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学系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2:50

教学系统论文

教学系统论文篇1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总体偏低,因此必须狠抓教学质量,以完成历史斌予我国民办高校推进大众化进程的任务。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教学质量监控的环境、组成、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仅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已有73所(截至2001年7月)民办高校可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其中本科院校2所;在规模上,已有学生超万、资产超亿、花园式校园的民办高校;在功能上,已对解决穷国办大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资金不足、水平较低等先天不足,目前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整体上仍有较大差距。然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狠抓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既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教学质量监控的环境、组成、评价、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环境

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是教育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其“教育产品”也就不同于物质产品。“教育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有自我改造能力的人。所以教学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人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某门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人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由此看出:教学质量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只要是教学就有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就伴随始终。其目标都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环境

(1)外部环境。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人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政策、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速度、学生家庭所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内部环境。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监控。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基本条件、校风和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的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施加作用,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纠偏与激励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共有明显的过程性、层次性和反馈控制性。过程性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是伴随教学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从教学任务输人到整体教学质量输出,需经历教师教与学的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反映过程;再经历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最后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过程系统。层次性主要表现为从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墓础层次逐级向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李校整体教学质魔集成或并合。

反馈控制性则表现为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每一级教学质量适时进行信息采集、评价、纠偏与反馈控制,使教学质量状态尽量符合既定目标。实际上,监控机制与教学质量过程系统处于并行状态,并且与其组成完整的闭环反馈控制。在反馈控制中,评价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各过程阶段和每一级教学质量的决策与控制,都要以相应的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

三、教学质量评价

1.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教学质量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难以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为了判断和衡量教学质童,并加以调整与控制,评价作为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评价目的和标准对评价客体的价值进行认识评定。内容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理论和方法等。

2.评价主体与客体

评价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是评价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一个评价系统中,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确定主要依据于评价目的,评价目的确立了,评价主体与客体也就随之而定。

3.评价指标、标准、权重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的的具体化。在评价中,确定评价指标应尽量使所选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评价客体的价值和特性,同时应尽量满足评价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目的,应尽量减少评价指标的数量。指标的范围越宽,指标数量越多,则评价客体的差异辨识越容易,这有利于判断和评价;但确定指标的权重的困难也越大,从而歪曲评价客体本质特性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在指标确定中应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标准是衡量指标和评价客体优劣的尺度。对标准的要求具有明确性和可计量性,前者是指标准的概念明确、具体、单一,以便对客体评价作出全面衡量;后者是指所定标准能作到可定量和计算,尽量能用数据表达,使分析的结论有定量的依据。其次,对评价标准的确定还要考虑其先进性,就教学质量来说,有的指标可选用国家标准,有的指标可选用部门、行业或地方标准,也可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校级标准,当然有些指标也可参考国际标准。

权重是指标在实现评价目的和体现评价客体实质特性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应注重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权重分配尽量达到合理,一般应遵循由粗到细的赋值原则。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可用AHP法和专家调查法。

4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已对公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优秀评价制定出了一套评价方法和程序,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套方法和程序对民办高校虽然具有同样的使用价值,但教学质量与整个教学工作相比,涵盖的范围和评价对象有所区别,其评价目的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就不宜套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应综合使用“听众调查法”、“模糊评判法”和“满意度法”(简称AFPS法)。

(l)听众调查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由评价主体(服务对象)如学生、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等直接对评价客体如教师、学生等提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该方法常称为问卷调查。是教学质量评价目前使用最广泛、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基础性评价。该方法可根据凋查表中指标设置及其指标的事先确定,得出评价客体的分值或等级,评价客体所得分值或等级既可作为这一层次的评价结论,又可以为下一高层次评价提供依据。

(2)模糊评价法。是指利用模糊集理论对系统的各项指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然后根据给定的标准得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川从理论上讲,模糊评价可对所有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当评价指标较多,而且不宜将这些指标分割成有机子系统时,就会发生权重分配不准而使评价结论信度降低。所以,该方法在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较为适用,但对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时,其适用性明显下降。从课程质量到学科专业乃至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建议使用可能—满意度法。

