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6:23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1

1.引言

自1979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保险作为一个朝阳行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也正在向新兴的保险大国迈进。正因如此,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越发重要。在国内高校,经济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开办的工科保险专业则显得更加独树一帜。这个专业自1996年创办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专业保险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从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往届毕业生的在职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授予工科学士学位的保险专业,已经用事实得到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及人才市场的需求。那么作为工科为基础的保险学生,他的专业优势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下面需要阐述的,现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2.工科保险的专业特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是根据保险业对风险控制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是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安全生产监管、劳动安全监察、技术质量监督、社会保障、消防及交通安全管理、大中型企事业等单位(部门)相关领域内,从事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方面的工作。因其突出的特色,深受人才市场、特别是保险企业及保险中介机构的欢迎,而且从趋势上看每年供不应求。那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毕业生岗位争夺战中,沈航保险专业作为一个二批本科专业,在人才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之下,又是为何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优势呢?

原因很简单:纵观中国保险业,虽然拥有庞大的从业人员,但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性的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据调查了解,在之前投资连结型产品大受欢迎的时候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一些国内保险公司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就是因为有人才短缺的苦衷,因为投资型产品对于精算、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保险的进入引起的竞争加剧,高级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浮出水面。目前,从各保险公司见诸报端和网上的招聘信息来看,与以往主要招聘业务人员不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管理、策划、组织培训等管理和技术人才身上那些具有团险销售经验。外资保险则对那些既有保险业背景,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情有独钟。不难看出,相关企业招聘人才都是根据自己所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以前保险行业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正处于转型阶段。沈航的保险专业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正所谓目标明确,才有的放矢。沈航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各种保险实务,具有危险分析、风险评价与控制及事故调查处理的能力,掌握事故预防及风险管理技术,熟悉防灾防损及索赔、理赔等保险业务的独具特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也就是沈航的工科保险学生专业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国内唯一的以工程为基础,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类专业,既与其他经济类保险专业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理论课程体系,体现了通才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的是“能力强、高素质、有特色”较强毕业生的适应性。种种袭击选修课的设置,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安全与保险有比较一致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保险学原理、系统安全基础和安全原理、计算机操作实训、安全人机工程学等主干课程的统一要求方面。其实践课程体系,体现了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主要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教育、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个专业学科的课程设计及大作业。最后进行伸长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最终环节,综合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锻炼。其基础课程体系则是根据保险专业的学科特点,做种高数、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英语、电工与电子学及微机原理等学科,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点突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及再保险等。在理论课与基础课基础上重点集中与保险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方面。同时为加强对本科女生的仪态、形象和职业气质的训练,还特别设置了专业性选修部分。该专业充分发挥了其工科保险的优势,做到了行业与特色的融合,这也正是沈航保险专业特色。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除保险学方面的课程外,更增强工程技术底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极富针对性的工程训练,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相结合:安全与保险知识协调并重,重点掌握危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技术,费率调整原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除基础可与宽口径选修课之外,本专业在强调“安全、保险”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法律、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熟识所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基础,并且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独到眼光,从用人单位角度看,这样的人才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

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文科、经济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人文科学的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工科的思维基础,是“工具理性”;理科的思维基础是“科学理性”,文科的思维基础,是“人文理性”。工科教我们认识心灵之外事物,具备认识自然的理性思维,教会学生正确地面向世界,面向外界,面向事实。社会人文科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价值观,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人心、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彻,善于换位思维,是与人交流的素材。通过课程安排,使得学生能突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转贴于

如表1,不难发现工科保险专业其明显的专业特色,主要是这个专业将多方知识的融合,在专业课中,让学生明确所授科目及相关具体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具体用处,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险、人身险、以及保险公估等科目的学习过程之前,老师会先介绍科目背景,及当前国家、国际的政策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自学,而不至于盲目的学习,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该专业更侧重案例分析,尤其是有争议的案例,这样做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得到更深刻的体会,避免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走弯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与该科目对应的课程设计,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不仅夯实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英语,学生专业特色鲜明。

3.工科保险的就业优势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2

经多年对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跟踪研究,笔者发现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减少。该校从2003年开始招收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招生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一、制约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实际不相符,目标培养受质疑。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我国民族地区保险业务高速增长的需要,培养以技能知识为核心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在保险、金融及证券、期货、期权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保险部门,但很少有人能留在保险部门工作,大部分成为自谋职业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全国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影响,民族金融保险专业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也越来越不理想。

