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论文集8篇

时间:2023-03-17 18:02:13

小学语文论文集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1

一、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停留在表面

虽然集体备课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校的备课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集体备课对自身发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备课中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集体备课需在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备课活动一般由组长组织展开,教师轮流发言,共同探讨教学活动与教学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并不高,组长通常为核心发言人,其他教师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被动地听从组长的意见,即使提出小组活动或备课任务,也仅由组长一人主动完成,其他教师态度消极,不能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组长也会丧失集体备课的热情,当需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他们往往随便整理一些材料上交,从整体上来看,集体备课的效果并不好。

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担任班主任一职,需要处理小学生的很多琐碎事务,导致小学语文教师难以抽出时间真正投入到集体备课这一教学活动当中,故导致小学语文的集体备课停留于表面。

(二)集体备课方式较为陈旧

淇畏绞匠戮梢彩切в镂募体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也应当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但是从目前实际的集体备课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方式仍然较为陈旧,具体来说,在备课中,教师要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与观看,然后听取彼此的意见,最后用笔进行记录。这个过程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兴趣与积极性,且备课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差距较大,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丰富与创新,因此备课研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相对单一

备课内容单一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具有多样性的,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才能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教师研究与讨论的内容固定单一,这使得备课过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准备的材料大多都是从网上下载或是从教案上抄录下来的,其内容相似,且较为死板,不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材料的依赖性较强,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来提出新的看法与见解,教师的思维得不到激发,这使得小学语文课堂也难以得到丰富与创新,未能达到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内容存在片面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教学流程作为备课的重点,却忽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时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学期目标的要求,未能做出有效分析,也没有将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内容纳入备课体系,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出现目标不清晰,缺少实效性与创新性等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落实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积极推进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落实,这一要求不仅是针对小学生提出的,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展开探究、合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集体备课讨论中,教师之间可以展开必要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学习,了解彼此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结合实际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予以有效的教学与引导,使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基本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与发展,使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在集体讨论中,小学教师们还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与细致的探讨,从而加强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领悟,以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分析、感悟教材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高质量的集体备课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讨论,还需要对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考虑在教学中小学各学段的学生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或提出怎样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如何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或尴尬的情况。集体备课可以集中老师的智慧,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效设计课堂活动,把握好课堂节奏,保证备课的全面有效。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教师都可以及时做出应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有序进行。在集体智慧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将变得丰富灵活、生动愉悦,继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呈现给小学学生一个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三)有利于丰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发生着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主要为文本教学,即让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逐渐向着体验教学转变,即让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当首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内涵,获得独特的阅读体会。然而教师个人的体会是单一的、有限的,且不同能力、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年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所获得的情感感受也是具有差异性的,而集体备课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展开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深化彼此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并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高质量地展开情感体验教学。

三、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

(一)集体对教材进行研读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教师应当集体对教材进行研读,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为了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教师对教材的印象,研读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第一是从整体上对小学教材进行研读与分析,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年级研读教材内容,主要分析教材编排的顺序与体例,深入探究编写者安排课文内容与顺序的主要目的,了解每一章、每一单元、每篇课文之间的关系,然后思考如何利用这种关系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应当为教师留有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让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第二是对各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化探究,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各备课组可以根据难点与重点知识的数量,再将备课组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针对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研讨,并设计初步的备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呈交自己的方案,并共同进行讨论。第三是落实备课方案,在对初步方案进行讨论后,备案组对方案进行完善与补充,并在假期内将全册教材的方案进行整合,统一打印,以供教师进行参考与学习。

(二)集体对教案进行研讨

在研读教材并提出初步备课方案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对方案展开研讨,不断对方案进行补充与创新,使之能够符合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在开学后,应当在某一个班级内进行试讲,根据初步备课方案展开教学工作,一名教师负责教学试讲,其他教师则要进行听课,并做好相关记录。试讲结束后,试讲教师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分析初步备案中存在哪些不足,而其他教师也应当踊跃提出意见,说说自己的听课感受,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探讨。在交流后,教师需要明确方案中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如教W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课件等,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完善,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展开《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试讲时,有些教师可能会发现,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不大,此时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对课本内容产生兴趣以及情感共鸣。

