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2:17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师;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就包括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主要观测点,要求“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由于在教育中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很多,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助于厘清经管类专业教育可供选择的信息技术,为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随着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1-3];男性比女性对计算机更感兴趣,年轻男性比年轻女性利用计算机更多一些[4]。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可能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例如,父母为男孩比为女孩买的电脑和电子游戏更多[5];男人一般会比女人更有购买力,因而电脑软件和儿童游戏的设计和营销更倾向于针对男性用户[4]。

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应用态度的差异也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6]。男性认为他们比女性更适合应用计算机,展示出更强的能力和乐观的态度[7-8];工作年限也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态度[9],有工作经历学生要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愿意应用计算机,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2]。

然而,Daigle和Morris(1999)的研究表明,对计算机应用态度的性别差异在本科新生中比研究生更明显,这种差异会随着人们获取经验的增加而削减[10]。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Morris(1989)发现年龄和经验的长短与计算机应用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在塑造信息技术应用态度方面,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经管类专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并运用t检验分析教师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4个方面是否存在结构差异。

为确保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发现大的问题。然后根据反馈结果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正,再通过电子邮件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

本项调查采集的是2009-2010年度的数据,样本涵盖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所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涉及17个经管类专业。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调查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3份,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专业教师中,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有113人,副高级职称的有122人,正高级职称的有88人;从教龄看,有42人教龄不足5年,其余281人教龄均在5年及5年以上。

3.1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应用比例在70%以上的信息技术依次是电子邮件、因特网、Word软件、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见表1)。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电子邮件和因特网,有91%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有78.9%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有90.7%的教师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其次是Word软件和Excel软件,使用比例在80%以上。个人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的教师比例较高,达到58.2%,但要求学生应用软件完成作业的比例仅为23.8%。只有8.4%的教师使用音频进行教学,而使用视频教学的教师达到59.4%。使用远程教学和自主学习软件的教师比例不到20%。

3.2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构性差异

我们采用赋值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其中对“从不使用”赋值为1,对“有时使用”赋值为2,对“经常使用”赋值为3,然后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1)不同职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职称差异不明显,只有3项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初、中级职称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比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教师要少;初、中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数据分析软件的个人使用随着职称的提高呈现递减,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较低职称教师的年龄较小,更容易掌握新技术;二是较低职称教师面临来自职称晋升等因素带来的科研压力。

(2)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不明显,只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3)。不论是教师个人使用,还是要求学生使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均比其他教师要多,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很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受过数据分析方面的系统训练,而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年龄也普遍偏大,掌握新技术比较困难。

(3)不同年龄和性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对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这与Morris(198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年龄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见表4)。此外,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性(见表5)。

4结论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教师;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就包括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主要观测点,要求“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由于在教育中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很多,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助于厘清经管类专业教育可供选择的信息技术,为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随着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1-3];男性比女性对计算机更感兴趣,年轻男性比年轻女性利用计算机更多一些[4]。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可能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例如,父母为男孩比为女孩买的电脑和电子游戏更多[5];男人一般会比女人更有购买力,因而电脑软件和儿童游戏的设计和营销更倾向于针对男性用户[4]。

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应用态度的差异也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6]。男性认为他们比女性更适合应用计算机,展示出更强的能力和乐观的态度[7-8];工作年限也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态度[9],有工作经历学生要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愿意应用计算机,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2]。

然而,Daigle和Morris(1999)的研究表明,对计算机应用态度的性别差异在本科新生中比研究生更明显,这种差异会随着人们获取经验的增加而削减[10]。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Morris(1989)发现年龄和经验的长短与计算机应用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在塑造信息技术应用态度方面,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经管类专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并运用t检验分析教师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4个方面是否存在结构差异。

为确保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发现大的问题。然后根据反馈结果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正,再通过电子邮件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

本项调查采集的是2009-2010年度的数据,样本涵盖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所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涉及17个经管类专业。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调查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3份,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专业教师中,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有113人,副高级职称的有122人,正高级职称的有88人;从教龄看,有42人教龄不足5年,其余281人教龄均在5年及5年以上。

3.1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应用比例在70%以上的信息技术依次是电子邮件、因特网、Word软件、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见表1)。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电子邮件和因特网,有91%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有78.9%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有90.7%的教师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其次是Word软件和Excel软件,使用比例在80%以上。个人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的教师比例较高,达到58.2%,但要求学生应用软件完成作业的比例仅为23.8%。只有8.4%的教师使用音频进行教学,而使用视频教学的教师达到59.4%。使用远程教学和自主学习软件的教师比例不到20%。

3.2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构性差异

我们采用赋值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其中对“从不使用”赋值为1,对“有时使用”赋值为2,对“经常使用”赋值为3,然后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1) 不同职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职称差异不明显,只有3项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初、中级职称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比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教师要少;初、中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数据分析软件的个人使用随着职称的提高呈现递减,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较低职称教师的年龄较小,更容易掌握新技术;二是较低职称教师面临来自职称晋升等因素带来的科研压力。

