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4:04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1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相连,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兴起必然催生新的职业岗位需求,改革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之间、教育与社会融入能力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个方面强化培养,达到与理论对接、与实践对接、与国家需求对接、与国际视野对接、与未来发展对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个宏大话题,本文谨就创业创新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性举措: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职业教育的新引擎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2

1.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对高职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关于目标的导向作用,有众多的调查实证,有个人、集体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耶鲁大学对毕业生长达25年的调查追踪案例:同一届毕业生,有3%的学生有明确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这3%的学生达到目标,成为各种行业的精英。而剩下那97%目标短期、模糊,甚至没有目标的学生,他们中没有一个能成为行业精英,所处的状况与他们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一致。海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海尔就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名牌战略目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盲目上规模、上产量,而是狠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为今天的傲人地位奠定基础。同样,高职素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构建了目标体系,才能保证高职教育朝既定的方向前行。

2.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活动规范化的保障。由于某种原因,中国素质教育并未能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有效地实施。高职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接受系统教育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直接为社会提供生产一线的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人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英国有一句谚语:“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告诉我们,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构建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就是规范高职素质教育活动,让各高职院校有序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及时对照素质教育目标修正素质教育活动,为实现素质教育预期效果而不断努力。

3.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高职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保证素质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有了目标,教师的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授、课后的辅导,都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不会盲目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过程不会呈现出随意性,素质教育质量获得保证,素质教育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4.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克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学制短,只有3年的时间,但是学生既要学理论,也要学技能,那么,留给素质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教学时间因各种原因受到挤占,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会把素质教育时间占用。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学校就不可以随意更改素质教育学时,保证了素质教育活动时间。同时,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可以检验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是否有考虑不周或顾及不到的地方,避免一些必要的、重要的素质忘记或遗漏。

5.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通常包括教师、教材、教具、案例、影像、课件、基础设施、政策等等。明确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让教育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和设计使用何种教学资源,以最大化地满足教学愿望,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目标。

二、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1.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正确。对于具有导向性功用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教育效果的偏差。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不正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功利性。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体现出来的是重视教育的结果,看重的是教育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索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不利于人的成长,不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会让学生也带功利性,让各专业系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是素质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我们曾经对国内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答案五花八门,每一份问卷答案都不一样,有的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有的强调道德素质,有的强调科学文化素质,有的强调身心素质,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目标不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标准可执行。三是素质教育目标不准确。由于各种原因,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不同的院校有不同要求,有的偏向人文素质,有的偏向道德素质,有的偏向职业素质。同时,在目标定位上,有的目标要求过高,让学生难以达到目的;而有的目标要求又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这样目标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2.高职素质教育目标设置可操作性不强,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会感到棘手,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找不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活动方法、方式和手段,导致素质教育活动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大,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要实现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很难的。

3.高职素质教育目标的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教育目标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基础是相对弱一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但各高职院校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时,很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素质目标,内容重复,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二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3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素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素质能力也应该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时没考虑到按年级来制定目标。

三、构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概述“科学的本质是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科学性原则要求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核心,而不是以短期的利益,或者个人意愿来制定目标。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科学与否,目标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否顺利,效果是否良好。二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目标具备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因此素质教育活动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可行。因此,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掌握什么知识。明确、具体的目标,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照目标,检验学习的效果。目标是经过多方的充分论证后制定下来的,因此目标表一旦制定,不可轻易变动,要保证目标的相对稳定。不可随意改变方向和数目。三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层级性。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应该按照培养“人—一般人—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样的顺序进行。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目标时要逐层递进,把目标分层分阶段逐级分解,从高级向低级分解,实现目标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以达到因材施教,学生共同成长。

2.构建四级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职素质教育总目标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素质由两部分构成:专业素质和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强调的是作为职业人必备的素质,而基础素质强调的是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外许多科学家进行分类,其中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因)动作技能领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情感和能力三类。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由四级构成:一级目标是高职素质教育总目标;二级目标分别是两个横向的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基础素质教育目标;三级目标是每一个二级目标下横向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四级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下的纵向目标,知识目标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情感目标是接受—喜欢—热爱这样一个过程,能力目标则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问题这样的逐渐深入。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3