(三)深入展开二次复备

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等各不相同,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语文班主任教师应当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展开二次复备,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要将集体研讨出的备课方案作为基础,然后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师要掌握四点复备原则:

第一,集体研讨的备课方案主要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展开,而二次复备则应当针对学生展开,使教学工作能够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

第二,在复备中应当重视预设,教师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疑惑进行思考,并准备好相应的答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学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解答;

第三,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深化,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文章与资料引入课堂,并让学生能够对其思想情感、主体内容等进行自主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练习题与作业,保证设计具有层次性,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深化,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有所得。

四、结语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2

1928年

9月1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必家村,父母都是农民,勤劳善良,四邻称美。

1934年

启蒙。开始在小学和私塾中断断续续地学习。

1938年

家贫,在家务农数年,担过脚炭,在砖瓦厂做过工。

1943年

先后入新安小学、燕堂高小读书。

1944年

秋,考入湖南春元中学初中一年级。不久,日寇犯湘,学校疏散。

1945年

秋,考入双峰中学初中三年级。中途因交不上学费和伙食费,报名入伍当兵。一年半后,回到老家。

1947年

秋,考入春元中学高中,1949年冬高中毕业。

1950年

上半年,在家乡当小学教师。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聆听过杨晦、冯文炳、王瑶、俞平伯、游国恩、吴组缃、浦江清、章廷谦、罗常培诸先生的课。

1954年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师从王力先生,主攻汉语史专业,并先后受业于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岑骐祥、吕叔湘、陆志韦、周祖谟诸先生。

1957年

论文《〈说文〉阅读一得》(《语言学论丛》第1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58年

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语文和写作”、“汉语史”、“古代汉语”、“《诗经》语言问题”、“《马氏文通》导读”等多门课程。

论文《〈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语言学论丛》第2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60年

论文《湖南双峰县方言》(《语言学论丛》第4辑,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

下放黄河公社劳动一年。

1965年

论文《〈古代汉语〉读后》(署名成蓉)(《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关于“他”的上古用法》(《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字上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

1966年

秋,至双流县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开始。

1967年

入另册,进牛棚,审查历史,批判斗争,在校内以及富顺、什邡、广元虎跳等地劳动,前后七年。

1974年

与张永言、经本植等教研室同仁共同编纂《简明古汉语字典》,1975年国务院137号文件列入国家出版规划。这是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时参考的语文工具书。其间先生撰写初稿约二分之一。

1980年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语言学论丛》第6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1年

论文《〈毛诗传〉说》(《语言学论丛》第8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至湘潭大学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汉语史一周。

1983年

论文《〈广韵〉入声韵同非入声韵中的重出字》(《汉语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韵和合韵》(《古籍整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发表。

应邀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诗经》语言研究”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入学。

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5年

硕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入学。

1986年

《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毕业。

1987年

晋升为教授。

《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段玉裁与辞书研究》(《词典研究丛刊》第8辑,四川辞书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入学。

1988年

《诗经词典》获第二届王力语言学奖。

《简明古汉语字典》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诗经〉古今音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向熹、经本植、康瑞琮、李润、何毓玲合著《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屋”》(《词典研究丛刊》第9辑)发表。

T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毕业。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入学。

1989年

以张永言、赵振铎、向熹为学术带头人的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论文《〈诗经〉异文分析》(《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词汇学论文汇编》,商务印书馆)发表。

1990年

论文《(汉语大字典〉小议》(《古汉语研究》第1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毕业。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入学。

1991年

论文《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毕业。

1992年

撰写“毛亨(附毛苌)”“郑玄”(《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发表。

1993年

《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文解字〉和〈诗经〉》(《嘉应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略论训诂与语法的关系》(《古汉语研究》第3期)发表。