2.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设置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金融保险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实践课程很少,但实践课程在高职保险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需要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实训。专业基础课中管理学、风险管理、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都是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强,不太适应高职学生。比如《风险管理》课主要阐述风险的概念、性质、特点、产生、风险管理程序和怎么研究风险等,比较抽象,且不能与专业所设置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课程中的风险评估相衔接,造成学了风险管理课程知识,却很难在保险专业中得到应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实践实训课程要求占45%。[1]围绕保险专业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应该凸显实践实训的核心,财产保险项目、人身保险项目、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都必须加强实践实训。

3.设置的课程偏宏观,与保险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结合不紧密。目前,保险人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企业迫切需要有经验、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强的保险人员,但在招聘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大量刚刚毕业的高职保险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保险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但经验不足,业务技能差,动手能力弱。找到工作的保险专业学生,也认为实际保险处理与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不一样,甚至觉得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根本用不上,而实际工作中许多需要掌握的东西却没有学到。

4.课程设置所需的保险核心技术教材缺乏。当前,贴近保险行业且能体现实务操作技术技能的教材很少,使用的大部分是普通大学本科改编的教材,这些宏观的知识难以直接用到民族地区保险实务上。而实务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内容却是各项保险承保和理赔条件以及处理保险业务的流程规定,对民族地区保险行业所需的技术知识点涉及很少,且保险技术含量低。真正能适合保险行业所需技能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教材很难找到,学生能真正学到的必需的保险技术不多。

5.社会对保险行业有偏见。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在保险理赔上多次发生纠纷,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上有时存在“两张皮”,承保时对保户百般承诺,超出保险规定,理赔时往往拖赔、少赔或拒赔,引起保户不满,常常诉讼于法院。另外,保险人有时误导投保人买保险,使投保人投保的意愿与保险公司的意愿不一致,最终达不到投保人投保的意愿,因而产生偏见。

6.保险专业毕业生在保险系统就业状况不如非保险专业。高职保险专业就业渠道窄,主要面向保险系统,而民族地区保险系统与发达地区相比,保险系统少,因此很少录用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反过来,非保险专业就业渠道较宽,不但可以到保险系统就业,还可以去其他部门就业。就业没有优势也是金融保险专业报考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7.学习保险专业知识难度大,大部分学生不太适应。由于保险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必须学习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保险越发展应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越多,并且还要将其应用到保险专业上,对高职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学习保险专业需要储备大量的跨学科知识。

二、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对策

1.调整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深入了解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保险技能技术。民族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变不科学、没有特色的课程为科学性强、有明显特色的课程设置。保险行业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既有国内保险又有国际保险,既有财产保险又有人身保险,既有有形财产保险又有无形财产保险,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允许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许多国外保险公司加入中国保险市场,保险机构繁杂,各种保险业务空前发展,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保险业务的特点是面广点细,因此,应尽量设置出能跟随时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保险课程。多年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虽不断改革,经过多次修订,但课程改革还是不彻底。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保险市场行情,没有全面了解保险行业实际情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设置的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英语、风险管理等23门课程,知识总体很泛,不太适用于市场经济时代;课程设置不实用,培养不出有实实在在保险技术的人才。

要深入了解各家保险公司招用员工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公司用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保险管理人员(通称有编制),另一类是保险营销员(通称临时工)。保险管理人员使用量少,收入待遇较高,但保险行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知识面要广,要有经验,并且对专业要求既专又精,而保险营销员队伍则不太稳定,收入待遇高低也相差较大。我国保险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国保险企业遍地开花,到2011年底,保险公司有130家,保险中介机构有1100家,需要大量使用保险营销员,而较少使用保险管理人员。[2]据了解,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找保险营销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进入保险公司当营销员几乎不要求什么条件。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是经过3年专门学习训练的,如果要做营销员推销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会拍手欢迎。但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在保险公司当营销员,原因是地位低下,认为混在保险营销员队伍里不值得。因此,必须改革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保险营销职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关课程,帮助投保人解读保险,设计保险购买方案,正确引导投保人投保,发挥保险经纪人的作用。#p#分页标题#e#

2.金融保险专业改革的建议。民族地区金融保险专业的改革重点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实现金融保险专业差异化。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学以致用。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除了向保险公司输送人才外,还要向其他部门输送人才。因此,拓展金融保险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改革课程设置,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相应课程,才能增强专业办学的生命力。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设置三个专业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方向)、第二个方向是金融保险专业(金融方向)、第三个方向是金融保险专业(实务保险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是保险公司、汽车销售部门、汽车维修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部门和其他单位。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金融沟通的加强,金融保险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受到不小的压力,在这一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需求,改变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促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本校2009、2010、2011届毕业生就就业率、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跟踪调查。