(一)对复式教学的一般解析

现代复式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和形式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演进,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急剧变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复式教学是一种广义的复式教学,突破了传统复式教学的条件约束,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在吸收班级授课优点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不断改进和演绎其发展模式和存在形式,逐渐产生了诸如长短期培训课、大型公共基础课(专题讲座)、公选课、网络视频课、实训实习教学课以及国际国内校际交流学习等形式丰富多样、交叉共享的现代复式教学形式。在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复式教学,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教育教学形式,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的明智选择。

(二)复式教学的产生及发展

我国的复式教学可溯至春秋时期的私学。现代意义上的复式教学则从日本传入,而日本又借鉴自德国。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并强调“市政当局有责任强制其人民送其子女入学”。十九世纪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普鲁士国王大力倡导发展教育,随即德国成为最早运用复式教学实践义务教育的国家。随后各国相继效仿德国复式教学加快完成本国义务教育的步伐,其中也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1904年,清政府参照日本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中的《小学堂章程》根据外国义务教育相关内容,提出“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曰强迫教育……不学者罪其家长”;复式教学在蔡元培主持全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民国年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复式教学并不过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对现有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且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具有优化、丰富和提升资源利用率等作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国家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习实训环节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设备的短缺与学校学生基数庞大、班级数目多、实训时间不充分及学生学习过程强调的“体验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随着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复式教学逐渐凸显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逐渐成为各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现代复式教学通过整合学生及设备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丰富教学形式,扩大信息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可能性。其次,有利于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职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吸引力。再次,网络精品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现实优化并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日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复式教学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后,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也是破解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手段,可改善中高职课程方面的脱节与重复现象,从总体上优化课程资源及其实施方式,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及实现有效衔接。总之,现代复式教学应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满足职业教育多样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从典型案例看现代复式教学的利与弊

(一)个案概况

本案研究的学校是天津市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天津市及周边省份,学生年龄集中于16~20岁之间,学校每年实施春秋两次招生计划。依托技能加学历的双向人才教育模式,该学校开设动漫、室内设计和网络工程三大专业,并据此创立动漫、设计及网络工程三大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和专业训练。以动漫学院为例,综合企业需求、市场定位及专业前景考量,具体建设动漫背景下的CAD建筑制图、3D建模、Vray渲染、PS后期、人体工程学等培养方向,以求每个动漫学生在专业背景下都能获得精深擅长的专业技术。鉴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及实训场地)尚不完备、教师数量不足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情况,学校采用现代复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具体设置模式是依据专业门类编排班级,如不同年级的3D建模方向学生集中训练学习,由于受专业冷热程度、专业学习难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势必出现生源“冷热不均”的现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及专业间的相互衔接性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融合,大多数学习班级的人数在30~40之间,班级学生数目会随着新生的融入而不断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围绕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实施一体化教学,发挥“一对一”教学辅导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历时两月的跟踪观察及部分访谈和问卷获得研究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

(二)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需扬长避短。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第一,囿于职教管理模式的学生人格塑造。由于学生现状的复杂性及教学管理精力有限,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易忽视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对学生人格塑造及性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及个别访谈发现,教学管理欠缺合理性会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开放压力及恐惧意识,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面临这种情况时表现出自我认识不清晰、倾诉愿望强烈、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学生职业素质基本能力受到影响。囿于教师现代复式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复式课堂的管理掌控欠缺合理性。加之,职业教育以往的不良社会反响强化了学生自卑心理,倾诉愿望强烈却无法找到理想对象,长此以往,削弱了学生彼此交流互动的愿望,学生对自己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产生质疑,对正常的学习与信息获取造成困难,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但缺乏安全感,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性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三,“小助手”模式亟须完善。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收徒众多,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他采用一种“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法。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孝景帝时为博士,下惟讲授,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教师精力及学生接受能力均有限的前提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教师的管理经验不足和对问题学生忽视,学生心理的阻抗意识及学生年龄段各方面不成熟等的现实状况,使得发挥并完善现代复式教学条件下的“小助手”模式困难重重。第四,学生个性潜质开发缺乏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特征难以对自身有清晰认识,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迁移指导和客观剖析,从而助其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及明确方向。而现代复式教学方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在诸多关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学生个性潜质和关键能力发展被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现代复式教学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得以凝聚升华。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复式教学,可培养高、低年级学生照顾帮扶情谊,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传递集体温暖和培养合作互助品质,有利于学生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和良好心态的培养。第二,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苦于对学校的信任感不强及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的基本表达和交际能力,互相探索彼此身上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三,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不同年级生的复式学习,可以避免低年级低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和实训效率最优化,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可在资源设备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提高资源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第四,“垂直互动”新模式效果得以显现。复式教学模式可以创立不同年级间互动学习的氛围,实现复式教学模式的突破。弥补教学效果欠佳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素质,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并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职业化目标。