(2) 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不明显,只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3)。不论是教师个人使用,还是要求学生使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均比其他教师要多,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很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受过数据分析方面的系统训练,而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年龄也普遍偏大,掌握新技术比较困难。

(3) 不同年龄和性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对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这与Morris(198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年龄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见表4)。此外,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性(见表5)。

4结论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定位决定了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必须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文章分析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拓展建设途径,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对双师队伍建设可借鉴的思路。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年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跃居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2002年国家教育部新增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作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的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紧紧围绕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更好地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总结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特色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定位,黄淮学院提出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则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基础的条件是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即“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建设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领域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实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软件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懂软件工程技术又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必备条件。

2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黄淮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学科国际视野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软件专业的特点、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1 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通过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或场合表彰“双师型”优秀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宣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办法,促进全校重视专业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良好氛围的形成,鼓励专业教师争当“双师型”教师。并在福利待遇、晋升晋级等涉及其切实利益的工作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学校文件明确规定,在职称评审、骨干教师选拔等方面,“双师型”‘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各院系要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

2.2 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2.1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近年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采取系列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是立足校内,在学院领导的协调、组织下,通过为青年教师设立“导师”,让名优教师和专业教师、实训教师结成互助小组,利用传、帮、带、导等手段,促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二是根据软件工程的专业和学科特点,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目前已先后选派36位教师到苏州国际科技园、IBM无锡公司、万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Oracle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实岗培训。不仅如此,为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学术前沿,学院先后遴选8位教师到英国、德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课程进修或访问。三是创造实践条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学院不仅建立和完善了模拟室、实验室,还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科技一条街等硬件环境将企业引进校园、把项目引进校园,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校内实现对接,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2.2.2 创设条件,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高等学校引进教师一般有较高的门槛限制,如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这些限制条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利,因为软件工程人才看中的是动手能力而不是学历学位。因此,学院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招聘了一些虽然学历职称不达标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还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取得较好效果。此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教授担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聘请资深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工程实用性课程的教学;聘请国外专家教授讲授专业课程。现已聘请外籍教师3名,聘请企业教师12名,建设了一支“专职、兼职、企业、外教”多元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

2.2.3 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

软件工程相关企业是新技术应用的先驱践行者,具有实践优势,同时它也是软件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最清楚软件人才需求规格,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双师培育机制。

(1)通过项目合作提升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开发的需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选择部分教师与软件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项目,在合作中感受企业工作环境、管理模式以及项目运作流程,掌握新的工程技术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

(2)通过互相置换促进校企双方人员的优势互补。为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性,让教师能够深度嵌入项目设计与开发,通过校企双方人员互相顶岗,让企业员工担任部分教学工作,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此外,通过和国内知名的IT技术培训企业,如蓝桥、IBM、Oracle合作,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引进其先进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

(3)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很好锻炼。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训项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训练流程、考核方式,共同参与教学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教师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和变化,企业人员则能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这对“双师型”教师而言是很好的锻炼过程。

2.3 健全“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软件行业具有技术进步快、产品更新快、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随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平台在生产一线不断涌现,软件专业教师也必须加快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养,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所以,学院建立了“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规定“双师型”教师每3年内必须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至少3~6个月,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培训工作,将短期实习培训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持续提升双师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

2.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学院为创设良好的用人环境,努力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校内地位,使“双师型”教师具有聘任优先权,并在评选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时,注意向具备“双师”素质的人员倾斜。其次,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双师教师的激励,如规定教师在外参加“双师型”资格培训期间享受在校工作教师同等的津贴待遇;教师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后,学校给予奖励,对从企业聘请的工程师给予课时报酬等。再次,为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学院还对其进行激励考核,如院系每学期都要不定期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课活动,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同时学院还以此为基础对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根据考核等级建立奖惩制度,规定优秀人员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具有优先权并上浮20%的课时酬金,对考核不合格或连续2次考核基本合格的人员给予警告甚至转岗淘汰的处罚,并减发课时费。

3 对下一步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继续加大高层次双师人才的引进力度

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办学经费、工资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学校编制紧缺、高水平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和软件行业薪资水平较高等综合影响,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的双师人才还比较欠缺。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还需要加强,因此下一步软件工程专业应进一步争取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不仅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还要积极改善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广纳贤才,促进双师队伍建设。

3.2 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最近几年,学院采取获证奖励、下企业补贴等激励方式,迅速培养了一批具有“双师”资计成果受到金山毒霸公司欣赏,已被该公司安排于产品研发部工作。另一位学生设计的“基于Android平台飞行器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成果,被香港某玩具公司以8.5万元的价格买走。

5 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几年来,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指导下,通过扎实地建设工作,在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青青·宁波大红鹰学院应用性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2012(4):141.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案例教学 多元整合