论文《翻阅词典想到的》(《辞书研究》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上]》(《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下]》(《河北师院学报》第4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毕业。

1994年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续]》(《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

论文《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研究》(《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1995年

《简明汉语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诗经译注》(许嘉璐主编《白话十三经》之一,广东、陕西、山西三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出版。

1996年

论文《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刍议》(《中国语文》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的歧义分析》(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

1997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

张永言、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古汉语字典》(巴蜀书社)出版。

论文《简化汉字大有必要》(《爱国重教务实求真》,四川大学出版社)发表。

论文《阴阳五行观念和汉语词汇》(《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论文《论〈诗经〉语言的性质》(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2期全文收录)发表。

1999年

论文《避讳与四川地名》(《文史杂志》第2期)发表。

2000年

《忆先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诗经〉注音杂说》(《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l期;《第四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发表。

论文《宋人笔记与〈诗经〉研究》(《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

2001年

论文《避讳与汉语[三]》(《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嫘祖杂说(《文史杂志》第1期)发表。

论文《略谈〈春秋〉四讳》(《文史杂志》第5期)发表。

论文《做出新成果迎接新世纪》(《诗经研究丛刊》第1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2年

《〈诗经〉语文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论文《汉语探源》(《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发表。

2003年

论文《苏辙和他的〈诗集传〉》(《乐山师院学报》)发表。

所撰陈第《毛诗古音考》提要、孔广森《诗声类》提要、钱坫《诗音表》提要、江有诰《诗经韵读》提要、夏浴妒古音表二十二部集说》提要、李富孙《诗经异文释》提要、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提要、陈桥枞《诗经四家异文考》附《毛诗郑笺改字说》提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提要(均见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6年

论文《称谓词和称谓词典》(《四川大学学报》)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

2007年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修订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论文《唐石经〈诗经〉中的文字》(《语言历史论丛》,巴蜀书社)发表。

2008年

论文《关于复辅音的思考》(《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略谈〈周礼正义〉和汉语词汇史》(《孙诒让研究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发表。

2009年

《诗经译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再谈词义引申变化》(《汉语史学报》第8辑)发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2期转载。

论文《谈谈老湘语内部的分歧》(《湘语研究》)发表。

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毕业。

2010年

参加北京大学学术讲座。题目是:“研究汉语史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简明汉语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年

在厦门市参加第二届两岸学术论坛。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孙琳。

2012年

论文《汉语复音词单音化举例》(《中国语言学》第6辑)发表。

论文《谈谈汉语避讳代称》(《文史杂志》第3、4期)发表。

2013年

《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出版。

向熹、郭全芝合撰“经语言学”(收集在夏传才《诗经大辞典》下册内,河北教育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语言研究古今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6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也谈“彼其之子”》(《诗经研究丛刊》第25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左丽娟。

2014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第二次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

博士研究生孙琳毕业。

2016年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3

一、辩论活动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解题、介绍文章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划分段落、分析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兴趣索然。而辩论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辩论活动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一次“好习惯,伴我行”的主题辩论活动。这次主题辩论活动在高年级中燃起学生对研究辩论、参与辩论的兴趣火花。五六年级每个班都选拨精英组建成辩论队参加比赛。为了帮助本班的辩手在比赛中出色发挥,全班学生都合作起来,与辩手们一起搜集资料,陪他们模拟演练;一些学生在模拟演练中展现了出色的辩才,被辅导老师选拔为正式队员。正式比赛时,正反双方班级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每场比赛后,辅导教师都组织学生代表进行点评,现场观众发表看法……这样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由课内推向课外,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辩论活动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生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学生听众来说,这种新颖的课型使他们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此次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番禺区各中小学校开展辩论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动有趣的辩论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课型教学,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表示要锻炼口才和提高写作水平,下次也要参加辩论赛。