四、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学校科学化管理,优化办学理念

在贯彻现代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学校应提升办学水平,在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层面争取向学生提供优质配备和服务。学校应树立学校在育人层面的宗旨与发展理念,坚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孕育学校的独特文化,重点培植师生文化。另外,基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特点考虑,建立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及与之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室。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客观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性和目标感;另一方面为处于青春期困扰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倾诉沟通平台。心理疏导室更多地解答诸如个案学生解决阻抗心理、感情迷茫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模糊及公共场合沟通表达困难状况下所隐藏的心理困扰等难题,旨在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变通教育管理思路,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人本化、多元化,应转变单一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应丰富学业和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在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无论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还是践行者的学生,都不能职业等级化、身份贵贱化,不应存在“这种工作体面,在朋友亲戚面前有面子”“那种工作很脏、很累,而且赚不到钱”等狭隘思想,应重点关注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及自我的职业定位,制定详实合理的方案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现代复式教学经验,完善管理方式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塑终身学习观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理念,避免学习功利性倾向,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学手段工具及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明确定位职业发展目标,通过翔实合理的计划逐步加以落实。同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找寻原因并主动帮助学生,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育人为先,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

在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传递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是教师树立“育人为先”观念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本研究中的个案学校学生大都被各种难题困扰,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其性格及人格塑造尚未完成。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育人理念及师德师范会左右学生的性格倾向及人格发展。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业生涯存在缺憾的他们而言,协助其树立良好社会价值观、做人准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同样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努力摆脱因成长环境等导致的不信任、不合作心态,消极怠学厌学的拖延心理,树立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困难。

五、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4

首先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技工教育、中专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工程硕士等类型。其中,技工教育、中专教育、高职教育是主流办学模式。技工类职业教育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其特点主要是技能加学历教育,学生以获取的技能证书等级为标志,同时学生虽有毕业证书但却属于非学历教育。而中专和高职类职业教育的特点虽然也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绝大部分学校也要求学生必须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但却属于正规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后可分别获取国家承认的中专和专科学历,其中专科学历是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重要考量指标。由过去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举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和各类高等院校举办的工程硕士教育,其本质特点应该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非普通高等教育。但由于这类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学生趋之如鹜。其次从办学主体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举办单位很复杂。既有国有公办也有民营实体举办的职业教育。国有公办类职业教育既有劳动部门主办的技工类非学历职业教育,也有由教育部门主办的中专和高职具有学历的职业教育,还有行业举办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国有公办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缴费相对较少,从两千余元至四千余元不等,但是举办学校可以获得国家或行业各类相应的经费资助。民营实体举办的职业教育同样有学历和非学历之分,其特点是学生缴费相对较多,少则万余元多则数万至十数万不等,而国家的经费资助很少。第三从学制结构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根据层次不同具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不同的学制模式。全日制主流的学制从两年到四年不等,也有少至一年多至七年的学制。例如技工类教育主流学制是初高中后两年,但是也有高中后一年中专、初中后五年专科、初中后七年技师加专科或本科、高中后四年技师加专科或本科等,其主要特点是职业教育以技能为主,而学历教育则是采用继续教育模式获取。中专教育主流学制是初中后三至四年和高中后两年,高职教育主流学制高中后或相当高中后三年,也有初中后五年。中专和高职的主要特点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兼具学历教育功能。同样,中专和高职也有其他学制,其特点也是技能加学历教育。我国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和函授教育,其特点主要是学历教育为主兼具职业教育功能。