一、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工作任务并涵盖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项目,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感到十分抽象,对实践操作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体会不到软件工程在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宝贵作用。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在借鉴外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大多是单一的、松散地进行,这一状况的形成,一部分是因为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部分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所致,因此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整合是提高高职职教课程开发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将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

二、多元整合创新教学理念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众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经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软件行业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的人才缺口大,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以一个典型、完整、实用的项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为载体,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用到的各项工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分布阶段任务,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技能的案例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明确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让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确定软件工程课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是进行任务驱动学习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为此,我们邀请软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一起分析、论证软件工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在进行分析论证过程中,根据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将软件工程课程培养的人才方向定位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我们明确了这三个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典型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1 软件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项目计划包括:软件项目计划内容的描述;度量项目的成本、规模、工作量和开发周期;确定项目开发过程模型;制订软件项目计划;(2)软件需求分析包括:定义需求工程过程模型;采用UML获取项目需求;采用UML分析项目需求;编写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3)软件设计阶段包括:策划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设计模式,执行系统的架构设计。

2 软件测试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软件测试阶段。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软件项目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单元测试;软件项目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功能测试;软件项目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性能测试;软件项目压力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压力测试。

3 软件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配置阶段和软件项目管理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配置阶段包括:创建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计划;对软件项目实施版本控制;(2)软件项目管理阶段包括:对软件项目进行项目估算;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对软件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二)设计教学项目,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导向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我院软件工程课程定位的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与专家分析论证,我们明确了三个岗位要培养的职业能力:

1 软件设计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理解、实施软件项目计划的能力,编写、制定软件项目计划文档的能力;获取、分析软件项目需求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能力:理解项目数据模型、项目的架构设计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能力。

2 软件测试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设计和实施单元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压力测试用例的能力;撰写测试计划、报告的能力。

3 软件维护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实施软件项目配置计划、管理的能力;实施软件版本控制的能力;估算项目成本、规模、进度的能力;预测、监控、计划、管理软件风险,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能力。

为了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能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项目必须包含上述岗位的基本工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二,项目难度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特点;第三,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第四,项目内容容易理解,贴近学生经验,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软件工程工作过程的学习。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来进行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网上书城”系统来进行模拟训练。这两个项目背景高职学生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并且包含了上述三个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本能掌握三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完全达到了我们项目导向教学的目的。

(三)分解教学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才干。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映出,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案例运用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注重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案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第一,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删繁就简,能适应课程教学时限要求;第二,案例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基本涵盖基本的工作任务;第三,案例能让学生参与并易于模仿实践。如讲解软件项目计划时,针对学生选课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由老师描述项目计划应该要确定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中角色一人员责任矩阵,利用甘特图等工具制订初步软件项目计划。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去强记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学生通过案例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三、多元整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整合在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并让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其优点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按照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典型的工作过程,我们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对每一个小项目我们分成六个步骤进行项目教学:

第一步,确定每一个小项目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小项目对应的工作任务不同,有的工作任务比较独立、花费时间少,可以在—个教学单元中完成,我们称之为小任务;有的工作任务需要多个教学单元的综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称之为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任务我们又将其分为若干小任务,并在各个小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第二步,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并通过典型案例演示项目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先对案例进行场景描述,让学生明白真实工作过程中这个小项目要做什么。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小项目要怎么做。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项目分工。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将学生从成绩、性格、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项目的开发,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让学生能发挥各自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班组从整体上对团队的组合进行优化调整,对于一些比较难分工的项目,教师可以对团队进行指导,帮助团队进行分工。

第四步,学生根据不同分工完成典型案例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分工,团队中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可以根据教师典型案例的演示进行工作任务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软件专业;背景方向

【Abstract】Software college wants to training high diathesis application compound talents with facing reality application and high practical ability, constructing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contingent with high level teaching skill, vocational skil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he article analyses standard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Practice proving,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can more effectively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with according social needs and high practical innovationa ability.

【Key words】Software colleg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Software speciality; Background aspect

0 引言

软件学院软件专业与背景方向的融合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不再仅需要只懂软件知识、工具使用的人才,更需要能将软件技能应用到背景方向领域,适应实际生产、生活需求的软件应用复合型人才。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建设一支不仅有很强的教学知识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就能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更好地逐步提升[1]。

1 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多种,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2-3]:

1.1 双证书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教师资格证,而且有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如工程师、会计师等技术证。

1.2 双素质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而且有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如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

1.3 双能力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承担理论教学研究,而且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如实验课、课程设计、大作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项目环节。

这三种标准都不全面,应融合、统一起来,综合评价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不但具有教师教学的能力和素质,还应具备实践经验、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考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并坚持不断学习新技术、知识,掌握行业技术动态,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2 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有多种途径,主要分三个方面:校本培训、校企合作和院校交流。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

2.1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主要依靠学校自身资源、设施、场地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实践水平。主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发展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4-5]:

2.1.1 继续教育学习

每学期学校会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人员学术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校各系都成立了本专业的教师阅览室,教师可以借阅查看专业书籍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书籍,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如信息工程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职业资格水平证书,经济管理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证书,建筑资源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建筑师、工程造价师、暖通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等职业证书,机械电子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机械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力工程师等职业证书。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可对应相应的教师职称,如网络工程师、程序员、中级会计师对应于中级职称,系统分析师、注册会计师、高级建筑师对应于高级职称。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具备相应的教学年限条件,可申报相应的教师职称。

2.1.2 实验实训培训

教师除了培训教学理论知识、职业素养课程,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对实验室、实训场所、教学工厂、生产车间的设备仪器、实践环节、操作步骤流程都要熟练掌握,可由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实验技术师、骨干优秀教师带领指导学习。

2.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调用企业的物资、人力、社会资源,借助学校平台,有效地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协作,达到很好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效果。企业实践技术、职业素质高,学校教学理论深厚、学术氛围浓,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6-7]:

2.2.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学校和企业应充分融合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面向社会、市场、实际应用。企业高管、工程师因与学校主管、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制定编写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特色教材、毕业设计等,使行业实践技术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2.2.2 专兼结合

企业高素质工程师、技术人员可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中,弥补学校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主要从事实验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互助交流,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共同学习进步。

2.2.3 产学研融合

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企业也参与学校课题项目研究,起到良好的产学研融合效果。学校教师经过项目研发过程的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中。

2.2.4 学术报告讲座

每个学期可邀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资深系统工程师来学校开展学术报告讲座,传授行业的新技术、新动态。每个学期还可进行两至三次软件专业导论课及背景方向知识导论课,将整个学期的软件专业课程及背景方向课程串连起来,梳理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从系统宏观角度认识掌握知识技能。

2.2.5 企业工程实践基地

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可利用寒暑假期,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将教师在企业培训实践期间等同于完成相应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将软件专业教师及背景方向对软件感兴趣的教师,共同送入软件开发公司进行集中项目培养,使教师掌握前沿、先进的软件开发技能及资讯信息,为更好地教学,获取丰富的教学项目案例。软件专业教师也可送入背景方向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及管理结构,加深对背景方向项目的认知。我校与上海杰普、厦门中软国际、江西微软等公司都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互派教师实践学习交流。

2.3 院校交流

学校应与各兄弟院校、其他高校交流合作,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院校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8-9]:

2.3.1 交流研讨会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周边邻近各大高校、学院观摩学习,各院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在一起开展学术技能、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相互促进,学习提高。如我校经常与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邻近高校相互学习研讨。

2.3.2 网络集中培训

全省及全国各大高校都有名师、专家,为了方便各院校教师学习交流,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师资网络培训。全国各高校的名师教授把他们的经典课程、先进教学方法、优秀教学理念在网上传播教育给各高校教师,或把各名师专家集中在某所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授课交流,这样方便师资力量的集中培训,也减少教师奔走各高校的旅途辛苦。如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江西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微课制作推广培训班”,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等师资培训项目。

2.3.3 校间合作项目

各高校都有自己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特色项目,应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充分整合利用所有物资、人力资源,创造研发出有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成果。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如下图1所示。

3 结束语

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用,保障双师型教师持续科学发展。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方向,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并鼓励双师型教师参加校级、省级、部级教师技能竞赛,对于获奖者给于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10]。

实践证明,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阮建凑,陈颖.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史琪,王巧霞.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

[3]柳福玲,姜男.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4]庞鹤峰,薄煜明,孔捷.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4).

[5]欧榕.地方综合性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范超,王柳行,任丽平,郑锴.关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15(20).

[7]王宏志,王B楠,张丽娟,邱欢.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罗富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5).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软件蓝领;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的软件业正遭遇着人才瓶颈。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调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问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需增加百万人左右.在数控应用技术领域。需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些人员被业界人土称之为实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

一、软件业的现状及其“软件蓝领”需求趋势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中国的软件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与国际软件业领先水平相比,全球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阶段,而中国的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软件市场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计世资讯的年度报告中,其研究分析表明了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现状,2004年产值规模达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其中国内用户的软件投资总量达539亿元,同比增长25.3%,预计 2005年增长速度将为28.1%,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长率将达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1]据湖北省软件培养基地的求职信息表明,全国已建成“国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重点软件园”,基地与园内至少已培育出上万家软件企业,仅湖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就有600多家软件企业。[2]我国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已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等。而异军突起的印度软件业.因培养出了庞大的软件产业工人群.促成其号称世界软件业第二大国。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过5000人的企业就有18家,企业中除少数的高级开发、项目分析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而每个基础编程人员则按规定加工整个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中国软件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人才匮乏与改进人才结构是首先要打破的瓶颈。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软件企业需要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软件从业人员理论上可以分为软件工人、软件开发人员、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流水作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软件蓝领。

软件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软件生产模式需要的人才将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软件工人),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层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属企业的高级人员,占总人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社会需求的分析人员(项目负责人)。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多,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软件工人)甚少。软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高学历人员在软件企业中,还要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从而造成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提升.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软件蓝领”是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底座,而现有人才又供给不足。总之,我国软件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人才数量不足;②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二、培养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