二、辩论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赛前指导方面。辩论赛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竞赛形式。要组织好一场辩论赛,需要教师先从审题、立论、选材、组织等方面指导辩论队员建立起整体理论体系,还要从辩论技巧、辩手的风度及气质等各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在每一次主题辩论活动中,凡是能充分发挥选手辩论水平和展现风采的队伍都离不开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辅导教师在赛前的模拟演练中要对每个辩手的表现以及辩论技巧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赛后还要根据辩手在赛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从头至尾无不体现出指导教师的匠心独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辩论活动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参加辩论赛,要紧扣辩题去广泛阅读,做好资料的搜集,写出辩论发言稿。一辩要准备三分钟的开篇陈词和一分半钟的攻辩小结,二辩、三辩要准备一分半钟的对辩问题,四辩要准备三分钟的结辩陈词,这是很能考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之后,学生还要汇总材料,进行推敲筛选,研究论辩策略,考虑好怎样立论、驳论,这其实是集体写作、共同评改作文的过程。辩手在比赛之前,必须进行多次的模拟演练。这是一种听力训练过程,要求专心倾听对方的发言,以便及时辩驳。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听”的训练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准备“小学生应该注重个人仪表”这个辩题时,辩手们紧扣住“小学生”、“注重”和“仪表”这三个关键词去搜集资料,查找到“注重”的意思是“重视”,“仪表”的意思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针对这些概念,辅导老师和辩手们一起确定了“小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容貌、姿态、风度、文明、礼仪等方方面面,这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对每个小学生的要求,只有注重个人仪表的人才能彰显个人素养……”这个核心观点。四个辩手就围绕核心观点去写作,一起模拟演练,修改稿件,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如,在“好习惯,伴我行”主题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借此契机举行了“我与辩论”的主题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学生“可以写观看辩论赛的感想、参加辩论赛的心得体会等,形式不限,可以是观后感、日记、诗歌等”。各班学生踊跃参加,交来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征文。教师们认真地批阅,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把一等奖作品在校园网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辩论活动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普通的语言训练没有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而辩论活动中听、说、读、写训练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的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的反击。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训练了辩手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论述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4

摘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er)在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并概括出使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的“三种情形”。将翻译文学放在特定的译入语文化系统中来研究,强调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本文以庞德《神州集》的成功的为例,来加深对多元系统论的了解。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神州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39-02

前言

艾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 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庞德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庞德译介中国诗的第一本英译诗集《神州集》在中西方译学界、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国内对于庞德翻译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其中蒋洪新、刘军平和祝朝伟译述庞德的翻译理论较为全面;而对庞德翻译的《神州集》的研究, 蒋洪新首先做了整体性探讨, 谢丹肯定了庞德的翻译创新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神州集》问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经济政治因素等原因,当时的英美国家对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对于强大、成熟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正处于边缘、弱小的形成地位。因此,为了对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后期维多利亚浪漫主义文学,并且发展美国的民族诗歌,庞德发起了提倡以清晰的意象和对事物的直接描述为特点的意象派运动。这一运动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有着共鸣的诗篇,为意象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范例。中国诗歌为西方现代主义注入了清新、强有力的因素,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从而获得重建和新生。

庞德的《神州集》(有人译作《华夏集》、《国泰集》、《中国》等)1915年4月在伦敦发表。这部诗集包括18首诗歌,这些诗歌是以美国东方学者和文艺史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mest Fenollosa)的中国古典诗歌笔记为依据的。《神州集》一经发表,即可获得成功,并在西方立即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引来了用自由诗译中国古典诗的高潮。对于这部译作,国内翻译界大体上还是“颇为欣赏”,认为庞德能够虚心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拓展诗歌写作技巧方面。《神州集》被看做是庞德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第一次真正的成功。T.S.艾略特对庞德的译作是这样评价的:“庞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诗的发明者,庞德的翻译比理雅各(James Legge)这类汉学家的翻译更能使我们深刻领悟到中国诗的真精神。”因此,《神州集》被视为“20世纪诗歌的杰作”。