二、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根据从事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体验认为,构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从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招生录取制度、创新机制、价值导向等方面实现脱胎换骨性的突破,才能真正促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重构

一是重新构建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结构。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体系,这虽然是早就形成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明显变成一种低层次的教育。众所周知,虽然目前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已经高于普通本科,而且学生和家长也不排斥在职业教育氛围就业。但是无论高中还是初中,学生按照成绩优劣仍然会分别选择重点或普通高校和高中,只有那些成绩无望进入相关高校或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换言之,职业教育变相成了托底教育。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造成的对学历教育的高度认同感,当然也不乏“学而优则仕”以及现今社会“白领”、“金领”丰厚的物质回馈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一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却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为此,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这已为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笔者认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从层次上应该构建与普教相对应的结构,即中职(含中专和技工)层次教育、高职专科层次教育、高职应用本科层次教育、高职应用研究生层次教育,同时根据条件授予相应的应用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学位。如扬州汽车技师学院、江苏交通技师学院等可以培养中职层次的交通技工甚至技师人才,无锡交校可以培养中高职层次交通专门人才,南京交院、南通航院课培养高职专科层次的交通专门人才,有些骨干专业如路桥、航海、汽车等可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甚至可以联合相关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工程硕士。只有构建这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应用型本科专业和工程硕士及专业硕士已经具备了这些特征,只是隶属关系不同而已。二是构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职业教育具有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实用性、持续性等特性。因此构建灵活开放的现代交通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机制,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充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笔者以为,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应该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过程教育三部分。职前教育是指参加工作之前的具有一定层次的学校学历教育,它可能是普通教育也可能是职业教育。交通职教的职前教育应该是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专业教育。入职教育是指初入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和其他新进交通运输行业就业)时进行的相关职业教育,这是对交通运输从业者进行职业教育的关键,它对从业者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形势、必须遵守的行业政策法规、规程、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讲入职教育应该是一种行业准入,入职者没有经过入职教育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是不能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相关工作的。过程教育是指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如船员适任证书培训)、学历晋升教育以及升职或转职过程中的相关职业教育。这是从业者终其一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否则他在交通运输业难以有所作为。

(二)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基本上分为高职和中职两部分。现行高职招生录取体制实行政府计划控制和监督,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政策。即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招生计划,高校根据计划自主录取。招生录取的顺序一般分批次进行,第一批次由一本院校先行录取,而高职录取一定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这从本质上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兜底教育特征,而兜底化的职业教育怎么能够培养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石呢?当然,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录取还存在着招生计划下达对象不合理、下达过程中限制因素太多、地方保护性政策、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录取过程中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合理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招生录取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具有邀约和承诺特征的协议过程。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与考生形成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学校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考生是购买者,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接受,双方的买卖合同关系即成立。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如专业设置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基础设施情况等制定适合的招生计划,同时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专长确定录取的分数、收取的学费以及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在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所涉及的只有学校和考生双方,而教育主管部门从中确定学校的招生计划、明确录取的分数线等行为在合同法中无法得到清晰的解释。为此,改革招生录取政策,建立招生计划的总量控制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体制,实行政府控制和监督、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政策势在必行。笔者建议,招生录取应根据交通职教不同情况从“宽进严出”、“宽进宽出”、“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四个方面予以改革。“宽进严出”是指对招生录取控制宽松些,而对其毕业要求则需要严格,适用于具有学历层次要求的继续教育(如交通土建函授本科);“宽进宽出”是指对进校生源质量控制和毕(结)业要求均比较宽松,一般适用于具有自我提升要求的交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严进严出”是指具有较严格的录取分数要求和毕业资格要求,适用于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层次;“严进宽出”应是对交通从业人员的入职教育,即用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职前培训来保证交通从业队伍的基本素质。