当前,我国的软件业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然而,能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又供给不足,导致软件企业不得不使用高学历人才从事简单的“软件工人”就能胜任的基础编程工作。

(一)高职院校应当且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软件蓝领”的重任

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起点。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高等院校,从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大量的应用型、操作、动手能力强的低层次“软件蓝领(工人)”,应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起培养与输送这类人才的重任。

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应是向软件企业输送“软件蓝领”、“软件工人”、“软件基础程序员”的培养基地。

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软件人才的匮乏,而衍生培育了IT人才培养企业,如北大青鸟 APTECH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NIIT、神州数码和 ATA等,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培养模式,以短、平、快、专的手段为软件企业培养输送实用、急需的人才。一些在校大学生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不是选择直接就业或考研,而是纷纷选择到这样的培训企业中深造一至二年,学习他们心仪的知识和技能,报考和获取他们向往的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这预示着新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向传统的教育行业发起了挑战,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模式需要改革。

(二)建立高职高专“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明确“软件蓝领”培养目标。借鉴IT人才培养企业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能适应软件企业编程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J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能适应软件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基础程序员,他们是软件中、高级人员提出制造某一软件方案的编程执行人员,他们也应按编程工序划分专攻方向,充当整个软件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生产的专门人员。

2.注重培养并开发“软件蓝领”的基本素质。IT业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向软件企业输送的生产一线的“软件蓝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①具有软件开发实用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项目开发编程能力。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如当前国内企业常用的C/C++、VB和国际上最流行的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应用程序接口)、、②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即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如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软件、微软公司的SQLServer软件等。③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调试完毕,基础软件编程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过程,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④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特别是掌握专业英语(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基本词汇,及其相关的英语语法。⑤自觉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软件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与人合作意识与精神、求知欲与进取心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⑥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

培养适应IT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软件编程专门知识,使之具备从事软件产业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二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三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软件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即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战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索适应IT企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

首先。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优良的课程体系,传授实用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外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高职高专院校打造的“软件蓝领”掌握最新IT业界、软件业界的实用知识与技术。

第二,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以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其表层结果是使学生取得日后立足社会的名片——学历证书,其深层结果是让学生在校完成“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然而,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向企业输送的毕业生有的要再接受近一年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为适应IT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开辟走出去、请进来之路,走校企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之路,校企共同探索“订单式”“软件蓝领”培养模式,适当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对“软件蓝领”进行再分类,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必要的IT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取得步入企业的名片——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另外,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胜任“软件蓝领”岗位工作,高职院校应注重依托IT(软件)行业.聘请IT行业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参与学校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将一些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更新教材等,使学生更快捷地接受IT职业需求培训,增强直接就业的适应性。这样既可树立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高级蓝领”的形象.也可改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现状。

三、适应“软件蓝领”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它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设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并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安排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规划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技能结构和专业个性化、层次性结构,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在目前的高职IT教育中,由于延用或效仿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尚未形成科学适度的课程体系,因而带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理论课程相对过多,同类课程重复设置,无故提高了学时数的占用率,既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求学愿望;②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校内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辅助教学条件有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学生很少有(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模拟的软件项目开发,更别说参与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因此也无法在老师、项目经理或技师的指导下,感受亲自动手进行项目开发出成果的充实感,或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项目组成员)协同进行项目开发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就无法从实训教学环节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在毕业应聘工作时,一谈到软件项目开发等实际问题时,则张口结舌,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且脱离IT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双师型师资力量有限(几乎没有);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书缺乏,教材落伍;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初级阶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IT软件行业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本位”为指导思想,即强调实用技术和规范的应用,而不探究深奥的理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完备.设置高职“软件蓝领”培养课程体系。

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相配套的是教材和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以及单项或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高职教材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必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编写的模式应该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衔接的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出发,对于单项职业能力或证书类培训教材与教学指导书,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逐层引入知识和理论,使高职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案例的整体知识考虑,将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学习,以减轻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软件蓝领”培养特点,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高职现有的教师,特别是IT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劳动过,一般都对一线的实用技术、技能比较生疏。众所周知,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界,是很难跟随技术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因此,一方面应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软件企业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经常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去强化技术与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是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直接从软件培训机构和软件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会讲课的研发人员来作兼职教师或作论坛性质的学术、技术报告,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培养与输送“软件蓝领”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华芳.2005年中国IT趋势论坛称ICT市场:站在新一轮起跑线上.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4日(第6版)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软件测试;专业构建;建设思路;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63-04