1、就业率分析

本校金融保险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较高,都超过了90%,尤其是今年更是超过95%,这也超过了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此可见,本校金融保险专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就业方向分析

通过对2009、2010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跟踪分析来看,80%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金融保险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了其他行业工作,这也是正常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公司,从事保险咨询、保险的、保险策划、信息分析和理财服务等工作。

3、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本校初步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状况,并结合保险公司的反馈和毕业生的座谈会,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本校毕业生保险基础知识较扎实,工作踏实,能安心保险一线工作,但有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欠佳,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大多数保险金融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为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提供了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得不够好,高职教育特点没有明显突出自身的特点。

二、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1、金融人才数目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金融业并构与联合的浪潮推动下,不仅保险公司需要金融保险人才,而且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劳动民政部门也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在保险业的发展与拓展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惯例,开设一间保险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约80人,分公司约50人。而有专家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0%,可以说,中国保险业对金融保险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2、岗位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扩充、人员调整等引起管理系列、内勤系列、银行系列的人才需要。其他行业对金融保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需要;二是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以纪人的需求;三是邮政、货运、航空、汽车销售等部门需求保险兼业人才的;四是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人才的需求。

3、能力需求分析

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现代保险业需要的是保险与金融融合的多面型的人才,不仅要对保险知识了解掌握,同进还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从企业和各保险公司的反馈来看,各各企业除注重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那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上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保险实务类课程开设,注重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注重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供给、有需求,应当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我们却看到金融保险专业就业的双难矛盾: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的原因何在,我们从学校、教学、企业、学生四方面分析了内在原因。

1、从学校方面来看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培养出人才的类型,对于金融保险这一专业,学校没有及时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未做相应调整。同时,学校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相似性,对基础理论课程比较重视,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时代性,对目前一些比较重要的险种,如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重视不够。这种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保险的实务性,没有突出层次性,加之与本科院校雷同,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与本科生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2、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来看

教学手段上,尽管不少高职院校以多媒体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但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由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行业发展动态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强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难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试卷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从企业、公司方面来看

部分企业、公司只是关注当前市场份额,需要螺丝钉式人才,目光短视加上对保险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在就业市场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不如电脑、财会、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

4、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为主动,但是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对薪资、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希望到大中城市可沿海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希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而不愿意从事保险外勤工作。就业理念上的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加上心理素质不高,使得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错失良机。

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与就业协调发展方略

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适应市场,改变观念,丰富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手段,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p#分页标题#e#

1、端正就业择业观念,沟通信息,找准自身定位

(1)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在就业理念上有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如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就业趋势的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时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深对就业的认识。同时,可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制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以教学促进就业的目的。

(2)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校分析了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保险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群是各类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保险人或经纪人、证券及银行等相关行业金融保险方面的从业人员,并由此培养目标出发制定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找准自身定位

由培养目标和方案可以看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找准自身定位,不仅要注重基础,还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在意志上还要有一股子特别的“韧性”。

2、丰富人才培养内容,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竞争力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调查、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专业,面向应用,构建课程体系。首先,确定理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以下原则,要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既合理,又实用,特别要包括与金融保险行业知识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了加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入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次,根据金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由原来单一金融保险方向课程向多个方向延伸,如包括保险综合管理、保险营销、涉外保险等,注重培养多方面能力。

(2)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在构建了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后,课程内容上可以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要以培养应用、操作能力为中心,在结合一定的地方特点、行业特点,突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不忽视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为就业提供多方保证。同时,推行模块教学,对模式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高职特色,建立模块教学内容及体系。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除了不断整合,适应市场外,还要志时俱进。一方面,可以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校外的保险专业人士阐述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热点,接近专家。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选修课,适当引入外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

3、调整人才培养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1)改革教学方法

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还可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或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专题形式促进教学。

(2)培养职业精神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今天各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之一,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相关活动,有目的打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在工作压力较大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为就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发挥实践课程作用,拓展渠道,打造实用型人才

(1)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开展以下三方面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就金融保险专业而言,还可以和相亲保险公司联系,利用其软件,进行情景教学,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保险业务各环节、各技能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将实践二字在教育教学中很好落实。

(2)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4

很庆幸我能毕业之前就进入公司进行实习,虽然在实习过程中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压力很大,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我比留在学校专心写毕业论文的同学多了近四个月的软件公司工作的经历,这可以使我毕业后更快更好的适应软件公司的工作生活与节奏。