二、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理论源自俄国的形式主义,特别是梯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有关系统的理论,埃文・佐哈尔(Even-Zoher)对梯尼亚诺夫的核心概念“系统”(System)和“关系”(Relational)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成为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支柱。“多元系统”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78 年佐哈尔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佐哈尔在《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一文中进一步说明,翻译文学与文学多元系统的关系既不能确定为主要的也不能确定为次要的,而是有变化的,这变化取决于本土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具体情况。为此,他勾勒出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社会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时;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状态或处于‘弱小’状态时;第三,当一种文学正经历某中危机或转折点时。”在这三种情形下,本土文学不仅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写作的形式和技巧也会被模仿。 如果不存在上述三种社会条件,本土文化系统处于强势,有丰富的作品时,本土文学就不依赖翻译文学,那么此时翻译作品在译入语多元系统中就会处于次要地位。

三、《神州集》与多元系统理论

构成多元系统的处于不同层级的各个子系统一直不断地竞争系统的中心地位。可以说,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处的“中心―边缘”位置的变更,就是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竞争的结果。庞德的《神州集》就是在与美国文学的竞争中,以其传神的创造性翻译和通俗的、当代的、散文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胜利。从内容上讲,《神州集》呈现出自身特定的鲜明主题,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异域风味如地名、人名、典故等在诗集中有所丢失,但诗歌内在心境、情感氛围却得以重现、强化;从语言上讲,诗集用词浅白典雅,文法简洁单纯,呼应了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中一种清新自然地的诗语,而且能够达到这种诗语的最高境界;另外,诗集中意象虽与原诗也有一定的偏差,但意境却得以重构。诗集中有着明显的模仿、增删、保留,正是因为庞德的再创作,使诗集自身具备独特的文学实体性,在美国文学系统中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庞德的译作,有相当一部分创意英译的中文英译诗被经典化,一方面丰富了现代英语诗歌的宝库,在美国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也在另一方面充分验证了多元系统论:诗人庞德发挥了现代英语优美和通俗的优势,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展现在英语读者面前,使译作《神州集》赢得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喜爱,在美国本土文学系统中获得了一定的中心位置。

四、小结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第一种把翻译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翻译现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的局限。翻译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间交流的媒介,翻译文学是目标语文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目标语文学系统的构建,并对目标语文学系统,乃至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E. Pound,“The Renaissance” in T.S. Eliot, (ed.)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London: Faber & Fabor, 1954.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4]、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5

——张炜事迹材料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部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内蒙古自治区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部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部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2015年是"少教多学"的结题年,负责收集了所有结题的资料,并编写了教师《论文反思集》、《案例集》、《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6

——张炜事迹材料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部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内蒙古自治区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部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部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2015年是"少教多学"的结题年,负责收集了所有结题的资料,并编写了教师《论文反思集》、《案例集》、《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7

“伪”,现代汉语解释为:虚假;不真实。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伪”现象到底有哪些呢?那可多了!有伪优质课、伪集体备课、伪反思、伪讨论、伪拓展、伪对话、伪课题研究等。本文打算就伪优质课、伪集体备课、伪反思、伪讨论、伪拓展这“五伪”谈谈自己的拙见,求教于方家。

一、伪优质课

优质课竞赛本是一种比较好的教研形式,有校级的、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部级的,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的优质课是名符其实的优质课,是要靠教师的真本事的:必须现场抽课题,现场备课,现场抽班级、抽节次;不用多媒体,与常态课较接近,让听课的教师有点学头。但是,再来看看近几年的优质课大赛,就完全变味了,假得不能再假了:自选课题,互联网上下载课件,反复操练,竞赛时就是在表演,与常态课完全脱节,失去了学习、效仿的意义和价值。