1专业构建背景

1.1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

软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了对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内,仅在2007年2月的网上招聘信息搜索中,广州、深圳两地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的IT企业数量就超过了60多家,企业的规模涵盖了大、中、小各种类型,人数超过了六七百人,这在近几年的IT人才招聘广告中是不多见的,反映出软件企业测试人才的严重短缺。高级的软件测试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这种趋势引发了专业性的软件测试机构和组织的迅速产生和发展,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软件测试技术培训正成为IT技术培训的新热点,其驱动力正是来自软件产业对测试人才的强劲需求和不断提升的人才价值。根据对软件业未来的发展预测,测试人才的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的态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其实,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现代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关联关系,软件产品追求工程质量的趋势。

1.2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矛盾

国内软件业普遍存在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有大量需求,但又苦于招聘不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开发人员有志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却因为没有测试经验而被拒之门外。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软件业长期“重开发、轻测试”,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测试部门和组成专业队伍,这导致软件技术人才不具有测试的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缺乏相关的培养机制,一旦需求(如软件外包、产品系列化、规模化、专业化),即造成业内的软件测试人才严重短缺。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计算机教育(本、专科)也忽视了这一领域,截至目前,甚至大多数高校的软件与计算机类专业中都未曾设置专门的软件测试课程,所以应届毕业生自然无法适应和胜任软件测试的岗位工作,也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

1.3国内高校软件测试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软件测试教学总体属于起步阶段,根据近几年的专业教学调研与交流表明,已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的院校大约只占计算机类或软件专业院校总数的6~8%,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院校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表明了高校办学自觉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促进技术发挥和进步的意识依然不够强烈,积极培养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对其学科与技术的研究、教学的投入不足,人才培养的缺失,最显现的现象是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在软件产业大发展和软件测试技术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不能为社会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人才、适用人才。

当前,针对软件测试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一些软件企业与行业的培训机构在积极开展测试人才培训工作,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且完全实用化,基础建立不足,呈现了社会培训“接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及毕业生的过程,经过短期培训而“应急”企业需求。从培训系列化、职业化的测试人才角度考察,这种培训属于非专门化、专业性的培养和教育。

2专业构建思路

2.1软件测试职业岗位分析

要落实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与策略,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前提的。软件测试职业是软件行业新兴的职业门类,目前规范的软件企业都在开始建立软件测试职业体系,逐步形成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项目经理、测试部门经理等级的职业系列岗位。这其中,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作为软件工作的“主力军”,应理解软件测试基本理论,熟悉软件测试标准,掌握实际测试技能,承担和完成具体测试任务。而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则要求担任较复杂的软件分析、测试策略制定等任务,进行测试规划、测试用例设计和管理以及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部门经理则更偏重于管理,要求具备深厚、宽广的软件测试理论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能力,承担对整个测试流程的管理和监督任务,具有能够使得整个测试团队或部门高效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这说明软件测试职业岗位的分布已具有层次性,对报考和学习软件测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设计职业生涯的规划。

仔细分析任何一个成熟的软件企业,为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第三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类似地,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同样也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高级软件测试人才的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部门经理,可称为“测试金领”;第二类是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白领”;第三类是承担基础测试工作的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蓝领”。一个成熟的软件产业从人力资源结构上应该呈金字塔形状,不仅需要处于顶端的、决定产业方向和边缘领域开拓的人,也需要从事产业日常具体工作的人员,因此,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测试蓝领”与“软件蓝领”都是软件企业中最能直接体现产品价值和创造利润的主力,也是需求数量最大的一类人才。

2.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测试行业大量需求的是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由于历史原因,测试人才的培养、培训属初级阶段,要建立一只庞大的“测试蓝领”队伍的任重而道远。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软件测试专业将是其办学的必然趋势。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设置上,更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地更新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州,面向软件产业发达的广州地区和‘珠三角’办学。广州市政府已将软件与动漫作为新时期广州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区域性的软件产业园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软件测试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以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为发展广州软件业服务。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高职和本科)相关专业办学情况的调研,针对软件企业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做出分析,确定了软件测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企业或其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以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掌握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业界主流的通用测试技术,能够承担并完成实际测试工作任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

3专业构建策略

3.1课程体系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能力本位”,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具备职业化特征”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这一鲜明特征,决定了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坚持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软件测试的职业特色,适应软件企业测试岗位的工作需要,培养针对软件测试技术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针对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先导,采用“逆向制定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即先根据测试职业工作内涵,分析对应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构造专业课程体系及层次,并建立课程标准,确立每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行内容的甄选与整合。建立以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合一”特征。

软件测试职业特征决定了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面要求较广、并且较深。软件测试是一门动态的、交叉性学科,跨越软件工程的整个领域,进行测试工作的人员必须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有相当的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由开发者编写的程序(这里的程序是广义概念,实际上涵盖所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且在测试过程中也需要编写、修改测试脚本等等,因此测试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程序阅读与编制能力;其次,任何一个被测软件都是运行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下,包含了硬件和软件环境,测试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网络系统的理论与知识,系统平台的知识与环境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要求对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那些“看得见”的职业能力课程,如软件测试基础、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软件测试管理等大类,以及分为面向对象的测试、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嵌入式系统测试等几个类别,具体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等等,还需要开设那些“看不见”但会对专业能力培养产生决定作用的课程,如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关系数据库、软件工程等等,以及十分重要的程序设计类课程(C/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技术等)。其次,课程体系还包含为从事职业工作必需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态度训练的课程。