从到公司开始就进入了安邦外包v5项目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从实际应用和同事指导中得到了很多的宝贵的经验。在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学习了新的编程语言----vc,通过做一个能进行大数相乘的计算器来系统的学习mfc。在顺利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之后,开始了对安邦业务系统的了解,而在了解系统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学习了mfc,同时因为是所在的项目组做的是保险系统,所以对保险业务也渐渐的有所了解,这可以说是实习生活中的一个额外的收获。

在学习业务系统的过程中,还对其他人对前台程序的改动进行了测试,体会到了做测试工作一定要认真仔细全面。在随后的工作中,开始了对系统后台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对后台学习的过程中,系统的学习了oracle数据库的知识,学会了如何使用securecrt在后台跟踪程序,学会了如何调试后台的程序,学会了使用很多以前没有使用过的工具,同时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编程习惯,慢慢的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it人。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5

高等学历教育是高素质保险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其基础和主体[1]。保险业的发展为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保险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对保险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步伐愈发稳健,保险业的合规化、集约化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保险有效需求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需要保险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保险市场的国际化也对保险人才提出了高要求。当前,保险业的发展新常态从质和量两个层面对保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新形势下,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尚存在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需求数量、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需求不完全相称的矛盾。

一、保险本科人才需求现状

(一)保险公司需要大量本科学历人才

我国保险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和快速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行业发展正从重视业务增长向提高内涵建设方向转型,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2]。2014年底,全国保险公司从业人数为344.58万人,其中职工人数98.39万,营销人员255.48万(部分是职工)。从业人员中,具有学士学位的人数为60.41万,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约为17.53%,占职工人数的61.40%。相较于2013年,2014年保险从业人数、职工人数、具有学士学位人数、35岁以下人数分别增加了14.04%、34.09%、14.11%、5.56%,其中学士学位从业人员年均增加约8.3万人(见表1)。这充分说明了保险行业对本科学历人才有较高需求,保险专业是专门针对保险行业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保险行业针对性,能够直接满足保险行业的岗位需要。从前文分析可知,保险行业对保险学专业本科生有较高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二)保险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保险本科学历人才

我国保险业亟须从重视业务量增长调整到重视业务内涵提升、业务精细化发展、保险服务质量提高的转型升级道路上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虽历经多年人才培养,我国保险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亟须吸纳大量高学历保险专业人才来改善保险行业队伍质量。

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更多保险学本科人才。我国保险业从业人数达三百余万,其中职工人数近一百万,而包括营销员群体、保险公司职工群体等在内的从业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仅为六十五万人左右(见表1)。低学历从业人员比例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保险业顺利转型升级、向前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我国保险行业整体形象欠佳、保险诚信缺乏的重要原因。本科人才往往视野更宽、更有活力、思路更广、做事更为认真,更高比例的保险本科从业人员可以提高保险队伍的总体水平,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保证。

高素质的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是队伍建设急需的[3]。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及保险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佳来源。从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角度考虑,是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和最佳后备力量。

二、保险本科学历人才供给现状

首先,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数量少。截至2014年底,我国举办保险学专业各层次学历教育的高校共125所,其中有99所开办了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保险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3 706人,年均毕业人数约为5 900人。从数量对比看,保险专业本科年毕业人数与保险行业年增加本科从业人数之比约为1:14。即便考虑到保险公司所需本科人才不局限于保险专业,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与保险公司本科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有调查认为该供需比约为1:4[4]。由此可知,我国当前保险本科学历人才需求旺盛,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远远达不到行业发展所需。

其次,保险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人才标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导致保险本科毕业生在保险行业的就业率较低。通过同行交流及对教师的电话访谈,笔者了解到,江苏省内4所设有保险本科专业的高校近两年的保险本科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约为70%,就业学生中约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即仅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保险行业工作。通过对江苏大学2015届保险专业毕业生访谈得知,部分学生有意愿而未能进入保险公司工作的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毕业生不具备保险公司所需的综合能力。从了解情况看,保险公司较看重公众演讲水平、领导能力、外语水平等综合能力,而除了外语之外,本科生往往缺乏上述其他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和训练。第二,保险公司需要的是经短期培训即能上岗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人才,而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只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实践能力不足保险公司不能“拿来就用”。

