还需通过“有点遗憾,要是能把农夫十分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等评价语让学生顿悟,促进其从讲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读讲“经过”

1.讲好故事的经过是关键,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读读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们平常拔草一样拔吗?

学生体验活动,引导理解体会“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来,请你,请你,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相机追问:你怎么拔的?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4.就这样,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导理解体会“筋疲力尽”一词。)

(1)累得怎么样?(筋疲力尽,累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做做农夫筋疲力尽的样子。

(2)读好“筋疲力尽”(变红),并读好句子。

5.谁来讲讲第二自然段农夫拔禾苗?

关注三个坡度:(1)能完整地讲下来;(2)讲得味道较浓;(3)能用动作为讲加分,让我们看到了“筋疲力尽”的样子。

6.经过还有一段,老师不教,不讲,你们能讲好吗?还是先练一练。

(1)指名讲。

(2)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边是个“力”,农夫的话就要讲得响亮、有力,浑身都是劲。

(4)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说一说?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农夫的“显性动作”,反映的是“隐性心理”:有良好的出发点,自以为很有方法,有勤劳的付出,然而其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拔禾苗”这一体验活动是在为学生领会与表达寓意进行铺设。“筋疲力尽”会累得怎么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做做农夫的样子,则也是帮助学生在讲故事经过时,尽可能达到第二、第三坡度。经过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兴致勃勃”一词,加以引导,通过“勃”字形的辨识,领会农夫“兴致勃勃”地说时有力、有劲的情态,帮助学生突破原来的语文高度。】

(三)读讲“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导讲好“很纳闷”:教师做纳闷的表情,问: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这个情景,儿子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动作、表情。)

3.再一起讲讲故事的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但故事情境却很丰富,从“纳闷”铺开儿子的不解、奇怪之情,从“枯死”铺开儿子的难过、吃惊、捶胸顿足之状,在前两部分讲故事的基础上,只需淡淡处理,学生自然就会有所领悟,自然朝着生动精彩的方向而拔节。】

(四)完整讲述

1.一段一段会讲了,谁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看,这是根据故事而画的连环画,谁能来配音?要把你讲故事的本领尽情地表现出来哦。

2.指名学生上台讲。

关注学生能达到的最佳表现:(1)评价和自我评价;(2)推动自我提高。

【完整讲述故事,不是某个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的“表演”,而是对每个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一个综合促成环节。重点在于对讲故事学生的“评”和“推”。学生讲完,让其自我评价,但这不够,教师要给力,引导其发现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助力,帮助其补“缺”和提“优”,这样,指导和评价的是一个学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四、揭示寓意

1.你们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农夫怎么样?

2.你想对他说什么?

(1)引导学生从农夫的“急”、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的愿望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自由表达。

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适得其反

(2)引导生本对话。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禾苗一点儿都没有长,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力气没白费,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是在拔苗助长,其实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结:笑声中,我想你们都明白了。(指板书)赶紧把三个词记在题目右边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讲给谁听?为什么?

3.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请拿出课桌里的故事纸,轻声自由读读,再去感受一下。

(1)学生自由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寓言故事。

(2)阅读分享:告诉大家,你读了什么故事?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3)读了听了这类古代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对,故事里都有个“蠢人”,做的都是“蠢事”,这类中国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给我们启发,真是耐人寻味。《寓言两则》中的另一则故事《鹬蚌相争》,就又是一种味道了,下节课,也这么去读读、讲讲。

【从一堂课的结构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二板块,就是对寓意的领悟。此环节以清浅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即“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读了这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三个问题,形成学生思维的三个坡度。其一,对故事中农夫形象的思辨,在师生对话中初步建立对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农夫,到现实生活中农夫这一类人,运用寓意进行理解与表达;其三,由一则故事,一个蠢人,到多则故事,多个蠢人,发现一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进行讽刺、启迪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语文实践活动:

1.必选: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