总之,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当中,对软件测试基础理论知识的涵盖原则是“必须的不缺”,对技术原理(方法)的分析原则是“举一反三”,对实践技能训练的原则是“项目运作”,使得学生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能具备软件测试的必备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基本承担起软件测试的工作任务,为日后从事软件测试职业和专业持续发展奠定必须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基础。

3.2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教学的保障条件,在这方面的建设从四个方面着手,主要进行专门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测试工程运用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建设。

软件测试是伴随软件工程过程的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和综合性较高的工作。要真正认识领会软件测试的知识和掌握其技能,能够担负起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学中干、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实现工学结合。因此,在软件测试专业构建中,需要搭建一个适合实践教学需要和体现岗位工作内容的实践教学环境,配备相应的软件测试工具与测试平台,呈现真实的软件企业环境与岗位工作氛围。

为此,我们在2004年底就建成了集教学、培训、开发、研究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软件技术与工程中心,拥有250多个工作席位,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席位30个,技术工位220多个(学生席位),配备高性能服务器群,包括Linux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sphere中间件服务器等,实现了中等软件企业规模的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引入软件企业的构建模式和运作机制,系统功能完善,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购置和配备了IBM Rational Suite组件、MI WinRunner、JUnit等与业界主流运用同步的测试工具及平台,可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充分获取与信息数据的共享,使教学环境与氛围完全接近企业工程环境及运行条件,为测试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提供完全“实战型”、“工程化”的教学环境。

3.3专业师资队伍培育

软件测试专业作为一个新型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问题首先要解决。截至目前,高校内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较少系统的开展软件测试理论研究和测试工程的实践,因此,软件测试专业知识不多,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基于这种情况,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工程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了软件测试专业构建的迫切任务。针对这个普遍问题,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途径实现,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师资引进上,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软件测试高级人才,加强校内自身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则通过聘请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如IBM 广州分公司、广东省软件评测中心、广东省Linux公关服务技术支持中心等企业与机构)业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开设讲座、直接授课、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指导师资,使教师能够加深对软件测试理论的认识,感受测试技术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发展。

对内的师资培养培育,主要采取系统地测试理论知识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专项业务培训,学习和研究国外高校软件测试课程,学习和研究软件测试技术与理论,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奠定扎实基础,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承担起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2004年以来,多批次的选派教师参加由业内知名企业或行业组织举办的软件测试中、短期培训进修,组织教师参加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专业学术会议及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与知名软件企业的产学积极互动,与国内多所高校进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与测试实践的交流,同时,鼓励和督促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到软件企业参加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软件测试课程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中设置和开展教学已达4年,已有4届(6个教学班)的教学历程和经验,师资队伍通过“教学实战”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使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4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在软件测试专业构建初期就比较重视对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是缘于学科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诸多不适应。贯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策略,推行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软件测试专业新的教学模式体现。

改变传统的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践课的分割模式,将实训场所设计成既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又可在现场进行理论教学的布局。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导向任务、讲解要领、操作示范演练、训练与逐个指导等环节,把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单元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一体化,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

对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引入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规划教学项目,确定内容和流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引入这种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项目教学过程,达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项目为目标,围绕其确定的任务的解决策略和过程展开,即学生需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规定的动作与步骤,以完成任务的质量、数量、时间等作为考核基本依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角色转变为“教练”身份,通过进行引导型的讲解、案例分析、测试“动作”过程示范、组织讨论等一系列互动交流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建构知识体系。

4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软件测试专业是源自对专业测试人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的一项办学创新。截至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已开办了软件测试专业的学校为数还不多,对于开办软件测试专业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收稿日期:2007-10

参考文献

[1] 杨鹏. 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 贺平. 软件测试课程构建[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 贺平. 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 贺平. 软件测试课程开发[J]. 计算机教育,2006,(12).

[5] 贺平. 软件测试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软件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该事件从11月22日傍晚开始,方舟子连发数十条微博,质疑李开复在自传《世界因你不同》里,介绍自己当年26岁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是夸大其词,当时他充其量只是个助理教授。与唐骏不同的是,方舟子质疑的不是李开复的博士学历,而是李开复自传中提及的“副教授”职称。究竟是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双方各执一词。“学历不重要,能力才重要”到底是伪命题还是诚信问题?类似的信任危机接连爆发,李开复会不会由此成为“唐骏第二”?