以上分析可知,保险本科教育存在量少质不合要求的供需错配现象。

三、保险专业本科生供需失衡现象分析

如上所述,在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专业本科生供需错位突出。一方面,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远低于行业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保险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行业人才标准。虽然专业和学历不是衡量人才标准的全部,但是,客观而言,保险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具有专业和行业针对性。保险本科毕业生供需失衡错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保险公司不愿投入长期成本进行人才后续培养

对于“挖墙脚”和频繁跳槽现象极为普遍的保险业来说,对新聘人才的长期培养具有过高的“外部性”,这种人才市场的失灵使得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招聘刚毕业不能“拿来就用”的大学毕业生,而更希望通过重金在行业内部“撬到人才”或寻找有从业经历的社会人员。同时,在较高的就业期望下,由于缺乏较广的人脉基础和稳定的经济来源,毕业生往往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工作,这使得保险本科毕业生难以在保险行业谋得合适的岗位,从而供给不能得到有效释放。

(二)保险本科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高校是保险本科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其人才培养标准应尽可能适应行业人才的需要。但是,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保险本科生往往不符合保险公司“拿来就用”的人才标准。

首先,人才培养“专而不博”。专才是专业知识精通的人才,通才指通晓多学科知识、知识面广博的人才。我国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往往过于重视“窄口径,重专业”的专才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过于细化,但却忽视了保险人才所需知识的广博性、实用性、综合性。由于保险行业的实践性特点,尽管保险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但除了精算外的其他保险专门工作,从业者在具备基本的保险专业基础及必要的综合素质之外,多不需要特殊的知识铺垫而只需经过后续职业的再教育即能较好地胜任相应工作[5]。保险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在“专”的基础上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专才”的培养往往使得学生“专而不博”。

其次,本科生教育的实践环节针对性差。传统的社会学科教育多属于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留给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较少,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机会,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播而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偏弱,从而难以与保险业实践性强的工作特点相容。当前我国保险本科学历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保险专业知识的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往往缺乏其他学科知识的储备,缺乏实务操作能力[6]。加之保险专业教师队伍往往缺乏保险从业经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空有理论而对保险公司的实务操作了解甚少。

四、优化保险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行业应积极参与“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

培养高质量的保险本科人才对促进保险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基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考虑,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建议及督促作用,建立类似于医学生实践环节的保险实习制度,使得高校保险人才培养与保险行业人才需要充分对接,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满足行业人才的需要,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尽可能被行业所吸纳,使高校成为保险行业人才大军培养的基地。

首先,保险监管部门督促保险行业设定激励机制,将保险实习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对保险公司进行考核和监管的一项内容来抓,在保险行业内形成竞相建立实习基地的氛围和环境,使保险实践学习全程贯穿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课程学习。在此过程中,保险协会、保险学会等组织可充分发挥产学研纽带作用,促使该种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其次,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为保险公司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可以鼓励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保险公司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讲师、兼职辅导员等,鼓励保险公司为高校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料或给予其他教学支持等。为形成激励机制,可以督促保险企业在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在微观上形成保险公司与高校保险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险行业协会与学会组织可以在其中起到激励政策的助推作用以及高校与行业之间关系互动的协调作用。

再次,形成“订单式”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关系。在保险人才供给远低于需求的情况下,只需在供需之间形成无缝对接,即可在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和人才的有效需求之间建立有效流通渠道,这样既能保证保险专业学生的高合意就业率,同时也满足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保险业经营分散性的特点,通过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组织参与协调实现的“保险行业订单式”保险专业本科培养是实现保险人才培养充分贴合行业需要的有效举措。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部分放到保险公司来进行,这样,在强调本科教育“重基础、宽口径”的同时,又能充分实现保险行业“重实践”的要求。

(二)高校应优化“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

受保险国际化及金融业混业趋势的影响,具备较强的数理分析能力、较高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素养、掌握较多金融学理论的保险专业本科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更易被保险行业接纳。因此,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上应以“宽口径,重基础”作为理论基础教学的方向。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6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段铷(1976-),女,山西太原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讲师。(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01-02

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人才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需求,在质量上距离行业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教育体系不够完整,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对此,不同类别的高校在注重凝练人才培养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构建和实施本科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将其培养为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能够带动他人出色完成任务、满足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本科保险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由于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仅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从内容看,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训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该体系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关系处理不当