(3)可能—满意度法。可能—满意度法实质上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该方法处理问题的优点在于能将事物的某些属性分成单因素考虑,使问题分析简化。当分别研究了事物的可能性和满意性后,再将其综合起来统一考虑,这就是事物的某种属性的可能一满意度。

综上所述,综合利用听众调查法、模糊评价和可能—满意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民办高校整体教学质量这一关系复杂的系统评价问题。并且当所有评价指标、标准、权重、方法程序,以及专家组意见都达到一致的条件下,利用该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可使学校间具有可比性。

四、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运行机制设计

一所高校真正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绝非易事,这项工作涉及学校内部的方方面面,需要采集处理大量的数据,同时需要得到师生的理解与支持,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积极性,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达到AFPS法运行的最佳效果。因此需要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进行如下设计。

1.加强宣传工作

提高广大师生和各级领导的质量意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必然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也与各级领导的工作业绩和切身利益相关,更与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信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做好宜传动员工作,使师生、各级领导牢固树立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等观念,理解学校抓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此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打好思想基础。

2.建立全院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是涉及全院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较健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为此,建立由分管教学校长为组长、学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校(院)级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各系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教务处设置教学质量科或教学质量监控岗,有专人负责日常监控工作。同时实行校内专家督导制度、聘请专家听课督导。:

3.建章立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必须制定有关的制度、办法和政策,形成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制定以下制度和政策:①关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决定和办法;②关于实行专家督导的决定和办法;③关于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年终评优、学生奖学金、考研、就业、系(部)和教研室考核等方面挂钩的政策;④各级领导听查课规定等。

教学系统论文篇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基本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对企业实际工作了解得很少,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立即适应,所以根据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的不同会计岗位进行划分,使学生掌握每个岗位的核算内容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将学生置于企业实际的会计岗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首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其次,将每个学生轮流置于一个个成本核算岗位上,让他们明白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核算方法。经过一个流程的实习,学生就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会提高不少。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成本核算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成本核算,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检验。

二、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可行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还达到教师教学目的,一举两得。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此外,可以尝试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会计的学习活动转移到课堂以外,教师提供一些方向性指导,通过查阅案例和小组讨论实现学习目标。

三、课堂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和处理媒介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的新兴技术,它能营造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境交融、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往往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如岗位实习、校外实习等,但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账、证、表等各种会计资料,也可以模拟一些数据的来源去向、计算流程、账务处理等;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账户的设置与结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与核算就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可提高。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花气力、下工夫。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有练习、测试、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单位实习、撰写论文等。在实践教学中,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到类似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合作、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中原料和辅料的构成,等等,使学生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形成感性认识,为成本核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模拟实训中,要制订科学、系统的实训计划,按照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进行。实训中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实训后要求学生展示实训成果并总结实训心得体会。指导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评选出优秀实训作业,为以后教学提供样本。

五、结语

教学系统论文篇3

“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完全不同,因此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不适用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必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新的课程体系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全新的完整、系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的体系[2]。为保障器官系统教学具备完整的、有机融合的、符合现代医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必须由该系统所涉及的所有学科通力合作,有机融合,共同建设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是指在学部范围内同专业或同年级的同一门课程有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课程负责人管理着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期中或期末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练习。此外,课程负责人还负责召集各个任课教师就各自教学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课程负责人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上的管理与沟通,是为了保证良好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兼有教学和行政角色的职务[3]。因此课程负责人制度非常适合“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每个系统由一位懂专业又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课程负责人主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是器官系统教学改革很好的、必要的管理方式。

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

教学改革中的实施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医学概论板块;实验技能板块;九大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板块(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学生在完成医学概论板块课程的学习后就进入系统板块的学习[1]。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了课程负责人制度,确立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赋予他们相应的责、权、利。