(三)创新机制,努力实行交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要创新办学机制,加强中高职衔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交通职教体系内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同时为改革招生考试方式积累经验。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同时还是中职或高职单独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采取中高职联合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如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检测、公路工程监理、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深的专业功底,仅靠中职或高职培养的周期不足以解决问题,而采用联合培养更能显示其优越性;高职与本科衔接或联办的专业必须是3年制高职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或者是本科院校还没有开设的专业,并且这些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群)针对性。联办本科试点要坚持高职办学方向,改变学科型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要整体设计,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既要分段培养,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但是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合作院校要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便于学生继续高一阶段的教育的学习;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应该享受中职学生的各项待遇,升入高等学校应该享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各项待遇。二是要创新专业设置,加强交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衔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交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交通职业教育格局。例如随着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强力推进,交通职教专业改革必须要与之协调,开设与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相关专业应该是交通院校的首选。要强化交通行业企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含交通院校、科研单位、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在内的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生产、研发的双赢机制,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要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MOOC环境下的交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要充分利用MOOC的优势,培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MOOC开发并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将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关键能力之一),实现网络优质资源的校际间共享和社会共享(对成人教育和职后培训尤其方便),体现交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校本特色。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交通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交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培育由具有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专任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的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其根本目标也是“育人”,即培育和造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交通职教不仅要体现交通特色,更要体现育人本质。三是要注重特色培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独”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逐渐形成一种历史沉淀和超越,最终形成广受社会欢迎和认可的品牌效应。特色培育的可以多个方面着手,如先进的办学理念(例如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以人为本促和谐)、独特的专业设置(例如内河航运机驾合一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交替)、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例如交通专业人才素质拓展计划)等等。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案例分析)

本案例就江苏的交通职业教育实践予以说明。承担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主要有南京交院、南通航院、无锡交校、江苏交通技师、扬州汽车技师学院等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职业院校,还有各市交通运输局属的交通技校。南京交院、南通航院主要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无锡交校主要招收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同时兼招初中后中专和技工生,其他院校则以技工和技师教育为主,是典型的行业办学。南京交院、南通航院1986年以前招收高中后毕业生同时兼招脱产职工班,1987年至1995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获取中专文凭;1996年开始招收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2001年升格后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毕业后可获取专科文凭。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试行多种中高职衔接改革项目:“五年一贯制”、“中职3+2(含4+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等。学校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分别开设了其中的“中职3+2分段培养”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分段培养过程中,无锡交校与南京交院和南通航院分别就路桥专业和船舶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共同制定连续性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讨实施计划,为系统培养奠定基础。南京交院、南京海院、南京铁道组建高职联合体并实行游学制。这些举措为现代交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范例。同时,相关院校的继续教育也分别独立或联合开设了从中专、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学历函授教育,主要对原学校毕业生和相关领域工程一线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培养,原中专毕业生几乎全部获取了本科及以上文凭(当然与他们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关),目前他们均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着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为江苏交通建设和运输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相关院校作为江苏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承担了交通企业人才培训职能,学校还对新进从业人员、军队专业人员进行入职前培训,对交通从业人员等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发放行业认可的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如试验检测工程师证、船员适任证书等,为保障交通运输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5

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特色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真正在教学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和拓展行业企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加快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制。因此,我们要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研究出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些法规、规章和制度,使职业教育真正形成“招工”与“招生”对接的新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上真正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与“学”,“教室”与“实验室”;职业教育应该是靠“训”与“练”,“实训室”与“生产车间”,真正培养出追求“完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技术标准迅速转换为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评价与产品检验对接,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适应学生和社会人员多种需求的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应该有四类课程,一是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课程,一类是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技术性课程,一类是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学术性课题,一类是服务社区休闲及单一技能的模块化、片段化课程,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一定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于社区的课程集合,在这里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构建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实行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和成绩相互转换。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中学合作交流,深入区域初高中学校开设一些技能型、劳动技术型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区域高中学校也应深入到区域中职学校开设一些高中的文化性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创造条件。