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基础之上而进行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前提,而高水平的实践课又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论认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演示性实验比重过大,导致实践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重复理论课已经讲授过的内容,造成课时资源的浪费。此外,有些实践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内容脱节,教学内容和目标模糊不清,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保险公司的工作环节、岗位职责、工作中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没有切身体验,而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较少深度介入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中,师资队伍水平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3.实习基地建设速度落后,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缺失,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虽然很多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与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但真正能够投入运营、接纳学生实习的基地数量偏少,尤其对于新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除此之外,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公司商业秘密日益增多,许多保险公司即便接纳学生实习,也主要让其接触非重要岗位,达不到实习应起到的效果。

二、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针对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动员校内外一切可供利用资源,培养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专家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型应用人才

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学生不同,普通本科院校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较少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大部分会进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从事与保险或风险管理相关的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因此,普通本科院校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过分注重理论的精深,并以此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相区别,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不应仅仅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并以此区别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而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通过压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提高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以及毕业设计、校内外社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型人才。

2.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应用人才

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是每一个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以“诚信为本”的保险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这是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在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外实践等各实践环节贯彻始终。

通过构建一个多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险行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二维系统构成: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平台,其结构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保险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和校外活动。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综合平台。基础平台注重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能以及对保险公司各流程和岗位的功能性认知,不过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平台注重对保险专业和保险相关职业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其中,课程实习的目标是用实践的方式强化对所学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平台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实训、实验、毕业设计和校外活动,其实践内容都远远超出课堂内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篇8

医疗保险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就业率虽在不断提高,但毕业生仍认为就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同学认为医保专业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岗位编制有限。一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紧张,而且大部分现有岗位已经被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士占有,毕业生想要进入少之又少的社保机构编制,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因受学科限制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按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但在公务员招考中往往将其归属于政治学、社会学的子专业,公务员在招考时所适用的专业分类与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较为困难;再次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多数岗位要求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英语通过率也只有42.9%。

2.医保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无论是从学生处每年就业统计中的数据来看,还是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医保毕业生都是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多数从事的是商业保险核保理赔的工作。通过访谈,课题组还了解到同班或是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同一保险公司、同一岗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对口的岗位主要是核保理赔岗;二是往届毕业生就业后,医保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招聘过程中有意向的招聘本专业毕业生;三是商业保险机构招聘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对英语、计算机过级没有硬性的要求,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达到“初选线”的要求。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优势在于专业对口,独有的医学背景能够较快胜任工作;缺陷在于毕业生就业过于集中,就业口径单一,一旦商业保险机构核保理赔岗位饱和,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机构就业人数就会有所下降。

3.医保毕业生就业流动性高。调查对象中32.5%的同学跳过槽,跳槽目的集中显示在提高福利待遇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调查对象中只有16%的人满意目前的工作,48.1%的对象表示基本满意,35.8%不满意。不满意原因排在前三项的是没有发展空间、福利收入低、工作压力大。调查对象中62.5%的人有重新择业的意愿。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二是商业保险机构在核保理赔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者,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后,会以相对优越的待遇招聘熟练工;三是保险工作待遇受保险业务收入的影响,业务量减少,收入减少,这也是就业不稳定原因之一。

4.医保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毕业生反映,经过四年的学习,获得的能力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反映,在工作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社会保障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在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学习上,文科生较为吃力,不能全面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二是“双实习”制度中,临床实习效果不突出。调查对象中72.5%的人满意双实习制,27.5%的人不满意,不满意主要是针对临床实习,认为时间短、轮岗快,没有达到实习目的,造成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分析的能力不足;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促进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政府的必要政策干预。政府应该按实际工作的需要,给予社会保障机构合理的编制和岗位配置。以国家资格认证作为进入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部门的就业准入条件。目前,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关的资格认证,主要有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LSSEP)、人身保险从业资格考试(CI-CE)等,均是能够提高理论水平和促进业务培训的应用型考试。但目前这类资格认证并未完全强制要求参加,但鉴于社会保障人才的专业化管理,建议应将资格认证作为就业准入基本条件之一。医疗保险资格认证方面,还可以引入国际医疗保险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认证,以提高医疗保障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应我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需要。

2.扩宽就业途径。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指出医保专业是要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保险专门人才。但在求职意向和就业去向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医院、保险公司,实际就业则集中在商业保险机构。调查的86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对于医保专业毕业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宽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开设人力资源师培训班,帮助毕业生通过资格认证;在就业指导中鼓励毕业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就业。

3.应有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职业生涯的规划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估自身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是否匹配;三是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的环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医保毕业生来说,在求职时就应慎重考虑职业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以及招聘单位给予自己的发展平台,一旦选定就业单位不要轻易的跳槽或是抱怨现有岗位,而是应该按照职业规划,不断努力和奋斗。

推荐期刊