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41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1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2

从总体上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类大学生一样,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善于从各个渠道学习新信息,但是,与本科类大学生相比,他们也有不同的特点,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下,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既有高考最后批次的高中生,也有参加中职升高职的三校生,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联合单独招生的学生,各个层次学生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从生源角度来说相对复杂。

1.2学习动力不同

按照目前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得已选择,先天上就对高职院校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他们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主动学习为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的突变,使得很多学生很难转变、适应;同时,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相对比本科短,学习压力大。这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专注度和力度。

1.3部分学生自我管控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在18~20岁左右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过程,独立但不成熟,有个性但不健全。同时,离了家长的约束,开始放松自己,缺乏合理的管控能力,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使得沉迷于网络,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数量不少。

2高职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与对接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高职院校是应市场而生的教育产业,是能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企业则是吸收、消化这些人才的市场。这样的供需关系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时,必须要按照企业的需求,而企业也要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两者的互相渗透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和谐共生。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鉴于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企业用人需求促进高职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对接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3改制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方式

3.1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学生管理理念中融入职业成长意识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以专业设置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职业岗位,通过自身刻苦勤奋的学习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不足以让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需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内涵、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及工作者,必须谨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要以学生的专业为平台,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时时刻贯穿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的这一主线。如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对于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开展“接触网工”技术比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对于铁道车辆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开展“车辆制动装置”专业知识大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这样的专业技能大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职业要求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

3.2其次夯实基础,多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管理中最能体现与企业融合的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其不仅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形式一般有:在校人兼职、专业实习、实地见习和社会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够深入到一线、企业和社会发展中,切实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的第二课堂,在充分完善制度、积极搭建平台,不断充实现有的社会实践形式下,积极探索新的手段、方式、内容,加大了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增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如,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一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定岗实习,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企业、对职业、对岗位的全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职业责任感,而这些是在学校课堂上所无法实现的。

3.3最后吸纳百川,多元化将企业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心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气质的呈现和外部形象的展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提高对企业文化吸收、融合、对接的意识和具体的落实。而落实可通过学生社团来实现。学生社团有发展快、覆盖面广、学生人数多、灵活多样的特点,是最好结合和呈现企业文化的载体。但就目前社团的实际情况来看,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载体作用未能体现。为此,在社团的开设上模拟企业团队、参考企业的组建;在社团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尽量将其与企业文化充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在校园里渲染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订单”教育模式,深化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对接有效措施

近年来,为了提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会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订单”教育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与企业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进步、共赢的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就目前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形式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②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提供经费和相关的技术指导。

③设置企业奖学金,挖掘优秀人才。

④投入贫困帮扶工作,开展企业助学活动。

因此,我们需不断挖掘、创新企业在学生管理中的其他服务功能,提升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度,在管理中体现企业文化。在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其管理内容往往都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管理主体几乎都是高职院校的各个管理部门,很少有企业参与其中,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却存在明显不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上的创新,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效果会更明显。目前,企业参与学生管理主要以以下形式:校企结合的学生活动,如校企联合举办的专业技能比武和文体联欢活动;企业人士参与学校思想教育或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活动,企业先进工作者开展榜样宣讲会、专业技能讲座、职业意识讲座等等;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的定向培养的“订单班”、“半订单班”培养模式,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企业高度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之一。

5结语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3

目前在中国对于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广泛接受,然而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却多种多样,学术界尚无精确的定论。姜陈剑、牟永善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谭移民、钱景舫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彼此间可以互相迁移,其中既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孙世军认为,职业能力是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中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要求,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不难看出,各家观点已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具体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适应社会、市场与岗位变化的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处理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能熟悉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也能从事中基层管理的技能加管理的人才,他们需要将来能够充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及前厅部等各岗位操作人员,或担任部门初级管理领导者。本文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起到核心作用,它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要素,包含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个部门的相关知识与特定技能的掌握。例如:近年来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双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要制作团队客人接待计划,则需要考虑团队的性质、人数、设别等级、服务内容、消费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接到需要促进客房销售和预定的任务,要学会搜集资源信息,查找资料文献以获取有用信息。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它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酒店人员的职业能力中也包含拥有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酒店工作人员在对客服务中最终形成优秀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实际工作表现,提高学生酒店工作的职业能力,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学院多位学生和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走访与调查。

