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怀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21

关怀教育论文

关怀教育论文篇1

“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主体进行关心,爱护人、尊重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它对人们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尊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与人的命运、理想有着直接关系,代表着人的价值观。在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人文关怀”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关心,给予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关怀,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采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教师和学生内在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提升他们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改革与突破,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管理体系,使人们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实现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二、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进行分析

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传统制度转向到人文关怀管理方法,使在教育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下面从民主制、坚持公平公正、设立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民主制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是对人才进行管理。大学生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在管理监督中具有民。同时,大学生拥有民的表现,是高校管理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体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民主制的管理。在管理过程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尊重学生人格,然后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髓。此外,高校管理相关部门的行为标准,除了保证保密性外,还要进行公开化,保证其民主化的公开。

(二)坚持公平公正

在高校管理中,不能掺杂情感因素,不徇私,要以事论事,不能出现情感用事和现象。公平公正是人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管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只有保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够有效做好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不劳而获等现象发生。

(三)设立奖励机制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个人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在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进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也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出现因不公平事件引起奖励机制设立失败的现象。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经过严格制度的规章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却忽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管理教育就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对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效管理中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人文化是实现细致化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积极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计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集体中来,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给予重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有效把握群体发展形势与结构变化,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实现细致化教学。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着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

(二)提高人文素养

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首先应该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校园环境,其次是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建设,最后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并进行指引疏导。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环节都是由教师组织,教学计划和进度也是教师实行。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自身品质有着一定作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力、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基础管理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考查系统

现代高效教育管理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创造精神。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并灵活应用教材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以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形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考查制度,来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自主性。要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制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查。在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是在考查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或者课堂复习讲解对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是将考查的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达到学生对考视的目的。

四、结束语

关怀教育论文篇2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关怀教育论文篇3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普遍关怀,强调在尊重人、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差异特点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的关注与满足。二者之间密切相连,有机统一。

第一,它们都以“人”为价值主体。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人文关怀的主旨,围绕“人”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以人为主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渗透“人”的理念,体现“人”的价值,运用人性化的手段对“人”施加有效的影响。离开了人的主体,离开了对现实的人和实际生活的人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发展的误区、盲区,变成了泛泛的政治宣传和理论说教,变成了机械性的、缺失生命力的传声机,其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提升人的功效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它们都以“人的需要”为价值尺度。满足人的需要,这是一切从事与人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人文关怀之所以拥有无限魅力,说到底就是满足了对“人的需求”的关怀。这种需求既是人的物质、政治、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也是人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个人需求与整体需求的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恰恰是有效契合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不同需求,即国家培养‘接班人’需要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以及个人融入社会、提升素质、印证本质属性,进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它们都以实现“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理想,又是彰显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皈依。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作用人的主观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它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可以通过精神的关怀与指引,提升人的主观意识水平,进而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它首先离不开丰富的、具有创造力的精神空间,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与满足,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动力支撑,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同时,人的发展毕竟无法独自进行,它要取决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条件,人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成熟度是一体化的过程。所以,凸显人文关怀既不能忽视“人”,更不能忽视属“人”的社会,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正是从这一基本关系出发,强调妥善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运行,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

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党在新形势下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时刻“协调和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或将个人需要外化为社会需要”之中。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了新的时代所赋予的特定意义和价值内涵。

第一,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本质功能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做“人”的工作,是通过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往往就体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着人、满足着人、实现着人,在多大程度上彰显着“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创造力的。可是,这种能动的实践过程不是抽象或任意的,它总是要反映特定条件和时代环境所固有的规定性要求。人对这种规定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培养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要引导“人”清楚地认知内在的规定性,发挥调节、激励、引导的功能,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来,进而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直接的精神关怀,而且是一种间接的物质实践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运用和人文情怀的调动,就会变成了一个充满灵性的教育过程;若只流于形式、简单地说教、硬性地灌输,只能是扼杀掉它的生命力,既不能关怀人,更无法展示“人”。