(一)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在临床医生中遴选课程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原则是完全打破学科的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每个系统以“结构功能与疾病”的方式整合。由于临床医生比基础课程教师更熟悉该专业的临床知识、各知识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因此在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由于教学涉及的学科较多,为了更好的与课程负责人沟通,每个基础学科安排一名责任教师配合九大系统负责人的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采用了教改课题立项的办法在具有副高职称的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经专家评审遴选出九名对“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有深入了解、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管理能力的临床医生作为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对课程负责人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如:组织完成该系统教学大纲的编写,全权负责教学实施,接受学生和教学督导组的评估,完成教学论文等。同时也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课程负责人组织“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课程建设。目前器官系统教学缺乏权威的配套教材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由于各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模式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九大系统课程负责人召集该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基础学科、医学桥梁学科、临床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经过反复商榷,结合五年制本科教学和职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梳理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和学时、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最后制定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籍。目前九大系统已完成该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

(三)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教学实施。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该系统的教学实施,包括制定教学任务书、定期主持集体备课、定期召开与学生的教学联系会、组织出考题、改考卷以及成绩分析、期中期末总结。目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已完成教学任务,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从目前情况看,学生认为“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提早进入临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减少了课程重复的内容,对已完成的三个系统的教学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同时也提出缺乏配套教材,融合度需加强,同步练习需增加等意见与建议。

三、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教改课题立项的方式遴选课程负责人是教改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存在多年,每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接受的,并且目前教授学生的模式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让教师了解“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方式,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已经充分熟悉“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思路,梳理了该课程的知识点,组建了教学团队,规划了课程实施方案,因此有效保障了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课程负责人为该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熟悉该系统教学目的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职业医师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同时也熟知医学基础知识对临床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呼吸系统为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胸膜疾病;肺血管疾病;肺癌;肺结核;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除了需要全面掌握的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外,每类疾病与基础的联系又有侧重。对慢性气道疾病的理解需要呼吸生理作为基础;肺部感染性疾病和肺结核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肺癌与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呼吸衰竭与病理生理联系密切。在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提出侧重点,并与相应基础学科的教师商讨,使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融合,最后制定出知识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大纲。

(三)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实施中的督促和沟通作用。课程负责人全面管理课程实施,熟悉每个环节教学,定期和随时进行教师间、师生间沟通,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的要求和发现的问题,学生对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要求,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使得器官系统教学改革持续改进。

四、总结

教学系统论文篇4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系统论文篇5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系统论文篇6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教学系统论文篇7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dependenceoninitial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1029/303496.shtml

[2]姜璐.系统科学之窗./chistory/xtno3.htm

[3]朱式庆.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开放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教学系统论文篇8

1.1研究对象

选择赤峰学院医学院2009级至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197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剖教学实践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称为传统教学组,四届共99人,实施TBL教学方法,称为TBL教学组,四届共98人。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堂提问,由带教教师为主,进行填鸭式理论讲授,然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小结。

1.2.2TBL教学方法

第一步,蒙古族预科班每届每班22人左右,随机每5~6人为一组,分为4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进行团队学员联系,主要根据民族预科班学生在解剖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问题与教师沟通等相关工作。在学习解剖学相关内容后,给出和所学解剖知识内容相关的4个题目,每组选择本团队感兴趣的,要求学生两周后以PPT汇报,考虑到蒙古族预科班的底子薄,基础差等诸多实际,给出的题目要符合蒙古族特点又不宜过难,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心血管结束后,检验专业给出学习题目是肝包虫病为什么在牧区多发?肝包虫病的病因解剖学基础是什么?而护理专业的学习题目是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吗?患此疾病进一步发展会累及哪些器官?要求学生就此问题涉及的解剖学结构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及此类疾病在农村牧区是否多见以及是否得以重视等。这一幕所提出问题务必新颖又切近蒙古族实际生活,而且问题难易适中,学生还要感兴趣,感觉问题所联系疾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点是TBL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下一步顺利进行的基础。第二步,每组领到题目后,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材料,此过程中团队学员间要经常相互碰头沟通,组长及时和任课教师交流题目解决的进展,并对自学期间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汇报,以便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解决,设计下一步努力方向,接近尾声时,指导学生制作课件。第三步,团队学习任务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该组制作的PPT的核心内容利用25min左右时间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5min左右,师生互评。第四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本次团队学习做简单小结,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1.3TBL教学效果评价