(一)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表明,(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表示赞同,但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客房服务员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积极配合酒店和客人处理问题。(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培训不足,学生在接待外宾时缺乏自信和现场处理能力。如实习生遇到外宾咨询时不知所云,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损于酒店形象。(三)在实际操作方面,实习学生缺少岗位流动,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餐厅、客房工作,行政楼层、前台等岗位部门始终无缘。(四)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在学校和酒店两种环境的过渡。如学生在酒店遭受到老员工排挤、薪金发放不公等,实习学生会因此而失望沉闷。(五)在作息时间方面,酒店与校园里宽松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旺季和周末的大量招待工作使得部分学生作息紊乱。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

(二)各个酒店的信息反馈

根据各酒店对于实习生职业能力的信息反馈表明,一方面,实习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多个岗位上上手快,很快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如客房部的做床、餐饮部的摆台等。由于他们在校期间都有过扎实的实训室操作和专门指导,在技能方面相比本科学生,均有着较强的操作优势和心理上的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如:入店初期会不能适应酒店内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业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足。

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根据针对笔者所在学院酒店专业学生的座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初期,对“职业能力”一词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很多学生虽是进入酒店专业,却认为上大学仅仅是提升学历的手段,认识不出本专业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因此,教师及教辅人员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能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高素质服务水平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高校普遍趋向引进高学历师资,有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进入不了高校工作。而实际上,酒店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酒店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应引导校内教师注重生产实习,他们应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能为学生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针对性的请进一些实践丰富的学者、酒店管理人员、酒店著名培训专家等,形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模块教学的课程模式

借鉴国际上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单科分段式、核心阶梯式、能力本位式等,突出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

将公共课程和酒店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改革“两课”教学和传统做法,将法律基础课与酒店服务法规相结合,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适度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课时,提高学生不同场景中与外宾交流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

2、职业基础模块。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实用精干的教学模块。通过讲授服务心理学、职业素质与礼仪、形体训练、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岗位技能模块。

培养学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管理方法,重点强化餐饮、前厅和客房等部门管理的主课,抓住形成岗位能力的关键;通过酒店技能体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强化学生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

4、职业拓展模块。

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所设置第二专业,如企业管理、食品营养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等,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管理理念基本相通,职业拓展模块为学生将来有更宽的工作岗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1、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应该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针对性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内容。第一,课堂教学实训。强化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中通过现场简单操作,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实务流程与技能。第二,酒店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专门的实际现场训练。

2、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对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普遍的有: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前厅实训室等,但是酒店消费人群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如茶艺实训室与酒吧实训室等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培训资源十分稀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高职学院在甄选的基础上,与国内酒店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酒店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山东及江苏省内各大星级酒店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生实训实习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一线城市,有的学生需要到外资酒店或者海外酒店去锻炼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构建职业能力反馈和考评体系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4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现状。从2009开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他们刚出生时就被社会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标签,他们的时代特征鲜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批学生也的确有别于以前年代的学生。(1)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高职院校学生本属于专科层次,但由于很多家长学生对高职存有偏见,导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在实际的录取工作进行时,从高考分数看300分即可录取,有的院校甚至更低。高职院校学生高中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也给高职院校教师组织上课带来很大挑战,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问题。(2)政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具有双重性。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现代90后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各种传媒途径获得新闻,和以往相比,他们的意识有所增强,而且政治敏感度也相对较高,通过互联网主动关心国内外动向。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忧患意识就比较强,将重心放在了就业上。(3)价值观取向多元化。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智商情商都远超以前的同龄人,对于新鲜事物也能很快接受,他们了解中国当今主流思想与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取向也很多样化,他们中有人偏爱传统文化,有的崇尚欧美文化,有的“哈日”“、哈韩”。对于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也都能理解,也要求老师能够理解接受他们的价值观。(4)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有些行为偏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综合行为来看,整体评价不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怕吃苦受累,遇到挫折不会积极应对,只会怨天尤人;二是,功利性极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要好处;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应对困难;四是,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比较自私自利。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1)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管理人员大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历练,只是在简单的岗前工作培训后,就开始进入学生管理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就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现象而言,有利有弊。年轻的学生管理人员,容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管理经验。(2)学生管理力量薄弱不稳定。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除了数量不足以外,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学生管理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中很多辅导员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繁琐,再加上学院根本不重视学生管理导致他们的学术与管理弱势地位,在学院管理中得到重视提升机会渺茫等等原因,有很多辅导员都只是将辅导员作为暂时过度岗位对待,等待时机加入行政或专任教师的行列。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时效性差。我国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管理时效性差。一是,各系部学生管理制度和学院《学生手册》有些时候存在出入,大大降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具体的学生实习考核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根本还处于缺失状态。三是,管理制度只是一味强调条条框框,忽视了学生情感考虑。