二、伪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以老带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好的教研形式。一般来说,要做到:“二研”――研读教材、课标;“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五统一”――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在这里,特别提倡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教师个人要根据本班的学情,搞好二次备课。但是,如果你到学校教研组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一是有名无实。有计划、有安排、有活动、有记录,但这“四有”是做给领导看的,是应付检查的。不是真正静下心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与学法。二是“资源共享”变成了“教案统一”。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二次备课”。一个语文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参照集体教案,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形成可行的教案,这才是自己的东西,这才有助于自己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否则,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

三、伪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人把教师的成长总结成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能成为教育行家。”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少学校还将教师写教学反思形成制度,作为考核教师工作情况的一个因素。可是不少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的意义、作用和重要性,没有把它当作必修课,自觉地、主动地去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明白哪些是成功之处、哪些是失败之训,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直至成功,而是把教学反思当成负担,作为应付检查之作,不是“我要教学反思”,而是“学校领导要我教学反思”“我为学校领导教学反思”。可想而知,其效果会是怎样。往往都是些“无病之声”,不痛不痒,一句话――一切都是假的。

四、 伪讨论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好像语文课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就是“传统课型”。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看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我们常常看到无论是哪一级的优质课、公开课都少不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这个环节。我们常常看到上课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学生连课文都未读或未听一遍,问题就出来了,要求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不到,教师就“鸣锣收兵”,学生发表的意见也往往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而是尖子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而不是真正让学生通过讨论,拓展思维,发展能力,掌握知识。难怪有不少学者、专家大声疾呼:让我们的语文回归传统。

五、伪拓展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8

关键词:论语 大学班集体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20-01

1 问题的提出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对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藏《论语》,很多经典思想影响了中国世代的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对《论语》进行了研究,其中《论语》注释和就某方面观点探讨的文章较多,应用研究的文章大部分从德育角度进行。文化建设应用研究很少。在现实中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被忽视,缺乏机制保障;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缺乏理性主义,缺乏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下面通过分析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汲取《论语》思想精髓,探讨如何建设大学班集体文化。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1]。班集体具有社会文化基因,以学生直接交往为特征,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

2.2 班集体文化

班集体文化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体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班集体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班集体文化:首先班集体文化是一种感知,在班集体中的见闻就是感受班集体文化的过程。其次,所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学生都能够用相似的语言来描述班集体文化。最后,班集体文化是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

3 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方法

3.1 德育为先,积极培养理性的道德修养

(1)德育第一的思想。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认为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意识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孔子德育第一的思想在今天有深远的影响,现代企事业管理中这些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建设中。《论语》中理性的道德修养是“孝、礼、诚信、仁爱、学习”。在现代很有教育意义。

(2)虚心好学,以学为乐,全面发展。孔子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主张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以学为乐,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在现代的教育中,主张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大学生培养自己受益终生的兴趣爱好,为就业和人生做好准备。

3.2 《论语》思想在大学班集体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发扬

3.2.1 百事孝为先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理解孝就是孝顺、孝养、孝道。养父母,关爱父母,有好东西先让父母享用,和颜悦色提出不同意见,不怨恨,不对抗父母,保护好父母给予的身体和生命,祀奉父母不违背礼。

3.2.2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孔子提倡与人交往要常怀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友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损矣。”动机纯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尊重别人、成人之美、讲诚信、适度有节。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3.2.3 做谦谦君子

《论语》中107次提到君子。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讲求和谐、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为人正直、坦率、表里如一、无忧无惧,和而不同、成熟,慎言,讲仁义礼智信。

3.3 《论语》思想在大学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3.3.1 有良好的班级制度

《论语》中很多治理国家的思想在大学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任人为贤。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认为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3.3.2 管理者严于律己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3.3 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良好的制度和方法,选德才兼备的学生做班级干部,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梳理和研究《论语》,挖掘孔子的育人处事哲理,吸取精华,对于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性道德修养、建设好班级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大学优秀班集体的特征和构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