同时,要完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中高职衔接基本上都是专业层面的衔接,这必然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课程内容的重叠。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是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认证体系。今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点是实施课程内容及培养规格的衔接和课程选修机制,依据职业人成长规律,建立岗位新手、进步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和技能技术专家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在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态度领域的有效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五、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生涯发展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学徒制虽然强调的是师傅“手把手”教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学徒制只是“应职教育”。

以现代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上讲,帕森斯的“人职匹配”和舒伯的“发展观”的综合运用才是人才培养的上上之选。因此我国的现代师徒制教育,不能只是强调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育在凸显“职业性”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只有把“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育才能走出一条满足现代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富有教育内涵的科学化道路。

为此,本课题组以《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为题,通过大量时间及各方调研,最终以昆山科技企业已成功应用于多个企业的现代师徒制培训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旨在将职业素养与生涯教育渗透至现代师徒制教育中去,以体现现代师徒制职业素养和生涯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完整结合。

主要研究和实践内容如下:

一、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潜能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优势,清晰职业发展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金属产品结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企业人才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等专业。公司通过与全国各大院校合作,对机械学院的大二学生开始进行宣讲,并从中选拔45名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临时班级;针对这一班级的学员,对其进行初步的课程培训,培训内容详见表1中所示;随后通过老师推荐优秀学生、考试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筛选,平均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待所有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人员录用筛选。选定30名学员入厂进修,入厂后企业根据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平衡,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配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适合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上发展。

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机会分析

使其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大方向,确定个人所从事的职业。

通过第一次的培训、選择,跟着企业指派的师傅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学习,按照所学专业不同,技术类职位主要分配为三大类:加工中心培技、模修培技、车床培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师傅技艺的精深产生钦佩之心,从之前的“被迫学”变为现在的“愿意学”,再由师傅以亲身经历进行职业机会分析,增强学生的愿望与认知,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徒自身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使其能够在师傅的指导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生涯自我教练技术的支持下,顺利完成阶段性生涯发展目标。

与公司合作的高校、学院立足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所有开设的课程都是根据企业发展所需标准而确定。教师的授课计划,讲授的教学内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严格按照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要求、标准进行设计,做到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

四、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

机械相关专业主要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以及数控技术专业。专业的选择是基于目前我国的工业情况而定,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2025,高档数控机床便是其中十大领域之一,企业迫切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公司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研,分析就业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来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特色。例如,公司在学员的每一个不同阶段都提供着相应的课程培训,《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公司质量体系》等。

五、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培养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就业。公司坚持产业、教育双轨发展,把工厂里的理论知识引入学校,以期提升学生的导向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实践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校中厂”,成立“科森班”,采用优胜劣汰机制,择优录取;同时公司又把在学校《科森班》考核通过的人员带人工厂进修,按照所学专业不同,主要分为加工中心培技、模修培技、车床培技三大类职位。分别对这三大类职位的人员集中进行外训,将“教室”搬到企业里面,理论教学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由工厂师傅承担,半工半学,学工交替,建立具有科森特色的“厂中校”,以此探索现代师徒制培训体系的新道路。

在昆山科技企业中,“厂中校”模式的受益者,比比皆是,例如徐煊凯,2015年7月毕业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考核、选拔同时加入医疗事业部,从事加工中心操机工作。因其职业目标清晰,分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2015年9月评定为医疗事业部内部培技,并由公司安排外训。回公司后由技术员吴焕权带领进行换刀调机工作,学习机台相关的换线调机技术,现在能对加工中心大部分产品进行换刀调机工作。2016年6月对其进行相关考核,考核合格,提报公司升为正式培技,并进行相应的职等和薪资调整。

袁小强,2015年7月27到科森科技实习,通过进行职业发展潜能分析让其清晰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优势,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在工程技术部做模具钳工,学习态度积极端正、不怕苦不怕累,在陈兵师傅和其他师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从模具加工的基本功开始学习,在短短的3个月就学会了磨床、铣床、电焊机等加工方法并熟练运用。在公司安排的模具基础理论课和师傅们的指导快速的学会了模具的组立、调试。现在通过公司的考核、由培技升为助理技术员。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薪水也做了大幅度提升。