第二,注重人文关怀,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生命线”作用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一切工作任务的“生命线”。之所以叫做“生命线”,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发挥出调动、组织、激励和引导的独特功效,更是能够协调和影响其他各个领域的工作,形成共识、汇聚力量,集中去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困难与挑战。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自身的“群众”意识,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注群众的“需求”,无论是革命战争的年代、还是在竞争无比激烈的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是这种需求的汇集与展现;始终致力于提升人、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实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需求,更要奋力体现人的发展夙愿,而整个这个过程都要建立在社会统筹运行的基础上。新形势下,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一方面是与时俱进地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现实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和利益关系的时代需要。

第三,注重人文关怀,是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精神”的现实需要。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千锤百炼、千辛万苦。国家实力的增强、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在不同程度地优化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是在触动和调整旧有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能量也得到了良性的释放,然而随之而来的还衍生出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消极的、悲观的、质疑的甚至对抗的情绪时有发生,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动彷徨无措、焦躁不安、精神空虚的现象也不乏存在,各种负面的、情绪化的、甚至是极端性的社会行为也偶有发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层出不穷,是不利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的良性运行的。有些人还在肆意误读和恶意曲解,企图煽动民众、挑起纷争。党和国家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特殊的方式来进行适当地调整和疏通,毕竟解决人们头脑中的疑惑和问题,还得从精神层面入手。另外,中国身处改革转型期,如何引导民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凝聚共识,如何在各种困难和风险中迎难而上、汇集力量,这都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执起充满民族性与时代感的“中国精神”的鲜明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是一个发挥人、调整人、引领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社会、作用社会、推进社会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充分地认识、挖掘“人”的特有因素,也要注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发展程度,通过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与合力支撑来发挥作用。任何社会中所要实现的人文关怀都不是抽象的、随意的,而是要遵循现有的条件,从实际出发。

第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立场引领多元化的人文资源。正确的行为,只能通过科学理论来引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引领民众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倡导的有效的工作方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公开讲过,共产党人要“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工人阶级,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同资产阶级斗争到底。而且,思想一经为群众掌握,才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实现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可能。每一个认真研读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不难发现,人文精神贯其始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的生成起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掌握“人”的本质、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实现“人”的价值。这一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创造性地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将凝结着几千年人文智慧的、透着独特人文魅力的传统精华注入其中,既丰富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直接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思想资源,“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就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假象、挣脱各式人文理念的漩涡,不被错误思想侵蚀,不畏各种艰难险阻,保持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二,要根据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国情确定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不能脱离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和国情基础。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党遵循的基本工作方法。当前,面对社会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存在、多重思潮的冲击而导致的精神空虚、倦怠、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地关怀和疏导,以解民众的思想之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有效引领民众对中国国情和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社会主义表现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同时,需要清楚地引导民众意识到,我国的国情基础还很薄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够兑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能够承载的人文关怀还无法达到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致力于对人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基础性关怀,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关怀,政治方面、精神文化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全方位关怀还无法实现和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展开以“人”为核心的真切关怀,更不能以此来束缚和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力的发挥。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对人民幸福的深度关怀。

关怀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关心人的生活情况、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笃信人的生活条件,并且解放人,让其获得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便是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关怀、维护和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就叫人文关怀。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应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原则,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环境,唯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其又处于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生活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际性,其根本任务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2.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种教师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经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宣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思想政治教师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目地,学生以考取高分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生硬,目的性太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应用自如。这样一来,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学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也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简单,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1)轻视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缺乏教师对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没有在思想教育中关心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响了教师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塑造,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不良思想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意义。(2)高校开设了许多组织社团,课外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等问题的需要,没有对其做到人文关怀,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塑造,没有运用自身行动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诲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对于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够,致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不完全。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积极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讲,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少之又少,有的只关心学生群体的问题,忽视了对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关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解决措施

4.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两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并且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

4.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发展,高校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习活动,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酿成一套完善的、具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实质,从而注重学生实际中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解决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欢乐。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遗弃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把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4.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关怀帮助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高校引导学生中建立一个心理社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邀请高校班级参加,或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摒弃自己的陈旧观念,去创新教育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丽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25):40.