周鸿认为本次事件不会对李开复造成过大的影响,而且方舟子的行为也算是种严要求。然而,2010年,唐骏的博士学历造假事件,令其形象大损,如今李开复同样面临方舟子的质疑危机,粉饰并不能求太平。高晓松拍公益广告时说“酒没错,错的是人;车没错,人会犯错”,书也没错,关键看出书人的心态。

引火烧身,深陷公众论战

“(1)我毕业后跳过博士后,破格直升教职。(2)学校官网认可我的经历。(3)博导发函验证破格给予tenure-track职称。(4)26岁的assistant professor是校长告知最年轻。(5)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加上注解是清晰的,并于2009年撰文解释。”11月23日,李开复在微博中总结其职称过程,并表示上述事实已击破相关不实传闻,以后将不再回应。

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写道:26岁的我,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之下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11月22日,方舟子据此在微博中称:“但他在那段时期的论文的作者简历则说他是a 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at Carnegie Mellon。该职称一般指博士后,难道卡内基・梅隆和其他大学不同,等同于副教授?请李开复解释。”

就是方舟子的这篇微博拉开了各方对李开复的极大关注。李开复当天解释,其是先做了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后转换成Assistant Professor(等同职位,RCS年资都算在tenure)。

“在李开复自传网上版本中,没有看到在‘副教授’后面注英文。如果注英文就没问题的话,唐骏这么写就OK了:获得加州理工大学(Western Pacific University)电脑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学位。”方舟子在微博进一步提出反驳。

方舟子表示,李开复自传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相关页面的照片,在两处副教授后面根本就没有像李开复说的那样注明英文。方舟子据此质问:“我手上这本2010年3月第7次印刷的《世界因你不同》提及其为副教授时并没有一处注明英文职称。所以我要再问一次:所谓的英文注解是什么时候加的?在唐骏事件之后?还是在网上已有人议论其职称不实之后?”

就在质疑与反驳的论战中,事件渐渐演变成了一场公众论战,李开复深陷舆论旋涡。

青年导师,还原IT李开复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李开复的发展历程,一直闪耀着成功者的光芒,虽然其与同样出自微软的唐骏同称为IT界两位耀眼的精英,但在人们看起来似乎其树立的形象比唐骏还略高一筹。其在IT领域知名度的飙升与三个知名科技巨头密切相关:苹果、微软、谷歌。

1990年,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供职6年,先后出任苹果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1998年7月,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于当年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其被调回微软总部,出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微软教主比尔・盖茨的所谓“七人智囊团”的一员。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全球搜索巨头谷歌公司,负责谷歌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谷歌中国区总裁。2009年9月4日,李开复从谷歌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并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据悉,李开复除了在IT界取得职业辉煌之外,在中国另有“青年导师”之称。从2000年起,李开复陆续发表了七篇《给中国学生的信》,其中分别谈到了做人要有诚信、如何从优秀到卓越、选择的智慧、新世纪的人才观等,深受中国学生喜爱。

仅为个案,还是唐骏第二?

“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李开复曾如是称。

不过时下其却面临与唐骏类似的尴尬,而且两人在IT界地位、形象极为相似,都曾出任过微软的高管。

公开资料显示,唐骏在微软,是唯一一位三次被授予微软公司最高奖项: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和杰出管理奖的员工。曾经,唐骏领导下的微软中国,在销售方面,是微软全球唯一一个连续六个月(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创造历史最高销售纪录的公司。微软中国2003财年(2002年的7月到2003年6月30日)成为微软全球82家分公司中销售业绩增长最快的分公司。

方舟子怀疑唐骏所读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是一家著名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后唐骏对外承认花了3000美元取得了此博士学位。此事当时一度成为关注焦点,使得唐骏形象大受影响。如今李开复面临与这位“老同事”同样的危机。这仅仅只是个案?微软制造精英的同时有没有制造“被神化”的副作用?

11月24日,方舟子在微博中公布了其最新“战果”,并贴图为证:“不出所料,虽然李开复想让人相信他一开始就在‘副教授’后加注英文以免误解,但第1次(2009年9月)到第7次印刷(2010年3月)都无此注明,到第8次印刷(2011年1月)才加注,其问发生了唐骏事件。是不是李开复心虚地觉得自己的做法与唐骏有些相似?”

11月28日上午,李开复回应表示,方舟子指出的自己在英译版中删除的内容其实都在书中,只是出现的次数和中文版不同,“中文出现三次,英文出现两次。仅仅用删除的那一次来举证,是否会误导网友认为全部删除了?这样说合情合理吗?”

李开复同时英文版部分截图来证实自己的说法,称与中文版对应的英译版内容“都还在,没有消失”。李开复同时表示:“我的英文自传译者斯坦福大学毕业,中英文都能写作,也会翻译中英文诗词,相信大家也会喜欢她的文笔。她很优秀,我信任她做出删除和补充(当然我都有确认),请不要揣测每个删除和补充都有恶意。”

在这之前,方舟子继指责李开复“最年轻副教授”职称作假之后,称李开复自传英译版对原中文版本引言做了较大的改写,“删掉了原文那些吹牛的部分”。此外,方舟子还一并质疑了李开复在苹果、微软公司的部分经历,对此李开复也回应表示:“人非完人,可能有些地方未达到大家期望,但是并不是有些人所揣测的。请耐心给我几天时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