清晰职业发展目标,加深了学生技能培训的好奇与期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为企业塑造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了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在现代师徒制模式中,企业一定为员工提供清晰明朗的晋升通道,有意识的牵引人才成长,让员工切身感受到光明的职业前景,宽阔的职业通道,公平的职业环境,可见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

同时根据岗位、专业以及综合能力,并且安排相应的岗位培训,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就可以从培训生逐层晋升到资深技师,并可获取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晋升职位详见图1中所示)

晋升通道中的职等等级是各项待遇、福利的直接依据,同所在岗位的工作难度、专业技能、培训学时、工作能力、在公司服务年限和考核成绩等相关。

六、现代师徒制模式在昆山科技企业中的成效

1.培养高技能人才,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公司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及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外部招聘满足不了内部需求。但是现代师徒制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的融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半工半学,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适合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上,使学生目标清晰明确,通过主动学习和参与能快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且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满足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2.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培养一位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外招人员薪资要求高,且稳定性不好,跳槽頻率高。而现代师徒制可以从内部培养塑造自己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稳定性的增强,能不断地为公司谋取最大的效益。

3.深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缓解就业压力

现代师徒制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了合作桥梁,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实施,到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有效地将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及时表达出来。学校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方向也能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这种模式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减压减负,学校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企业也可以获得高端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清晰明确的职涯晋升体制,给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输送,而人才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在现代师徒制中,清晰明确的职涯晋升机制,为一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公平的职业环境,可见的职业成长,为企业留住大批的优秀人才,给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七、结语

在“现代师徒制”中,学员都是双重身份,既是学校里的在校学生,也是工厂里的操作学徒,这一模式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

然而,也需要避免这一模式演化成的两种极端分化的结果:

一方面是师徒制成为了劳动用工制度,使得学员进行学习技术的重要性下降,成为了工厂生产的廉价劳动力,虽然在表面上是一种师徒制,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劳资关系,用劳动用工取代了职业技术技能的传承,不适应人才的发展,不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师徒制成为了单纯的培养技术工人,忽略了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产品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单纯通过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培养出更多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智能型人才,才能在未来制造企业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个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之潮流。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7

以生为本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体现。以学生为基本,是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学生管理模式当中包含了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等,但是人作为其中的基本元素,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核心。在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当中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将这种管理理念渗透到现在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当中。以生为本是目前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生需要创新的软条件,行为规范原则则是硬保障。整个职业教育当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够保障和谐。基于行为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应该是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其赋予了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平等权利与义务。这是因为只有依托有效合理的行为规范制度,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够正常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现代的高职学生具备的特点,一定要有一定的管理创新举措,才能够有效做到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管理方式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方法,二是管理技术。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方面要体现出规范、差异与人性,规范是针对每一个学生,其要求每个学生的管理一定在遵守国家法律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约束学生。差异是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管理。人性是学校对高职学生采用一种多层面、双向交流互动的教育指导方式。再细致化一点,就是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规范的管理方式,再大众化的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影响,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管理技术的创新是高职院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简单而言就是理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管理机制的完善。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被学生接受,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仅以加强对学生管理的科技创新以及信息化网络建设。具体表现为,投入一定的资金与人力尽快建立学生后勤管理系统、学生教育管理系统等等。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

(一)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公平、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往的考评机制重点放在总结性评价这个方面,缺少了对过程的评价,其中只过分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做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重视整体又重视个体,抓全面又注重侧面。对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从基本的工作业绩、学生反馈、出勤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测评。针对学生,首先从基本的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方面建立一个严肃的教育形势,从学风与考风两个方面重点加强,保证教学具有实质性。另外,从学生的生活方面,卫生、宿舍管理等建立一个带有激励性质的奖惩制度,真正推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共同发展。

(二)逐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与课外的活动中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院校不仅需要从精神上褒奖,还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特别是针对学生干部,院校要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更加实现其良好发展,从而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在帮助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辅导员管理创新