(二)学生素质引起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心理处于自豪感与自卑感相互纠结的状态,严重者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虽然说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多年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总结归纳了很多经验,并添加进入学生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问题。目前我国高职管理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综合素质较低,很多不是对口专业毕业,他们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理论层次相对较低。走上理工作岗位后,显得手忙脚乱,在对学生思想、心理进行辅导时显得非常不专业,效果更是差强人意。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与其拿到的待遇严重不符,导致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干劲,以应付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三、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生源质量,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把控招生这道关。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提升自身办学品质方面多努力,把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提高,让学校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生,决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是破格录取文化基础较差的特长生;或者是因为招生形势不好,不能达到原先计划招生人数就随机降低录取分数线。

(二)科学配备管理人员。学校应抓紧时间根据自己学校的师生比配备足够的学生管理人员,以达到国家要求比例。这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一切都是空谈。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讲,本身就有其特殊性,这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有很多坏习惯,但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管理人员耐心去发现,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有点保持并发扬。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决定学生管理的效果,从长远可持续角度考虑,学校还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者定期外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与方式。为解决管理人员不稳定,学校应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学校应在岗位设置、奖励机制、薪金待遇、人文关怀等方面都给与学生管理工作人鱼更多照顾,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乐意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从三个方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第一学生管理组织高效化,学生管理组织分为学校、系部及班级,学校层次的部门仅是宏观指导和监督服务,具体的管理工作应该交给系部和班级,必须要分工明确,做到避免机构膨胀,克服,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学生管理方法科学化,寻找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科学方法,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最优化、系统化、标准化。逐步建立管理评估体系,对学生管理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将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数字化,以培养学生荣辱感。第三,学生管理技术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5

(一)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不足、职业化不够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常常出现干满一届就想方设法调岗的情况,愿意把辅导员当成终身职业并长期奋斗的人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同期入校的教师相比其收入往往偏低,职称评定也总是落于人后,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极少,难以让他们产生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得不到保障,外出培训次数少,参与科研课题机会少,内部提拔竞争时也往往难以显出优势。

(二)学生管理系统部门协调不够

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整体谋划少的情况,各部门或院(系)往往各自推进、很少整体协调。日常工作中,根据各自上级部门的要求安排工作,往往是动员部署多,检查落实少,一方面工作内容有重复,另一方面又难以避免出现“三不管”地带。

(三)学习动力不足,自学习能力差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听课、阅读、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由于文化基础差,自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当,难以持续学习。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较长远的人生规划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

(四)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是有理想、有抱负,并且想通过积极学习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社会接触密切,一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一些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一些不健康的事物时,就容易模仿他们。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疏导和教育,他们就会以混日子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旷课、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就会接踵而至。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优秀学生和专家教授来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当年的学习体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们确实体验到自主学习是优秀人才应有的素质之一。只有切实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这些习惯,并在实践中落实。

(二)加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三)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从横向上看,学生管理工作应在学校顶层制度设计中对各个职能部门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尤其要对具体管理工作中的交叉部分明确操作办法,形成既分工、又合作良性机制。从纵向上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体系也需进一步理顺。应当充分赋予院(系)和班级适当的学生管理权,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应对学生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实效性。