关怀教育论文篇5

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学校和课堂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改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把握课堂的走向,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其次,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很容易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比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敢表现或者观点的另辟蹊径教师要及时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而且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会增加很多话题,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非单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关于道德的课程,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参与集体活动或则集体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到期末的成绩中,并将平时的品德表现作为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

自主、自由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使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了传播,并逐渐发扬光大。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关键时候,作为他们知识上的领路人和精神上的导师,教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政治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够影响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行事光明磊落一诺千金,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信守诺言的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并认真负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开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表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活跃思维,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学生的自主自由的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这种自主、自由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作用之一。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关怀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现实背景 内涵述评 实现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谈谈人文关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关怀提出的现实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化浪潮、现代流行文化、后现代哲学思潮等文化变迁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

全球化浪潮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思想面貌。具体到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一些腐朽的思想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滋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青年群体中有所滋长,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

著名学者王岳川指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使理性归于消失、真理失去标准、价值丧失主体、知识失去尊严。“时尚缺乏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导向和稳定的审美趣味,鼓吹漫无边际的消费观和享乐观,助长不健全的好奇心理和廉价幸福观,在广告化的生活场景中泛滥媚俗的人生喟叹和委琐的个人胸襟,从而出现了价值解体、意义消隐、心性失落的后现代价值观”[1]。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述评

在国内,王东莉是较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研究的学者。早在1993年,她就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为指导思想,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自身独特规律的学科,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相吻合,它所关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从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培养丰富的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2]自此以后,她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深刻阐释和发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3]她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主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五个层面,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4]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人文关怀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的学者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关怀”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5]还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尽管对人文关怀有多种理解,但归纳起来,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探索

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层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道德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众多的层面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教育,即“人文关怀”。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现象,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塑造人,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

1、人文关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所谓观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念。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哲学观念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它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强调德育对人的转化,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人在社会的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对话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即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和工具理性的时代,在理性的主宰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被中断了,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就警告说,专门化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内在地隐含着脱离生活的可能。有学者指出:“本质上说,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始终充斥着一种训斥或说教的因子,这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提升精神品位,丰富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者周国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他把人的这种超越性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7]王东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就是在这种超越中不断地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不断地提升人性发展的层次和境界。”[8]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精神品位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趋向的目标,也非客观上‘先验’逻辑的精神推演,而是人在历史活动中不断升华的人文精神追求的客观要求。对精神品位的性质追求,从对象性角度看,是对‘世界’的否定性超越;从主体性品格角度看,是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9]人的精神品位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或者说,精神品位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人文关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它蕴含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总之,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全面贯彻“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 (4):131-136.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4][8]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5]卞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110-113.

[6]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关怀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人文关怀 意义 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引导学生、教导学生、理解学生及关心学生的重要学科,能够带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理念,以此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及发展人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文理念,突出其人文关怀的特点。做好人文关怀的贯彻,对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由于人的本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的方式教育人、理解人,从而带动人的发展与进步。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体,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不断塑造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素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提升,能够完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便是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则是贯彻人文关怀理念,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念,同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力量[2]。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是对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必须立足于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突破,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精神与其他学科精神有效统一,使其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其兴趣较差,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创新性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思想,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但是教师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及信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

2.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综合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人文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现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批判性地传授外来文化,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4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以此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有效对各个学生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人文关怀下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用乐观的态度生活。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充分营造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荣.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党史文苑,2011(02):50-51.

关怀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关怀意识;语文教学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独立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与研究,2004(5):35-36.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
  • 汽车与安全
    刊号:11-3680/U
    级别:部级期刊
  • 铁军
    刊号:32-1626/K
    级别:部级期刊
  • 巴金研究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探索
    刊号:50-1019/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