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的主力军,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院校可以通过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帮助辅导员之间交流管理经验,也可以搭建一个活动平台或者是宣传平台,丰富辅导员的管理知识。从精神方面辅导员需要充分将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核心,辅导员的管理理念对整个管理团队学生有一定影响,因此辅导员需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另外,还需要规范辅导员的行为,高职院校应该提供给辅导员在职培训、学习交流、专业能力竞赛等各个方面的机会,保证辅导员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质、精神面貌、文化素养、人际关系以及管理作风都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其还表现在对辅导员日常行为、待人处事、工作作风各个方面,有效培养出一个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辅导员。

五、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8

1.1合理配置设备,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教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学院内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熟悉信息化教学设备硬件的配置和性能,根据相应的要求采购配置现教设备,并将其推广到教学应用中。现教中心还要管理和维护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保障教学运行秩序。

1.2开发教育软件,建设现代教材体系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软件,包括操作应用软件和课件开发软件等。能够为教师开发和使用课程课件提供技术服务,为教学中软件的应用提供开发和使用培训。利用拥有的软硬件条件,制作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视音频素材、图像、程序等。管理和各类信息化教学内容,为学院信息化教学服务。

1.3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学院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很丰富的软硬件知识,能够快速地处理和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好“服务队”和“消防员”。掌握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教师提供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服务,保证教学技术手段的领先。

2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目前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职能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对现教中心的作用认识不足,只是将现教中心作为教学辅助的部门之一,维护和协助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限。

2.2工作认可程度不高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成绩,并不是因为工作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在做“幕后英雄”。当现教中心承接了信息化教学建设任务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后却因为不是项目组成员来分享成果。有些学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做这样工作既无“名”,也无“利”,就很难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很难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吸引到这样的岗位上去。

2.3技术任务低等化

有些高校在近几年大量的购进多媒体教学设备,而把维护这些设备的任务都推到了现教中心的身上,而本身的工作人员数量又不增加。造成了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到了重复简单的维护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面对信息化教育大潮涌动的今天,自身的职能因发生怎样的改变,未来的发展应该做出怎样的规划,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进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了解推广最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各种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概念不断的提出,比如微课、MOOC等,现教中心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这样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并将其融会贯通,通过完成实例、教师培训等方式,将这些新的内容推广到教师中,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里面。

3.2转移工作重心,增强自身实力

首先从管理层面上要解决好软硬分家的问题,就是说院校应该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硬件维护、设备运行的工作,这样的简单劳动可以交给技术水平低一些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完成,现教中心只负责一些技术指导和支持;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到软件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观察几届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结果来看,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的用PPT做个幻灯片就能满足了。目前的信息化教育已经向网络化、虚拟化、实景式、实时式的方向发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程课件、教学辅助系统等内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所使用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提高现教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时和持续地掌握新的技术,将领先的技术平台应用到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是未来现教中心应该最优先、最重要考虑的问题。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成为一所学校内最先掌握最新教育技术的人。开拓现教中心工作人员的眼界,从传统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与其他教师合作将新的技术、领先的技术应用到实际。

3.3组建多媒体信息化制作团队,为一技之长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主动性是现教中心工作的另一个重点。要能让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既能得“名”,也能获“利”。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现教中心具体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召集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多媒体信息化制作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到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招标中,与社会的制作公司同台竞争。从专业课教师来讲,与校内团队的沟通、交流相比校外的制作公司,无疑要方便、容易得多,更好把握工作量和工作进度,制作的作品更贴近和满足校内教师的要求;从有技术能力的教师来讲,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原本无名无利的“帮忙”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又督促教师的技术水平发展。

3.4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现代化技术水平

现教中心应从技术层面上向教师展示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变革和优越。现教中心应该积极地向教师推广和宣传。通过在教师中开展新技术宣讲,让广大教师了解和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目前社会上比较领先和实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技术培训,让部分教师掌握简单基本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在学生中培养选拔爱好者,提供工作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建设中来,现教中心为这些学生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及时了解目前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方案。

3.5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普通职业院校不具备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地区范围内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中小学和其它高职院校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服务,现教中心应该利用自身目前比较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人员优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地方服务,与地方周边的中小学、职业院校等单位联系,为他们提供课堂录制、课件制作、技术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现教中心在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