(四)加强第二课堂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对校园第二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视,培养以综合能力为基础的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文化建设将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塑造综合素质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职业教育指导课程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6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表现为以事后处理为主。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还是侧重问题出现后严肃处理,而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多数都是可以预防的,而学校未采取防范措施;有些事情发生后,学生管理人员是可及时控制和处理的,但未把握好时机,致使事情扩大化、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管理方式上,表现为以管住为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平时多采用命令手段、压制方式来管控学生,结果是管理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在这种管理下,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不能发自内心的服从管理,学生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能较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干部整天忙于过细、繁杂的事务中,使得学生干部不便于及时总结提高,也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在学生管理效率上,表现为效率偏低。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正确认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学生管理中表现为学生管理者运用手中握有的评优评先等大权,采用简单手段压制学生,而未能从说服教育、情感感化等方面下功夫,致使学生和管理人员对立、不服从管理、甚至发生冲突。这种管理的结果是学生悠然的看着学校、老师为自己手忙脚乱、着急上火,自己却悠哉游哉,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忙那些让学校、老师头疼的事。因此,现有的学生管理行为难以凑效、管理效果不佳。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相对不高,有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继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成学生真心喜爱、重视受益的优秀课程。要持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每学期都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做形式政策报告,提高学生分析社会形势、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组织开展公共礼仪、健康生活、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接受教育。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学生管理者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到:第一,科学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为中心内容,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第二,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党团校活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增强职业道德信念。在“五爱”教育中渗透和强化职业道德情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在法制教育活动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注重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

3.加强法制教育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我们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关系等,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观念;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同我们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践踏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倾向作斗争;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且能通过合法途径充分行使权利,并在社会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做到:一是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四是加强挫折教育。

(二)综合运用激励管理手段激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增加和保持恰当的行为,减少不恰当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强化,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1.学生管理有效运用激励手段

对学生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学生管理中,一方面运用奖学金、奖品等物质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荣誉证书、表扬等精神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为条件、互为作用的,我们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改变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学生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学生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品质、素养、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为教学改进提供准确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学生管理者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进行适当的奖惩,重视情感感化并给予足够的关心

学生管理中进行必要的“惩恶扬善”,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纪律,防止不良行为发生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正当的行为,有利于树立浩然正气、压制歪风邪气,促进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设。我们在制定和执行纪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行为应得到奖励,哪些行为是不能纵容,做到程序合法、提前分析问题行为、奖惩适度,以达到激发积极性的目的。

5.要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在学生管理中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条件,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允许学生提出管理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1.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思想政治生活方面,学生可以独立开展一些自我管理活动,比如党的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知识的学习等;课外学习、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日常生活方面,学生自己能管的事情,比如班费、卫生等,应放心地交给学生去管,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使用

我们首先要选拔好学生干部,把那些有热情、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充实到学生队伍中来,接着加以培养,告诉他们工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工作,然后信任他们,大胆使用,让他们放手工作,敢于工作。

3.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7

1.1“以人为本”的内涵

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2“以人为本”管理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重视人的需求;激励员工为主;培养员工。

2以人为本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能够得以广泛的适用并使企业获得成功,证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其先进性和适用性,但我们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方式各有差异,针对高职院校特定的环境,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2.1重视学生的需求以人为本,当以人为根本。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心理需求。环境差异、成长差异、经济差异,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旷课、迷恋游戏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惰性。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解决方案,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2)个性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属于90后,崇尚宣扬个性,之前由于年龄、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个性未能得以释放,因此在学生管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尝试了解或习惯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学生管理中求同存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并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给予一定的发挥空间。

(3)生理需求。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普遍年龄在18周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缺乏自律性,性格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期间容易引发打架、恋爱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管理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对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错误的决定所能造成错误的后果,通过正确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人生的路上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2.2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鼓励机制

“以人为本”并非纵容,而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鼓励机制。合理的管理机制的建立,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制度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在制度的约束下形成。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要让学生适应在制度下管理,学会服从。管理机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在执行时一定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功必赏,过必罚。严格的制度执行能够让学生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压迫感,从而促进学生秩序的在强化制度的管理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杰克•韦尔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人犯错误的时候最不想看到的是批评和惩罚,而是鼓励和自信心的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培养自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2.3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培养