在完成一学期系统解剖学的TBL教学后,期末理论考试,满分为100分,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问卷调查填写前对学生统一解释说明,自行填写,掌握学生对本组教学法实施效果评价,共发出调查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TBL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在2009~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中,传统教学组优秀总共9人,良好共16人,中等共42人,及格共32人,而TBL教学组连续四届优秀共13人,良好共25人,中等共43人,及格共17人。可见,TBL教学组优秀、良好、中等的人数比传统教学组人数多,而传统教学组的大部分人数集中在及格的比例,我们对TBL教学组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及时总结了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2.2学生对TBL教学方法的评价

TBL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知识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认为TBL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95.92%,拓展了知识面93.88%,培养了协作能力85.71%,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高77.5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8.57%,课堂气氛活跃94.90%,师生间沟通增强79.59%,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应用98.98%。

2.3教师的随堂观察

每组学生均用心准备,制作了精良的PPT,同学们还合理的利用了板书,小组长在汇报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自信流利的表达了本组的自主学习收获,因为汇报结束时有5min的讨论时间,所以其他同学集中精力,认真投入,整体课堂学习气氛浓,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间同学对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知识文献进行了分享,甚至对个别知识点有意见分歧的还进行了辩驳,老师还发现个别同学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经老师及时鼓励后,在后几次的讨论中也变得自信,而且课堂表现还很积极,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性学习的乐趣。

3讨论

TBL教学理念是是在2002年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等正式提出,以团队教育为核心,将一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团队,团队中的学习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承担学习任务,既相互合作,有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最终达到较好的学习目的和教学目的。目前TBL教学模式已被国际认为是普遍可以接受的并可以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系统解剖学是民族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入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而且医学1/3以上名词来源于解剖,同时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又与临床各门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系统解剖学的医学名词记忆较多,学生普遍反应难学、难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往往忽视了对解剖的学习兴趣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与临床课程的联系不够,教学方法过于呆板,不能情景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教学两厌”,并不能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也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如何更好的提高民族预科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快速掌握知识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素养和责任感,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作为医学生的入门主干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另外通过解剖学的教学应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医学生涯做很好“热身”,达到很好的教与学双赢。在不完全摒弃传统经典教法的前提下,我们又结合解剖形态学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适时引入TBL教学法,相对于PBL教学法,TBL教学法跨学科程度低,对学生基本要求低,更适用于医学院校低年级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对照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与该教学模式对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作用,均收到较好效果。实践经验证明,TBL教学法更强调团队创建和应用,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而且TBL教学模式确实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故将TBL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展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问题答案空间,在整体TBL教学课程设计中,极大程度地锻炼了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了互相帮助、竞争学习的氛围,拓宽了学习思路,优化了知识结构,使同学们的知识资源达到共享,真正将同学们带到自主学习的起跑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指挥棒”角色,而是参与者、带领者和知识的分享者,每一次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快乐、和谐的氛围下,紧张有序的进行,每每讨论结束,师生感觉意犹未尽,教学效果极佳。在系统解剖学实施TBL教学的摸索过程中,我们已取得初步的的成效,我们必须借鉴这些良好教学方法的优点,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而且,T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认可,值得推广和实施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新知识的增加时刻都在进行,教育和学习都是终身制的,因为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穷尽本专业领域的所有知识,所以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