(1)正确定位学生角色。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通常会有一个茫然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缺乏一个合理的定位,有些学生能够很快的进行自身的定位,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就无法定位,甚至要走上社会后由社会进行定位。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在新生入学后,在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之后,应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自身的定位。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明确学生定位之后,我们要开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要把这项工作贯穿到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大一我们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使其始终围绕着制定的职业规划进行。

(3)开展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开展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学生生涯。通过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之后,才能让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完善。

2.4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1)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当我们认为我们将我们的经验和社会需求告知学生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职业中需要什么?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

(2)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我们有没有组织?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兴趣,开展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2.5培养学生的信任感

信任感的缺失是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与父母或者长辈的沟通,更多的是与同龄人的沟通,在是非的判断上缺乏自主性,往往受同龄人的影响较大,而同龄人对是非的判断往往基于自身的经验,缺乏客观性。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选择和决定,逐步建立与学生的信任机制,引导学生在人生的路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3总结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篇8

1.1细节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还依然停留在表面上。实施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最终是通过落实细节管理来实现的。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内化”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做到足够“精”、足够“细”,尤其是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与人生目标、建设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规划,把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1.2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尽管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要出发,细节管理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且师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导致很多管理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流于形式。同时,管理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许多指标都是用量来衡量的,德育评估工作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动态性的管理系统,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构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原则

2.1动态性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使得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能够与时俱进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各项发展需求,实施动态化原则,使高校的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出作用,而不是刻意追求“精”与“细”的形式。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遵循动态化原则,体现出时代气息。另外,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跟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对现行的管理方法与模式进行改进。由此可见,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长期运动与精进的变化过程。

2.2系统性原则

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要实现对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标准,才能把学生方方面面的管理落到实处。学生管理中的各种要素、内容及资源,只有在系统化的标准要求下,才能高效运作,促使教育与管理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深刻理解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对当前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努力做到“效率和效率最优化、最大化”,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进行分配,构建出精细化的管理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全面树立起系统化管理的观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确运用系统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系统化管理的职能,系统规划,层层递进,促进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3人文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对人的管理工作。真正尊重、关心与爱护学生,在管理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提高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贯彻人文理念,搭建民主、科学与平等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加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3.1深化精细化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应该转变管理观,正确认识与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管理人员要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潜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利益,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处理问题时,要向学生传达出学校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与此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权益,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融入人文关怀。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核心,用精心的态度,进行精致的管理,开展细致的工作,争取显著的成效,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优化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明确学生的管理工作目标,精细管理

首先一定要目标明确,属于学校管理范围的内容,要全面管理而且管理好,而不属于管理范畴内的事物,就不要过于干预学生的生活。同时,学校在进行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法治观念,在管理中要尊重大学生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不能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要使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都是分校、院(系)和班级三个模块来管理,由他们一起来担负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因而应该适当把管理权力下放到院(系)和班级,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例如,由于学业、就业、生活以及情感等带来的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步增多。因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深入辅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辅导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对于大一的学生,辅导的内容要侧重于大学校园生活的适应性;针对大二的学生,应该注重学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对于大三学生而言,教师辅导的主题则是要以就业、择业指导为主。总之,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心理与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全面、精细管理。

3.3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体系,制度引领

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保障。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各个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密切配合,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思想导向。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出一套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约束,有标准可参考。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合理安排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针对庞大的学生群体,管理制度内容要全面具体,尽可能涉及各个院系,需要涉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勤助补贷管理、学风班风建设以及宿舍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都要明确而详细,还要制订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例如“学生评优条件及奖励办法”、“违纪处分条例”以及“宿舍管理条例”等等。因为规章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因而在制度制订中还要考虑到人性化因素,不仅方便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照相关规范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另外,还需要明确制订学生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与评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领导与同事之间的考核;其次是学生对管理教师的评估;最后是个人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通过制订出精细化的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精细化水平。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